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物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物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格教育;学生
义务教育的生物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只有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进行人格教育,才能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方针指导下更好地进行人格教育。
一、探究创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态度在生物学科中主要是指有对自然、生命等的好奇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力、诚实与合作的意识,这些都可以通过观察、制作、探究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在生物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观点及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支持这些观点的生物学事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使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生物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对于生物学的大部分具体事实,学生在结束学业后也许会忘掉,但科学态度和生物学基本观点一旦形成,则会保留很长时间,将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关注国情,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中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只是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有所不同。结合生物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自然资源状况的教育和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教育两个方面。我国的爱国教育一改过去侧重“地大物博”的优越感教育,变为现在侧重“黄河——母亲河断流”的危机感教育,这是明智的。事实如此,“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沙土飞掠、生物种类的灭绝、人口剧增和老龄化等严酷的现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以祖国为骄傲”的爱国教育,我国物种丰富、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多样、历史悠久,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生物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介绍祖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如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并且有着许多特有物种等,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介绍我国在生物学、农业及医学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如介绍《本草纲目》、杂交水稻培育等,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珍爱生命,进行卫生保健教育
生物学新课程目标及《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都对卫生保健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全面的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卫生保健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要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维护公共卫生,以增强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中各单元都有相应的卫生保健的内容:如体育锻炼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应注意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的防治知识等等。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也是中学生物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卫生保健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青春期卫生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做到适时、适度和适效,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并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针对初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点,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引。这对于正确处理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克服不必要的困惑,促进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呵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中明确的要求,生物课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因此,我国新的生物学课程中更加注重了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从初中生物课的结构看,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十大主题,也突出了这一教育的地位。在多数主题中,都渗透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也是体现这一主题实现的,如“环境现状调查”、“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等。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全体公民的理解和自觉行动。而生态学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新版教材中渗透了生态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以便更好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地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
五、实行美育,陶冶学生情操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抓住青少年爱美并对美追求的心理倾向,努力挖掘生物教材中美育因素,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对生物界美的感受中发展智能和陶冶情操。
自然是神气的,是美丽的,她的美表现在生命滋养中的勃勃生机,表现在默默自立中的古朴与自在,表现在营运自我中的从容与大气。毫无疑义,自然界是美育的自然课堂,除了可观察蝴蝶的活动、聆听鸟的声音、观看“动物世界”的多姿多彩直接的感官感受外,更多的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
总之,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尽可能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能够欣赏生物之美,感悟生活之道,从而明白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是否有所感悟,有所明白,并用明白所得改善我们的生活,珍爱我们的生命,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保护生物学的特点范文2
一、《植物生物学》教材简介
2011年编辑出版的第三版《植物生物学》,在保持了2004年编辑出版的第二版《植物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本版教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材设置十七章节。本版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征,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合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生物学学习的需要。
(2)知识更新遍及各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修订力度较大,吸收了近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有关新成果,加强和充实了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其知识更新遍及各章。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客观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以供读者分析思考和探索。
(3)知识“窗口”特色突出。设置知识“窗口”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本版的知识“窗口”共有28个,大多由相关专家撰写,这些“窗口”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师生了解植物科学的一些研究近况。
(4)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本版教材配套建设了数字课程,这些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二、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特点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的一大重要学科,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2011年修订的《植物生物学》(第三版)包括绪论和十七章节,其知识反映了当今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师在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先介绍本门课程的发展史、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明白《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乃是目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最适用教材,以增强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起来是生物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情况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进而使生物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微观结构和生理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物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同时,视听结合教学能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遍及各章的新知识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最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改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变通,让教学遵循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授课――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处理习题――下课,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当前广为盛行的所谓“规范”的教学模式。从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种完全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在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起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本人提倡采用讲授、阅读、学术讨论、小组学习、现场调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它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增加讨论课,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28个知识“窗口”的阅读以及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的学习,或由教师指导适当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或热点,十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并可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植物科学未知领域的欲望。
(四)拓展《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视角
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尽量拓展教学视角,以培养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1.哲学视角。尽量拓展哲学视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向学生开展生物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其突出特点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2.美学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美,如生物的自然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美,教学语言和课堂结构的节奏美,教学器具的结构美,生物学家的心灵美等。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3.心理学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其规律指导教与学,可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伦理学视角。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人口、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和对人类的爱心,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保护生物学的特点范文3
一、探究创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态度在生物学科中主要是指有对自然、生命等的好奇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力、诚实与合作的意识,这些都可以通过观察、制作、探究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在生物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观点及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支持这些观点的生物学事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使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生物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使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对于生物学的大部分具体事实,学生在结束学业后也许会忘掉,但科学态度和生物学基本观点一旦形成,则会保留很长时间,将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关注国情,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中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只是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有所不同。结合生物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自然资源状况的教育和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教育两个方面。我国的爱国教育一改过去侧重“地大物博”的优越感教育,变为现在侧重“黄河――母亲河断流”的危机感教育,这是明智的。事实如此,“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沙土飞掠、生物种类的灭绝、人口剧增和老龄化等严酷的现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以祖国为骄傲”的爱国教育,我国物种丰富、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多样、历史悠久,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生物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介绍祖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如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并且有着许多特有物种等,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介绍我国在生物学、农业及医学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如介绍《本草纲目》、杂交水稻培育等,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珍爱生命,进行卫生保健教育
生物学新课程目标及《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都对卫生保健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青少年时期,正处在全面的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卫生保健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要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维护公共卫生,以增强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中各单元都有相应的卫生保健的内容:如体育锻炼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应注意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的防治知识等等。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也是中学生物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卫生保健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青春期卫生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注意做到适时、适度和适效,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并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针对初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点,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引。这对于正确处理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克服不必要的困惑,促进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呵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中明确的要求,生物课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因此,我国新的生物学课程中更加注重了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从初中生物课的结构看,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十大主题,也突出了这一教育的地位。在多数主题中,都渗透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也是体现这一主题实现的,如“环境现状调查”、“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等。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全体公民的理解和自觉行动。而生态学是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新版教材中渗透了生态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以便更好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地关注人类社会的未来。
五、实行美育,陶冶学生情操
保护生物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提问 引导 学科特点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也提不出问题!”是的,学生没有提出问题,但并不表示没有问题,而是他们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提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该学科的特提点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抓住基本概念提问。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让学生在概念中提出问题
并能准确解答,有利于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①什么样的细胞会有细胞周期?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一样吗?②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止点各是什么时候?③细胞周期涉及的两个阶段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④有人比喻:细胞在两个阶段相当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请猜想:这两个阶段各完成什么活动?
2.抓住基本原理提问。在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增强对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例如:基因分离规律适用的生理过程是什么?可以用分离规律去解释遗传与变异现象的生物结构上具有什么特点?这个规律是否细胞中所有的基因都符合?
3.对生物习题解题方法提问。解生物学题目是重要的实践活动,解题多思,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给学生归纳下列提问:①由已知条件能推出什么结论?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运用哪些基本概念和原理?③解此题的线索是什么?④我过去见过这类问题吗?我是怎样解决的?⑤我应该选择何处为突破口?⑥我能把这一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部分解决吗?⑦我能否运用联想、假说、猜测等方法或运用图解策略、简化策略等解此题?等等。例:在解答已知某种酶由150个氨基酸组成,则控制该酶合成的基因(双链)的脱氧核苷酸数目至少有多少个时,引导学生分解习题,通过思考题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所给的条件,归纳整理出下列问题:①基因中碱基的数目和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有什么关系?②控制氨基酸合成的密码子存在于什么链上?③信使RNA链上每几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④信使RNA上至少有多少个碱基才能决定150个氨基酸?⑤决定150个氨基酸的信使RNA链的模板基因(双链)上至少有多少个碱基?故至少有多少个脱氧核苷酸?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认识到一个难题实际上是几个容易题的集合体。能分解问题就能化难为易,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4.通过联系实际,从生活和生产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只要善于将课本中的有关生物学原理与生活和生产相联系,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就能从中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生物的呼吸作用》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生产相联系,进而提出问题:人在参加长跑比赛后,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疼?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生产相联系,进而会提出:夫妻都正常,为何他们会生下一个白化病患儿?再比如小树苗在移栽后为什么一定要浇水、粮食为什么一定要晒干后才能收进粮库等等。作为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最好素材,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现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因此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生物学问题,而是我们缺少去发现生物学问题的眼光。教师既要不断去积累新的知识,又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用生物学的眼光去看世界,争取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物学问题。
5.用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去提问。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特征中提出生物学问题。生物的每一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用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提出生物学问题。比如根据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化学成分上的相似性,从细胞膜结构上的流动性特点、功能上的选择透过性特性,可大胆去设想细胞内的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各种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及这些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连续性等问题。
6.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提问。例如:为何桃花水母会在我们当地会出现?它需要怎样的生态环境?现在为何在市区麻雀成群?有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哪些行为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我们该对生活垃圾如何处理?等等。
7.用进化的观点去提问。例如:过去用蚊香很快就能灭掉蚊子,现在效果为什么没有过去的效果好呢?为何在寒冷的冬天还会有蚊子?
8.到实验中找问题。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实验发现或得到验证的,因此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教师应给予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例如:用其它实验材料可以吗?为何要那样的操作?否则会出现什么实验现象?等等。
9.从想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课本中“生长素的发现”及有关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亦清楚地告诉我们,提出假说(进行猜想)的思维方法对各种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很明显,要学好生物学必须学会想象。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想象提出了下列问题。比如:本地大规模毁林开发工业区,家乡的生态平衡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由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球上灭绝的物种数量不断增加,千年以后地球上的人类将如何生活?地球上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或者微生物分别将会是怎样的?能否创办一个模拟光合作用制造粮食和其他有机物的化工厂?每次实验之前,也可以想一想,待会儿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和预想的会有差异吗?再过20年,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生物学知识,哪些将大放异彩,有哪些实践的效果?等等。只要张开想象的翅膀,要提出问题一般就不再是难事了。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平.生物学“创设问题发现情境”的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5,30(2):16-18.
[2]黄庆坤.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生物学,2004,(6):9-11.
[3]陈海燕.论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教育探索,2005(7):23-24.
保护生物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实现,策略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们日益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生物学科作为前沿学科高度重视,未来的竞争将突出的表现在生物科技领域,谁占领了制高点,谁就获得了主动权。本文就生物课程的价值及实现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应深刻理解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新课标的一个的显著特点是: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
2.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策略
中学的生物学科教育虽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小课堂要紧紧贴近大自然与大社会。使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就不能实现其教育价值。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点:
2.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
2.2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3 培养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一是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二是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3.生物学科对培养创造思维的基本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
3.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3.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
4.生物学科能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1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内驱动力。
4.2 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4.3 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打虎英雄、伐木劳模”的评价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保护生物学的特点范文6
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通过讲好绪言课,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熟悉掌握教材内容,然后加以整理,像讲故事般把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娓娓道来。如从我国古时夏禹时代利用微生物酿酒,讲到法国学者巴斯德创造的巴氏消毒法,从伊凡诺夫发现烟草花叶病毒,讲到我国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进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在讲到我国宋真宗年间人们已用“人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此法比英国医生琴纳所发明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早了800年。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及免疫学上的贡献,并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同时又告诉他们: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赶上并最后超过发达国家,有待于大的努力。这样讲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他们形成责任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努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联想和思维。例如,在讲授细菌基本结构这一节时,采取根据形态讲结构、联系结构讲功能、按照功能讲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菌和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我们联系同学们最熟悉的生活实际举出这样的例子:细菌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类似于自行车外胎与内胎的关系。即细菌的细胞壁保护细胞膜,如同自行车外胎保护内胎,如果失去了外胎的保护作用,自行车内胎容易受破坏。
同样失去细胞壁的保护,细菌细胞膜易受影响。这样讲形象逼真,与现实生活贴得较紧,听起来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书本知识。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1,2],即PBL(problem-basedlearming)教学模式。如在学习流行性感冒病毒这一节中,先提出问题,流感病毒为什么容易变异,变异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流感容易爆发流行,其变异与流行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看书并查阅相关文献,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上课时指定1~2名同学发言,并提出讨论中疑难问题,最后由老师总结,作出问题的圆满答案,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主动性,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又如,在细菌各论中学习内素素致病的细菌(脑膜炎奈瑟菌、伤寒沙门菌等)和外毒素致病的细菌(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等)时,我们启发同学们复论中内、外毒素的性质和作用,并结合病例开展讨论,这样就很自然地使总论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在各论中具体化了。
2利用CAI课件组织教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已成为必然趋势。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达到的。CAI课件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容易混淆等特点,而且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以及超微结构,使同学们对各类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
CAI课件文字变化多,有利于重点的突出;而对一些知识难点,其采用动画画面,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如在细菌的遗传变异这一章中,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提高沉重的学习兴趣[3]。还可以用动画来展示病毒增殖周期中的各个环节,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过程一目了然。采用CAI课件进行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省去了教师书写大量板书的时间,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容量大,既缓解了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CAI课件易于保存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还可以全教研室统一制作CAI课件,使重点、难点统一规范。
3注意知识更新,加强教学与临床的联系
医学微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4]。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系统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同时也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注意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由于微生物学各论内容易懂不易记,而且枯燥无味,我们可以采取结合临床讲解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方法,将知识学活用活。将临床微生物学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变“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5],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让学生自学。
然后以班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学生解释病因,提出诊治方案,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诊、防、治措施有机融合,准确导向临床实际,因而使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变得生动,缩短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近年来,临床上感染症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出现所引起的院内感染的突起,病原微生物种类变迁所致一些疾病十分猖獗,如肝炎、艾滋病以及SARS和禽流感的流行,引起全世界的极大恐慌,人们看到传染病正在全球复活。这些新动向,在教材中难以及时反映,尽管教师上课随时增加教材外的新内容,但因学时有限,不能系统讲授,且而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对部分学生可能负担重。为此,我们可以增开选修课,配合教学内容,聘请有关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每讲独立成章,讲授内容主要选择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需要的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前沿知识,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基础上延伸向临床教学的新发展与新动向。
4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如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细菌的人工培养、微生物的分析、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等都安排在实验课上通过电视录像、实验操作、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上述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帮助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变“实验教学”为“实践教学”。
具体步骤分三步:第一步先拿出部分实验课时间,在实验室讲解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增加学生操作内容,让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进行基本的三基训练,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和熟练化;第二步开设综合性实验,或连续性实验或系列化实验,将以往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建成几项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如粪便标本中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受到一次实验全过程的训练;第三步将实验室实验教学引向社会实践性教学。这种实验性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探索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5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