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链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建设范文1

色块

光热发电(CSP)是指用太阳光加热介质然后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太阳能利用形式,与通常所讲的直接将太阳光转换为电力的光伏发电不同,光热发电是太阳能-热能-电能的转换过程。

CSP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研究,我国满足聚光光热发电辐照条件地区的土地面积折合可用装机容量约为16,000GW,潜在的太阳能光热可发电量达42,000TWh/年。

只有直射阳光才能被汇聚,因此CSP电站对部署地的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通常需要直射阳光辐照量达到1800kWh/m2/年以上(约合5kWh/m2/天)。

根据测算,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单座抛物面槽式或集热塔式CSP电站的经济规模在100MW~250MW,具体视其采用的导热介质和发电机组的效率而定,这一规模已经相当于一台中型火电机组的输出功率;碟式斯特林系统则较为特殊,由于其每台单元都能直接输出并网交流电,因此电站的规模理论上完全由碟式系统单元的数量决定(典型系统25kW/台,即100MW电站需4000台)。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单座CSP电站的经济装机规模仍将继续增长。

“圈地运动”已经开始

与光伏发电不同,单座光热电站通常须达到数十MW的装机容量级别才有经济性可言,因此项目投资额巨大,目前国内在建项目的投资主体几乎全部来自五大发电集团。由于光热电站建设位置的光照资源条件对电站运行的经济性影响很大,因此五大集团已纷纷开始类似与风电大规模建设初期的“圈地运动”。

华电集团是光热发电领域走得最早、最快的电力巨头:除了参与北京延庆1兆瓦光热发电示范项目,2009年12月17日,华电新能源公司与澳大利亚雄狮国际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准备在格尔木市携手开发10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一个月后,2010年1月5日,华电新能源公司又与嘉峪关市签署总额超过26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规划到2015年建成2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

大唐集团已开工建设国内首座10兆瓦光热发电试验示范项目,并且以0.9399元/度地最低价中标内蒙古鄂尔多斯50MW槽式光热发电特许权项目。

国电集团2009年与青松建华合资成立吐鲁番新能源有限公司,中长期规划太阳能热发电30万千瓦,目前示范项目仅为100千瓦。

与风力发电场类似,光热电站的选址对项目的发电成本、运行可靠性、经济性等都有巨大影响,一般需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1、光照资源;2、地面坡度;3、水资源;4、输电距离。

产业链建设是关键

完善的产业链是光热电站建设大规模启动的前提

与技术已相当成熟、产业链配套完善、并已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光伏发电产业不同,光热发电的产业链(尤其在国内)还相当不完善,光热发电系统的结构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每个关键部件的生产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对槽式和塔式系统来说,集热场所用的聚光反射镜是其最重要的部件,它们看似只是面积大一些的镜子,但实际上,要在反射率、抗污损性能、使用寿命等技术指标上,达到光热电站所要求的标准绝非易事,其中的技术核心是镜子表面的镀层,目前3M的产品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

此外,集热管道也是光热电站的核心部件,它对光热电站的长期可靠运行至关重要。管道需同时具有耐高温(导热介质温度在400度以上)和保温性能好(减少热量损耗)的特点,同时,由于管道系统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对连接处的密封质量要求也很高,对于采用融盐等新型导热介质的系统,抗腐蚀性能也是必须的考量。

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保证高精度追踪的追日系统也是光热电站的关键部件,对聚光镜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电站能否达到设计功率。

鼓励政策初现端倪产业链建设已逐渐启动

国家发改委日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首次进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而“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开发制造”则被列为新能源大类中的第一条。我们注意到,国内相关产业链的建设已经悄然展开。

2009年科技部成立“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始发动一轮光热攻坚战。该联盟成员目前包括中科院电工所、华电集团、皇明太阳能、金晶集团、西安航空动力集团、大明玻璃、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等41家企业、大学和研究所。

2010年5月,中航通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项目落户湖南沅陵,一期设计20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化成套设备产能。

2010年7月,CSP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落户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0亿,一期投资10亿,设计年产1000台43千瓦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发电机;

2010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皇明太阳能股份公司共同合作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百米长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延庆八达岭太阳能热发电基地竣工。

2011年2月,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热发电实验室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机,可对太阳能热发电站运行进行全过程仿真。

2011年4月,中海阳禅德太阳能反射镜系统生产项目在成都开工,产能对应800MWCSP电站对镜场的需求。

光热发电产业国内相关公司

三花股份(600586.sh):2009年12月公司公告出资1050万美元获得以色列碟式CSP系统研发公司HelioFocus30%的股权;2011年1月,三花股份对HelioFocus增资534.09万美元,增资后持有公司30.71%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原大股东ICG公司也通过现金增资,共计持有45.77%的股份。公司公告称,HelioFocus研发的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高温接收器技术难关已基本突破,但是项目仍然处于测试阶段,技术还不成熟,离实际的工程应用仍有一段距离。

虽然碟式系统是目前四种CSP技术路线中理论和实验效率最高的一种,但其“高效率和低成本”始终没有得到商业电站甚至大型实验项目的验证,其运行可靠性和实际的经济性仍然有待考证。

航空动力(600893.sh):2009年12月,公司通过非公开增发募集资金20.49亿元拟投资四个项目,其中9700万元用于投资建设“斯特林太阳能发动机生产及示范工程项目”。

杭锅股份(002534.sz):公司今年4月向中控太阳能增资5000万元获得20%股份,中控太阳能专业从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公司公告称中控太阳能自主研发了太阳能镜场的定日跟踪系统,但技术还有待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加以检验。

金晶科技(600586.sh):公司是国内超白浮法玻璃行业龙头,在技术方面遥遥领先竞争对手,超白玻璃是CSP光热发电中采光镜面的主要原材料。

中航通用:2010年初北京中航通用公司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华北电力大学合作研发成功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成套设备核心技术,实现了曲面聚光镜从技术到生产的完全国产化。2010年5月,中航通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项目落户湖南沅陵,一期设计20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化成套设备产能。

皇明太阳能:公司参与建设了北京延庆光热电站示范项目,也将为鄂尔多斯光热电站特许权项目提供核心部件。目前定日镜、槽式镀膜钢管、槽式聚光器等核心部件公司均自行生产,且已经超越国际水平,高温集热镀膜钢管已出口至西班牙、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

大明玻璃:2009年7月,与世界知名玻璃设备制造商美国GLASSTEC公司达成协议,投资500多万美元,引进国内第一条专业生产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用定日镜用钢化生产线。目前反射镜产品已经覆盖槽式、塔式、碟式三种类型。

天威新能源:控股子公司天威(成都)太阳能热电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率先进入太阳能光热发电商业化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公司之一,引进了国外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和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公司联合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甘肃建设我国首座兆瓦级光热发电试验示范电站。

投资策略

产业链建设范文2

【关键词】优质稻米;产业链;深加工

一、引言

目前对于产业链定义的表述有多种,但定义是基本相似的。其中较普遍的表述是:产业链是指从一种或多种资源通过多层产业层次不断地向下游产业层次转移,直达最终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述。二是产业链反映了产业的关联程度。三是产业链反映了资源可加工的深度。产业链越长,表明资源可加工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反映了需求满足的程度。

在稻米加工的产业链中,种植、粗加工只是基本的环节,也是利润微薄的环节。若要使整个产业利润最大化,稻米的深加工是惟一的途径。

二、粮食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1.粮食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最早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出现在1992年,后来通过实践的总结和中央的肯定,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表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依托“龙头”组织,通过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引导分散的农户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基本的特征是企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粮食产业化经营一般表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依托粮食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稻米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从本质上看,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是多元参与者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粮食产业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区域化的品种布局、专业化的生产加工、企业化的经营管理、实现利益的共同化。

2.粮食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与特殊性

(1)从农产品生产消费的普遍性来看,二者从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无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粮食产业化经营,共同的本质特征都集中在经营的主体上,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也不是什么企业集团,更不是简单的农户协作,它是一个以“龙头”组织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特别强调龙头组织对分散农户的带动作用。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实现粮食产业化,本质与核心是实现粮食产业的增值。

(2)从粮食产业本身特殊性看,粮食产业化经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①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缺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因此,国家必需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掌控。

②粮食产品比其它农产品更具有耐储藏性,产品的差异性小,容易在质量上划分等级,并容易检验。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选择上,粮食生产者(农户)与粮食加工经销者(龙头企业)的直接链接更适合于公开的市场,粮食的生产者与销售者按当时市场价进行粮食的收购与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也不是最佳选择,而“订单+农户”的形式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利益很难平衡,表现为履约率低。

③粮食的销售市场具有局限性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在我国只有13个稻米主产省(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但商品粮却要销往全国各地,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很高。粮食消费量的总体平衡,对加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生产环节,粮农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而且还与粮食经营者一样承担着市场风险。

三、优质稻米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稻米加工的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大米加工厂的加工工艺先进,加工设备精良,科技含量高,加工层次多,产业链长,实现的产品附加值高,原料资源基本上被吃干榨净。而目前我省稻米加工90%为初加工,只有10%进行了精深加工,且精深加工的深度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形不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缺乏综合开发利用的人才、技术和设备。

2.稻米加工的基础设施基础差

据调查,我国大米加工厂大多存在生产不足的问题,除部分企业是由于流动资金缺乏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仓储能力不足。按企业的生产需要,大米加工厂的仓储能力应为设计加工能力的30%以上,而当前我国大米加工厂的仓储能力不足10%,烘干设备基本空白,又没有足够的晾晒场所,导致企业的生产时间短,加工成本提高,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同时产品还不能实现均衡上市,也影响了企业在市场的信誉度。

3.产品单一,不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世界稻米及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辐射技术等,这些在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开发出了很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而我国的大多数大米加工厂产品单一,没有系列产品。稻米加工产品只有普通米、精洁米、米糠油等几个初级品种;同时,稻米加工产品知名度也不高,品牌不响,没有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大品牌。

4.稻米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竞争力不强

我省稻米加工业存在生产标准、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不一致,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不接轨等问题。有的企业在执行行业标准,有的企业在执行国家标准。同时检验、检测手段也跟不上,致使稻米的生产标准与加工标准不一致,体现不出优质原料的高附加值。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原料和产品分级数量少,优质标准低。比如泰国稻谷分为15个等级,5个粒型指标,12个杂质率指标。而我国稻谷只有4个等级,没有明确的粒型指标,碎粒和杂质指标也比较笼统,因此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优质稻米深加工产业链建设中应注重的问题

全球水稻生产总量约为5.85亿吨(折合白米约3.8亿吨)。中国稻谷年产量约1.9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3%,居世界首位。当前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稻米的消费量迅速增长,这种增长既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这对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优质稻米产品不仅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更要参与国际竞争。要提高优质稻米质量,涉及到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多环节,稻米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

1.优质稻米的概念

优质稻米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等指标。优质稻米产业链包括了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的生产、优质稻米的加工、优质稻米的贮运、优质稻米的销售、消费等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

2.稻米质量及质量标准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促进优质稻米质量形成,既要抓好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等产前工作,又要搞好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工作,同时更要做好收购加工转化、市场推广等产后工作,这些工作必须环环相扣。加入WTO后,我国稻米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要使更多的稻米产品打入到国际市场,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同时还要积极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国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国稻米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对稻米产品在绿色、无公害、有机化、安全化等方面的需求,推动我国稻米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3.我国稻米在世界稻米贸易中的地位

稻米在世界谷物生产与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生产与消费均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世界大米贸易市场狭小,并具有垄断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同时,世界稻谷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而贸易量仅占4%左右。日、韩市场的开放及美、欧削减对大米生产和出口的扶持有利于中国扩大稻米的出口,但又面临来自泰国、越南与美国的竞争压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更大地挑战和竞争,当前我国稻谷加工和深加工现状已远远落后于周边稻谷生产区国家。国内稻谷加工业随着国际市场的大融合,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的稻米深加工主要分米制食品、稻米深加工转化为与食品、医药、保健、化工等工业生产需要的各种产品。国外米制食品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米粉、米饼、米糕、速煮米、方便米饭、冷冻米饭、冷冻餐盒、调味品、米酒等。日本成功开发的经酶处理的米粉制作的面包,米粉面包口感湿润,营养价值得到了优化,因为米粉的氨基酸分数高于强力小麦粉。日本生产的夹心面包卷、咖喱面包、黄油面包卷、夹馅面包、调理面包等米粉面包,也受到顾客欢迎,而这块在我省甚至全国还都是空白。

总之,稻米深加工产业链及产业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农业;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向生产的广度与深度进军,通过“公司+农户+科技”的形式,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更多地投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大型粮食企业集团通过链接市场、农业、生产与消费,凭借产业链条竞争,不仅对中国粮食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竞争也促进各个环节的夯实,将更切实地稳固国家粮食安全。

产业链建设范文3

>>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构建研究 电力营销队伍的政工建设路径研究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下的营销专业建设探索 基于国际贸易产业链的商务英语经贸专业群的构建 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管理体系构建 对接高铁产业链建设轨道类专业群的实践探索 基于EPON技术的电力物联网的建设路径初探 电动汽车电能需求引致的电力产业链碳排放计量研究 电力安全生产保障下的行为建设路径研究 葛根资源能源化生态产业链的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新疆旅游产业链优化路径研究 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管理体系研究 文科高职专业群建设路径探析 基于网络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链示范区建设的研究 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生态位的移动商务产业链研究 基于跨境电商产业链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保障制度建设路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电力产业链的能源电力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电力产业链的能源电力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能源电力专业群建设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导向,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湖南区域经济和电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能源电力专业群 电力产业链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56-03

为了进一步调整改造专业布局,实现专业建设资源集聚和优化,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2014年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电力行业特点,面向电力生产、电力供应产业链,选择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为核心,重点投入优先建设能源电力特色专业群,对接提升电力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能源动力专业群建设路径为例对专业群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分析。

一 结合区域经济和电力行业背景进行专业群人才需求分析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湖南区域经济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全省GDP总量仍保持10%以上的增速,人均GDP排名位于全国第19位。“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加速崛起湘南、扶植发展大湘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电力工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地带动了电力工业产业链(发、输、配、供、用)的人才需求。据推算,“十三五”期间湖南发电企业至少需补充火电厂集控运行、热工检测及控制技术专业人才3000人左右。据湖南省电力公司人才招聘战略计划,“十三五”期间湖南电网将补充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人才1000人左右,供用电技术专业技能人才1500人。

二 完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工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依托电力行业,扩大电力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开展与省内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实施专业共建、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拓展专业教学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创新并完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工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群特点,充分利用校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推行“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移植”电力企业电力设备检修、运行、施工、维护工作场景,引入行业标准、岗位职责、工作任务,“模拟”岗位工作全过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利用省内各电力企业实习基地,开展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工作任务,熟悉岗位职责,对接行业标准,感受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采用校内学训一体与企业实际工作交替进行的分段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工作,能力螺旋式上升。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建立“三元主体”(学院、企业、职教机构)的评价工作机制,从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实现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三个维度,按照岗位对接性、职业阶段性、能力发展性、评价开放性的原则,在本专业群按学年开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实践,确定学生各阶段的能力水平。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实践,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优化“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采用“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模式构建能源电力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群的建设,以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目标的统一性、课程结构的优化性、资源利用的共享性、资源配置的集成性、教学管理的功能性,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1.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构建“基础模块”

针对能源电力特色专业群,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基于社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电力产品的特点,整合电力生产各环节共同必须的基本素质,建立“基础模块”。

2.围绕专业群岗位核心能力构建“专业模块”

围绕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根据各专业技术领域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方向),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本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建“专业模块1”,“专业模块1”的课程全部实行行动导向教学,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个人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构建在“专业模块2”内的清洁能源包和电力新技术包中对课程进行限选,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以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迁移能力问题。

3.大力推进群内共享型和专业内特色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按照“核心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推动群体发展、群体发展拉动人才成长、人才成长带动产业提升”的原则,在“专业模块”中选取泵与风机运行与维护、汽轮机设备及检修、单元机组运行、输配电装置安装与调试、输配电装置继电保护、输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等6门课程作为群内共享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另外,群内每个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在“专业模块”中选择四门核心课程加以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群课程建设。

4.基于专业群建立“分级管理、开放共享”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

依据专业群的建设理念,专业建设与课程管理模式的调整是必须的。首先要打破以专业划分教研室的禁锢,建立专业间的联系与沟通,实现共享型课程的师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场地资源的共享。其次要建立课程分级开发、分级管理机制,建立学院、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对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的四级管理机制。

四 大力推进开放共享型数字化教学培训资源建设

依托职教新干线,在专业群内建立20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供师生共享;建立10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虚拟实训室;建立对接现场的培训资源平台;开设双向互动型的能源电力类专业论坛。

1.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建立群内20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库、网络试题库、案例库,完善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供教师学生共享。

2.加强微课程和MOOC课程建设

配合学院学分制建设,在专业群基础模块中选择3门课程开展MOOC课程建设,在核心模块或方向模块内,每个专业选择3门课程开展微课课程建设,将其建成含学生参与、反馈、作业、讨论和评价于一体的网络课程。

3.建立培训资源服务平台

建立能源电力群各岗位及职业鉴定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技能鉴定和培训考核题库以及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资源,并根据企业现场要求及时更新;建立培训师资信息库。

五 强化“内外轮训,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1.“内外轮训,分层递进”的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职业基本技能实训。以电厂、变电站、供电所等企业认识实习(识岗),促进学生认识电力系统主要设备、岗位职责;以钳工、电工等职业技本技能训练学生培养学生刻苦、细致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

职业专项技能实训。专项能力的培养分为两层:第一层,校内拟岗实训(拟岗),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岗位的工作情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第二层,学生在校内完成拟岗实习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跟班实习(跟岗),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标准,提高专业技能。

职业综合技能实训。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再到校外顶岗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就业奠定基础。

2.确定各阶段的实训项目及内容

实训项目源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现场调研,设置各阶段实训内容,构建或模拟现场工作环境,体现现场作业流程和岗位标准,对综合实训项目应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构建“提升产业、互利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采用校企合作共建方式,在现有的37个实训室基础

上,新建、改扩建11个实训室,建成对接发电、输电、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的“五化”(设备现场化、生产真实化、作业标准化、功能多样化、场地开放化)综合性大型校内实训基地,构筑能源电力类专业群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并确保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 打造一支“行家带头、专家施教”的电力职教团队

以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发挥专业互补、校企人才互补优势,由6名专业带头人及具有行业影响的5名现场专家组成能源电力专业群带头人队伍。

核心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进一步掌握能源电力产业发展趋势、专业群建设方向,具有协调各专业发展方向、调动校内合作资源的能力,并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的要求。

产业链建设范文4

在中这个传统领域,康美药业创造性地实行中药饮片小包装,并被国家中医药局作为典范予以全国推广;同时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价格指数――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的编制和、运行企业,开创了民营企业承担国家价格信息化建设先河。今年3月,康美医院获批创立全国首家民营网络医院,康美药业由“药”到“医”的全产业链正在打通。

康美药业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表示,“互联网+中医药”是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全产业链则是“互联网+中医药”发展的基石。

布局互联网+大健康产业

马兴田表示,康美药业紧紧抓住国家“互联网+”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立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互联网+大健康”产业全国布局,充分发挥多年打造的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智慧药房、智慧医疗、互联网健康管理等互联网+大健康项目,不断激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康美药业较早地发现了互联网+大健康的巨大商机。在布局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的同时,已经涉足电子商务、电子支付、支付结算和清算系统技术开发等。其中,康美药业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平台,已成为行业权威的中药材信息门户,康美药业中药材大宗交易平台(e药谷)也已上线运作。

在大健康大数据方面,康美药业将目标重点瞄向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提供医药卫生健康方面的数据支持,同时为具有健康管理意识的中高端人群提供健康资讯服务等方面。为此,康美药业携手国内权威媒体机构新华网,共同成立健康大数据项目公司――新华康美健康智库股份有限公司,意在将业务贯穿大健康全产业链,建立全方位的专业数据库,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支持服务,并在大数据平台上延伸开展互联网医疗、电商、互联网金融等多种业务协同平台。

在大健康大平台方面,康美药业希望抓住国内消费者对智慧养老等领域的巨大需求,引入在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分析、移动医疗等领域有资深经验的专业团队增强公司云计算、信息服务的支持,实现消费者可在家中通过定制的APP终端等智慧医疗终端机实现一键呼入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老人在家中的情况不仅可以实时传输给服务平台,还可通过和终端连接的手机传输给老人的子女,实现医养结合,达到智能养老、智能看护的目的。

在大健康大服务方面,康美药业更多地实现从“药”到“医”的转变,力推医药分家和让消费者可以更加简便快捷的看医取药。其投资近10亿元成立的三级甲等标准的康美医院在助推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方面、医疗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推出了两种服务模式:一是公立医院药房托管。二是智慧药房服务。康美药业借助全国首个中医药医疗信息化医疗平台试点单位的契机,联合广东省中医院启动了第一个“智慧药房”项目,并于6月在广州落地试运行。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康美药业创新性地将“互联网+”行动快速运用到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引领行业不断创新变革,各个领域经常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也让老百姓不断得到更好的就医和健康服务。

打造智慧药房

康美智慧药房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改造传统诊疗流程,实现了对传统就医取药模式的创新。患者在合作医疗机构完成就诊后,医生的电子处方会通过智慧药房系统发送至所在城市的康美中央药房,由专业药师完成药品的调剂、中药煎煮与配送,患者可像收快递一样,在家坐等配送上门。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候诊取药、煎药以及交叉感染等问题,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0%的用户认为这是一项便民利民的健康服务,体会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精准和贴心。

康美药业表示,通过在中心城市设立的中央药库,医院可以有效减少滞留医院的患者数量,改善当前人满为患的情况,同时减少大量药品储存损耗。患者则可以大大缩短排队等候时间,减少在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企业通过线下服务换取药品销量,打造面向终端患者的综合药事服务模式与品牌,可以说是一个三方获益共赢的业务模式。

如今,康美智慧药房已累计服务超过30万用户,累计服务超过百万人次,日处理处方上万张。除了“大本营”广州外,项目也分别在深圳、北京两地落户,目前已与80多家医院完成系统对接运营。公司透露,智慧药房正在向上海、成都等地区大力推进,未来将覆盖全国,为更多患者提供便捷省心的药事服务。

率先试水网络医院

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马兴田曾提出“大病跑医院,小病在线疗”的设计。今年,康美药业开始筹建全国首家民营网络医院。患者可以通过Web、手机APP等终端,以在线聊天、电话、视频等形式实现跨空间的医患沟通,远程解决咨询、会诊。轻、慢病患者将免去奔波排队之苦。

产业链建设范文5

关键词:数字湖南;高职教育;物联网产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18-04

物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一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物联网被确认为我国七大新兴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科学发展、建设“四个湖南”,作为湖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2010年8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对外《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2011年12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政务领域、社会领域、数字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有力助推了湖南的物联网产业发展。

一、湖南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对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1.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进的技术优势

湖南在物联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学研基础。在传感器方面,已有一批有实力的传感器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科研生产基础。南车时代在智能传感器、点式应答器、电子标签、高速智能列车信息化系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发;湖南电信在Ipv6商用网络建设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863传感器网络专项研究课题,对传感网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并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湖南伊爱卫星监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网络运营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1]

2.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发的产业基础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扶持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项目。目前,湖南从事物联网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达200多家,涉及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具、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在智能高速列车控制、手机移动支付、金融税控设备、中小型水电站远程控制等领域,湖南省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

3.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行的应用示范

湖南省作为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成了中国移动全网手机支付平台,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省群,拥有长株潭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和十一个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建成了湘潭九华物联网示范基地、长沙百果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郴州IPv6物联网示范基地、湘西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并在智能水利、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等多领域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

二、湖南高职教育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实现对接的可行性

湖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物联网地址资源匮乏、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不足、物联网产业链构成不完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在关于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讨论与研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新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的主体在于“人”,如何培养掌握与发展核心技术的“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

产业链建设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产业链 专业设置 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Setting Conditions Based on Industry

Chai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Y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73)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for the market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qualified personnel related industries skilled personnel. These requires mak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ated professional settings, to demand related industries under market economic system of talent-oriented, consider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reasonable choice of teaching mode, and strive to combine macro education and micro-teaching, to achieve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setting based on industry chai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chain; professional setting; discuss

1 产业链下的高职教育目标

首先,认清高职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应以未来的相关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相应需求为目标导向,而高职教育的当前运行理念缺乏实践性,拘泥于专业学科的逻辑构建,依旧是侧重理论灌输,疏忽了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传授。以致于,高职教育没有把握住自身的特有属性,没有体现出自身应有的特色。

高职教育属性关乎其教育的成功与否。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市场、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市场属性。目前,高职教育响应这种市场属性,普遍实行了较为有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就是以相关行业的企业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相关企业是指基于产业链接的企业,即相关产业链接下的企业。因为产业关联性决定了任何产业都与其他产业存在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因而,产业的关联性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应从产业的角度,以产业链的视野统揽教育。高职教育坚持产业链的引导,根源于产业链本身的两个优点:一是”链”,是各个产业的节点即各个产业的交叉领域;二是”产业链”,就是各个产业形成了系统的整体。这两个优点对于高职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一是,高职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着眼于相关产业的交叉领域,即在重视本专业所属产业的同时兼顾交叉领域;二是,高职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注重”产业链”这个整体的系统性。把握住产业链的两大优点,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教育,就正确认知了高职教育的属性。

其次,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链下的高职教育目标。目前,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问题上,尽管目标相对明确,但是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更多的是基于市场上某类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开设的专业,忽视了产业的关联性、连接性,没有体现”产业链”这个整体的系统性。于是,高职教育出现哪类产业对人才需求旺盛,就争相开设哪些专业,没有所谓的”产业链”下的专业设置。究其原因,来源于市场化下,教育产业化,高职教育成效缺乏明晰的评价标准,片面追求教育产出,忽视了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市场、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市场”、”适应产业需求”体现了,高职教育目标的产业性倾向。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以完满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实现各个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合理链接。

2 产业链下的教育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中较为行之有效的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也就是按相关产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具体教学。相比较而言,产业链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应行之有效。产业链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专业设置在充分体现产业链的前提下,在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产业相应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点体现在:推动高职教育真正面向市场,推动高职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实现了真正的”职业化”教育,推动实现了宏观教育与微观教学的具体结合。

产业链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程序如下:一是,根据产业关联性设置的各专业,确定相应专业对应的相关产业的可能的工作岗位;二是,按工作岗位,分别明晰各个岗位相应的技能要求;三是,将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四是,实行岗位实习,要求学生最后一个学年在相应工作岗位实习,进行相应技能锻炼。

产业链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教学过程需要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等等,例如,模拟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等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技能及锻炼技能的条件。二是,教学过程需要相应的”软件”,即能够胜任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教学的师资队伍。

产业链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与该教学模式相配套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产业链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评价,需要根据相应产业的相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即相应的行业准入,也就是职业资格的要求,同时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标准要求,进行综合评定衡量。这就要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学评价考核理念,面向高职教育的市场化、产业性,与时俱进,坚持实际技能的考核为主,把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具体落实到考核过程中。构建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的考核标准,从而如实反映出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

第二,把握好该教学模式应用的范围。产业链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必须注意 “导向”也就是工作过程”先行”,即专业在设置时,就已全面了解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产业的相应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之后在具体要求的”导向”下实施具体的教学。因而,高职院校在确定该教学模式之前,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需要对相应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再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人才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同时,在进行该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工作者必须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双师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必须熟知相关专业的相应产业的发展行情及走势,要求这类人才必须熟知相应产业的就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其变化动态。只有充分进行了行业调研和拥有必要的双师型教育人才的高职院校,才适合选择该教学模式,否则,即使运用该教学模式,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相应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想要实现合理的专业设置,需要以产业链作为专业设置的前提,并且同时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正确定位高职教育目标和正确选择确定目标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小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探析[J].职业时空,2013(1).

[2] 陈保荣.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J].高等职教,2012(22).

[3] 刘洪运.新时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 丁金昌.高职教育”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5] 陈霞.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市场化描述[J].高等教育,2011(7).

[6] 张麦秋.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J].教育管理,2011(29).

[7] 刘一展.高职教育合作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