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体系 构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为市场主体的运行创造基础条件,使市场运行主体充满生机和活力;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结构合理调整;能为实现经济规律提供发挥作用的条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把国民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功能完备、市场机制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各类市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结构初步形成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的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的市场体系。统一是指市场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运行规则在全国范围内必须一致。开放是指市场体系不仅要对内开放,还应面向国际市场对外开放,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充分的竞争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有效的市场竞争必须实现竞争的公平性、相对充分性以及有序性。市场秩序是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市场有序意味着市场结构的均衡性、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市场行为的有规则性。现代市场体系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四个特征的实质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整体,既不可也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必须在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主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即市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协调推进。
二、我国的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统一市场仍未真正形成,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已成为制约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主要障碍。
如一些地方政府设置壁垒,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一些部门则利用行政手段,人为分割市场,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限制了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保护了落后,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效率;限制了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2、各类市场间发育不平衡。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与市场体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虽然我国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与商品市场相比发育较慢,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仍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与市场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3、完善的市场规则尚未建立,致使市场运作秩序表现不良。
我国目前针对市场秩序混乱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在具体执法中有些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和支持。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无法为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和量刑提供依据,从而影响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作。我国市场运行秩序较为混乱,如在商品价格方面,有的行业缺乏自律,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相互攻击;有的商品流通过程中间环节太多,层层乱收费、乱加价,使许多商品价格偏离了自身价值:一些企业为牟取暴利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作虚假广告:期货市场上欺诈、人为造市等问题不乏其例,证券市场上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等等。这些已严重地威胁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
一是仍存在行业垄断问题。表现在强买强卖和拒绝开放市场引入竞争。例如电力、电信、铁路等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行业利益的代表,以其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为借口,拒绝开放市场,引入竞争。二是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国内很多市场的对内开放度仍很低,对一些商品和服务仍然实行严格的专营制度和审批制度,限制非国有成分经营;在银行信贷、股票上市、直接融资等方面,对大、中、小企业、对国有和民营企业仍有不同的待遇和限制。保险市场、金融市场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要求。
5、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各类市场在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二是与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得很多法律法规出台后缺乏实施的可操作性。使法律法规的作用大打折扣。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较严重地存在。四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原有法律法规和部分条款不再适用的问题凸显出来。
三、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有效途径
1、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一是要采取各种经济、行政、技术和法律的手段,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充分自由地流动。清理并取消各地和各行业中各种阻碍商品自由流通的政策和制度,建立和形成全国统一的贸易体制和商品流通政策。二是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打击各种地方保护和不公平竞争措施的力度:同时,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反倾销法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以鼓励公平竞争,规范竞争行为。三是政府采购实行公开化和程序化。应当尽快制定有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四是根据中国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发展趋势,制定全国统一的、先进合理的商品技术标准,促进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还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市场发育创造良好环境。政府要从那些不适合政府发挥作用的职能领域中退出,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政府和市场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特别是防止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搞地方保护,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
2、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
一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第二要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三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使公司债券成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四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比例,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机构投资者。五要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促进市场的基础设施不断更新。
3、完善市场的法制和规则,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新秩序。
加快市场体系方面的法制建设和规则形成是完善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我国目前针对市场秩序混乱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在具体执法中有些方面还缺乏法律依据和支持,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无法为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和量刑提供依据。在这方面。既要有一些大法,也要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法律和法规。应有实施细则和法规。规范政府管理和行政执法行为也是完善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一。因此,治理市场秩序应先从清理和整顿政府行政管理环节人手,对违规者及行政管理中的腐败行为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4、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行政审批。二是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在长时期内坚持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重点,将其作为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并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三是要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柜台市场 证券公司 证券市场
目前,我国的柜台交易市场主要以新三板为主体,证券公司参与柜台交易市场建设并行,各地股权交易所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结构。随着国家对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出台,监管机构鼓励自愿的,有条件的,证券公司,积极参与柜台交易市场的建设。
1 柜台交易市场概念
柜台交易市场简称OTC(Over-The-Counter)市场,又称店头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场所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和平时所说的主板市场不同,柜台交易市场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有规定的成员资格,没有统一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可循,主要采取报价交易或一对一协商交易方式,交易多样化、个性化的非标准产品。
2 我国柜台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场外市场主要包括两个层次:(1)全国性OTC市场即“新三板”,如201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等4家国家级高新园区;(2)地方性OTC市场,如天津股权交易所、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重庆股权交易中心和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
因为在中国OTC市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我国柜台市场规模偏小。截至2014年5月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的挂牌公司股票发行相关情况显示,2014年1―5月挂牌公司股票发行规模达到47.10亿元,分别由30家证券公司推荐的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为788家,总股本是269.36亿股。
3 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定位
按照《证券公司柜台交易业务规范》的界定,证券公司柜台交易是指证券公司与特定交易对手方在集中交易场所之外进行的交易或为投资者在集中交易场外之外进行交易提供服务的行为。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是为柜台交易业务提供服务、区别主板市场的私募市场。通过对柜台交易业务的发展,产品开发和设计,可以提高证券公司为满足客户的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的目标需求的能力,并且在产品研发的基础上,提高其托管和结算,支付,交易,投资,融资和其他证券公司的基础功能,发展证券市场结构和市场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证券公司的资本中介作用,进一步促进证券公司传统交易业务创新和发展,以利于提升证券公司的主要竞争力。
4 证券公司参与柜台交易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柜台交易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经济发展筹集大量资金,同时也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在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同时,带动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更能保障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4.1 建设背景
2010年,“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明确说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可见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根基的柜台交易市场,已经在当时就提到监管层的日程上。
2011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明确指出:“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2012年5月,中国证监会《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中,明确允许证券公司探索建立面向适合的客户销售适当的产品的柜台交易市场。为证券公司开展柜台交易业务奠定了政策基础。
2012年12月,中证协了《证券公司柜台交易业务规范》,文件中不仅明确界定了证券公司柜台交易的产品、进行柜台交易的业务资格及有关要求,而且首批选择了七家证券公司进行业务试点。到目前为止,证券公司的柜台市场基本明确建设方向,成为证券公司业务创新的政策保障
此外,证监会领导也在近两年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中,多次提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可以看出,柜台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基础,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4.2 建设的必要性
柜台交易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无论从规范资本市场结构角度,还是从满足资本市场多元化投融资需求角度,建设发展我国柜台交易市场都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必要基础。从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结构看,均呈现出“正金字塔”型结构,金字塔顶部是主板的蓝筹市场,底部是发展规模庞大的场外交易市场。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资本市场的结构失衡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足。因此,我国发展柜台交易市场是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必要选择,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回归“正金字塔”型的必由之路。
(2)是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必要措施。目前,由于主板市场交易品种有限,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交易品种及风险的多元化需求。从近两年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市场规模看,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旺盛,柜台交易市场将重点关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发展柜台交易市场,交易包括债券、理财、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产品,为市场投资者提供各种投资品种和工具,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产品和风险需求,进而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引言: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与国际经济市场的接触愈加频繁,这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国要利用工商管理应有的职能,发挥其促进作用,与法律共同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1规范市场主体作用
工商管理能够对市场主体进行有效规范、对主体经营进行正确引导、对主体经济次序进行合理维护,使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更为合理和规范,换言之,工商管理企业具有规范作用,只有通过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正确引导,市场主体的运行才能更加合理有序。多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严格的审查为标准,从而保证市场准入具有合理性。我国的工商管理准入体制在不断地完善,这使我国各城市都具有了工商管理部门,从而使新生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资格验证,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登记,在对准入机制进行严格审查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审批程序,并严格按照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由此使市场主体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管理过程中,鼓励优秀企业积极发展,为市场经济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规范后,使市场经济发展得到维护,其发展轨迹更加合理,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地发展[1]。
2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能够对市场经济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工商管理的行政部门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其基本规范方式就是要求各个企业必须首先办理相关的营业执照,经过严格管理和规范才可运营,利用商标注册管理,保证市场竞争的规范性,使市场经营行为和交易行为符合规范要求,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竞争环境给予基本的政策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填补了市场监督的漏洞,具有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作用,具体体现如下:(1)监管不正当竞争与垄断行为,保障市场环境的诚信度与公平度,使更多积极健康的企业加入到市场竞争中,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措施,以减少或杜绝不当竞争;工商行政管理通过调控手段,对垄断经营有效监控,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2)保护企业商标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使商标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标是企业和商品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知名度与商品的推广度。因此,企业商标权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只要企业商标权得到有效保护,企业的后续发展才能得以保证。工商管理行政部门有效打击了违法仿冒等行为,使企业商标权得到保护,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3)打击和整治了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营造积极健康的广告环境。在现代经济社会,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广告传媒也不例外,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商业广告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有些广告弄虚作假,误导消息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工商行政管理能够进行正确引导,使企业与商户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发展创造积极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2]。
3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
工商管理具有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的作用,市场体系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其建设与完善对经济的发展重关重要。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基础之上,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商品贸易的重要支柱,工商管理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与国家政策的落实。(1)科学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同时避免了有限资源浪费。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体制,有效调节了市场,引入稀缺资源进入极需部门,使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与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产品,使市场配置更加科学合理。(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借助市场的实施机制与传导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市场是连接宏观管理与微观经济的纽带,能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贯彻执行,国家借助宏观调控,可以调节商品的供需关系,建立价格调控体制,对企业经营策略进行有效引导,从而达到宏观调控之目的,国家要实现宏观调控,工商行政管理是其政策基础[3]。
4维护法律权威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已赋予工商管理职权很大的空间。所以,工商管理监督管理的范围较大、监督管理的事项也较多,且必须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如此,在执法力度加大的同时,也使工商管理在实施时有法可依,并能实施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很好地维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所具有的权威性。工商管理在具体实施中,不只是监督和处罚,还要进行行政教育,引导正确的经营和竞争行为,保障了商品的质量,有效保护了市场经济。此外,也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引导消费者正确地运用法律,合理维护切身合法权益,使市场体系合法化,市场环境诚信度更高,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结语:综上所述,工商管理能够调控市场经济、维护法律权威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使工商管理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维护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海.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0:132~133;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研究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目前,虽然在我国以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为主体,各地区和行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为补充,网络新媒体等无形就业市场为支撑和平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省级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各级人才劳动力市场也已逐步融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但在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建设有待加强;二是,无形就业市场的运行仍需优化;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尚未成熟,有效反馈机制不到位。
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就业市场建设的渠道拓展及方式创新。(1)校园就业市场主渠道建设。一方面须认真、细致的做好校园大型和专场招聘会,组织学生参加由政府部门和人才劳动力市场牵头组织的各类人才交流会,加大走访用人单位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积极开拓有形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应增加网络、多媒体等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和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参加各种网络招聘会,扎实开拓无形就业市场。(2)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性就业市场及协作体要以发挥整体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构建区域性就业市场为总体思路。发挥各高校自身的优势,使有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发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打破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瓶颈问题,实施“内合外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策略,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好区域性配置不均衡而导致的总量供求失衡的矛盾[1]。
(二)就业市场管理及评价反馈机制的完善。(1)加强制度建设。在加强和改进就业市场管理工作时,应当以提高就业市场效率为导向,针对有形和无形两个市场,从市场准入、服务项目、诚实互信、信息反馈等方面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要在发现问题、出现矛盾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规范就业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行为,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承担起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秩序和环境的主体责任,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实现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的“共赢”局面。(2)强化诚信管理。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和道德建设滞后。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杜绝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管理,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的建立,营造诚实、互信、友好的就业环境。(3)优化反馈机制。信息的流动与反馈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化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化设备,以信息为导向,做好两个体系的建立:一是高校、地方和政府的立体化就业信息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二是信息实时监测反应体系[2]。
(三)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整合优化。(1)创新模式,提升市场内涵。一是通过用人单位组织和承办有形的就业市场,这样将会增加有形就业市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用人单位成功招聘的概率;二是举办行业就业双选会。三是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让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各自需求达到更高的匹配度,避免盲目跟风,提高就业成功的概率;四是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新媒体平台自己的求职信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2)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促使两型市场良性互动。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主体都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寻找这两种市场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时离不开人的因素。在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同时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恰到好处的可发挥出各自的优点和特色,因此,他们之间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在不同阶段紧密配合,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三、建设对策和思路
(一)开展有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顶层设计。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统一协调、配合、统筹、规划和联合运作,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部门多头分散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当前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需求、服务、教育等方面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国家、社会人才劳动力机构、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联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机统一体,制定出适合多方共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顶层设计方案,统筹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
(二)切实建立起以信息为导向的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联动机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明确提出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及人才产出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制定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职业认证体系,不断明晰和强化人才需求信号,并通过市场机制传递给人才供给方的高校,使其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就业市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功能和范围。要继续巩固和加强高校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强化对各级各类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重点建设好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和协作体的发展。对两型市场,特别是无形就业市场要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在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市场联动机制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和帮扶毕业生就业,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客观局限性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局限。
(四)继续加强信息市场的建设和完善。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分级管理,分工维护,形成网上“大市场平台”。同时可以为全国的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提供市场预测、信息查询、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等服务功能,进而逐步完成有形就业市场向无形就业市场的过渡。另外,在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市场联动机制中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鼓励和引导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五)建立独立的、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法制法规。目前,劳动用工和人事制度仍然存在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户籍限制等问题,对合理的人才流动人为的设置壁垒;就业信息的安全管理相对滞后,虚假信息、诈骗信息时有出现等等问题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一是建立国家或地方的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专门法规,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殊性提出具体的框架建议,营造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就业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5
【关键词】资本 银行 市场
一、引言
承德市坐落在河北省的东北部,占地面积大约3.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2.96万,承德南邻北京天津,北接内蒙古和辽宁,是连接京津冀辽蒙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承德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14年承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全市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9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尽管如此,承德依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是承德的首要任务。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承德要加速发展,必须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制定融资政策,积极搭建融资平台,这样既保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需要,又能满足推动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所需的资金需求。
二、承德市资本市场的现状
(1)资本市场体系单一。由于地方财力的有限性,财政资金较少,政府大多依靠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渠道,缺乏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而目前承德的金融市场依然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很多股份制银行仍然未登陆承德。上市公司少,引进外资规模也不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2)融资规模小,可利用的资金不多。一方面承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单一,信贷投资规模偏小,金融支持投资的力度不强,严重阻碍的承德经济的发展。
(3)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不够健全,清算网络服务范围不够宽,各种金融工具有待进一步创新,票据结算、资金汇划、资本市场融资、保险保障等金融服务功能依然不能满足承德经济发展。
三、健全承德资本市场体系的措施
完善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体系,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对优化当地企业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股票市场融资的步伐。加速推进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多层次股权市场,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增强他们持续融资的能力。承德市出台《承德市关于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上市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土地、财政、税收等支持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组织7家证券公司对24家企业进行“新三板”上市的改制工作,力争让更多的企业成功的上市到“新三板”。这一举措推动了天宝矿业到香港交易所的上市,为其直接融资20亿港元。
(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尽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共同发展,加强债券转让市场的建设。创新债券发行的方式,推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承德和合基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发行河北省首支私募债券,成为天津区域外第一个在天交所发行私募债券的企业。债券发行总额为2亿元,首期4000万元已于发行当日进入企业账户。
(3)加大银企对接的力度。针对承德目前金融机构偏少,银行支持企业的力度不够状况,承德市政府多方努力引进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发展本土银行。近几年多家银行登录承德: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河北银行、张家口银行、承德银行等。这些银行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当地企业融资的需要,促进了承德地区经济的发展。
(4)促进民间闲散资金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一方面大量的民间闲置资金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企业又急需融资的渠道,作为政府要出台政策促进民间资本的利用。承德市在承德县、宽城、隆化三个县区先后建立了3家社区银行。这些地方银行建立极大的方便了当地企业融资的需求,为本地小微企业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的融资信贷渠道。同时承德的乡镇银行也迅速发展,滦平盛阳、围场华商、丰宁建信也投入运营,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5)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金融服务盲点,争取金融服务要覆盖本地的每一个乡镇,金融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满足本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结合承德市、县、乡的实际情况,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全面构建城、县、乡、镇一体化金融网络,融资手段进一步现代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承德市发行的期限为3年的首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为例,共为宽城剑峰矿业和承德县绿丰农业一次性融资1.6亿元。承德市各金融机构还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丰富金融市场主体,完善信息共享平台、银企对接平台,壮大担保公司规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以宏大的全局观念和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带动城镇经济一体化,经济效益规模化,企业获利最大化的经济增长新局面。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市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保障。承德市保险公司达到29家,其中财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5家,保险业为全市承担的风险保障金额达6000多亿元。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人力、财力、物力以及配套财税政策的配合。但是我们相信,在承德市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人民的配合努力下,可以有效的把资本市场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统筹协调、远近结合,承德的资本市场体系一定会稳定、健康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6
关 键 词:限额-交易;排放配额;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0-06
一、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7年《京都议定书》对附件中列出的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① 为减轻相应国家的减排压力,《京都议定书》引入了市场化的手段,制定了三大履约机制,即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 国际排放权贸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 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推动、刺激了国际碳排放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状况,见表1。
(一)欧盟
根据《京都议定书》要求,欧盟承诺在2008~2012年之间, 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8%,并在2005年将EU-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正式投入运作。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和演进,不仅仅是碳即期市场,一些衍生市场如碳期货市场、碳期权市场、碳远期市场等也都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在EU-ETS的第一个承诺期即2005~2007年, 有2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被分配给了27个欧盟成员国的近12 000个碳排放企业, 并使这些碳排放企业能通过欧盟内的相关交易所或场外市场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交易、余缺调剂。在2005年,EU-ETS的碳交易量为2亿6千万吨, 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增为14亿4千万吨。由此可见,在一开始这一市场便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1]
(二)美国
早在1968年, 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就在产权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排污权理论, 为以后各种污染气体的排放权交易奠定了理论根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洁净空气修正案》下的酸雨计划是“限额-交易”模式的第一个重要运用,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在全美国范围内, 在整体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目标上限的前提下,将排放配额分配给有关企业,并使有关企业通过这一市场来调剂排放配额的余缺, 这既减轻了企业的减排压力, 又达到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以保护环境的目的。 鉴于本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压力, 南加州地区尝试建立了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为主的污染气体排放权交易区域性市场――RECLAIM(Regional Clean Air Incentives Market),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美国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 拒绝履行其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到目前为止, 美国尚没有国家层面的强制性的减排政策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但是在国内部分地区也正在探索建立区域性的减排计划和交易市场。
2003年开始运行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美国惟一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愿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覆盖范围不仅包括美国全国, 其分支机构已遍布欧、亚、 美洲地区, 并拥有数百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会员,其通过规范化的市场运作,较好地实现了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一目的。同时,美国国内为适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趋势, 一方面在为全国强制性碳交易市场的早日建立而努力, 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建立起区域性市场。 美国已有多个州独自或联合制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法案, 推动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积极探索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之路,如地区温室气体倡议(RGGI)、西部气候倡议(WCI)等。
二、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比较
(一)市场体系覆盖区域的差异
从市场结构来看,主要包括“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两种。前者由中央主导、强力推行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如EU-ETS,由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形成适用于整个欧盟的法律文件, 建立覆盖整个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将所有成员国纳入进来。后者由各地方政府单独或联合在本区域内建立区域市场,更加注重发挥区域市场的作用,并通过区域试点,在区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全国性市场。美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优势,各地方政府在参与碳减排行动、 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并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上,逐渐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覆盖区域详见表2。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发展类型, 可以分别从以下3个关键方面加以考量。
1. 环境有效性。EU-ETS能根据经济发展的全局需要和环境的整体承受力度, 在全欧盟范围内制定标准、统一的排放上限限额,将所有的相关排放源纳入到交易体系内,通过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以达到减排目标,从这一点上看,“自上而下”型市场,将涵盖更大程度、更加全面的排放量,从而具有更高的环境有效性。然而,通过整体市场的合理细化、分散,即合理发展地方性区域市场, 并建立有效的链接将各分散市场联系起来, 有效杜绝企业将排放污染源转移到排放受限较小的区域以实现“套利”等现象的发生,这也可以有效减少一国整体的排放量。而目前美国国内各个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间尚未建立有效联系,大多“各自为政”,这虽然可推动区域内减排目标的实现,但整个美国的碳减排却变得很不清晰。较好的例子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约机制,将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在分散、细化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体的减排目标。
2. 经济有效性。EU-ETS涵盖了更大的地域范围和更多数量的排放源, 整个市场中存在足够的潜在交易者,保证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巨大的交易量会促进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均衡价格, 这对外有利于争取或是主导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对内统一的价格会更好地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 使减排成本低的企业与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调剂排放权的余缺。而对于美国的各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个区域市场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 这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配额价格和不同的边际减排成本,将导致效率的损失,并且较小的范围和较大的减排企业并存时, 极易形成市场垄断,进一步影响市场效率。
3. 政治有效性。 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各地方政府、各行业企业必然会对共同的监管框架,特别是共同的减排目标上限及各区域、 各企业具体的减排数量,进行长时间、广泛的谈判协商。以排放配额的分配来讲,这直接关系到各企业的经济利益及地方的经济增速, 各方的博弈是不可避免的。而“自下而上”型市场更注重区域市场的作用,各个区域市场过于强势, 必然会在建立全国市场的过程中为自己地区争夺最大利益, 进而增加协商难度,同时,各个区域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交易规则、 认证机制及监管方式, 这也会在各个市场的整合过程中形成不小的阻力。
(二)市场所涵盖排放气体和行业的不同规定
一方面为了更准确、 更有效地实现整体的减排目标, 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应涵盖所有的相关气体和所有排放相关气体的行业。 另一方面从可操作性来看, 一个好的交易体系应该能使相关气体减排收益与监测、 执行等成本达到均衡。 如果将某一气体或气体排放行业纳入体系后, 所产生的相关气体减排的边际收益大于监测、执行的边际成本,则应将其保留在体系内。 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所涵盖的气体和行业情况详见表3。
EU-ETS和酸雨计划都只选定一种气体, 分别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一是由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硫是最主要的酸雨气体,而且这一状况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改变的, 而对主要气体进行重点控制更易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由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它们的排放量更易被监测,并且只针对一种气体就避免了不同减排气体间排放量的转换等繁琐的过程,增加了可操作性。
对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应涵盖的行业, 可以从两个角度着眼。或者是主要涵盖上游体系,即针对化石燃料的生产者或进口商制定、 执行减排政策,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介入整个政策体系的企业数量。 或者是主要涵盖下游体系,即政策、体系主要针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者, 但要想有效减少相关气体的排放,就需要一个全面的下游体系,即交易体系要涵盖所有使用化石燃料的工厂甚至是加油站及相关分销商,而这必将会增加政策体系所覆盖企业的数量。
而在实际运行中, 各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大都是针对下游体系,并且将体系涵盖的行业、企业数量进行了简单化处理。 其中电力行业成为主要的涵盖行业,这与其自身的行业特点有关:(1)电力行业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污染源;(2) 电力行业存在以较低成本减少相关气体排放的减排空间;(3)电力行业已经存在较规范、完善的监管,基础相对较好。
对于那些只涵盖电力行业的交易体系, 其出发点则是先从一个单一行业为切入点, 以减轻政治谈判的压力,同时也使整个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尽可能简单一些, 便于操作。 但这也会造成一个棘手难题,交易体系仅限于单一行业的局面更易形成垄断,当该行业中的某一企业或几个企业联合使其所拥有的排放份额、资金规模等,相对于整个运行的配额交易市场达到一个较大比例时,便可操纵配额价格,较少地买入配额可压低价格, 较少地卖出配额又可拉升价格,这样垄断企业便可从中获得额外利益,造成不公平现象,进而可能会减少整个市场的交易量,造成效率损失。同时,相关企业还可以利用在交易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来排挤产品市场上的潜在竞争者,通过拒绝提供足够的排放配额给新进入者, 有可能形成一个行业壁垒。Stavins对美国的酸雨计划进行研究发现,在酸雨计划实施的前几年,一些企业购买了比他们实际需求更多的配额, 以此来抬升排放配额的成本,将一部分竞争者挤出了该市场。 [2]
(三)运作方式上的不同特点
欧美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具体运作方式详见表4。
1. 对于配额初始分配方式的选择。 由于担心配额的初始分配采用拍卖方式会遭到相关企业的抵制和反对,对于配额的最初分配都采用免费发放方式,即采用“祖父条款”――根据历史排放量来确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 免费分配初始配额, 这就会促使企业在计划实施的早期进行更多的碳排放, 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排放配额。而在EU-ETS实施的第一阶段, 一些大型的排放企业获得了比其实际排放量多得多的排放配额,出现了配额分配过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碳价(指碳排放配额价格)过低,造成了碳价波动。在2005年配额开始交易时,其市价大约为每吨20欧元,2006年4月随着一系列新项目被允许, 交易者预期市场中存在了过多额外的配额, 从而使价格跌至8欧元,但随后在2006年价格又涨至顶点为每吨30欧元, 最终在2007年9月暴跌为每吨0.1欧元。[3] 价格的大起大落使得不同行业的很多企业无法决定是革新技术减少碳排放, 还是继续排放并购买碳排放配额,从而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并且波动的价格又进一步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上升, 钢铁和电力行业的生产成本比历史成本上升了10%~175%不等, 进而推动整个欧盟的电力价格平均上涨5%,钢铁批发价格平均上涨16%。[4] 而增加排放配额发放方式中拍卖的比重,可以有效控制碳价波动的风险。对于配额的定期性拍卖,可设定一个最低拍卖价,如果市场碳价远低于该价格, 则相关企业会继续持有富余的配额而被不会再向市场中卖入, 从而有效减少整个市场中的配额供给,起到拉升碳价的作用;如果市场碳价远高于该价格, 则配额匮乏的企业会期待通过拍卖方式来获得足额配额, 而不是通过在市场中用高价购得的方式, 从而减少整个市场中的需求量,起到压低碳价的作用。总之,拍卖方式可以使碳价始终维持在拍卖底价附近。 而这也就要求在整个承诺期的多个不同时点上拍卖配额, 从而将拍卖方式贯穿于整个承诺期, 而不是在承诺期开始或提前就进行配额的拍卖。
2. 对于承诺期跨度的选择。 较长的承诺期可以有效降低价格的波动性, 给减排企业一个相对长期的价格信号, 如果是较可信的信号作用, 则会有效地促进技术革新和新投资。但同时,政策制定者面对不断革新的减排技术和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时, 其政策灵活性将大大减低。EU-ETS第一阶段的承诺期为3年,并且不允许两阶段间配额的储存和借入,虽然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但即使作为一个“学习期”也较短暂;阶段二的承诺期是5年,并且阶段二、三之间的配额储存是允许的;阶段三有8年的承诺期,这与企业的投资周期较为接近,但又面临8年后即2020年阶段三到期后的巨大不确定性。 美国的清洁能源法案设定了一个长期的一直到2050年的减排目标。分配的配额数量将会逐年下降, 以达到到2012年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3%, 到2020年减少20%,2030年减少42%,最终到2050年减少83%的目标。为增加政策的灵活性, 美国国家科学院会每4年提供一份报告, 阐述气候变化情况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发展情况, 并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减排行动做出分析,据此如果有需要,政府会为额外的减排做出附加补充规定。
3. 对于配额跨期借入与储存的规定。 各个交易体系大多不允许跨期借入配额,主要考虑:(1)政府很难有效评估借入配额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及其配额的真实价值;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其更愿意较早的实现减排目标,所以会倾向于限制借入配额。(2)那些流动性相对不足的企业会比流动性充足的企业更乐于借入配额,从而会造成逆向选择的发生。(3)借入配额的企业可以推迟采取碳减排行动, 如果预期将来碳减排的整体约束目标会变得更宽松时, 相关企业现在便会采取“不作为”的观望态度; 并且借入配额的企业会更积极游说政府采用较宽松的减排目标, 甚至会阻挠交易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以使自己的配额债务被取消。相比较而言,储存配额的企业为保证、增加其配额资产的价值,会更希望有较高的碳价和较为稳定并不断发展的交易体系, 并乐于接受较严格的监管措施和较严格的未来减排目标,且有动力较早地采取措施来减少排放量。此外,允许配额跨期储存能使当前的碳价对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做出反应,从而有效降低价格的波动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4. 对于监管、惩罚制度的规定。注重一个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强制力、执行力,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对排放量做出准确的监测。 酸雨计划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要求电力设施安装检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设备,从而获得了排放源直接、连续的排放数据;EU-ETS等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只涵盖一种气体,也正是基于对高质量监测重要性的考虑。另一方面,要在规则、法律上能对监测出的违规、违法排放行为立即做出惩戒。
三、 对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议
1. 积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市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同的边际碳减排成本,保证碳减排的效率;形成统一的碳交易价格,发挥市场价格信号作用,引导企业合理减排,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碳价的定价权。应该注意的是,实行区域试点(如:一部分地区先减排,一部分地区后减排)极易促发套利行为,全国性布局的大企业会将重污染源转移到不受约束的地区以保证继续排放,特别是当为了减小政治压力,同时在区域试点采用“祖父条款”的方式来进行配额的初始分配时,会刺激试点区域外的企业增加排放量,以便当体系覆盖到自身时获得更多的排放配额。
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的初期可先涵盖一种气体和多个典型行业,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应技术逐渐成熟后, 再将其他温室气体和更多行业纳入体系。这样更便于监测且操作简单,避免了不同气体间的转换。 涵盖多个典型行业可有效增加市场范围,减少垄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交易量。
3. 就运行机制而言,从国际经验来看,为减少实施初期的压力, 可采用配额初次分配时免费发放的方式, 但随着交易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企业的逐步适应和接受,要增加拍卖方式的比重。实施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可采用较短的承诺期,以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足,并可及时调整,增加制度的灵活性,但初始时便应从长期着眼,保证制度的连续性、可信性。应允许跨期储存配额, 以避免在一阶段到期时配额价格的大跌,减小碳价的波动性,同时激发企业长期减排的积极性。 同时应制定相应具有可信性的处罚措施,对于违规企业加强处罚,使处罚成本远高于买入配额的成本,以保证整个市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Yue-Jun Zhang,Yi-Ming Wei. An over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EU ETS:Evidence from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economic effect[J]. Applied Energy,2010(6):1804-1814.
[2]Gert Tinggaard Svendsen,Morten Vesterdalb. How to design greenhouse gas trading in the EU?[J]. Energy Policy,2010(38):4363-4370.
[3]Benjamin K. Sovacool. The policy challenges of tradable credits:A critical review of eight markets[J]. Energy Policy,2011(2):575-585.
[4]Marjan Peeters,Stefan Weishaar. Exploring uncertainties in the EU ETS:“Learning by doing” continues beyond 2012[J]. Carbon & Climate Law,2009(1):88-101.
[5]Samuel Fankhausera,Cameron Hepburnb. Designing carbon markets 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J]. Energy Policy,2003(31):1531-1539.
[6]胡荣,徐岭. 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0(5):17-21.
[7]涂毅. 国际温室气体 (碳) 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15-19.
[8]韩鑫韬. 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0(2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