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药理学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药理学特征范文1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各不相同,如,因掌握某种重要发明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竞争力,以及在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含量(创新)、销售渠道、服务质量(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竞争力。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到学校经营理念中,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所学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竞争力,因此,学校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学校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学校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对学校运行所投入的资本、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知识、文化、管理、教学等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起到整合和优化的作用,形成“1+1>2”的扩大效应,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带来较高的办学效能和能够不断使自己在学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要素构成:
1.学校的师资力量。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师资力量对学校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如何才能将有限的师资力量与学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优秀教师竭力为学校奉献才能。
2.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如,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学校的声誉。声誉是社会对个体或团体所做出贡献予以承认的一种特殊尺度,是对个体或团体的活动结果的社会评价。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在学校教育上,声誉是教师对学生细心呵护、循序善诱、传道、授业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承诺者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了光顾者的青睐。对于不存在退货情况出现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是靠承诺来购买学校、家庭未来的,因此,声誉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良好的教育质量。学校通过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实现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在上大学很容易的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势智能的发展、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将日益成为趋势。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结果甚至是比过程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适时、恰当的宣传。有效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是学校向学生、家长、社会介绍本校的前沿阵地,如,家长学校、家校联谊、学校开放日、社区活动、公益服务等,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影响力、提高认可度、扩大知名度,展示实力。从学校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学校一旦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了良好的认同,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效益。
6.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学校的管理能力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和教育家才能的管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校长身上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问题,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7.科研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或恰当的对先进技术的移植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是学校获得持久管理、教育教学效益长期利润的源泉。优秀的理念要开花结果,需要以点带面,让少数人先做起来,通过事实来改变多数人的观念。
8.学校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管理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学校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学校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生源吸纳能力的重要利器。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生源、师资来源、学校形象及公众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同等方面。不同学校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学校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校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方博士对“特色学校”下了一个定义,她说:“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认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阐述的特色学校是符合核心竞争力的框架要求的,办特色学校就要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资源,即学校核心竞争力。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论述,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校在方方面面都处于国内的一流水平,我们可以结合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选择一项或几项学校的优势要素进行恰当的融合,打造出属于本学校的学校核心竞争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博士用中国式的理解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它通用的标准:企业核心竞争力=决策力×支持力×执行力。
药理学特征范文2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药理;冠心病;高脂血症
本文主要对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诊治42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予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和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5±8.23)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6.4±2.1)年;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6±7.6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6.0±2.3)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冠心病伴发高血脂症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经过相关辅助检查确诊[1]。
1.3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冠心病伴高血脂症;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1个月之内没有服用降血尿酸及降血脂药。排除标准:药物造成高血脂;Ⅰ型的糖尿病;急性感染者;严重恶性的肿瘤者;近期重创手术者;服用过免疫抑制相关药物者;相关汀类的药物过敏者;严重的肝肾脏等内科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者。
1.4方法 患者均予常规阿司匹林、康克等、硝酸甘油等药物。对照组予20mg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00009,生产企业: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mg)睡前口服,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20mg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J20120050,生产厂家: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规格:10mg)睡前的口服。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h均予以静脉采血,完成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
1.5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1个疗程4w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化相关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的脂蛋白)、LDL-c(低密度的脂蛋白)血脂指标变化,以及BNP、血尿酸变化情况。
1.6疗效标准 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2]。显效:符合一项者,TG降低大于40%,TC降低大于20%; LDL-c降低大于20%,HDL-c升高大于20%;有效:符合一项者,TG降低20%~40%,TC降低10%~20%,LDL-c降低10%~20%,HDL-c升高10%~20%;无效:相关生化指标没达有效标准。
1.7统计学分析 数据予SPSS 19.0软件包统计,一般资料予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治疗效果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2.2两组生化血脂指标变化 治疗后生化相关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
2.3两组BNP和血尿酸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的BNP和血尿酸明显比治疗前低(P
3 讨论
冠心病伴发高血脂症主要表现为血清中总胆固醇、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的脂蛋白水平太高,或机体血清相关高密度的脂蛋白太低。患者血脂的异常和动脉粥样化具有密切相关性,对患者予以高密度的脂蛋白上升,以及总胆固醇相关指标的降低的调脂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高血脂症。临床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高血脂症,效果较强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得出研究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比较具统计学上的意义;且两组均出现轻微肌痛、胃肠反应,且无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与胡景玉的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证实了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疗效明显,且具有安全可行性[3]。
近些年,临床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文献比较多。在王艳丽等研究中,通过对两组老年患者分别予以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得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4]。在本次研究中,得出治疗后生化相关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高血脂症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研究组TC、TG和LDL-c比对照组低;且HDL-c明显比对照组高。本研究表明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于患者高血脂症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且在本研究中,对患者治疗后的BNP和血尿酸进行分析,得出治疗后明显比治疗前低,同时治疗后研究组的BNP和血尿酸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本研究结果与朱贤章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证实了阿托伐他汀对于冠心病伴高血症改善效果显著[5]。关于进一步阿托伐他汀对高血脂症的疗效和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需要以后临床深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予阿托伐他汀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饶春浓.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理效果比较[J].医药前沿,2013,23(21):564-567.
[2]欧阳思艳.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药理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2,16(21):237-239.
[3]胡景玉.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31(27):643-645.
药理学特征范文3
关键词 纯中药特定穴位离子导入 脑血管病后遗症 康复功能训练
资料与方法
2002年9月~2006年9月门诊收治脑血管病后遗症82例。研究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0~82岁,平均58.97±11.74岁,其中脑出血后遗症11例,脑梗死后遗症31例,神经功能缺损积分16~39分,平均23.95±5.43分,Barthel指数50~85分,平均63.09±8.62分。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1~80岁,平均63.15±8.02岁,其中脑出血后遗症10例,脑梗死后遗症30例,神经功能缺损积分16~38分,平均23.92±4.98分,Barthel指数50~85分,平均63±7.66分。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①研究组:病人平卧于治疗床,颈内动脉系统病变者,取肩、天宗、肩贞、曲池、外关、环跳、风市、足三里、丰隆、悬钟等穴,椎动脉系统病变者,加双侧风池穴,伴有语言障碍者加廉泉穴。纯中药提取液(水蛭、当归、川芎、红花、三七、黄芪等)每穴位10ml注射到药垫上,通过离子导入仪在以上诸穴位进行药物导入,导入时间为每穴位40分钟,中间换置正负极1次。然后进行康复功能训练60~90分钟,每日1次,每60次为1疗程。②对照组:行康复功能训练60~90分钟,每日1次,每60次为1疗程。
结 果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研究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23.95±5.43分,治疗后神经缺损程度积分21.38±6.25分,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3.92±4.98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23.22±4.88分,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比较:研究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积分63.09±8.62分,治疗后71.3±9.04分,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Barthel积分63±7.66分,治疗后65.37±8.04分,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我国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重组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值得借鉴的经验不多,尤其是将祖国医学的中草药、经络学与康复功能训练及功能性电刺激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病人,在国内尚属首创。
由于脑血管病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运动神经元通路及应激功能完好,故给予适量的电刺激,可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代替丧失的肢体活动,功能性的电刺激不仅刺激运动神经和肌肉,也刺激传入神经,对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主要是因“风、火、痰”为主因,病及心、肝、脾、肾等脏,本研究中药物导入的穴位均为阳经。因为风邪多犯阳经,阳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阳经的循行通过经络都与脑部联系,从而能改善脑部症状,恢复肢体功能。根据经脉循行,我们取手足阳经穴位,以达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因廉泉穴有促进语言功能恢复作用,故有语言障碍者加廉泉穴。而风池穴有增加椎动脉供血作用,所以椎动脉系统病变者加双侧风池穴。
中药配方中水蛭功效为破血祛瘀,通经消。水蛭中含有水蛭素,水蛭素能阻碍血液凝固;同时水蛭中还有一种组织胺样物质,能扩张毛细血管,从而改善微循环。当归补血活血,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白鼠的动脉病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有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凝聚作用,对形成的凝聚块有解凝作用。三七止血散瘀定痛。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且能加快血流速度。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
本项研究通过中频电离子导入仪在特定穴位导入以上药物后,进一步加强了肢体的血液循环量和增加了经络对脑部神经中枢的刺激,再配以康复功能训练,结果表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Barthel指数的改善程度治疗后也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和Barthel指数积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
在研究中每15次、30次、45次、60次我们均作1次康复评估,前3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直到第60次研究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病人需经1疗程治疗后才有明显改善,至于再延长治疗时间结果如何,因多数病人不予配合,未有结论。
我们还发现在研究组有2例脑干病变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无变化,考虑为脑干代偿功能较差所致,因病例少,未做统计学处理。
参考文献
1 蒲传强,等主编.脑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 赵学礼,等主编.中风康复治疗.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
药理学特征范文4
1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生物医学发展至今,各项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中医药必须加紧现代化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类复杂性疾病是多基因、多步骤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显示出了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弊端。而在诊断上注重整体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力求从整体水平上调控机体,从而治疗局部性病变和恢复整体功能平衡的传统中医药学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8]。
1.2新药研发陷入困境自从PaulEhrlich在20世纪初提出“化合物受体存在”的学说后,期望设计能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靶标高度特异结合的“魔术子弹”(magicbullet),成为现代药物发现的核心问题[9]。在过去的30年中“一药,一靶,一病”还原论方法加速了药物发现的步伐,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然而,其效率低、速度慢以及成功率低的缺点也逐渐的显露出来,特别是研发费用大而产出率低,二者之间不成比例。许多候选化合物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往往在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中,因低效或无效、药物动力学较差、急性或亚慢性毒副作用等问题而被迫退出研发[10]。新药研发正面临着巨大困难,单靶点高选择性的新药研发思想到了“瓶颈期”,显示出了其发展的局限性。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药物发挥作用的网络特点,表明与单靶点药物相比,多靶点药物可能会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小的毒副作用。而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具有整体性、多成分和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11],势必是未来国际上新药研发的方向。
1.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现状肖培根院士2005年发表了“21世纪中药研究的进展方向”文章,指出中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明确中药及其复方在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使药材质量达到稳定可控,能够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复杂疾病的新药[12]。目前科研人员常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法从中药中筛选活性化合物,但往往分离到的物质越纯,其药效活性越弱,难以追踪到药效物质。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通常取决于其中的有效成分群的综合作用[13],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滞后,以及中药作用整体性、中药成分复杂性和作用机制的多途径、多靶点,使得中药有效成分群难以识别,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新药发现与设计进展缓慢,甚至趋于空白,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的瓶颈。因此寻找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理论,遵循中药复杂体系、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建立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必将是科学研究中医、合理应用中药、复方推陈出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2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是形式所迫、大势所趋,寻找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模式和方法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兴起的网络药理学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2.1网络药理学概念的形成一直以来,新药研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靶点的高选择性”,认为药物对靶点的选择性越高,效果就越好,而副作用就越少。然而近几年这一基本思路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近20年来新药开发的成功率越来越低,而临床淘汰率却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可能并不仅仅是技术、环境和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新药开发的策略所致,即“一个基因,一种疾病,一个药物”的原则在像癌症这样的多基因疾病领域的药物开发中可能并不适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途径及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源于生物系统的网络结构具有鲁棒性(robustness)特征。这一网络里的某一节点(蛋白)的改变并不总是能使表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表型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为与基因冗余功能和信号通路的代偿有关。多数情况下,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就是细胞内的调控网络异常所致[14,15],所以对网络内某个成员的高选择性的药物并不能使控制疾病的网络瘫痪。现阶段对疾病分子机制的认识与传统的中医证候理念不谋而合。数十年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的调节机制具有关联性[16]。随着对生物网络认识的逐步深入,新药研发有了新的策略:多靶点药物的开发。如何寻找高效的多靶点药物,发挥药物最大的临床疗效,将副反应和毒性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概念—网络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的概念由AndrewLHopkins于2007年首次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撰文明确[6],2008年在NatureChemicalBiology进一步发表了“网络药理学:药物研发中的下一个研究范式”的综述文章[5]。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方法和新策略,内容涵盖各种组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的连接性和冗余度以及基因的多效性、计算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分析等。它在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基因网络库、蛋白网络库、疾病网络库、药物网络库等现有数据库的信息资料,结合从实验中获得的谱图数据,利用专业网络分析软件及算法,系统的、整体的揭示疾病?疾病、疾病表型?靶点蛋白、靶点蛋白?药物、药物?药物之间关联的奥秘,从网络的层面观察药物对疾病的干预与影响,揭示复杂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从而找出高效低毒的多靶点新药[17]。中医理论具有系统观与整体论的思想,虽然与网络药理学的理念不可简单地相提并论,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即十分注重在整体条件下开展研究,同时十分注重在致病因素或者药物干预下机体及网络系统的整体反应,而不仅仅是观察某些局部的病灶或表型改变[18]。同时,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而这些特点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和期望达到的。
2.2网络药理学发展的关键应用网络药理学指导新药研发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分析疾病网络,鉴定疾病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目前有3种互补的方法可以寻找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系统筛选、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系统筛选指应用细胞筛选模型进行化合物组合、化合物与基因组合等的筛选方法。单独的化合物可能只针对某一节点,而两种(或以上)的组合能产生协同作用,可能针对的就是整个网络。化合物与基因组合也是方法之一,首先使某个基因表达沉默,在此条件下再加入一种化合物,这样联合作用的结果对病变细胞会产生单一手段达不到的作用,例如对病变细胞的协同致死性。实际上,这种筛选方法在寻找关键节点的同时也找到了干预节点的多靶点药物组合,效果很好,然而工作量很大。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是首先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筛选以寻找最有可能的节点,之后再进行实验验证。知识挖掘是用提取数据、挖掘文本等方法对文献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基因数据库等进行关联,并从中提取出疾病网络(基因作用网络、蛋白作用网络)。当然这只是一种初步分析,提取的网络还需要实验验证。中医药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现阶段已有各种中医药数据库搜索系统,从这些已有的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重要信息,发现中医药证候方剂的复杂网络特征及现代医学本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通过开发多种算法,探寻方剂复杂化学体系和机体复杂生物系统的关联性,并取得了较大进展[19]。网络分析即拓扑分析,也就是分析相互作用的网络,从中找出关键节点。例如某一节点的分支越多,某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路径越短,那么这一节点可能就越关键[6]。常用的网络拓扑特征有度(degree)、聚类系数(clusteringcoefficient)、最短距离(shortestpath)、介数(betweenness)等[20]。中医药从证候到方剂均体现了复杂网络的特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药证相应,在处方用药中存在君药对主证,臣药和佐药对兼证的关系;主证、君药类似于网络的少数关键的集散节点,治则治法是这种复杂网络关系的抽象概括,用现代生物信息方法对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网络分析,有助于探索中医证候—治法—中药的关联[21]。
3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结合及应用
中医治疗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具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的中药复方则为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22]。网络药理学本着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倡导多靶点、多途径的给药原则。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中医药研究者借鉴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探索中医药“病证方”的本质属性,揭示中药及其复方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的综合整体效应[23?26],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3.1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即“病证方”结合的诊疗模式为特色。证候是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复方干预这一特色诊疗体系的核心内容。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区别在于前者治疗时针对体现整体变化的“证”,后者则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认识层次上后者较浅,属于感性认识;前者较深,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深入到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阶段。阐明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数十年的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因此,随着研究深度和复杂性的增加,需开辟一条适合于从复杂系统中发掘中医证候特征的途径[27]。网络药理学融合“疾病?表型?基因?药物”的信息,从系统的、网络的角度理解疾病表型与生命大分子的关系,其对“疾病表型?生物分子”网络构建的思路能用于指导中医药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28]。国内一些研究者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针对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形成了适用于阐释病证方系统内涵的“表型网络?生物分子网络?药物网络”研究构架,并进一步提出了“证候生物分子网络标志”的构想,并构建了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的寒证、热证生物分子网络,通过网络功能分析,发现寒证生物分子网络以激素的功能模块为主,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以细胞因子的功能模块为主,神经递质功能模块共同分布于两个网络。同时,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寒热证生物分子网络具有无标度(scale-free)性质,即网络的功能实现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可视作寒证、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标志。最后,他们还分析了证候分子网络标志应用于证候客观化与个体化诊疗、中医药临床效果评价、方剂与中药药性等研究领域的可能性,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9?31]。
3.2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及复方中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体系,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难以归结为某一特定的有效化学成分,其作用机制也并非作用于某一特异性靶点,而是多成分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作用的结果。成分间、靶点间、环节间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与制约的复杂网络。在网络药理学中,基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在结构、功效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构建药物?药物网络,对药物进行功效预测及对功效进行化学成分的预测。网络药理学的这种方法也能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的功效预测及药效物质化学组分分析。基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网络属性,李梢等[28]利用网络靶标的方法,从方剂中预测有效成分或组合。以肿瘤血管新生的干预为例,他们利用互信息熵等信息从3685首络病方剂中提取了中药核心配伍网络,并从网络中预测出多种成分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并进一步证实这些成分均能有效作用于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网络。王耘等[32]整合已有的中药药效物质,并利用细胞信号通路数据库、代谢网络数据库和基因调控网络数据库等构建了中药功效分子网络,该复杂网络从分子层次上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网络节点表示中药化学成分和机体内源性成分,网络的边表示基于生物化学反应的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研究从网络的角度预测、理解和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对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给予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3.3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中药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含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阐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和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最具挑战的研究之一。中药复方这些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的。李梢等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构建的草药网络组成以及联合模块的分析来剖析传统中药方剂配伍的规律,他们建立了一个以距离为基础的交互信息模型(distance-basedmutualinformationmodel,DMIM),用来辨别众多药方中有价值的草药联系。该模型以联合交互信息的平均信息量以及草药的间距等数值来评价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构建草药网络。DMIM被用于检索草药配对时,在草药的出现次数、独立性以及在药方中的距离上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通过DMIM他们利用3865个有关联的药方构建了草药网络,很好的解释了传统的草药配对及配伍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的药物配对。另外,他们以网络式的六味地黄(LWDH)药方为例,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联合模块,通过草药?活性分子?疾病的多层网络去探讨具有可能性的药方配伍机制。而且,在对LWDH药方和LWDH治疗的疾病表型分析中发现,LWDH治疗的疾病显示出表型高度一致性,而且这些联合模块在肿瘤路径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路径中表现显著,这也许可以解释用相同的LWDH方剂治疗不同疾病(异病同治)的行为[33]。张培等[34]以中药药性中的五味为研究对象,基于中药饮片的现代药理和临床数据建立了苦味、辛味和甘味3个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利用所构建的网络模型预测了部分中药组分的五味,为中药方剂组分配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药方剂中药物配伍的权重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点,刘红等[35]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覆盖度的名老中医共性处方配伍进行了网络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医临床数据挖掘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能直接利用中医临床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复杂网络建模和分析,从中发现临床药物配伍规律。
3.4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揭示。中药复方的疗效是由其组成的各种药效物质之间及其与机体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决定了其作用的多靶点和多环节,不同组分对不同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网络药理学是研究多靶点干预疾病网络,达到理想药物疗效的理论[36]。所以网络药理学的给药思路和中药的复方给药本质殊途同归,网络药理学的技术方法能很好的应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比如徐筱杰等[37]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手段,运用分子对接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研究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和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西药的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西药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研究还发现补益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攻逐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从复杂网络研究视角阐释了古老的中药作用理论。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计算药理学方法,他们研究了中药芪参益气滴丸中所含的1729个化合物在化学空间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类药性质。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他们研究了这1729个化合物与26个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血管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及活性分子[38]。另外,他们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相似性分析、化学空间、分子对接、生物网络技术和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等计算药理学方法研究了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514个化合物的药理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复方所含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多样性而且大部分化合物在化学空间上具有类药性质;通过分析这514个化合物与35个骨性关节炎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精制透骨消痛颗粒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活性分子;通过分析药物库中骨性关节炎的药物?靶点的作用网络及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分子?靶点的作用网络的异质性值、特征路径长度等拓扑特征,揭示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多药物、多靶点、多途径分子作用机制,这些有助于理解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复杂药理作用机制[39]。
3.5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安全性是药品属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中药方剂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及中药复方用药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客观现实,使得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方剂产生毒性的原因很复杂,比如中药本身具有毒性、对药性及药物有毒成分缺乏了解、方剂配伍不当等。现阶段对于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毒性试验了解方剂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指导合理用药。然而,目前常用中药有数千种,加上草药、民间药、少数民族药共计10000余种,而做过系统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品种不过300余种。可见,我们对中药的药性了解很少,对其毒性或配伍后的毒性认识更是肤浅。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手段不多,研究技术薄弱造成。网络药理学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的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药物作用机制,使药物在发挥治疗疾病(针对疾病网络的关键节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不干预机体正常的生物网络。现阶段,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方剂毒性及副作用的报道不多。国内有学者基于网络大规模预测致病基因、药物靶标,提出了drugCIPHER方法,预测的药物靶标谱包含了药物靶标和脱靶效应,利用靶标谱的聚类特征可以发现药物的副作用[40]。另外,周明眉等[41]基于代谢网络的分析方法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的肾毒性开展了研究,建立了整体、动态的药物毒性评价方法。
3.6网络药理学与中药复方新药的开发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探索药物?疾病的关联性,发现生物网络上的药物靶标,明确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其宗旨实质上是一种新药研发的策略。采用网络药理学发现新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老药新用”方式,二是通过挖掘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功能模块研发单分子多靶点药物[42],或多分子多靶点的复方制剂[43]。中药蕴含着巨大的新药创制潜力,传统方剂是发现多靶点药物的不竭源泉。目前,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多将重点集中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然而,中药的功效往往不是单一成分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成分协同作用实现。按照中药作用的基本特点,建立中药药效成分网络、药效成分靶点网络、药效成分证候网络等,探讨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整整合与优化,将为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如有实验室论证了网络靶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用于大规模筛选协同式中药成分组合的有效性[26],为基于网络靶标开展组方用药的理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图1概括了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的重要任务包括表型/疾病网络(phenotype/diseasenetwork)的构建及药物?药物网络(drug-drugnetwork)的构建,并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达到发现新药、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方(formula)证(syndrome)对应。构建传统中医药的证候分子网络(TCMsyndromemolecularnetwork)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对表型/疾病网络的构画;中药的药效物质成分之间存在多样的联系与区别,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的药物?药物网络。药效物质(compound)作用于证候分子网络中的药物靶标或关键节点(drugtarget/essentialnode),通过特定的分子药理学机制(pharmacologymechanism)发挥功效。在方与证之间,存在着中医辨证论治(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的精髓,也蕴含着中药方剂配伍/君、臣、佐、使(herbalformulacompatibility-monarch,minister,assistant,guide)的深刻内涵。
药理学特征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护理药理学 教学改革 题库 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5
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与要求下,高职高专院校护理药理学教学的最主要目标在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对护理药理学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对人体各个系统所涉及到的药物知识(覆盖到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物应用、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护理措施等多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掌握与药理学相对应的临床用药知识。这一教学目标所反映的问题在于:过分关注对医疗知识的培养,忽视对护理知识的培养;过分关注对药理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护理工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对高职高专护理药理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核心问题在于:将护理药理学教学的核心由单一性的医疗知识培养,转变到以临床护理为主,医疗知识为保障的核心上,对药理学的精髓加以充分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对药理学知识的应用,准确地判别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1 题库建设
多媒体是一种以计算机交互为核心,融合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等多种资源在内的,信息采集、编辑、储存、播放技术。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消除因直接接触药理学书本而产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让原本看似无趣的课本知识以图像、音频/视频、乃至是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使教学材料具有突出的感性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发散学生思维空间,为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支持,使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得到充分的实现与发挥。因此,以多媒体为载体,开展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意义突出。总结以下关键问题。
1.1 题库建设思路
高职高专院校可在科室实训中心的多媒体实验室建立起局域网,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电脑主机作为服务器,建立起《护理药理学》学习题库,题型应适应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以各种类型的选择题为主。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题库,同学可以自由选择需要学习和练习的章节,练习时同学将题目做好提交后电脑立即给出正确答案,便于同学及时掌握。
1.2 题库建设要点
首先,在题库当中需要注意对动态性的体现,即在护理药理学题库建设中,需要吸纳近期内的护理药理学领域研究动向,引入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提高题库资源的动态性与时效性优势。例如,选择性抑制环氧酶-2在解热镇痛、抗炎消肿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又例如拮抗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疾病方面的长期疗效研究成果;又例如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应用方面的适应症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就是,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快,临床用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因此要求题库中所覆盖的资源能够尽量少涉及到陈旧、过时、临床较少应用的药物知识,而应当将重点放在对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知识方面。
其次,在题库当中需要注意对题型多样性的体现。在以护理药理学为中心所构建的题库当中,题型的设置需要覆盖全面(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用药病案分析等),在此基础之上,尽量以选择题为主。结合教材大纲,以章节为单位设置试题。章节内试题的选择需要体现难易结合的基本原则,题目内容的重点在于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尽量多地调动其专业知识。以简答题型为例:临床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的常用抗菌药物有几类?每类中常见的药物有哪些?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此同时,题库中的试题资源考核还应当不断拓展其覆盖面,除对常规意义上药物类型、临床典型用药、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知识点的考核以外,还需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覆盖对药物给药途径、用法、用药护理等护理知识的考核。如以选择题为例:去甲肾上腺素给药途径多为( )。A:静脉注射;B:皮下注射;C:口服;D:皮内注射;E:肌肉注射。
最后,在题库当中,所覆盖的试题应当标识齐全。为了能够在组卷过程当中,快速地识别从题库当中所抽取试题的录用情况,应当针对题库当中所覆盖的试题进行标准化标识。与此同时,对每个试题都应标识其所适用的考核对象及在教科书中所处的篇、章、节、知识点;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内容,如某一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也应分别进行考核内容标识。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使在组卷过程当中,以目标考核内容,或者是所设置的考核题目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抽取(同时,难易系数可以根据该试题在学生考核中的通过率水平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不断优化题库建设水平的目的。
2 考核改革
护理药理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与保障,是联系临床护理的核心所在。学好护理药理学课程,能够在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对于护理药理学相关知识点的认识水平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了能够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护理药理学课程学习的质量进行评估,考核就显得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护理药理学课程考核仍然采取传统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因而需要在题库建设的背景下,对护理药理学的考核方法进行合理的改革。
2.1 考核改革思路
期末可以根据题目的难、中、易程度,选择适当的比例随时随机生成考试试卷,同学做完提交后立即给出分数,就像驾照理论考试一样。考试题目的更换老师可以根据当时情况掌握选择,可以每一组都不一样,也可维持不变。这样同学们学习时间灵活,知识掌握情况随时反馈,有利于老师对整个教学的把控。节约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和考试,真正做到无纸化考试。
2.2 考核改革方法
首先,需要对护理药理学课程的考核体系进行合理的改进,避免单纯依赖于卷面成绩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而应当在考量卷面成绩的基础之上,综合对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学习态度、实训操作及团队合作精神、实训用药护理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按照一定的比重对分值进行换算,确保最终所计算得出的成绩能够更加公正与客观。
其次,需要提高课前、课间测验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对知识点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手段,除需要在期中、期末加以应用以外,还需要深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课间小测验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在课前可以在题库当中抽取上一节课或上一章节的相关试题,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测验,以检验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间,同样可以通过小测验的方式,在题库当中抽取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更加准确,以确保接下来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3 实施效果
我院教研室利用学校争创示范高职高专院校的有利时机,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护理药理学题库和网络学习以及考试平台,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合理的改进。以上措施已在我院的实际教学中落实了近一年的时间,根据近一年实施效果的信息反馈,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积极性和参与性都有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对临床用药护理的实践)和考评成绩都有明显进步,学生接受度和满意度都明显提高。以上实践成绩表明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措施价值突出,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此方向的研究与探索工作。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高专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方面的两大关键问题:一为护理药理学网络题库的建设;二为护理专业学生护理药理学知识的考核优化,展开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通过改革的方式,促使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所开展的药理学教学无论从方法、内容,还是从机制方面来说,均能够很好地与现阶段的医学模式转变相适应,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与现代化临床护理服务需求充分契合的应用型、复合型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杰,毛双法.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分析及改革设想[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4):34.
[2]陈利巧.“模拟治疗室”和护理程序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8):1076-1078.
[3]曾菊绒,徐天娇,胥晓丽等.增强记忆教学法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3):1254-1256.
药理学特征范文6
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这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药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陈克恢研究麻黄[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基于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试图较系统地论述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探索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它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2.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三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 中药药性药理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毒性等方面的药理研究,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手段。如梁氏用温热药建立热证动物模型,再用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治疗,观察中药寒凉药性的药理学基础;用寒凉药建立寒证动物模型,再用热性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治疗,观察中药温热药性的药理学基础[2]。又贲氏应用血虚肝脾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的归经药理[3]。
2.1.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 中药实验药理是中药药理的研究核心,中药实验药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研究中药功效的药理作用,揭示中药功效的现代内涵。中药功效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药学中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揭示,必须以中医证的研究为基础;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证在实验研究中的载体,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实验药理的研究基础。如研究补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四君子汤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四君子汤能抑制正常动物离体器官小肠的运动[4],对正常在体动物小肠推进运动无明显影响[5];但能增加脾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5,6]后者与临床实际相符,与补气药健脾益气功效相符,是健脾益气功效在肠功能中的体现。这个例子说明,建立和使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才能真正揭示中药的功效,丰富中药实验药理的内容。
2.1.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临床药理的桥梁 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学科有待建立。由于正常动物的结构形态、功能代谢与人类的病理状态相差甚远,故必须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来连接中药实验药理与临床药理的研究,为中药临床药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2.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2.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 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特征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2.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自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首次记载用精米喂猫、犬造成脚气病模型以来,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已初具规模,分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三类。
3.1 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分为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和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
3.2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自60年代邝安建立第一个类“阳虚”动物模型[7]以来,已用200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3 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 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另一种是在中医药病证理论指导下,建立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8]。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主要是应总结分析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理论,加大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和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建立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科研规范、研究体系,为中药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药药理研究、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合流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将为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克恢,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1924;24(5)∶339
2 梁月华.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19(1)∶54
3 贲长恩.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23
4 黄树明,等.中医杂志,1988;(9)∶60
5 彭 成,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6
6 闻集普,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