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子化的危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子化的危害范文1
党的十召开以后,报告中的一个提法备受关注,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个提法平和大气,继往开来,考虑周详。但是,到2013年年初,突然出现一种论调: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当前首要任务。追根溯源,这个提法有一个背景,就是早在2000年中央就颁布过一个“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决定》,稳定低生育水平成为此后人口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低生育水平来之不易,所以要千方百计稳定它。
坦率说,2000年五普以来,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TFR)已经在1.3这个警告性低生育率之下而且持续走低,2010年六普时只有1.18,2011年只有1.04,超低生育率所引发的弊端、恶果日渐显现,概言之中国正在形成年轻人口减少、萎缩和亏损为核心的新人口危机!应当看到,总结国际经验,对超低生育率和严重少子化的危害认识不足是相当危险的。所以,在中国进入超低生育率的人口新时代,依然将“稳定低生育水平”放置人口工作的首位是让人费解的,恐怕不仅与科学发展观所推崇的“以人为本”原则严重相悖,也与科学人口观所追求的“人口和谐”格局背道而驰。
1980年9月25日:中国人口发展的分水岭
1980年9月25日,以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基调的《公开信》,这一天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分水岭,拉开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历史帷幕――从70年代的“晚、稀、少”的提倡计生迅速过渡到80年后“一胎化”的强制计生。从此,中国人口政策就以“以数为本”、“以人口零负增长为战略目标”。当时追求的目标之所以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是为了实现上个世纪末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所以在人口控制上采取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措施,但强制推行的人口控制战略代价巨大,这一点现在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
1979年起,中国的人口决策开始被“负人口观”所导航。人口的负面被严重夸大,典型的“见数不见人”。人口数量论、人口负担论、人口过剩论、人口分母论、人口压力论、人口无限增长论、人口癌细胞扩散论一度甚嚣尘上,使得政府对正常的人口转变增长充满了担忧,唯恐20世纪末四个现代化的“强国梦”梦碎人口无控增长上。必须看到,当时由于受制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人口的正面影响和潜在优势均被严重忽视了。强制推行的以一胎化为方向的人口控制战略风险大、代价高。从家庭视角来看待和反思计生政策,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独生子女家庭有很大的风险性,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风险性就在唯一性。放大来看,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我们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人口风险问题,而且诸多风险在不断积累、扩展和爆发,对于独生子女的人口风险问题,现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慢慢也形成了一些共识。
始自2002年,穆光宗提出和逐步完善的人口风险-代价理论认为,1980年以来的人口生育政策人为制造了家庭失独风险、独子伤残风险、独子成材风险、双独婚姻风险、家庭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和国家国防风险,以及人权代价、健康代价、亲情代价、社会冲突代价和行政成本代价。例如,有很多妇女因为引流产付出了沉重的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2003年元旦,穆光宗去甘肃的酒泉调研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当地领导谈到为什么他们主张要放弃政策性生育间隔呢?是因为有多名妇女仅仅因为政策性生育间隔不到被强制引流产时不幸死亡,而这些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常识告诉我们,每个家庭情况有别,生育间隔不一样,有些长一点,有些短一点,平均也是有间隔的,不过“自然间隔”优于“强制间隔”,因为影响家庭决策的因素各不相同,也更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生态。持续的生育少子化和独子化不仅造成了年轻人口萎缩亏损、可婚女性人口短缺等人口生态问题,而且产生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为基本特征的“少子老龄化”问题。
强制计生为何能够延续至今?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口误判。无视超低生育率的巨大危害,无视人口生态失衡的巨大风险,无视强制一胎化的巨大代价,一概认为:中国人口问题是总量问题,即规模太大、人口过剩。但具体到现实生活,我们却不知道该定义哪些人口是“过剩人口”,是你、是我还是他?其实,每一类亚人口都存在潜在的红利,例如残疾人口、老年人口也会产生特殊的人口红利。
低生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问题的终结;相反地,伴随着人口问题的转型,西方有人口转变理论,中国有人口问题转型。根据我们的观察,中国人口问题有三大转型,即从体制型人口问题转向政策型人口问题,从多子的人口问题转向少子的人口问题,从增长型人口问题转向结构型人口问题。一胎化人口政策本身是有负作用的,所以,穆光宗于2004年10月18日在《学习时报》发表“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一文时就提出我们要注意政策性人口问题,要尽量避免政策性人口问题的产生和扩散。过去是多育、早育、密育,现在是少子、晚子,甚至不育的问题。以前是增长过多,现在是结构性的,比如性别比失调,过度、过快的老龄化,包括我们很难预期的深度老龄化的挑战,我们面临的是独子少子老龄化等等的挑战,在世界各国中可能是最严峻的。其次,集权决策。集权决策可以无视民意,集体决策谁负责?本来生育决策应该是人民自己负责的私权,却演变为公权力替代了私权利的悲剧。再次,基本国策。地位尊崇,难以撼动。将一个应急政策固化为国策,产生了强大的政策惯性。最后,利益集团。饭碗问题,官位问题,利益问题。计生系统担心自身的出路问题,担心这么多干部职工的吃饭问题。其实,人口和家庭发展委员会的体制选择远胜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回归计划生育的本意
计划生育怎么理解?我们认为,计划生育在方式上可以有三种理解。一种是自主的计划生育,就是家庭计划,比如政府提倡生二胎,是不是很多家庭会生三胎、四胎呢?第二是提倡计生,无论是倡导多生还是少生,政府扮演的是助推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的角色。第三是强制计生,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只能按照政府的意志来决定生育的间隔和生育的子女数。现行计生的政策和男女平等的政策天然是有冲突的。
现在失独家庭和老人越来越多。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0-30岁独生子女人数有209894700人,概数2.099亿,其中0-17岁的独生子女人数1.6336亿,18-30岁的独生子女人数4653万。根据王广州等通过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建立生命表推算,大约有3.91%的人活不到18岁,有5.1%的人活不到30岁。这样的话,大概有638.8万独生子女活不到18岁,大概有1070.5万独生子女活不到30岁。18-30岁的成年独生子女夭折人数可能达到432万。也就是说,2005年失独老人人数可能达到864万之多!
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和叠加,独生子女夭亡的人数和失独老人将是增加的趋势。风险有两类,包括了内源性风险,就是政策的唯一性风险、身心的脆弱性风险,外源性风险则是的破坏性风险(疾病和意外)。一旦破坏性风险爆发并与内源性风险叠加,独生子女家庭就会演变为独生子女残缺家庭、无后痛苦家庭。随着时间的推演,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夭亡的个体自身风险、政策内源风险和环境外源风险都会进一步放大。独生子女夭折人数在逐年增多,卫生部数据称每年新增7.6万名夭亡的独生子女。
失独群体是新的弱势群体,突出的问题是“精神痛苦”和“心理弱势”。他们心里有很多不平,对计生政策有很多怨言,其实选择一个孩子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政府强制选择的结果,政府是有责任的。在数量上,计生也是有弹性的,无论少生也好,多生也好,都可以理解为计生的含义。但是我们现在缺乏有弹性空间的计生政策。
虽然一胎化制定之初学术界就有不同的呼声,比如梁中堂先生从一胎化不符合农村实际的角度提出修正方案,后来也有不同学者提出要反思计生政策,计生政策不是十全十美的,要不断反思,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再到学界,都是有不同声音的。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强大的民间反思计生政策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现在回看1980年的决策,依据是不充分的,是脱离国情民意的。计生政策毕竟涉及到民生、涉及到国家的命运,影响非常广大、深远,所以各界很关心这个事情。
人数是人口的一个外衣和表象,实际上内在的是人的存在,人口是一人一口,但是人决定口,所以以人为本,抓住了牛鼻子,人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把“人”看得大一点,把“口”看得小一点,这样才符合科学人口观。
通常所说的人口压力,是指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出现了人口分母说、人均指标说,可称之为人口数量的压力。比如现在讲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生态文明,都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变动对资源环境的作用方式、方向、力度和强度。我们还应该看一看分人口和分人口的关系问题,人口学视角下的人口压力实际上是说人口生态的匹配关系,是被负担人口与负担人口的关系,比如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关系,老年人口与年轻人口的关系,可婚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关系,可称之为人口结构的压力,人口失衡之后,人口结构的压力越来越大。
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过去很多物品短缺,所以出现了计划经济时期人口增长的分母效应,因为要福利性分配,所以人口对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当时我们进入了一个陷阱,是制度性的人口增长陷阱,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有问题的,这个体制使得很多农村的劳动力作为一个隐性失业人口存在,难以转化为必要劳动力。后来我们进入政策性低生育时期,认为少生就是一切。在某种情况下,一胎化是政治体制的产物,民意、民权的意识是非常微弱的,一胎化政策缺少科学依据、文化基础、群众基础,也违背人口规律和社会规律。
鼓励二胎:人口政策的战略底线
人口生育政策应该有战略性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被突破的,突破的话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生育要适度,政策的倡导不要低于两个孩子。
“低生育水平”这个提法是一个事实判断,但我们还需要一个价值判断,低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回答,这是很遗憾的。比如日本在TFR达到1.57的时候,就惊呼“1.57冲击”,中国需要重建大国人口观。生育率是不是越低越好呢?肯定不是,这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和评判的,中国需要确立适度的生育水平。我们需要区分政策生育率、意愿生育率和实际(条件)生育率,这三个率有重要的区别和联系。
人口问题的确非常复杂,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内部失衡以及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对于具有强大惯性的人口变动过程,我们应该有一种长远的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应该只看到它当下的表现。“人口显问题”往往只是冰山一角,“人口潜问题”则是海下冰山。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人口问题有一个潜伏期和爆发期,人口变动是长周期的现象。等我们发现了人口的冰山露出海平面了,往往问题积重难返,为时已晚。
必须看到,生育文化的力量强于生育政策。实在说,中国少子化危机日趋深刻,即使放开人口政策,我们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跳出超低生育率的陷阱,因为现在生育率太低了,很多80后根本不愿意多生,不要说生两个三个,甚至一个都不想要,丁克家庭并不鲜见。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外生性超低生育率陷阱,推动力包括计生政策强制力、计生文化的诱导力和经济发展的自发力。
如果说发展是最强的避孕药,那么政策就是最强的堕胎药。由于长期鼓励、提倡和限制只生一个孩子,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的生育率陷阱就更深了,进入了内生性的超低生育率陷阱。五普和六普所展示的TFR数据应该是值得尊重的,反映了主要的趋势。《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结果表明,35.6%的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是1个;56.4%的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是2个,想要3个或更多孩子以及不想要孩子的妇女分别占7%和1.1%。《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在有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被调查者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为1.78个;在无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意愿生育子女数为2.04个;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小城镇,想要“一儿一女”的比例都是最高。
城市新婚家庭不少扮演着车奴、房奴、孩奴的角色,害怕生两个孩子,在城市里生活压力很大。2006年北京独生子女夫妇理想子女数不到1.2。江苏省人口计生委和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合作,于2006年启动了为期5年的“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全省18600余名城乡育龄妇女接受调查,包括15000多名已婚妇女。在这项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是,符合江苏省生育二胎条件的育龄妇女中,超过70%的选择放弃生育第二胎。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中间环节会受到除生育政策外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尽管社会普遍关注二胎政策,可现实情况是,符合二胎政策的家庭也有不少,但真正申请生二胎的很少。南京每年符合“双独”条件可以生二胎的家庭至少上万个,但向计生部门发出二胎申请的“双独”家庭只有100个左右。
80后生育二胎意愿并不明显。2011年上海共有1万多对夫妇申请办理第二胎生育手续,其中仅不到一半的夫妇最后生育二胎。据2012年6月上海抽样调查显示:本市户籍80后家庭的平均生育意愿为1.2个孩子。双独家庭根据现行生育政策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但是实际生育的并不多,有的来自经济的压力,也有的来自工作的压力。
上海本市户籍平均生育率只有1.2,后来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可能还更低,所以实际生育的话,很多家庭即使符合标准,也会放弃生育二胎的指标,80后双独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措施,生育率根本提不起来。上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推进家庭计划指导,引导家庭按政策生育。
中国已经进入“超低生育率陷阱”,难以自拔。人口少子化的危机已经爆发而且将深化和扩大。国家实力削弱,内忧外患:在内,社会和谐受到威胁;在外,国家安全受到挑战。
最后,本文有三个结论:
第一,厘定人口政策战略底线,允许并鼓励二胎,理解并不限多胎。我们认为多胎不要去限制,事实上这只是小概率事件,无碍大局,对提升适度总和生育率反倒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利用经济的杠杆、文化的杠杆去鼓励、奖励二胎生育。很多家庭还是希望生两个孩子,比如有一个数据证明,全国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率由2000年的26.1%上升至2009年的29%,有些家庭认为一个孩子不保险,但是落实到行动上也只生一个孩子,这需要政府采取一些家庭友好的政策。从宏观来讲,要保障国家的人口安全,人口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和保障,要走出超低生育的陷阱,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国不要过份陶醉于低生育率所取得的暂时的胜利,为此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将面对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生育率过低和年轻人口储备不足是人口的“显问题”,也是人口的“潜问题”。过犹不及,古有明训;不察时弊,必失未来。形势逼人,人口危机纷至沓来,政策调整迫在眉睫!中国需要只争朝夕、小步快进、不要坐收最后的战略机遇!现在的情势是,实际生育率调整到平均两个孩子难度极大!
第二,人口问题不仅仅是总量过大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问题。人口数量问题包括存量、增量和流量问题,存量问题需要的是开发人力、提供素质、合理分布和保障人权,但不存在绝对的人口过剩和人口压力问题。人口增量对人口存量的压力不是线性的。
第三,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转向优化人口,从限制生育转向鼓励生育。必须考虑适度生育、平衡结构、投资人口,目标是实现四个发展,一个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家庭健康、幸福的发展,三是社会团结、和谐的发展,四是人口优化、持续的发展,这些发展的结合是一个“有机发展”的概念,应该以这个作为我们的改革导向和前进方向。树立强大的正人口观才能帮助我们挖掘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的“正能量”,这就是:鼓励生育,持续发展;保障自由,幸福家庭;人口和谐,社会稳定;人口优化,中华复兴。
少子化的危害范文2
【关键词】 子宫疤痕部妊娠 流产 清宫 子宫动脉栓塞术 治疗 效果 护理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剖宫产人术后疤痕部妊娠也明显增多,子宫疤痕部妊娠行人工流产的病例人数也日见增多。子宫疤痕部妊娠病人人工流产清宫时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易发生子宫大出血,子宫穿孔,感染等并发症[1],甚至不得不切除子宫,影响患者的预后及以后的生育功能。近年来,临床上对本病的危险性越来越重视,警惕性已有提高,在诊断及处理方面亦有了很多改进,特别是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应用,使子宫疤痕部妊娠人工流产后清宫时出现大出血的病人的治疗情况有了明显改善,预后良好,使患者的子宫得以保留[2],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2012年1-12月共收治85例疤痕子宫合并早孕的患者,其中疤痕部妊娠35例,16例发生了出血,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的11例,11例病人均全部有效避免了流产后大出血,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11例子宫疤痕部妊娠患者均有剖宫产史,本次妊娠诊断早孕,既往月经规则,停经≤10周的正常宫内妊娠,要求终止妊娠。阴道彩超高度怀疑子宫疤痕部妊娠,辅助CT检查确诊为子宫疤痕部妊娠,完善血常规,血型,心电图,胸片检查,予行药物流产及清宫术,术后出血不止,立即采取促宫缩,纱条填塞效果不佳,即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2.方法,在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将直径3MM左右的导管在透视监视下送人子宫动脉,经造影剂证实导管已进入子宫动脉,而后释放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
3.结果,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术后阴道出血较栓塞前明显减少,子宫得到保留,配合抗生素治疗后一周康复出院。
4.护理
4.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需热情接待病人,介绍住院环境,床位医生、床位护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积极及时告知患者各项检查报告的结果,降低患者紧张的情绪。还要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家属的支持和陪护,减轻患者恐惧心理。故护士需加强对患者心理情况的评估。
4.2 用药护理 主动为患者讲解药物使用方法、副作用,用药后注意观察阴道出血,胚囊排出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诊治。
4.3 清宫术护理 疤痕子宫缺乏弹性,加之剖宫产切口瘢痕收缩力差,同时多伴有胎盘植入,在流产、刮宫时胎盘不能完全剥离甚至植入,常发生致命性阴道大出血。清宫术前向患者宣教相关手术过程,护士应给予个体化沟通及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常规备血,做好交叉配血,术前用18-20号留置针开通静脉,可以随时进行输血或补液的准备。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变化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遵医嘱及时抢救。
4.4 子宫动脉栓塞术护理
4.4.1 术前准备 介入治疗术前做好心电图、胸片、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各项检查,遵医嘱做碘过敏试验,建立静脉通道,备血。
4.4.2 术后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24小时,右下肢伸直并制动6-8 小时,穿刺点用弹力绷带包扎并用沙袋加压6 h。注意观察穿刺点敷料是否渗血,穿刺点周围有无皮下血肿或淤斑。密切观察右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3]。同时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道通畅。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腹痛情况,防止大出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保持会清洁干燥,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健康指导:注意饮食及营养,保证蛋白质的摄人,忌食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应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流产后不能过早地进行性生活,以免机体抵抗力下降,子宫复旧差,从而引起感染、继发性子宫出血。转经后应及时落实避孕措施。
6.讨论:随着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为人工流产后子宫大出血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治疗手段,其通过直接栓塞出血的动脉而有效地控制出血,保留了患者的子宫,保住了患者的生育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重点在于加强病情观察,精心做好清宫术及子宫动脉栓塞术的相关护理,正确实施药物治疗,减少子宫切除率,提高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防患于未然,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剖宫产的育龄夫妇真正认识到子宫疤痕部妊娠流产的危害性,自觉采取确实有效的避孕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参考文献
[1] 邱静 郑宁 成功抢救子宫疤痕妊娠误诊所致大出血1例 常州实用医学 2013.29(4)231-232
少子化的危害范文3
关键词: GIS系统;农业信息化;应用
0 引言
众所周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且耕地面积仅占中国耕地面积的4%。然而仅在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且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借鉴GIS系统在日本农业中的应用经验,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所谓的“GIS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GIS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普及,特别被广泛应用在土地资源管理、农林领域的资源管理、灾害预测、城市信息管理与应用等众多领域。
GIS系统,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强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由于GIS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内的存贮数据对环境与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因此在很多国家的农业发展领域,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领域被广为传播和应用,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GIS系统在日本农业中的应用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日本经济的腾飞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地理学家在参与、判定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开始重视GIS系统的应用,并制定了关于GIS数据的国家标准。80年代后半期开始,各种数字地图数据库纷纷建立,GIS系统在政府各级部门中得到普及,用于农业、环境、规划和森林管理等领域。
农业是对气候、水土、资源等地理信息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因此GIS系统在日本农业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生产力结构的调整
随着日本产业现代化、城市化和日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日趋严重,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结构的弱体化和农业用地管理的低效化。也就是说,日本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幅度减少、日本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而农村老年劳动力不但体力上难以长期胜任繁重的劳作,而且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使得他们不愿接受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面对此种状况,利用GIS系统,可以充分把握各地域的人口静态指标(人口年龄比例、性别比例等)、人口动态指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人口密集度、住民的生活状况等问题,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实时地调整对应的策略。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GIS系统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力结构的调整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GIS系统不同于从统计部门得到信息进行汇总的传统方式,而是可以实时地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变成可以直接利用的决策信息,快速解决问题。
2.2 农作物安全风险的管理
近年,日本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快速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而日本政府颁布的《农药取缔法》和《食品卫生法》,也在法律上加强了对农用物资特别是农药的管理。在日本的食品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日本已经逐步普及了无毒的农药栽培和无污染的有机栽培。因此,使用GIS系统对每块农业用地的施肥和农药散布状况等栽培记录进行管理,就变成了日本农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通过肥料使用量对生产性差异的影响,来不断调整肥料使用量和生产决策方案,可以达到地域整体的均一化生产。
另外,将每块农业用地的地理环境、土壤相关数据、食味值、堆肥投入量等数据用GIS系统进行管理和分析,也可以加大对农作物品种资源和产品质量的研究,从而大大提高了品质高、食味佳、营养足的农作物的产量。
2.3 农业气候地域化
日本是一个农业气候极不稳定的国家。因此,GIS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气候地域化的问题上。即根据某一区域的气候特征和空间信息,综合考虑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因素,来预测该区域范围内气候资源的动态变化。再将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与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相结合,对各农业用地进行最恰当的规划和分配,来保证农作物的合理分布和农业用地的最大回报率。该应用过程也充分发挥了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突出了GIS系统具有传统气候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巨大的优越性。
2.4 防灾救灾对策的制定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频发的暴雨和台风,不仅经常危害农业用地和农业设施,而且时而还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因此,防灾地图和防灾情报传达系统的做成,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面对这种现状,利用GIS系统的地形数据和地学模型分析方法,在灾害想定区域进行灾害模拟和结果分析,对于如果安排人员撤离、如何保障农业设施等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防灾救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经过实践证明,利用GIS系统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面对突发状况时,可以实时地为防灾减灾的决策部门提供辅的、全面客观的决策信息,以保证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2.5 农业设施的管理
农业的基础设施广泛地分布于农业用地的各个角落。日本的设施管理者借助GIS系统,可以高质高效地完成对设施的耐用年限、检查结果、修补记录等信息的一元化管理。可见,通过GIS系统的数据,可以及时对农业设施的管理作出适当的预防和保全对策,从而可以延长农业设施的使用寿命,大量缩减农业设施的投入成本。
3 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GIS系统在日本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农业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农作物安全风险的管理、农业气候地域化、防灾救灾对策的制定、农业设施的管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但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重复和浪费,而且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GIS系统的优越性。这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农业生产力结构的调整
虽然我国产业现代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形势没有日本那么严峻,但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农业耕作收益不高等问题,带来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也导致了农业耕作人口老龄化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面对这个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现实问题,如果我国也能合理地利用GIS系统,把握各地域的人口静态指标、人口动态指标、人口密集度、住民的生活状况等问题,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快速地调整对应的策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农业经济适应性、发展农业信息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增效。相信这对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运作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的作用。
3.2 农作物安全风险的管理
食品安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势却十分严峻,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这些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于种植源头污染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现阶段,令人生畏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解决的热点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因此,建议我国有关部门能借鉴日本农业,利用GIS系统,加强对农业用地的施肥和农药散布状况的管理,充分发挥农作物安全风险监管的作用。
3.3 农业气候地域化
我国土地辽阔、面积广大,且南北跨度较大、海陆位置不一、地形复杂多样,所以我国的气候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趋势。这就使得我国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带动了农作物种植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的领导、基层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仍然比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我国能广泛应用GIS系统,综合考察某一区域的气候特征和空间信息,来配合农业用地的分配和管理,相信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保证在农业用地不增加的情况下加大农产品的产量,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4 防灾救灾对策的制定
防灾救灾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是一个具有强烈危机意识的民族。他们常年对防灾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多年来,日本利用GIS系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这套机制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目前,我国防灾救灾的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应对相对滞后。然而作为人口超级大国、农业超级大国,我国更应该重视农业的防灾减灾,充分借助GIS系统的地形数据和地学模型分析方法,为防灾减灾的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以保证用最快的速度解决突发状况,使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达到最小化。
3.5 农业设施的管理
农业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支持农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对于农业设施的管理和保护,日本利用GIS系统已经实现了一元化管理,这对我们农业也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强对农业设施的管理、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利用GIS系统,可以高质高效地完成对农业设施的管理,并进一步加强对农业设施的保护、完善和发展。这些都是缩减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逐步走向农业的每一个领域。但我国农业信息化相对比较落后,软硬件条件都有待全面改善,广大农民还不能享受到优质的信息服务。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农业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农作物安全风险的管理、农业气候地域化、防灾救灾对策的制定、农业设施的管理等方面,借鉴GIS系统在日本农业中的实践和应用,逐步探索并实现适合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全面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地理信息系统,百度百科.
[2]任伏虎,日本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产业化,计算机世界报,1994年,第26期.
少子化的危害范文4
关键词:氨气;电化学传感器;铱催化剂;电化学活性物质;二氯化钴
Abstract: Using the Ir catalyst prepared with a new complex reduction method using NH4F as the complexing reagent for Electrode catalyst of the electrochemical ammonia sensor, Select special neutral electrolyte cobalt dichloride worked as support medium of the sensor, which is an electrochemical active substances, by measuring its redox current Indirectly response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And by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addition of new materials ammonia gas sensor exhibits good characteristics in stability ,accuracy ,recurrence sensitivity, response and recovery and linearity.
Keywords: Ammonia; Electrochemical sensor; Iridium catalyst; Electrochemical active material; cobalt dichloride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氨是无色而有刺激气味的碱性气体,但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制造硝酸、炸药、合成纤维,大量用于制尿素,铵态氮肥,也可用作制冷剂。
氨气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室内空气质量国家标准(标准号:GB/T18883-2002)中规定:氨的浓度标准为0.20mg/每立方米。
目前对氨气常用的监测方法,有纳氏试剂比色法、光学分析仪器法以及应用气体传感器等。但这些方法往往由于或者检测精度不高,或者由于检测不方便、费用高,或者由于不能快速实时的检测,近年屡屡发生氨气泄漏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
现今商品化的控制电位电解型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检测范围宽、测量精度高、价格低廉、 可用于现场监测等优点,备受人们的重视[1—3]。但是由于氨气通常很稳定,NH3 在电极表面氧化机理比较复杂,中间产物较多,并且传感器电解质的选择与工艺的变化会对传感器实际应用性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4]国外相关产品存在灵敏度较低、噪声过大、寿命短、需要外加偏压等缺点。本文拟从催化剂、电解质选择等方面入手,制造出高水平的电流型NH3 传感器。
1 实验
1.1电化学测量
1.1.1催化剂制备
催化剂的制备采用一种新型的、以 NH4F作络合剂的络合还原法制备Ir 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中性电解液中对氨还原有很好的电催化性能。[5]
1.1.2控制电位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1.1.2.1结构
定电位电化学氨气气体传感器是由三电极构成,它的结构如图1所示。
透气孔
壳体
工作电极 透气膜
电解液
对电极 参比电极
管脚
图1 电化学氨气气体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1.1.2.2工作原理
由传感器的结构可见,工作电极与对电极组成一电极对,当这对电极浸入电解液中,两电极间加上电压时会产生极化。若工作电极为正,对电极为负,则电解液中的负离子移向工作电极,而正离子移向对电极,此时被测气体扩散到工作电极上,在催化剂作用下会产生电化学反应释放出电荷。当电极电位一定时,反应电流与气体浓度和扩散系数成正比,与扩散电极厚度成反比。
I=nFADC/δ
式中:I—反应电流;n—反应中1摩尔气体释放的电子数;F—法拉第常数;A—反应界面面积;D—气体扩散系数;C—气体浓度;δ—气体扩散电极厚度。
1.2传感器测试系统
氨气传感器测试系统采用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ZD-03电化学电脑测试系统;
氨气为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标准气体。
2 结果与讨论
2.1电解液的选择
由于氨气属于碱性气体,所以传统的酸性电解质由于能和氨气反应而不适合做电解液,只能选取偏中性或碱性电解质,除此之外,作为传感器电解质的选取应该遵循电导率大、蒸汽压小、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小、性质稳定,不易变质等原则。
依据以上原则,可供选择的电解质少子又少,经过优化,选择了乙酸钾作为电解质,配合上催化性能优越的铱催化电极,确实可以达到检测氨气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氨气传感器有很多缺陷,例如灵敏度低等。
造成上述缺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氨气的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常温下很难被氧化。在电解液中加入一种电化学活性物质,通过这种活性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反映氨气的浓度。这种物质在氨气的加入能表现出电化学活性,这种物质反应中产生的电荷与氨气浓度在量上呈线性关系,优选钴的二价盐,反应机理为:
工作电极:NH3+H2ONH4++OH-
2CO2++ OH- CO2O3+H++2e-
对电极:O2/2+ 2H++2e- H2O
2.2 以Ir 作为电极、CoCl2作为支持电解质的控制电位电解型氨气传感器性能测试
传感器内充满40%的CoCl2为主的电解质溶液,添加保水材料,平行组装两只传感器(1,2)对一系列浓度范围的标气进行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传感器性能测试数据
2.2.1 传感器线性的测定
图2为氨气传感器输出信号与气体浓度线性曲线,通过数据图形分析,在选定的浓度测试范围内,传感器的响应电流与气体浓度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图2传感器输出信号与气体浓度线性曲线
少子化的危害范文5
关键词:人工流产;健康教育;避孕
众所周知,母体不宜继续妊娠(继续妊娠可能损害母体健康或危及母体生命)为预防遗传病和先天畸形儿出生,或者因非意愿妊娠不准备生育而采取的医学措施(药物或手术)终止妊娠,称之为"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在医学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流产属于在临床上一类高度安全性的成熟性技术,但是毕竟是一项创伤性手术,有一定不可避免的副反应和并发症,主要是:术中人工流产综合征、术中出血、子宫穿孔、宫颈裂伤、空吸漏吸、羊水栓塞、吸宫不全、术后感染、宫腔积血或血腹、术后子宫颈管或宫腔粘连、慢性盆腔炎、月经异常、继发不孕。西欧的研究发现:人流术时的宫颈扩张和吸刮,使以后妊娠流产率的危险度为正常的1.5~2.58倍,多次人流,以后早产或分娩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临床有关数据还显示: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中88.2%有人工流产史,重复流产使不孕不育率显著增加。我国临床流产特点:是流产总数居高不下,有潜在增长趋势;流产妇女年龄轻、未育妇女比例高;流产妇女重复流产率高、间隔时间短,据相关文献汇总的数据显示,在流产妇女中半数以上曾有流产史,重复流产率为55.9%。因此推进人工流产后避孕,避免重复流产是当务之急。
1 流产后避孕的医院健康教育
1.1 目标 提高人工流产后女性的有效避孕率,降低重复流产、尤其是流产后1年以内的再次人工流产现象。
1.2 健康教育方法 对人工流产服务对象的健康教育可在门诊和随访时进行,针对门诊患者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人情情况复杂,需求各异的实际情况,可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相结合进行,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共性的问题,如在候诊期间利用展板、电视等进行有关人工流产风险、流产后应尽快采用避孕措施及相关避孕方法的宣传,或可组织小讲座。
1.3 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婚育状况、流产次数、现患疾病、既往史及目前用药情况;②告知服务对象人工流产近期和远期可能的并发症,特别强调重复流产对远期生育能力(不孕不育)和今后妊娠结局(早产、胎儿死亡、胎盘异常)的影响,重点强调流产后1年内,尤其是6个月内,重复流产的危害最大,称为高危流产;③告知服务对象流产后2w即可恢复排卵,如果不避孕首次月经之前即可能再次妊娠[1]。告知服务对象流产后应立即落实避孕措施,落实避孕措施后必须坚持和正确使用避孕方法;④分析本次意外妊娠的原因,有些因避孕方法不合适,有些因不恰当地使用,还有一部分女性是因为所选方法的副反应或无法得到稳定的药具来源而停止使用,应充分考虑妇女过去的避孕经历从而帮助她们选择可以正确使用的恰当方式,并告知后续获得避孕药具和计划生育服务的途径。
2 避孕方法
目前可供选择的避孕方法包括:口服避孕药、避孕针、、宫内节育器、绝育术、皮下埋植。本文重点介绍流产后即时放置宫内节育器、流产后即时使用口服避孕药。
2.1 流产后即时放置宫内节育器(IUD)
2.1.1 优点与有效性 IUD优点为长效、可逆、经济、方便,是我国育龄妇女采用最多的避孕方法,为了避免反复流产,特别是人工流产后,应选择可靠的避孕方法。流产后放置IUD类似于月经后放置的优势在于:接受者知道放置IUD能起到避孕作用,由于流产对妇女心理、身体、时间、以及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此时对避孕有强烈的愿望,有意愿即时放置IUD,加之流产后子宫颈口松弛,子宫内膜清理干净,使用放置IUD手术操作更为简单、便利、准确,避免再次就诊及再次手术准备工作的繁琐。近年国内有报道,人工流产后立即放置IUD者绝经后取器困难,考虑是人流后子宫软、不程度损伤而使IUD坎顿子宫肌层,或因子宫内膜在修复过程中将IUD覆盖包裹而增加取器困难等原因,该报道仅为不锈钢单环使用者,样本量小,加之现已不再使用金属单环,故结论尚不准。
2.1.2 流产后放置IUD的适应证 育龄妇女流产后自愿要求放置IUD而无禁忌证者均可采用宫内避孕方法。
2.1.3 流产后放置IUD的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进入宫腔器械和IUD与阴道避接触;注意宫腔形态及宫颈松弛度选择合适的IUD,操作轻柔,以防子宫损伤,术中若感宫腔形态不规则者及经用宫缩剂仍有宫缩不良出血者,不宜放置;对哺乳期人工流产及疤痕子宫流产及多次流产等高危情况同时放置者要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超声监护下放置;若放置术中感到IUD未放至宫腔底部时,应取出重放;放置环型或宫型 IUD时,放环叉应避开IUD的接头;遇有多量出血、器械落空感、宫腔深度探查异常、受术者突感下腹疼痛等,应立即停止操作,查明原因并做相应处理;IUD大小的选择,一般流产后宫腔深度在7cm以上,几种常用IUD型号的选择(见表1)。
2.1.4 放置IUD后的注意事项 放置IUD后可能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及下腹部不适感为正常现象,如流血多、腹痛、发热、白带异常等,应及时就诊;放置IUD三个月内,在经期及便后应注意IUD是否脱出;放置带尾丝的IUD者,经期不使用阴道棉塞;1w内不做过重的体力劳动;2w内不宜和盆浴,保持外阴清洁;告知放置IUD的种类、使用年限、随访时间。
2.1.5 抗生素使用原则 放置IUD时合并损伤,或放置IUD后合并人工流产不全等原因的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感染严重者在控制感染下取出IUD,同时行宫颈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抗生素。
2.1.6 定期随访 常规随访时间为放置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1次,直至停用。
2.2 流产后即时使用口服避孕药 流产后即时使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非常方便、有效。
2.2.1 COC产品 COC有许多种,如复方左炔诺孕酮(21+7、三相片)、复方去氧孕烯(妈富隆、美欣乐)、复方孕二烯酮(至爱)、复方醋酸环丙孕酮(达英-25)等。
2.2.2 禁忌证 严重心血管疾病不宜使用;急、慢性肝炎或肾炎、肝肾功能损害等;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如需胰岛素控制者、甲亢等;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子宫或肿块者;哺乳期;年龄大于45岁或月经稀少;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者;年龄大于35岁的吸烟妇女[2]。
2.2.3 流产后即时使用COC的优势 ①宫内节育器在药物流产后是不能马上放置,而COC使用不受限制,不受流产方式、流产并发症的限制;②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由于其所含雌激素的作用,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由此减少流产后出血和出血时间,还有减少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作用,可防止宫腔粘连或宫颈粘连;③预防感染,可通过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和孕激素使宫颈粘液变稠对外源性感染的防御作用,共同预防术后宫内感染和盆腔感染的发生;④促进规律月经周期的建立,作为雌、孕激素复方的避孕方法,COC使用可在流产后短期建立起规律月经周期,并可使经血量得到控制,改善妇女的铁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少子化的危害范文6
[关键词] 妊娠期;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7-011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 pregnancy combined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Methods Mid-stream urine culture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552 patients with pregnancy combined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esults The top 3 pathogenic bacteria for pregnancy combined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were escherichia coli, enterococcus faecium 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Escherichia coli remained low resistance rate to piperacillin-tazobactam (1.99%), imipenem (1.49%), amikacin (4.47%), cefperazone-sulbactam (2.98%) and macrodantin (3.98%), but high resistance rate to ciprofloxacin (73.13%) and levofloxacin (67.16%). Conclusion The spectrum and drug resistance rat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pregnancy combined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re changing.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 urine and their drug resistance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rug use.
[Key words] Pregnancy;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Pathogenic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
妊娠期尿路感染指女性在妊娠期间出现的所有病因所致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妊娠期尿路感染临床上分为无症状性菌尿和症状性尿路感染[1],妊娠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7%,对存在无症状菌尿者,在妊娠期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几率明显增高,大概有25%~40%妊娠妇女可发生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膀胱炎。另外,大约有25%~30%无症状菌尿的妊娠期妇女在分娩后可能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其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产后5%的发生率。妊娠期妇女的泌尿系统解剖及功能会发生明显改变[2],导致孕妇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本研究通过对我院552例妊娠合并尿路感染妇女中段尿培养和药敏分析,了解青岛市妊娠期妇女尿路感染的病原体大体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取青岛市立医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门诊和住院妊娠妇女552份尿标本。年龄21~44岁,平均(29.8±2.6)岁;其中有症状者,如尿频、尿急、尿痛、甚或有发热、腰痛等453例,无症状者99例。患者就诊前3 d内均未使用抗生素治疗。
1.2方法
常规外阴清洗后,用无菌试管留取清洁中段尿,立刻送至细菌室。中段尿标本经过离心、沉淀后,将沉淀物接种于血琼脂平皿中,在温箱持续培养72 h。若有菌生长,则应用美国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仪进行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552份中段尿标本,培养后分离出病原菌549株。大肠埃希菌201株;屎肠球菌109株;鲍曼不动杆菌97株;产气肠杆菌42株;变异变形杆菌29株;白假丝酵母菌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肺炎克雷伯菌亚种10株;铜绿假单胞菌9株;奴卡氏菌7株;产酸克雷伯菌5株;溶血孪生球菌4株;木糖葡萄菌3株;蜡样芽胞杆菌1株,见表1。
2.2 病原菌药物敏感率
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呋喃妥因均保持较低的耐药率,分别为1.99%、1.49%、4.47%、2.98%和3.9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73.13%和67.16%,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基本上超过53%;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诺氟沙星、林可霉素耐药率均超过54%。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类似。见表2、3。
3 讨论
3.1 妊娠期泌尿系统变化
妊娠期妇女肾脏可出现轻度增大,肾盂及输尿管均可出现不同程度扩张,以右侧输尿管扩张较为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妊娠期子宫右旋,在骨盆入口处压迫了输尿管,进而造成机械性梗阻以及内分泌的改变有关。在妊娠早期,膀胱无明显变化,在妊娠中期及后期,随着增大子宫影响腹腔,膀胱三角随之抬高、变厚、变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进而加重肾盂及输尿管的扩张和积水,膀胱内压力升高,从妊娠早期8 cmH2O升至妊娠晚期时20 cmH2O。另外,膀胱内压力增加和膀胱容量减少的变化,致使尿道实际长度以及功能长度可分别增加617 mm和418 mm。在妊娠晚期由于先露入盆时,影响膀胱底部的血液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回流,导致局部组织出现水肿,容易受到损伤,以上因素可使泌尿系统的感染率增加,易发生急性肾盂肾炎。
3.2 妊娠期妇女的易感性
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女性多见,男女性别比为1∶10[3]。妊娠期尿路感染容易导致流产、死胎以及畸形等问题的发生。孕妇由于雌激素以及孕激素分泌出现明显增加,导致尿路平滑肌松弛,黏膜增厚,在妊娠3个月时可出现肾盂、输尿管上段扩张,另外,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可压迫输尿管,对右侧输尿管的压迫尤其明显,造成输尿管迂曲和扩张,导致尿流不畅,同时,子宫增大可压迫膀胱导致尿液反流,为细菌的滋生和上行感染创造了条件[4,5]。另外,妊娠妇女尿液中的葡萄糖、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明显增加[6],更利于细菌的生长以及繁殖,增加了孕妇对泌尿系统感染的易感性。急性肾盂肾炎为妊娠期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7],发生率占孕妇的1%~2%[8],是泌尿系统的急性炎症,发病急并且症状较重,若不及时就诊、治疗,有可能反复发作,或演变成慢性肾盂肾炎,最终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9]。妊娠期妇女急性肾盂肾炎发生率高的原因在于妊娠期间生理的变化[10],如阴道分泌物增多,雌、孕激素不断增加,输尿管、膀胱蠕动减弱,增大的子宫压迫或挤压膀胱向上移位,挤压输尿管[11],造成排尿不畅或者排尿困难,引发急性炎症;另外,妊娠期间妇女食入营养丰富的食品,在青岛地区妊娠期妇女高蛋白饮食更加明显,引起妊娠期妇女尿中葡萄糖、氨基酸及水溶性维生素等物质明显增多,利于细菌的生长,易引起急性肾盂肾炎。
3.3 其他因素与妊娠期尿路感染的易感性
贫血是孕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引起妊娠期妇女免疫力的下降,容易被细菌入侵[12],应积极纠正妊娠期间的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孕妇出现尿路感染。妊娠期高血糖可引起血糖、血脂代谢等出现紊乱,进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13], 同时,血浆渗透压的增高,可使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趋化以及杀菌功能下降,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14],临床上应指导孕妇适当控制其饮食,避免出现高血糖等,对已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及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预防尿路感染。
3.4青岛市妊娠期妇女尿路感染现状
根据该临床资料,在青岛地区,妊娠期妇女尿路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呋喃妥因均保持较低的耐药率;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相类似。从药敏结果来分析,同一病原菌对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存在较大不同,而且以往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3.5 对策
首先,应加强妊娠期妇女对尿路感染的认识,明确尿路感染在妊娠期的易感性及对妊娠期的危害;其次,加强尿路感染的预防,尽可能减少导致尿路感染的危害因素,例如,避免憋尿、保持个人卫生以及保持大便通畅等;从妊娠中期,子宫出现不断增大并右旋[15],由于长时间的左侧卧位,可导致左侧输尿管受到机械性压迫,腹压升高导致尿液潴留,病原体容易出现繁殖,临床医生应嘱孕妇侧卧位,左右交替轮流,不宜长时间一侧卧位,以减少子宫的压迫。另外,对已经发生的尿路感染,要严格指导,规范化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科学合理用药,杜绝临床上滥用抗生素,减少病原菌的多重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王中林. 妊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146-1148.
[2] 单倩倩,陶丽,颜士杰.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安徽医药,2013,17(3):364-367.
[3] 张斌. 急诊内科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73.
[4] 刘翠阳,葛利丽. 86例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治疗[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101-102.
[5] 刘凌,高桂凤,张春声,等. 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38例临床分析[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1):70-72.
[6] 郭宁娟,李玉梅,代艳.妊娠合并肾积水伴泌尿系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 医学信息,2011,9(中旬刊):4580-4581.
[7] 阮淑萍. 妊娠妇女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29-4731.
[8]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
[9] 张凤芹. 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86例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5):635.
[10] 徐花女,梁钰龙. 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93例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13-2514.
[11] 范玲,吴连方. 妊娠期各重要系统的生理变化[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6(20):341-342.
[12] 易爱玲,刘建华. 泌尿生殖道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的鉴定及药敏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422-3423,3440.
[13] 简桂花,蒋金根,李军辉,等. 规则抗菌疗法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疗效观察[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7(2):128-129.
[14] 邓云,冯晓波,彭蓉,等. 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相关[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 27(3):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