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对策措施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早在1979年,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将当时看来比较激进的任务驱动型教学理论假设付诸于语言教学实践,他认为当学生将思想集中到任务上时的学习更有效。1996年Jane Willis在专著《任务驱动学习框架》一书中,勾划了一个组织教学的模型,认为每个任务驱动教学都包括下面三个阶段:任务确定阶段、任务实现阶段和语言聚焦阶段。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科的所有知识结构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划分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通过解决任务,引导同学们积极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学习材料,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了对当前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教学方法上重参与、轻传授;在思维方法的培养上重发散型思维训练、轻收敛性思维培养;在教学评价上重能力的培养、轻知识的记忆。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目前国内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及教研员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各自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郭芳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应按“创设学习环境――呈现任务――讲解演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顺序展开;艾奉平则认为任务驱动教学应形成“任务驱动――师生讨论――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汇总”的模式;伍文庄的观点是“充分考虑,精选任务――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组织研讨,尝试解决――总结应用,引导实践”。
虽然在操作过程上有些差异,但在下面几点上已形成共识:(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对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协作;(2)任务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3)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4)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中心;(5)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任务的完成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因此,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应用需按下列步骤进行:
步骤一,确定任务,并合理分解任务。任务的确定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前提,教师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将所授课程进行分解,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个性和兴趣等特点,将整个课程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再将每个任务合理地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小任务。
步骤二,实现任务。实现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的方法去完成任务,需要学生主动去构建应知与应会的内容,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
步骤三,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任务驱动型教学实施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既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完成任务的程度,又要使教师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形成反馈信息,为下一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相应的信息。
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应给出两方自内容:(1)评分标准:从质量、速度和创新的角度,将技能点分类赋分,并列出纲目;(2)评分记录表:从具体评分过程的操作与方便角度,设计一个评分的操作表格。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多所院校、多门课程的试点来看,任务驱动教学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这在技术型课程中其优势是明显的,但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万能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系统性不足。以“任务驱动”方式展开教学时,学生重实践轻理论,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难以把握,较为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一学就会,过后就忘”,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2.教学目标片面化、学习效果评价过于简单化。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知识的提升;重视任务完成的结果的评价,忽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评价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个性化。
3.任务驱动扩大化。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都试图用任务驱动来教学,这样一来使得任务如同习题,简单划一,有些甚至导致任务与内容分离,任务与学生分离。
4.由于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完成老师出示的任务,自主学习的空间及时间有限,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操作不当反而会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目前较为流行,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在制定任务时,要从整体上统筹设计,把握好各知识点的衔接,使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在任务实现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技能进行反思,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在学习效果评价阶段,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评分标准与评分记录表,形成有效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构建,才能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 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真正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来,高等院校虽然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日益紧缺。高职院校作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承担培养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市场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没有跟上职业发展的需要,导致无法为市场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我院于2010年申报了建设省级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1年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此为契机,创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业,其服务的内容是物的流动从始发点到终点。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把物按质、按量、及时、快速送到目的地,并最大限度地节省物流动费用。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跨学科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操作性。该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除了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培养学生完成任务,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便于达到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学习主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随机给出的实操作业,并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使完成"任务"的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和个性、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三、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强调实操性,要成为一名的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计算机操作以及人际沟通协调等多方面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能将这些能力高度融合,并运用于实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该专业的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目标,常常出现学生学了不少物流管理理论知识,但面对实际工作时却十分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急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必然选择,即通过教师设计真实的工作情境或者工作任务来训练学生,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四、物流管理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怎样才能将知识点融于工作任务中,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职业能力,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效用呢?下面介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一)提出并分析工作任务。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任务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任务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分析现实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整理出学生要适应某特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所选任务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在现代国际物流业中,核心职业能力包括国际贸易知识、海运知识、物流知识、物流管理方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抗压能力以及能适应物流行业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特点等能力。“任务”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际的工作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了解工作内容,熟悉工作流程,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在提出任务时,要同实际工作相关联,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顺利进入到工作角色之中;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任务”中的作用应是一个监督者和辅导者的角色。“任务”要难易适度、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和团队意识。
(二)引导学生分解教学任务。物流管理中的工作任务一般包含多个子任务,如在国际物流中的工作任务一般包括查询贸易条款, 了解货物生产情况,确定运输方式,预定运输工具,准备出口文件,报关、报检工作,完成实际交货,银行结汇等。如果将整个流程作为一个大的“任务”,对于刚接触实际操作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因此,可以考虑将整个工作流程分割成若干个“子任务”,让学生分步进行练习。
(三)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接到工作任务之后进入到分组讨论,通过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和完成任务。在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差异,取长补短。可以让有责任心、做事积极主动的同学做小组负责人,带动所有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如在“货物的分拣作业”任务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制定分拣计划。教师流动指导学生制定分拣计划,并纠正制定计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学生按照各组分拣计划完成分拣作业。
(四)评价与反馈。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各组成员总结评价本组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各组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最后由老师作总结性评价,根据需要向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引导全班同学做出完成任务的最完备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国晓.单片机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2]王永楠.新课程下《信息技术》务驱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3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动物学》 学生能力培养模块
地方性高校的生源、学生发展前景等实际情况决定了培养目标必须突出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课程是地方性高校教育的核心,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而主动的活动来培养。本校《动物学》课程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地方高校《动物学》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四个模块。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与主动性;只有形成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格。《动物学》课程的特点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本课程组通过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1.建设“《动物学》教学增强型网络课程”。课程组教师以校园网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支撑,通过《动物学》网上传播教学信息的媒体素材的收集建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构建和实施,使《动物学》的教学质量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2.加强导学,完善教学设计,形成四位一体的动物学教学模式。即制定课程大纲、编定导学纲要、强化教学设计、改革完善考评体系。课程组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困难,制订了包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课程学习方法、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学习提示、课后研讨问题、课程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推荐等的导学纲要,起到了督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二、专业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动物学》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实践能力。动物学课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形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1.生物学综合实习。实习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基本训练,即进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观察、野外实习基本训练。第二阶段以专题形式进行,野外实习与大学生业余科研课题、本课程组提供的研究小课题结合,有目的地进行生态观察和样品采集,继而进行室内研究。第三阶段为拟写野外实习论文。
2.专业见习。到养殖厂、动物园、博物馆等地观察、研究动物;与管理人员座谈、听讲座,了解并掌握与动物相关的知识;把野外调查的数据、采集的标本带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制作。
3.实验操作。《动物学》实验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几个部分构成,课程组制订了“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实验技能训练方案”,无论哪一个部分的实验都从目标上具体明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
4.饲养、生产劳动。课程组的教师利用现有条件,设计了多种具有弹性的实践项目。例如:小白鼠的养殖与繁殖、鸡的孵化与养殖、金鱼的养殖与人工繁殖;青蛙的变态发育观察、家蚕的变态发育观察、蜗虫的养殖及行为观察;校区池塘原生动物群落与水质的关系、生活园区水体水质调查与洁净维护,等等。
三、识图能力
识图和绘图是学习研究动物科学的重要技能和方法之一。《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决定了学习中需要借助大量的图片来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动物的内部结构、细微结构化无形为有形,化隐蔽为直观,简洁明了和生动形象。能有效地识图和绘图,在学习《动物学》乃至生物科学的其它学科时就能够提高效率,加深理解和记忆。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培养:
1.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识图习惯。教学中使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观察―探索―整合”,“引导―探索―归纳”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及课后指导学生以图片、图形、图表为载体,分解知识难点、突出重点,形成良好的识图习惯。
2.注重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识图技能。通过指导看的内容(看标题、看表达方法、看图标及具体内容)、看的方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看图的顺序、对图进行分析),使学生有效识图。
3.关于图的记忆。要求学生归纳插图、绘简图或仿绘、忆图,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4.关于图的表达。通过说图、画图、练图三种方式练习表达。
四、初步科研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明确将大学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定位于其能力结构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对其要求定位于“初步”。动物学课程中的学生科研训练旨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习一般知识原理,还初步接触科研过程,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了解课题研究的有关方法,逐步拓展学术视野,树立科学的理念。课程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些学生科研训练的经验:
1.课程论文。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写2篇课程论文。完成流程:小组讨论―文献检索―选题―教师审阅―资料收集―实验或调查、实践(教师指导)―写作―教师审阅―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及装订―交流学习―考核、推荐发表。
2.学生科研课题。学生自主结成科研小组、选题、积极争取学生学术科研基金、课题实施、中期检查、完成结题研究报告及论文、成果交流。
通过对本院生物科学03、04、05、06级学生的教学实践,《动物学》课程学生能力培养模块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家认为,依据以上能力培养模块初步解决了能力培养“空泛”的问题,使学生能力培养能具体落实到课程中。
参考文献:
[1]林大卫,吴华钿主编.教育法规读本[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卢晓梅.生物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05,(03).
[3]何红英.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建构教学[J].生物学杂志,2005,(06).
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5
[关键词]野生动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100-03
野生动物学是研究野生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态及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是农林院校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基础必修或专业限选课程之一。通过野生动物学教学,不但可使学生获得有关动物界的构成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动物进化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野生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方法及创新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野生动物学教学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促进素质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课程内容的完善
本课程开设之初,主要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修订教学计划之后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等环节。理论教学基于教材,按照动物进化的顺序,选择代表性强的动物作为例子,系统地介绍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态习性、分类地位、经济价值和保护状况等,使学生在掌握野生动物学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了解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及保护现状。实验、实习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实习课程,如结合华南农业大学面积较大、鸟类资源丰富的实际,我们相应开设了“校园观鸟实习”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热情。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编制了相应专业的野生动物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并制作了鸟类多样性、灵长类、两栖和爬行类等专题课件,有效地提高了理论教学水平和质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还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实验总结,或自己独立进行动物的采集、饲养、分类鉴定等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另外,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拥有全校最大的野生动物标本室,室内野生动物标本种类多、代表性强,并根据讲课进度定时为学生开放,让学生对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有据可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理论教学内容要注意联系实际,讲解时要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生动易懂。难点内容可以通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传授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上课应避免教师一言堂,可以通过穿插学生搜集、制作PPT来讲解及课堂分组讨论,听取学生的听课反馈意见并积极改进等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可能做到多与学生交流。
(二)注重教学手段和课后交流及习题测试
多媒体教学可以容纳大量信息,使学生更多、更快接受知识。而传统的板书具有容易突出重点、难点,便于把握教学进度等优点,在教学中务必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交替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两者的整体效应,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加强课后辅导与交流。课后将野生动物学讲义、课件、实验(实习)指导以及复习题等发到公共邮箱,方便学生登录浏览,学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短信留言等方式与授课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向教师提问题和建议,便于师生及时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教师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实习质量
野生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巩固和延伸,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逐步将野外实习转变为研究型、探索型和综合性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把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目的。在实习开始前,把根据实习地点编制的实习指导书和图鉴、检索表等资料尽早发放给学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标本室参观和熟悉标本。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实习相关的视频或专题;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等。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逐个为学生讲解每种动物的相关信息,而是让学生作为主体,参考实习工具书(实习指导、检索表等)和利用实习工具(望远镜等)去发现问题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起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和分析所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习性等信息,通过自己查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等。实习结束后,及时召开实结会,请学生代表汇报实结和心得,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历届学生的实结,指导教师可以清楚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有助于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增强学科动态引导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野生动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学科动态,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观念或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自觉引导学科动态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本身强化了学科引导的教学理念。
(一)理论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增加野生动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在主要章节开宗明义之初,概括性地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可以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了解国内外著名人物及其成就等。野生动物机体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结构体系,这就决定了野生动物学具有多层次、多交叉的特点,应从个体层次向微观深入到细胞和分子层次,向宏观扩展到群体和生态系统的层次,在更深意义上揭示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宏观方面,由于许多新技术,如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和电脑在动物学研究上的应用,使许多老的分科,如分类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研究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定性范畴走向定量范畴。一些新领域被拓展,许多非生物学科在向生物科学延伸,形成了许多交叉型学科,进一步拓宽了动物学研究的领域。在微观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动物结构的研究更为精细,生命现象最终可以解释到分子水平,甚至用电子水平进行物理学研究,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使人们有可能改变、制造出新的理想物种,但这些新的成果在现行野生动物学教材中得不到应有的反映。因此,野生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精选经典动物学的内容,还要反映有关野生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内容,并要及时向学生介绍野生动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如在讲述无脊椎动物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介绍土壤线虫生活在土壤中的水膜里,全长仅有1毫米,细胞数量少,功能简单。因为它们主要以细菌等为食,所以室内容易培养。又因为全身半透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线虫体内的消化道、生殖腺等器官。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悉尼・布雷内等三人,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目前这些成果已用于研究治疗疾病的新方法。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今天所学的课本知识是前人经过艰苦研究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这些内容也会随着当今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这有利于学生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念。同时,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和不足,进而激起创新的热情与志向,这为他们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及学好该章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引导
在野生动物教学过程中,动物多样性状况及其保护、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可以与当地实际联系,适当引导有关的研究、保护、生产等背景,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当地的实际状况和有关部门所做的工作。如在讲鸟纲时,讲完我国现存鸟纲多样性状况之后,可介绍广东鸟类多样性研究的背景与现状。如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岛、广州市越秀公园、广州新垦红树林湿地等,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栖息在广州的各种鸟类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其群落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对广州公园鸟类的调查有很多,但调查时间和地点较短较分散,很少体现鸟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因此,我们对上述公园的鸟类进行了连续一年(2008年1月~12月)的调查,共记录 71 种鸟。在工作者记录的鸟类中,雀形目鸟类 54 种,占 76.1%;非雀形目鸟类 17 种,占 23.9%。鸟类的多样性为 3.39,均匀度为 0.55,并发表相关论文2篇。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但可使学生了解当地有关动物多样性的研究背景、尚待研究的空间,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类似的研究工作。同样,这种结合当地实际的引导也可运用到野外实习或毕业论文中。实践证明,这种结合野外实习的课题研究卓有成效,实习完成后学生可以整理发表研究论文。这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相关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合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引导
为了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独立承担科研小课题搭建平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于2008年开始推行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计划,其宗旨是训练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开拓精神、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科技创新计划重点资助那些学术思想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研究方案可行的项目。申请者通常是项目小组(3~5人为一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填写申请书,系教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公开答辩、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名单及资助金额。如在指导学生填写土壤动物方面研究的申请书时可以引导以下内容:2008年1~2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罕见的冰雪灾害。持续近1个月的冰冻天气导致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南岭山地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遭受重创,尤其海拔450米~1100米范围内的森林受到整体性、毁灭性破坏,连片的森林乔木被毁损,形成了大量的残枝和凋落物。森林生态系统一旦产生过多的凋落物,就会极大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甚至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进程和演替方向。已往对于地上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这种大规模的雨雪冰冻对森林生物群落造成了强烈影响,从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来看,尽管已经有人进行过暴雪等对凋落物及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但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冰雪灾害之后其群落结构和功能会有怎样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法,拟定研究方案,2006、2007级森游专业的十几名同学参与了上述科技创新研究,并已有3篇。这表明,在实践教学中适当引入恰当的学科动态内容,不仅可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实验方法,同样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对提高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意识到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实行多种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强化引导意识,强化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永婷,李颖靓,李彦明.浅谈提高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的途径[J].科教文汇,2009,(3):128.
[2] 温茹淑,方展强.新课标下高师《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492-496.
[3] 熊燕,乔惠理,张才乔,王宝青,符信贤.动物生物学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2,(2):45-46.
动物学研究方法范文6
摘要:现行普通动物学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占一定比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文通过采用改变实验课和理论课上课顺序、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过程、调整实验内容、就地取材等方法,对动物学验证性验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验证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11-02
在当前高校的普通动物学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还占一定比例[1,2]。如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的“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中,全书共编排31个实验,其中以验证性实验内容为主的有15个,涵盖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低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主要动物类群。动物学验证性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能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如观察能力、识图和绘图能力、显微镜的使用技能等[3],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为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的作用,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对动物学验证性实验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一、改变实验课和理论课上课顺序
按照传统的教学安排,一般是先上动物学理论课,然后再上动物学实验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动物学验证性实验课堂上,由于学生对实验结果已经知道,实验中缺少了探索的乐趣,学生对待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常不高。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尝试改变传统的上课顺序,实行先上动物学实验课,后上动物学理论课。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5]。动物学实验课不仅是学生验证动物学理论知识、获取实验技能的一个途径,而且还是学生获取动物学理论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一个途径[6]。从动物科学发展史来看,动物学理论知识来自人类对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总结,故先有动物学实验(或实践),然后才有动物学理论知识。实行“先上实验课,后上理论课”以后,由于学生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习,学生是在没有理论知识做指导的背景下做实验,对实验结果还不知道,客观上增加了实验的探索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实行“先上实验课,后上理论课”以后,学生对待验证性实验课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不用预习,变成了实验前主动预习教材。原来消极做实验,现在变成了认真努力完成实验。
二、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过程
传统的动物学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是“讲解―实验―提交报告”[7]。即在实验课上,老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循环指导。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求实验员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之前,必须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材料和用品。由于实验的准备阶段是老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加。故学生是“半程参与”实验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就参与其中,变学生对实验的“半程参与”为学生对实验的“全程参与”。具体做法如下:先把学生5个人编成一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两名学生(通常是一名男学生和一名女学生)为组长。在实验前,每个小组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品。学生通过准备实验材料,一是了解了实验内容,客观上达到了“课前预习”的目的;二是学习了实验材料的准备方法;三是在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改变实验目的,调整实验内容
动物学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或解剖代表动物,验证理论课所学的动物形态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以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为参考,通过改变实验目的,调整相应实验内容,变验证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例如,笔者把“实验3.眼虫、变形虫及其他鞭毛虫和肉足虫”和“实验4.疟原虫、草履虫及其他孢子虫和纤毛虫”合并成一个实验:“淡水中原生动物的比较观察”。实验目的改为:①通过对原生动物门常见类群代表动物的观察,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掌握原生动物门的特征;②了解淡水中的原生动物种类,认识淡水中生物多样性。实验内容改为:①观察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的玻片标本;②从安康学院校内的一小湖泊中取回水样,然后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淡水中的原生动物。另外,笔者和课题组参照其他大学的教改经验,将教材中传统单一的解剖实验合并成比较解剖实验,如“无体腔动物结构比较”、“假体腔(蛔虫)和真体腔(环毛蚓)动物的比较”、“软体动物不同纲代表动物(如河蚌、田螺、乌贼)比较”、“甲壳纲(鳌虾、河蟹)和昆虫纲(蝗虫)动物比较”、“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实验”等[8]。通过改变实验目的,整合实验内容,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变为综合性实验。
四、就地取材,就近取材
普通动物学验证性实验所用实验材料是标本,主要有玻片标本、浸渍标本、干制标本等。这些标本通常是由专门的标本制作厂家制作,实验室购买来,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就行了。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和“就近取材”。所谓“就地取材”就是选择当地的实验材料。所谓“就近取材”就是在校园内或学校附近寻找实验材料。例如,在“淡水中原生动物的比较观察”实验中,笔者指导学生用1000ml玻璃杯从安康学院校园内的小湖泊中,把湖水连同水草一起舀起,带回实验室立刻制作临时装片,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学生不仅观察到草履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还观察到很多微小不认识的原生动物,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笔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物种鉴定。虽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鉴定出原生动物种类,但通过此次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原生动物门的相关知识,还学习了原生动物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方法,了解了本地的原生动物种类,认识到水体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经此实验后,学生对待动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态度明显变得积极主动了。
五、体会
动物学验证性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动物学验证性实验课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作为实验材料。要不拘泥于实验教材中的章节,灵活地调整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中一.“三性”实验的内涵与特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03,22(4):10-12.
[2]付文博.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4,10:2-63.
[3]温茹淑,郑清梅,钟福,等.浅述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及技能培养[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011,29(2):66-69.
[4]王建君,李晓峰.验证性实验教学改革之我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9-60,74.
[5]王x遒.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第二次全国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京)的讲话[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4):1-5.
[6]刘绪生,王国秀,吴法清,等.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6):24-25.
[7]齐龙.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动物,2009,28(4):622-62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