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支付的便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支付的便捷范文1
虽然移动支付类型多样,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移动支付更便捷
移动支付使得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灵活,同时还可以跟餐饮业、商业、金融业等更多的产业产生交集,支持线上、线下支付等多种应用场景,能完成信用卡还款、信用卡账单分期、个贷还款、网购付款、手机或固话缴费、水电燃气缴费以及公益捐款等多种支付内容。
你不需要银行卡、现金、电脑,只要轻点一下手机,就能完成任何消费环节,扫个二维码,就能在餐厅买单、在商场购物,这样的生活非常便捷。从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再到微博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已经成为全新的支付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问问身边的朋友,几乎都用过移动支付,理由就是太方便。如果你的手机里还没有装个支付宝钱包,就会被鄙视为太落伍。移动支付已经侵入部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不用也不行。
比如支付宝和微信利用社交圈的移动支付,让朋友、同事间的转账更为便捷。而一些符合线下商业支付习惯的应用场景的出现,更是让人们有了使用移动支付的冲动。比如支付宝在“当面付”适用售货机交易的基础上,支付宝钱包还针对便利店和超市交易场景设计了条码支付方式。用户点击“当面付”进入条码支付页面,收银员扫描后自动完成支付。目前,继美宜佳之后,红旗连锁以及喜士多便利店品牌也宣布全面支持支付宝钱包的条码支付。至此,全国支持支付宝钱包条码支付的便利店增加到8000家,覆盖四川、广东、上海、浙江、江苏五大省市。用户在结账时,可用支付宝钱包应用里的“条码支付”,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以完成支付。
移动支付需安全
移动支付的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面对扑面而来的移动支付,让部分用户犹豫不决的就是安全问题。因此,移动支付服务商们也纷纷采取措施,以提高账户安全性。
支付宝进行的担保交易,不会直接把钱打到收款账户,而是等付款账户确认收货后,才进行款项结算,增加了资金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手机快捷支付用户可以开通“支付宝支付密码+数字证书+手机动态口令”的三重保护服务,确保账户安全。
微信方面也推出了账号保护机制和微信账号紧急冻结通道两大安全举措,并设置了包括硬件锁、支付密码验证、终端异常判断、交易异常实时监控、交易紧急冻结等在内的一整套安全机制来确保资金安全,并与中国人保财险合作,为用户推出全额赔付保障。
移动支付的便捷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 移动支付 安全防范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常被称为手机支付,它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作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在移动支付中,经常使用到移动终端是手机、PDA、移动PC等。简单来说移动支付就是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互相融合,为用户提供各类金融业务。
二、移动支付的现状
近年来,网上支付呈普及化发展趋势,同时线下支付场景日趋多元化,移动网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实物钱包,成为人们日常消费支付的常用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16亿,较2014年底增加1.12亿,增长率达到36.8%。其中,2015年手机网上支付增长尤为迅速,用户规模达到3.58亿,增长率为64.5%,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1.8倍,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39.0%提升至57.7%。而在2016年05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15年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中也提到在2015年,有33.6%的用户每天都在使用移动支付,其中36.5%的用户一周使用2~3次移动支付,有10.3%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移动支付,三者合计为80.4%,高于2014年的71.3%。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排名顺序如下:手机下载客户端支付的占比为65.9%;手机网页支付(通过手机访问购物网站,选择适合的支付方式完成交易)的用户占比为32.9%;通过短信回复进行支付的方式,占比为27.8%;通过扫二维码进行支付的占比为24.8%;在终端设备上(例如POS机、手机刷卡器等)刷手机(即NFC近场支付)的占比约为16%。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移动支付尤其是采用手机进行支付已逐渐成为常态。
目前,比较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有: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NFC移动支付、指纹支付,除此以外还有更为前沿的如声波支付、刷脸支付、光子支付等等。相较于传统支付模式,移动支付操作便捷简单,其共赢的商业的模式,对于商户、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本身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移动支付的多种功能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更加人性化的消费体验,如支付宝的亲密付、微信的AA收款等功能,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只带手机出门”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三、移动支付的安全防范措施
随着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订票、超市付款、餐厅消费甚至缴纳水电费,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掏出手机而不是钱包。但是随着移动支付这块蛋糕越做越大,我们经常会听到“支付宝被盗刷”、“二维码中毒”等问题,这足以看出移动支付已成为恶意程序攻击的新目标。
根据腾讯2016年1月18日的《移动支付网络黑色产业链研究报告》中显示,每天大约有60多万人次链接了存在安全风险的Wifi,每年被支付类病毒感染的用户高达2505多万,平均每天就有81000多人遭受到支付类病毒的侵害,这些庞大的数据不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提出了质疑:移动支付能不能做到“便捷”与“安全”两全?那么如何安全的使用移动支付?
(一)不断完善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可以看出在移动支付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因而造成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着混乱。所以必须加强移动支付领域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监督。首先在现有电子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制定统一的《移动支付法》,并对此法律进行详细的界定和明确的法律解释。其次由于在移动支付环节中所参与主体很多,有政府部门、银行、电信运营商、消费者、商户等,他们之间的业务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在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明确这些部门、相关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责任承担。
(二)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各种信息混杂,其中也会存在钓鱼网站、中奖信息、欺诈短信等使消费者轻信上当的信息。所以在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中,除了要求运营商不断规范自身的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时刻警惕,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另外在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交易前,一定要对对商户的信息进行仔细的确认,通过多渠道、全方面的了解商户的经营信息、交易情况,再做出是否进行移动支付交易的判断。同事在移动支付交易过程中,消费者要对自己的一系列的涉及交易的各类信息加强保护,比如交易密码、支付密码、验证码等,防止被他人窃取,而且尽量选择安全的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操作。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不断提高消费者防范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要不断的提醒消费者加强对移动支付终端所涉及安全风险的提示,同时加强消费者日常的基本的防范知识,如安装杀毒软件并切不定期的进行杀毒,购买安全的手机终端产品等,从多方面保护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中的利益。
在未来的支付系统中移动支付会继续保持井喷式增长态势,尤其是在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带领下,最终助推移动支付业务布局的日趋庞大。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的便捷范文3
“手机钱包”等各类的移动支付,作为能让人们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服务方式,正在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最新的市场调查显示,三年后全球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大城市的市场调查也表明,有86%的受访用户已经在尝试移动购物。
在使用移动设备网购的因素中,54%的受访者认为移动设备更方便,53%的受访者喜欢在碎片时间内购物,还有48%用户考虑到可以在实体店比价后用移动设备网购。
打开QQ钱包,支持QQ会员、阅读中心、游戏、充话费、QQ彩票、生活优惠等各类支付功能十分便捷。手机支付的便捷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不过,人们通常最担心的是还是安全。
在QQ钱包中,你会发现一个新的设备锁功能。开启设备锁功能后,在PC上首次登录QQ,需要用QQ手机版扫描二维码进行验证才可以使用,而在另一台iPhone、安卓手机上首次登录QQ,则需要用密保手机短信验证。这意味着,既使QQ号被盗,对方也无法在新的PC和手机设备上登录盗取的号码。这一功能的为本身拥有独立密保的QQ钱包加上第二层安全保护。
市场调查显示,在14%的至今没有进行移动购物的群体中,认为手机页面信息太少无法决策、对手机安全缺乏信心成为关键因素,而手机钱包如果能够确保安全,这些人将愿意尝试。
那类人更爱用手机钱包?
在各种各样的消费者中,什么类型的人更倾向于使用移动支付?市场调研机构益索普曾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做过一次移动支付大调查。
市场调查人员将消费人群分为几类:自信型、开放型、谨慎型、疏离型。
移动支付的便捷范文4
关键词:移动支付 安全 消费者权益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68-01
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这一时尚、便捷、智能的支付方式,给消费者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其存在的移动支付风险也不容小觑。2013年5月发现一款名为“支付鬼手”的手机木马,该木马伪装成淘宝,意图盗窃用户账号和密码。据分析,该木马会将淘宝账号、密码以及支付密码通过短信暗中发送至目标手机,同时诱导用户安装木马子包,劫持用户收到的包含验证码在内的所有短信,一旦掌握了这些数据,用户支付宝内的财产将盗号者被洗劫一空。“支付鬼手”事件,再次为移动支付在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资金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敲响了警钟,值得深入探讨。
一、移动支付安全现状
1.信息安全方面
2014年3月11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2014年第一期中国移动支付安全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支付及购物类恶意程序2962个。其中假冒类木马为最常见的移动支付恶意程序,占总比约74%。如今手机用户最担心的并不是手机被盗而是手机木马,而移动支付木马更是被称为手机界的第三只手,有着神出鬼没、偷天换日的功夫,手机钱包不知不觉被洗劫一空。除了恶意程序的攻击外,手机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也是造成移动支付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此前360曾手机安全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市场主流品牌的手机均普遍存在安全漏洞。并且,70%的漏洞由厂商定制开发产生,难以修复。而正由于手机存在这类漏洞,才使得恶意程序能够轻易入侵网民手机,威胁网民移动支付安全。
2.资金安全方面
“微信红包”成为移动支付代表者,其背后无不是大型互联网通讯公司的操控支持,而互联网通讯公司在行使支付或借贷中介职能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巨额的沉淀资金。在消费信息化、支付虚拟化、经营国际化的趋势下,移动支付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监管政策、法律法规却没能跟上其发展的步伐。除了第三方支付之外,许多移动支付行为并未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移动支付涉及的平台、客户等多方面,没有有效的监管规划,必定无法有效协调移动支付与传统金融、移动支付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必然导致移动支付的混乱发展。如移动支付所沉淀资金的安全性仅仅依靠没有流动性管理、风险防控的互联网通讯公司的内部控制,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存在一定隐患。
3.信誉安全方面
对支持移动支付业务的银行来说,除了提供一个可靠的服务平台之外,还需要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能否持续的提供安全、及时的服务,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将影响到相关机构的信誉口碑,如果客户访问其资金或进行移动支付操作时候遭遇严重通讯故障,必然会导致客户对手机移动支付的不信任,引发信誉风险。现行移动支付政策还不完善,市场管理相对混乱,使得消费者难以对移动支付消费权益进行有效保障,严重影响移动支付发展。
二、对移动支付安全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1.加强消费者安全意识教育,保护个人信息
由于移动支付的基础是借助于移动设备及通讯网络,而这些软硬件的各个环节很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技术漏洞,同时,移动支付在实现用户便捷的基础上必然导致交易的非面对面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恶意软件、系统漏洞盗取用户个人交易信息。因此,涉及移动支付的相关机构,在向用户推荐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加大交易系统的安全措施开发,及时进行系统安全性运维,对发现的技术漏洞及时打补丁,全方位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在用户交易时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引导用户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支付习惯,将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2.延伸移动支付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保护资金安全
建议移动支付运营商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切实维护客户利益,向用户明确行使移动支付或借贷中介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巨额沉淀资金去向,合理规划使用沉淀资金,进行沉淀资金的安全性风险防控,确保用户的知情权。
3.构建移动支付金融监管标准,健全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处于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阶段,业务内涵与外延依旧模糊,形式多样,各种业务对社会与个人所造成的风险亦不同。针对不同的风险,监管方式、力度也应区别。除了第三方支付之外,其余的移动支付行为也应该纳入监管之中,对同一性质的支付行为应该使用同一监管标准。监管部门应与时俱进,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制定能够有效管理移动支付的监管法规。所有的移动支付行为,应该依据相关的法规标准,在金融监管的框架内,开展金融创新,拓展业务范围。
移动支付的便捷范文5
苦等一年之久,Apple Pay终于叩动了中国市场的大门,进入真正的倒计时,苹果也随即公布了已经达成合作的15家国内银行的豪华伙伴阵容。在Apple Pay、Samsung Pay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终端厂商华为、中兴也相继推出类似服务Huawei Pay和中兴付业务。
俨然,布局支付已经成为终端厂商打造生态闭环的重要一环。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众多的“新角色”均以NFC技术发力近场支付领域。这些业务对移动支付业务会有怎样的影响?移动支付功能是否会成为终端的标配?新老交锋中,移动支付市场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聚焦体验
虽然由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 NFC标准最终战胜了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G标准成为移动支付的国标,但是由于整个产业链十分庞大,受制于平台搭建、特别是POS终端系统改造的问题,近场支付在国内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相反,在终端系统改造这个时间窗口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支付方式迅速发展,并且通过补贴,极大地拓展了应用场景和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表示,与二维码支付方式相比,NFC支付在体验上其实更加便捷,但需要的支撑系统更加复杂。伴随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2016年移动支付将获得爆发式的发展。
当用户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进行支付时,首先需要点亮屏幕、解锁手机、进入相应的APP、打开二维码、进行扫描动作,才能完成支付,粗略一算需要五步才能完成整个支付过程。而各大终端厂商推出的支付业务都可实现刷手机+指纹识别两步完成支付流程。据了解,支付环境正获得很大改善,带有中国银联闪付标志的POS机已经超过了400万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产品第一要素。除了体验便捷性外,安全性是移动支付更重要的指标。Apple Pay等支付方案均提供了SE安全单元+Token虚拟手机银行卡号和指纹验证三重安全防护手段,可以更好地保障用户资金以及个人信息安全。
差异化
张毅表示,与互联网公司的支付业务相比,Apple Pay等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做到更好的软硬结合,但这同时也将成为其支付业务发展的天花板,作为生态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每家厂商都不会轻易将其交给其他厂家,所以在发展上还要寻找更多差异化。
模拟磁条卡交易成为Samsung Pay的一大亮点。除了NFC外,Samsung Pay还推出了MST(磁安全传输)功能,让其在市面上所支持的POS终端范围大大扩展。目前,MST内建到了Galaxy S6、S6 Edge、S6 Edge+以及Note 5手机之上。
中兴付重点推出了声波购功能。中兴通讯讯联智付总经理俞锦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表示,声波购旨在打造一款集支付、公交、理财、购物等为一体的移动支付应用平台。通过在广告中添加一条无声无息的超声波信息,可以隔空同步推送到手机上,用户仅需点开链接即可感受即看即买的全新购物体验。
坊间有消息报道,华为海思麒麟960将有更多让人有换机欲望的黑科技,移动支付赫然在列。
重塑格局
Apple Pay、Samsung Pay入华可谓雄心勃勃,但其发展上还有很多挑战,除了国内手机厂商推出相关业务外,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被互联网公司的支付业务所占据。据北京迈博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为70%,其竞争对手腾讯的支付平台财付通为19%。
当以苹果和三星为首的硬件公司遇到了中国的BAT互联网公司,这场“硬件与补贴”、“海外公司与本土市场”的好戏自然颇具想象空间。
过去的一年,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通过巨额补贴形成了用户沉淀。比如团购送餐、停车、酒店门票、便利店超市购物,培养了大量用户,让移动支付真正成长为“高频刚需”。仅以刚过去的双十二为例,支付宝口碑共吸引了30多万家线下商户参与活动,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甚至海外市场。
张毅指出,此前,NFC产业链过长、支付场景欠缺,也导致不少国产手机厂商甚至弃用NFC技术。安卓阵容的竞争如此激烈,多加一美元的NFC成本,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的购买者。Apple Pay入华,凭借其沉淀的优质客户有可能带动国产手机厂商进一步试水移动支付。
国产手机厂商对于这一新技术谨小慎微也并非没有原因。NFC上游是复杂的芯片供应商,中游手机厂商需要面对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同时又需要与银行、商户以及手机消费者多重关系整合。
移动支付的便捷范文6
关键词:传统互联网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信任转移;TAM
中图分类号:F724,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5-0019-06
一、引言
电子商务在中国市场的突飞猛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中国工商银行推出国内第一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以来,移动支付市场逐步由萌芽期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消费者新的购物支付渠道由此产生。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在拥有大量3G用户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购物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渗透力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将推动全民移动支付的稳步实现。
移动支付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提供的允许消费者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进行商品或服务等账务支付的一种移动增值服务。与传统的PC支付相比,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及时性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由于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保存着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和PC支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受原有PC支付信任的影响。为了提升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潜在消费者,本文借鉴TAM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建立消费者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概念模型,尝试性探究消费者原有的PC支付信任如何从传统互联网渠道转至移动互联网渠道的本质问题,以期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所贡献。
二、文献综述
(一)信任
信任是对行为的预期[1],是信任一方在感知上愿意相信另一方将要采取的行为是善良并诚信的[2]。学者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研究信任。在动态方面,学者认为信任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两种[3]。初始信任是指交易双方尚未接触,交易一方通过评价商家声誉、网站安全、网站有用性、结构性保障等来判断商家的可信度;持续信任是指消费者同商家接触之后,通过评价商家的交易行为而形成的信任[3]。在静态方面,学者主要将信任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Mcallister将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个维度[4];Bhattacherjee、Mayer et al将信任划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和正直信任三个维度[1,5];Gffen et al、Tan et al基于社会呈现理论将信任分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忠诚信任和可靠性四个维度[2,6]。
(二)信任转移
关于信任转移,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相似,他们指出:持续信任可能在可信实体和未知实体之间、熟悉环境和陌生环境之间转移,该转移过程表明了信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种通过潜在的个人认知实现信任的建立过程称为信任转移[7-8]。信任转移又可进一步分为渠道内信任转移和渠道间信任转移两种。其中,渠道内信任转移是指处在相同渠道中(如网下、网上或移动)的主体对不同客体之间的信任发生转移[8]。学者Stewart、林家宝、金玉芳 等均对此有相关探讨和研究[7-9]。渠道间信任转移是指主体对同一客体的信任在网下至网上渠道、网上至移动渠道等不同渠道之间的转移。国外学者Lee et al、Verhagen et al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下转至网上的信任转移[10-11],国内学者林家宝以证券行业为例,验证了信任转移是建立消费者移动证券服务初始信任的有效途径[8]。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有关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向移动支付渠道信任转移的问题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信任转移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消费者传统互联网支付渠道信任到移动支付渠道使用意愿的形成机理。
三、研究假设
信任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消费者建立的已有信任会转移到移动环境下,促使初始信任的构建。Lee et al在研究网络银行信任时发现,消费者对传统实体银行的信任能够通过感知结构保障、感知有用性等因素影响其对网上银行的信任[10]。杨水清 等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初始信任会受到其传统支付信任水平的影响[12]。在我国,许多商家把业务扩建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传统互联网支付和移动互联网支付在操作流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消费者在熟知前者操作流程的情况下,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较易使用;此外,移动终端设备使网络交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空间限制较低,消费者很可能认为移动支付有能力满足其支付需求。这体现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态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有用性。
H2: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感知易用性。
H3: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TAM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态度会受到其对信息技术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使用行为又直接受到接受态度的影响[13]。也有学者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初始信任形成的前因,且二者均与消费者使用意愿正相关[14-16]。魏守波 等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移动支付信任和移动支付使用意愿[1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4: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5: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6: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H7:移动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Zucker指出,结构性保障是基于制度信任的结构性变量[18],是影响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指标[3]。McKnight、李召敏 等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结构性保障是消费者初始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9-20]。如果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是稳定且持续的,其认知就可能发生转移,并认为移动支付的安全仍有保障,而消费者这种感知良好的结构性保障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建立。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8: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
H9:结构性保障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与传统的互联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其无所不在性。消费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方便地完成支付。而且,移动支付同一些移动APP提供商的合作正在逐步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能力的信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0:便捷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者和早期使用者都具有冒险精神,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移动支付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产物,兴起的时间还不够长,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加之涉及到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因此移动支付的使用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项创新。雷晶 等的研究表明,个人创新性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来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态度[21],对消费者是否选择移动支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22]。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1: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初始信任。
H12:个人创新性正向影响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
以TAM理论为基础,学者们对影响消费者网上银行及手机网上银行使用意愿的因素做了相关研究,发现信任对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16,23-24]。在移动支付使用中,如果消费者建立了对移动支付良好的初始信任,那么他就会产生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3: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借鉴学者们的量表形成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其次,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得到了预问卷的测试题项,预问卷共包含25个测试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选项,从1到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选取68名大学生进行预问卷的填写,根据预问卷的调查结果,修改完善问卷,形成本研究的正式问卷。问卷题项来源如表1所示。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正式问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测试消费者有无移动支付使用经验,有使用经验的被测者直接跳过第二部分的题项,填写第三部分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文相关变量的测试题项;第三部分是被测试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本研究共在网上和网下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153份,有效问卷为447份。之后,为了保证采集到的样本均为熟悉传统互联网支付的消费者,再次剔除使用传统支付一年以下的问卷,最终问卷数量为385份。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本研究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明,样本集中在16到35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专以上,本科生居多,传统支付使用一般比较熟练且无移动支付使用经历。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使用SPSS20.0对样本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3所示,各个指标的Cronbach’s ?琢值均大于0.8,复合信度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均大于0.7,说明量表通过信度检验。关于量表的效度,主要从三方面来测试:首先,本量表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成熟量表改编而来,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本问卷整体量表的KMO值为0.81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Sig=0.000,说明样本的构建效度良好;最后,各个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和AVE值平方根都达到标准,说明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具体见表3、表4,说明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利用Lisrel8.70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拟合度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大部分的拟合指标在标准范围之内,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适合做结构方程分析。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三)假设验证
模型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见本研究提出的13个假设当中,除了假设H5和假设H10没有通过实证检验以外,其他假设均得到实证支持。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转移至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初始信任和结构性保障,假设H1、H2、H3和H8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结构性保障和个人创新性是影响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重要因素,假设H4、H9、H11得到支持。消费者的个人创新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效应,假设H12得到支持。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初始信任同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假设H6、H7和H13得到实证的支持,其中初始信任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效果最大。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385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具体结果:
1.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能够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支付初始信任上(0.15),这种转移也是消费者建立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消费者未使用过移动支付时,他们通常会根据已经熟悉的传统互联网支付来判断移动支付的可靠性。
2. 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的信任会显著影响其对移动支付的感知有用性(0.26)和感知易用性(0.19)。这表明消费者对传统互联网支付已经熟悉并且信任时,移动支付同传统互联网支付功能的相似性使消费者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但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易用性感知对其移动支付初始信任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偏年轻化,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
3. 传统互联网支付信任显著影响移动支付的结构性保障。这进一步验证了前人关于初始信任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3]。移动终端携带了消费者大量的隐私信息,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对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至关重要。如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较低,消费者就不会产生对移动支付的信心。因此,移动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金融服务商应该加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4.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原因可能是,虽然移动设备便于携带,为随时随地使用移动支付提供了设备支持。但是,我国无线网络建设不能充分满足移动终端设备高网速、宽覆盖的使用条件。而且,国内三大运营商在提供移动数据流量增值服务方面的费用比较高,限制了移动支付的使用。
5. 个人创新性对消费者移动支付初始信任的影响十分显著。具有创新性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充满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目前移动支付在大型城市应用广泛,但是在小型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应用尚浅,移动支付提供商可以通过迎合创新人群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打开市场。
(二)管理启示
在拥有大量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上,移动支付必将成为未来支付的关键渠道之一。第一,提供移动支付的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同传统支付相类似的支付页面、链接环境,最小化支付系统的操作难度。第二,扩大移动支付的可支付商品范围,让消费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移动设备转账汇款、网络购物等;开拓小额支付市场,为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例如LBS订餐、打车服务等,激励这些消费者成为移动支付的忠实者,为移动支付做口碑宣传者。第三,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和网络的安全稳定性,消除消费者隐私、财产丢失的隐患。第四,探索潜在创新消费者,同移动服务和商品提供商合作,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第五,为提升移动支付的使用量,移动运营商也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无线网络接入环境,使移动支付真正实现便捷性。
六、研究局限和未来方向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是传统互联网支付使用经验满一年的消费者,样本的代表性不够高,未来可以在丰富样本数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研究;其次,本研究的模型主要涉及了几个影响初始信任的变量,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增加其他变量来扩展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设。
参考文献:
[1]BHATTACHERJEE. Individual trust in online firms: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211-241.
[2]GEFEN D, STRAUB D W.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experiments e-products and e-service[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8(1):1-18.
[3]陈明亮,汪贵浦,邓生宇,等.初始网络信任和持续网络信任形成与作用机制比较[J]. 科研管理,2008,29(5):187-195.
[4]MCALLISTER D J. Affc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1(38),24-59.
[5]MAYER R C,DAVIS J H,SEHOORMAN F 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6]TAN,FELIX B,SUTHERLAND P. 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7]STEWART K J. Trust-transfer on the world wide web[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5-17.
[8]林家宝,卢耀斌,章淑婷.网上至移动环境下的信任转移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3):80-89.
[9]金玉芳,董大海,刘瑞明.消费者品牌信任机制建立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28-35.
[10]LEE K C,KANG L,MCKNIGHT D H. Transfer from offline trust to key online perception:an empirical study[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54(4):729-741.
[11]VERHAGEN T,DOLEN W V.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a multi-channel store image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9,46(2),77-82.
[12]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 基于跨渠道的消费者移动支付采纳研究[J]. 科研管理,2011(10):79-88.
[13]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4]邵兵家,史毅飞.对企业使用网上银行的意愿调查[J].统计与决策,2006,2(9):87-90.
[15]KOUFARIS M,WILLIAM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3(41):377-397.
[16]SUH B.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3):247-263 .
[17]魏守波,程岩. 移动支付中用户信任的影响要素[J]. 系统工程,2010(11):9-15.
[18]ZUCKER 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 Research in Organazi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19]MCKNIGHT D H,CHERVANY N L.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an inter 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2):35-59
[20]李召敏,宋光兴.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信任的制度途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63-66.
[21]雷晶,李霞. 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支付使用意愿信度及效度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4(18):98-100.
[22]李凯,孙旭丽,严建援. 移动支付系统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交换理论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13(3):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