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1
摘 要: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改变大众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订购及购买网络商品。扬州电子商务物流随之迅猛发展,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人首先阐述电子商务物流新特点,通过对扬州电子商务物流消费现状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出一些可行发展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扬州;电子商务 物流
一.电子商务物流新特点
电子商务技术日新月异,物流效率的普遍提高及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为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交融也呈现出新特点。
1.消费群体家庭化。据统计,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份额2011年达到150亿,2012年将继续保持20%的增长。2010年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节日一天销售额为高达7亿。其中92%为家庭用户贡献,所以,有理由相信,电子商务物流的中坚力量逐渐转变为家庭消费者,当然这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费用下降及安全高效的物流密切相关。
2.技术应用智能化。GPS、RFID、远程监控等技术与日常生活将紧密结合,手机、平板电脑是今后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终端,更多的智能技术将相继研发并应用到人们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都使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蓬勃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活动范围国际化。Internet的诞生与进步使国际交流成为可能,并已成为目前技术、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国际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促成了世界范围内贸易分工,合作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物流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物资流通,共同繁荣的重要领域。
二.扬州电子商务物流消费现状
尽管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前景美好,发展迅速,但是扬州消费市场由于客观与主观因素制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消费规模较小、消费对象范围小。通过对周边同事、朋友及相关单位的调查,结果为电子商务物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基层公务员与企业白领,基本占75%左右,其中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但是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此外,消费对象比重依次为服装、玩具、电子商品、化妆品等。
2.消费习惯保守、消费心理不稳定。“信用卡”消费形式尽管在我国推行多年,但是由于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刷卡”比重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很低,当然,该情况也受到房贷、车贷及子女教育费用等诸因素的影响。此外,很多网络购物是临时、冲动型的,往往是单次、单笔交易,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心理,与网络环境、物流技术有很大关系。
3.消费引导缺位、消费制度不规范
政府部门对普通民众网络消费基本无相关引导,对网络诈骗无明显讲座教育,这些导致消费者缺乏对电子商务市场的正确了解,也影响民众对网络消费的信心。
三.国外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经验
法国相对美国和日本而言物流行业发展较晚,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欧洲上等水平。
1.高起点的实施信息化。法国是欧洲唯一百分之百实现数字通讯的国家,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快,建设起点高,效果好。法国电子商务物流年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而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年均达10%。
2.高目标的开发电子物流软件。随着软件技术的开发和更新换代,电子物流完全融入了电子商务的飞跃发展,不断通过网络对业务进行外包和重组,并提供一种透明的可视化功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的控制和管理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货物流通效率与安全程度。
3.高要求的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的甚至是落后的流程。
据统计,2010年底法国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的人数累计为2500万。根据其研究出版的电子商务报告,2010年在线销售增长15%,交易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目前在二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网上交易。
四.扬州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建议
扬州已开始“宁镇扬”经济发展板块建设规划阶段,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必然成为其中重要构成部分,电子商务物流园的建设与配套已刻不容缓。
1.电子商务与物流市场相互融合、研究并重。“智谷”是扬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域,是信息、软件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物流技术与硬件标准应纳入到其中,为电子商务物流市场提供基础物质保证。
2.发挥电子商务物流协会的作用。扬州物流行业协会成立能够有效统筹扬州及周边地区物资流动,协调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完善物流制度,提供物流发展政策建议。随着网络消费成为必然趋势后,物流协会应将电子商务纳入其中,成立“电子商务物流”协会,积极利用扬州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尽快完善网络交易、货物流通的高效安全机制。
3.培养电子商务物流人才。高校应改变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分开培养的传统模式,将两者互相融合,汲取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中符合市场要求的专业课程,如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物流设备操作与维修及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从而为扬州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合格的专业人才。
后金融危机造成浙江民营资本流失外逃、广东民营企业订单不敢接的严重后果,但扬州物流行业应当抓住这次危机中蕴含的“机遇”,深化改革,规划创建“电子商务物流”园区,促进扬州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道平、海燕,《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J],《物流科技》:2003年第5期
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语]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 也叫低温物流,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 其主要对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产品) , 所以国外普遍称其为易腐食品冷藏链。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 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 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以达到保持食品质量完好与安全的一个系统工程。而本文所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水果、蔬菜、鱼肉、禽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 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按照一般冷链物流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将冷链物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以下几项活动: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和消费。具体如下: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初加工、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存、运输、物流信息)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批发商、零售商(销售、物流信息)最终消费者。
二、福建省农产品冷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生鲜易腐农产品(以价值论)已经占到销售总量的50%,并且还在继续增长。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福建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只有极少数的物流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整个冷藏供应链进行温度控制, 而绝大多数的冷藏运输商仅是从传统演变而来,一般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冷藏物流服务。冷链
[作者简介] 陈艺(1983—),女,福建福州,硕士在读,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
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虽有一定数量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但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没有形成跨区域服务网络,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而且,任一环节、任一家企业的条件不规范都会导致产品质量受损。如加工环节中一些企业使用不好的原料;运输与配送环节中一些企业用保温车代替制冷车;销售环节中一些企业的冷柜温度设置不当,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储存期。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
城乡物流系统协调性差,物流设施严重不足,县一级高速路网覆盖率约60%左右,普遍缺乏大型冷库等存储设施;农产品集散网点建设滞后,县一级基本都有1个以上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但部分乡镇尤其是闽西北山区的很多乡镇都没有农产品集散网点,农产品集散难度较大。?从储存设备来看, 目前的冷库大多仍采用老技术, 仅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和贮藏, 功能比较单一, 导致冷库的利用率并没有随着库容增加而增加。而当生产淡季或者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状态。冷库的储蓄量只占其库容总量的20%- 30%, 有的甚至达不到20%。可见,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三)农产品冷链中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用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只有个别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系统或信息网站; 虽然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但对信息化认识不够,信息平台停留在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展示企业形象的基本功能上,信息平台数据更新缓慢、覆盖面窄,信息流量有限、失真的风险较大。大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造成企业和客户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四)人力资源匮乏
冷链、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包括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维护工程师、农业专家和物流运输的监管者。由于物流市场的不发达,这样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举例来说,预冷是冷链当中最关键的环节,但在中国几乎没有农业经营者有此相关方面的技能,而且也缺乏专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这使得大多数农业经营者甚至没有意识到预冷的重要性。虽然福建多数高等院校已开设物流专业,物流师的培训、考试和认证工作也初步展开,但多数院校和机构的培养条件不尽人意,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也没有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此外,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物流职业培训仅仅是侧重于工业品物流人才的培养,而对农村、农业、农产品特点有深刻理解,又能将其运用到农产品物流的管理人才则是凤毛麟角。
三、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未来发展对策及思考
国家发改委7月28日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
(一) 不断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初步形成“综合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三层物流节点网络,加快建设为周边及中西部地区提供“公铁水”联运、“无缝衔接”服务的物流项目,大力拓展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合作。重点加强县一级高速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是农产品物流的载体,也是农产品流向全国、流向世界的路径。要做到村村通公路,并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同时,根据各地区人口数量、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配送中心, 对于原有的冷藏运输设备,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备,引进先进设施设备(如加强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等),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二)尽量缩短流通环节,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要尽量减少流通环节, 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创造条件让仓储式会员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 缩减作业环节, 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推广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与配送,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中的分销配送业务,构建城乡双向物流。
(三)加强技术革新
技术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必须将其放在突出位置。一是要加大对具有福建地方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力度。如:蔬菜加工重点发展和研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及调理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提高质量档次;水果加工重点开发超临界液体萃取食品、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二是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农产品产后包装和保鲜技术。要采用轻便材料、透明材料、绿色材料,实现农产品包装的轻便、实用、精美,既美观又无污染。在吸收国外的最新保鲜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保鲜技术, 提高科技对农产品保鲜的贡献率。三是在运输方面上信息的沟通可通过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 POS 技术、EDI 技术和 GPS 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
(四)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因此,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鼓励省内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进修,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鼓励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信贷物流专业课程,为现代农产品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结束语
总之,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冷链物流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行业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海燕.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03) .43-47
[2] 孙红菊. 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J]. 物流技术 , 2009,(03)158-159
[3] 郭黎霞. 福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 管理观察 , 2010,(13)225-227
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3
物流管理强调流动、优化和科学化。学校应该是中小企业家的摇篮,卓越工程师的殿堂,这一切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的融合。以为首的管理团队敏锐地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把如何使物流管理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这也符合国家倡导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定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课题组围绕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环节、教材、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模式创新
领导的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SLIT模式(思利特模式)。所谓的SLIT模式就是模拟、物流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和物流工具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SLIT即为每个环节的首字母简称。而SLIT在英文中意为“裂缝”,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市场“裂缝”中寻找创新和发展地位。“用信息技术模拟物流管理流程的思想有利于物流管理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大力提倡使用信息化手段并充分与物流管理理论融合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程与产业的结合存在巨大矛盾等问题。在网上购买一件衣服,品牌款式都不错,但有味道,衣服能不能穿?是否有毒?如果有了条形码追踪技术,就可以通过条形码追踪到衣服的材质,所含成分,甚至包括设计师的信息。为了与纺织行业相结合,夏火松带领学生深入纺织企业,分析企业所面指导本科生应用物联网系统。临的问题,用SLIT模式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引入知识管理、数据挖掘、案例推理等内容,紧密跟踪世界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学生站在理论的前沿;实践环节中,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下构建了教学和实践的资源平台,先后建成物流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在教材建设方面,实际上早在2002年,就将条形码、GPS等内容引入到课程中,并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的《物流信息系统》教材。2007年该教材被列入国家精品教材。知识时代的到来要求课程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课题组充分利用案例推理技术,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包括自主学习资源、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在线学习、立体学习资源、可视化的案例和自主开发学习软件等。
效果显著
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浙江中小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 困境 对策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现代物流有了更深的内涵。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现代物流已是浙江省传统中小物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浙江省传统中小物流企业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变,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困境
1.现代物流概述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最初的物流认识是在生产过程的组织实践和产品销售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此时的物流主要侧重于商品的物质移动,即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的组织条件下利用运输工具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商品实体定向移动。这种物流是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已突破了传统物流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过程,还延伸到了与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性相关的各种物流活动,现代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领域。现代物流现代经济社会中有重要作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可引导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经营效益。
2.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困境
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前景广阔。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日益成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今天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因此,许多企业把寻找成本优势和差别优势的目光转向现代物流领域。
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调查的结果表明: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0%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这个数字反映出现代物流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另外,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料供应方面存在比较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许多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制造中心,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将原料采购、产成品配送外包给合作伙伴,这对于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市场。所以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是,目前其发展形势严峻,面临着诸多困难。
(1)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形成
从法律体系建设方面来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进一步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流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如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协会的限制,使得进入物流行业的门槛过低。只要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资金的要求,不管是否具有相当的设施设备或条件,都可以注册成为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这使得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只有少量的资金就开始从事物流业务,从而在低端的物流市场,中小物流企业鱼龙混杂,资质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这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带来困难。
(2)融资困难
中小物流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从浙江省物流企业现状来看,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依靠物流企业自身是难以筹集的。由于我国金融业对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条件过于苛刻,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或者金融机构筹集到所需资金。目前物流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偏低,金融部门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都实行比较苛刻的担保制度,物流企业缺乏相应的资产作为担保,所以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是十分困难的。另外,一些金融机构传统的做法是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贷款条件,非国有、集体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比国有或集体企业的贷款条件严格得多,这就使中小物流企业贷款条件比大型物流企业严格得多。从而发展势头好的中小物流企业想加快发展步伐却往往受到资金的限制。
(3)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造成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运输网络密度分别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仅相当于美国的19.6%和15.8%,印度的24.9%和48.3%。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正常经营。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54%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只占34%和16%。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滞后以及布局的不合理,造成我国物流行业的运输效率低下,加大了中小物流企业的成本。同时也阻碍了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步伐。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的一些技术,在我国还很少见。这也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难题。
(4)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自身发展不成熟
首先,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浙江省大部分物流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员工,包括中高层的管理经营者,对现代物流理论知之甚少,对增值服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了解很少,仅满足于提供传统单一物流服务,使物流企业体制僵化。浙江现代物流在生产或商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小,仅为21%和13%左右。在如此小的比例中,现代物流供应商的规模层次也是不尽如人意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而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还普遍存在服务能力低,市场辐射小的难题。现有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偏小而服务能力十分有限,难以提供小批量、多批次、跨地区的物流服务,有的甚至只能在城市等小区域范围内活动,很难实现向周边地区的辐射。
其次,设施单一,物流技术水平低。目前,浙江省传统中小物流企业的设备是为物品存储,运输,装卸,保管业务开展来配置的,主要设备只是吊车,汽车,叉车,称重器具等,主要设施是普通库房,堆货场地,停车场地。设备设施单一,规模小。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物流行业的硬件采购占总投资的63.6%,2006年硬件的投资比重降为61.7%。浙江目前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投入也主要用于硬件采购。而企业规模越小,物流成本越高,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中小物流企业没有注意逐步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这也是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障碍。现代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及信息网络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在每一个环节都出现了许多现代最新技术,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而浙江物流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因而普遍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另外,中小物流企业在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方面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总之,中小物流企业的总体物流技术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
第三,员工素质低,管理水平低。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市场观念淡薄,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据通创物流研究机构对浙江物流市场及100多家物流相关企业历经三个月的调查发现,浙江省对物流基层人员和一般操作人员已基本饱和,真正稀缺的是高端物流人才即塔尖型人才。目前,浙江物流行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很少,专业技术人才更少,而既懂得专业的物流管理和战略规划,又能真真切切了解物流市场的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相当部分的管理人员仍然将物流与仓储运输等同。许多工作由于工作人员素质的原因,存在执行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企业的仓储作业,装卸作业,运输调度等基本是按照经验来进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较差,企业信誉度低。
最后,运营成本高,缺乏核心竞争力。衡量物流公司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运输车辆的调度是否合理、运行的路线是否最优、车辆的空间利用是否达到满载。浙江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缺少经验,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往往会造成资源闲置,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导致物流运行成本过高的现象。另外,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也是其运营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所以物流成本大,导致运营成本偏高。还有中小物流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程和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较差。以上使得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上述表明浙江省中小物流企业要发展现代物流,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逐步在各方面加以解决。
二、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分析
1.不断完善物流业的法规制度,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现代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相关政策和配套法规还很不健全,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各级政府应该明确鼓励、扶持现代物流的态度,并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物流立法方面,政府应尽快拟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物流市场有序的发展,包括物流企业的资质、进入和退出的条件,市场竞争规则等。从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方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维护中小物流企业的正当权益。此外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以及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
2.加强和完善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针对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制定出必要的产业扶持和倾斜政策和措施,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物流企业健康成长。在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可根据当地的实情制定出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如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上,应让国家金融部门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放宽贷款限制,简化审批手续,给物流企业创造融资机会,保障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所需资金。在税收制度上,政府可通过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税负,以提高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另外,在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上、在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上,也可制定倾斜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物流业的投资建设,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是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全省交通条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新的交通干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旧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二是积极发展大通关,建设软交通,进一步提高口岸服务水平,增强口岸服务能力。三要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从而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另外还应加强物流中心级仓库的改造和建设,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等,为物流高效化和合理化构建一个健全的调配中心。为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4.重视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自身建设
(1)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并改善经营体制
浙江中小物流企业要发展现代物流应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将企业采购、制造、加工、包装、运输、仓储等彼此分割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尽快建立起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为企业生产营销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具体经营应综合运用各种运作方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另外,由于客户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和配送的多样性,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能够提供门到门运输及有关的基本服务,还要能够提供相关的物流增值服务,如拆拼箱,重贴标签,配货,产品退货处理等,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竞争力。
(2)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浙江中小物流企业应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等要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另外,物流企业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起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3)积极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在许多国家,从事物流业的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就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方面的工作。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导致浙江省物流人才不足。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企业内部培养、与合作伙伴共同培养、与高校联合培训等,建立企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三、不断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上顺利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应根据企业自身资源,构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企业得到利润是来自于被降低了的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物流系统规划能力,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作业能力,具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即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浙江省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过于单一与不完备,因此可以在构筑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进行企业间的物流业务的产业群聚和合作,这是一种能有效弥补企业能力不足,构成物流竞争优势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国银.关于现代物流的几点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33-35.
[2]李晓峰.韩国发展现代物流的特点及其启示[J].国民经济,2004,(02):27-29.
[3]李平.物流企业发展对策[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3,(05):130-131.
[4]王利,田剑,韩文民,高洁.浅谈中小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J].物流技术,2003,(12):25-27.
[5]杨立安.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3,(12):72-73.
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5
关键词: 医药物流;市场竞争;风险;信息技术
0引言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在日趋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情形下,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科学细分市场,实现医药物流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是医药物流企业的切入点,也是医药制造商的关注所在。
1国际国内市场现状是医药物流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世界药品市场正在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增长。据美国权威部门核算,世界药品市场到2004年已达到506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7600亿美元。近年来,药品市场走势良好,呈稳定增长态势。专家认为:一方面,世界医药行业尤其是美国医药行业,已完成兼并整合,市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未来的药品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及保健意识的强化,给药品市场带来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世界人口将以1.5%的年率增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8亿。于此同时,目前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只占世界药品市场的20%左右,但随着这部分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将逐步增长。到2004年已占到总量的30%以上。其三:世界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整合内外部资源,并建立了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扩大全球市场占有份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同期增长19.1%,占我国GDP的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和三资企业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2国内外药品市场变化趋势是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起点
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医药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未来医药药品市场需求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发展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促进了药品的需求。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总数已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龄人口消费的药品占药品消费的50%以上,按现行老年人的人均用药水平385元/年计算,2005年,其用药总额达到616亿元,比2000年的500.5亿元净增115.5亿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达到15%的增长幅度,由人均12.5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0元左右。2005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比“九五”期末增长1倍,消费总额增加约110亿元。根据上述资料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达到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行业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医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在城市,农村只占了一小部分。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占药品消费的比重约为12—14%,农村与城市人口人均享用药品医疗器械金额之比为1:9,其医疗水平与用药水平相差悬殊,还有部分地区缺医少药,农村这个庞大的医药消费群体及巨大的潜在市场亟待开发,这既是我国能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也是各级医药工商企业通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国内需求,保证医药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消费结构和价格渐趋合理,非处方药品、防治新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的药物及消毒药品将大量增加,保健品消费持续增长,将有效地拉动药品需求的增长。随着新的医改方案出台,药品消耗过快增长的势头将得到控制,有效利用药品资源将成为百姓的自觉行动。疗效好、价格低廉将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销售量将会增加。新疾病谱的出现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这主要是新的致病菌、病毒不断出现,危害人类的生命。21世纪医学模式将从治疗向预防型转变,抑制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将成为医疗的重点。因此,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的药物及消费用药的需求会大量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将会全面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保健品年销售额已接近500亿元,并以15%——30%的幅度增长,高于医药各大类的增幅,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保健品13%的增长幅度。
药品分类管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全球非处方药发展很快。美国现有处方药仅5500多家,而非处方药房多达75万家。美国是目前人均消费非处方药品金额最高的国家(人均消费非处方药为70美元);丹麦居第二(人均69美元);德国居第三(人均65美元)。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水平(9.1美元),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却十分可观,据初步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从19.1亿到240亿人民币,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是年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医疗意识的不断增长和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以及药品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将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我国非处方药市场潜力很大,前景光明。天然药物开发迅速崛起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就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中药类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虽然呈稳步上升之势,但仅占33%左右,化学药品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随着近年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天然药物获得更为快速的增长。天然药物作为来自植物的“绿色药品”已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全球崇尚自然热潮的兴起,天然药物必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药物之一。
医药市场全方位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使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2001年、2002年已连续两年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统计“十五”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结构目标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其占全国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占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逐步出现。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足。西部将成为医药原料的生产基地,由于东部医药企业面临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压力,不得不把部分医药原料生产迁往西部省份。此外,西部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等,都将积极地吸引东部医药企业去开发利用,这就更需要物流公司进行资源流动。
调查统计,2003年连云港市医药保健品支出,人均用药平均每年以12%速度增长,年药品需求量在35亿左右,每年约增长2亿元。 近年来。连云港市药品零售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网点数量增加较快,药品零售网点也有所发展,但大都各自为战,分割了市场。连云港是港口城市,交通发达,货物流通较快,市场潜力很大。另外,连云港市与欧亚各国家有铁路联系,在中国具有的道地中药材中,欧亚各国也有大量的蕴藏,是今后能够开发的潜在优势。可以预见,在整个医药行业的良好发展形势下,连云港的医药连锁网络项目有很好的基础,如果运作得当必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市场预测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
项目实施后,随着传统批发业务向总、总经销、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转型,采购能力和配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销售额较过去将有较大幅度上升,销售利润率可增加2个百分点。利用总部物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和26个中心药店,既为自己的连锁药店服务,又开展低价现款销售业务,预计两年左右时间可运用低价现款模式使销售额增加1.5亿元,销售毛利控制在15%左右,可实现利润率10%。加快零售网点建设,项目期内力争完成300个零售药店的建设,覆盖面达到连云港市、江苏省70%以上地市,利用医药物流中心的销售网络,完成医院门诊药店的流通改造任务,采取联营、收购、招标中标、承包等多种形式将医院门诊药房纳入本项目技改之中,力争在项目完成之时,将原有医院销售网络门诊药房改造50个左右,销售收入可增加1.5亿元。为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医药物流中心子公司不设销售机构,其医药产品全部由本项目销售,根据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独有性特点及子公司生产情况,预计销售额可增至2亿元以上,毛利率和利润率也将大幅提高。开展医药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配送连云港卫生系统组织的招标品种,配送适合于药店销售的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商品,可增至销售额0.5亿元。增加生物制品销售业务,利用现有的网络和冷藏设备积极开展生物制剂的销售业务,预计销售收入0.5亿元。销售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可达9.5亿元,力争到10亿元以上。发挥现金流的再投资作用,可使本项目的销售利润有大幅度上升。地道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精深加工等业务,预计新增销售收入0.5亿元。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后,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依靠产业链资源整合,总、总经销品牌商品的管理,现金流再投及资本运作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技术和零售连锁网络建设等技改项目支持,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和技术风险
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为公司信息技术的采用、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和必要的信息化装备的运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存在的风险为当前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快,因此在设备选购时要有超前性,否则运行一段时间后软硬件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再更新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网络匹配不协调也会给工作造成影响;车辆购置要适合项目经营的需要。
随着全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领域的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未来也必受到周边同行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新的物流业务能否顺利发展,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风险控制:搞好现代物流知识培训,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开拓新业务,提高增值服务和第三方服务的水平和规模,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用户对物流信息的要求,提高运输和仓储服务质量,积极扩大货源,扩大规模,降低服务成本。
5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根据连云港医药市场目前的状况,公司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来自连云港医药商业企业的竞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有江苏恒瑞、江苏豪森、正大天晴、连云港康缘等大型医药集团,医药商业批发、零售网点都已初具规模。但这些集团在商业经营中,基本为松散的,各自为阵的经营模式。二是来自连锁公司、超市和国内及流通企业的竞争,江苏省内医药零售连锁公司和规模较大的医药超市,占零售市场份额较大,药品价格较低,但大多数企业资本实力较强,配送能力差,有近一半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配送系统,这些企业即是竞争对手,也是整合对象。
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原药材、医药生产、销售内部整合,管理自成体系,具有集中力量的组织优势,这对利用现有资源引进先进物流手段,统一配送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营优势:公司将集中成药、西药、中药材生产、加工、批发、仓储配送、零售及道地中药材研发、种植和加工于一体,将是国家批准的全国首批甘草、麻黄草专营企业。国家级首批GSP认证验收;公司药品零售子公司将是获批的医药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经过发展,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营销队伍和遍布国内各地的商业网络,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医药物流中心经营既有批发、调拨的医院,又有零售的连锁网络,是整合原始、低效物流转为现代物流配送的最好基础,通过项目推广促进,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中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经营,医院门诊药房纳入医药流通行业管理,如果恒康医药公司利用统一策划、连锁经营、现代配送、集中购进等方式,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做好企业品牌,整合此次变革动荡中的医院门诊药房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也具备网络等基础条件。
可见,我们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环境是可行的。也有利于发展经济、意义重大,符合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符合目前总体发展需要,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同时,信息网络系统将为现代医药物流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支持,是经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系统及设备功能全面、先进、合理,信息处理量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现代物流仓储设备等硬件设施完全符合GSP要求,是物流现代化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惠珍等.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
[2]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
[3]李扬,王国刚.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物流信息化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7;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87-3
0 引言
物流配送的现代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更是当下兴起的生鲜电商B2C、O2O环节的关键。冷链物流的配送是针对生鲜商品这一特殊属性要求而产生的,在配送运输途中如果温度不能控制得当,就会失去商品的消费意义。由于生鲜产品存在的特性不同于销售的普通商品,冷链物流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物流,相关的技术支持与资本需求也远远大于常温环境的物流,现有电商平台较难实现关于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目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问题导致配送模式的环节中可能出现影响生鲜产品的最终质量,更束缚了生鲜电商整体的快速发展,急需要提出更优的配送模式来克服其中的不足之处。
1 冷链物流配送模式
生鲜电商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电商本身的发展,更是冷链物流配送方式系统化的优化与健全。目前,常见的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通常可以划分为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和布局相关物流终端网点供消费者自提三种。
1.1 自营物流模式
自营物流模式是指生鲜电商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当生鲜电商的生产经营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日渐难以完全满足物流规模的指数型增长的情况下,采取自营物流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企业提高物流配送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能更好地提升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更能降低物流系统总成本。
在生鲜电商的行列中,诸如顺丰优选、京东生鲜等平台型电商平台有足够的资本搭建全程冷链自营物流,对于这些订单已经形成规模的电商平台,自建冷链物流能够
更好地帮助降低每次配送的平均成本。这些电商除了提
供冷藏车等主干运输的冷链装备,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借助保温袋、温控箱等设备完成门对门的全程式的冷链配送服务。这对于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的温度需求高、需要独立配送的生鲜产品来说的确是合适的冷链配送模式。
1.2 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联运模式通常是生鲜电商将除市场运营以外的全部或部分产品配送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的一种模式。由于中小型电商企业资源有限,可能没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并且也没有必要自建物流,需要专注于对自身来说更为熟悉的市场运营,关注企业内核最为重要的业务的发展,选择第三方物流联运是中小型电商企业规避自建物流带来的风险,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开拓生鲜业务的需要。
对于天天果园、本来生活这样的中小型生鲜电商企业来说,采用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与自营物流模式的区别是,不需要订单的分拣和包装。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针对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者,对多家物流公司的货物统筹安排配送路线、时间、次数和货物数量等。但是需要冷藏设备和门店与用户和冷藏配送车交接货物,要符合配送距离较短的要求。
1.3 消费者自提模式
消费者自提的模式下,其配送过程需要消费者在生鲜电商平台下单时选择离自己距离最近的一家电商自建或者与电商合作的便利店网点,由消费者自己到其网点提取所买的商品。生鲜电商需要将生鲜产品从生产地运输到流通加工中心,在加工中心打包处理后配送到消费者指定的网点并通知消费者自行前往提取。消费者商品到达之后的空闲时间自行提取所购买的生鲜产品,能够大幅提高配送环节的体验质量并减轻电商成本。
对于消费者自提的网点,可以选择社区附近的便利店或者超市,有能力的企业也能自建提货网点,例如顺丰优选通过与线下嘿客店联手共同打造生鲜O2O的闭环。因为可以将相同网点的包裹统一运输,可以大大节省物流成本,并且降低了运输过程中对配送上门的冷链运输的要求,借此可以实现部分在配送时间与配送员较难统一的情况下,提供更优质的、更灵活具有弹性的配送服务。通过对现有的社区便利店、超市、菜市场等生活场景的改造,能够为有不同配送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实现电商渗透到线下构建完整的O2O闭环的需求。
2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性发展,巨头相继加入生鲜电商这一领域,以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并且已经培养起了拥有生鲜消费理念的消费群体,下面就对配送环节的重要因素进行比较。(表1)
2.1 自营物流模式
2.1.1 成本控制
自营物流模式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保障,对于能够形成规模效应的电商企业,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了整体配送的平均成本,保证利润的长期增长。但是前期在大型仓库、配送站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巨大,形成了较高的行业进入门槛,投入与产出失衡,投资回收期最少5~10年,而且容易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的风险,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不了协同效应,难以发挥有效的成本控制作用,反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限制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
2.1.2 时效保证
电商企业对物流配送网络由上至下拥有最高控制权,在配送效率和冷链品质上具有优势,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品耗损率,拥有了大型的冷藏仓库和配送站,配以一定数量的带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的电商,能够提供系统化的冷链运输,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广大消费提供安全优质的生鲜产品。企业在配送过程中直接与客户接触,并且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有效地控制物流活动,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和及时的调整,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变通能力做出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
2.2 第三方物流模式
2.2.1 成本控制
选择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需要自己构建物流配送网络,减少了配送环节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企业资本的占用,为企业减轻资金负担,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有利于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核心业务本身,避免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失败的风险。不过,现阶段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公司较少,拥有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公司还是少数,市场需求不一定得到满足,有较高需求的企业还是逐渐倾向于向自营物流模式发展。
2.2.2 时效保证
第三方物流模式,配送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配送活动的专业性较强,具有更加 丰富的配送经验,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但企业前期需要较长的测试期筛选第三方物流,而且没有直接控制物流的能力,无法确保稳定的配送质量和第一时间了解配送的状态,只能间接获取产品的物流状况,难以根据订单量灵活控制配送速度,客户体验受制于第三方物流公司。
2.3 消费者自提模式
2.3.1 成本控制
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由于消费者自己前往指定地点提货,避免了二次或多次配送,在最大程度地保证冷链物流配送品质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配送成本。但是,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有七成以上的消费者更希望能够实现配送到门的服务,这说明消费者对“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的要求有着较高的期望。
2.3.2 时效保证
节约了顾客等待包裹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顾客可以在包裹留存门店的时间内随时取货,提高了用户体验,在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配送时效完全取决于消费者本身。此外,门店或自提柜的选址也需要科学的布局,确定是否全面地覆盖目标地区的消费者,门店或自提柜的温控能力、仓储空间也对配送产生了影响。
3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建议
全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庞大,但市场尚未形成普遍盈利的状况,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生鲜产品配送模式具有多样性,通过比较发现任意一种单一的配送模式都无法很好满足生鲜电商的发展,因此提出对配送模式的发展建议。
3.1 配送共同化
电商平台在不同配送模式之间根据具体情况找到最优化方案,例如在重点城市和区域的配送主体可以选择自营物流,其他城市和地区选择第三方物流,而且还要加快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形成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具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与电商企业协作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国外生鲜电商所普遍采用的配送方式,或者采用共同配送的方法,共同建设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中的基础设施,节约配送时间,降低产品损耗率。在“最后一公里”,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自提柜、便利店、社区等方便消费者提货的地点,供消费者自提,也提供了宅配到府的传统配送模式,达到降低配送成本同时提供高效的配送效率、保证优质的配送服务。
3.2 平台信息化
电商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处理配送过程,促成配送环节顺利完成。例如优质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将物流服务与电商平台服务体系对接,便于电商企业和用户实时查询物流信息,满足对配送过程、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同时整合不同企业的订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配送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3.3 行业标准化(表2)
在仓储配送方面,水产肉类的要求最高,生鲜果蔬其次,生鲜电商要保证物流配送环节的温度控制和物流管理,不同的生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关注最新的生鲜产品物流操作规范化和技术标准化,从提高生鲜产品电商平台的组织程度、建立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推动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生鲜产品质量和物流效率。
4 总结
生鲜电商的配送模式的整合和提升是它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主要源泉,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关注度最高。它的服务优劣程度,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是否会二次消费的决定因素。系统分析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消费者自提等模式的利弊及适用范围。对不同类型生鲜电商企业建议根据企业的物流配送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
不可否认生鲜电商现有的配送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消费者逐渐培养起的个性化消费习惯为其的存在提出了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能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深刻认识到其中在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等特殊的性质,积极构建全程冷链物流,并根据市场状况选择对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不同最优的配送模式组合,现有物流配送模式均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并且将多种配送模式相结合,实现全程冷链的信息化、标准化,并有利于行业间的复制、推广,确保高效、低成本的冷链配送并且为消费者保证了生鲜产品的新鲜与质量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朱湘晖,胡雄鹰,张宗祥.生鲜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J].物流技术,2015,34(3):17-19.
[2] 范厚明,田也.谈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改进[J].商业时代,2015(3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