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的形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现象的形成

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1

上完这节课,笔者最大的感触是: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有新鲜感,节奏和容量要恰当,教学手段要多样,特别是重要和关键的节点上,要出奇制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笔者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心得体会与同行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投影几幅图片,要求学生看图猜成语。

冰雪聪明 妙笔生花 玉树临风

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猜谜活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对学生有夸奖赞美之意。

课堂实况

学生反映踊跃,通过这个互动活动原本陌生的师生之间距离拉近了。

(二)复习回顾

完成了上述猜谜之后,笔者顺势利导再出谜面,猜几种自然现象

白色花,无人栽,

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又无叶,

漫天飘舞天上来。

(打一自然现象)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

剪不断,落到河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

回顾和检测学生在物态变化一章中,了解的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实况

学生争先恐后抢答,参与热情高昂。

(三)引入课题

笔者自出谜面,要求学生猜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物态成千上万,变化千奇百种。

思考追本溯源,学习永无止境。

设计意图

藏头诗中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由学生自己发现得出,似有水到渠成之感。

课堂实况

全体学生齐声回答老师的问题,自信、热情溢于言表,课堂上第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四)问题导学

1.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展示图片:雪,霜,雨,雾淞,露、雾、冰、雹。

设计意图

把几种亦混的自然现象放在一起,如雪、霜、雨、雾淞 、 露、雾、冰、雹,学生要用学过的六种物态变化知识解释它们形成原因,同时说明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通过掌握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课堂实况

学生对雪、霜、雾淞、露、雾、冰几种由一种物态变化引起的现象及吸放热情况解释的比较好,而面对雨、雹复杂现象时出现了分歧。发现这种情况后笔者及时进行了思路的点拨,并对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运用物理语言不准确,原因解释不到位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点评。

2.同学身边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发生在同学身边的物态变化,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1)夏天吃冰棍为什么感到凉快?

(2)用久了的灯泡内壁为什么变黑?

(3)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吗?

(4)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为什么会感觉格外冷?

(5)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

(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如何解释?

设计意图

物态变化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学生看到的现象多,但真正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少,因此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思考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是本章复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一些身边的热现象,通过参与问题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实况

为了学生能有充分的考虑时间,布置完任务以后要求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的积极而热烈。教师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对出现的运用物理语言不准确,原因解释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正。

3.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3)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设计意图

列举几种“白气”的自然现象,通过分析“白气”的形成原因,归纳出解释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概括归纳的方法。

课堂实况

很多学生认为“白气”是气态的水蒸气,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水蒸气”、“白气”、“白雾”、“烟雾”几种现象做了对比介绍,把这些相似亦混的现象做了详细的区分,最终归纳出生活中常见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四)拓展提升

出示玩具“饮水鸟”并播放视频,要求学生分析其运用了哪些物态变化的知识。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课堂实况

学生看到“饮水鸟”不断饮水这一有趣的实验后,处于比较亢奋的思绪中。笔者先介绍:“饮水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玩具,据说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后来传到了国外。“曾有人将这个涂了颜色、看不见内部奥秘的“饮水鸟”赠送给爱因斯坦博士,并对他说,科学家不是说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吗,就让你瞧瞧这台永动机。当爱因斯坦看过并明白其原理时,十分惊叹“饮水鸟”的设计巧妙。”笔者继续提问:“这个连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运用了哪些物态变化的知识?”要求同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场面热烈。笔者针对同学们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和点评。

完成了拓展提升,本节课就进入了尾声。笔者小结本节内容后,布置了课后作业:读谚语,释物态变化

(1)下雪不冷,化雪冷

(2)霜前冷雪后寒

(3)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4)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留下联系方式随时与学生沟通。

二、 教学反思

复习课难上是物理教师的普遍认识,如何通过巧妙设计,独特构思吸引学生的眼球,是上好复习课,出奇制胜的关键。这次评优课,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题的导入,到问题的设计、问题难度的定位等,笔者反复修改。课后通过与评委的交流、和学生的反馈,反思后认为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是:构思巧妙、教具新奇、结构新颖、评价及时。

本节课利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生活中物态变化的专项练习,使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进行了整体性的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完成本节课的导入,在猜谜的过程中完成预习检测和课题的导入。开始学生感到很新奇,不知今天是语文课还是物理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给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 在问题导学的环节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的去总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主动地去回忆、去讨论、去总结、去联系生活、去应用,在轻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 结束语

要提高物理复习课教学的效益、扩充知识复习的容量、增大知识点复习的难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教师必做的功课。物理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的动脑,动手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习发挥,才能学得更好,才会给你一个惊喜。

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2

1、悬日天象是一种光的自然现象,自然形成,并没有什么预示。

2、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这个词语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天体物理学家尼尔·迪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在2002年首次使用到的。是指在每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出现的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每年的5月28日和7月12日(或13日),日落时阳光将洒满曼哈顿的所有的东西向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时间长达15分钟。而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8日,这样的景观将伴随着日出而出现。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3

2、为了适应教学上的多种需要,地球仪类型:(1)经纬网格地球仪,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经纬网格以及度数的注记。(2)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3)地貌地球仪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仪。(4)地形地球仪,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

4、东半球的中心点是:东经70。

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4

关键词:架空配电线路 四防 防雷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062-01

防雷预防工作是架空配线路四防内容之一,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下架空配线路四防内容,四防分别为:防雷,防覆冰,防洪水,防台风。

防雷:雷击对架空配电线路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雷击造成的跳闸次数比例较高,线路遭雷击之后绝缘子会出现闪络,炸裂,掉线等现象。

防覆冰:覆冰是指在初冬季节,初春季节,降雪天气时出现的一种自然灾害,该现象严重时会导致线路倒杆,断杆,断导地线等最终导致线路因故障跳闸。

防台风:该自然现象会使导地线产生振动等现状,进而使相间短路,导线的张力变化较大,对电杆绝缘子等造成严重损坏。

防洪水:该自然现象对架空线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杆塔土壤在受洪水冲击时,稳固性被严重破坏,最终导致杆塔的倾倒。

以上分析可得,做好四防“防雷,防风,防汛,防冻”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将主要针对如何做好架空配电线路的防雷预防工作作阐述。

1 架空配电线路受雷断线和跳闸机理

1.1 电弧放电的规律

配电网雷电过电压闪络时,等于或高于大气压中大电流放电,为电弧放电形式。配电网雷电过电压闪络时,在瞬间的电弧电流较大,时间较短。配电网雷电过电压闪络时,会引起数千倍的培工频续流,此时电弧能量迅速增长。

1.2 架空绝缘导线的断线原理

2 金属性短路通道

在雷击架空绝缘线产生较大雷电过电压,其在超过导线绝缘层耐压水平时则会导致该电压沿着导线寻找电场中最薄弱的点击穿导线绝缘层,形成击穿点,随后对绝缘子沿面放电进而形成山路闪络,随后工频电弧向绝缘子根部的金属发展形成金属性短路通道,工频电弧固定在一点燃烧后熔断导线。

3 如何做好架空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鉴于大气雷电其随机性与复杂性,现在技术很难做到准确的测量及捕捉架空线路遭受雷击的参数。有时很难判断雷击闪络的类型,如何做好架空配电线路防雷措施仍需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目前我们可通过以下措施施展防雷工作。

3.1 通过降低杆塔接地的电阻

通过在接地一端使用降阻剂,该方法可增大接地一极的外形尺寸,进而降低了其与周围大地介质之间的接触电阻作用。降阻剂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具有导电性能良好的强电解质和水分。架空线路耐雷水平与杆塔接地电阻关系如表1所示。

3.2 在架空线路上安装避雷器

在当前生活中,避雷器装置被认为是是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之一。但是鉴于其价格较高,安装复杂,运行维护困难等因素,安装人员应重视安装点的选择。

通过使用较为先进的防雷检测系统进行架空线路的防雷工作,LLS,雷电定位系统为整套全自动,高精度,高效率实时监测系统。可实时计算显示云对地雷击发生的时间,确切位置,极性,回击次数等相关参数。目前LLS在我国电力行业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见图1)。

3.3 架空线路架设耦合地线

可通过在已附架避雷线的杆段下方安装一条架空地线,则该地线即为耦合地线。其作用表现在,在发发生雷电反击时,可以起到增大相邻杆塔分流的系数以及和导,地线之间的耦合系数,从而降低了杆塔的接地电阻,降低跳闸的几率。

4 结语

在我国电力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努力做好四防工作,尤其是防雷预防工作。输电线的防雷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目标,需要认真做好预防安装检测以及其运行维护等工作。架空线路维护人员应定期学习先进防雷技术,努力实现架空线路防雷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 车文俊.线路避雷器串联间隙距离的设计与试验[J].电瓷避雷器,2002(1).

[2] 周启龙,刘恒赤.高电压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 于建龙.福建省输电线路防雷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高电压技术,2003(4).

[4] 李阳林,万军彪,崔金灵.江西电网雷电定位系统运行分析[J].江西电力,2010(2):1-3,8.

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5

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6

一、利用电教媒体,加强方法指导

1.观察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出明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但是有的观察方法老师难以表述清楚,学生也难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观察。此时利用电教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教温度表的读写时,(插图略)有“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的要领,使用这样的复合投影片,结合老师示范,能够清楚说明怎样看才是平视,然后上下移动眼睛与视线,指出错误的读数方法。这样教学,学生学会“平视”的程度要比只有示范好,有利于学生掌握温度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2.实验方法的指导。教师讲解和示范实验方法时,示范应让全班学生看得清楚,讲解应精炼概括,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不能占用学生过多时间。指导时合理利用电教媒体,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指导学生解剖植物的花时,解剖下来的各部分要求整齐摆放,此时老师把排列好的各部分投影出来,不用多讲,学生已经知道怎样摆放。

二、利用电教媒体,真实感知现象

感性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它通过感知获得,并以表象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自然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这种感知活动就是观察。电教录像声画兼备,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逼真的感性知识,可使学生看得深切,记得牢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录像能定格放大的特点,帮助观察教学。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分叉的舌头翻出口外棗有粘液的舌头粘住昆虫棗舌头缩回原位棗上颔下颔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又如在学习“动物怎样运动时”,可以同样采用播放特技镜头的方法,认识平时不易看清楚的哺乳动物行走和奔跑时脚的移动规律。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模拟或变革自然事物条件下进行观察和研究。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比如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作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比如在使用光学演示箱做光的传播实验时,手电筒的光线较弱,即使在光学演示箱内充入烟雾也不够清楚。在教学时可利用投影仪作强光源,实验现象就清晰明显了。采用投影仪与地球仪配合使用,还可以演示地球昼夜变化,四季交替现象等实验。

三、利用电教媒体,扩大感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