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效应理论
一、基本概念
1.旅游业。目前概括起来,旅游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认为:旅游业是为了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业。但这种太粗略的描述,让人很难把握究竟哪个行业属于旅游业的范畴。狭义的概念则认为:旅游业是在旅游者和交通、住宿及其他有关单位之间联络、代购代销,通过为旅游者导游、交涉、代办手续,并通过利用本企业的交通工具、住宿设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报酬的行业。
旅游业概念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广泛。但基本上可以分成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个部分。因此,旅游业应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通讯业、旅行社业、旅游购物经营业、旅游观赏娱乐业等几大部分。其中,旅行社、旅游交通及旅游酒店被看作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另外,虽然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组织不直接盈利,但由于它们在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应纳入旅游业的构成之中。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定义可以做如下的描述: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2.经济效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的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旅游业经济效应是指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目的地)经济的影响。它涉及到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关联企业收入、关联行业就业、目的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各个方面。换而言之,是旅游者的消费对旅游目的地经济各种影响的总和。
二、旅游业经济效应分类
1.按照产生时间。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经济效应和滞后经济效应。
即时经济效应随旅游收入流入旅游业内相关行业,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测到。比如景区的门票收入。
滞后经济效应是指目前看不到、摸不着的,潜而没发的经济效应,它在时间上有一个滞后性,经历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2.按照经济价值。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经济价值,可以分为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
积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有利)影响。比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会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就业。
消极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不利)影响。比如,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旅游地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它的涨幅超过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涨幅,就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负担。
另外,按照发展的观点看待积极经济效应和消极经济效应,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必须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3.按照表现形式。旅游业经济效应按照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经济效应和隐性经济效应。
显性经济效应又称为直接经济效应,是指旅游业的的发展引起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等外在的、能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效应。这些从当年旅游年鉴统计数字就能知道。
隐性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但在形态上检测不到,主要包括诱导效应和间接经济效应。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一系列消费活动,都会带来区域内经济收入的增加,把旅游地居民消费再次促进旅游地经济水平增长的经济效应称之为诱导效应。
三、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效应的因素很多。根据布伦•阿彻尔(Archer)教授等人观点,影响旅游业经济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金额。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决定着对经济效应影响的大小。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金额越多,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明显;反之,则对当地的经济效应越小。所以,旅游消费是影响经济效应的根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它是旅游地经济效应的外生变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旅游消费金额达不到一定数量时,其经济效应变现得不够明显。
2.消费结构。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结构对经济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影响特别大。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对当地的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景区、商业和公共服务业带来可观的收入效应,同时还促进了就业。在消费结构中,如果用于吃、住、行在六要素中所占的比重过大,那么用于游、购、娱的花费较小,那么目的地的旅游直接经济收入就会减少,这对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会减小,进而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要促进旅游地GDP又好又快增长的话,必须调整好消费结构。
3.经济规模。旅游者吃、住、行的规模,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旅游目的地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的规模,吸引不同的旅行团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规模经济效应的古典解释,这种规模效应也体现在旅游业的方方面面。例如,随着乘客人数的增加,交通成本肯定会相应减少。餐饮业和宾馆业同样受经济规模的影响很大。
另外,经济规模大的地区比中等经济规模的地区更吸引旅游者,带来更广泛的经济效应。但不是所有经济规模大的地区都比其经济规模小的地区吸引旅游者,例如神秘的香格里拉、神农架特别吸引人。
4.关联程度。旅游业各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应。例如,推广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时,少不了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的鼎力支持。因此,旅游地对其各部门投入额越大,他们相互之间关联程度越紧密,支持力度也就越大,提供的服务和配套政策越完善,因此,带来的经济效应越明显。
参考文献:
[1]段强.旅游在转型经济中的作用.旅游学刊,1999,(6):65.
[2]杜靖川,田里主.旅游经济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2
目前,电子制造商已经把工业设计当做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的价值链和生态链中。
如果说苹果的设计理念是引领技术,那么对国内大部分计算机厂商来说,设计还是被动地服务于硬件、软件开发。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是:引领具有设计概念积累,很多的国际企业今天推出的产品很有可能是三年前在概念阶段已经做好了,然而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在概念阶段进行投入。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公司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主,采用企业化运营模式的公司,比如洛可可设计公司;还有一种是基于个人工作室提供典型解决方案的公司。实际上,这两种公司都属于一种标准模式,我们称之为工作室制的小规模体制的公司。这两类公司在国内外都是普遍存在的。
不管是哪一类设计公司,我认为都可以发展得很好。如果一家设计公司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那么就把自己的微创新做好。比如说在工业领域领域找到一个很小的点,然后这个点做精了。如果一家设计公司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可以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搭建战略型的设计构架,以及通过自身的品牌为客户构建他们的品牌。
我认为这种模式谈不上很艰难,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储蓄大国和消费大国,一定会形成世界上最具规模或者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设计公司。当然,洛可可设计公司也希望能够成为世界上顶级的设计公司。
一家优秀的设计公司,不能只是给客户提供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而需要告诉客户,这个设计解决方案应该在哪个渠道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硬件、软件以及制造工艺,应该在怎样的品牌定位下进行。目前,大部分设计公司还处在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竞争力,覆盖硬件、软件的产品开发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工业设计创新已经进入更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竞争力的软创新时代。
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3
(栖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 栖霞265300)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便逐步走上正轨,区域内主动经济合作与政府主导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都在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术界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希望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进行总结,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并从根本上探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机制。
[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组织选择
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简析
笔者对国内外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研究总结发现,其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外研究领域也称其为世界区域一体化、国际区域一体化等等。目前现有的学术研究大多缺乏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统一描述,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概念和内涵在实际应用与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认识如下: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合作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由基本的国际贸易部分要素合作为基础,实现国际生产、国际贸易的核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构成区域经济联盟,在组织内部商讨、制定有利于所有成员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经济政策。其核心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其二是基于所有成员国的相关制度进行平衡的、协调式的经济政策安排。
为便于本次研究分析,笔者对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总结,如下: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界定其为国际组织形式,参与者至少应有两个国家(一般数量上会超过两个国家),同时组织成员共之间存在潜在、共同方向性的利益诉求;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通过讨论、协商来消除内部成员共之间实现经济交往与合作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类制度差异、政策障碍以及歧视性与非公平性政策,通过内部协商来对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财政合作、金融领域合作等进行统一的协调,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执行统一的经济政策,甚至可以在协商通过的前提下成立组织内的、超越国家级别的机构,将成员国部分领域的国家主权让渡给该机构,形成一种统一性的国际性制度;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国际合作条件下的制度模式,是国际性经济合作的状态,同时也是组织内成员国之间经济运行的标准过程。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实现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贸易均衡性,其二是投资推动性。
在贸易均衡性效应方面。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不完全)国内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使得区域内部的经济福利得到均衡,进而实现净增加,其通过对稀缺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利用关税同盟、自由贸区等形式完全或部分消除组织内的贸易限制,能够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福利的有效增加。从关税同盟的层面来看,这一条件下的贸易转移效应虽然可能降低国际福利水平,但其存在生产替代性的可能性有所提升,如果同盟前后的价格比率差异相对较小,那么福利削弱效应也就相对较低,由于出口供给弹性增加、进口弹性减小会为国家带来更高获益,因此综合来看一般不会因关税同盟的成立而显著影响获益说平。从自由贸易区的层面来看,组成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之间如果不存在产品生产(类型数量)的差异性方面的优势,各个国家就能够从区域经济体花中获益,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投资推动型方面。国外学术研究普遍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创造投资条件,引导投资转移,大部分研究斗争史了国家贸易规模、国家实力的过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向分散和总量提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参与国家能够从区域内部更为泛化的市场中获得相对而言更加有力的准入条件,从而从中获益,在利益追求和推动下,外埠企业对内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和欲求都在增加。由于投资限制在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削弱和消除,直接降低了外资在本国的市场开发成本,从而提升了本国对区域内其他成员国企业的吸引力,于此同时也不会挤占其他成员国外资吸引的空间,反而能够创造双方共赢、互为补充的投资效应。
正是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构建的共赢框架和条件,提供了投资推动力,因而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共经济的共同增长与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作用机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组织内成员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经济增长渠道,为成员国间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推动力,同时让成员国市场规模呈现海外部分大增的优良环境,贸易创造和贸易福利作用在组织内部形成合体增效,并让国民收入的扩张形成了一定的传导作用。
在要素供给来源扩充方面。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市场不存在国家间障碍,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化供给渠道。对于单个国家而言,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实现生产要素、资源的百分百自给自足,这就产生了国际性的生产要素需求供给,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的出现使得这种需求供给更容易实现,因此会扩充生产要素的供给来源。
在国际贸易总量发展推动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成员国内部生产企业可以获得重大的内部与外部经济利益,例如对外贸易的增加促成的生产规模扩大,国民经济发展的增加带来的内需扩大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规模经济效应最终会反哺市场,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的总量增加,形成国际贸易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为促进与循环效应。
在市场规模扩大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统一市场,加强了区域内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提供了可能,为内部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市场容量,扩大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推动了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有助于一体化组织在国际上贸易地位的提升,同时也对区外国家潜在加强了贸易壁垒,这使得组织内部个别国家原本存在的经济力量薄弱、国际影响力较低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能够实现快速的经济地位提升,从而改善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的贸易地位和条件,进而扩大国家经济市场规模。
在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福利合体增效方面。前文在分析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中提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形成贸易均衡性效应,这一效应在表面上是通过消除组织内部贸易障碍,以实现贸易均衡转移,而这种转移同时也弥补的需求差异问题、消除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成本,最终回味所有成员共带来贸易创造的总体提升。
在国民收入扩张与传导方面。经济一体化首先实现了经济市场扩大,带动成员国自发性出口,提升成员国进口需求增加,贸易成熟作用使得出口国国民的收入成本增加,而这一增量在组织内部呈现为普遍现象,即出口国国民收入增加会诱发贸易国的出口增加,进而带动贸易国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就是国民收入的扩张与传导效应,将这一效应拆解到行业层面来看,组织内各个成员国优势出口行业有所差异,而在消除进出口障碍和过量成本问题后,出口增加使得优势出口行业带动国民收入增加,一方面推动弱势出口行业出口增加,同时也带动贸易国出口增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效应,在组织内部形成持续的国民收入传导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宗庆,张寅.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4
1.增长极理论的提出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佩鲁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它们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佩鲁的发展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
2.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总体上看,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还有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发展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二是将发展极建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弥补了这二方面缺陷。
(1)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使用“回波”和“扩散”的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极)对其他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赫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认为,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3)布代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理论。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发展成具有更广泛的区域范畴,将地理学中的“增长中心”这一地理空间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认为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而主导产业群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长极,它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腹地的发展。
3.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今,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向新区域经济理论的渗透。在向新区域经济理论渗透的过程中,很多理论推动了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①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②新经济空间(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大空间是自然空间和经济空间的总和,内含各种事物,具有广泛性、叠加性、波动性、联系性和相互包容性;③地域集群理论,该理论指出增长极定位的原则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④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核心和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发展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会阻碍核心区本身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扩散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核心、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空间经济将呈现一体化格局;⑤点轴理论,该理论更加强调非均衡发展、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凸现凝聚力、协同力、聚集效应或规模效应,以及多种生产要素的互补,并力图打破僵化的行政区划的约束。
(2)向新产业空间理论的渗透。这里讲的新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产业,在向新产业空间理论的渗透的过程中,诞生的主要理论有孵化器(创新中心)理论和“粘胶效应”理论。孵化器(创新中心)理论强调: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崛起和繁衍是新兴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政府应通过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和生长机制,用以降低创新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开发成本,提高新兴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防止新兴增长极或增长中心资金、企业和人才外流的“空沿化”和“空壳化”,“粘胶效应”理论应运而生,同时衍生为四种类型的粘性区域:一是马歇尔或意大利式工业区;二是舵轮式工业区;三是国家拉动式工业区;四是卫星式工业平台区。
西方增长极理论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演衍和有力的经验验证,日臻成熟。它尽管有某些缺陷和局限性,但仍
不失之为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增长极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1.合理选择增长极。增长极要能够完成区域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产生聚集经济效果。通过极化和扩散作用,增长极不仅要促进自身发展,产生“城市化趋向”,并且以其吸引和扩散作用进一步推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
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5
历史总是惊人的类似,所以有必要回顾下2009年行情,简单说来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动性成为幕后推手
雷曼破产开启金融危机的序幕,全球注资计划则是打响拯救危机的第一枪。当市场从6124飞流直下至1664点,市场信心变得比黄金更宝贵。政府注资4万亿,国家给了市场信心,市场给了国家脸面。从年初最低点以来,大盘实现最高涨幅翻番。而个股涨幅则更夸张,因此促成了A股市场成为了我国市场规范化以来最赚钱的一年。
纵现09年行情的涨趺与信贷的收缩呈现明显的联动性。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今年放贷规模经营望达破10万亿的创记录规模,可以说,流动性造就了牛市。
2、概念股和题材股短暂井喷,蓝筹股稳步攀升
如上图,两市09年涨幅前十位中重组概念和高送转股占据绝大部分。这一轮上涨中,权重股贡献指数,概念股和题材股贡献涨幅。年初的中小板,荣登两市09年涨幅排行榜前十的苏常柴A和西部资源,都是高送转题材个股。另甲流概念的表现就不用多说,海王生物涨幅高达481%。但是从两市行业涨幅排行榜来看,却有些意外。排在前列是不是中小板也不是甲流概念。这是因为中小板从去年底到今年年中井喷过后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横盘整理。反倒是稳扎稳打的煤炭、汽车制造和有色等排在前列。市场再次证明概念和题材赚快钱,长期看蓝筹股涨幅也不会逊色。
历史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记录下09年最令人难忘的表现只是为把脉下一年行情做参照。面对2010年的行情也可以从上述问题入手。
1、流动性VS市盈率(公司业绩)VS通货膨胀
流动性是影响大盘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下一轮行情决不能简单地从流动性来判断大盘方向!因为首先这一轮的信贷投放包含着对经济复苏的强烈的预期,而事实上全年GDP也可能会超“8”但投资贡献了大部分。在为时一年的刺激政策之后若经济还不能恢复自己的造血功能,市场可能会重新评估危机的影响。一鼓作气再则衰,会加重市场的恐慌情绪,迪拜闹剧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白酒食用油等消费品提价,CPI首度转正,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继续保持今年的信贷规模,恶性通货膨胀的到来会毁灭之前所取得的一切成果。虽然国家再次强调信贷规模不会大幅度减少,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那么明年上市公司业绩要增长多少才合适?从交易所的数据看,沪市平均市盈率为28.36倍,深圳主板为43.87倍,这意味着明年公司业绩需保持至少20%的增速,市场才能维持在今年的市盈率水平。业绩最大的变数在于各国采取的经济手段和贸易措施,这是明年市场最不确定的因素,也是题目所讲的夹缝。
规模效应的概念范文6
一、 概念上位法
“青菜” “黄瓜” “茄子” “辣椒” “花菜” “豆芽菜”……这么多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蔬菜”。这里面包含一种重要的概括方法,即“概念上位法”。所谓概念上位法,就是想出一些具体概念(种概念)的上面的类(属)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概括时,思维要从一些具体词语(概念)往上面想,想想这些具体概念受什么概念所统领。找出统领具体概念的词语后,再根据句意组织成概括的语句。请看下例: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2008年江苏高考题)
颔联中有两组概念词语,分别是“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和“幽径、古丘”,与南京有关的“(东)吴(王)宫、晋代”上面的类(属)概念是什么呢?是“六朝(古都)”或“古代(都城)”;“幽径、古丘”上面的类概念是什么呢?是“古迹”或“历史遗迹”。这样,答案就出来了。颈联有“山、天、水、洲”几个概念,这些概念的上位概括是“自然”,前面的一些定语词语,这些词语的上位概念是“金陵美丽的”,这样,答案也就出来了。高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再看下例: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请分别概括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内容。
前两句中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其上位概念是“自然风物”,这些概念的前边的定语的上位概念是“生机”,故而答案是“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充满生机的春天自然风物”。后两句“窗、门”的上位概念居所(环境),“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这些词是“含”“泊”这两个动词的宾语,上位概念“开阔”“美好”,故而,后两句应这样概括:后两句写诗人美好而开阔的居住环境。
概念上位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括技巧,不少概括题必须用这种技巧。
二、 词语替换法
在把握一个短语的含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词语概括(替换)它,在把握一个句子和一个语段的含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或几个短语来概括(替换)它,这就是概括的另一种技巧——词语替换法。请看下例: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2009江苏卷《说“异”》)
该题的文本信息源: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该段文字说明人们往往对异类所持的态度。我们可以将“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用“排斥”(一个词)替代,“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用“打压”(一个词)来替代,“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摘录的关键词为“缺少宽容”。故而答案便是“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有时,我们可以将整段的内容用短语和语句来概括,如2009年江苏卷第17题:“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找到对应的文本信息源,我们可以将一段话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替代: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三、 格式引导法
1. 下定义概括的格式: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语法表现为,××(主语)是(“指、为、即”等)××(定语)××(宾语中心词)。
例如: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2009年高考江苏卷第3题)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该题相当难,全省几十万考生中得满分者寥寥无几。但是,如果能有格式引导,得分会高一些。
很显然,这是个下定义题。该题难就难在语段没给出被定项的属概念,这属概念要根据前后语境的提示靠自己感悟想出来的,大部分学生能“意会”,难就难在不能准确地“言传”。“洼池”是个比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的“洼池”就是能“吸引”水地方,是个比喻,这个比喻义根据文段的最后一句话是可以得出的,是“吸引人才的环境”,是“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此内容可作种差(定语部分)。“效应”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多米诺骨牌效应”,说的是连锁反应,但“效应”总不是“反应”呀,那是什么呢?整体把握后,是一种“状况”,是一种“现象”,是“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科学现象”。如果能准确地感悟出(想到)该词(“现象”),此题差不多就能得满分。答案:洼池效应指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可见,下定义式概括只有在下定义格式的引导下才能较好地概括。
2. 新闻语段概括的格式:按照“(时空)谁干什么(或怎么样)”格式来概括。例如:
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2009年山东卷)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这里的“谁”应是“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怎么样”应是“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中日韩3国出资80%”,在此格式下,答案很快就出来了: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
3. 图文转换概括格式:栏目词语+表格具体内容的总趋势、总倾向。也就是说,首先要看清图表纲目、栏目、坐标轴的文字,这是读懂图表的关键,然后再看图表具体内容,应忽略小数字而抓大数字,忽略一些枝节而把握总的倾向、总的趋势。我们可以找出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22题看看,如果按此格式引导,概括起来就比较快,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