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1

7月2日至3日,罗崇敏率队来到西安考察学习。他此行主要是寻求陕西与云南教育改革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希望陕西高校能多招一些云南学生。2日晚,罗崇敏接受了记者专访。

谈取消中考:

一张试卷评价学生不公平

2009年,罗崇敏决定取消全省统一中考,高中录取用学生在校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衡量,并从2012年起正式实施。

华商报:云南省取消中考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实施的?

罗崇敏:我们提出取消中考,是要变一次考试为过程考试,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多年的学习是不公平的。

取消中考后是通过初中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平均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校考3项指标来招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平时就考了,考试内容包括学生初中所学的所有课程,这样可避免有的学校只开中考考试科目,而不开非考试科目。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个性特长等多方面指标。为了避免学生赶考,校考一般在同一天举行,学生可申报一所高中,未被录取,其他学校还可参照此成绩录取学生。校考在录取中所占的比例,由各地和学校确定,不作统一规定,有的占比为30%。

高考改革:

全国统考最多占20%

罗崇张废止现在的高考方式,把高考的选拔性考试,改为评价式考试。并于2011年在云南实行高考改革:新增22分的学业水平考试量化成绩、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参考依据,高校教授参与录取过程等。

华商报:您倡导彻底改革高考制度,应该如何改?

罗崇敏:可以把全国测试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条件之一,但绝不能作为录取的唯一条件。应该把学生平时的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70%,综合素质评价作为10%,全国统一测试顶多只能占20%,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做的。

平日成绩如何保证诚信和公平?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监督机制,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入电脑,学生认为不真实的,可提出复查,如学校不予修改,可向教育行政部门上诉。

谈缩短学制:

初三高三都在复习应考

5月4日,罗崇敏在西南大学演讲时说,读初三和高三是浪费时间,建议将基础教育由12年缩短为10年。

华商报:您为什么建议缩短基础教育?

罗崇敏:现在初三高三基本都在复习,做一些难题、怪题,为的是应付难度很大的考试,浪费了很多时间。而进入大学后,就像上了温床,没有压力,没有大追求。

华商报:对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罗崇敏:学生负担与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特别是高考评价体制有很大关系。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必须进行教育体制、内容、评价方法的改革。60多年来,我国发过与减负相关的文件70多个,减负曾被103次提及,但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

华商报:您言谈一直很高调,不担心影响仕途吗?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高考地理 广东卷 全国卷Ⅰ

高考卷命题趋势是以能力立意、理论联系实际,最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方面。非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审题获取信息,解读、分析信息,结合题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的过程。所以,非选择题是凸显地理学科特点与价值观的必考题,也是判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素养的检验方式。与广东卷相比,全国卷Ⅰ在非选择题方面的试卷题型特别是试题的设问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第一次采用全国卷Ⅰ的考生及一线教师来说无疑都具有挑战性。

如今新一届启用全国卷Ⅰ的广东师生开始紧张备考,因此,分析全国卷Ⅰ和广东卷的非选择题特点和命题思路无论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还是对未来广东高考地理备考均极其重要。本文将通过对比全国卷Ⅰ和广东卷的非选择题的差异,基于全国卷Ⅰ的设问思路及特征,希望对使用全国卷Ⅰ的师生在高考文综地理方面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

根据考核目标及要求的四个方面,即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Ⅱ(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Ⅲ(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Ⅳ(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可将非选择题的设问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和建议罗列。

根据此分类原则将近三年的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进行设问类型的划分后发现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每一年对这五种设问类型均有考查,但考查的侧重程度不同。现将三年来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的五种设问类型的考查比例进行统计,见下表。

1.广东卷非选择题设问类型

广东卷相对重视特征描述类和成因分析类,三年来考查总量一样,但是可以发现特征描述类的题目越来越多,由2013年的2题递增到2015年的5题;而成因分析类的题目由2013年的5题减少到2015年的1题。对于意义罗列的考查数量位居第二,每年均有考查;区位分析或条件及建议(或措施)罗列类最少,不一定每年都会考。广东卷重视对于特征描述类的考查及通过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与其历来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特点相对应。

2.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

在全国卷Ⅰ非选择题中,成因分析类的设问出现的比例最高,达到45.45%,每年考查至少2题,2015年甚至达到6题;意义罗列类达到31.82%,每年均考查2题,比较稳定;而特征描述和建议罗列的设问考查最少,只有不到5%,即不一定每年都考,3年来仅各考过1次。回答成因分析类设问需要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说明全国卷Ⅰ对于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

3.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对比

通过分析对比全国卷Ⅰ和广东卷设问类型的差异,可知两者对于地理基本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全国卷Ⅰ重视对于能力Ⅲ和能力Ⅳ的考查,而广东卷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Ⅰ和能力Ⅱ。两者的共同点是均重视意义罗列类题目的考查,说明全国卷Ⅰ和广东卷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会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关于对广东地区高考地理非选择题备考的建议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考纲中的四项能力要求是对地理素养的具体表述。对于地理素养的考查,特别是Ⅲ、Ⅳ两项能力的考查,在全国卷Ⅰ试题中体现非常明显,需要学生提取材料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后,结合自身知识结构、知识能力,调用相关知识解题。但平时教学中,往往忽视Ⅲ、Ⅳ两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Ⅲ、Ⅳ两项能力,要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特别是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地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人文地理大题偏重考查观点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决策分析,应突出区位分析方法的教学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区域地理要从区域定位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抓住区域特征或区域差异为研究切入点等。总之,基于全国卷Ⅰ和广东卷在考查侧重能力方面的差异,只有重视规律性问题的方法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维军,舒德全.从山东卷和全国卷的对比谈2016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的备考[J].地理教学,2016(3).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 中小学英语教学 困惑 反思 建议

自2013年以来,笔者一直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部分中小学生为调研对象,采取一对一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了解他们对于现有英语学习模式的真实感受和对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期待,尝试从另外一个全新角度和途径反思高考英语改革大环境下真实的中小学英语学习现状。

一、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困惑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于现有英语教学模式感到困惑。超过50%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上英语课”。交叉分析后发现,受访学生总体上呈现年级越高爱好英语程度越低的趋势。在定性分析中,我们了解到,“难度大,考试多”和“课堂闷”是学生们不喜欢上英语课的主要原因。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考试也比较容易,教师还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性游戏,因而学生兴趣不高。而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随着应试压力的逐渐增大,课堂教学基本上以知识点灌输为主,不少中学生抱怨“课堂单调乏味”“一上英语课就想睡觉”,情况令人担忧。

二、英语“教”与“学”新格局下学生的新期待

高考英语改革对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双方都产生了影响。在这个新格局中,作为“学”一方的中小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心声和期待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期待学校课堂有创新。结合Focus Group定性调研发现,学生们普遍期待除了学到课堂知识之外,教师也能教一些诸如英语流行歌曲、英语诗歌和英语文化风俗方面的内容,每学期能举办一些口语方面的比赛。

三、反思及建议

(一)反思

综合本次调查,总体而言,在高考英语改革的大背景下,现有中小学英语“教”与“学”两个层面都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调整的地方。

首先,在长期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教”。教育部门和学校想方设法大力提升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能。这个做法并没有错,但是却忽视了“学”这一主体,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教师往往按教学大纲传授知识,而对学生的感受了解不到位,这就容易造成“教”与“学”之间沟通的单向性和不和谐状况。

其次,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英语教学相对独立,条块分割较为严重。不同学段的英语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双向沟通,难以形成教学合力。以音标教学为例子,小学阶段的教学大纲就已经纳入国际音标教学,但是小学教师大多重视不够;初中教师却以为小学已经学过了,且中考又不考音标,所以在教学中也不重视音标教学;而高中教师则根本没有时间再教音标,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到了高中根本不会用音标来读单词。

最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考试模式衔接不够合理,三个阶段的考试设计对于英语自身作为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本质重视不够。在现有考试模式的引导下,很多学生还是在学“哑巴英语”,能较为流利地讲英语的高中毕业生少之又少。目前,我省普遍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英语学科考试,但是语法方面的考核比重仍然偏高,词汇考核内容较少,口语考核基本上没有;初中阶段的考试基本上是以语法为重点,作文分值15分,偏低,口语基本上不考核;高中阶段则突然转向词汇和阅读为主,而听力和口语考核有点流于形式,分值很低。

(二)建议

第一,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进一步引导教师调整英语教学理念。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之外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倾听学生的内心呼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在调研和交流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上课的方式和内容,比如增加一些学生普遍喜欢的西方文化风俗、英语歌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4

根据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甘肃卷考试说明》为依据”的规定,同时考虑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基本上都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课标卷进行高考的现实,笔者拟通过对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大纲卷与课标卷的比较来揭示新旧高考之间“变”与“不变”的规律性表现和实质性关系,以期对广大高三政治教师和考生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把握新高考的“求稳”基调

对新高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掌握科学、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之上。为此,笔者对2010年至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和课标卷文综试题中的有关思想政治学科部分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为了尽可能地减轻新旧高考对接所造成的震荡与不适;尽可能地避免因新旧对接而出现的差异和不公;尽可能地实现新课程实施后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课标卷命题者继承和延续了大纲卷命题的基本思想与基本要求,凸显出高考课标卷命题“求稳”的基调。

1.题型结构相对稳定。数十年来,经过命题专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高考思想政治学科题型实现了由早期的以问答、论述类为主的主观题型结构到客观题与主观题并重题型结构的转变,最终形成了选择题(第Ⅰ卷)与非选择题(第Ⅱ卷)相结合的二元试卷结构。题型结构相对成熟和稳定。

通过对近三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和课标卷的比较,笔者发现,课标卷与大纲卷政治试题在题型结构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都由第Ⅰ卷12道选择题和第Ⅱ卷2道非选择题构成。课标卷选择题采用了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从由不同选项组合而成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另一种是直接从四个单一选项中选择一个。由于选择题具有设问角度多、评分客观等优点,且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与辨别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其已成为高考文综试卷中最具稳定性的题型。非选择题的题型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但从近三年大纲卷和课标卷所涉及的政治学科非选择题命题设问的角度来看,其具体包括简要解答类、辨析类、分析说明类、综合探究类四种题型。其中,综合探究类题型主要用于课标卷中。上述四种非选择题题型在考查考生整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探索、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除综合探究类题型是随课标版高考而出现和发展的题型之外,其余三种题型也是历年高考文综试卷中最具稳定性的题型。新旧高考在题型结构上的这种高度一致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新旧课程、新旧高考过渡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或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公平性。同时,也有利于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教学的研究,以及对过去教学与考试经验的总结,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率。

2.命题立意相对稳定。高考命题应该以知识立意为主导还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是高考命题不容回避的问题。所谓高考命题中的“知识立意”,是指试题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性与逻辑性,强调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学习过程规范性的考查。“能力立意”是指在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练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立意”则是指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命题方向,不仅考查“知识与能力”,而且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在我国实行了多年的“3+X”高考改革实践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之一就是确立了关注时代热点,注重价值导向,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命题基本思想,实现了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高考命题则继续秉承以“知识立意”为基础,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并逐步渗透“目标立意”的指导思想。命题立意趋于成熟和稳定。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近三年全国课标版文综试卷政治学科部分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在命题素材选择、问题设计、考点覆盖及评分要求等方面都体现出以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而不是让考生简单地复述知识或列举知识条目。这一点在非选择题答案要点的拟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选择题的选项设计则已很难见到教材式的表述方式,其凸显了知识的综合性和变化性。课标版高考政治试题的这种表述方式所传递出的信息就是:高考命题立意相对稳定,遵循了以知识立意为基础、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

3.命题知识主线相对稳定。如前所述,高考课标卷继续沿袭了大纲卷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立意”原则, 并通过采用应用型、能力型考试题目和开放性题型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与区分度, 注重考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要求考生树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以展示知识为目的”的答题观。这种考试导向有利于纠正学生只注重知识识记却忽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畸形学习观和考试观,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方面,新课程改变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传授的方法。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支撑其他目标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依托,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考试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统一。强调学习过程的规范性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突出知识体系的结构性与逻辑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的主要特征。此外,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的考试并非一无是处,而现在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考试也并非十全十美。以知识立意为主的考试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客观评价,其易于操作且相对比较公平,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考试则对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也必然带来对考试公平性的质疑。“能力立意”和“知识立意”之间并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事实上,高考全国课标卷并未否定“知识立意”,而是强调“能力立意”的主导地位是建立在“知识立意”基础之上的。

笔者在对近三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和课标卷政治学科部分所涉及的所有考点进行归纳和整理时发现,除了“文化生活”考点之外,课标卷政治试题所涉及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考点与大纲卷政治试题所涉及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考点并无二致,均为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主干性知识。大纲卷和课标卷在考点上的这种一致性,主要是由新旧课程在学科知识体系上的相对稳定性和相互关联性所决定的,也与课标版高考力图处理好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的关系有关。因此,在课标卷高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依然是重点考查对象,“以基础性和主干性知识为依托”依然是高考命题的知识主线。对于高三政治教师和考生来说,“强化双基,突出主干”仍是课标版高考政治复习最主要的着力点。

二、前瞻新高考的“创新”追求

笔者在对近三年两类全国高考文综试卷政治学科试题的纵横比较中发现,高考课标卷在“求稳”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

1.试题的生活化趋向愈加明显。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高考课标卷政治试题对这一原则的贯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命题素材的生活化。纵观近年来高考课标卷政治试题,多采用假设主体和角色创设情境。命题大量使用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素材,将问题设计寓于社会的现实背景和考生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充分地体现出高考改革的生活化趋向。就近三年试题来看,所涉及的生活场景和热点问题类素材包括:“代工”国外品牌、曹妃甸码头“前港后厂”模式、风电建设、“同命同价”、草场退化、预算公开、秸秆利用、月饼品种、物联网、室外电梯、道德模范、中华鲟人工繁殖、民工荒、招工难及妈祖文化等。(2)选择题的选项和主观题设计的生活化。高考课标卷政治试题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即“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具体体现在选择题选项及非选择题的设计上。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14题各选项对月饼多样化消费予以了阐释,第21题各选项则对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进行了多样化的解读,其将理性知识与考生的感性认识融为一体。又如,从2010年第38题要求考生“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到2011年第38题“假设你是企业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第39题要求考生“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再到2012年第38题要求考生“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第39题要求考生“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这种生活化的设问方式,拉近了考试内容与考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原本竞争激烈的高考透出些许生活气息,给考生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至于主观试题答案的设计,则将教材理论知识、时政材料语言和考生生活体验融为一体,使高考评卷标准更为全面和灵活。

2.命题的知识素材来源愈加多元化。如前所述,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仍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但作为高考课标版政治试题命题基础的知识素材并不仅仅来源于教材的“单一表述”,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课标版“考试说明”对高考政治学科知识素材的来源有三个方面的明确要求:一是“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材、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其是高考课标版政治试题命题的基础性知识来源。二是“考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即考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四个必修模块以外且与之相关的时政信息。这是政治学科试题命题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考生解答主观试题的重要依据。考生如果缺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自觉关注,就很难解答此类问题。三是“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基本技能”,即考生的知识储备或生活经验。近年来凡以重大科技事件为题材并以选择题方式呈现的哲学类试题,其选项的判断和选择都与考生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有关。选项设置的模块界限比较模糊,甚至有些试题的选项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学科知识点,而是对考生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高考课标版政治学科部分命题知识素材来源多元化带来的启示是:政治学科教学绝不能是“封闭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努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学生应当全面、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3.强化对思维过程与思维能力的考查。(1)对知识的考查蕴含于问题情境中。在高考课标卷政治学科部分中,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及主观性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设问,大都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知识的考查变得越来越内隐,对考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2010年第22题。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该题提供了以下选项: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为C。(2)考生解答试题的过程也是描述、阐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主要涉及主观试题的答案表述。如,在对2012年第38题进行解答时,要求考生依次经历发现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问题(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总结拓展和升华(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的理论依据)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包含了考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反映出考生解决问题的顺序。(3)通过设置具有探究性的试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如,2010年第39题第一问:“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从题型来看,该题类似于辨析题型,但不等同于过去真正意义上的辨析题。以往的辨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辨别能力,答案其实是唯一的,并不具有真正的探究性。而高考课标卷中的探究性试题并不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其注重对考生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考查。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5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

 

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

 

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美术高考 现状 改革设想

一、当前美术高考现状

(一)高考热,考生数量一路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美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待遇相对其他专业要更好一些,这促使很多家长和考生把目标瞄向美术专业;在录取上,美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要比其他普通文化科目的学生低得多,这也促使很多在文化课成绩方面不理想的学生转向美术专业。

(二)扩招迅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1999年高等教育改革实行全面扩招以来,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美术类专业。在此之前,全国只有不多的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美术系科招收美术类学生。自扩招政策始,高校美术类专业开始持续的膨胀。

各高校纷纷开设美术类院系,并且招生领域逐渐拓宽、招生专业越来越细。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有约至少80%的学校开设了美术类专业,并且打破传统的绘画类、史论类、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分类法,尤其是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细化,如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演设计、装饰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化妆与形象设计专业、家居设计、文化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动漫插画、艺术品鉴赏与保护等等。

(三)美术高考制度及考试方式不合理

现时的统考模式,使那些思维活、点子多、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失去了进艺术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艺术院校也更难培养出杰出的艺术人才。随着美术高考日益机械化、简单化,美术考试方式也越来越走向简单。为了追求升学,学校和教师们都会搜集和研究各美术高考素描、色彩、速写的评分倾向,指导学生死记硬背,忽视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和文化素养。

二、美术高考改革的思路

(一)基于社会需求衡量美术高考的利弊

考生经由美术高考,从基础教育的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学这个教育环节中接受教育,成长为成熟的、有综合素质的、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特长的社会人,这是一个活态的有机体。考生选择专业时要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要看就业前景,同样,高校配置某一专业的时候,也要看高中的生源和社会上的就业前景,这是相互影响的;站在社会的角度,社会对某一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是由高校人数或高考人数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人们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决定的。

抽象的谈论美术高考的利与弊是毫无益处的。只有当考生数量、高校录取数量、社会需求量三者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的时候,美术高考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美术高考的改革要基于社会的需求,衡量其利与弊以及背后的成因,才能提出可行的方案。

(二)基于教育的整体发展调整各个环节

长期以来,基础美术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不被重视的部分,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收入微薄,美术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备,基层领导不重视,等等。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种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好转,基础教育改革了,高等教育很快也会迎来改革的新契机,美术高考亦如此。事实上目前的美术高考热给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其中出现的或好或坏的影响会推动我们努力办好美术教育。关键的问题是为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在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调适其中的环节,引导这股美术热潮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文化的视角审视考试机制

美术作为文化的子体,渗透着文化的血脉。学生学习美术,事实上是在学习美术文化,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的多样性、美术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贡献,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认识社会的丰富性、人的差异性、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化观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设置中体现的比较好,但是美术高考、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系统尚未及时地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美术高考的研究一定要基于大文化的视角。只有考试机制调整了思路,将美术学习真正纳入到文化学习的范畴,与考试相关的一系列教育环节才会真正改变,最终服务于社会的美术人才的质量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三、美术高考改革的建议

(一)国家政策的导向

要注重思想、舆论导向,制订相应的措施对媒体舆论导向进行管理,做到对高校专业情况、高校就业情况、学生报考与录取情况等的客观报道,一味地说“热”、呼吁降温是没有用的,媒体应该在社会、社区群体增加宣传,尽量让群众明白美术高考、美术专业到底是怎么回事。对高校美术相关的职业教育制订相关的政策。做好美术相关的职业教育,能够保证就业,进而保证职业领域内的服务质量和长远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的必要准备

高考美术学习与普通中学美术学习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为培养比较专业的美术人才做准备,而后者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服务。中学普通美术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结构的基础的建立,而高考美术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求得知识结构在广度方面的拓展、深度方面的挖掘,并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必要技能。

(三)考试内容和评价的调整

美术高考要探索多元、多样的选拔录取方式,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由选拔性考试向选拔性与适应性综合的方式转变,由单一考试向因材施考转变,实行分层次、分类型的考试录取制度,注重个性特长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