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安国药业;质量问题;创新
一、安国药业基本情况简介
安国药业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历史已逾千年,素有“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历史上著名的“祁药”、山药、紫菀、沙参、薏米、芥穗、白芷、花粉就产自安国,药材加工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已具有相当规模,历史上加工生产的“百刀槟榔”、“蝉翼清夏”、“镑制犀角”、“云片鹿茸”四个品种被称为“祁州四绝”。繁荣的中药材交易和精湛绝伦的加工技艺,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中药材种植基础雄厚。安国是被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药材之乡”和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中药材)生产示范县,自然条件优越,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中药材年均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种植品种达300多个,年提供商品药材2500万公斤,其中沙参、花粉、板兰根等十几个品种产量居全国前列,总产量中河北省药材总产量的70%以上。中药材市场规模宏大。安国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东方药城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从业人员2.5万人,经营品种2000多个,日吞吐量300余吨,年成交额已逾60亿元。由于东方药城的市场变化对全国中药材市场总量、价格影响较大,被誉为国内中药材行情的“晴雨表”。东方药城经营触角遍及全国各地,辐射港台、东南亚、欧美、澳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材出口占河北省中药材出口总量的65%以上,是国内中药材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二、安国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质量问题。作者评估了在安国市场上流通的300多种常用的中药材,80%以上都存在质量问题,有严重的质量问题的中药材有:土茯苓、骨碎补、百合、党参、红参、法半夏、前胡、白头翁、两面针、冬葵子、皂角刺、石韦、胡黄连;有质量问题的中药材有:黄精、太子参、当归、独活、麦冬、、瓜子金、酸枣仁、降香、山奈、柴胡、苍术、南龙胆草、桑寄生、川穹、广豆根、何首乌、熟地、猪牙皂、菟丝子、远志。以上中药材品种质量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种混肴引起的重量问题。例如白花蛇舌草,该品种就有大量的同属植物水线草,混淆在该品种中流通,估计每年有500吨以上混淆使用。分析原因,主要是中药材本身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一物多名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混淆较为严重。二是掺杂使假以假乱真引起的质量问题。去年至今,当归价涨,就有独活掺入当归里销售,主要是因为药材品种价格上涨时,就会有大量同属植物或形近的品种掺入其中混合销售。三是药材加工不规范引起的质量问题。药商为了使药材外表美观,采用硫熏、工业双氧水泡洗的方法处理药材,如天麻全国年需求量达4000吨,80%采用硫熏的方式加工,使天麻中的主要成分天麻素严重破坏,含量降低。四是储藏不当及存放时间长引起的质量问题。药材储藏条件简陋,多式麻袋、编织袋包装、自然条件存放,一些药材因存放时间延长而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含挥发性成分药材,在存放过程中有效成分随香气而流失,影响质量。(2)产品创新滞后。不夸张的说,我国中药业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靠吃祖宗的老本,创新不多,生产工艺落后,中成药产品外观“粗大黑”,剂型多是“丸散膏丹汤”。《本草纲目》收载的剂型近40种,除现代应用的片剂、注射剂、滴丸、胶囊剂除外,其它药物剂型几乎齐备。而今天的药物剂型也只不过40多种,仅比李时珍时代前进了一小步。中药一次用量(质量)常是西药的十几倍或几十倍,服用不便,且煎制费时费功,难以适应现代人类的新需求。(3)加工生产方面标准化程度低。加工点分布散、规模小,简单手工和机械为主的家庭作坊式初级加工占主角或为大部分药材企业的前身。企业大多处于高消耗、低效益状态。(4)药材种植方面缺乏技术创新是最大障碍。根茎类药材多有重茬问题。地黄一般需换地倒茬,否则第三茬几乎无产量。安国1991、1992年种祁黄芪数万亩,连续种植地力下降,根皮现斑病,2003、2004年仅种千亩,黄芪产区转迁山东、陕西,安国几乎失去此品牌。白术受气候影响,安国7、8月下种11月转冷,不再生长,而浙江11月气候适宜,安国以低价出售种苗给浙江,收益大减。与土质气候“随机应变”的创新技术是提高药材品质和收益的关键。(5)中药产品流通市场呈低效率、低收益和低信用度的特点。部分药商进行初级药材期货生意,低价错季购进各地优秀药材储存,待时机高价卖出。目前安国正着手搭建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包装整理、质检商检、期货交易一体的全国最大产地与中转结合型中药材物流基地。
三、思路及建议
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支付清算 问题 建议
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金融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构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有利于各项支付结算工具的高效运转,有利于通过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架构,建立了以“三票一卡三方式”为主体的支付结算制度,发展了信用支付工具。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支付工具的电子化;推动了支付清算系统的持续改进。目前的支付清算系统几乎覆盖了所有支付工具的应用,为社会资金的快速运行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是,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仍存在系统相对独立分散、功能分割、价格管理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付系统与其他相应系统相分割
(一)与账户管理系统相分割
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与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是两个相对孤立的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缺少对清算账户信息的检验功能,容易造成支付结算风险。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是参与金融结算的最基本单位,但目前,由于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与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的运行的相互独立,缺少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因而,在支付系统中无法判断各金融机构提供的票据账号信息的合法、合规性,从而有可能为未按要求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地下黑户”)提供经济业务,从而形成相应的金融风险。
(二)与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相对孤立,导致隐患增加
目前的各商业银行的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由各当地人民银行统一开发运行,全国采用的清算模式均不一致。有些地区的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与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相连,采取同城资金实时清算的模式,而有些地区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与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在应用程序上是两个独立的清算系统,实行“同城多次交换,差额资金日终清算”的模式,金融机构在人行是否透支,必须在当日17点后进行票据清分时才能发现,而此时票据已交换入账,一旦出现日间透支金融机构在人行存款就会出现赤字,不但给人行会计工作带来平账困难,更对人民银行资金带来严重隐患。
二、行内系统的重复建设
各商业银行资金汇划体系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共享,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方向。在大额支付系统推广前各商业银行均建设自己的行内资金汇划清算体系统,大额支付系统推广使用后,因本行资金汇划体系统已建设且使用行内汇划资金不需缴纳相关的费用,而个别地区人民银行为减轻支付系统的运行压力,也不允许行内汇划业务通过支付系统办理,造成各行资金汇划体系的重复建设。
三、信息反馈渠道不畅
信息的沟通反馈渠道不畅,制约了支付系统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作为支付系统的维护者和管理者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各金融机构在支付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便于人民银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系统建设与价格制定分离
人民银行作为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在系统建设的同时应将相应的收费标准同时建立执行,而作为支付系统辅助系统的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自2006年上线推广使用以来一直未制定相应的服务价格。各商业银行在受理支票影像交换业务时,除了要研发相应的系统接口、还要进行票据影像的扫描以及实物票据的传递,所耗费的开发费、人工费、设备费用相对较高,但人民银行的收费标准中除工本费和0.6元的手续费外,没有相应的标准收取其他费用,造成该业务的成本偏高,从而影响了该业务的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支付清算系统承担的资金清算压力不断加大,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也就越显重要,现对加强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人民银行参与支付清算体系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支付清算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地位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对支付清算系统的依赖性随之加大。人民银行作为支付清算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社会资金的最终清算者,在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中人民银行应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全盘考虑,科学、系统地研究支付清算体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全国性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同时,研究探索科学的管理体制,防范和化解资金汇划过程中的风险。
(二)不断完善支付清算体系,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人民银行应在兼顾支付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转的形势下,将账户管理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纳入支付清算了架构。
(三)统筹兼顾
将各商业银行行内汇划业务纳入支付系统并根据收付款行标志将行内业务设置为不收费,以提高支付系统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影视艺术作品 文化软实力 传播
“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影视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担当着贯彻并传播政治价值观、记录并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角色,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支点。
一、影视艺术作品创作传播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做后盾,也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做保障。影视艺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影视艺术发展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一)影视艺术作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艺术作品对文化的传播、国家意志的传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塑造民众的精神品格、提高文化素质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影视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不仅遍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些体现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影视作品在感化、陶冶、激励观众的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影视艺术的影响力。而一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影视艺术作品因其所具有的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对于加强文化的吸引力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经过改进引导方式、调节引导方向,我国的影视艺术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文化理念,扩大了世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影视艺术作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宣扬了传统精神文化。影视艺术作品通过塑造的影像使观众形成对国家形象的积极认识,以最直接的方式使观众对一个国家形成直观的认识。以韩国为例,其不断地以影视的方式向亚洲乃至全球输出本国的文化产品,不仅在经济上受益,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宣扬了其民族文化,使外界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处在文化发展前沿的美国,更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向全世界推广代表美国文化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梦。
二、影视艺术作品传播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让世界了解和接受自身的权利和机会。因此,为更好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塑造国际形象,我国的影视艺术作品要学会用国际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角度,塑造中国形象。
(一)对内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用优秀的影视作品展示国家形象
随着中国的发展,我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发重要。因此,要更大范围地宣扬中国文化,中国的影视艺术作品就要面向世界突出中国文化特色。而由于包括文化差异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影视作品不能被海外观众所理解,因此不能占据更多的海外市场,这就使通过影视文化作品宣扬中国文化的道路受阻。中国影视艺术作品在走向世界的同时还要坚持中国立场,这就要求影视作品遵循国外的认知模式,用全球化的传播理念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二)对外制定适当贸易保护政策,开展多方位海外推广营销策略
经济发展较快或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并把发展文化产业当做重要途径。美国把文化产业视为支柱产业之一,其影视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以影视为主的文化产业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更大大提高了其软实力的渗透力。影视艺术作品要得到世界市场的认可,就要依靠营销策略。而中国的传播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营销产业链,因而导致我国对外传播业发展滞后。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对外传播事业,并制作一批真实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影视艺术作品,打入国际市场。让国外的观众通过这些影视作品了解、认识中国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而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因此,中国的影视艺术作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加强海外销售是前提。此外,我们还要和一些成熟的影视机构合作生产影视艺术作品,以提高我国影视艺术作品的竞争力,争取更大的海外市场。
结语
中国的强大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的兴盛离不开影视传媒的支撑。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影视艺术作品要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为国内乃至国外的观众塑造崭新的、积极的中国面貌,让世人更了解中国的现状,进而增强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影视生产的硬件有了大大的提高。相比之下,软实力不论是从认识还是实践方面说都应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影视艺术作品,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应该以提高国家影响力为目标,让全世界的观众通过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领略当今中国的精神风貌,接受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名称“影视艺术视角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3C016)
参考文献:
[1]刘舸.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J].求索,2010(5).
[2]邵培仁,潘祥辉.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3]刘乃歌.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提升[J].社会科学辑刊,2011(1).
[4]冯春久,谷桂林.大众传媒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传播策略[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12).
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范文4
摘要: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阐述医疗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术交流虚拟化,明确信息化于中医药发展
>> 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渔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粮食行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监狱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重标准 用“标准”规范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向“标准”看齐 高等中医药教育信息化建设探析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沈杰 赵兴官")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阐述医疗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学术交流虚拟化,明确信息化于中医药发展的意义。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针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措施,包括强化信息检索功能、深入规范中医药信息标准、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等。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问题;对策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1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 Jie, Zhao Xingguan(Library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facilit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ove in a direction of high efficiency and science. The article described medical treatment informatization, resource digitalization, virtualization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with a purpose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zation to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tackle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rticle further proposed some solutions as follows: strengthen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perfect standards of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on, and consolidat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o 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z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积淀了数千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我们需要继承珍贵的传统经验,而发展更是首要任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使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医药信息化,能够集中整合中医药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改善中医药服务质量,推进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1 信息化是中医药向高效、科学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1.1 诊疗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满足中医药服务需求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病历中会记录望、闻、问、切的四诊、辨病辨证、中医处方、中医诊断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以往这些病历信息都是靠医生书写记录,由于字迹的辨识、保存不便等障碍,造成了珍贵经验流传中断。根据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设计开发出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不仅给医生的诊治提供了便利,还升级了病历信息的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2013C33045)第一作者:沈杰,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信息。E-mail: 统计保存。同时对中医病历进行了结构化的处理[1],如将24个节气、各种舌色、舌苔、舌形、脉象等通过下拉列表形式加以提供,可以让医生快速完成病历,而且电子存档的诊疗数据可以实时检索,使得典型病例的用药方案等信息可以随时被查询借鉴,挖掘出更多的价值。还有的电子病历系统设置了用药错误提醒功能[2],能对中药方剂配伍禁忌发出即时警示,从而避免医生疏忽导致的失误发生,进一步提高了中医治疗质量。另外,信息化助推下建立的中医医疗服务平台、在线医生、专家远程网络会诊等,方便了患者异地咨询、就诊,提升了中医医疗服务水平。1.2 资源数字化――有效集中信息资源,保障资源利用充分中医药文献信息最大的特点是拥有近万种古籍,这些古籍是数千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淀,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信息难以计量,因此,要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须对海量信息进行挖掘与整合。中医古籍数字化[3]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中医古籍进行扫描、文字识别与转换或录入,并经专门软件使之结构化,制作出新的电子版中医古籍。中医古籍数字化有效集中了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的中医药珍贵文献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检索和阅读,也可以在网络上传输、共享,还解决了中医古籍保存价值与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开始,对馆藏中医典籍进行了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和利用研究[4],目前已建成“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等,实现了部分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医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各类相关中医药信息的有效整合。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络平台上,已经建立了中医基础数据库、中医方剂应用数据库、中医药养生、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等的链接。1.3 学术交流虚拟化――打破地域限制,资源信息无障碍传输信息资源只有经过整合与交流,才能得到不断的扩展、延伸。“中医药虚拟研究院”[5]的建立,利用网络空间,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研究组,实现了跨地域的数据库整合与学术讨论交流。“中医药虚拟研究院”人力集成虚拟化、信息网络化、研发活动并行分布化、组织结构柔性化、产权模糊化的特征,解决了中医药信息化过程中资金分散、建库无组织、研究与开发技术能力不足的状态。在该虚拟研究院提供的共建平台下,全国30余家中医药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数百位中医药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数据库的整合与建设,完成了中医药药理实验数据库、中医个案数据库、中药化学实验数据库、针灸临床病案数据库等。同时还建立了网上专家研讨厅系统,当专家或科研人员想就某一类科研问题进行讨论时,该系统可按需求召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网上协作环境和沟通平台。这种无地域障碍的学术交流实现了快速、便利与集中解决问题。同时,在“中医药虚拟研究院”中,集中培养了全国的中医药信息人员,通过利用虚拟研究院提供的计算机设备与网络环境,掌握了最新技术,而通过共享平台上的科研数据,又可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2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的障碍在中医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生僻汉字的处理是一大障碍[6]。由于对字体的认知障碍,只有具备扎实的中医文献学功底才能保证生僻汉字的准确录入;另外,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功能单一,实现精确检索成为困难。全文本的数字化古籍可以进行任意字符的检索,但是数据准确度小,检索噪音大,以任意的实义词检索,都会出现成百上千条信息,而其中大多数与用户需求无关,用户必须逐条浏览挑选才能得到所需信息,信息检索专指度差。而中医古籍中病、证、方、药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的普遍现象[4],又使内容的精确检索更加困难。 2.2 中医药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问题近年来,各中医药医疗机构及研究院所组织建立了大量中医临床数据库,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医疗、临床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然而在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却缺乏统一标准,如中医术语、方剂组成原则与变化规律、中医诊疗方案等,没有统一标准,就使得大量临床数据间互不兼容,造成数据集成效果差、不规范,形成大量分散的信息孤岛,中医临床数据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深入共享临床数据[7]、深度挖掘其中的内在价值造成了很大的阻碍。2.3 中医药信息研究领域尚缺乏统一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规范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及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学科知识与信息学的支撑,而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是不能实现中医药信息化过程的,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这就需要一个交叉学科来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医药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但是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在基本理论内涵的确定及明晰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学科的基本框架结构也主要是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及应用需求来设计,缺乏对学科系统深入的概念内涵的研究、理论的梳理和提炼,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构建等[8],难以满足指导实践的需要。而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完善也体现出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3 完善中医药信息化的建设性措施3.1 强化信息检索功能,建立辅助功能平台将全文检索配合条件检索,对检索范围进行限定,限定范围包括一定的字数、类别、段落、特定作者、特定作品等,从而帮助用户快速准确获取所需资料。另外,还可将关联检索功能嵌入到全文检索的引擎中,实现简繁异体字及同义词的关联、知识工具与内容主体关联(如联机字典等)、原文图像与文本的关联等,而图文关联既可以弥补图像在检索和内容编辑上的不足,又可校对文本的准确性,使读者既能看到原书原貌的古籍文献,又可以快速准确地查到所需要的内容。另外,将中医古籍中的多内容分解成多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信息单元并加以多级标引,并采用XML标识语言定义链接点,包括多目标链接、扩展链接等。当用户完成目标检索后想进行深入检索相关信息时,就可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汇聚发散性的相关资料,从而充分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建立基于超链接技术的阅读环境,实现中医古籍各种传本、校勘本和注释本等相关内容之间的链接,能够汇聚相关信息,使读者可以对发散性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还可以建立相关研究的辅助功能平台,提供辅助工具,如在线字典、字频统计、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等等[7]。3.2 深入规范中医药信息标准制定中医药信息化标准规范,包括总体性和分体系标准规范。首先根据总体方案,从框架性思路出发,制定所涉及的基本术语、主题词表、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方面的标准。其次建立中医临床数据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交换标准分体系、安全标准分体系及业务应用标准分体系。而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信息资源采集与共享,以实现不同格式、不同类型中医临床数据信息资源的加工、分类、标引、入库管理等,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8]。3.3 加强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提升专业人才信息学素养建立、完善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药信息学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中医药信息学的方法论;中医药信息、知识特点。应用理论包括中医药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转换的技术和方法的基本原理等。框架构建过程中,首先应确定中医药信息学的基础、技术和应用各领域应该涵盖的研究内容;其次应明确定义中医药信息学特有的基本概念,深入诠释其内涵和外延,对其基本原理等也应细致的阐释。还应综述最新的中医药信息学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应用。最后,明确各部分理论的逻辑关系,深化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形成明晰的理论体系框架结构[9]。而对于中医药专业人才,也应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提升中医药信息学素养,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信息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医药信息化高素质专业队伍[10]。参考文献[1]张湘菊,魏丹蕾.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化电子病历系统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4):22-24.[2]孟凡红,万芳.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3-6.[3]符永驰,李斌,郭敏华,等.中医古籍电子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3-104.[4]李兵,符永驰,张伟娜.白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配伍应用古代文献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32-133.[5]尹爱宁,崔蒙,范为宇,等.中医药虚拟研究院[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3):141-143.[6]吴桂英.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54-56.[7]裴丽.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8]赵丽娜,周吉顺.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 719-722.[9]张华敏,裘俭.浅谈中医药信息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的建构[J].中医杂志,2011,52(18):1537-1538.[10]沈绍武,肖勇,陈伟.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7):1-4.(收稿日期:2014-03-04,编辑:魏民)
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范文5
1.1政府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缺乏政府要给予重视。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中医药发展政策,加大财政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投入,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政府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文化缺少支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适宜技术将大幅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实践性理解不够深刻,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广泛,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不够全面。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利用率不高,主要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仅有部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范围。中医药基础设备、专业人员、药品、技术的准入标准不够严格。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不够均衡,而且发展比较缓慢。
1.2中医药人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结构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人才数量极度短缺。由于医学院校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而且当前国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医药人才都不愿意到社区服务。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学历总体偏低,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西医人员为主。社区中医药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中医药人才培训和再教育机会短缺,并且中医药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目前对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的措施。
1.3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缺少系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药项目严重缺少行政管理和系统管理,尚未形成体系。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对慢性病、老年病等疾病没有开展。以中医内科为主,中医药适宜技术利用率较低,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备。中医药诊疗服务基础差,很多项目没有纳入到医保范畴。中医药适宜技术还未完全覆盖整个社区,满足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行政管理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发展。
2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的建议
2.1政府加大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的支持和经济保障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政府应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率,普及中医在诊疗过程中的简、便、廉、验的特色。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社区配置相应的中医药人员、设备、药品。政府加大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保障投入,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
2.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准入标准,建立高效中医人才队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中,中医药卫生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严重偏低,是影响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中医药人才的准入机制,要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完善考评体系。提高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鼓励中医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培养中医药人才到社区定期义诊,发挥专业和岗位特点,定期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加大轮岗培训机制力度,规范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推广、系统管理研究。对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的引进、配备、教育等相关内容进行改善,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范文6
1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
基于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点,再结合我国长期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可明确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方向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及全局性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还需注重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新兴学科、传统学科及交叉学科,创新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及学术观点,将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住,提升预见性,研究出科学教学成果,使其能够代表国家水平。该教学中基础研究要注重开拓性与原创性,将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及本质揭示; 注重研究学理问题,建设学科,将精品课程优势充分发挥,同时注重现有基础研究; 在开展应用研究时需注重实效性与针对性,将教学实践及政策问题有效解决; 对于开发研究则需注重其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益。由上述发展战略可确定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2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2. 1 补充教育资源,解决短缺问题高等
中医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解决生源问题特别是优势学生资源问题,此为医学院主要面临问题。当前医学院校吸引学生资源的方法主要为补贴、奖学金及学费免除,而多数医学院校在教育优势学生时采取的教学方式大致与普通学生相同,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 如何确保优势学生资源后期的充分、高效利用。为此,需改革优势学生资源教育,吸引其入学后采取与普通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要求相对更高,可实施一生多师或一师三生制,不仅学生间可相互促进,学生亦可跟随不同老师,获取全面发展。目前,中医药教学也面临中药资源短缺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应与教师临床经验及实际用药效果相结合,同时与经典理论描述相结合讲解,比如药品质量降低导致用药效果差如何补拟,是联用药物还是增加剂量,这对教师临床实践水平要求较高。为此,基于实践与经典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同时提升教学师资水平,将教学思路拓展,给教师优良待遇,争取更多国家政策; 尽量小班授课,改善教学质量。
2. 2 改革学分制体制,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
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课程间配合与分工构成,要实现教学目标单靠几门课程是不行的,需依靠所有开设课程的补充与协调。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对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直接影响,目前医学院多实行学分制,计算学生学习进程,学生可跨系或跨专业选修感兴趣课程,可多样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边缘学科发展,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学生一门学科学完后便可获得学分,毕业与否需考虑学分是否足够。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竞争较激烈,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开展创造与革新,需快速反应以满足社会所需,包括政府、社会及学生自身,由此与市场竞争所需相适应。科技逐渐发展,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技术与科学领域新东西层出不穷,高等中医药教育与时展步伐相适应,需开设大量新型课程,向学生传授最新科研成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有灵活性,除需保持专业基础课程与部分基础课程稳定外,教师可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科研成果设置选修课程,使学生学习最紧缺知识解决工作难题,还可掌握新型科研成果; 同时,实行学分制是新学科进入高校的最佳方式。
2. 3 理清思路,注重创新发展办学理念
基于实践产生,出路由思路决定,为此中医药院校需对教学过程中经验予以总结,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政策,将时代精神体现,思考办学理念。需基于优良传统并继承,再求发展; 与兄弟院校沟通交流,汲取经验教学,将办学者思路开阔,强化执行力; 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坚持科研与教学、创新与继承并重; 注重基地建设,包括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科技创学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及农村中医药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学生研究与实践能力。同时,高等医学院还需适当扩张,不仅要表现为量的扩张,还需注重内涵发展,用实力说话,实现质的飞跃。由于高等中医药教育自身较为滞后,短时间内有必要大量扩张,但需实施调整发展方针,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注重内在品质,做大的同时还需做强,由此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工程。此外,中医药院校还需彰显特色,科学定位,将优势充分发挥,多样化教学模式,基于自身实际与市场多元化需求,找准自身生存空间及发展定位,并积极探求与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及办学模式,彰显基于文化底蕴、历史传统深厚及学术氛围浓厚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