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的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现象的变化

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1

习作内容: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

习作指导:1. 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即使是同样的月亮、云霞也各有不同,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它们的特点,特别注意抓住景物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具体描写,把景象写得真实,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2.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写自然现象,可按时间顺序来写,如写“观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也可从景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写云的形状和颜色。

3.根据特点,大胆想象。可以根据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还可以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自然现象写得具体、形象,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习作展示:

今天早晨,我起了个大早,一骨碌爬起来,就往南山出发,准备去看日出。

我踏着蜿蜒的石阶拾级而上,两旁的树林影影绰绰,灰蒙蒙一片,从树林里不时传出几声鸟鸣,先是怯生生的,逐渐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响成了一片。晶莹剔透的露水在青翠的树叶边上滚动着,如同仙女绿色裙裾边点缀着的颗颗珍珠。伴随着鸟鸣,不一会儿,我便登上了南山。

我信步走进南山顶的一座凉亭,它小而雅致,圆柱石栏,四角飞檐。我向东边望去,天空先由鱼肚白色,变成了浅蓝色。远处的山峦,迷迷蒙蒙,扑朔迷离,像技艺超群的剪纸大师信手剪出的剪影。忽然,山的背后露出一道红光,那红光向着天空刺去,如同一把要刺破云霄的宝剑,慢慢扩大,越来越粗,成了一根光柱;又逐渐扩大成块块地毯,一忽儿变成了一片藏了一些橙色的朝霞,在山正上方缓缓移动。我屏息凝视,渐渐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便跃升而出,太阳露出了脸庞,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先露出一角,再露出半圆,最后,才露出整个脸庞,这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顿时,光芒万丈,令人睁不开眼。过了不久,山林亮了,幽谷亮了,小山亮了,石径亮了,溪水也亮了。山林苍翠欲滴,山峰一片翠绿。

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点金石: 小作者观日出非常有耐心,观察很细致,抓住特点,将日出的全过程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重点突出。全文优美的词句不胜枚举,如“晶莹剔透、点缀、苍翠欲滴”等等。小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如果能在结尾适时地表露自己对日出、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就更好了!

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2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目前在体育社会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因果关系的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数理统计是关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量的相关分析。而逻辑实证则足根据一定的程序和策略来分析变量关系的逻辑方法,它更能考察到体育社会现象中人的社会属性,帮助我们探索到因果关系的本质。这两种方法在体育社会研究的资料分析中各有其特点,在作用上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因此,探究体育社会现象产生、发展、变化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是必需的。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体育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为依据,来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体育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体育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体育和从事体育的主体—人的关系。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观点和方法,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人们对体育的态度、行为、观念等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结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判断现象的因果关系时应充分认识统计分析与逻辑实证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学中因果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其它科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现象。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它是用社会事实来指出构成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就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来解释。

    在自然科学中,一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受自然界其它现象变化的影响,而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客观物质运动所决定的。其运动过程可以通过3种最基本的物理量纲—长度、时间、质量及其派生出来的速度、加速度、力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加以准确的测量。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利用自然科学专业知识和数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认识和发现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可以重复出现(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做出准确的预测和预报。这种如马克思所说的学科与数学相结合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说自然科学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客观性,可用标准统一的纲量加以精确测量,以及大量自然现象的可重复性、同质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而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现象是由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着的有意识、有思维、凭激情行动并追求某种目标的人所支配的。由于有人的主观性,由人主观意志所支配的运动过程往往很难用统一标准的来测量。尽管社会学工作者提出并建立了一套社会现象的指标体系,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完善的程度。除此之外,很多社会指标本质上就是无法定量的,如性别的男、女差异就无法用定量来表达。从另一方面看,个人的活动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由有理性的个人的活动所支配的社会现象也可以呈现统计学的规律性。这就像大量无规则运动的分子运动所形成的热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的理论来认识一样。社会现象也可以用对大量个体的观测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用社会调查方法来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运动与发展条件和机制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以上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特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研究比起自然科学研究来说要复杂得多。尤其在解释某一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关系方面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自然现象是客观的,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并具有重复的规律性。所以我们总能找到有关某一自然现象明确的原因与决定因素。如:植物生长这一自然现象是由于有“光合作用”的原因而引起的,而阳光、养分、水则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植物本身没有意志来控制其行为,吸收或不吸收阳光、养分和水来控制自己的生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采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决定论模式。但是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有时候因果关系太隐晦了.我们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数理统计寻找出确切的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研究中,社会学家希望发现哪些因素与哪些别的因素有关,哪些因素造成了别的因素发生变化,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第三个因素变化的影响等等。一般说来,社会学家总是用发生在后的因索去解释发生在前的因素。例如,在探究造成偏见的原因,就要探讨为什么一些人有偏见,另一些人却没有。可接受的原因包括:经济竞争、宗教意识、政治观点、童年经历、受教育类型和时间。如果我们知道受教育程度可以减少偏见,这种因果关系的解释,就是我们所能接受的社会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这种解释的逻辑,说明是否有偏见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他们被一些力量,如童年经历、宗教信仰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推到了有或没有偏见的其中一条路上。这就是说,造成是否有偏见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有时候,人们对这种推理方式会感到不满,认为偏见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偏见是因为他们受过了教育。这就迫使我们对人们上学的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寻找原因背后的原因。使关于造成偏见的原因的研究进一步深人下去。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引起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背后作深人的研究和解释。

2、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和逻辑实证对资料分析的特点

    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是用来证明体育社会现象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或体育社会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与多个变量的之间的某种关系。通过对按要求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我们可知道两个变量是否相关,但我们要进一步知道两个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关程度,我们还必须进行相关系数统计意义的检验。一般而言,p<0.05提示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p<0.01表示统计意义很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但任何具体的量都是有质的规定性的,如果不了解量的这种特有的规定性以及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情况,就可能做出肤浅、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解释,因此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有赖于对事物作出的观察和了解,不能凭表面的数据就下结论。体育社会学的数理统计中,即使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并且这个指数具有统计意义,我们也不能因此作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结论。在研究中,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是两个很容易棍淆的概念,若仅仅依据相关系数的高低就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是不科学的,要得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结论,我们必须要满足3个条件:一是自变量必须在因变量之前发生,二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必须存在相关关系。三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不能存在虚假关系。

  对于统计结果的解释,要从实事求是的立场出发,与定性资料如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资料及有关个人态度、动机的资料相结合,并参考其它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反映和揭示调查资料所代表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意义和内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社会调查的目的一是通过一些变量来描述调查总体和各个部分的状态、特征和一般过程,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二是通过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解释社会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发展、变化。变量关系的分析遵循一定的逻辑方法,要采取一定的程序和策略。掌握变量分析的逻辑与策略不仅能使资料分析更深入、更全面而且还能澄清和防止某些逻辑错误,使理论解释更符合实际,或发现新的理论和问题。此外,通过对变量分析思想的把握,还可以培养研究者的想象和分析能力,从而能有效地理出资料的头绪,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料以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

    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我们常需要知道造成某一社会现象一些原因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深人了解体育的社会学本质,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就需要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现象的产生或变化的原因进行逻辑实证,既要从决定论的社会视角,又要充分从人的自由意志支配和人的社会属性特点,赋予看似僵化、稳定、划一的数据以新的活力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如:有一关于经济收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研究,按数理统计的结果,人们的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水平呈相关(r=0.8186,p<0.05),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收声、的增加可以提高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说明人们体育消费的本质原因,提高经济收人未必就能使人们增加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受到人的意志影响。在某些人群中还可能出现收人低的体育投人多,而收入高的反而体育投人少的情况。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寻找人们经济收入提高的原因,以及不同收入人群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3、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中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

    我国的体育社会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较晚的学科。社会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外来引人到中国化的过程。以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初级阶段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改革的实践为立足点,有鉴别地吸取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东西,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这是当代社会学家的使命。这就注定了作为我国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体育社会学,同样也必须努力探求中国化的道路,以求解决中国体育社会的实际问题。从这方面讲,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将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体育社会现象的实际情况。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相关性最高的是缺乏余暇时间。如果我们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去解释,就会认为若有余暇时间,人们就会参加体育活动。但这种解释无法令人满意地说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因为另一个相应的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并没有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余暇时间。有余暇时间当然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如果我们结合逻辑实证进一步探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就可能作出更深一步的解释。首先,从决定论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是被一些力量推动而作出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选择,而所谓的力量可以是受教育的程度、童年的经历、周围其它人的影响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这就是说,造成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然而这种解释往往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第二,从个人选择的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可以在余暇时间里安排固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甚至在紧张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把余暇时间用于其它事情.而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没有余暇时间。实际上中国的文化背景与欧美国家是不同的.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也可能不如外国人那么强烈。由于中国目前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在余暇时间更需要做其它事情,如:做家务、学习进修等等。

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3

2、易:本义为日月为易,阴阳交替。易在易经中有三种含义:一变易,变化;二简易,简单;三不易,不变。但核心含义是变易。

3、经:经典,不变,常则。

4、卦:悬挂之义,把自然现象悬挂起来便于观察,也就是说易经将自然现象和人化用符号来表示。

5、爻:交错之义。易经借助阴阳交错构成不同的卦象。

6、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7、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8、阴爻:断开的横线,用六表示。

9、阳爻:连续的横线,用九表示。

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4

关键词: 建筑; 时间观; 时间

Abstract: The time factor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ime factor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point ou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view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ime factor in building design expression, summed up the creative principle can be used in som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f the knowledge for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Key words: architecture; concept of time; tim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时间观念的概述

时间观念并非建筑所有的,世间万物都具有时间属性。但由于人们对于时间因素总是比对其他因素来的熟悉,因此忽略了对其的研究。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多年以来人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对“空间”、“功能”等进行研究,却较少将关注点放在“时间”上。万物皆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变化演义,不同时间阶段根据社会条件有着各自的发展特征,建筑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在时间上的有着自身的演变。从时间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思考建筑的属性,推断发展中建筑的本质,从建筑学的角度揭发时间发展的规律,这简称建筑的“时间性”。

建筑的“时间性”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建筑从设计到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历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施工、后期装修等步骤的,可以说是一个历时比较长的工程。建好的建筑从投入使用到寿终正寝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反映着时间流逝的事物。其次,建筑还反映了时代特征。建筑的形式,功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特色。建筑的结构、材料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反映。再次,伴随着日升日落,四季交替人们对建筑的感受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对建筑的外部环境的感受,还是内部空间的体验,无论是对建筑的审美,还是对其空间功能的使用,人们对建筑的体会是随着时间推进而变化的,这一刻的感受在下一秒就会不一样。

正是由于“时间”这一变量使得建筑的形式丰富多彩,功能复杂多变。我们不能单纯的只从建筑的空间问题方面来分析建筑,应该结合“时间”一起考虑。

二.现代公共建筑中时间观念的表达

2.1自然时间的表达

所谓自然时间的表达是指大自然通过一系列自然现象表达时间流逝,让这些自然现象写入建筑中,将这些自然现象作为一种参照系使身临其境的人们对时间有所定位和反应。

建筑要反映自然时间就必须向大自然开放,将其现象引入室内。我们选择从两个方面分析自然时间的表达:一是以“天”为衡量标准分析;二以“季”为衡量标准来分析。

人的生活、工作以“日”作为时间衡量,而反映“日”这个自然时间度量的自然现象则包括:来自太阳的光,温度。太阳一天内东升西落,所处的高度不同,发出光的亮度不同,其在建筑上的表达就有所不同。对于建筑外部来说,阳光根据建筑凹凸的形状形成不同的阴影;不同的材料对于投射到其上的光照有着不同的回应。对于建筑内部来说,进入内部光的需求量直接控制了窗洞的大小及多少,进入内部空间的光的作用也是千变万化,不仅仅只是照明而已。条形天窗投射下的光帮助划分空间;连续窗洞投射进的光给墙面赋予新的纹理。此外还有一些与光照有关的建筑构件,例如遮阳构建,其在立面上形成了韵律的变化。其次,一天当中随时间的变化的还有温度。在建筑设计时,对于温度的考虑直接反映在建筑空间功能组合及通风设计等方面。

人也喜欢以“年”作为时间衡量,一年有四季,四季有着明显差别的自然现象,甚至可以说各自有着代表般的自然现象,夏雨冬雪等。而植物的变化,动物的迁徙,天气变化都会给建筑中的人们以丰富的感受。如果站在苏州博物馆的庭院内感受过四季变换的风景,想必连观看的展品也会产生四季变换的风韵。

2.2人的群体时间的表达

群体时间是指人对事件的内在体验,人根据自身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群居生活的特点形成的对自身生活时间变迁的衡量。群体时间可以从两个方面表达:一方面以“人”为体验对象来表达的,即生活时间;另一方面是以历史为表达的,即社会时间。

2.2.1生活时间的表达

生活时间是与人的生活体验有关,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状况在同一自然时间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在做建筑设计时,不能光考虑自然时间,应更注重考虑人对时间的感知规律,通过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带来动态的感受;人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建筑中的生活、工作的活动也是有变化的。一个空间可能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影响使用功能不同。建筑不是静止的,人们不断变换欣赏角度,或从外部欣赏或在空间内感受,通过一个连续的移动来感知建筑,这便形成了人的心理时间。利用这一概念的表达便形成了所谓的“行进式建筑”。该类型多用于展览、交通类建筑。

2.2.2社会时间的表达

社会时间属于历史范畴的,是指由社会成员共同反应的“群体意识”产物。社会时间指的并不是现在的真实时间,是社会成员对时间的群体认同感,可能是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后人认定的一段时期。在这特定时段内社会成员将其特殊的历史事件,社会历史标志与符号联系起来融合产生的共同认知。

一段时期内的建筑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共同的特征,比如在外形、结构或材料等方面。后人根据历史文献,现存建筑的调研归纳出该时期内建筑的特点并将该时期内的建筑归纳为一类。 历史上的建筑类型各有各的特点,有些类型的建筑有各自的符号或标志。这些符号或标志被人们归纳出来作为一定风格的代表,现代的一些建筑为表现一定特征也会使用这些历史标志和符号。

三.时间观念引入现代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创作原则

时间引入公共建筑创作的总体原则是强调建筑空间心理感受的和时代性。本文所讨论的空间的心理感受并不是来自于空间序列的组织和拼接穿插,而是对建筑历史文化和时间变化产生的心理影响的深刻理解。时代性观念是主张建筑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不刻板模仿以前的建筑形式,也不随波逐流的跟随时代大流,深刻体会地域特征和当代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不会失掉自我特色。

3.1点原则

点时间原则重点强调了建筑和时间点的关系。公共建筑空间与时间相结合,主要目的是给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时代建筑,该建筑不仅满足其使用功能,反映该时期成熟的结构技术和先进的材料,除此之外还是标志特定事件的“容器”。例如说到鸟巢,我们就会想起08年的奥运会。

现代主义大师密斯说过: 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以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人―事件―建筑”反映了建筑的显著目的。一方面人们根据事件的发生构筑所需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建筑借助其形式和空间,通过事件这一中介,既满足人的需求也约束人的行为活动。

3.2段原则

段原则强调了建筑空间在时间上的流失给体验者带来的感受。空间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建筑往往给人以变化的感觉,那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时间使得建筑空间丰富多变。时间是一种体验,是一种感受。人对建筑的体验依附于建筑空间,且伴随着时间而运动。

1.动态式体验建筑

在建筑创作中, 这种动态式体验建筑设计重在创造一种个人的从身体到心理的感受过程。建筑师往往通过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利用自然光线和建筑空间造成丰富的影阴和空间的虚实变化;再加之色彩等因素结合时间规律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此外,建筑师同所设计各式的曲线路径,楼梯、坡道,高差,曲廊,庭院等来获取时间上的一种体验,强化对时间的感知。

2.建筑的时限

建筑不是永恒的,它同人一样也有寿命期限。建筑的寿命包括物理寿命和使用寿命。物理寿命是指建筑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建筑造型落伍,结构或构件损坏,材料老化等问题,而无法继续使用;而使用寿命是指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建筑功能要求多元化,设备更新等问题,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导致的无法继续使用。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一方面建筑师应更加全面的考虑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的灵活性,尽可能的延长建筑的寿命,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延长建筑的物理寿命或使用寿命,只有两者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是能长久使用的建筑。

3.3方向原则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根据其形态、结构、风格的变化可以看出时代的变更。每一个历史时期建筑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和风格,但历史上的建筑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遵循时间规律,对于已经衰落的建筑形式或结构不能因个人喜好而过分执着,及时接受新事物,适当的提出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四.结语

在充分讨论了建筑时间维的作用和表达之后,建筑师应将之灵活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并且能解决现下设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全球式与地域性、信息时代变革引起的设计风格的变化等。时间观念为建筑所引入后,就意味着在以后的整个建筑设计中,运用时间观念,自由的设计建筑空间。随着人类对设计精神的不断探索和对时空观念的不断研究,时间这一要素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空间、时间和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瑞士)希格弗莱德吉迪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意)布鲁诺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美)阿摩斯拉普卜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孟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建筑美学笔记,王振复,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5

关键词:中文 日文 对比 气

一、日语中“荨钡囊庖

日语中的“荨弊纸栌昧撕河镏械摹捌”字,二者在意义的表达上有一些差异。《广辞苑》对“荨钡慕馐捅冉夏:概括,如“充满于天地间的东西”“生命的原动力”等。在《大辞泉》中对“荨钡慕馐捅冉舷晗福它的定义如下:

(1)生命、意R、心などの状BやPき。译:生命、意识、心理上的状态和能力。

①息。呼吸。译:呼吸。

②意R。译:意识。

③物事に反辘工胄膜Pき。译:对事物的反应能力。

④精神のA向。译:精神倾向(趋势)。

⑤精神の盛り上がり。译:精神高涨。

⑥莘帧R耄盒那椤

⑦あれこれ考える心の婴。译:考虑事情的心理能力。

⑧物事にひきつけられたり、人を恋い慕ったりする莩证痢R耄罕皇挛锼吸引,对人产生爱慕等心情。

(2)天地に生じる自然F象。空荨⒋荬洹⑺蒸荬胜嗓萏濉R耄翰生于天地的自然现象。空气、大气、水蒸气等气体。

(3)あたりに漂う荨P膜烁肖袱胫欷韦瑜Δ埂R耄褐芪С渎(洋溢着)的气氛。被周围感动的样子。

(4)ある物がもっている特有の香りやL味。译:某件东西特有的香味和味道。

(5)荨R耄航谄。

由此可见,在日语中,“荨背了指空气、大气等自然现象外,更多指一个人的精神或者心理状态,意义偏向于人体的内部,跟汉语中的“心”有些相似之处。

二、中文“气”的意义

“气”在汉语中是一个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云气也”。从“气”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看,都非常像云气的样子。《说文解字》中收入的小篆字形,与现在的简化字“气”十分接近,同时,也收入了繁体字形“狻焙鸵焯遄帧梆q”。许慎把“狻苯馐臀“送给人的牛羊和米粟”。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中的“气”和“狻北纠词亲魑两种含义的两种字形出现的,在后来的意义引申中,“狻庇辛恕爸竺椎氖焙虿生的雾气”义,逐渐和“气”的语义走向一致,在后来的汉字简化中,“气”代替了“狻薄6“狻彼具有的“馈赠”义就由“q”代替了。所以,“气”的本义为“云气”。

在后来的发展中,“气”字又引申出一些语义,不过大多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孟子》中有“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则塞于天地之间”,这里的“气”指充满于天地间的气体。

《庄子・逍遥游》中有“生物之以息相吹矣”,这里的“息”是“气息”义。除了指外部的自然现象外,“气”也指人的内部。《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这里的“气”是指人们生命的延续,充满活力的象征。正因如此,在中医里也用“气”来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除此之外,“气”还深深地融入中国哲学中。《老子》《庄子》《淮南子》等都论述过“气”,认为宇宙的根源蕴含着太极原理,而太极蕴含着“气”,因此也产生了“一气”“元气”等概念。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气”的释义主要有:

①气体。如:煤气、毒气。

②特指空气。如:气压。

③气息。如:上气不接下气。

④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如:天气、气候。

⑤气味。如:香气、泥土气。

⑥气势。如:气吞山河。

⑦人的精神。如:勇气、朝气。

⑧人的作风习气。如:娇气、孩子气。

⑨生气。如:气人。

⑩中医指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发挥功能的原动力。如:气虚。

由此可见,对“气”的释义,汉语着重强调大气、空气、气息等外部自然现象,虽然也指人体内部的气体运动,但是心理活动、想法等语义却基本没有。

三、语义对比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语中的“荨焙秃河镏械摹捌”有些语义是相同的,但有些语义是日语特有的,在汉语中基本不使用。“荨痹谌沼镏械挠梅ǜ多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从“荨钡钠鹪蠢此担它的形、音都是从汉语中借用的,为了解决汉字匮乏的情况,常常会赋予一个汉字多个语义,因此,“荨弊值暮义也结合日本自身的文化丰富起来。在日语中,“莘帧薄莩帧钡却“荨钡拇时泶锏亩际切那椤⒏惺艿龋说某人是“莘治荨保是指人的性情不定,含有贬义色彩,再如“荬饴ろ”也是说人心神不定。正如自然界中的“气”是无形的,随着时间地点环境而变化,人的心理活动也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是它可以通过外在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而显露出来。人的情绪也是不断变化的,与气的特性相同,因此也用“气”来组词形容心理状态。正因如此,“荨弊执实哪懿性非常高,如:“荬散る”(分心)“荬晴れる”(心情开朗)等。

另外,日本人认为,人们生活的周围充满着“气”,人们分享着这些“气”。只有当周围的“气”的一部分融入自己时,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这些气有好坏之分,人们干咳一下就能心情舒畅,是因为干咳使原本漂浮在周围的邪气和坏气散尽了,而好气得以近身。

相反,在汉语中,人们多用“心”字组词来表达感情,表示心理,因为真正有感觉的是心,而不是抽象的“气”。但是,日本人认为“气”由心生,心是固定不动的,是封闭的,而“气”充满着灵动性,所以多用“荨崩幢泶锔星椤

日文中的“荨痹从谥泄的“气”,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日文的“荨备加本土化了,产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语义。探究这些同形异义字有助于我们的语言学习与对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字与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新村出.广辞苑(第六版)[Z].东京:岩波书店,2008.

[2]小学馆大辞泉集部.大辞泉[Z].东京:小学馆,200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大词典(第

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崔瑜.试论日语中的“荨笔鸵[J].青年文学家,2010,(17).

自然现象的变化范文6

1、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

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