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文1

一、直观演示是展示教学目标的好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也就是在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中要揭示哪一条物理规律,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使学生产生具体的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力。这一过程人们常常称之为展标。展标的目的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为了应付完成这一固定的教学环节,而重要的是要通过展示目标使学生尽快地认知目标,以便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展标的目的所在。以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将目标写好,让学生去看,或给学生讲目标,说目标,这些方法固然可用,但往往对学生刺激不大,引发的学习动机也不够强烈。在展示目标后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不一定要直接告诉学生本课应掌握什么,识记有哪些,学会应用的有哪些,共有几个知识点。因为对于未接触的新知识来说学生根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展示的作用就会相对降低。而应用直观演示实验展示目标,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某种现象,这些现象对于他们来说尽管也是陌生的,但这是他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可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的出现,是学习动机的源泉,是他们认定目标的基础。在已有的事实面前,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出现弄清现象发生原因的心理反应,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就可展示出较为清晰的教学目标。而且利用这种方法展示的目标学生易于认定。

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一节教学时,为了展示目标,可用一不透明的空水槽放在讲桌上,然后将一把锁或学生们非常熟悉且能沉入水中的小物体放入水槽(注意放入时不要让学生看到什么),可问学生看到水槽里放的是什么?学生们在水槽壁的遮掩下是看不到的,此时向水槽内倒水,让学生注意看,随着水位的升高,首先是前面的学生看到了物体,当水槽即将满时后面的学生也看到水槽内的物体了。此时学生们会感到十分惊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然后告诉学生,是因为原来没有水时物体反射出的光是直的,水槽壁挡住了进入你眼睛的光线,当然就看不到了,倒入水后物体反射出的光经过水面时拐了个弯,这时的光能进入你的眼睛,你就能够看到了。那么光经过水面时拐弯的现象是折射现象,然后我们就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研究光的折射规律。这样既展示了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习动机,为后面折射规律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这种方法是通过演示所出的现象给学生设疑,创设情境,学生自然地进入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不会在展标的环节上有贴膏药的感觉。当然展示教学目标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时机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而定。展示目标往往是教学的开始,而学生认定目标需要教学的全过程。展示目标是教师行为,而认定目标是学生行为,展标是为认标服务的。

所以用何种方法展示目标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应该说是一种好方法。

二、直观演示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物理教学中,直观演示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所学的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客观事实的产物,为使学生能够尊重知识、尊重客观事实,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某个演示实验,在演示中教师通过引导指明要观察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激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其二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演示实验大部分是教师边引导边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为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独立操作铺平了道路。学生将来在实验室无论是搞验证形实验还是搞开发性实验,都会以教师演示实验时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模仿进行。其三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由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一般对实验能够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和实验中的干扰现象,从而边操作边讲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原因,使学生不致于因干扰而使观察结果失真。这样在演示的整个过程中都蕴含着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实验技能,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说直观演示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直观演示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教学中,直观演示是引导学生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必须要有教师为其埋下创新意识的种子。直观演示在学生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文2

1、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范预警系统;系统建设

中途分类号:U212.22文献标识码:A

一、人类要明确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防止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地球至今已经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很渺小的星球,在太阳系中,地球也是其行星之一。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地球自身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类却不知道,宇宙特别是太阳系带给地球的一系列影响和伤害。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所发挥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但若是不能科学或者过度地开发利用,最终所造成的后果将会是十分严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自然界存在一些灾害性条件是很正常的,如果说这些灾害性条件没有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没有造成直接的损害,那么它就会直接作用在某些资源的产生和形成上。

所以,人类当看到洪水、地震、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现象出现的时候,应该知道这些现象都属于正常范围,而且也是人类不能防止的。重点在于,人类要怎么样规避这样的危害,与之发展形成相适应,最终实现防灾减灾的良好效应。

二、全面认识自然现象,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预报机制

要想将科学的预警预报系统建立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对自然现象引起充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因为人类的活动给这些自然现象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极端现象才会形成并出现。

在前些年,出现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从此人们对于海流温度对大气所产生的影响有了基本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海底地壳的活动,对于海水温度的变化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不过,人们对于当前出现的极端条件,还没有分析和研究出一套合理有效科学的依据。

地壳活动在活跃范围中,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其它一些地质灾害现象出现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地震现象。相应在连续不断的大洪灾和地震的发生前提下,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与往年同期相比高出很多倍。为此,很多人都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灾难层出不穷。其实,这与世界末日并没有关系,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借助自身的智慧全面地认识地球,完全可以在这些灾害中认识和了解到自然灾害现象中,地球的发展和蜕变,进一步找出强有力的措施,与自然相和谐统一,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防灾减灾。

三、研究自然灾害链,采取有力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在自然界中,灾害现象也有自己的灾害链,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塌陷等等地质灾害现象都存在着专有的灾害链。换言之,地震的危害,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诱发地质灾害现象的基础上,形成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自然界所发生的地震,其实都是从地下十几千米或者三十多千米开始形成的,板块活动和软流圈作用在其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过,人类活动也很有可能引发地震,但是震源线、已知震级Ms都是基本固定的,不会高出5级,比如,水库蓄水。所以,对地壳深部运动情况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不过做到这一点以当前这方面的技术能力还是很难实现的。在地震的时候,P波是最先产生的,房屋本身以及基础岩土向上抛起破坏结构,然后产生S波,通过P波破坏,发挥水平推毁的作用。所以,地震力和建筑基础承载力和岩土体间强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地震破坏系数而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人们在用尽办法增强建筑基础承载力和岩土体间强度的抗震力量。

日本阪神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发生过地震,自从此次地震发生以后,人们对于建设的抗震、加固越来越重视。有些利用橡胶圈对其进行消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减震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

针对气象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之间形成的灾害链,例如,暴风雨灾形成的滑坡、泥石流,事实上,风力和雨水作用都是其中所存在的,建筑物、树林等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压力和拉力,与岩石、土坡之间力学硬度形成对抗。单纯风力作用可能还稍微好一些,但是台风等都会随之形成大雨、暴雨等现象,岩、土体在雨水的作用下,受到侵蚀、冲刷,逐渐渗透岩土体,产生动力压水,在这种情况下,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的形成几率相对是较大的。

洪水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致的原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岩土体表面受到地面上漫流的影响,出现侵蚀现象,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

第二,岸坡受到地面集中河流的影响,出现波浪侵蚀,坍塌随之产生;

第三,岩土体受到地表水的侵蚀,形成动水压力,在此基础上,岩土出现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现象。

因此,形成滑坡、泥石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地表河水位下降速度加快,但是岩土体中的水位下降速度却比较慢,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上升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动水压力较大,从而下出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象。

四、结语

中国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所有灾害点都进行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国家财力不允许,经济上也不合理。不能治理的,都采取搬迁的办法也不行。因为地质工作本身的特点和目前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我们认为危险的点都是真正危险的,而要作出十分准确的判断,往往要付出比较大的经济代价。即使是危险的,发生灾害的时间也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后。要用国家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时候的资金去处理很多年后的问题,从经济上讲更是不合理的。对大部分地质灾害危险点,我们只能采取监测的方式,在发现明显的险情时,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和财产转移,以尽可能减少损失。所以说,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参考资料:

1.董蕙青,谭凌志,郑凤琴,卢伟萍.广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J].广西气象. 2004(04).

2.肖伟,黄丹,黎华,崔振昂,蒙格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J].地质与资源. 2005(04).

3.宋光齐,李云贵,钟沛林.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探讨——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02).

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文4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探究的过程理解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推断――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课时(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师上课开始就列举了这样一些现象:冬天早晨你在家里的窗玻璃上发现了什么(冰凌)、秋天早晨的草叶上呢、烧水时铝锅盖内侧呢?

为使学生进一步观察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珠的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做水蒸气在凉玻片上凝结成小水珠的实验,从而提出疑问:玻片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进而推断雨的形成原因,进行猜想假设,然后实验论证,得出结论,联想这一原理在生产生活小的应用。

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而巧设问题,情境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兴致的激素。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

1 依据课题创设情景

根据课题、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如:《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拿山一个瘪乒乓球,说:这个瘪乒乓球能够恢复原样鼓起来吗?猜一猜。然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读课题后,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怎样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瘪乒乓球为什么能鼓起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说,谁能猜想一下吗,学生纷纷猜想。然后教师说,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光猜想还不行,得让实验来证明,你想试试吗?学生热情高涨地作实验。就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生发了跃跃欲试的兴趣。

2 依据自然、生活现象创设情景

科学是研究自然、生产生活的现象,揭示其本质、规律的。所以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境。如:《水到哪里去了》(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师为了能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猜想、实验的积极性,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人手:同学们,一般情况下,你家把刚洗净的衣服要晾在什么地方?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发现过吗,盆里放的水,几天后少了,地面湿了,过一段时间后干了,我们洗完手不擦,过一会也干了。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猜猜看。学生立刻进入了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

3 采用与课题内容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创设情景

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是假说人们当时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它可以用来渲染我们的探究学习情境。如:《雨的形成》(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师先讲祭天求雨的故事,然后问:雨真的是天神降的吗?如果是,那你今天也要当一回天神了,想当吗?一下就把学生的兴致给忽悠起来了。

4 利用多媒体剪辑相关信息创设情境

农村远程教育网和校园局域网已进入农村小学,课上播放幻灯片课件能把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情境中。如,《毛毛虫哪里去了》,教师把毛毛虫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制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直观地了解了它变化的一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地理;灾害;教育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不管是发生的频率、种类,还是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都呈上升的势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灾害加重的直接原因。另外,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避灾的措施不力,也是使灾害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学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主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海啸、台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那么,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呢?本人认为,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指导思想

1.1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从而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自然灾害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讲这些自然现象是灾害是因为它们发生时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但对自然本身,许多自然现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例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从而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不能净化甚至会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带到大海使之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确的灾害观就是要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增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1.2 授以知识,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广泛的灾害知识教育,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原理、灾害预防、减灾减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外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大陆上的反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学生知道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惧怕感,有利于在灾害发生时根据其原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2 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内容

2.1 防灾减灾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思想,使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学生头腑之中。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人类不能完全阻止,但这些灾害发生时往往有许多前兆,我们可根据这些前兆做好预防工作,我们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使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有些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视和预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让学生知道许多人为造成的灾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2.2 灾害的危害程度: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做些拓展介绍,让学生知道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讲地震时就要详细介绍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与破坏程度的关系,并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让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个清楚的认识。在讲水旱灾害、寒潮、台风、赤潮、咸潮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做一些专题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同时也可巩固学生的防灾和减灾思想,并让学生觉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进而产生学好地理的热情与欲望,更加喜欢地理。

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范文6

模拟法是通过设计与原型(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的方法。它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此法应用于物理教学可使事过境迁或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在实验室重视,可将现象简化或进行时空的放大、缩小,可对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解决那些尚无简单有效的仪器可演示的实验,模拟法则成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物理实验中的模拟法,根据其特点主要主功能,并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分为以下四类。

一、 对象模拟

用放大或缩小了的,相似的,而又能反映事物某方面规律的客观实体来代替研究对象的方法叫对象模拟。

对象模拟的设计思想主要在于下述两种情况:其一是为了突出客观实体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研究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如物理中的多种理想模型,以及天体运动模型,微观结构等几何相似模型。在研究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我在实验基础上,运用对象模拟法,用自行车气门和进水阀门来模拟单向门。如此,不但加深对“单向性”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兴趣,开阔了思路。其二是为了解释某些行为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模拟。如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比较抽象,在地理课中亦有提及。我们不妨取一只旧的橡皮蓝球(或地球仪)来模拟地球自转,然后将红墨水从上往下滴落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此时即可明显看到水痕西边呈扩散状,从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北半球南流冲刷西岸这一自然现象。

二、 物理相似模拟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中,人们常常希望利用模拟试验来代替对实际现象的研究,以便使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言某些在目前尚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出现的情况。例如用水代替石油研究其在管道中的运动,把设计好的收音机缩小成模型放在风洞中试验其特性等。其特点即模拟与原型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故称为物理相似模拟。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失重和超重模拟实验”,“萝卜”马德堡半球,帕斯卡裂桶,用带电的肥皂泡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模拟,以及十分壮观的“可乐瓶水火箭”等,均是物理相似模拟的范例。

海市蜃楼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教学中一般只作介绍,至多不过看看录像,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在实验室加以模拟,则不仅可激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还可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首先,我们可以在三面透明的玻璃箱中放入若干白糖而不加搅拌,使糖水造成折射率随深度而变化,而最大折射率出现在含糖较多的容器底部,以此来模拟大气折射率随高度而变化。(如图1)当用氦氖激光光束从侧面射入此溶液时,即可看到光束弯曲现象。然后再如图2作海市蜃楼模拟,使之起到突破时空限制,重视自然奇景之目的。图2中(1)液化汽灶,(2)铁板带沙,(3)半透明纸,(4)台灯,(5)小景物,(6)蜃景。

三、 过程模拟

把具体物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并根据其本质特征而设计的一种模拟叫过程模拟。其特点是过程简化,易于控制。

气体压强的分子运动论观点,通常采用雨滴打伞面来类比。这种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碰撞的过程,如果用豆(或沙)落在平衡天平一端倒扣着的托盘底上的现象来模拟,就显得直观生动了。布朗运动的模拟,伽尔顿板,装有铁屑的试管模拟铁棒的磁化和退磁等都是过程模拟的成功例子。

电子技术中半导体的导电机理,电子运动易理解,空穴导电则抽象,课堂教学中如用“空位置”的运动来作一现场过程模拟,无疑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分析曲线运动的思想方法——运动的分解和合成是个难点,我以平抛运动为突破口,在演示有关实验后,用“慢镜头”的方法,手持粉笔头边走(模拟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边沿自身前方,从上向下加速下移,以此模拟平抛运动,既简单明了,又便于分析。

热学中的统计方法和光本性的几率概念,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怎样从个别事件的无规律过渡到大量事件的有规律,成了模拟实验的设计难点,在教学中采用全同等可能过程,在不同时刻的空间比较可以等效变换成同一时刻不同状态的比较的方法,让全班同学同时掷币若干次,然后统计比较下列情况“国徽”朝上的次数:(1)某同学,(2)某小组同学,(3)全班同学。从而使学生既突破了难点又受到一次生动的方法论教育。

四、 模拟放大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那些不易观察或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规律,因缺乏形象的感性材料而引起思维障碍。模拟放大正是采用空间放大和时间放大的方式,抓住本质特征,展现其生动直观形象,从而促进思维顺利进行。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中的“水面浮针”,学生感到新奇,但在分析受力时往往错误认为表面张力与重力平衡,经指出后又不理解沿液体表面作用的力并没有作用在针上。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缺乏直观材料。为此,我用一只较大的气球,充入少量气体,然后在上面放一根小铁棒,以此来模拟放大液面浮针,并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同橡皮膜的张力,只作用在它们的表面,并没有作用在针(或棒)上,作用在针上的是因液体表面张力而产生的液面对针的支持力。通过令人信服的实验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保持液面不分裂。

力的分解,关键是根据力产生的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斜面上物体的重力的分解和三角支架问题是其中的典型(如图3),我在教学中用长毛板刷来模拟放大物体的运动趋势,用吹塑纸模拟斜面,则斜面被压和物体向下滑动趋势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