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新常态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新常态内涵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行业;影响;发展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发展新心态,经济新常态相对于经济旧常态来说,无论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结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影响。面对新常态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新影响、新情况,金融行业急需进行发展再定位、再思考,从而能够有效的化解新常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好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宏观经济向好的情况下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发展质量却不是很理想,未来需要金融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去不断进行改变调整,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全面实现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
经济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而言的,对于新常态的内涵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分析其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
1.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指我国目前步入了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低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驱动要素向创新转变的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却属于典型的粗放发展模式,随着这种发展模式潜力的不断减弱,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滑,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速都不可能恢复以往的高速发展状态。我国经济结构目前也不是很合理,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偏高,传统产业比例偏高等等,而这些产业水平较低,经济社会效益不是很理想,未来我国经济结构只有持续优化,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从驱动要素来看,我国以往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是资本,依托不断扩大的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而知识经济年代,人力资本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创新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经济新常态带给金融行业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我国各个行业都深受影响,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这些影响尤其巨大。经济新常态的放大了目前经营行业风险,以往长期的粗放发展使得金融行业积累了大量的金融泡沫风险,坏账风险,在经济增速步伐放缓的情况下,这种风险被逐渐放大,对于金融行业风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金融行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减弱,很多实体企业都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而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更多的依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要求金融行业要进一步向实体经济倾斜。此外经济新常态还给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新常态给金融行业所带来的影响不断凸显,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方面的能力不足也不断暴露,因此尽快的实现对于经济新常态的适应,必须要依靠从从业人员的积极努力推动,没有从业人员的能力不断提升,也就很难尽快适应经济新常态。
二、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金融行业目前还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常态,现在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金融行业在新常态下稳定健康发展是很大的负面影响。
1.营收结构不合理。当前金融行业在营收结构方面不是很合理,营收来源基本上就是依靠利差,在利率差固定的情况下,这种营收结构没有问题,但是在经济增速缓放缓,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这种营收结构层面的不合理将会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这意味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容,金融行业的营收增长将会下降,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的问题,这一点从国内银行业披露的年报中已经初见端倪,很多银行营收增长相比以往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回落,盈利能力也在不断萎缩。这种情况下,金融行业企业营收结构如果得不到尽快改变,必然会拖累金融行业企业的营收水平, 长远来看甚至会成为金融行业企业经营失败的导火索。
2.经营管理水平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经营管理理念比较保守、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这使得金融行业企业的经营效益不是很理想,整合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往更多的依赖于行业的景气以及整合行业的垄断特性,在经济发展步入不景气周期,行业垄断被不断破除的情况下,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危害就显露无疑,这一点在国内金融行业企业与外资金融行业企业的竞争中表现的比较明显。整体来看,国内金融行业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更为突出问题则是经营风险控制不力,对于各种经营风险不能做到及时识别。在经济新常态导致金融业整体风险放大的情况下,金融行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要求明显不匹配,金融风险大增,从而给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3.服务质量不理想。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行业将会逐渐呈现出来买方市场的特点,金融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则意味着服务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行业企业的竞争成败,新常态下意味着那些服务质量偏低的企业将会走向失败。目前整个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还不够理想,距离人们的服务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行业企业在服务理念创新、服务质量度完善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对于消费者来说,随着对于金融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方面的欠缺,极大的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服务满意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是一个不利影响。
三、经济新常态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路径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模式,在营收结构优化、管理水平提升以及服务质量改善等方面去不断努力,从而确保金融行业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更好的适应经济新常态。
1.优化营收结构。金融行业企业要优化收入结构,改变目前利差收入一股独大的情况,毕竟利差收入占企业营收比重越高,这意味着风险越是集中。金融行业要根据新常态下,企业、居民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利差收入之外的其它营收,降低营收过于集中的风险,举例而言,理财收入、服务收入、投资收入等等,通过营收结构的优化,可以更好的对冲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利差收入下降的情况,确保行业企业保持一个尽量稳定增长状态,为行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良好的保障。
2.提升管理水平。金融行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要注意不断进行创新拓展,经营管理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景观管理制度要不断调整完善,重点是要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努力,根据行业金融风险不断攀升的客观要求,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调整完善,构建更加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能够对于各种经营风险进行一个防控,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另外就是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要注意推进卓越管理模式的构建,利用卓越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内涵范文2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解;未来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99-01
随着时展和进步,我国经济建设工作面临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更多的理解,进而对其进行正确引领,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
(一)对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必然过程进行理解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甚至达到10%左右,这是过去的经济发展常态。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对外开放、劳动力飞速增长以及储蓄率较高的影响。而如今,受客观因素、客观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参与率方面的情况和过去相比有较大的不同,种种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此外,储蓄率的缓慢回落同样导致对经济增长方面的支持减少,低利率、低工资以及资源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逐渐消失,知识储蓄率逐步下降;对外开放的外溢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有所削弱;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阶段;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经济增长约束力有所提高,在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便可被视为是必然的。
(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及内涵的理解
经济发展新常态,即我国经济已经逐步向复杂分工、结构合理以及高级形态的方向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的增长,并且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站在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做优增量及调整存量并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三大需求产生变化,并且生产要素、生产能力以及经济风险等方面发展趋势出现变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针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技术的发展及逐渐成熟、新需求及业态的出现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长动力等,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趋势良好。
(三)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较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国家、企业以及人民均需要对新常态进行主动适应,对自身认知及行动进行调整,把握经济发展机遇。人们需要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进而对稳中求进的基调进行把握,对稳定增长重要任务进行正确理解。目前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仍旧较为乐观,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影响;经济结构方面的升级和调整使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而采掘业、化工以及冶金行业等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变慢的问题,电子信息、医药等方面增长情况较好,现代物流、文化以及旅游行业等发展较好。我们需要对经济增长效益及质量方面的问题产生更多重视,需要对生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服务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对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企业而言,不能只盲目注重产能扩大,在新常态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大学生创业、普通民众的理财等方面的变化也应与新常态相符,最终对新常态下的机遇进行更好的把握,促进经济发展。
二、未来经济发展
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就业问题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等,因此人们需要对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
首先,对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农业经济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已经成为发展研究方面的重点,通过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且对固有农耕观念进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就工业发展方面而言,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中国制造”一类的字眼,制造业发展及扩张在过去较为迅速,但是达到一定峰值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陷入低谷,初级产品的制造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例如某些基础零部件的制造等。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由低级产业链底层向上过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扩大内需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分析。国民经济的服务化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及方向之一,服务业及服务行业就业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我国经济从产品型向服务型经济的方向进行过渡;此外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发展的高端化、居民购物网络化以及能源结构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样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趋势。
最后,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分析。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清醒的认识,对未来金融业的增加值有所上升、货币流速逐渐变缓、区域经济发展趋近于平衡等未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对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调整。
结束语
总结全文,近几年我国已经将新常态定为未来经济发展主旋律,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的理解,对新常态之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掌握,人们能蚨跃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更好的适应,为今后经济建设工作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支持。上文对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4-10,14.
[2] 张俊山.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结构调整方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6(7):5-13.
经济新常态内涵范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公路交通专业;大学生就业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政府、高校和学生的社会问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处在转型期,需要大学生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特征和新形势,同时政府和高校也要制定新对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1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经济新常态体现在一个“新”字,我国目前由过去的一种经济状态向新的经济常态转型,这个过程是处于由调整转型到持续稳定的时期,而这种状态的转变也是我国经济不断优化、转型和调整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体现在:首先,经济发展的增速方面,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过去超过10%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以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也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其次,经济发展的方式方面,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教育和医疗等民生行业投入不足。再次,经济发展的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消费逐步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从增量扩能转为调存优增,调整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最后,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从过去的驱动向新引擎转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几个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
2.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降低,就业岗位数量会缩减。当经济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企业会采用扩能增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GDP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扩大,同时使得企业用人需求增加,新增岗位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2.2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
带来大学生就业结构的调整。过去第二产业占支柱,产业结构优化会带来传统行业的调整,使得该行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不足,结构性失业。公路交通专业属于土木工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工程建设企业,例如中交、中建、中铁等国企施工单位,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交通属于第二产业,同时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2.3经济新常态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加速了企业的优胜略汰,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要懂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趋势,更好地选择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领域或就业单位。
3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公路交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3.1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落实好毕业生落户等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和资金的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3.2高校办学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合适的专业设置和优化的教学内容等,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长安大学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施工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成立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两个专业,以传统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基础,开设一些国际化特色课程,教学上通过英语强化和双语教学,让学生具备双语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并配备有国际化师资建设等创新教育方式,为中国大型企业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掌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熟悉国际工程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素养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3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专业的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学习好专业知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去用人单位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主动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经济新常态内涵范文4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会议强调,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作为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与时俱进,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撰文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面对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应该坚持结合时代特点,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职业教育应落实顶层设计,加快引导中高职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上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要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其次,从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上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我们必须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职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更多地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人力资本素质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重量。在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人才的培养观念也需要更新。职业教育新常态面临的处境是,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所以,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着眼于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1月17日,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新常态内涵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从贸易演化过程表现出来的基本属性――涨落和稳定来定义机会贸易和常态贸易,分析了机会贸易和常态贸易的关系,并从交易元考察贸易创新的形式和途径:单一要素的创新和替代、要素关系的创新、职能的分离和细分、要素间的职能和功能组合创新。
关键词:机会贸易 常态贸易 贸易创新
贸易是分工的一种形式,是调节供给和需求矛盾的一种手段,而供需矛盾的动态变化促进了贸易形式、属性、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趋势。在演化进程中,贸易时刻表现出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也就是说贸易内涵具有机会性和常态性,从这个角度看,贸易可分为机会贸易和常态贸易。
机会贸易的内涵
《辞海》对机会的定义是:行事的时机。机会具有以下特性:
机会具有偶然性、阶段性。机会表现在事物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并且可以出现也可不出现,同时又具普遍性。
机会具有局部性、微观性。机会往往出现在被普通人忽略的地方,隐藏于细微之中,往往处于事物的非成熟阶段。从经济上看往往是边际效益高。
发现机会的成本比较高,需专门的分析工具。需要专门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范式。机会需要挖掘、鉴别、比较后才可以发现。
机会的把握比较难。机会表现为不稳定、稍纵即逝。其发生、发展具有随机性,运动轨迹不确定,没有收敛点。
机会形式的多样性。机会总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机会的表现形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总是不一致。
机会中的偶然性分为非系统性和系统性两类。系统的单要素微观变化是非系统性机会,而整个系统的宏观变化是系统性机会,容易被识别、被模仿。如单次交易行为过程中发生的偶然性属于非系统性偶然性,而连续多次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偶然性,属于系统性偶然性。
结合机会和交易的定义,“贸易过程中所采取的决策依赖于个别的、偶然性的、局部的机会变量识别、判断而进行的贸易行为称之为机会贸易”。
从交易元模型看,交易元任一要素的变革都可以成为贸易变革的机会,如交易主体、交易标的物、交易等价物、交易规则、交易场、交易客体的转移、交易信息。单次交易行为的完成依赖很多不确定因素,如交易者偏好、信息不对称及交易者机会主义的行事风格、交易与否的选择、交易契约条款的修改等等。贸易过程中最常见机会主要来自价格的随机性涨落、产品品种需求的随机性涨落和总需求的随机性涨落。
常态贸易的内涵
《辞海》对常态的解释是:普通、平常的状态;保持一定不变的状态。
常态具有以下特征:
常态具有必然性。常态表现在事物发展方向和趋势上有相对确定性,符合历史发展。常态性不存在出现或不出现的问题,只存在出现时刻的问题。
常态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常态往往是偶然性发展的长期结果,是机会发展的稳定点,往往具有全局性,是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从经济上看往往是边际效益低。
发现常态的成本比较低,往往具有普遍性。常态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一种状态,往往受思维习惯、文化惯性影响。
常态的把握比较容易。常态往往具有稳定点或轨迹,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常态形式的少样性。从数学角度看,总是可以通过某种表达方式表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总是一致的。
常态性可分局部稳定和全局稳定。系统的单要素微观变化是到达稳定了,而整个系统却表现为不稳定,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某一要素的改革成熟而其他要素的改革没有配套跟进,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尽管资本要素已经可以全流通,但是购买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如单次交易行为过程中发生的常态属于局部常态,而连续多次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常态,属于整体常态。
因此,“贸易过程中所采取的决策依赖于全别的、必然性常态变量识别、判断而进行的贸易行为称之为常态贸易”。
从交易元要素看,常态贸易可理解成:贸易要素在一定贸易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变化随时间变化比较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连续而非突变性的贸易环境变迁。
机会贸易和常态贸易的关系
(一)常态贸易孕育着机会贸易
事物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贸易又由元素要素和关系要素组成,贸易形态所表现的特性是宏观特性,是由各个元素要素和关系要素呈现的整体稳定。任何元素要素和关系要素的演化都有各自内在的动力,一旦某种动力力量的均衡被打破,其中某个或几个要素变得不稳定,而且随着这种不稳定在数量上呈现出比其他要素的数量变革速度要快得多的时候,那就在贸易领域出现机会贸易。而机会贸易需要细致连续的长期观测和辨识才可能被抓住。
(二)常态贸易是机会贸易扩展的必然结果
机会贸易首先表现的是局部要素和关系要素的局部变革,当这种机会给贸易带来超额利润时,其他贸易个体就会采用这种新机会,进而实现整个贸易系统的平均利润下降达到一种稳定态。如汽车的发明让运输距离加长,负载增加,适应性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汽车发明国美国的贸易发展速度和规模,进而该技术被全球广泛采用。同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物流中信息传播和处理速度,促进了物流的发展。每一个交易要素的出现变革促进物流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该何要素的变革朝增强要素的流通通用性,提高如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运行速度,降低交易费用等方向发展。
(三)常态贸易和机会贸易可以相互转化且互为条件
常态贸易总是在机会贸易的运动过程中实现另一个常态贸易,而常态贸易则为机会贸易开拓了道路。如果没有常态贸易,就不会有人去运用新技术来实现高额利润。贸易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贸易方式的变革动力往往来自生产或消费。贸易史证明,贸易变革中存在的机会往往是被动接纳来自生产或消费的技术变革,是技术扩展的结果,属于外部性变革。无论是生产驱动还是消费拉动的贸易变革,都是从一端传递给另一端。贸易革新往往属于渐进创新,是一部分新的贸易方式被证明是安全而有效的时候,才被逐渐推广。无论是货币形式变化还是交通工具变革和通信技术的变革和应用,如国际贸易的初期是产品间贸易,进而发展到产业内贸易,再到产业间贸易,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发生巨大变化。总体呈现出一种常态贸易经过局部的机会贸易创新进而普及到一种全新的常态贸易,后一个常态贸易和前一个常态贸易的形态是完全不一样。
以传统国际贸易和网络国际贸易流程进行比较。传统国际贸易流程需23个步骤,而网络贸易流程只需8个环节。而在传统方式向网络方式发展的过程是信息技术的局部创新和应用的结果,国际贸易变革呈现渐变特征。
贸易创新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从狭义看,贸易就是交换。从广义看,贸易就是流通。流通业包括商流和物流,流通领域包括商流领域(生产者、批发业者、零售业者和消费者),物流领域(生产者、运输业者、仓储业者、装卸业者、流通加工业者及批发零售业者和消费者)和补充领域(信息服务业者、金融业者、保险业者、政府部门及公共团体)。单次贸易(又称交易元)就是由二次连续的、以买卖为目的交易组成,而交易元分为交易元要素和要素关系。交易元要素包括交易主体、交易标的物、交易等价物、交易规则、交易场、交易客体的转移、交易信息。要素关系则是指各主体间的数量、方向、路径和速度等关系。贸易创新的基础首先是交易创新,继而扩展至贸易创新、流通创新。贸易创新的主要形式有:
(一)单一要素的创新和替代
包括商流领域、物流领域和补充领域的元素创新。商流领域主要表现为主体链长度拉长或缩短,主体链的宽度拓展或收缩,如一个生产者变成若干个生产者协作,又如批发数量缩减、直销数量增加、新型销售商出现等。物流领域主要表现为新型流通加工技术的出现,新型运输工具的发明等,补充领域如货币的发明、演化,从金银等贵金属发展到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经历了商品货币、信用货币、转帐货币和电子货币四种。而交易方式也经历了最原始的易货交易、货币化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和现代期货交易。另外如出现高速的因特网,更高速度和更高安全性的交易工具的广泛应用等。交易场所从简单的物物交换到传统民俗约定的自发市场,再到政府部门或专业开发和管理的专业市场,如证券市场、商业城、专业市场等。还有交易规则变革,交易主体的能力开发及任用资格等等。交易场所越集中,越有利于交易频率的提高,越有利于流通的发展。
(二)要素关系的创新
包括数量关系、法律关系、价值关系等创新,如等价交换关系、产权关系、货币兑换关系等。这涉及全新交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货币汇率的变动等。
(三)职能的分离、细分
以前一个主体往往集合生产、交换、再生产等职能于一身,效率低下。随着分工带来交易费用的降低,导致分工成为普遍要求,人们自觉地进行分工。现代社会的企业集聚,产业转移都在遵守分工原则和运用分工规律,以实现“多赢”的利益格局。
(四)单一职能在交易主体间让渡
在分工过程中,局部个体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那就按照市场约定的某种运作规则,把若干已经细分的职能进行让渡,以达到整体效率最高。比如以前买家电都需要消费者自己安装,后来由销售方成立自有的专业安装队伍负责安装、维修。再后来销售方索性成立契约式的第三方安装、维修队伍。
(五)要素间的职能和功能组合创新
这主要表现在竞争到一定阶段,某些主体获得某些职能和功能上的优势,而相关交易节点的某些职能效率不能满足其整体运作的要求,或者说这些主体的效率比其他前后节点高得多,这时高效率的职能部门利用某种优势如资金、战略、渠道等,对上下游的低效率职能部门进行重组如并购、控股、入股等,进而控制产业链,争得定价权。这是竞争的高级阶段。
拿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来说,市场的运作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形态:生产和消费过程合一的合一经济阶段,生产与消费分离的迂回经济阶段,生产与消费结合的结合经济阶段。
在第一阶段,生产和消费的合一表现为自给自足,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根本谈不上相互协作。在第二阶段,社会分工极为发达,社会财富的增加主要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及协作得到,对此,亚当•斯密曾做过精辟的论述。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通过生产实现消费是迂回进行的。迂回经济不仅表现为生产资料、中间产品的迂回,而且包括中间商、分销渠道的迂回,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几乎都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但却是实现价值增值的载体。传统经济的波动是生产与消费分离后的必然。在第三阶段,生产和消费虽然进行分工,但却相互结合。较之第二阶段,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的生产与消费的距离要缩短得多。信息经济的生产力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方向恰恰相反。工业生产力的总方向是分化,而信息生产力的总方向是融合,信息生产力减少界间物耗和时空浪费,使生产和消费直接、快捷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谢雷,谢永良.交易元――流通理论研究新视角[J].商业时代,2009(18)
2.彭熙,彭瑶.网络贸易和传统贸易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
经济新常态内涵范文6
【内容摘要】自从2015年国家推出“一带一路”的经济活动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加迅猛,经济成果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强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而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进行相互融合,符合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也是在新常态下两大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两大产业合理相融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常态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作为河北发展的重要经济体,为整个河北乃至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河北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成为河北各产业部门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因此,要发展河北,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来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其经济模式、产业生态化发展等方面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与飞跃,用过去的观点与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不准确,也不现实。因此要好好理解新常态的内涵。第一,在新常态的条件下,将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调整为一个中高增长速度,以使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第二,新常态背景下,逐渐调整经济的结构体系,提高质量水平;第三,摒弃之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改为集约式的发展模式,不要过分依赖传统的经济模式,而是要不断进行创新,推动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原有的文化旅游基础上再打造一些新的项目,比如石家庄西柏坡、正定古城等,张家口中都草原等等,这些旅游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有利用深圳文博会等招商平台吸引战略投资者正在谋划建设的项目,比如石家庄正定新区文化产业园。目前河北省的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呈现升温状态,其中表现为河北省的文化旅游的构成背景已经逐渐成熟,许多新产业层出不穷,市场逐渐被扩大,也相对完善。河北省整个文化旅游环境前景比较良好。然而,从整体上分析,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还稍微落后于其他省市,现在还有一些发展瓶颈急需解决。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那么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将会很好。这就需要河北对相关问题给予重视,动员相关旅游部门行动起来,进行大力宣传,增强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推行自己文化旅游产业的营销观念,将各个方式、平台与渠道联合起来,尽可能增大河北省各个旅游项目的营销力度,综合提高中国乃至外国游客对河北省优秀景区及旅游地方的赞美度,将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扬光大,进一步拉动河北整个省份的经济效益。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如果想要河北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出可行性的战略措施,有效地走出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在目前发展的困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河北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成一块,一起进行包装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共同繁荣,将文化底蕴充分填补在一些旅游项目上,也能使文化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共生共融。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旅游是不能分开的,现在的旅游行业是以文化为基石,才能展开一切的经济活动。比如在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等方面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如果把文化比作旅游的灵魂,那么旅游就是文化的躯干,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就会少了许多魅力,而文化没有旅游促进就会缺少获利。这样说来,文化和旅游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
(二)文化与旅游产业互促互动。一方面,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最近频频打响的地方名人争夺战,竞相申请文化遗产的行为充分说明除了看景购物,追求文化享受已然成为旅游者的另一种风尚。通过文化的辐射与渗透,旅游资源的品味得以提升,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得以升华,旅游的差异性就会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就会给旅游者带来更高的精神享受和更深的审美体验,为旅游提供新的源泉,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旅游是文化产业的助攻手。文化发力,旅游助攻,旅游为地方文化交流搭建平台,引进资金,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化规模化程度,建立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业态和良性循环。
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共生
把这两个产业有效结合在一起,会引发许多关于旅游文化的创新产业出现,继而激发几种综合效应,进一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增长效应。文化与旅游联合发展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增长效应,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经济增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会衍生新产品、开发新市场,从而带来旅游收入增加以及经济增长。二是供需链增长,由于融合会形成投资者、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等一条链式的增长。三是质量增长,文化和旅游融合会使旅游产品更加有内涵,提升了旅游产品的质量。
(二)联动效应。这种效应是由文化和旅游融合后被激发出来的一种效应,会产生产业联动,经过融合后,原先单一的产业模式会向着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带动各个产业进行同步发展。同时还会发产生区域联动,不仅可以带动产业发展,也能使具有共同或相似文化的旅游项目得到联合发展,一起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也会产生部门联动,如果将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一个部门势必不能管理相应的产业发展,只能是将多个部门的功能联合起来,才能使其融合更具有活力。
(三)创新效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来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效应,它是融合继续发展的前进动力。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创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会引发许多新产品,而要持续吸引游客,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不然融合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渠道也要进行创新,传统的传播渠道是通过影视、期刊、报纸,而现在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利用这些新媒体来进行传播,将是融合发展的前进动力。
(四)溢出效应。因为文化与旅游进行联合发展,对新技术、新行业的发展引进,会产生很大的溢出效应。一是知识溢出,融合后会产生很多新的旅游知识,游客在闲暇时,除了欣赏旅游的美景,还能从中获取一些关于旅游地址与物体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能丰富自己的内涵。二是品牌溢出,如果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势必会引进更多的历史经典故事,将这些故事结合起来,填充在旅游产业中,将带来更大的品牌溢出价值。三是人才溢出,融合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推波助澜,它会需求很多的人才投入到旅游行业中来,同时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从而促使各个产业的不断更新。
五、结语
要想使一个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离不开旅游行业的支撑,而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底蕴,才使得旅游行业更加生机勃勃,持续性发展,因此需要将文化和旅游进行相互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一种趋势,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带来的几种效应,将更加带动与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使他们与文化旅游产业共同进步。因此,在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和方式还在不断被推进,推动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8~9
[2]孙占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发展论坛,2012,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