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的效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支付的效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支付的效率

电子支付的效率范文1

【关键词】电子支付;现状与发展;展望

一、我国电子支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我国电子支付系统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部分银行无法提供全国联网的电子支付服务;在实现传统支付系统到电子支付系统的改造过程中,银行间缺乏合作,各自为政,未形成大型的支付网关,电子支付结算体系覆盖面较小;电子支付业务的标准性差,数据传输和处理标准不统一;电子支付的法律框架亟待健全、完善等等。此外,我国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还受到来自社会信用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信用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关键前提之一,但从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现状看,社会整体信用制度不够健全,严重影响到市场主体对电子支付安全性的认知程度的提升;同时,基础通信设施不发达、信息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从电子支付系统的供给者来看,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尚未介入,主要是一些商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演变而成的中国银联。目前如果使用不受发卡银行限制的电子支付系统,最好的选择是中国银联的电子支付体系与机具,它已被全社会所普遍接受。

在我国电子支付中,银行卡支付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主流。银行卡消费初步实现了从“借记卡消费”向“信用卡消费”的延伸。银行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同时,银行业将传统的现金管理业务通过因特网延伸到了客户的办公室所取得的成绩,反映了银行业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成果。就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全局来说,我国电子支付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看,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拉动支付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支付服务市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外电子支付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电子支付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具有电子支付工具层出不穷、分工日益专业化以及向综合化发展与渗透的特点。纵观国外电子支付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看出电子支付发展的格局与趋势。

(一)国外电子支付现状

目前国外电子支付正处于成熟的高速发展期,根据支付系统供应商ACI与金融分析公司Global Insight合作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电子支付年交易量达到2100亿美元,2010年将翻1倍,复合增长率是各地区GDP增长率的4倍。根据报告中的论述,2004年至2009年,全球各种类型电子支付交易复合增长率达到12.9%,同期79个国家平均GDP增长率为3.2%。同时全球电子支付也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西欧和亚太地区,增长率分别高达21.6%与19.2%,而北美这样的电子支付发达地区即使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其增长率却只有12.3%。

世界各国电子支付在发展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可以归纳出全球电子支付的共有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电子支付工具层出不穷

目前,电子支付技术正处于前所末有的变革洪流中,手机、生物识别、预付卡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手段似乎都在影响着末来支付方式。明天我们会应用什么技术,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新兴的支付工具必须更为方便、易于使用,同时比现有的支付工具更能节约成本。这些都将推进电子支付产业的进化,向更高级、更专业化、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电子支付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

电子支付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产业。因此,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优胜劣汰,在每一个分工领域,基本都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局面。具体说来,这种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全球化的需要;二是规模经济的需要。电子支付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由于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新的电子支付工具的投资具有较大的技术风险。要从新的支付工具中获得投资收益,需要一定规模。这促使各个产业主体不断扩大规模,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力争建立电子支付的国际品牌。

(3)电子支付趋于综合化发展

电子支付趋于综合化发展与渗透,发展目标是多重性的。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和安全的特征,改变了传统支付方式依靠纸质支付工具传输时间长、环节多、效率低、差错率高等不足,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电子支付还提高了经济质量和运转速度,电子支付产业已广泛渗透到商业、服务业、电信业和航空旅游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转速度,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同时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也优化了产业结构,电子支付可以把消费者的信息完全无误的反馈给生产企业,帮助生产企业改善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提高生产使用率。电子支付产业也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电子支付产业对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网络通信产业、自能机械产业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促进了这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二)国外电子支付发展趋势

首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子支付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合作格局,发卡、转接、收单等各个领域都有专门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例如银行专注于经营发卡业务;银行卡组织机构专注于发展通用的支付渠道网络等等。他们在各自的分工领域进行专业化的运作,不断地构建和形成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卓著的经营成效。其次,由于电子支付产业是一个规模经济产业,在每一个分工领域,基本都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局面,除网络运营和收单之外,在发卡领域这种格局也非常明显。最后,在分工合作的同时,各参与主体又纷纷向其他业务领域进行渗透和融合,以便更加维持和巩固其原有的核心竞争地位。归纳起来,电子支付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电子支付替代纸质支付(如钞票和票据)的趋势不可逆转,电子支付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在总体支付交易量和交易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大,电子支付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传统落后的支付方式必定会脱离支付系统,新兴的支付方式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电子支付的形式将呈现出多样化。支付工具的电子化和支付系统的电子化已成为电子支付的表现形式。同时电子支付的具体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生物识别、智能卡、移动商务等众多新兴的出现,为电子支付市场提供了个性化的支付服务产品。

(3)电子支付总体上朝着安全、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高效、便捷、迅速是电子支付固有的优势。同时,随着安全认证技术的使用和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电子支付面临的运行风险和法律风险也逐步得到控制,因而整体上不断变得安全。

三、对未来电子支付的展望

随着手机的普及,特别是手机通讯3G时代的到来,未来利用手机或间接利用手机实行网上缴费将成为可能,未来或许通过注册捆绑银行卡卡号、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客户将不是“持卡”消费,而是“持手机”消费。电子支付在克服其自身的弊端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波,孟祥瑞.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

[2]徐明,张祥德.电子支付研究综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9).

电子支付的效率范文2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电子支付服务已成为引领电子商务的主流趋势,虽然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电子支付各种交易行为,强化了人们对于电子支付的安全信任度,但是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仍然是抑制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所在。本文针对电子支付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电子支付安全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电子支付;网络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86-02

0 引言

电子支付主要指进行网络化商务交易的双方当事人,通过快捷、安全的支付手段实施的货币支付行为。基于电子支付具有节省时间、操作方便以及成本低等基本优点,是目前电子商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随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网络用户对于电子支付方式存在心理层面上的担忧,据最新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网络用户对于电子支付安全性存在极大担忧的比例已超过30%,显然如何加强电子支付的安全管理,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亟待于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电子支付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1.1 网络用户对于电子支付安全性缺失足够信任度

据社会调查显示,约为23.5%的企业和26. 34%的个人一致认为诚信问题是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忧的问题,诚信已成为发展电子商务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互联网交易具有开放性、广泛性的特点,交易双方不需见面,交易真实性缺乏实际的验证,因而对于社会信用度具有更高的要求。

由于我国目前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仍不健全,使电子支付活动缺失可信赖的信誉基础,社会诚信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外,企业和个人各种数据信息资料不完备,海关和税务等部门不能和银行信息资源共享,银行对于客户信息资料不能完全掌握,也影响了电子支付系统的顺利开展。

据网上支付研究报告显示,约有80.5%的网络用户表示将会继续使用电子支付业务,仅为5%的网络用户明确表示不继续使用,大概有14.5%的网络用户不太确定,在抵触使用电子支付的网络用户中,约为70%以上的用户是过分担忧资金交易的安全问题。

1.2 电子支付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化

随着电子支付的高速发展,市场秩序的不规范抑制了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导致电子支付产业出现目标不明确的现状。

目前我国仍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电子支付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同时尚未制定关于保护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的具体规则,对于网上银行的运营仍没有专门法律加以规范和约束。尤其对于客户信息资料的安全保护方面,目前仍没有先进的技术措施和成熟的经验。

比如,第三方支付企业关于法律方面的定性问题;第三方支付企业不具备提供电子支付服务的资质问题;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对于电子支付过程采取哪种风险防范措施;在电子支付行为过程中发生纠纷时责任的举证以及确定问题等。

此外,我国电子商务信息跟踪、检测等各种法律法规尚未建立,通过网络进行合同签订、资金交易服务等电子商务行为中存在诸多尚待完善之处。

1.3 电子支付市场网盗事件难以避免

经过理论和实践证明,电子支付技术维护能很大程度上确保电子支付的网络安全,网上支付安全性问题主要从两方面来追溯,主要是指信息被窃取和追溯根源方面的可能性。

从信息被窃取的角度考虑,无论哪一种电子支付安全保护措施,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并得到完全证实才得以采纳,电子支付的数据传输信息,利用当前的维护技术是无法破解的。

从信息可追溯性角度考虑,网上交易所留下的信息痕迹较现实交易要多,主要是每次网络交易都会在各层面被系统记录,因而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无庸置疑,进行电子支付必然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各种不安全问题的产生并不源自电子支付技术维护方面,而源自于非网络方面。基于网络交易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为各种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程序等对于网络银行系统的攻击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很多网络用户缺失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知识,进一步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 解决电子支付安全问题的基本对策

2.1 增强电子支付的社会诚信度

1)严格限定电子商务准入体制。一般来讲,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的赢利性企业必须具备营业执照,但电子商务目前却缺乏这方面的严格控制,很多经营商家并不具备营业执照,难以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信誉保证,产品质量也缺乏足够保障,因此,应加快通过立法的步伐,严格电子商务的准入体制;

2)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据现实调查显示,71.1%的企业和64.2%的个人用户进行网络交易时定会关注卖方的信用评价指数,这就完全证实提高电子商务诚信度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增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度,因此,应建立和健全公正、严格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机制。

2.2 逐步整顿和规范电子支付市场环境

我国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个健康、有序的电子支付市场环境。有效确保电子支付的资金交易安全则是备受电子商务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支付清算作为电子支付事务中的重要环节。

近些年来,人们逐渐将支付清算作为关键要素突出加强以促进网络金融交易的顺利发展。一方面除了银行要加强安全维护工作外,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应把加强安全维护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同时,政府应强化电子商务市场环境的规范化管理。并尽快贯彻和落实《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的相关政策,逐步促进电子支付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不断规范支付清算行为,以增强清算效率和防范金融风险,确保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电子支付的效率范文3

关键词:医院管理;电子支付;集成平台;财务对账

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电子支付的新模式层出不穷,其应用的普遍性已逐步超过了传统的现金支付。医院为方便患者,积极适应新业态,大力推进自助缴费模式。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相应配套管理措施及财务监管未能及时跟进,势必产生一定的风险。在保障医院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变革,为患者提供多样、便捷的结算方式选择,是亟待研究开展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本文以某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S医院为例,通过介绍该院电子支付集成对账平台的构思与建设,探索如何在推进智慧财务建设的同时做好医院财务监管工作,以供参考。

一、集成对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电子支付的应用现状

电子支付是指使用人通过电子终端,直接或间接向支付服务商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当前医院常用的电子支付结算方式有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渠道有收费窗口、诊间扫码、自助机、手机App等。所有渠道均支持微信、支付宝交易,窗口和自助机可持银行卡交易。患者使用电子支付的缴费流程为:收费窗口缴费,患者使用银行卡刷卡支付,或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的二维码扫码支付;诊间扫码缴费,医生通过工作站开出医疗服务项目,实时生成支付二维码,患者扫码完成结算支付;自助机缴费,患者通过就诊卡、患者ID号等进入费用结算界面,使用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二维码扫码完成支付;手机App缴费,进入医院就诊页面,绑定个人身份信息,实时获取就诊费用信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成支付。患者缴费成功后,系统会生成缴费凭据,视医院信息化支持程度,可通过自助机打印“缴费凭证”,或手机中生成的缴费信息到对应诊疗科室进行诊疗。自助缴费的广泛应用,大大缓解了窗口结算压力,减轻患者就医“三长一短”的状况。

(二)支付模式的管理风险

对于医院收费、账务等系统而言,支付方式的增加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接入均会涉及业务模型或流程的变化。从门诊业务流程的再造,到信息技术的升级,再到财务内控管理的完善,都需要医院做出相应的调整。任何流程设计的不合理或管理缺失都将会产生一定的风险。1.产生的财务风险与传统的现金支付和银联刷卡支付模式相比,电子支付的多样性增加了财务对账的复杂程度,增加了对账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使用传统的手工对账方式效率低下且准确度不高,对账过程监管难。如对账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重复刷卡、重复退费、单边账等问题就不能及时发现。同时,多种的支付方式与渠道分散于不同系统,导致数据统计繁琐,影响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2.产生的信息风险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子支付的广泛应用,在为生活和工作提供便捷的同时,还存在事先无法预估的各种风险。如网络故障、系统出错、网速不畅等,因此产生“单边账”、重复收费、重复退费等问题,从而对患者医疗费用结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3.产生的金融风险通过第三方平台支付的资金在未提现结算时,资金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中。就目前资金管理现状来看,如果用户未能及时提取资金,或未做到有效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可能将这部分资金用作其他投资,从而产生资金管理的安全隐患;若支付机构经营不善导致破产,那用户资金如何得到赔偿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另外,患者退费过程也可能产生信用卡套现的金融风险。

(三)建设集成对账平台的目的

为防范和控制风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资金对账平台建设,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HIS与医院财务支付体系的无缝对接,将交易、对账、退费在系统的支撑下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

二、集成平台的建设思路

电子支付集成对账平台需要实时监控医院内外资金流向情况,按约定的对账规则和时间,通过数据比对自动进行统一对账,并将单边账(一般为银行系统已入账或第三方平台已入账但医院HIS未入账)的比对结果通过系统比对功能以异常数据的形式自动显示出来。同时,还要实现平台退费管理、异常处理等业务功能,包括对账的时间要求、对账人员的权限设置,尤其是对账后差错的处理流程及预警机制等,并能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财务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全面实现建设目标。(见图1)

(一)建立三方对账机制

三方对账的实质就是对业务与财务的数据进行稽核。三方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收入数据、各第三方支付平台缴费数据、银行账户收付款明细账。要达成三方对账平衡,需要满足医院、支付平台和银行的三个系统数据一致,即医院银行收款、HIS业务收入、平台业务收入与平台银行收款四个维度的数据相等。

(二)数据核对差异分析

通常情况下三方对账会出现一定的差异,需要对异常的数据追根溯源。在正常交易的单笔业务中,HIS缴费订单号应与银行交易流水号匹配、HIS缴费订单金额应与银行收退款金额匹配、HIS缴费时点应与银行交易日期匹配。以上三项若均匹配,则交易正常不存在数据差异;若有至少一项不能匹配,则会导致医院HIS与支付平台之间产生资金差异,即为异常交易。需要查明差异原因,系统按规则进行处理,系统规则以外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在对账系统中进行核销,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

(三)完善患者退费流程

患者退费遵循原路返回的原则。对不同情形的退费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加强业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控制。建立并完善第三方支付退款业务的审核管理制度,实行退款操作与审核职责相互分离,退款通道必须由医院授权,并遵守原渠道退回的规定,即由银行卡支付退费应退回原支付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支付退回原支付渠道,以避免套现。

三、集成对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电子支付集成对账平台采取分层业务架构设计,将应用层、功能层、平台层和数据层进行逻辑分层设计和部署,并采取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进行整体规范设计和实施要求。(见图2)

(一)做好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根据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要求综合考虑对账范围,并根据今后医院支付业务拓展等因素影响,考虑系统后期开发及维护的便捷性、易扩展性,全面做好系统总体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

(二)完善平台数据接入方案

以综合支付管理为核心,形成从患者缴费到资金最终结算的闭环管理。完成医院、患者、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医保等业务关联方的交互处理,实现各种支付方式接入、资金的清结算、稽核对账等功能,从医院HIS系统、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行业务系统获取的对账数据,通过软件数据接口形式导入综合对账平台。可根据不同的交易渠道、业务类别、结算方式、交易状态等不同对账方式进行筛选,分别生成对账文件。

(三)生成对账分析设置预警

系统能对整合汇总后的各种渠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自动生成相应的统计报表,同时也能够对不同的支付方式、交易渠道进行统计处理。并能按照预设的预警参数对系统未比对通过的情况进行自动预警。如把HIS系统无交易记录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及银行方面均有交易记录的数据用红色标记出来,并在综合对账管理平台上设置相应的退费操作,把需退费给患者的交易予以退费处理,并能查看退费信息。

(四)根据管理需求设置权限

对平台各业务模块信息、各级对账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工作权限分级设置,同时对患者信息、对账数据进行必要的维护管理。平台采集医院所有支付信息形成对账库,不开放数据修改权限。

(五)实现资金流闭环管理

为保证支付交易的准确性,防范交易资金的安全风险,资金账户归属医院,其他机构或个人无法使用。患者支付资金,直接从患者账户实时转入医院第三方支付平台商户。向患者退还资金,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商户退至患者支付账户,可通过人工审核管控退款风险。医院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按照约定的T+1结算周期,进行资金结算并划转至医院银行账户。

(六)重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

平台管理的支付业务数据涉及患者隐私及医院资金往来信息,系统应用、数据信息和网络的安全至关重要。在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将数据安全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整体设计,有效实施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通过采取内外网隔离技术、用户身份验证、数据签名和敏感数据加密等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全方位保障集成对账平台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应用效果

S医院集成对账平台项目于2020年6月启动,至2020年11月系统建设基本完成。现有五个一级功能模块,包括订单管理、报表管理、账务管理、电子对账管理、退费管理等47个二级功能模块,满足每天近万笔业务的处理(见图3)。为了保障项目能顺利上线运行,该院成立了由信息资源部、财务部及系统供应商组成的项目组,每周召开项目例会,推动项目的建设进程。集成对账平台的上线显著提高了财务对账工作的效率和资金的安全性。一是通过把对账职责强制性地设计在流程中,解决了手工对账模式下,对账人员角色分工不清,对账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二是利用系统自动比对功能,重点关注交易异常的比对信息,大大提高了财务对账的效率,解决对账不及时、对账过程监管难的问题。三是对账平台的数据报表统计分析模块,解决后期财务分析、数据统计繁琐问题。四是实施退费款项原路退回,提高了退费效率,保障了退费过程的真实准确,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五、结语

电子支付集成对账平台的建设,不只是安装运行一套应用软件,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推进智慧财务建设的同时做好医院财务监管,涉及财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等核心内容的重新梳理和完善。电子支付的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将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不断涌现,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必然会产生新的支付风险,需要常抓不懈地做好数据检查与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与综合素质,不断优化改进制度、流程,加强医院的网络安全建设,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和业务效率保持在一个合理平衡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郑欣之.多种支付模式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设计[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02):83-84.

[2]郝同祺.信息化时代下医院支付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总会计师,2019(07):72-73.

[3]张海浓,张友棠.第三方支付运营风险管控研究[J].财会月刊,2018(23):56-62.

[4]高婧扬,李芳.公立医院智慧财务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会计之友,2021(02):128-132.

[5]许冠吾.第三方平台支付智能对账开发与实践[J].中国总会计师,2018(12):108-109.

[6]丁涛,丁小春,周作林,等.医院多介质多渠道支付流程改造措施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11):66-68.

[7]李建星,施越.电子支付中的四方关系及其规范架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7(11):52-60,156-157.

电子支付的效率范文4

关键词: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付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不断应用,在网络上以暗码技术作为支付方式的电子货币正在发达国家陆续实验。电子货币目前有electronicmoney、cvbermoney、e-cash、venturemoney等多种实验名称。尽管电子货币和预付卡、信用卡的概念,以及和企业银行(firmbanking)与家庭银行(honebanking)等业务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并且同样依托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但是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工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代表了不同的金融创新路径。

一、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的差异

依据狭义的货币供给定义,货币基本上是指央行发行的现钞与银行存款,而支票、信用卡、借记卡(debitcards)只是支付工具(paymentinstruments),最终仍须经由封闭性的银行网络(banknet)移转存款作清算(clearingandsettlement),因此货币并不等于电子支付清算,电子货币也不等于新型的电子支付工具;而新型电子支付工具是指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应用于开放性网络上的支付清算。

电子货币是经由开放性网络移转资金,达到支付清算目的的交易媒介,同时具有移转性、匿名性与相对性,即是经由电子网络移转的价值(移转性),支付隐私不被对方或金融机构所悉(匿名性),交易时除买卖双方外,无第三者介入(相对性)。电子货币以数码形式流通,在开放性的网络上流通货币,信息是公开的,可能面临金融信息被盗用、窜改等问题,必须应用暗码技术来防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一连串的数码如何成为货币并在网络上流通。

电子支付则一般难以满足匿名性与相对性的特性。根据日本电子商取引实证推进协议会的定义,因交易所发生的购买金额与手续费,利用网络、IC卡等作支付清算者称为电子支付,由此,电子支付必须通过中介完成,多数在金融媒介的封闭网络中进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家庭间的交易所产生的支付,可由现金、支票到一些电子清算方式,例如自动柜员机(AutomaticTellerMachine,ATM)、销售点终端机(PointofSale,POS)、自动清算所(AutomaticClearingHouse,ACH)等电子资金移转系统,整个支付清算系统由消费者对企业、企业对企业的支付(pay-ment)、银行间的清算(clearing)与中央银行的结算(settlement)所构成,中央银行在清算系统的顶点作最终的拨付结算,这些支付清算都在封闭性的银行网络内进行,进而组成了整个电子资金移转系统(ElectronicFundsTransferSystem,EFFS)。

二、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和网络标准

电子支付系统要求高度的安全性,因此传统的电子支付系统在封闭性网络下采用集中清算方式,封闭性的集中清算方式相对安全,但交易成本也较高。开放性网络上所进行的电子商务,交易在线上实时完成,若支付采用离线交易(例如email、传真告知卡号),不但手续烦琐,交易成本高,而且隐私外泄、伪造仍可能存在。目前,新型的电子支付工具主要集中发展记忆式资金移转系统。

目前除现金外,不管是支票或银行直接转账都要通过封闭性的银行网络进行。而积极推动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发展,消费者就可以在开放性网络上购物的同时,立即完成网络购物付款。这种以支票或信用卡为基础的网络支付清算称为记忆式资金移转系统(NotationalFundsTrans—ferSystem,NFTS),与电子资金移转系统的差异在于私密付款信息(信用卡号、银行账号等)与订单一起传送,从而把电子资金移转系统的优点延伸到小额交易上。

(一)电子支票。电子支票是一种将传统书面的支票应用于网络付款的电子文件,原为纸质的支票簿变为电子支票簿,签章、背书被数字签章取代。数字签章即为现实世界中的印鉴章,而电子凭证是印鉴证明书,在网络上交易所传送的文件需要数字签章时,另外须附上认证机关所发行的电子凭证。当加盟店收到电子支票,向银行请求确认时,银行可从发行者的电子凭证中取得公钥以验真伪,完成确认后将电子支票回传给加盟店;经过电子支票提示后,其票据交换程序、账户清算流程与书面支票无异。在美国小额支票支付相当普遍,故以支票支付的电子支付清算实验相当多,例如CheckFree是一种代为执行支付清算的系统,在速度上、效率上求改进,但仍是电子资金移转系统的一种而非电子货币,而FSTC(FinancialServicesTech—nologyConsortium)的电子支票是将暗码化支票信息在网络上使用。

(二)电子信用卡。电子信用卡是指使用者在开放性网络上购物,直接将信用卡号输入,实时完成付款的电子支付系统。由于信用卡属先消费后付款,银行有信用风险、认证、利率等成本支出,手续费无法降低,小额的买卖可能被商家拒绝,而电子信用卡可弥补一般信用卡支付清算的缺点。电子信用卡交易过程是直接在网络上传送信用卡号,使消费者立即完成网络购物付款。虽然在开放性网络上,电子信用卡、电子支票等可以作为实时的支付清算工具,但这些方式并非完全在开放性网络上进行,消费者与店家的付款信息虽在开放性网络上进行,但收单银行、信用卡组织与发卡银行相互间的存款移转,仍要通过封闭性的银行网络,因此仍属记忆式资金移转系统,但资金移转更有效率,而且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的网络标准或协议,主要有贝尔实验室所提出的匿名网际网络商业协议(AnonymousInternetMercantileProto-cols)、欧盟的CAFE(ConditionalAccessforEurope)、安全电子交易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s)等,根据这些开放性网络安全标准,软件公司、金融机构与信用卡组织互相结盟,利用开放性网络进行各种新式的电子支付实验,例如CyberCash、Digicash、Mondex、NetBill、NetCheque等,Visa与Master两大信用卡组织也在积极参与以信用卡在网络上消费付款的实验。这些实验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发展可以直接将信用卡号在开放性网络上安全传送的电子支付清算;二是信用卡的EMV标准化,EMV卡是以Europay、MasterCard与Visa三家信用卡组织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业界共通的IC卡,在IC卡上整合金融卡、信用卡、借记卡与电子货币所有功能。

三、电子货币形态发展和金融应用趋势

由于信用卡等电子支付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因此电子货币实验试图将信用卡的支付清算功能再予以提升。一种是将现行的信用卡发展成多方位的使用用途,卡片本身可储存金融信息,不与银行信用卡组织直接联机,可在实体商店或网络加盟店消费,实时完成交易支付清算。另一种是电子货币不利用信用卡,而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创设出网络货币,只适用于网络上购物。就目前的实验情况而言,电子货币依据存在的场所,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IC卡型电子货币。主要将金融信息电子化,记载于集成电路中,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现金的替代,消费付款时直接移转给店家。按照交易完毕后,是否回流发行单位,可以再分为开放循环型(openloop)与封闭循环型(closeloop)。开放循环型电子货币在交易完毕后,不必回流发行单位,可继续不断使用。

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具处理与记忆功能的超小型计算机,可以储存金融信息,可从自动柜员机提领存款。此外,还可以利用特定的电话机,通过电话线,从银行账户中将存款提出。在装设读卡设备的商店消费,可直接自卡中扣除消费金额,移转至商店的IC卡中,而商店经由电话机将营业收入存入银行账户。这种电子货币的流通动向很难掌握,因此对于流通中的货币,保证其不被仿冒的安全措施尤其重要。参与电子货币研发的厂商,正在尝试设计复杂的算法,以确保交易的安全。同时,IC卡型电子货币在其生命周期中,都须通过安全性评核机构的认证,这些认证程序是再研发机构、发行单位或者是专业认证机构所制定并执行的。因此在客观和可量化的评定下,IC卡电子货币具有相当的公信力。

(二)网络型电子货币。使用开放性网络型的电子货币时,须具备银行账户功能的软件,消费者在网络加盟店购物时,经由开放性网络,将其在契约银行的电子货币领出,以暗码化方式传送至网络加盟店,网络加盟店再将暗码化的电子货币转入其往来银行,经确认无误后,贷款由消费者的契约银行移转至网络加盟店的往来银行账户中。网络型的电子货币一旦提出做交易支付后,立即送回发行机构作真伪的确认,属封闭循环型,此类型的实验例如e-cash。

网络型电子货币通常由发行机构统一管理,使用e-cash须在原有的银行账户设立相同的账户称为worldcurrencyaccess账户,下载e-cash用的软件,使用者若要求获得c-cash,则从与worldcurrencyaccess账户连接的e-cash专用的虚拟账户MINT传送e-cash,保存在个人计算机的内存中,或是经由网络付款给加盟店,发行的e-cash皆依序赋以编号,银行管理使用过的e-cash编号,一旦使用过须流回发行机构检查其有效性。e-cash之所以可行,主要归功于数字签章(digitalsignature)与盲目签章(blindsignature)技术,其中数字签章提供e-cash无法被伪造的功能,盲目签章则赋予e-cash号码,确保类似现金的匿名性。e-cash利用暗码防止伪造,维护交易匿名性,消费者购入何物,自何处购入,皆可保有隐私。但网络加盟店无法再度使用其所收到的电子货币,对网络加盟店的付款仍是采用银行存款的拨付,因此丧失了现金的价值可分割性与连续转让性的优点。此外,发行机构必须维护大型的数据库,记录已经使用过的电子货币,防止重复使用的弊端,而随电子货币发行的增加,该系统的负担也会随之增加。对于网络型电子货币,各国政府更担心货币控制的有效性与洗钱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45-147.

电子支付的效率范文5

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其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金融交易已经从传统的专网不断向互联网进行渗透,互联网将金融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发挥到了极致,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成几何级数增长。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通过社交网络推广自己品牌或者直接在网上销售金融产品,这就已经是互联网金融了。

不论是哪种互联网金融,电子支付体系都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现有的网络商品交易相比,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特点是:金额规模巨大,营销所产生的爆发力更强,容错率也更低,这就要求在电子支付这个基础设施环节必须做到的高效、稳定、安全和灵活的资金流转。没有这个基础,互联网金融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电子支付体系发展现状

国内电子支付体系主要是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应用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1998年4月,招商银行在一网通网页上率先推出“网上企业银行”服务,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网上业务的商业银行。1999年首信易推出网关支付平台,标志着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的产生。

然而,由于电子商务中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不是面对面进行的,而且物流与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是分离的,这种没有信用保证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商家不愿先发货,怕货发出后不能收回货款;消费者不愿先支付,担心支付后拿不到商品或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双方都不愿意先冒险,网上购物无法进行。

2003年10月,支付宝率先创造性地推出了“担保交易”的形式,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可信任的中介,一举解决了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难题。而且,通过第三方支付可以使商家看不到客户的银行卡信息,同时又避免了银行卡信息在网络上多次传输而导致信息泄露。因此第三方支付模式同时满足了电子商务中商家和消费者对信誉和安全的要求,它的出现和发展在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相关信任环境和安全机制的建设。2005年以后,随着国内网上购物的普及,电子支付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多,政府部门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相继出台,为国内电子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保障,促进了电子支付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一条由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商户等组成的产业链。

在非金融支付机构出现之前,传统的市场交易一直由银行提供支付结算的金融服务,但是随着市场交易虚拟化,商业银行的支付系统无法满足网络交易需求。

例如,网上交易活动的完成涉及异地异行间多个银行系统配合才能完成,前台交易实时与后台结算滞后形成突出矛盾;再如,银行支付方式只具备资金的传递功能,不能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这使银行不可能承担网上交易资金损失和货物保障的赔付承诺,这种交易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信任缺失的危机;又如,网上交易的高风险和高成本,给银行带来资金风险,使银行不愿意经营大量的零售结算业务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为支付宝等非金融支付机构的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提高整个电子支付体系效率和适应性,使其能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的电子支付产业链中,商业银行既是所有网上支付的资金源头又是结算后台,所有的电子支付资金流转还是运行在商业银行体系内;而非金融支付机构则是托管在银行系统之上的支付体系。

非金融支付机构对于整个电子支付体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于4个方面:

其一,在网络信用普遍缺失的情况下,非金融支付机构开创了“担保交易”的支付流程,提高了网上交易中商家和消费者的相互信任,促进交易成功实现。

其二,通过云计算等网络技术,提高电子支付系统稳定性。以2011年淘宝光棍节大促为例,当天凌晨0:01分瞬间有超过5.5万笔交易同时涌入支付宝系统,8分钟之内成交额突破1亿元,当天共成功完成了3369笔交易,创造了新的电商世界纪录。除此以外,支付宝当天还接待了超过90000位客户的来电咨询,向用户发送短信近1700万条。如果没有云计算技术和产业链合作,任何一个世界级的支付平台都会瘫痪。

其三,大幅度提高支付成功率和便捷性。例如,支付宝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务,消费者不用开通网银,直接通过输入银行卡面信息就可以完成网上购物付款。该服务不仅有效减少了网上支付步骤,而且还大幅度提高了支付成功率,网上商户在不做任何追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加近四成的交易额。

其四,利用互联网安全技术分担支付风险。

除了资金流转本身的价值以外,非金融支付机构还为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提供运营推广平台。例如,支付宝的“收银台立减”和“积分POS”,都帮助合作伙伴银行提供了客户营销平台,不仅可以吸引新客户办卡,更可以激发持卡客户消费的积极性。

电子支付体系的发展趋势

可以看得出,目前电子支付体系还是建立在以服务电子商务实物交易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之上,而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标的则是虚拟的金融资产,交易规模更大、更频繁,容错率也更低。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先生曾经撰文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支付体系进行如是描述:随着WI-FI、3G等技术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趋势已非常明显,有线电话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也会融合进来。在此基础上,移动支付将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进一步整合。未来的移动支付将更便捷、人性化,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和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安全防范软件的发展,移动支付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额支付,也能解决企业间的大额支付,完全替代现在的现金、支票、信用卡等银行结算支付手段。

谢平给出的蓝图实际上描绘了电子支付体系发展的三个重要趋势:

其一,终端的离散化。如果回溯一下电子支付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支付终端一直随着金融业发展处于离散化进程中。最初的支付终端完全掌握在银行网点柜台上,人们得拿上身份证、户口本等所有证件,耐心排上一个小时的队等待叫号才能完成一次简单的存取款或者异地汇款。随后的“银行卡-ATM机-POS系统”则将收付款终端从银行手中拓展到了商业聚集区、机场、地铁站和所有安装了POS机的商户手里。这不仅为商户提供了便利,也大大刺激了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

支付终端的最近一次革命就来自于互联网。终端最终被解放到每个网络商户和用户的手中,可能是笔记本、掌上电脑或手机。这样做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商业银行或支付机构可能会面临其所有用户突然因为某种原因,同时发起多笔交易付款或转账,当然也可能会大宗卖出的某类金融资产(就像股票市场上的恐慌性抛售一样)……问题在于,银行和支付机构做好准备了吗?

其二,身份的数字化。支付终端的离散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身份认证的问题。在并非面对面的情况下(有时即使面对面也未必真的能够识别身份,不是吗?)如何区分真实的交易还是欺诈交易?

互联网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通过手机或个人电脑将个人(或企业)的大量行为状态记录并存储到云端(而不仅仅是交易行为),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连续性进行分析来识别身份。这种名为“数字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项目最近在硅谷受到创司的重视是由于它能够帮助监测身体特征,阻止疾病的发生,延长人类寿命并且降低医疗成本,但很可能成为网络身份认证的重要技术手段。

身份数字化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并非出于安全考虑,而是对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便于金融企业为其提供贴身服务。“数字化自我”的魅力在于,当机器提供给你提供一份金融服务方案的时候,或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要。

其三,服务通用化。或许很多人都认识到互联网上很容易出现巨型企业,这源于同质化竞争在互联网上如此激烈,以至于只有“免费+服务最好”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赢者通吃)。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更换服务商只有很低的机会成本,很难想象现实世界中人们对品牌的忠诚度,由于客户直接面对的是软件(或者说是自己手机的屏幕),他们对品牌的感受也明显要弱于对服务的感受。换句话说,在互联网上,只有服务差异,没有品牌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如此渴望创新,因为大公司对小公司并没有绝对优势。

支付行业的困境

不过,目前国内支付体系的发展正面临停滞不前的危险。

首先问题来自于行政部门。出于监管便利考虑,以及受强大的垄断企业既得利益等因素影响,决策层有意为线上线下资金流动设置防火墙,防止效率更高的互联网支付体系冲击线下支付网络。还有消息称,决策层还考虑将支付机构定位限制为主要服务于小额消费支付,为支付机构的线上虚拟账户设定各种限额和使用限制。

对于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电子支付风险控制的研究仍亟待深入,除了对洗钱、套现、欺诈等风险的防范外,还包括货币电子化后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的影响等等。不过,如果就此延缓电子支付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整个经济互联网化的大幅放缓,长期来看金融行业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受损。

第二个困境来自于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的产业链合作。由于支付机构作为互联网企业成长速度惊人,不少商业银行担心失去对支付体系的主导权。由于害怕支付机构掌握了互联网入口后银行被后台化,部分银行以担心客户信息泄露为名拒绝将客户身份验证过程交给效率更高的支付机构完成;也有的银行为了获得客户交易信息而投入巨资创办一家自己的网上商城(尽管这一行为的可行性值得商榷,但支付机构的确几乎没有机会通过创办一家银行去获取客户的金融资产状况)。

实际上,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目标客户存在很大差异。对于商业银行而言,80%利润来自于20%的高净值客户,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把资源用于服务大客户。而网络支付企业的主要客户都是那些希望在网上买便宜货的普通消费者。支付机构集中为这些低净值客户提供信用卡还款、缴水电煤气费等民生服务,还能有效缓解银行网点排队压力。

不过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并未建立“互信”的产业链关系。对于支付机构而言,应该从互联网企业逐步向金融服务平台转型。其一,支付机构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产品主导,而是更多从了解金融业改革的层面出发,加强对金融企业需求的了解和服务,加强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技术、营销方面的培训。其二,提供更加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和价格体系。其三,努力向金融行业较为严格的内控、风险控制、信息安全以及合规标准看齐。

而传统金融企业若想要在网络市场中占得先机,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互联网演进规律,尤其是通过融入现有电子支付产业链和电子商务营销链,嫁接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互联网战略夯实基础。

第三个困境来自于外资互联网巨头的威胁。包括苹果、google、facebook等国际互联网巨头都不同程度的控制着中国用户的互联网入口。这些创新能力超强的公司不仅中国用户数量惊人、粘度甚至也超过任何一家国内企业;他们掌握着大量国内用户的数据,而且他们都进军电子支付行业。

电子支付的效率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支付;SET;SSL;安全

1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系统概况

电子商务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转帐。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易各方在网上和寻找交易机会,比较价格和条件,选择交易对象;第二步,进行银行、运输、税务、海关等方面的电子数据交换,即EDI;第三步,将商品交付运输公司起运,银行按照合同约定,依据提供的单据进行支付。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的整个交易过程都涉及到支付问题,支付是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

1.1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概念

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交换商品或服务,即把新型支付手段(包括电子现金(E-CASH)、信用卡(CREDITCARD)、借记卡(DEBITCARD)、智能卡等)的支付信息通过网络安全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来实现电子支付。

1.2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发展情况

电子商务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加拿大等国,但在近几年电子支付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各厂商如IBM、惠普、微软、SUN等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产品和各自的解决方案。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种法规也随之健全,德国、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的许多州已经通过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法律。1996年下半年,美国财政部颁布有关《全球电子商务选择税收政策》白皮书;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已经完成模型电子商务法的制定工作,为电子交易制订出统一通用的规则。另外,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合作制订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定义了一种电子支付过程标准,其目的就是保护万维网上支付卡交易的每一个环节。SET是专为网上支付卡业务安全所制定的标准。

这几年来,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信息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的信息产业部门开始了电子商务相关的研究,并在1998开通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其他省市也纷纷开始建立电子商务系统。

2电子商务支付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虽然国内网上购物方兴未艾,网上书店、网上商场频频亮相,图书、音像制品、软件光碟、小家电等琳琅满目,然而实际采取行动的购买者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固然有人们对网络交易的疑虑及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但付款手续的复杂及其电子支付的安全性难以体现网上购物便利优势,致使用户的热情大打折扣。

因此,解决电子支付问题成为国内网上银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其中包括网络银行本身业务系统的问题以及如何为企业及个人提供完善服务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电子支付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不好,将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最严重的瓶颈。

2.1信用障碍

良好的信用机制是网络银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很大。在美国,由于信用机制基础牢固,持卡人可以通过信用卡消费,风险小而且方便快捷。他们以银行为商品交易的核心,和买卖双方建立起一种三角形的稳定关系,以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形式,把交易建立在以信用、担保为基础的平台之上。

由于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见面,其信用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就目前而言,我国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还未普遍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现金交易还占主导地位。买方担心付款后能否收到货物或能否收到满意的货物,卖方担心发货后能否按期如数收到货款。由此可见,信用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

2.2电子商务活动中电子支付与认证标准有待统一

目前安全协议有两种:SET与SSL。SET(SecureE1ectronicTransaction,简称SET),即“安全电子交易”,是VISA、MASTER两大国际卡组织和多家科技机构共同制订的进行在线交易的安全标准。SSL(SecureSocketLayer,安全套接层)协议,是由网景(Netscape)公司推出的一种安全通信协议,它能够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提供较强的保护。SSL是对计算机之间整个会话过程进行加密的协议。在SSL中,采用了公开密匙和私有密匙两种方法。

SET协议比SSL协议复杂,在理论上安全性也更高,因为前者不仅加密两个端点间的单人会话,还可以加密和认定三方面的多个信息,而这是SSL协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SET也有自己的缺陷,由于过于复杂,所以对消费者、商户和银行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推行起来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大。相比之下,SSL则以其便捷和可以满足现实要求的安全性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目前国际上对这两种网络安全协议到底哪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2.3相关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上银行的发展。目前尚有如下问题需解决:

(1)电子支付的定义和特征。电子支付是通过网络实施的一种行为,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类似,它要引起涉及资金转移方面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

(2)电子支付权利。电子支付的当事人包括付款人、收款人和银行,有时还存在中介机构。各当事人在支付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必须明确,进而确定各当事人的权利的取得和消灭。

(3)涉及电子支付的伪造、更改与涂销问题。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由于网络黑客的破坏,支付数据的伪造、更改与涂销问题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4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滞后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金融系统中还没有出现提供信用支付手段的信用卡公司。“手机银行”与“网络银行”实际上都不过是利用电子终端设备的金融工具,这两种利用高技术手段的工具并未在金融服务的功能方面提供实质意义的突破,而且这两种工具的安全性目前尚有缺陷。毫无疑问,我国应当加快新型金融工具的发展步伐。

2.5支付的安全无法保证

网络的安全即便在电子商务发达的美国也是消费者十分担心的问题。世界各国发展电子商务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促进我国电子商务支付业务发展的对策

3.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政府应坚持建设“三金”工程和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持续加大对金融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成立专业的金融数据网络公司来经营管理数据通信网,为金融系统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经济的通信服务;全面推进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提高各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银行硬件方面,银行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购买先进的电子设备,从储蓄所里的柜员机到大型计算机、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电子设备应深入到银行内部的各个领域,将电子化网点和营业网点电子化覆盖率逐步提高。同时,银行应加大软件开发力度,推出系列应用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全国性和全行性的网络系统。

3.2健全社会整体信用制度,提升电子商务主体对在线支付安全的认知度

在线支付只有在广大客户的热情参与下,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增强客户的信任,可通过提升网络安全技术、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密切与第三方合作等途径来实现。

首先,应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普及CA认证,以增大支付网络安全系数。网络安全技术问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线支付存在明显的漏洞,很容易受到外部的攻击,经常出现客户支付信息丢失或出错等情况,怎么能期望客户建立起对它的信任?网络信息的安全技术有很多,如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传输技术、身份鉴别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然而,绝大多数客户对于具体的技术是不可能完全了解的。应使客户真正了解所受到的安全保护,从而打消对在线支付技术方面的顾虑。

其次,在线支付服务机构应发挥网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了解客户的要求、抱怨和建议,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争取客户,保持市场份额,在线服务机构必须调整经营管理构架,实施自身业务再造,为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和基金等多样化服务,体现“客户中心主义”理念。

最后,支付系统应借助于与第三方的合作,促进客户建立网络信任。据调查显示,在主页上标明与知名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进行合作的在线支付系统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这种有利于建立并维持客户网络信任的第三方合作还可以包括与银行的合作(包括支付渠道的通畅与安全),以及与信用度较高的网站建立联盟等,这样可以使在线支付获得更大发展。

3.3实现在线支付经营主体银行的自身制度创新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在线支付的经营主体仍将是占据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以其传统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介入到在线支付业务,对自身管理和业务体系重新构造。

首先应实行经营方式的转轨。在线支付业务的需求为传统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线支付经营主体应将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相结合,走“多渠道并存”的道路,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开发出新的金融服务项目。银行应通过在线经营方向的调整,维持和增加客户资源,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应重构金融业务体系。电子商务对在线支付经营主体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各参与银行应加强合作,通过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共享资源,把网络作为银行与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企业合作的平台,走综合化、全能化业务发展道路,银行对结算业务的支持应从单纯的在网上为企业用户提供转帐结算服务,发展为介入企业的采购和分销系统,以提高经营效率,为客户提供“一体式”的全方位服务,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