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理论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区;大众健身

把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本研究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意义及影响深远。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从本质上讲是社区体育在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新阶段,应属于体育范畴,而体育的本质就是要完善人类自身的一项教育,是促进人类身心和谐的一种活动,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内容。

一、大众健身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要改变忽视身心健康素质的错误倾向,着力于提高全民族各方面的整体素质。国际间体育竞赛是和平时期国与国竞争的舞台,是显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因此,现代的传播媒介把它变成了传播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它能激发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体育活动能促进大脑组织的发育,提高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体育教育本身也具备了生产劳动的实践特点。这里所说的劳动素质,同样不仅仅指简单意义上的劳动,还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此外,大众体育还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身体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还能够发挥教育的其它功能。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科学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又有利于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顺利实施。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科学健身的意识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对于培养人们形成独立的自学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使人们能坚持不断学习和运用体育手段,自我锻炼身体,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并在他们以后的著作中多次使用这一概念。他们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资料即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的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3、城市社区大众健身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形的社会,而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养成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创新理论为指导,把创新理论的精髓应用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是我国教育所应重点培育的能力之一。

三、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社区大众健身更趋于科学化

我国社区体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及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社区体育一直处于自发组织的、缺乏科学指导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健身活动还没有建立起来。

1、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体制

城市社区大众健身活动作为社区体育的一种发展变化的新形式,也应是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对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社区体育的计划方法、指导员以及场地、设施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在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纲要规定:“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自治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必须改变观念促进体育消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居民收入较低,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大的是具有供给制和自然经济的特征。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较少,居民自我选择体育活动的余地更小。我国长期实行的配给制度、福利制度以及公费医疗制度,导致居民缺乏健康风险投资意识。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体育消费,使大家逐步意识到合理的体育消费是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进而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

3、必须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大众健身的组织管理工作

强化组织管理是当前城市社区大众健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推进城市社区体育积极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是加强体育社区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推动社区体育的进程中既要坚决纠正那种认为社区体育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应该自生自灭可以放任不管的错误认识,又要注意处理好组织管理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管理促进发展,努力满足新时期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蒲.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体育文史,2001(1).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农村社会发展 管理创新 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及教育功能发挥正日益成为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重点问题。农村广大基层组织不负众望、全力施为,一方面认真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自身现有资源,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奋力拓新,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实力和潜能日新月异般地显现出来。令人惊喜的是,农村社区教育功能越发加强,不仅为基层社会经济建设带来无限活力,而且为农村区域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焕发勃勃生机。本文从农村社区教育和创新社会管理角度试简要阐述。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基本功能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政治功能。这是由它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相对于政治和经济制度来说,农村社区教育是“来自于斯、服务于斯”,而后者的社会实践已经对其政治功能做出了事实上的诠释。如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各类诚信教育等即是如此。②经济功能。“社区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它发挥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能力,进行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质量的作用。”③文化功能。通过社区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社区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身心、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等素质,以及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合作精神、创业意识等。④聚合功能。社区教育充分发挥载体性作用,逐步建立以志向、兴趣等为纽带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把社区居民有效聚合起来,把社区发展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实现社会、社区与人的共同发展。⑤整合功能。把社区内的政府、单位、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因素有机整合起来,并形成较强合力,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这种整合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根本无法做到的。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内涵和根本目标

所谓“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通过现有资源和经验,依据社会运行规律主要是相关管理理念和社会规范,积极研究并充分运用新的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元素,对传统管理模式及其方式方法进行“三改(改造、改进和改革)”,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相应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一种过程性活动。根本目标就在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性因素,同时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有效确保社会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个方面:确立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准则;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顶层设计与重心向下。

三、正确认识社区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总体来说,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依靠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必须为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一言以蔽之,“服务与依靠”就是社区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呢?

1.丰富社区教育内涵就是深化创新社会管理。农村社区教育经过最初阶段的发展,已不再是青少年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也不再仅限于老年人的娱乐和保健教育。新时期的现代农村社区教育,已全面涉及科学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公民思想道德、文化价值理念和闲暇娱乐生活等众多领域。社区教育在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同时,由此产生不断丰富的社区教育内涵;社区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日益扩大自身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扩大社区教育功能就是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各类组织学习和各类社会培训等现代化模式,已经成为其发挥影响力的良好载体和重要手段。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社区教育,有效促进社区内成员的自主化发展、全面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性发展,提高整体性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加速社区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程。随着社区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增,它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必将更明显与突出。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3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和雾霾的凸显,环境问题已成为最紧迫也最受大众关注的问题之一。低碳社区建设可以在绿色家居、绿色建筑、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我国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公众认知方面仍存在着居民对低碳社区认知度低,居民的低碳能力低和低碳意识低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将以当代动机理论为视角,探寻目前我国低碳社区建设中如何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低碳社区;动机理论;激励居民

近几年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一再证明: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明确的。如今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城市排放的CO2 占全国的90%,排放的SO2 占全国的98%。中国地级以上287 座城市排放的CO2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如何避免高碳化发展模式的各种挑战①。”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作为连接城市和个人平台的社区,尤其是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低碳社区,必然会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

一、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意义

低碳社区除具有节能减排的特点外,也具有“以人群聚居为主要特征的生活空间②”的社区共性。低碳社区的建设就是通过低碳理念的普及和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来引导社区内的人们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修建低碳建筑、低碳设施从而优化社区的整体环境,最终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的社区建设活动。

在我国,建设低碳社区的重要性为:1.城市发展低碳化的要求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 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14 年的54.77%,快速的城市化同工业化的进程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而遵循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③。显然,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低碳社区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模式的要求。

2.城市环境亟待改善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城市内部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汽车尾气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低碳社区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材料,要求居民把垃圾进行分类,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所以建设低碳社区对改善城市环境大有裨益。

3.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低碳社区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④。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通过城市居民低碳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⑤。因此,建设低碳社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成就

2010年政府就社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专门出台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城建〔2010〕61号)指出:“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强调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是我国走新型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探索,是控制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的重要探索。

近年来我国在低碳社区试点探索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面列出少部分有代表性的低碳社区试点:

上海低碳社区的主要措施是“红虹桥枢纽,临港新城和崇明岛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预计2040 年竣工的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的一个碳中和(CO2 零排放)的区域。⑥

扬州社区传统建筑的现代节能改造项目由扬州市政府与GTE(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合作将节能建筑的理念与技术运用于扬州老城区的改造,对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的传统建筑中地方修建的新办公楼采取了节能措施,将传统建筑与现代节能概念相结合。⑦

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及绩效指标的指导下,制定多用途社区概念规划,建立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优化、资源有效的社区。⑧

三、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居民认知及参与调查

我国的低碳社区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现状。

调查研究说明:本调查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调查方法为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发放点主要包括:北京、重庆、南京,河南省开封市四地,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83.4%。在置信区间为95%的条件下,834 份有效问卷,呈标准正态分布,符合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则。

1.样本的基本情况:

样本说明:

性别结构:男性占49%,女性占51%,被调查者女性稍多,但符合研究要求。

年龄结构:20 岁以下占16%,20~40岁占44%,40~60 岁占30%,60 岁以上占10%。

教育水平结构:初中占14%,高中占40%,大学占39%,研究生占4%,其他占3%。

职业结构:政府人员占6%,企事业单位人员占30%,自由职业者占30%,其他占34%。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说明:60岁以上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明显低于60岁以下的人,20~40岁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最大。

总体上来说,各年龄段的人对绿色生活的熟悉度都明显高于低碳生活,可见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还处在较低层次,对低碳生活的相关宣传仍需加大力度。

表2说明:在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中男性略高于女性,总体来说,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比没听过的低六个百分点。

性别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影响不存在较大差异,没听过低碳社区的人还在半数以上。

表3说明:虽然有多数人没听过低碳社区,但是在调查者中有将近2/3的人表示有兴趣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存在着23.7%人对低碳社区建设没有兴趣。

表4说明:学历越高的人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学历越低的人大概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在所调查的人中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有1/3多一点。

当然我们必须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大概明白甚至是不明白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也就是低碳能力(低碳能力包括实际执行力和支撑执行力的相关知识储备两方面)较低。

表5说明:选择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的人大约占一半,有大概44%的人偶尔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还有一部分人不会关闭暂不使用的电器。

可以看出,多数人会让家用电器时常处于待机状态,而不是主动切断电源,这反映出,人们的低碳意识还不够强烈,日常行为往往会与低碳生活背道而驰。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把我国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

(1)居民对于低碳社区的认知度普遍低下。

(2)居民关于如何过低碳生活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真正选择低碳生活模式的人也就不多。

(3)居民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4)居民普遍忽视生活中节能减排的细节(如随手关灯、垃圾分类)。

四、动机理论视角下提高居民认知和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对策

低碳社区的建设问题,也可看作是社区管理的问题。社区的管理者可以将社区看作一个“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有效的管理者能够使员工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工作,了解员工如何受到奖励以及为什么会被激励,并且选择最合适的激励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⑨。文章将运用管理学当中的动机理论寻求解决居民对低碳社区认知度低、低碳能力低、低碳意识低(“三低”)的问题的对策。

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管理的目的就是解决“三低”,而社区内的居民可以看作是员工。从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图(图1)可以看出,在建设低碳社区过程当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到以下6个问题:

①要认清个体差异;②利用目标;③确保目标被“员工”认为是可实现的;④个人化的奖励;⑤奖励与绩效挂钩;⑥检查公平性。

因此,在动机理论视角下,可以提出提高低碳社区居民参与度的对策:

1.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

因为居民间因年龄、学历等因素存在着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差异,所以相关部门要依据居民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借助与之相应的媒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节约用电的技巧、如何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等等进行普及。

2.引导居民建立低碳生活目标

社区管理者应运用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宣传、引导,让居民知道自身的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对优化社区环境以及节能减排和改善大气质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而引导居民自觉地把低碳生活作为他们的目标。

3.增加低碳社区建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社区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要建设低碳社区就要让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建设低碳社区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管理者可以在社区内或社区间举办有关低碳知识的竞赛,要创新居民互动方式,比如创立社区低碳日,组织居民参观低碳示范社区等。

4.设立社区低碳生活评估标准、引入低碳生活竞争机制

社区管理者可以定下本社区的低碳生活衡量量表(衡量维度包括低碳出行、低碳建筑、低碳饮食等等)对个人和家庭的低碳情况予以记录评估,并适时在社区内予以公示(当然这需要得到被公示者的同意,毕竟选择低碳生活应当遵从自愿原则)以供社区居民交流讨论,营造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竞相“低碳”的社区低碳氛围。

5.建立低碳生活奖励制度

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尤其是初期阶段,管理者要注意到奖励对居民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激励作用。管理者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低碳生活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一方面肯定其努力和激励其在低碳生活中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或家庭参与到低碳社区建设中来。

6.建立有效的低碳纠错和监督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和好的社区建设活动在于它们是公开的,透明的,可以自我修正错误的。毫无疑问,有关低碳社区建设的活动和制度是需要监督和纠错机制的。这一点是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因为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可以长久维持居民低碳生活的模式,纠正居民生活不低碳的行为,确保上述诸条措施能够公开、公正、透明地实施和低碳社区建设活动本身的正常运转。

总之,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他们长期生活在社区内,随手关灯,选择爬楼梯上楼等一些小举动都会给社区整体环境带来影响,一旦社区内居民选择低碳生活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我们国家的整体环境和低碳排放都有可能因之得到巨大改善。所以说社区居民是低碳社区建设,或说是节能减排的不可小觑的力量。

社区管理者只有通过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建立低碳生活激励机制和自查制度等方式,才能将居民在节能减排中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引文注释

①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105.

②蒋慧琴,张丽丽.基于个体行为的低碳社区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045.

③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

④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生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2):17~20.

⑤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⑥佚名.上海、保定入选WWF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正式启动[J].节能与环保,2008(2):37.

⑦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传统建筑中的建筑节能——扬州试点项目[z].2008.

⑧奥雅纳工程顾问.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概念规划[J].城市建筑,2010(02): 44-46.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4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 渠化设计 交通岛

1.前言

交叉口是城市制约交通运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使车辆、行人迅速便捷地通过交叉口,是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关键[1-5]。在交叉口除了通过信号灯等交通管理手段外,交叉口渠化设计对于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行车速度,缓解交通阻塞,降低事故等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其进行了讨论。

2.交叉口的型式

交叉口的型式,决定于道路网的规划,交叉口用地及其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常见的交叉口型式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1)按相交道路条件分类:

一般可分为三路平面交叉,四路平面交叉和多路平面交叉三类。

(2)按几何形状分为:

①十字型,②x字型,③T字型,④Y字型,⑤复合交叉(5条或5条以上道路的交叉口),⑥环形交叉等几种。

3.交叉口渠化要素

渠化设计的一般设计主要集中在利用标线划分车道功能、通过对人行横道来规范行人轨迹、通过导流设施规范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的行车轨迹、利用安全岛作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的交通安全岛。

3.1 车道功能划分

组织不同标准和不同行驶方向的左转、直行和右行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路权。根据车行道的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不同组成,应作不同的划分。划分的原则如下:

①当左直右车辆组成均匀并有一定数量时,可各设一条专用道;对于非机动车交通,可划分快、慢车分道线或设分隔设施组织分流行驶;

②当直行车辆特别多、左转车辆也有一定数量,可设一条直行车道和一条左转车道;对向的车道为反对称布置;

③当左转车多而右转车少,可设一条右转车道,右转与直行车辆合用一条车道;

④当左右车辆较少,可分别与直行车道合用;

⑤当车行道宽度较窄,无法划分左、直、右行车道,可仅划分快、慢车分道线;

⑥当车行道很窄,无法划分快、慢车分道线,或者划分了对车道的相互调剂使用不利时则可不划分。

3.2 交通岛

交通岛作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的安全岛,可减少机动车的干扰,提高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能力;为设置交通控制设备提供场地;交通岛不但是物理类型的,也可以是路缘构成的区域或用特殊油漆标志的路面区域。

交通岛根据其功用及布置的地位,可分为分车岛(分隔带)、中心岛、方向岛和安全岛。

①方向岛,起到分隔车流的作用,一般可将右转车流、自行车流分离出去,减少冲突;

②安全岛,可作为行人二次过街的驻足地,一般在面积较大的交叉口,可由设在交叉口的方向岛或分车岛兼此作用;

③分车岛(分车带),分隔对象车流,也可作安全岛,在有禁限措施的交叉口可以设置作掉头车道的引道;

交通岛的区分并不绝对,有时一种岛状设施能同时发挥多种作用,即同时兼有导流、分隔及安全作用的交通岛。

3.3 导流线

渠化的行驶路线应简单明了,根据各流向车流的安全行驶轨迹设计。当交叉口空间较大时,各流向的车辆行驶轨迹范围比较大,因此发生冲突的区域相应增大,不利于交通流的运行与控制。可通过导流线限定各股交通流的行驶轨迹,一方面利于交通流平顺行驶,同时限制车辆转弯时的任意性。

直行车导流线往往用于进口道拓宽引起的中心线偏移、对向机动车道错位的情况,而在多相位控制交叉口,左转导流线的设置则尤为必要。

4.设计实例

本文以典型十字交叉口为案例,设计了其渠化方案。

4.1 十字交叉口渠化

(1)设计图

(2)设计说明

对A进口进行重新渠化,将A进口的车辆停车线向前提升,并将其设计为阶梯形,以缩短停车线间的距离;并设置两个左转待转区;禁止车辆无秩序右转;

对C进口进行重新渠化,通过偏移中央分隔带和改变车道宽度的方法,将原来的五车道改为六车道;将北进口道停车线向前提升,并且设置两个左转车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针对C进口右转车道资源浪费情况,将北进口拓宽段向后移两米;

为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将BD停车线各提前,其中里侧为一个左转转车道,中间为两个直行车道,最外侧为右转车道。

设置减速带,控制车辆速度;在C进口道设置视距三角形,并清除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内的障碍物。

5.结论

交叉口渠化是调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对交叉口的渠化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方法的实际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晋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15(1):1-2.

[2]徐吉谦.道路平面交叉渠化设计.交通管理研究,2000,1(1):51-52.

[3]邹联锡,薛博.平面交叉口的渠化改造.中国市政工程,2004,110(4):3-3.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5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打开了化学教学“轻负高质”的窗口。

一、主动聚焦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缘于个体时时刻刻存在的、又在不断变化的两种认知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所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认知水平间的差距,即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1]

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合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给学生力所能及而又高于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任务,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二、积极寻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儿童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儿童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2]

金属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和铝合金是当今世界使用非常广泛的金属材料,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下面就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第3课时“铝及铝合金”为例,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从横向分析: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获知常见活泼金属Na、Mg的性质之后,安排了铝的教学,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Na、Mg、Al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突出铝的特殊性质。

从纵向分析:

三、努力创设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一差距,努力搭建“脚手架”,缩小和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取得较大的收获。

在备课期间,对照学生已有的和将要掌握的知识发现:基于前两课时的铺垫,Al的性质水到渠成。但若直接以纯铝片进行实验,会浪费众多潜在的学习资源。因此该教学设计更侧重于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适当支架的支撑下,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再次完成实验来验证观点,逐步全面、正确认识Al这一物质。

以下为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呈现Al表面存在氧化膜的事实?如何引导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思考……

[提问] 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猜测铝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Na、Mg等常见活泼金属的知识,很容易推测出同样是活泼金属的铝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学习新知识可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构建知识结构。之后猜测被实验一一证实,也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实验] 将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为什么无明显现象?(停顿)活泼的金属铝难道不与酸反应?(停顿)请同学们阅读书第67页。

设计意图:“异常”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短暂的停顿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全新的知识点,并不是学生简单思考一下就能获得的。这时应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

[学生实验] 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刚刚的阅读,以及两组实验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Al表面有Al2O3的存在,出现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迎刃而解。

本环节设置了两组学生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通过猜测、实验、分析、讨论等环节了解物质的性质。

……

【教学片段二】与碱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验证Al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如何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 将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为什么无明显现象?

[学生] 学生1:Al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2:Al表面存在Al2O3,是否是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暂时没明显现象呢?

设计意图:直观的实验现象最具有说服力。学生已有了上一环节知识的铺垫,猜测出可能的解释,之后再设计、操作实验来证明猜测,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Al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实验] 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教师] 写出Al表面的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猜测可能的产物?有何依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生H2?

[演示实验] H2的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铺垫,外加不断的提问,分解了学生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

【教学片段三】与盐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如何扩大钝化时的现象?

[过渡] Al能与盐酸反应,是否能与所有的酸反应呢?

设计意图:Al能与盐酸反应,学生自然很想验证能否与其他酸反应,顺着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一问题,也顺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实验] 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浓硫酸,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 将铝片取出,拭去表面的浓硫酸并用水冲洗,然后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0.5mol・L-1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此时为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异常”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原认知发生“冲突”,又重新激活课堂。

[教师] 难道我们的推测错误了?Fe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比Fe活泼的Al不行?(停顿)这个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停顿)该铝片表面一定是铝么?如何证明Al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 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0.5mol・L-1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Al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简单、现象明显。但为了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借助这一简单而又明显的实验,用被浓硫酸钝化后的Al片进行实验,人为设置了一个与原认知冲突的“矛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追根溯源,引起学生的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

【教学片段四】与氧化剂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揭示钝化反应?如何承接Al与其他氧化剂的反应?

[追问] 经浓硫酸处理的铝片表面还是铝么?

[教师] 阅读书第68页第二段。

设计意图:再一次利用书本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解开疑惑。

[过渡] 该氧化膜是什么物质?铝表面生成氧化膜,从铝的价态上分析,化合价升高了,说明铝被浓硫酸氧化了。浓硫酸、浓硝酸都是常见的强氧化剂。

[教师] O2也是种常见的氧化剂,那Al能否与O2反应呢?

[演示实验]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演示实验] 铝热反应。

设计意图:在课快结束之际,引燃了铝热反应,整个教室为之沸腾,学生意犹未尽,带着兴奋期盼下一节化学课的到来。

……

四、静心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时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时而一片沉寂、陷入深思;时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取之处在于:

1.起点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教师传授新知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已知知识,才能设置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跨越障碍。Na、Mg的金属性,Al2O3、Al(OH)3的两性等均为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不但复习、巩固,还不断吸纳,扩大了知识网络。

2.脚手架多――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适时提供帮助

布鲁纳提出的脚手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穿越“最近发展区”。在教师适当脚手架的辅助下,可以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到“现阶段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飞跃,使学生“飞”起来。当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时,提供给学生们众多的实验试剂,引领着学生完成实验;当学生疑惑“难道Al不与盐酸反应?”“Al与浓硫酸发生什么反应?”时,及时提供书本信息,使学生豁然开朗。当异常的实验现象“Al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出现时,一系列的问题串带领着学生寻找答案……适时的脚手架,让学生学习倍感轻松,跳起来就够到胜利的果实。

3.吸引力大――实验众多、现象明显

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化学老师应多善于利用这一“秘密武器”。4组学生实验、4组演示实验,让学生既动手体验了一把,又同时欣赏到了美丽的烟火表演。如此实验盛宴,学生惊喜不断,参与度大大增加。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方式,有效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或同化、或顺应,很快重新构建自身的化学知识网络。且学生由于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显得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理论范文6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Merrill Swain 于1985 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之后,Swain不断发展她的理论,先后提出并反复论证输出假设的三大功能及其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①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noticing/triggering);②输出能对目标语的结构及语义进行假设(hypothesis-testing);③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Swain认为,说和写的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语句结构和词语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地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1.国外研究综述。“输出假设”理论一提出就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Yu从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在说英语国家遇到的交际策略为例,验证了可理解输出的必要性,并提出:输出假设不仅是对输入假设的补充,还纠正了输入假设的不足。Skehan指出语言输出还有另外两个功能:①语言输出能培养学习者的话语能力;②能树立个人的话语风格(personal voice),建立自信。Izumi等人通过有指导的写作和短文重构两种输出任务做试验,检验输出假设的主义功能。当然,对输出假设也有不同的声音,Krashen对可理解输出假设提出四个疑惑并对其功能表示质疑。Shehadeh认为尽管我们对Swain输出假设研究已有几十年,但仍缺乏证据证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输出话语的调整对语言学习有明显效果。Izumi和Biglow认为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研究仅停留在假设层面,而不是证明输出是否对语言习得有作用,并且是如何起作用的。基于“输出假设”理论,专家们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实践:Swain和Lapkin对比研究了同伴间互动(peer interaction)学习活动,发现在意义丰富的语境中注意语言形式更有助于语言习得;Swain,Brooks和Tocalli研究了同龄对话(peer dialogue)活动对语言习得的推动作用;在Swain和Lapkin的研究中,她们发现有意义的交际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构建意义的同时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性。

2.国内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Krashen的输入理论介绍到我国时,我国外语学习环境匮乏,语言输入成为教学与研究的焦点。直到90年代中期,Swain的输出理论才引起国内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卫乃兴首次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提到Swain的可理解输出。我国学者广泛开始研究输出假设理论是在2000年以后。卢仁顺认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语言输出作用,强化输出。赵小沛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外语教学活动输出重视度不够,并提出建议改革方法。冯纪元、黄姣研究了有引导的写作和短文重构这两种语言输出活动及其对语言形式习得的影响。曾文雄认为基于输出假设理论的外语电化教育模式更加科学。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就影响范围和效果来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倡导的“写长发”写作教学改革为多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引起了许多外语界同行的关注。许多研究者通过部分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语言输出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写作能力及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这一假设(甘丽华,2008)。李亚妮也通过实证说明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界对“输出假设”理论的研究侧重内涵的解释和应用研究。本文主要结合中医院校的校情,探索输出假设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

二、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现状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全国已有180所重点高校参加并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9年秋,安徽中医学院(现更名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大学英语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听说教学新模式。实验班教学采取“2+2+2”的教学模式,即每周两节面授精读课,两节面授听说,两节网络自主课程。全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考核中也增加了口语测试,计入期末总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输出”。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教学,大多数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统的“输入”教学理念和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学中依然存在“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的问题,不能培养学习者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即外语交际能力。

2012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大学英语改革的第二股浪潮:分级教学。其实施方法为:在各二级学院中抽取一个班级,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划分为A,B,C级。分级改革教学试点与2+2+2模式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满足了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强化了教学效果。 “分级教学,因材施教”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输出”理念仍然没有普及到广大师生中,效果不显著。

三、输出假设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构建

2013年,针对我校涉外专业和一本专业学生,我们拟订了新的大学英语改革方案和课程设置方案:入学初对各学院的一本学生进行考试分级,根据成绩分为A,B级。在完成大学英语初始阶段学习并顺利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后,继续限选和选修英语相关如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及一定的医药学等专业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语言交际使用能力,为我们中医药事业的传播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理论贯穿教学设计。新的改革方案下,本校的大学英语采用2+2+2模式:每周2节新视野精读课,2节新理念视听说课,2节上机自主学习。每本教材都以某个主题为单位,尤其是视听说教程,更以日常对话话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教师积极利用资源,从精读课的“输入”到视听说课上的“输出”进行自由切换,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精读课上,以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为例,课上积极展开讨论进行brainstorming,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美国的印象,以及由美国联想到的人和事,激发学生输出,刺激输出。再过渡到文章内容进行输入学习,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巧妙入题。课后,布置任务搜索相关文章探讨中国人的形象,积累相关知识,先输入,再以“Hard-working Chinese”等为题,模仿课文结构,进行写作输出练习。视听说课上,除了针对某一话题的presentation,dialogue等这类口语输出的练习,可以就课上所听的材料进行人称转述或者总结概括,达到写作输出的目的。输入的材料可以多样化,每周一歌、每周一剧等连贯性的输入都可以有效强化学习效果。

2.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勇于输出,多输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这一舞台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自由驰骋,找到自信,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主动积极性。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活跃的直接感观刺激,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接受语言,勇于输出。以精读课Unit 2 “Learning the Olympic Standard for Love”为例,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的话题尽管熟悉,却不知从何说起。当精彩纷呈的图片和视频展示时,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敢于输出。视听说课上变幻不断的听力材料,是鼓励学生多输出的助推器。从歌曲到新闻,从故事到电影,从感兴趣的材料入手,输出变得轻松起来。例如,我在课上布置了配音活动,同学们选材丰富,配音精彩,竞相表现,达到了有效输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