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1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就业形势 人才定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alents Training Discussion

DAI Xuenmin, DENG Dapeng, NAN Guoying, HAO Guizhen, YANG Guoli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Hebei 075024)

Abstract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llege graduates were analyzed 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discussed how to solve profess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graduates'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ration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recommendations to ensur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tead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mployment situation; talent positioning; talent training

1 就业形势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适合的工作主要是进入环保行业领域,包括环保技术咨询,如环保技术公司和设计院;环境管理,如环境监测职能部门或环境保护局;环保施工单位,做工程施工;环保处理设施运营,如企业的污水处理站或环境管理部门;环保设备生产制造。

虽然环保职业被大家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职业,但是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却受到了接连的打击,因为在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业中,经常是投入大于产出,除了环保技术服务业和环保咨询业务盈利外,其他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同时由于近年来,中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逐年大幅度的增加,也给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压力。

依照行业发展趋势,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首选考虑做环境保护的项目管理或者技术支持,然后考虑选择做研究开发,最后也可以考虑做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具有大型项目管理能力是这些企业招聘高级人才普遍要求条件,并且非常看重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热爱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应该辅修一些“项目管理”的课程。努力争取去大型企业实习的机会。实际操作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接触先进的技术,这样得到的知识是无法从课本中得到的。只有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实际的工作才能体会出团队合作精神和管理思想的精髓。

有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也可以考虑进入销售领域。许多企业在招聘环保产品的销售岗位时,考虑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更看着具有环境工程专业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因为他们既能完成销售任务又可以承担一些售后服务工作。因此,在就业市场需求类似的工作岗位的职位会越来越多。做市场是有美好前景的职业。目前人才市场上比较短缺的职位是高级营销职位,这些职位需要很长的市场工作经验,最短的工作经验也要求五年以上,因为这样的人才具有很好的市场意识和很好的市场规划,具有充足的客户资源。那些具有一定销售技巧的在校大学生可以考虑销售领域,通过多年的锻炼可以大大增强竞争力。同时,做销售以后可以涉猎各个领域,因为任何行业的销售原理几乎都是可以通用的。

2 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人才培养应该选择一条适应就业市场的新思路。就业市场应该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它指的方向就是我们发展的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制定,这样才可以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适销对路”。

人才培养定位要有明确的目标,良好的针对性。因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只有两年或两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学校无法将学生培养成在本专业各个方向(如环境监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环境工程设施或设备运营与管理等)上都擅长的全才。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有所针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致力于培养环境工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建立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目标,突出本科教育中所体现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原则,合理定位培养人才的层次。

学校应该在本科阶段,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课程,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其他工程学科之间、甚至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复合型人才。

3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应该高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践培训设备设施的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和实训效果得到很好效果的有力保证,也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升的有力保证。考虑聘请一些环保行业的专家来讲授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和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对于没有实践经历的环境工程专业专业教师应加强其与厂矿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广泛联系,让这些老师积极参与环境工程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流。学校应该建立与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搭建实践平台。

专业建设需要加强对于论证教学计划、改进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教学计划方面,首先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方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课程选择,设置课程和进行课时分配。同时,课程和课时分配要满足环境监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环境工程设施或设备运营与管理等发展方向的要求。教学计划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环境工程专业专家的论证和研究,制定出职业能力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务实高效的纲要。并且,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编写,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进行讲授,课堂上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实际工程图片和动画完成教学,同时根据课程讲授过程的实际情况配合现场参观、讲解和实际操作,加深对相关环境工程技术、环保设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运营的理解;可以考虑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工作中问题来作为学生课后作业或考试,训练学生解决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内经常要用到的工程技术要领和计算等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际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与厂矿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对应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了确保学生得到良好的训练,可以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在学期开始安排,也可以在学期进行中安排,也可安排在学期末。实习时间可以考虑安排在实习单位的任务繁忙期,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而且又缓解了企业的人手短缺。这样,学生可以参加所有的实际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校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工艺实验和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作为普遍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环境工程专业却变成了当前大家都认为的“就业难”的专业,这虽然与环境保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观念和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视程度有关,但作为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瞄准市场,面对现实,下大力度,从多方面努力提高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教育力量,找到一个切入点,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综合实力。使环境工程专业健康平稳快速的发展。

基金:2013年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13JY 1026)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2

关键词;职业资格 环境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58-03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registr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mphasis and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我国的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在80年代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随着大学扩招得到快速发展[1]。鉴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全社会对环保事业投入的持续增加,越碓蕉嗟拇笱相继开设环境相关专业,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大学开设环境工程(科学)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与行业划分越来越专业化。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也从无到有,并从1994年开始制定一些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并逐步建立和推行更多项的专业技术执业制度。职业资格证一般包括从业资格证和执业资格证。从业资格指一般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而执业资格是国家对于一些专业进行强制规定,必须达到符合行业标准的人员才可以从事。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频繁,我国也必将实行一项在欧美社会已经深入实行的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并进一步规范所有的劳动力和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方面要求均纷纷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都出现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如果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时就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在很多大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这反映了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取得各类执业职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也积极鼓励并奖励学生们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十分符合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通过备考职业资格证也会让学生们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工程本科教育应当适应社会潮流,转变思想,改革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考试融入本科教学工作之中。

1 存在问题

1.1 教育与需求脱钩

环境专业被视作朝阳专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环境专业特色表现差强人意。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环境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6%,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只占20%,这两个数据并不突出,与非环境专业大致持平,与该校环境科学“特色”专业不相匹配。环境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首选考研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才是考虑进各类环保公司。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与社会需求的环保专业人才间尚有一定差距。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对当前环境工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1.2 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紊乱

环境工程最初来源于各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给排水专业,50年代设立环境卫生专业,70年代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后起之秀复杂得多,很多环境专业往往来源于地质专业、勘探专业、化学专业、生物工程甚至经济管理专业。2015年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共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和3个特设学科,拓宽了环境保护类专业的范围[2]。各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大致如下,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生态学等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原理、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法学等课程。落实到各高校,其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大纲各取所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课程选择具有明显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传统,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分属两个一级学科,但在具体操作时二者在培养方向和教学大纲上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2 职业资格考试导向

2.1 职业资格考试对职业选择的激励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以往没有就业的,就业压力巨大。因此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和家长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空前激烈的竞争,使毕业生们在职场中普遍缺乏安全感。随着企业间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关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单靠手中的毕业证书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岗位。在职业与专业技能之间职业资格证书就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使毕业生在社会上可以充分运用专业技能找到合适的职业,不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艰难选择。应用型本科学校面向职业资格的应用型教学可助推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体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最有效证明。

2.2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育的启示

环境工程(科学)毕业生能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大约有3种:环境影响评价师、环保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3-4]。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分4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注册环保考试分为基础考试(主要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技术和职业法规一共15个科目的内容)和专业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规和标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实践、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g、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践一共9个科目的内容)。参加专业考试的人员必须在基础考试合格,并符合专业考试报名条件相关规定时才可报考。在专业考试合格以后,才能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

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同样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公共基础科目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流体力学、工程经济、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考试又包含专业基础和专业科目。其中专业基础科目包括:水处理微生物学、水文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分析化学和供水水文地质。专业科目包括: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和给水工程。通过对环境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环境专业本科的专业大纲和培养目标基本包括考注册环保师和注册环评师所需知识,但是和注册给排水工程师所需知识要求差异较大,而且难度也较大。

注册工程师考试针对的是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而大学环境工程(科学)培养的是预备工程师。考察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可以发现,资格考试水平普遍高于环境本科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环保工程师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专业科目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实践性的科目,这对本科课程建设具有启发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在本科阶段显然深度不够,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教材多年不变,内容滞后;环评考试教材的核心是环保部颁发的大气、水、固废、噪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由于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环评考试教材和大纲几乎年年修改,保持同步更新;注册环保和注册给排水强调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环境工程本科课堂教学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

2.3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学内容的导向

本科教学大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一般可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其中掌握即要求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仅要求他们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5-6]。注册环保、给排水、环评工程师考试要求高于本科教学大纲,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多为掌握和熟悉,要求相关人员要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基本原理并能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在编写与这几个证书有关的教学大纲时,密切注意这些考试大纲的要求,力求达到将相应的内容列入各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在教学中将设计和计算作为环境工程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由死背书本向注重实践能力方面转变。在考试题型上,也力求多结合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上面的考试题型方式,如增加相应客观题型,内容主要以案例计算为主。并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题,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应的证书考试打下坚实基础。环保专业考试辅导用书和各年考试试题是水、大气、固废、物理污染控制最佳辅导教材,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普遍感觉缺乏习题或习题陈旧,而环保专业科目考试提供生动的素材,稍作修改可应用于考试测验。环保专业考试案例可作为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样本。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教学大纲进行不断修订和充实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事实,可考虑以下方面:(1)顺应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及时修订大纲和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课堂灌输教育方式,采取案例式、融入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本科人才。(4)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的污染治理都需要有实际工程经验,而且环评、环保工程师考试也非常偏重于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命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是学生熟悉和深入理解这些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此,对这些相关实践类课程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时上的保证。(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通过鼓励和奖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和挂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升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水平。

3 职业资格考试和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各类职业资格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针对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普遍要求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毕业并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这无形加大了在校生参与考试的难度。其次,注册考试的激烈竞争程度是另一考虑的因素,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有参加这类考试的计划,且主要是预备考研的同学;为了更贴近证书考试,需要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更多地在课程设计、大纲编写和制定、教学内容和考试考核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教师只有通过注册给排水、环保、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或在生产设计第一线培训或挂职一定时间才有资格满足“双师”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另外,目前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清理也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2016年,随着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改革的深入,在此前已取消5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基础上,国务院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个事项。加上前5批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国务院分6批取消的职业资格将高达319项。至此,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已减少50%以上。这一系列清理职业资格考试措施降低了“考证”热,客观上给环保类职业资格考试带来一定冲击。

参考文献

[1] 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2] 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01-102.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Z].

[4] 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Z].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3

关键词:环境工程;教学改革;固体废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41-02

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性、应用型学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思考能力,是其在社会上作为有用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如何合理的进行专业改革和实践是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之一。根据上述考量,在充分考虑当前社会需求和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必要性的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探索迫在眉睫。

一、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当前,由于高校招生的扩张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工科类型的环境工程专业也难逃其咎。在此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在综合考虑人才市场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确定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保证在核心专业课程完成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了合理优化和建设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需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学科交叉性。环境工程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体系,主干课程有水、气和固体废物处理工程,以及排水管道、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设计以及不同环保设施的设计和开发等必须具备的工科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考虑到了学科交叉性大的特点,在进行环境工程教学改革时,特别的需要有意识的加大实践教学的考核以及科技创新的力度,充分开发和调动学生的潜力和智力。其次,要结合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主要邀请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做讲座,大大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最后,也要大幅度的增加交叉学科的教学工作,提高学术的研究深度。

2.突出教学实践。环境工程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环境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如何能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做过深入的思考,唯一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和开展科技创新。对于实践教学而言,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方式上,为了更好结合社会的快速发展,紧跟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首先要大幅度增加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在研究生的带领下完成试验方案设计、试验装置制备以及实验数据的测定与分析,思考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以及考核结果带来的社会或经济意义。其次,水、气、固废尽量在大学期间在科技创新或实践环节均有所参与,同时课题选择也要结合实践需求,所有过程均需要有课程汇报环节,也可以突出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最后,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可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实习和观察刺激和培养学生结合实践的创新能力,使得所学能够更好的和实际工业过程有机契合,大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突出交叉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板书的教学实现,然而,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大多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等生化设施适应传统的板书,从而不能体现出它的动态运行过程,如果我们采用视频处理或者PPT等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此,这种交叉性的教学方式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一方面,大大加大的教学进度,使单位时间内呈现出更大的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量。例如,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学习了准好氧填埋场和倒置A-A-O污水处理设施后,学生对实际的处理过程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4.突出开拓就业能力。任何教学的目的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我们也要大力开发和拓展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目前来讲,主要的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①环境工程或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要业务范围包括给水处理、排水处理以及相关设施的设计工作,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采购、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工作。②国有或私有环保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有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垃圾焚烧等处理处置设施的BOT、TOT、BT项目的实施,以及工程总承包等项目。③环境咨询以及产品销售。④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从事新建、改建以及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等。⑤其他。主要涉及电力、化工、煤炭等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环保人员的需求。所以,在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要给学生进行就业去向的培训工作,积极指导和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正确的就业选择。

二、拓展固体废物专业课程体系

1.加强教材、教学和科研成果体现。深入浅出的教材、知识点全面的教材以及当代专家学者根据科学前沿即时更新的教材是我们最好的选择。首先,我们要选择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等优秀的教材科本[1]。其次,教学人员也要及时把自己的科研结果或时展的前沿知识,通过教学过程展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后,教学人员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合理补充必要的教学内容进入教学环节。例如,我们还可以将MFC、MEC、生物能源、固体废物资源化等知识渗透进入教学内容,学生不仅学习了固体废物方面的知识,也拓宽了环保领域的视野。

2.加强交叉课程衔接。相同的知识点可能在不同专业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如何合理的将不同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最大程度的获得知识量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所以,在充分掌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也要有意识的去学习一些兼容性强的课程。比如:固体废物资源化及生物基产品、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等。在学习好氧垃圾填埋过程中,我们融入了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的内容,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厌氧堆肥和卫生填埋,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填埋的不同类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

3.加强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必备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是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机械的学习知识,不能活学活用。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开发出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考核方式。多维的考核体系可能是我们更容易实现全面考核的考核方式。多维考核方式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组成:考试、作业、报告、实践及科技创新等。不同类别进行单独考核,设置不同的等级或分数。考核同时也要增强知识的全面性和理解深度,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提高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范钦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1):65-66.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4

一、绿色发展及人的绿色发展的内涵

(一)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与绿色发展

从专业内涵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及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基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治理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更多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从而实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二)职业教育与绿色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从职业教育内涵讲,职业教育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下,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人的绿色发展。人的绿色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从训练人的专业能力走向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学生机械性地适应走向创造性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总结性的学习走向终身学习,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开发走向职业素养的综合开发[3]。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与绿色发展

职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外延包括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们应该改变教育理念,在原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人才的现实发展与将来的发展的对接;坚持培养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样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在今天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而且在将来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和空间[4]。

职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绿色发展能力培养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及专业特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形成广泛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拓展绿色发展适应面;二是要以目标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科学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绿色发展,依据职业能力标准,重构环境工程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绿色发展能力的关键。

二、职业能力与中高衔接课程开发

(一)职业能力分析

通观国际上职业教育典型课程模式,如MES课程模式(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开发模式)、CBE课程模式(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TAFE课程模式(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BTEC课程模式(以职业资格为课程开发标准的模式)、双元制课程模式(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和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建构都有一项具体而又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对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或工作进行分析[5]。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必备的本领,以及在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思维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又称为“综合职业能力”,一般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来表述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6]。从传统的专业能力的分析外延至职业素养的分析,就是为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和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开发路径

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与普通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特征,体现在目标的应用性、内容的职业性、方法的行动性、评价的社会性和实施的昂贵性。因此,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离不开职业能力分析[7]。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衔接课程开发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衔接课程开发路径

基于绿色发展重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三)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又可分为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定能力、跨专业职业能力。这样,就可建立起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外,更多地需要通过公共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实现。

图2 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关系图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职业能力分析

(一)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通过对环保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及其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研究,形成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表,如表1所示。

代表高职毕业生优先经历的职业生涯路径。

(二)专业核心岗位

根据前期供需调研确定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岗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有:环保设施\营技术员、化验主管助理(环境监测技术员)、环境工程业务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施工管理员;中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有:污水处理调试运营员、化验员(环境监测员)。

(三)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目标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分析。通过“二维四步五解”法按照“确定岗位-制定表格-分析职业能力-汇总整理资料-企业专家反馈-修改完善定稿”等步骤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最终得到了环保设施运营技术员、化验部主管助理(环境监测技术员)、环境工程业务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施工管理员、污水处理调试运营员、污水处理化验员7个岗位的34个工作项目,128项工作任务共计501条职业能力。另外,还确定了各岗位通用的10项65条职业素养。具体如表2所示。

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课程体系重构

(一)培养目标

1.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环境保护产业,能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环境监测等岗位工作,具备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及设备日常维护、环境污染因子采样、预处理及分析化验等职业能力,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初中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环境保护产业,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初步设计及其施工、调试、管理,环保产品及技术营销等岗位工作,具备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运行监控及设备维护维修、环境污染因子监测、环境工程工艺设计、施工管理及工艺调试等职业能力,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教学目标

在以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对中高衔接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必须体现分层与衔接。例如《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是一门中高衔接的课程,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驱动的模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融入法规政策、设计规范、操作规程、安全环保等专业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队协作、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职业素养,从而完成素质目标。

(二)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重构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化学工程、生物学、土木工程、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庞杂。长期以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坚持“管用、够用”的原则突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必然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职业素养及较强的适应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人的绿色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绿色发展,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厚基础 、宽口径、模块化”“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甚至是“跨界培养”中找到最佳的融合点。基于以上考虑,依据以上分析的职业能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在着力培养环境工程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多地考虑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构建了“4+1+1”模块化中高衔接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4个校内课堂教学模块、1个校内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和1个校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课程模块组成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如下图3。中职实施2.5+0.5学制,总学分不少于170学分。高职实施1.5+0.5学制,总学分不少于9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占约30%,R岛诵目纬萄Х终荚30%,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占10%,校内外实践课程学分占20%左右,剩余10%的学分主要用于专业拓展课程和其他课程。

1.优化专业课程,厚实专业基础知识

目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为了加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正慢慢弱化甚至消失。中职教育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和习惯都较差,对学习数学、英语、化学、电工等基础课程普遍有困难,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存在内容严重缺失的现象。这样既不满足于升学后高职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绿色发展。基于人的绿色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满足其以就业为导向的“一技之长”,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未来适应的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多是需要建立“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本课程设置把化学、物理、电工、微生物等列入中职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了厚基础的设计思路,从而保证了中职学生具有高职学习的厚实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绿色发展。

图3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2.强化校内外结合和课程联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校内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学生团学和社团组织等开展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类思想政治、科技、文艺、体育、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等校园活动。校外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校安排或学生自主参加的企业实习、实践和顶岗实习活动。这两类课程虽然不是课堂主体教学,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将这两类课程也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设计。校内第二课堂活动规定一定的学分进行置换。校外实践与顶岗实习课程则加强全过程管理,联合企业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和管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校外。通过校内外的结合和各类课程的联动,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结合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由团学组织开展“环境工程设计与模型制作暨环保创意设计大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亲自设计和制作中,增强了岗位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了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环境工程设计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切实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课程及内容的整合渗透,促进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首先加强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的补位整合,解决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游离问题。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理工类专业,除了思政类、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外,还设置通识跨界课程,如人文艺术类的公共艺术、历史、文学、摄影等,与职业素质相关的交际礼仪、演讲与口才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考虑到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还设置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风险投资、团队管理等课程模块融入其中。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一些综合性项目,把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诚实服从等素养融入到基础课程学习中。其次,整合专业课程的内容,把职业素养教学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制定环境工程类课程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指导意见,设置职业素养训练模块库。专业教师根据所授课程选择部分或全部模块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同时,建设真实情境的实训环境,开发真实项目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规范学生职业习惯,强化学生职业意识,从而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4.深化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培养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合力

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调研、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课程、共同评价课程,将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聘请企业高技能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专家的岗位精神和职业情怀;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和活动中,提供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养体验和训练的途径,促进职业关键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校企协同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培养学生绿色发展能力的合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第二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n程标准研制立项项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主持人:钟真宜;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专业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主持人:钟真宜。]

参考文献:

[1]郝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1).

[2]黄志斌.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J].研究,2003(3).

[3]赵欣.由技能为本走向生命发展――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未来职业教育的创新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4]俞志敏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2009(2).

[5]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5

关键词:CDIO;环境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58-03

一、引言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是工科院校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党的“十”明确提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工程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即“卓越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为国家培养大量高质量的、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1]。近年来,CDIO模式作为国际流行的工程教育模式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和应用,它既能运用于对精英化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适用于大众化工程专业的教育,完全符合我们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2,3]。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摆在高校环境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CDIO培养模式的提出无疑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CDIO模式及其基本理论

CDIO是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前沿工程大学共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和实施体系,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构思”是指明确客户的需求,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设计”指根据构思,制订开发的产品(或系统)所需的各种计划、图纸或算法等;“实施”是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或系统)的过程,包括制造、测试、检查等等;“运行”指对产品(或系统)的维护、优化和淘汰等[4,5]。CDIO模式是以产品(或系统)从研发、制造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借鉴,通过系统化的设计,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二)CDIO模式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环境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防治、控制和解决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在水、气、固、声环境污染治理及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水、气、固治理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能在工程设计单位、环保公司、工业企业、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监理、施工、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很广,涉及到供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决定了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工程素养。

对照CDIO模式,国内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与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足。目前,高校课程安排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在基础课教学中过分强调英语、政治等课程学习。英语学习固然重要,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会导致同学以学英语过四六级、TOFEL和GRE为荣,对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不够重视,导致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足。CDIO模式灵感源于工程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对照这个模式,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毕业生知识面较窄、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现代科技的发展呈现交叉性、融合性的发展趋势,环境工程专业更是如此。新的化验、检测方法、检测仪器不断出现,这需要学生除了对本学科的知识有很好的了解,还需要重视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基本都实施了学分制,提倡选修课和通识课,推行主辅修等改革措施,但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毕业生知识面较窄、影响了就业,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工程设计与创新的潜能。

3.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行、实践技能差。通过对杭州、绍兴、嘉兴等环保企业的调研发现,有近6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表示不满意,环保企业首先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动手能力与基本的专业技能,希望经过企业短暂的后续培训后,能够直接顶岗完成工作,但部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钳工、电工知识,不具备对基本设备进行简单维修和故障判断的能力,实践技能达不到企业的需求。

4.教师工程素养的不足。为适应学校规模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引进了大量的硕士、博士,但这些新进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工作,这些年轻教师没有工作经历,社会阅历较浅,在教学科研方面基本没有积累,在工程实践方面也缺乏经验,很多教师只能在他们各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领域称得上是专家,但大多缺少企业的经验和工程训练的经历,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水平与CDIO模式的要求是有一定差距。

三、基于CDIO模式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CDIO模式强调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基于此,我们提出改善教学总体规划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水平、加强实习环节等培养措施。

(一)改善教学总体规划与教学方法

1.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生物学等,环境工程的发展与这些学科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管环境工程工艺如何变革都离不开这些基础科学;其次,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知识面和视野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工程设计与工程创新的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学校应该重点抓好《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等课程,在课时安排、实验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都作出倾斜,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奠定学生工程的基础。

2.实施宽口径教学方法。宽口径教学是指在课堂讲授时不仅仅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要结合工程实践在讲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申,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实现由点到面、由抽象理论到具体工程实践的拓展[6]。例如在环境工程原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重点讲授本课程所涉及的重点知识,还要对涉及的一些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讲授,例如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与交叉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分子印记材料及其相关技术等,这些都是环境工程领域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所以,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需要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更深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既包含许多新型学科所要具备的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途径,以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和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

3.倡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注重倡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和社会实践以及各类综合性竞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一方面增加讨论学时,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布置讨论的题目,并给出一些参考文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有的课程还增设了答辩环节,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学习环节,除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还通过即时的知识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安排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教师要注意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提供科研、创新项目支持。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学校每年资助学生申报创新项目,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设计、动手和实践能力。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膜法水处理》等课程中都安排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以加强工程设计与科研创新能力。此外,浙江省教育机构也会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创新项目进行重点立项,这些都大大增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重点抓好三个实习环节

对于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工程师,理论知识是实践技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但理论知识无法代替实践技能的形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工程人才最大难度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CDIO模式强调工程教育在保证工程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三个实习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习和实践,可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在实习基地的建立上,由学院和教师出面联系,选定一些科研比较好、工艺流程合理、设备先进、工程实践机会多的企业作为长期的实习合作单位,与其保持经常的广泛的横向联系,利用各种形式如聘请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举行座谈会和联欢活动等,与这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二是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轮流开展相应的实验,如在城市污水厂实习时学生自己动手采集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水样和污泥样,在实习指导教师和污水厂工程师的指导下,分析水样的COD、BOD等,观察污泥样的微生物。这样,以课本基础理论为指导,在污水处理现场充分了解污水厂构筑物、污水处理工艺,并进一步掌握污水处理过程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全面实现学生“理论―实践―理论”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为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水平与能力

CDIO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既能传授学生知识,又能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与能力:(1)选派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到环科所、设计院、环保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等方式参加工程实践,并让有关单位做好对青年教师给予有效的“传、帮、带”。(2)积极鼓励教师加强与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制造企业、设计院等单位的横向课题合作,加强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双向联合。(3)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从环保企业、科研院、设计所等单位引进所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4)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社会迅速变化,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时刻把握工程前沿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一方面要不断派遣教师出国和到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先进和前沿的专业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不断引进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甚至国有大企业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来充实、优化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这种培养模式,使教师能够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接轨,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知识,掌握领域最新动态,从而为学生传播新鲜知识,导入新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的理念,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蓝天计划”每年资助约50名青年教师出国去进修,以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接触国际工程前沿,提高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菁华,周军,岳爱臣,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3]周兆忠,周建强,林峰.结合CDIO的订单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

[4]张志刚,项莉萍,张寿安.基于CDIO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

[5]Liang Zhongwei,Deng Hongguang,Tao Jianhua. Teaching Examples and Pedagogy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Based on the CDIO-based Teaching Method[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15).

[6]周志红,黄跃平,李兆霞.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

环境工程就业趋势范文6

关键词:实验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必然越来越紧密[1]。如何推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和体制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贴近产业,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于2010年开始进行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一套具体的、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展知识面,巩固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理顺了课堂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本科生的应用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实验创新项目等形式的实践环节,达到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一系列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符合了总书记2011年4月25日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大会的讲话精神,在“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定位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于“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培养定位于“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定位于“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厦门理工学院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的“四种经历”,包括国外游学经历:通过学生互派互访、参加各类国外竞赛、世界名校游学、夏令营、假期赴美带薪实习、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近几年,已派300人次赴国外游学;此外,从2012年起,每年还将资助50名优秀学子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第二校园经历:2010年、2011年分别招收了300名、700名闽台合作“分段对接”办学项目的学生,赴台学习一年,并每年招收150名闽台合作“校校企”项目学生,赴台学习三个月;每年暑期另有约150名左右学生赴台短期游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资助400名学生赴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一年。社会实践经历:包括与实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社会公益工作。创新创业经历:成立省内高校中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秉承和贯彻学院办学目标,环境工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调整常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了实验课程的安排顺序和体系,使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能够有机融合。通过导师制等环节,形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教师指导的密切结合。根据学院的四种经历要求,有计划和组织地开展包括2+2、1+1形式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最终实现环境工程专业“宽基础、重应用、亲产业、树特色”的办学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情况

1.前置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兴趣。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作为与高中化学衔接的部分,提前至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使得新生一入学就可以接触到实践课程,培养实验兴趣。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学生高中所获得的培养情况有所不同,针对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会通过课堂强化,课后补充的方式提高其实验技能。

2.建设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应用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专业与化学、生物的关联,在考虑到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在初级、中级实验中,主要接触的是化学、化工和环境工程类的基础实验操作。包括了部分无机化学、有机 化学、物理化学及环境工程的实验内容;在高级实验中,融合了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及部分高级实验仪器的使用;在工程应用中,则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检测手段,根据实际工程设计实验过程[2]。

3.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等活动。举办或承办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创新性实验,专业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加深专业理论教育,固化理论成果。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专业竞赛等活动,感受到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应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厦门理工学院自2009年起在全院施行导师制,环境工程系抓住导师制契机,结合自身情况,将学生导师同时转变为科研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和专业的进展。同时科研活动也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

5.响应学院号召,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环境工程专业一般与大型环境工程的实践相关,但在某些方面也可从小处着手。近两年环境工程本科生先后研发了“甲醛测试盒”、“甲醛处理器”、“家用净水器”及“地沟油检测试剂盒”等“小”产品,尝试销售,取得了一定成绩。

6.加强社会活动,提升道德水平。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政教育。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科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区加强了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触社会,形成完整的世界观[3]。社会活动不仅仅是学院自身的任务,它是一个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一起完成的过程[4]。实验区开展的社会活动一般以环境为论题,以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为联合单位,通过社区、企业的支持开展大范围的环境宣传活动,起到良好效果。“绿色杯环保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低碳,我们在行动”、“绿色淘宝”、“今天您环保了吗”、“绿色栽进我心中”、“绿色家园、你我共建”、“一园一世界、你我共环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如图1所示,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最终由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建设内容: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培养大纲与评估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大纲和评估体系;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设置模块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改良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研究项目群[5]: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设工程应用类主题的项目群,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平台。其涵盖了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下科研项目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和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网络,扩大学生的视野。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保障体系用来保障实验区的顺利实施和运行。在建设过程中,实验区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设置由高级职称担任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用来指导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区的建设效率。同时专家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检讨实验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方案,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实验区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课程体系或内容的改革,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创建环境工程实践工程班。在实验区内抽调有实践意愿的本科生,组成实践工程班,在教学上尽量安排他们参与企业实践工作,通过考量学生的实践水平提升,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制。与企业一同研讨培养方案,确认教学课程体系,联合进行实践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是实验区顺利进行基础。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评价和激励;一个是获得培养并形成良好效果的学生的激励。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反馈机制,有效提高各方面的参与深度与广度。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效果

实验区实施以来,收到了一系列效果。仅2008级本科生就获得个人荣誉94人次,其中国家奖学金7人次,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57人次、优秀学生干部8人次等。同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非专业组国家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海报作品《保护环境》在“厦门高校环保宣传海报联合巡展”中获一等奖。总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实验区承担了先行先试的任务。优化专业中各环节的层次、类型结构,通过教学体系、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等方式,都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成就。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地方产业对接,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玉婷,运用企业人才经营理念构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7):246.

[2]胡秋芳,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2):32.

[3]韩林峰.校企共青团共建促大学生就业创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12,(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