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经济学分析

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定位

按照国内一般的文献分类,“经济”都是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因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科社会活动和各科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活动和关系,所以各部分类法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都是正确的。关于经济类目的位置,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前。例如《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等。第二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后。例如《中图法》。第三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与“军事”、“法律”之间。例如《人大法》(白国应,2002)。从国际来看,比较流行的是经济学论文中经常用到的JEL的经济学文献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由著名经济学杂志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创立并推广实施。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大部分的国内产业经济学在内容上不同于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本文试图从文献分类的角度分析一下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在经济学文献分类中的定位。由于文献分类方法众多,这里仅仅分析在国内《中图法》中的定位以及在国际上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一、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及其在《中图法》中的定位

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基本内容,还有的教材涉及到了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按照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划分,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而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关联以及产业政策则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

在中图分类法中,F代表经济。由于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如果是研究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F015,微观经济学是F016。

第一,产业经济学可以看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分类号是F06,具体产业经济学是F062.9。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各个分支学科来看,主要与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有关系。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主要看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具体关系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分别和中图分类法中的区域经济学(F061.5)、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F062.3)、技术经济学(F062.4)、信息经济学(F062.5)、计量经济学(F064.1)等分类相对应。

第二,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中,中国经济分类号为F12,其中产业结构为F121.3。由于在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应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另外国际或者国内的经济地理的分析也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等内容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

第三,从产业经济学的数量研究方法上来看,涉及到了博弈论方法、经济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方法以及运筹学方法等。而这部分内容应该归入“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2)”之中。具体有经济核算(F221)、投入产出分析(F223)、经济统计学(F222)、经济数学方法(F224)等。

第四,在产业组织中必然涉及企业理论问题。企业理论有单独的分类,位于企业经济(F27)中的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F270)。

第五,产业经济学与工业经济紧密相关。对于工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产业经济学都有相关的研究。在“工业经济(F4)”中,各个部门的分类号如表1所示。如果研究的是特定部门的问题,则可以归入这一类。

如果研究的是国际工业经济各个部门,则划分到F41中,如果研究的是中国工业经济部门则应该归入F42。

二、在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JE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是经济文献杂志的缩写,1969年始在美国经济协会(AEA)赞助下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季度发行。该系统将所有的经济学文献按内容分为A、B、C、D、E、F、G、H、I、J、K、L、M、N、O、P、Q、R、Z共计19个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方向,在每个方向之下再设有专题内容。其中各领域和方向都有专门的综述栏,专题就不再设有综述内容栏。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在JEL分类中分类号是L,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国内产业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有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以及一些数量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在JEL分类中的定位如下: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主要在“经济发展、技术转变和增长”分类中,分类号为O,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O11)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产业以及技术选择”(O14);对于“产业关联”的分析应该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城市和农村分析(O18);“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内容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和其他JEL分类中相关内容的结合。

三、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区分及其演进

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则比较广泛。目前在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中基本上沿用“行业”或“部门”的含义,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和政策的不同。在结构问题上,国内产业经济学不仅仅研究产业结构,也研究市场结构问题,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竞争。在政策方面,国内的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结构政策,也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则只研究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的差异。内容的不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在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部分的内容更多使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则更多的是使用博弈论方法。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则是二者通用的。

第三,研究内容的演进。国内产业经济学最初主要研究工业经济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和竞争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所以当前的产业经济学涉及的产业范围增加,不仅有第二产业的研究,也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国应.关于经济文献分类的研究[J].图书馆,2002(6).

2、刘廉生.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5).

3、王凯.文献分类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4).

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物理产业;发展分析;应对措施

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商品消费、流通、生产等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发展形式,因此,物理产业发展状况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其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渐成为世界上制造量最大的国家,促进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分工明确,形成了与国际产业链接轨的产业结构,在各个行业的发展运行当中都需要物流产业的支持,因而物理产业的发展是无法被其他行业所取代的。

一、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产业的发展不集中。我国许多物流公司都是遵循比较传统的运营模式,物流公司结构比较分散,使得市场物流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将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到国际物流的水平,需要不断加大物理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这是我国物流行业最终的发展趋势,由于这样的竞争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流公司之间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就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就是物流产业比较分散,物理大型企业比较少,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将小型的物流公司集中起来发展,促进小型物流企业向大型企业方向发展下去。2.复合型物流产业导致了信息不匹配。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不够集中,主要目的不是将运输与储存进行有效的结合,而是针对物流公司之间共同的目标前行,通过连接与物流产业内部相关的企业,互相之间开展相应的物理活动来进行发展成为新型复合型物流产业,就整体发展局面来看,在传统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从储存运输到客户购买、工厂生产,再到市场销售等多个方面,因为物理企业内部复杂的程度和不同的组成结构,以及不同的包装和分包装之间的互相协作的关系,使得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物理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无缝匹配,随着快递信息的不断更新,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物理企业供应和接收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风险。3.管理的不统一。物理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行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商品检验、税务部门、海关、城管部门、贸易行业,以及与公安部门紧密相关,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的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协调等多方面都需要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积极互相协助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但针对目前物流发展现状而言,在相关管理部门设置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设定相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设定管理部门:第一,从国家到城市都会有行政管理部门,并且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没有办法统一开展,因为政府和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够清晰,部门之间管理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政府和部门之间开展工作不能互相协调配合,无法达到管理工作的有效统一开展;第二,各个部门、各行业之间都是自行进行独立管理,只关心本部门和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行业和部门之间没哟进行统一的管理,导致物流信息不够集中,导致无法设定高效、统一的消息平台,使得与物理行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二、改善的建议与策略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是直接关系到物流产业进行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每个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物流产业需要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制定出完善、合理的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体系,需要从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着手开始培养,对物流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研究,以及成功的使用经验,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开展,对物流产业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同时在国外成功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使其更加适合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特征,因此,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物流人才,不仅拥有创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还具备丰富的物流理论专业知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朝着全方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满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针对物流产业制定发展规划。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以身作则,就物流产业结构进行细化、整合、重等发展步骤,更好地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针对国外物流发展成功的案例,吸取成功物流管理案例当中存在的管理经验和精髓,使得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其次,在建立相应的物流产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目标是合理明确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可以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为短期和长期、最终目标三种目标,对物流产业的管理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对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使得物流产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3.提升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我国物流产业可以与时代共同进步发展,只有拥有过硬的创新技术支持下,我国物流产业才能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新时展趋势下,我国物流行业必须要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对自身所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理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物理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我国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保障物理产业平稳持续发展的体系,物流产业只有不断对物流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为物流创新型技术的开发提供优良的技术环境,营造优良的技术环境需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提取其中蕴含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物流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判定物流技术标准,有效提升物流对人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4.调整企业结构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朝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最初要将企业和政府进行分离,建立只适用于现代化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充分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要求,对物流企业开展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朝着国际化的水平前进,让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走向国际化经济发展平台;另外,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我国相关政府制度来保障物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完整统一的物理产业结构,保证物流产业持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发展壮大,逐渐向大型、国际化物理产业发展。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大量的出口、生产制造都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各行业之间紧密联系,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针对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并且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物流管理和监督的体系,形成统一、完整的物流产业结构,需要在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产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亚,徐盈之.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6,(10):15-23.

[2]徐朦,郑凯.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监管难点分析: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J].特区经济,2014,(12):202-204.

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3

一、信息产业创新行为分析

由于信息革命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不同于工业革命,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成本构成、需求以及生命周期都和工业产品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通常,工业时代所产生的创新是一种“硬性”的单向性创新,这种创新是在一种新产品被发明创造出来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厂商只是针对该产品进行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创新,由于这种创新行为是由厂商单向激励的物质性创新,所以我们将其看作一种“硬性”的单向性创新;而在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创新行为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现,也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将其称为“软性创新”。因为这样的创新较少涉及到物质性的生产,而更多的是实现信息产品计算能力的提高、处理信息速度的提高、容量的扩大、网络带宽的增加等方面。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创新的差异性。信息产业的创新以倡导个性化产品为主,成功的例子不再是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单一化生产,而是提供比原有产品功能更强、性能更高的差异性新产品为主。这是由于大部分信息产品的生产是非物质性的生产,在生产信息产品的过程中,可变成本是很低的,这样就为厂商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创造了条件。为了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厂商必须在产品的功能、性能和版本上体现不同,从而实现信息产品的高异质性。这样,信息产业的主要竞争手段就是以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产品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二)创新的时间性。我们不难发现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较长,而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则比较短。这是因为在工业时代的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类对物质、能量等具体有形的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消费等方面。许多工业产品都属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范围,因而物质产品的生命周期就比较长。而由于人们对于大多数信息产品的需求都具有及时性,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因此其创新也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任何厂商所推出的信息产品,如果其性能比现有产品落后,那么这种信息产品是根本没有生存可能的。

(三)创新的功能性。在工业时代,厂商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主要就是改进产品工艺,以更低的生产成本来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争取更多的消费者,从而获得利益。而在信息时代,厂商的创新活动则着重于开发新产品和新功能。计算机业中的“摩尔定理”是最为明显的例证。可以这样说,信息时代的创新行为是不断提高产品性能使其能够执行新的功能。由于成本已经不再是信息产业的主要竞争手段,厂商创新的重点领域也就不再是改进工艺,生产出成本更低的产品,而是在为客户提供更加先进的用户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利用厂商的创新产品实现其原先不能完成的工作。

(四)创新的互动性。当信息产业的某一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时,能够促进相关领域取得新的创新成果。例如,当计算机的软件功能更加强大时,就会对计算机硬件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计算机硬件厂商积极投入研究开发,而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又为软件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类似这样在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式创新活动在工业时代的创新行为中是不多见的。

二、信息产业创新机理分析

信息产业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呢?在信息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很独特的。我们不难发现价格昂贵但性能较好(如高集成度的内存储器)和价格低廉但性能较差(如低集成度的内存储器)的产品都同时存在且拥有大量用户。为方便起见,我们仅定义两种比较典型的用户群体来考察这一现象:一类是性能偏好型消费者群体(简称消费者a),当市场上同时存在高性能、高价格产品和低性能、低价格产品的情况下,该消费者群体倾向于选择高性能、高价格的产品;另一类是价格偏好型消费者群体(简称消费者b),该消费者群体倾向于选择低性能、低价格的产品。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消费者a对于性能的敏感程度高于消费者b,消费者b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高于消费者a。也就是说,只要出现性能更高的产品,消费者a就会购买。

设P为产品价格,B为用户每次使用产品时得到的便利,C为用户每次使用产品所发生的成本(如待机、启动等候时间,队列优先判别、链路配置时间等)。另外,假定用户对产品性能的偏好程度可以由其使用该产品的次数来衡量,使用次数越多的用户对性能的偏好越强。设用户使用次数为N。则效用函数应满足:

f(N)=(B-C)・N-P

设g(N)表示使用次数为N次的用户数量的函数。我们可以推断,使用次数多的用户(如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而大多数用户使用次数较少。我们可以得出:

g(N)=-f(N)=-[(B-C)・N-P]=P-(B-C)・N

这样,就可以推导出表示信息产品性能、价格和用户数量的需求函数,该函数是线性函数,其斜率为-(B-C),截距为P。对于消费者a群体和消费者b群体来说,由于有:Ba>Bb,Ca<Cb,可以推论出:

(Ba-Ca)>(Bb-Cb)

另外有:Pa>Pb。即需求函数中消费者a的斜率比消费者b的斜率大,表现在需求曲线上a为更陡峭的一段线段;同时,消费者a的截距也大于消费者b的截距,即在需求曲线上a的位置更高。(图1)

也就是说,对于消费者a来说,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获得性能更好的产品,在性能-价格比中斜率较小,线段较为平滑;而对于消费者b来说,性能的提高并不能单独的刺激消费,因而斜率较大,表现为较为陡峭的线段。通过信息产品需求函数,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信息产业厂商实现创新的战略选择。厂商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最优战略就是利用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偏好,提供不同的产品。设厂商提供给消费者a的价格为Pa,销售数量为Qa;提供给消费者b的价格为Pb,销售数量为Qb。这时,厂商能够获取的最大化利润是:

为达到目标,厂商有两种选择:

A、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研制开发不同的产品,并将其投向不同的目标市场。此时利润为:

B、仅针对消费者a开发研制新产品,并且先将产品投放给消费者a群体;然后再将该产品降价销售,投放给消费者b群体。此时利润是:

显然B战略优于A战略,所以厂商不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去开发创新,而应将其研究开发资源集中起来,进行针对消费者a的创新活动。厂商首先在消费者a群体中推出新产品,收取较高的价格;然后再经过降价,达到消费者b群体所能接受的价格水平后,最后再将该产品向消费者b群体推广。这就是信息产业中决定厂商产品创新和产品推广时间先后顺序的机制。

那么,信息产业厂商实施创新和推广的最佳时间,即何时创新又取决于什么机制呢?上文提到厂商可以通过调节两种产品的价格,使其总收益始终保持在一个最大化水平上。当厂商把原来面向消费者b的低性能、低价格产品的价格降至极低的水平时,就会将其淘汰出市场,同时将原来面向消费者a的高性能、高价格产品的价格降至较低的水平,向消费者b推广,从而在这一群体的市场中进一步地赚取利润。为了继续在a市场中继续保持市场份额,厂商就会在此时进行产品创新,将新的具有更高性能的产品推向a市场,从而开始新的一轮推广。

信息产业厂商创新时机是由其产品组合的总收益水平决定的;同理,厂商淘汰旧产品的时机也是这样的机制确定的:当某项产品在a市场上的收益达到极大值时,厂商就会将其降价在b市场上推广。由于b市场上用户的购买倾向是价格更低而不是性能更好的产品,因此厂商必须将原来在该市场上销售的旧产品淘汰,以便为降价产品留出足够的市场空间。

三、信息产业创新激励分析

从厂商本身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看,即使是垄断者,创新激励也是很强的。那么,针对竞争者来说,同样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针对消费者b开发新产品。由于原有的厂商(即垄断者)可能已经在向该市场推出相同性能的产品,因此新加入的竞争者必须以更低价格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由于消费者b的购买倾向性,因此垄断厂商和竞争者必须在价格上展开竞争,很快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到双方都无利可图的水平。由于原先占据该市场的垄断厂商是将其针对a市场开发的产品在b市场降价销售,也就是说,该垄断厂商已经在a市场上赚取了一部分利润,甚至可能已经收回了其研发成本,所以损失较小;而新加入的竞争者可能就根本无法收回研发成本。可以说,竞争者加入低性能、低价格市场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双输决策”。而且,针对消费者b群体所开发的产品大都不是技术最先进的,所以这种类型的竞争,只促进了降价,使消费者b受益,根本不能促进创新。

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4

服务业是实现分工的重要保障,经济要素的流通靠服务业实现,信息、情报、技术等服务业对于分工的协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llenYoung的《递增报酬和经济进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是一种“网络效应”.在分工网络中,经济因为分工而产生整体的递增报酬,服务流通网络与市场的规模相互决定.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为服务经济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分工、专业化、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基本概念可以为经济现象特别是服务经济现象给出新的解释.服务经济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也是分工的过程体现.在经济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的服务经济是作为交易费用的形态出现的,服务经济对交易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内生和外生成本的概念可以用来很好分析服务经济本身的效率.

二、服务经济、分工与专业化

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服务最深刻的根源在各类劳动的独立化和社会化,也就是生产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程度越高,与此相应的服务业的发展越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转化为社会服务.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斯密定理指出,市场的范围决定分工的程度.服务业的核心部门流通服务业如商业、金融、交通、信息、物流等,都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将分割的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联接起来,服务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范围与深度,也决定了市场分工的水平.此外,服务业功能性部门中的生产业如咨询、技术支持等行业,作为高效的中间投入为生产服务的同时,更加速了信息传导,强化了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大大减少了社会分工试错过程的盲目性,间接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

三、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些研究者将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达经济阶段”、“后工业化社会”、“丰裕社会”.事实上,“服务经济”虽然在表面数字结构上有其突出的特征,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代表着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路径的逐渐改变,并随之不断延伸拓展、以及从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特征.

1.工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是指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工业因大量使用机器而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非常迅速的规模扩张,工业与其他产业在结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服务业的主要部分是流通服务和基本功能服务.工业主要带动的是诸如交通运输网络、商业和金融之类的经济网络型服务活动的增长,因为它们是工业生产供应和需求之间的桥梁和网络;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一些消费型服务的增长,这类服务业的增长因素更多地来自于收入在较短时期内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工业财富膨胀过程中,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加强和反哺机制还并不特别显着,工业生产中服务活动的中间投入地位也还没有那么突出,工业或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迅速,大大超过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方面快速扩张,但产值贡献增长远落后于就业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于工业部门.

2.服务经济阶段服务经济是指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物质生产及其实现所需流动性带来的非物质交易与活动超过物质生产活动自身的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化、深化,社会分工的链条不断加长,一些原本不能交易(即交易费用大于自给自足费用)的人类活动被市场卷入,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部分;信息、物流、金融、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不断成长,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流通服务业占据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引领服务业总体水平迅猛增长.传统服务活动因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如网络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等)在形态上得到改进.服务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市场经济必须有大量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从事包括融资、销售、定价、广告、评级、筛选、质量保证、保险等在内的看似无用,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业务,来确保产品的生产、交易得以完成.随着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产品需求更加多样化或精细化,服务行业的形式、机构、人力、物力资源等都得到迅速的增加.

3.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反哺机制日益加强.由于服务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业中的某些行业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要高于制造经济时期,社会整体生产效率较之于制造经济时期也有大幅的提高.乔根森从实证的角度比较了1947—1985年间不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发现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高,甚至在总体上不比制造业低.在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比重日益下降的同时,工业物质财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支撑地位和能力仍继续存在.黄少军对22个OECD国家和57个其他国家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即使在服务经济阶段,服务业仍不是整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工业始终都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在经济结构变动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方面,只有工业比重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服务业的比重变化影响并不显着.但从ThijstenR的实证中又可以看到,美国1980年代到1990年代间制造业生产力的恢复与这个时期服务外包所促成的服务经济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说明流通业和知识资本集中的功能业对工业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制造业较长期的强劲增长表现与产业结构表现中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并不冲突,这也是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精髓之一,即服务业通过自身的增长和结构的放大,同时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变革,帮助比重下降的工业仍能提供足够的社会物质财富,反过来支持这种高服务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服务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过程.

四、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的网络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容量的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体系对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贸易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金融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中间市场等新型服务业逐渐壮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类活动的冲击力更大,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更多,协调机制也远比过去更为复杂精巧.服务业的范畴已从最初的商业贸易、公共服务、个人消费深入到生产的内部环节中.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了流通的效率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其作为中间投入所发挥的微观积极作用和宏观经济影响,它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经济)效率(efficiency)……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联系,而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这一现象被杨小凯称为“分工经济的网络效应”.物质生产对经济发展的有形作用与服务业无形作用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的描述来表示:有形的辐条汇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 便利,“无”发挥了作用.老子的这段话表明,服务业是“无”,农业工业是“有”,“有”是“无”的寄托,“无”是“有”的媒介,“有”和“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有效的经济体系.Riddle通过构造一个“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模型”向我们描绘了服务在分工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而是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具体而言,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有3个重要作用:一是加速流动,实现市场扩张.“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讲在集中固定的生产和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明显地加强了.”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限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极大减少资源对生产制约的同时,将分散市场与集中的生产联结起来的商业和金融业变得格外重要.二是提高交易效率,提升经济体系效能,促进了工业的效率.“国家生产系统的越来越复杂导致中央政府监督和调节作用的加强”,同时,“政府对劳力消费需求(警察、卫生、公共保健、教育及其他)大大增加”.三是增加经济体系的弹性,实现经济平滑调整.市场的透明性加强,信息传导更迅速,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链条加长,生产消费过程更具有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最终需求也会增加.

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产业聚集 PDTC模型 广东省

近年来,研究区域产业集聚问题的相关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仍可以大致归结为三大主线:一是从探寻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切入研究,如Audretsch & Feldman(1995)、Maskell & Malmberg(2007)。二是从动态的角度关注影响产业集聚过程的各种具有“外部经济性”特征的因素,如Fujita & Thisse(2002)对规模经济、专业化劳动市场、企业协作费用的论述和范剑勇(2010)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分析都属于这一研究范畴。三是研究产业集聚过程中知识、文化等“软性”因素的影响。Lundvall(1994)、Asheim(1995)和Maskell(2001)等人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C-H.Lin et al(2006)总结当前的研究,认为技术知识、资本资源、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支撑产业、企业家精神、高素质人力资源等因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影响甚为明显。为能更加客观的辨识、区分和解释产业集聚及其演化,统计和定量方法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

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但是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大部分研究侧重对产业集聚内在机制的研究,却缺乏对“区域”这一空间要素的足够重视和分析。另一方面,正如Martin(2003)指出,在现实中各种因素普遍交织于一体,因此上述任何“单类”理论及模型都将难以做出全面地解释;况且,针对具体不同环境、经济和空间,从中分辨并选择最适宜的分析理论和模型也极为不易。因此,亟需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将目前的各类理论加以整合。

理论分析框架

早在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开拓者马歇尔就意识到劳动力市场共享(labor force pooling)、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使得集中在一起的生产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此后有关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逐步展开,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者将收益递增理论引入产业集聚的分析当中,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一个新,与此同时,有关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范式也逐渐趋同化。然而,这种趋同也导致了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目前几乎所有的文献都只从生产环节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但是,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总过程都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体,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由此看来,在研究产业集聚问题时,仅仅关注于“生产”环节似乎是不够的。事实上,Morosini(2004)就曾将产业集聚形态视为一个区域社会经济体;与此相似,我国学者朱康对(1999)也认为产业集聚是一种产业种群生态系统。这些观点均是将产业集聚视为一种在功能上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综合体,其中必然会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一闭合的循环系统。

源于这些思路,可以将区域产业集聚重新界定为:“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各类经济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不断打破初始的产业地理分布格局,致使区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不断集中于核心区的过程”。基于这一定义,要研究区域产业集聚问题,就是要同时分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生产系统、分配系统、交换系统和消费系统如何作用或者影响产业集聚。总体上,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可以通过构建一个被称为PDTC的模型加以解析。该模型主要由如下四大命题组成:

命题一:区域生产系统通过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区域产业集聚。为降低生产成本,同一产业的集中将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不同产业的空间集中则有助于获得范围经济。区域产业集聚的生产系统影响函数如式(1):

(1)

其中,O为区域生产组织结构,包括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和行业生产组织结构等;A为生产系统的技术和知识水平;L为劳动力要素数量、质量和成本;K为资本要素及其成本。

命题二:区域分配系统通过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区域产业集聚。一方面市场和行政的分配力量及边界共同决定了经济的产权性质;另一方面对于区域内既定的“蛋糕”,其在不同规模企业的分配将会产生不同的集聚效应。区域产业集聚的分配系统影响函数如式(2):

(2)

其中,D为区域内政府财税转移、支持的产业和区位导向政策;S为企业规模结构;M为区域市场化程度。

命题三:区域交换系统通过专业分工进而影响区域产业集聚。区域内交换有助于形成专业化要素市场、多样化消费品市场和本地化中间产品市场,从而促进分工经济的发展。区域间交换有利于形成密切的经济输出和输入关系,从而促进开放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区域内外的交换将直接影响产业的地域分工,体现为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或分散。区域产业集聚的交换系统影响函数如式(3):

(3)

其中,G为交换组织制度和政策;N为区域交换网络的成熟程度;R为区域一体化程度,P为对外经济联系程度。

命题四:区域消费系统通过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产业集聚。首先,产业聚集核心区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促进产业集群,而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反而会使区域产业倾向于分散。其次,消费者偏好要求市场提供差异化产品,由此产生的压力促进企业创新,进而提升区域产业集聚的生命力。此外,区域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边界的动态变化也将引起产业集聚的强化或弱化。区域产业集聚的消费系统影响函数如式(4):

(4)

其中,U为本地消费习俗和习惯;H为本地市场规模;X为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及其挑剔程度;Y为区域外部市场对内部市场的替代或挤压程度。

广东省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产业经济学分析范文6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现在我国体育产业的特点和辽宁省本溪市滑雪旅游产业的具体现状,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与调查,并对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制约辽宁省本溪市的滑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盲目无计划的开发、对自己所服务的人群不了解、专业人才的匮乏、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所造成的。根据调查结果,旨在为辽宁省本溪市滑雪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滑雪产业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滑雪运动在中国的起步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较晚,在一九九六年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近年在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中占的比重逐年上涨。在种类繁多旅游项目中,滑雪旅游已经成为了最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之一。辽宁省本溪市以其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和多山的地貌特征,势必会成为国内外最具发展潜力的滑雪度假旅游胜地。促进辽宁省本溪市滑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本市可用于滑雪旅游产业的资源,是辽宁省本溪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市滑雪旅游产业在近年来虽然蓬勃发展,但与其他滑雪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内外城市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比如说:雪场雪道级别水平较低,行业管理不规范,投资主体不明确,从业人员技术不高,滑雪装备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辽宁省本溪市的东风湖、同泉滑雪场,有高山滑雪兴趣的中等收入人群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名网站和校图书馆查阅有关滑雪运动与滑雪场所的相关研究文献与相关著作十余篇,选择对课题有帮助的文献进行资料的分类工作, 然后将资料有目标性的进行整理。最后对所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考证资料的真伪,进行归纳,为本课题的选题、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依据调查问卷的设计理论,在指导老师建议与意见下,设计了“滑雪消费人群对商业滑雪场设施服务满意情况调查”问卷,并随机发放给在本溪市商业滑雪场消费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55份,回收率91.7%,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91%

3.访谈法

对辽宁省本溪市参与与从事滑雪运动的人群进行了抽样访谈,了解大众滑雪相关的诸多问题。

4.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问卷调查中所得到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统计的分析,得到相对应的百分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辽宁省本溪市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本溪市滑雪产业现状 辽宁省本溪市现有滑雪场2 家,本溪市东风湖冰雪大世界雪上娱乐区:现有高级滑雪道一条,中级弯道一条,初级滑雪道一条,初学者练习场一个,总长度1.86千米。有高、中、初级雪圈滑道各一条。新建娱乐大众型320米单板公园,350米野雪公园各一条。现有造雪机2台、压雪机1台,双人空中吊椅索道1条,托牵索道2条(运力:1200人/小时);高级滑雪双板1500付,单板300付,滑雪服500套,雪圈800个。普通门票价格138元。

同泉滑雪场整个滑雪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计投资金额3000万元。高级滑雪道一条,初级滑雪道一条总长度1.2千米,现有造雪机1台、压雪机1台,托牵索道1条;滑雪双板1200付,滑雪服120套。普通门票价格:100元。

(二)滑雪人群参与滑雪活动的影响因素

滑雪消费人群参加滑雪运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所在地点的距离占48%,近半数的人会选择离家近的雪场进行滑雪运动,另一半人则不会考虑距离问题,这说明本溪市的滑雪场所的交通建设还是不能满足滑雪消费人群的要求,36% 的人选择滑雪场是因为价格因素。滑雪场的特色和服务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大,几乎没有体现出来,因此雪场应该着重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

(三)滑雪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情况

从滑雪人群的消费动机研究调查中发现,52%的消费者进行滑雪消费时的主要消费动机是娱乐与休闲,锻炼身体和感受刺激,由此能够看出娱乐休闲业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好的,把体育与娱乐休闲相结合起来,建立一条庞大的休闲娱乐产业链,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加速发展,完善和培养滑雪健身娱乐市场具有无疑意义。30%的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与亲戚朋友在一起的娱乐,由此可以得出发展团购和给与人数多的团体优惠的价格是可行的。

(四)消费者知道滑雪场的渠道

利用广告、宣传单、网络知道雪场的消费人群没有超过 20%。滑雪人群去滑雪场进行消费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其他人或者其他渠道了解的,这就有利的说明本溪市滑雪场做的宣传和广告效果非常差,若一直这样下去会很大程度上阻碍滑雪场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广告宣传的途径,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对滑雪运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让多数人思想上对滑雪运动产生消费的理念。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理念早已经过时了,再优秀的产品也需要做好宣传的工作,这其中也包括体育娱乐产品。

(五)消费者的月收入情况

月收入在2000至3000为滑雪场消费的主力,占到了70%,月收入3000以上的占到了18%,这说明目前本溪市的滑雪场还是以相对高收入的中产阶级为服务对象的。

(六)辽宁省本溪市滑雪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滑雪器材及滑雪服质量不过关

辽宁省本溪市两家滑雪场都存在滑雪器材老旧、滑雪服装质量不好等原因,而且滑雪场需要的设备器材更是全部从国外原装进口的,设备的维护及保养等后续工作都不到位。绝大多数滑雪板仍然是大众娱乐的二手板,很难满足中级阶段滑雪人群的需求。由于这部分人群大多接触滑雪运动不久,还不到购买自己的滑雪装备的时候,但现阶段滑雪场可以提供的滑雪装备又不足以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因此会导致这部分人转向其他周边城市的滑雪场,引发客流量的流失。另一方面我市各大体育用品商店出售的冬季户外滑雪产品,几乎都是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进,没有专业的本市生产基地和自主的品牌,而从外地和国外引进的滑雪设备由于运输的因素额外支出费用会大幅度增加,直接导致很多普通消费者在高昂的价格面前望而却步。

2.专业滑雪指导人才匮乏

正规的滑雪指导员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严格的考核,而有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其指导员的培训与考核更是严格、正规。而我市的滑雪场正缺少这样的经过正规专业化训练过的滑雪指导员队伍,一些雪场所谓的指导员,基本上不懂基础滑雪知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即使能够做出一定的简单的滑雪动作,但滑雪基础理论缺乏,在指导广大潜在滑雪人群入门时会不可避免的做出不可挽回的错误指导。

3.投资风险过大

由于滑雪场地前期投入资金过于庞大,所以仅靠当地政府拨款支持形成一定规模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相比其他运动项目,发展滑雪所需要的资金,土地,资源会更大一些,单独依靠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很难使其长久的发展。目前辽宁省本溪市及其周边的滑雪场所绝大多数为私营或股份制,所以就造成了大多数运营者都想在最短时间内收回前期投入的成本,没有过多的考虑这项产业的长久发展,长此以往这种运营模式对整个地区的滑雪产业是极其不利的。

4.环境的污染和地下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当冬天的降雪量稀少时,滑雪场为了保证雪的质量和数量就需要大量的人造雪来弥补,拥有充足的水源成为了的重要先决条件。通过访采访从业人员得知,本溪市的滑雪场造雪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大约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其次是城市自来水, 约为总用水量的19%;最后是1%的冰层以下的地表水。现在本溪市的滑雪场处理污水的方法还是以自然排放为主,比例约为60%,其次是通过下水管道排出,虽然处理污水的方案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采用环保的污水排放处理方法几乎没有。滑雪场的环境以及卫生条件也是决定滑雪场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各大滑雪场应该定时并且及时的将成产中的垃圾和消费者制造的垃圾处理掉。采访表明,目前的滑雪场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绝大多数的滑雪场处理垃圾的方式就是焚烧和掩埋,几乎没有将垃圾分类回收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另外,因为滑雪场地的无规划开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将是几十年以后都没有办法恢复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制约辽宁省本溪市的滑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盲目无计划的开发、对自己所服务的人群不了解、专业人才的匮乏、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所造成的。

2.辽宁省本溪市的滑雪产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有效、合理的利用本地的地理、气候、交通等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建设以滑雪体育运动为主的冰雪旅游产业,注重培养当地的滑雪文化,并以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本市经济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本地区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二)建议

1.采用的广告传媒模式要多元化,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广告模式:对于从来没有滑雪经历的人群这一个庞大的客户市场,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以前对滑雪运动的错误理解,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滑雪理解为一项危险而又花销庞大的体育运动。由于这项运动的核心价值是运动产生的兴奋感体现的,在常规的宣传广告中极难表达清楚。在销售过程中应利用人性中喜欢挑战自我和寻求刺激的这些特点来进行营销,在给消费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绝不能过多的强调滑雪具有的危险性也不应该过多的强调滑雪技术的复杂,应该把销售重心放在滑雪运动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感受,并强调滑雪水平提高后成功的感觉;对于滑雪爱好者,这类人群相比初学者来说更注意滑雪场地的基础设施,如雪的质量或者缆车的是否够用,对此应在宣传广告中重点突出场地的人性化服务,摩毯和缆车的载客能力,雪道的专业水准。印宣传手册是市场营销过程中使用的重要工具,目前的大多滑雪场只印刷一些简单的宣传纸,这样的宣传力度并不会给大多数人足够的冲击力,导致没能过多的留下印象。应该印发一些精美的宣传册,并且免费派发给市内的各个单位和个人,通过视觉的冲击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滑雪场的特色,而且一定要在雪季之前提前派发,接受提前预定;制作宣传片,在辽宁的多家地方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