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虚拟水 虚拟水贸易 水安全

一、虚拟水及其特征

虚拟水是由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Tony Alla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目前虚拟水是国际上与水资源相关领域专家和管理者谈论的热门话题,2003年3月18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对“虚拟水”进行了热烈讨论。

虚拟水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真实性。顾名思义,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1.3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第二,社会交易性。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并且强调社会整体交易,非个体交易,商品交易或服务越多,虚拟水就越多。第三,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这种贸易通常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二、虚拟水贸易及其作用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是水资源丰沛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或高耗水工业产品,目的是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虚拟水贸易并非新生事物,它是商品交易的产物,是虚拟水存在的特征属性,其历史同粮食贸易一样悠久。同时,虚拟水数量也随贸易的增长一直在稳定地增长。

虚拟水贸易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上——尤其是粮食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以往,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和服务时,没有意识到商品背后存在的虚拟水及其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长,干旱半干旱国家或地区的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危机,且水安全问题造成粮食安全并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为了解决水安全问题,现在一些缺水国家已清楚认识到水资源压力问题和以农产品贸易形式存在的虚拟水之间的联系,并在有意识地进行这类进口贸易,如摩洛哥、约旦、以色列和埃及。

通过贸易建立起水资源丰沛地区粮食的供给与改善缺水地区水资源匮乏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得缺水国家或地区避免去寻找水源,而是进行大量的、虚拟水含量高的粮食贸易。因此,虚拟水贸易可以缓解进口国或地区自身的水资源压力,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一种替代水资源供给的经济有效的途径。通过适当而公平的贸易协议进行虚拟水贸易,对于促进干旱国家或地区节水,提高全球或区域的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无形的虚拟水贸易也可以使政府和水问题专家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水资源安全性的争论中。但是,虚拟水贸易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可能出现忽视局部水平衡状况的趋势,对出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会因为这一贸易对其自身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发当地的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对进口虚拟水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提供其他一些可选择的作物给农民种植或者提供其他的就业方式,虚拟水贸易会剥夺这些农民和他们家庭的生计。

因此,如果将虚拟水贸易作为一项政策,则需要研究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应分析虚拟水对于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影响。

三、虚拟水与水安全

水安全通常指有充足的水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水安全主要包括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质安全。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与虚拟水相关的水安全主要是供水安全。

水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因此水资源被称为基础性自然资源;二是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水资源是稀缺资源,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由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存在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安全供给问题;三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水资源系统内部存在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水资源系统结构遭受破坏(例如水质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系统功能衰减甚至消亡,进而产生水安全问题。

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虚拟水理论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制定了规划政策以减少高水分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农作物的出口。实际上这些国家已将虚拟水视为非常重要的、增加的水资源,他们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据有关专家估算,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贸易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因此,通过增加虚拟水,可以平衡区域水资源,缓解缺水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当地水资源安全。

四、虚拟水与国家安全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危机的出现,导致人们的国家安全观念有了质的变化,水资源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以色列及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美国和加拿大的哥伦比亚河争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争端以及跨越欧洲八国的多瑙河争端等水资源国际分配的水事矛盾,已是尖锐的国家安全问题。

粮食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是当前世界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商品。由于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水安全问题还可以通过粮食安全影响到国家安全。干旱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以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通过贸易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持久的合作关系,维护国家安全。

五、几点启示

1.虚拟水的理念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虚拟水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因袭思维方式,它要求水利工作者从原有的以水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在水之外寻找解决水资源分配和水资源管理的途径,运用“大水利”的系统理念和方法找寻与水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水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水问题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虚拟水理论拓宽了水资源研究的领域

传统的水资源,一般研究真实水资源的自身特征、运动规律及相关关系,对“看不见”的虚拟水毫无了解。虚拟水理论给水资源和水安全研究提供了创新领域,如传统水资源研究与粮食安全研究是分离的,虚拟水理论使两者有了切入点,给从事水资源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今后主要应加强虚拟水战略的区域政策体系研究,研究虚拟水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等之间的关系,对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虚拟水树立了新型的水资源管理理念

在国家层面,应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发挥流域系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功能,使水资源管理由供求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水资源管理应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要通过节水、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其次,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进行区域水资源分配;最后,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通过虚拟水贸易和虚拟水战略实现全球水资源化。

4.虚拟水提供了一条解决我国干旱区缺水的新途径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我国华北及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立水资源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问题。实施虚拟水战略有利于国家制定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战略的保障措施及政策,有利于西北开发,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土壤;肥料;可持续农业

中图分类号: S-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50

俗语说得好:“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通过这句话不难体会到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粮食作为立国之本,不单单要重视粮食生产还要注意粮食安全,土壤和肥料是保证粮食安全和人们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壤的合理施肥和培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土壤和肥料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为目标,同时以高产、高效和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传统农艺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农业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步入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壤和肥料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基础。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保证高产的基础。整个农业体系中,提高土地的肥力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维护各种关系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想办法提高粮食的单产量。但我国耕地肥沃程度分布不均,其中,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58%,耕地养分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施肥技术相对落后,肥料的利用率过低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所以,持续培肥土壤和合理施肥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壤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土壤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场地。土壤起着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稳定和缓冲环境的作用。同时,土壤还能持续供给农作物所需求的各种元素,充分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肥料却是土壤养分重要的来源之一,因此,肥料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基础,既物质基础。通过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产品品质,提高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

2 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与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农民在施用肥料的时候都忽视了有机肥,而过于依赖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基础肥力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明显下降,土壤缓冲能力也随之下降,同时,各类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致使我国大部分耕地缺乏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

耕地退化、流失、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减少近82万平方千米的耕地。自2006年以来到现在,我国耕地面积已经缩减到1.22亿公顷接近了1.2亿公顷的耕地警戒线。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积很难合理解决粮食问题,土地的承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是否能保护好现有耕地,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还面临着化肥十分短缺的问题,相反有机肥料却被白白浪费掉。当积极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时候,又不得不面对化肥资源短缺的问题。农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元素,主要来源于不可再生资源,可以说是越用越少,而且还存在着分布不均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市场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养殖产业日益壮大,产生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数量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得到统一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不但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还让大量有机肥料养分流失。

3 解决对策

增加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进行培肥。简单说就是对耕地进行保育工作,主要提高土壤均衡供应养分的综合能力,充分增加农作物体系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容量和强度。在贫瘠的土壤上施用有机肥,建立起良好的有机和无机结合科学施肥观念。做到根据土壤和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施肥,提高土壤均衡供给养分的综合能力。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投入资金研发新型化肥,改进目前落后的施肥技术。以缓控释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其养分释放与农作物吸收同步进行,一次施肥可以满足农作物整个生长期的基本需求,有效减少肥料损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是未来肥料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利用3S技术对农田养分进行准确管理和精细施肥,按照田间每一单元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施入适当肥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作物产品的收入,还保护了耕地环境。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外资利用;粮食安全;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71-03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始终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的积极利用,有效地调整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而合理利用外资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外资也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外资利用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强。在此背景下,研究外资利用的国际经验,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外资进入粮食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粮食领域呈逐渐开放的趋势

在全球化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庞大的粮食市场规模对外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就发达国家来说,利用外资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粮食加工领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利用外资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渗透到粮食市场的各个领域。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较少选择援助和贷款这两种传统外资形式。一方面,由于援助和贷款的数量,再加上金额的限制,且附加条件较多,这些会让受援国感到难以接受;另一方面,贷款条件日益苛刻,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债务风险。与传统外资来源方式比较,外商直接投资既没有过多附加条件,风险也相对较小,并且还能免费获取资金以外的其他重要生产要素,比如技术、人才、管理等。

(二)外商投资涉及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投资和贸易自由化逐渐成为世界经济l展的主流。粮食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了尽快增强其农业竞争力,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放宽外商投资粮食的领域,几乎拓展到了粮食产前、产中和产后整个产业链。资本的秉性是逐利的,哪里利润高,资本便流向哪里。在粮食领域同样如此,在整个产业链中,外资又倾向于把资本投向利润高的农业投入物领域,如农药、机械、化肥和种子等,以及农产品加工、分销等领域。由于粮食生产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多、资金需求大、回收时间长,外商对粮食生产环节的投资较少。

(三)跨国并购是外资进入的主要方式

在外资进入的方式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无区别,外资大都选择了跨国并购这一方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各大粮商纷纷入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如美国ADM、嘉吉、邦吉等大公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经连续了一系列的行业预警:国内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年平均开工率低于40%。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收购中国大豆加工龙头企业的速度,到2016年底,中粮8家石油加工企业已成为外资企业。可见,跨国并购已成为外资进入的主要方式,并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四)外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日益优惠

在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各国逐渐意识到规范利用外资的重要性,规范外资引进与利用行为,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外资的利用效率。并逐渐完善外资相关法律法规,使外资政策系统化、法制化,并做到详细、公开、透明。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绝大多数国家都对外资引入了各种优惠政策,优惠利率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实施开放,允许外国投资进入农业部门。绝大多数国家都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有利于保障外资在本国的健康合理有序发展。

二、粮食领域利用外资的各国实践

外国投资在国际粮食市场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后影响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利用国际资本的效率,防范国际资本在粮食市场可能产生的风险,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一)美国:“高度发达”的外资利用

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其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农业利用外资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农业基础好。外商直接投资对美国最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农业大开发。截至20世纪初,外资对美国农业的投资占到外商投资总额的30%。可以说,外资在美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二战后,欧洲各国经济都萧条时,美国农业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但是与欧洲、亚洲等地区相比,美国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况且战争对美国本土的破坏极小,这就为美国农业基础提供了较好的资源环境。加之美国政府对外资的引进制定了积极鼓励的政策。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食品在外资领域活动,以及其快速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有增无减的程度。到20世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农业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0.34亿美元增长到了的6亿美元。这一时段,外资的来源主要是欧洲、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这些主要国家对美国粮食领域的投资占到了总投资的90%以上。到2010年,美国吸引外国农业投资达到惊人的150亿美元。外资的进入还促进了美国食品行业的发展,为美国市场带来营养丰富、品种繁多且物美价廉的食品的同时,也为当地就业提供了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韩国:“放管结合”的外资利用

韩国作为地处东亚的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农业结构、自然条件及文化因素与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其经验值得借鉴。总体上来说,韩国对外资的利用坚持“放管结合”的原则,并制定了一系列外资法律法规,最早制定外资相关法律是在19世纪中期,及至1993年,韩国政府又颁布了《开放外国人投资五年计划》等。

韩国农业比较发达,每年的农产品有很多可供出口,但是韩国发展农业的土地条件并不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占优势,耕地面积少且土壤盐碱化严重。在农业自然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形势下,韩国政府在化肥、灌溉、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合理引导和利用外资,吸收国外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韩国农业的发展。韩国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集中在化肥、灌溉和乳制品加工等农业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化肥方面,韩国充分利用美国、日本的直接投资,兴建了几个大型的化肥厂,例如第三化肥厂、第四化肥厂、第五化肥厂等,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化肥自给,解决了韩国化肥主要靠进口的局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灌溉方面,韩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是国际贷款,主要来源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日本,贷款主要用来兴修水利和建造灌溉工程。在农产品加工方面,韩国引导外资主要集中在乳制品加工方面。

(三)印度:“限制为主”的外资利用

印度是位于亚洲的土地、水资源丰富的世界第二的人口大国,保证粮食和食物供给是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务,印度的经验值得同样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借鉴。印度在农业领域对利用外资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早在印度刚独立的时候,当局政府就确定了“限制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在此后有关农业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中,即便稍有变化,但总的趋势还是以限制为主。

印度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是国际援助和商业贷款,这些资本主要用于农业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等的建设,在这期间,印度的农业灌溉面积翻了一番。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政府要求外国投资者必须与印方合资,持股比例通常不超过40%。20世纪末,印度政府对外资的限制稍微放宽。2006年,印度政府引进外资被允许进入农业政策领域,包括两个领域,一个是种子育种等相关领域,另一个是茶业。对于茶业,外资必须在五年内将26%的净资产卖给印度合作伙伴。除上述两个领域外,其他农业领域不允许进入。印度在农业落后地区和特别经济区是鼓励外资进入的,但是并没有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待遇是一样的,且外资企业只有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领域才能享受与本土企业同等的待遇。此外,2005年印度颁布了《特别经济区法》,鼓励外商投资进入经济开发区。

(四)巴西:“高度开放”的外资利用

巴西农业资源丰富,但是发展不平衡,巴西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比较发达,其他区域相对落后,因而在外资利用上也存在着地域差异,中国利用外资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因此,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世纪60年代,巴西农业的年均增长率几乎为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巴西积极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巴西粮食领域对外资实现了高度开放。

一方面,利用外资促进了巴西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挑战和威胁。巴西为了引进外资,给予外商投资者多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外资以合资入股且巴西本国投资要占控股地位的形式进入西北部和东北部等国家鼓励开发的地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外商投资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如厂房、水电等,一律给予优惠;外商投资企业在巴西的产品,出口到第三国可以获得原产地证书;外资企业在本国利息贷款中给予优惠政策。外资给巴西带来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外国投资者在巴西大力开发土地,采取机械化作业,实施大规模经营,大大的提高了巴西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大力引进外资也给巴西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例如,外资企业生产往往以出口为导向,巴西农业土地I域的开放,导致农产品结构受制于外资企业,这就会间接影响巴西农产品结构,也不利于生物的多样性。

三、国际资本利用的经验借鉴

从国外农业利用外资的实践来看,外商投资对各国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外资利用也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吸取国外利用外资的教训,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从而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为我国粮食领域合理利用外资提出宝贵建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积极引进外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始终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的积极利用,有效地调整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我国农业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技术转换率低等,在中西部地区更加突出,积极引进外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外国投资者带来资金的同时,还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这将极大地促进国内农业的自我提升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优化升级,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第四个季度和2016年全年GDP初步核算结果,我国2016年GDP总量是744 127亿元,比2015年同比增长6.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值是60 671亿元,同比增长3.3个百分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15%。由此可见,农业增速相对落后,对GDP的贡献不到10%(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6年四季度和全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虽然我国农业领域积极引进外资,粮食领域也进一步对外开放,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外资,推进粮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提高粮食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

(二)政策上将鼓励发展与合理引导相结合

以上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利用外资的实践可以证明,在作为战略物资的粮食领域,外资利用更加复杂,只有结合本国实际,坚持适度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外资对本国农业的促进作用。在农业利用外资过程中,既要积极引进,又要注重合理引导和利用,并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相关外资政策,兼顾“农业发展”和“农业安全”,切实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保护本国农业发展。例如,巴西等国鼓励外资进入农业落后地区,中国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巴西的经验,对于我国西部等急需发展的地区和环节可进一步加大粮食领域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并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外资一定的优惠,鼓励外资进入,而对于外资渗透较强的大豆等行业要提高警惕。外资相关法律法规,在允许或限制进入的领域要尽量细分、规范。同时,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借鉴印度和韩国在粮食领域采取的限制性引导政策,要求在外商在一些关键领域或环节的投资中,中方资本必须占控股地位等,以保护我国资本在粮食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三)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外资利用能力

跨国公司是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的主体,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控制产业链战略性环节的目的,可能会对我国粮食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为此,必须提高我国粮食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有效利用外资,提高我国粮食企业国际影响力。首先,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整合,甚至是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粮食企业。中粮、中储粮等中央粮食企业通过合资、引进等方式和外资展开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我国粮食跨国企业。其次,通过外资的利用,实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逐渐形成我国粮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开发市场针对性强的粮食新产品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要注重自我研发投入,进行粮食产品深度开发,提高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出台对农业科技企业或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大力扶持农业科研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粮食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利用外资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粮企。

(四)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预警机制

美国、巴西、韩国、印度利用外资的过程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四国都十分注重建立并完善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中国颁布了有关外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外资也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应实时改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要着力构建粮食产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粮食产业安全走势监控和预判预警,形成各相关层面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避免由于粮食短缺或涨价等产生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我国粮食产业链应对外资渗透能力。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粮食预警系统,如美国有二大稳定的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粮食预测和预警。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从目前研究的粮食安全预警模型来看,以单项指标预警和综合系数预警为主,而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全方位反映生产、进口、消费以及价格、垄断的粮食安全预警的研究还比较少。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我们要重视信息的分析整合,用以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指导,加紧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雯丽,翟雪玲,曹慧.巴西、韩国、印度农业利用外资实践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3,(5):42-46.

[2] 吕立才,黄慧玲.国外农业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12):50-54.

[3] 李剑,王妤.国外农业利用外资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2):122-125.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4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化大农业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与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从现代化大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的含义入手,探究了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含义;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33

现代化大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比广泛使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办法施行的社会化农业。目前农业技术以植物学、遗传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利用农业理论经验解决农业的栽种、培育、饲养等实际问题。现代化大农业还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等机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随着农业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农业生产要与加工、销售的制造的联系势必日益紧密。

1 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作用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只有发展好农业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粮食的需求也是最多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日益上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我国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根据社会调查结果,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显然,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安全审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从而提高粮食的质量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1.2 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要以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安全等为目标。因此进行农业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产量低、安全系数差、污染大等缺点因此首先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后代着想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污染大效益低的现状,因此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实现农业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1.3 农业科技创新是使农民富裕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找工作,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产品的出售,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方式就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我国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策略。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有一种“科技富农,科技兴国”的说法,因此只有将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才能加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 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的策略

2.1 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要考虑环境的特点

农业生产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气候、空气、土壤的成分等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中季节性气候的特点,比如新疆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因此适合种植哈密瓜,而夏季酷热、蒸发强适合种植大枣,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则种植巴塔木。此外要考虑区域性比如:地势平坦阳光和水源充足的地方适合种植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因此区域性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特征。所以农业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从而有效的进行农业资源配置。

2.2 现代化大农业中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帮助农民掌握科技技术才是发展的根本。在研究农业技术时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主要以农业为主的新疆哈密地区总人口56.27万,农业人口18.5万,工33.33万hm2地。此地区以农民为主导,给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服务。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以往的技术和经验。因此,要充分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3 结束语

现代化大农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目前的现代化大农业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综上所述,只有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并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显示区域性的特点、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才能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国家,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此搞好农业发展建设能够有效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就目前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当前农田树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回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浓厚的农业发展历史。早在建国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就已经取得了农业发展的重大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物质经济力量显著增强,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试点成功,极大的扩大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规模,先进的农田水利设备也不断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促成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繁荣发展的局面。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系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集体经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农业,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主体经营。由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政府没有进行统一的责任划分,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人们认识不清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部分政府也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农民的实际农田发展建设,只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重视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使得国家政策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去。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弄太难水利管理机制。

(二)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对缓解农民压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为,取消各种税费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会相应的减少。这样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减少,农民没有能力去维护农田水利建设的各种水利设备和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三)水利工程退化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现有的农田水利设备大多是见过初期建立使用至今的。受历史原因影响,农田水利设备几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由于工作年限之久,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其中不少设备几乎达到了报废的程度。如此,水利工程设备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量比较大,政府又不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对其进行重建或修整,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安全。

三、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实现了粮食的稳定增产。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对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农业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民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对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重视农业发展的意识。并且做好农田水利从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做起,加大资金投入,维修、完善历经时间长受到破损的水利工程,并适当的建立新型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为农田发展铺设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农田水利管理

鉴于当前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不善的情况,我们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切实做到使农田水利管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进行总结我国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经验,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在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类似的情况,从而为我国以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另外,政府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深入基层调查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认真考察,掌握实际情况,反馈信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三)加大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是一切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科技创新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手段,建立农田水利科研体系,加强科技研发,节约淡水资源,发展滴管、喷灌技术来进行农田灌溉。另外,还要培养现代农田水利科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与农科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不断研发新型农田水利用水机制,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还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改造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创造发展生态农业。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新时期,我们要不断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分析和改造,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园,李代鑫.关于加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

[2]李文哲,董磊华,陈朝,洪林.浅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0)

[3]孟德锋,廉俊霞.水利建设新时期农田水利投资现状调查分析――以江苏、河南两省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3)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6

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使农民富裕,从而保持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稳定。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①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比较薄弱;②农业生产率低,农业效益低;③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贫富悬殊扩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问题原因。

生产力方面:

⑴ 物的因素: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

⑵ 人的因素: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

⑶ 市场因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国际竞争。

生产关系方面:

农民负担重;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4.解决我国农业的思路。

发展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①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②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③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④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结构。

生产关系方面:(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⑴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⑵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免农业税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⑷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生产力方面:(依靠科技,面向市场)

⑴加快和深化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⑵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注意几个问题:

1.关于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物资。②我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③我国粮食总量供过于求是阶段性、地区性的,人均粮食产量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④耕地、水资源紧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供给的需求,决定了对粮食问题始终不能掉以轻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培育。

(2)举措: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抓好粮食生产,是保证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重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注意保护好基本农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其次要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再次,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2.关于农民增收问题:

一是推进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四是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4.关于农村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

5.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问题。

6.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发展农村教育。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2)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发展农村教育,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后劲;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农村教育,还有利于推进西部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3)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7.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正确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②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③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④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⑤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4)积极推进城镇化。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②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二.工业化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工业的地位: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平)

2.存在的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化没有完成;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

3.解决措施: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措施:

⑴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信息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

⑵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

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结合我国国情,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劈就业岗位,充分发展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4.意义: ①经济效益的提高;②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③推进城镇化的建设;④增加劳动就业;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及意义

1.地位: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

2.第三产业的发展。

⑴技术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分工、协作,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⑵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劳动力资源)

⑶消费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市场)

⑷国际交流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促进、推动)

3.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①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既新型工业化道路);②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何发展第三产业: 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现状--相对滞后)。

四.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权利:依法取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2.义务: 提高职业技能;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3.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① 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而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使每个劳动者都遵守职业道德。)

②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4.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例题: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已过花甲之年,历时三年,跋涉十几万千米,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制作了一部系列音乐风光片《长歌万里情》,引起群众高度赞扬。与此相反,另有两篇有关歌星的报道却令人遗憾甚至愤慨:一是歌星演出前嫌酬金少而罢演;二是歌星演出时用磁带代唱。这三件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1.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 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行为遵守了职业道德,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些歌星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

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问题

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现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㈠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它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措施。当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原则: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社会保障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单位、个人共同承担与实现,社会保障费用需要多渠道筹集。

(2)目标: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㈡就业问题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会逐步增加,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流动,需要进城务工。但这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这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这是增加就业的有利因素。

2.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解决就业问题: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个方面的关系:

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扩大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扩大就业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扩大就业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具体措施:

第一,大力开发就业岗位。要坚持把抓好发展作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确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就业岗位增加的目标。(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作用。);

第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树立竞争观念,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第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五,既要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

第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扩大国际交换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第七,充分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加大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增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援助。

第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例:

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2.调整经济结构必然增加失业。

3.农民进城务工是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4.管它什么职业,只要稳定干一辈子就行。

选择职业时,考虑相对稳定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劳动者要适应这种环境,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必然趋势。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

5.工作既要舒适又要多挣钱,否则不如待业。(哲学考虑)

选择职业时,考虑收入是无可非议的,必须从整个社会经济收入水平和个人劳动能力水平考虑收入较高的职业。不能只想收入高不高而不考虑个人能力,更不能宁肯不就业也不选择收入低的职业。

6.工作必须合乎个人的志趣、爱好。(哲学考虑)

(考虑个人劳动能力及相应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