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教育的缺点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1

一、利用教育发展趋势确立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地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首先突破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组成的系统,这些阶段虽然相互连接,但各个阶段自成体系,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步步攀升,而这些阶段性的教育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教育来承担。当某一阶段毕业或进入下一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某一时期学习的结束。然而,在今天看来,这种以阶段性为特征的一次性教育观念必然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因为这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很有限的一段时间,相应地只是一种很有限的教育。同时,这段时间的教育也只是一种基础教育,如果人们只接受这一段教育,就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竞争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不变革和创新的教育要求。因此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有利于实施教育创新的新制度终身教育便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新的教育制度超越了原来学校教育在受教育时间上的限制,也超越了教育只在学校进行的空间上的限制,使教育成为一种既没有时间的约束,又不受空间限制的社会性的大教育制度。

各种知识的普及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推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从时、空两个方面对教育的扩充和延伸。而一般教育,教材总是有其局限性和滞后性。如何满足不同教育受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需要教学双方的参与。博物馆作为全民教育中非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社会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博物馆教育比起普通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灵活性,它提供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在学校里简单的复制。以实物为基础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正是建立在运用陈列、展览或实物、模型、标本、图片、资料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震撼力。而以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科考见证为基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点已经从传统教育向休闲式的教育转变。国际博物馆协会曾提出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强化寓教于乐的目的,对大众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对象与标本。观众来到博物馆不完全是为了参观展品、扩充知识,也在其间随意的寻找一种恬静、安慰。人们通常会与家人、朋友或同学结伴来到博物馆参观或活动,这种由年龄、经历、知识背景各异的个体所组成的人群,通过参观或其它活动中的相互讨论、联合动手制作或实验,充分完成协作、会话等学习环节,教和学的位置不断反复地互换。其次,在博物馆里,所有的主题和实物允许人们自由地选择,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取舍地进行学习,这就是所谓在博物馆建筑里用脚去浏览。这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再次,一般的参观访问者虽然在博物馆逗留的时间有限,但这并不影响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为他们可以反复再来,多次重复地进行学习;人们在博物馆也无需担心考试不及格,不像学校学习那样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总之,教育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人类终身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是公众自我完善的组成部分。各类博物馆是人类实现自我完善,进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深刻理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定位对于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教育学主客体观正确定位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

运用教育主客体观,首先我们应了解什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什么是教育过程的客体,进而正确确立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在哲学和其他领域有不同的含义,一般观点认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一个哲学概念,属于认识论领域,即主体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人。而从教育的角度探讨主体的含义,必然限定在认识论领域,即指有社会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这时的主体是一个实体、一个载体,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这种实体有其基本的特性即能动作用,这里主要是用来突出与其对象客体的主从关系。客体是什么呢?它是指被主体对象化了的人或物,因此,客观世界(包括人)成了主体认识对象,它就是认识的客体;成了主体实践的对象,它就是实践的客体。主客体关系就是在动态过程(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而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主客体关系也就随之结束。

教学过程的主客体,实际上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而关于他们的主客体观又有以下几种说法:(1)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论;(2)学生主体、教师客体论;(3)师生双主体论。

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博物馆社会教育参人员与博物馆受众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他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均为教育活动的承担者。至于他们谁是教育的主体,大家看法不一。在人们通常习惯的观念中,认为博物馆教育人员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一观点,明确地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受众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就是教育过程的客体,而博物馆教育人员则以自身的活动来引发受众身心的发展和变化,起到了教育过程的主导作用,也就成为了这一教育过程的主体。这种观点有其缺点,受众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减弱,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机器。实际上教育是相互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博物馆教育人员,况且没有受众的主动探求、吸收,教育过程的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严厉批评以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的现象。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将重心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可借鉴杜威的观点,使博物馆教育人员从一个向导和指挥者变为一个观察者与帮手,但博物馆教育人员有不能完全抵消自己的主体性,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主体意识,要认识到受众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的容器。如果把博物馆受众当做客体来认识,就永远不可能把受众当做主体来形成。要把受众当做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如果不把受众放在主体地位,就不能激起受众主动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热情,也不利于受众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其次,要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人员自身的主体能力、交往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再次,还要注重情感投入,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要热爱教育工作,使受众的情感发生积极的变化,同时控制好教育节奏,用心去教。赫托修斯曾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笑。同样,你自己得先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效应。所以,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只有用之以情,才能激起受众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了解受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受众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形成受众的主体性品质,以达到教育目的。

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过程中,观众就是受众,是主体,是社会教育的对象;但是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又不能完全丧失主体地位,正确定位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对象,采取相应的讲解方式和教育手段,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借鉴教育学的教育学策略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

什么是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呢?教学研究领域对教学策略的定义很多,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2)为完成特定目标所涉及的指示性教学技术;(3)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持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教学方法这一概念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教学策略给博物馆社会教育以启发,博物馆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指的就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引导、教育和受众对知识的接受。其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有很多的共性,因此,教学策略应用到博物馆社会教育中非常合适。况且,教学策略具有很大的创造性特征,具有直觉创造,灵活实施的特征。教学策略应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中实际上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从教学策略的类型来看待博物馆社会教育方式。教学策略的分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笔者更偏向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D.Merrill)的以中心分类因素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一)内容型策略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一类策略,强调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博物馆社会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上面,教育活动的整体内容规划和设计要依托博物馆馆的基本陈列或原创性展览,深度挖掘馆内藏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隐藏在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找到知识点与趣味点,根据不同年龄观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策划同一主题下不同层次、不同系列、不同形式和角度的面向不同观众的活动。将一件或一个类型或一个系列的藏品做深、做透,将展览的主题思想或者某个章节或者某个展厅做精,做强,做大,而非浅尝辄止,才能策划出最独具眼光、最有效果的教育活动。

(二)形式型策略

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一类策略,如集体教学、个别学习、小班教学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展厅讲解、讲座、沙龙、夏(冬)令营、展览专题活动、节日民俗活动等等。而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宣传及教育工作也走出了博物馆大门,走入到了老百姓的身边。创新宣传推广形式,以传统宣传手段与新兴宣传载体,双管齐下,开辟更广阔的宣传空间;一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的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平面媒体等传统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博物馆文化。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积极开拓宣传新模式。

(三)方法型策略

如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其中、教学方法无疑是最基本和最为关键的。如笔者所在广东省博物馆所组织的东张西望海帆留踪系列教育活动中,组织者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这其中就包含了小小外销商、重返十三行立体真人Show、我是陶瓷修复师、海底探密以及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五个紧密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活动,将本馆的外销历史生动、有趣而又深入地展现了出来。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2

【摘 要】文章探讨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内涵、方法的创新以及观念的改变,为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旨在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教学成果突破提供借鉴。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小学;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90-01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小学的义务受教时间为六年,比中学教育整整多出了三年,小学是一个学生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的黄金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成长存在很大影响,甚至对一个人一生的性格爱好都会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一直以来也是义务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的内涵

我国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在国家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正式提出的,目前已在很多学校正式开设,但是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长时间以来教师的脑海中存在着教材就是课程的想法,这种想法正好迎合了当前教育中“应试教育”的现象,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阻碍了他们健康、稳健的发展。

1.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目标。综合教育行业各位权威专家研究讨论的情况来看,品德与社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主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活动要依靠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目标的中心点,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实现个性化发展。课后作业方面,应该改变传统作业的内容单调、数量多、机械重复且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缺点,从品德与社会教育理念出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作业设计的首要目标,达到知识巩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生活既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终点,教育过程中体现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只有把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评价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

3.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从课程的资源方面来看的话,课程的资源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文本资源(教材、报刊、图书)、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使用何种资源方式,都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因为其他资源的获得与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比如,文本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依靠教师们的作用去落实各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自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另一方面,学生本来就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资源,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施的,并以此加工和改造,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到“我爱爸爸妈妈”时,上课前让学生回忆放学回家后表现出爱爸爸妈妈的事情,然后记录下来,并分享各自的感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结合课本内容,在教师进行授课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爸爸妈妈的爱,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能愉快、轻松地学习知识,还可以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教师也要善于捕捉、发现课程中与孩子实际生活有关的现象。

二、品德与社会教育评价内容方法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小学生身心还没完全发育,正是培养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阶段。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就能够自主、轻松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作业和课后训练。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品德与社会要紧紧联系生活实际,创新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从关注学生的生活出发,课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如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课程上,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行为方式以及在家的行为表现。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家记录一周来自己所改掉的坏习惯,请父母对学生进行评价打分,然后学生再进行班级的评选活动。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最能够影响学生习惯的养成。通过这种创新的评价激励方法,利用小事来塑造学生们的良好品性。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开展学生自评、互评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种种问题,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2.品德与社会课程着眼于创新。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已经突破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方法,它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通过游戏与课本知识的结合,课堂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确实能够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在苏教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教师在讲到“学会感恩”这门课时,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父母对于自己的付出,通过这节课学生能理解父母对于自己的管教行为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感恩父母、报答父母。如果像以前说教式的教学,学生很难真正明白父母的关爱。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游戏兴趣点出发,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即学生经常玩的“过家家”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父母教育孩子的辛苦。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效果无疑是最好的。学生既学到了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感情,又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观念上的变革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演变的角度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向生活形态道德的转化。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它存在的基本形态通过生活来表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教师要进行针对性评价,循序渐进,注重学生的差异体验。由于学生的认知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人道德知识的积淀差异,教学中要多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有的学生需要在认知上多深入;有的学生应在行动上多实践;有的学生需要在情感上多体验。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3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 学校 社会 三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4-01

当前我国正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宏图,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面对许多学生的厌学、暴力趋向、心理素质低等不良现象,其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教育的各个环节各自为阵,相互间缺乏必要配合。在构成德育系统的三个环节中,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和加油站,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和必要条件。新时期,新课标下德育工作不应当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割裂开来,而应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育人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的作用

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家庭、社会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的主导作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树立思想道德的楷模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中,身教胜于言教。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方面,以慈母的形象要求自己,以情感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从平常衣服添加、送学生看病等生活细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慈母。同时,处事讲话公正客观,以理服人,使学生坚信道德常理的正确性,树立教师崇高的形象,为道德认识预备良好的态度定势。做到以身作则,身教在先。

2.利用校本课程发挥德育生活化的功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教育成果汇总,是扩大教育范围和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结合学校具体环境,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编制的校本课程,按计划实施教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聘请司法局领导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聘请人武部官兵为新生入学开展军训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活动等。通过看、写、评、议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表达水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法制观和是非观做了有益的尝试。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开辟“德育之窗”,政教处安排定期更换内容,如张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等;在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在食堂张贴珍惜粮食、节约用水、文明就餐等标语;在草坪等处选出学生优秀的“凡语”制作成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利用学生自身的事迹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夯实“三位一体化”教育的基础和加油站

教育是一种影响、熏陶、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早的,它对学生的熏陶是时时刻刻,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学生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说“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学生管教,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父母只管学生的衣食住行和费用花销,还有家长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有些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家庭教育环境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1.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营造、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以及成员的生活情趣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对生活闲暇时间利用和有意义的追求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学生。健康的家庭活动既丰富了家庭的生活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也加深了父母与学生间的亲情关系。

2.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现代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意识特别强,家长作风在许多家庭中影响着家庭教育效果。改变原有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民主、务实、乐观、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

父母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左右着家庭氛围和学生的成长,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父母通过平等地对待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给学生以鼓励和诱导,对其缺点和错误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创造“三位一体化”教育的大舞台和必要条件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信息的高度社会化,使学生生活的环境再不是一片净土。青少年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生理早熟,又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家庭、学校两方面的教育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充分结合自身教育的优势、特点,发挥社会的有利优势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和教育功能出发,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孩子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把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发现、探索、总结三结合教育工作,我们才能为祖国的未来,为教育事业的明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及其相互作用.考试周刊.2010年15期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4

关键词:社区教育 认识 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作用。但在我国,大部分人对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很落后的阶段,狭隘地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只有经过学校教育才算是完成了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却在社会发展中逐步暴露出教育职能范围有限、力量单一的缺点来。与国际上的教育模式相比,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反思。这样,对全民教育非常有效和对孩子有着直接且至关重要的社区教育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轨迹

最早的社区教育出现在北欧地区,当时的叫法是民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通过教育的力量,使社会民众能够自觉、自主地参与改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过程。丹麦民众教育家柯隆威于1844年在丹麦名叫罗亭的乡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他提出用教育的力量来激发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自强,进而达到改善人民生活之目的,用人文主义的精神生活来弥补人民受教育太少的缺陷,强调把民众中学办成“面向生活的学校”,他的办学思想和传统,深刻影响了北欧教育和北欧的发展进程。

准确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德威提出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着非常独特而又最完善的社区学院系统,这个系统凝结着其社区教育的基本特色,为其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社区学院最根本的责任在于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开发的需要做出反映,是工作场所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提供者。

在日本,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似,它是将其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方式来认识界定的。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定义为:除《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之外,面对社会上全体成员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所以它是以终身教育为宗旨,按成人前期、成人期、高龄期划分,在不同时期,通过社会教育产生多种教育机能的渗透影响作用;以推进国民的社会教育活动为目的而设置教育机构,依托各种专门设施开展一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及广播电视教育活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区教育开始起步。它是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二、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西欧、日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他们先进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区教育的作用逐渐体现并一步步走向成熟。一方面,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这种新兴教育模式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本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的剧烈膨胀、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道德的沦丧等等。对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传统的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各种各样丰富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三、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我国个别欠发达地区甚至没有社区教育的概念。社区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范围最广、意义最大的教育手段。它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它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它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能普遍使用的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辅助手段,来更好地完成对青少年的教育。

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能在无形中改变人们学习和受教育的观念,它可以在大范围内充分运用本区域的经济基础、政治文化基础、本地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及思想风貌,对社区居民施加的主要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尤其对心智发育都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影响更为明显,它更直接地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和变革展现给青少年,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本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来。对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补充和协调手段,可有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能。

四、对青少年进行社区教育的形式

1.学校教育担负起对学生社会生活的指导

丰富的社会生活给了学生更多的社会体验和生活经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但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警惕社会带给青少年的消极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性决定了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的盲目接受,这时就需要学校教育加强对中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名著典籍,关心时政,广泛地接触报刊、电视、广播和电影等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大众传媒形式,远离社会上不健康的一些文化糟粕,做到自尊自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外界的负面影响。此外,学校还应经常举行一些公益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感受积极健康的生活的意义,从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

2.学生所在社区、街道、居委会的作用

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孩子很容易小群体,而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年龄、爱好、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这样的群体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群体能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性和团体合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平等相处、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而恶性的群体中因为成员组成良莠不齐,其中多是一些“不良少年”,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社区教育应该着眼于对本地区“问题少年”的及时管理和教育,利用社区教育的优势条件引导这些孩子去学习,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加强和家长的联系,规范孩子的社会生活。尤其要注意对学生的假期生活的有效控制和指导,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延续学校的教育。

3.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教育

社会大环境除了在道德方面的规范外,必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国家部门的强制力净化社会环境,对社会中一些能够影响到青少年成长的场所进行规范治理,比如网吧、酒吧、KTV、游乐场等。

五、对社区教育发展的展望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5

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教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校中的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领导工作的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又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做一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班主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

现在个别农村小学条件还是比较差,学生人数在减少,为了达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些教学点只得撤消或合并,学生只有集中到离家比较远的完小上学。而现在有相当多的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这些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养成了一些坏习气,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那么如何做好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奏响爱的旋律,让爱贯穿始终

1、达成被爱,让每个生命成为爱的聚焦。有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应该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孩子天生是要被关爱、被呵护的,班主任必须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包括后进生,因为爱是一种力量,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农村小学孩子的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集体的大家庭中。班主任就应当了解班风、学风、学生的个性特征,给孩子同等的爱,这是班主任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现在农村的学校,由于条件所制,学生情况千变万化,这就要求班主任花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学生的生活,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话最可诉的人。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坏行为也就容易多了。

2、引导施爱,让每个生命成为爱的源泉。每个生命都渴望得到爱,那么爱的能量从哪里来呢?那就是要引导学生施爱,引导学生去爱同学、爱家长、爱老师,进而去爱国家、爱人类。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懂得:施爱不仅会让别人快乐幸福,而且会使自己获得快乐幸福,你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远离你,不喜欢你,周围爱的能量就回馈不到你身上来,你就得不到爱,你就得不到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最吃亏的还是你,施爱和被爱是相辅相成的,是平衡的,引导施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校园的着力点,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把这项工作抓好了,文化知识学习,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有了根本保证。

3、启发自爱,让每个生命成为爱的堡垒。班主任要努力启发学生在被爱和施爱中学会自爱。自爱是自信、自尊、自立的情感基础,是感受被爱,积极施爱的心理前提。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具有太多值得自豪的东西。我们要启发学生至少脱口说出十条自豪的理由,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情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让学生在安全感、光荣感、自豪感中快乐成长。

二、善于表扬,巧妙批评,以典型为榜样

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等不同方面的影响,每个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其母亲早逝,父亲外出务工,家境贫寒,不得不寄宿在姑姑家,他行为习惯差、缺乏自觉性、纪律散漫、学习马虎,是师生都认为的那种已无可救药的学生了。后来,我和他姑姑以及他多次谈心,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在这期间,只要他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方式,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作心灵的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在班级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消除自卑的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我在班内就让这位学生做改正缺点的典型。现在,他已经在学习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应该作到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方形成合力。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班主任要及时召集、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并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班主任要与家长经常联系,互相配合,实行家校共管,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四、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社会教育的缺点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习习惯 自制力 榜样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爱和心血,但是在家长付出的同时,也会享受孩子带给他们出其不意的惊喜和快乐。家长陪着孩子一点一点成长,孩子每一天的成长对于家长来说都是一份惊喜,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从孩子出生开始,这也就意味着家长要实施教育的开始。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有学校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接受学校教育,但是孩子在家庭中比在学校的时间还要多,这就说明家庭教育尤其特别的重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足以说明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让孩子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在认知、道德、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接受一份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势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怎样做好家庭教育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然后因材施教。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并且能有一技之长,但是有时候会忽略了孩子适不适合、孩子能不能做到家长所要求的。如果是你的孩子根本没有意向亦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而家长还总是苛求的话,就算孩子迫于家长的权威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但是也势必适得其反。所以家长发现孩子适合什么比要求孩子应当做什么更重要。

二、掌握分寸,量力而行

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握一个“度”,把握分寸。把孩子每日每时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没有一点娱乐、休息、体育活动的时间,不给喘息的机会,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神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应当适当给孩子减压,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有所负担。

三、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起,家长就担负起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站立的姿势、说话时的声调和表情都会为孩子所效仿,因此作为父母应当做好表率。假如一个嗜赌成性的母亲经常在家里玩牌,那么他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也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家长可以经常在家里看看书、一起下棋、利用周末去做义工等。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应该用行动去感染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四、多鼓励、少批评

表扬奖励的具体方式共有三种:赞许、表扬、奖赏。可能一般的家长会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很简单,但是事实其实不然。表扬奖励也有学问,要想收到积极的效果,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要注意要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用“你怎么那么笨”“你看看人家某某某都考100分,你怎么考不了”等这样的语言说孩子,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作比较,家长应当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长处还有孩子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收获型的,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每天都有提高,每天都有收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应当学会赏识孩子,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积极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