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世界旅游组织曾预言,21世纪文化旅游将成为吸引力最强的旅游产品之一。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一方面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联合协同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文化为引领来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当然,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口号和目标,需要我们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充分考虑两大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当前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所具备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价值导向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合基础。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项目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为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旅客提供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游客在欣赏风景以及名胜古迹的同时,应了解当地的文化与民俗。而两大产业的融合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当地优秀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载体。所以,依靠各省独有的文化资源,以持续性发展为经营理念,深度开发旅游项目,就是对当地经济的一种发展保障,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促使两大产业积极融合。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游客在进行旅游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风景是否优美,相关的地方文化与民俗也不断被游客重视起来,旅游业从原先的观光型模式向着个性化、大众化的新模式转变。而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真正融合,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地选择项目,而这些项目设计的背后或多或少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欣赏可以使他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学习到一些知识,满足了游客多层次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价值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与特色,而这些不同内容的交叉融合往往会催生新的概念和元素,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就文化产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多样性表现形式和民族、地域特质使得该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联方式,最终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创新。而其中,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是主要的、典型的四种融合路径。

资源融合。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中的高科技形式与创意思想等元素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转化为新型旅游产品,来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性化、多元化的高层次需求;而旅游产业又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从而很大程度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空间。

技术融合。旅游产品的创新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而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拥有一定的技术元素,在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中能够发挥文化元素中独有的技术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与供给。

市场融合。旅游业具备强大的空间拓展能力和巨大的受众市场,而文化产业以其新颖时尚的特色获得广大群体的青睐与追求,但是文化由于其所具备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往往在空间上受到发展的局限,旅游产业的流动性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实现市场的良性融合。

功能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均是集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由于注入多样化的旅游形式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相应地,旅游产业中融入合适、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实现产品功能的融合。

除此之外,两大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旅游业新型化的实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接收信息手段的多样,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风景观光单一层面上,高端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加。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丰富旅游内容,使得人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旅游度假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产业的获利空间。在过去传统旅游产业运行中,获利的主要模式是靠门票以及旅游地相关产品的交易,而文化产业的融入可以使得旅游产业获利模式增加,通过一些文化娱乐节目来实现增值,如景区举办的民俗表演等。总之,无论在旅游项目方面,还是在经营模式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都有助于实现旅游行业新型化的发展。

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宣传和管理,是阻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

融合缺乏主动性与有效性。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属于不同的领域,在实现真正的融合过程中需要众多的协调与包容。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虽然市场上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都能够遵循有关规章制度,但是企业间的运行往往是独立的,缺乏双效互动,产业融合缺乏实质的载体。就当前基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各省市的文艺团体竞争性不强,导致文艺团体主动性较弱,文艺活动融入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这样自然不能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第二,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目前旅游管理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方向,注重各项显性指标的实现,缺少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文化产业部门主要从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对于旅游功能的融入考虑较少,两大产业之间缺乏沟通,阻碍了旅游、文化资源的统一规划与运作。第三,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缺少深层次的有效合作,以致于有些领域仍然会出现旅游供应体系低效率运作的现象。由此可见,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宣传和管理,势必会造成旅游与文化产业无法合理进行融合,久而久之会严重阻碍两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同化、弱化现象严重,文化传承渠道不畅。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文化的强势“登陆”,为了拓展客源市场,欧美等国家开发“新鲜”之旅,实施多种价格优惠政策、措施,甚至出现“零团费”“负团费”的现象,引诱国内游客纷纷前往,出国旅游人数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年轻人生活于网络、选秀等嘈杂浮躁的氛围,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致使民族文化氛围不断消散,历代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基,而文化又是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因此,一旦传统文化被同化或弱化,就会使旅游项目失去中国传统特色和活力,对游客的吸引力和价值塑造也就无从谈起,这在根本上给两大产业的融合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缺乏综合型创新人才,产业融合缺乏智力支持。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任何新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撑,尤其是软实力产业和行业,更多地依靠人才的创新性,因此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之路上,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但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从业者及其结构来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高端管理人才。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来培养此方面的人才,人才供给出现盲点,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正常开展。

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注重时代性,要顺应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潮流

注重科学发展,突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各省市应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逐步建立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于省市管理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做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具体来说,一方面,发挥地区优势,确保旅游与文化规划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在保证整体发展规划合理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突出本地文化资源特色,做到“以整体规划为指导、以实际细节为依据”,杜绝盲目、无序、低水平的资源开发与使用,防止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注重打造地区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对于延安、西柏坡等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的开发,将红色经典文化与人文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培育出精品名牌,提升旅游区的整体形象以及旅游历史文化品味,强化人文思想教育与发展。同时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线上模式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立足文化营销,提升旅游品位。其一,各地区在继续举办传统节庆旅游活动基础上,适时打造新型旅游节目。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张家口怀来葡萄节、石家庄植物园荷兰郁金香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极大地展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集中向外界鞔锵拭鞯穆糜尾品和形象。其二,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相关主体要加大主流媒体的广告宣传力度,有效利用影视营销、活动营销以及会展营销等多元化营销方式来开展密集化宣传,强化对旅游目的地新形象的推广。要借助国内的主流媒体或者权威媒体,通过“硬广告”形式在黄金时段以及头版头条反复推介各省旅游区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扩大受众范围,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爱上当地文化,这样才能为旅客量的增加打下良好基础。其三,实现与网络媒体的“联姻”,发展并壮大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时代性,就当前来说,要顺应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渠道来扩大产品营销的时间、空间范围。企业可以从建立健全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在线预订、人服务等多种服务内容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方面着手完善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利用互联网来完善网页设计,透过视频特效、声音特效与图像特效,向客源市场推介宣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产生震撼效应。

挖掘经济领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兴旅游市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文景观众多。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经济领域的历史文化,以点带面,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化。同时,新兴旅游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强化受众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播感。

加强兼具旅游与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引进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内部选拔。同时,也要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帮助学校开展课程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同步发展。此外,各地区管理部门要注重产业融合平台建设,鼓励相关主体通过学习访问、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来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将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本地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使产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JYD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史建强、赵俊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互动研究》,《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后奥运时代 体育产业 旅游 发展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界近年对体育旅游做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定义。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体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活动。

体育旅游业是指社会为满足大众体育旅游的需求,而将人类所创造的一系列物质形态的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商品化的综合服务方式,为体育旅游者提供便利的综合服务产业,它是旅游的一部分,也是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体育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交叉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兴产业。体育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只有同时满足体育与旅游两个前提条件的旅游产品,才能称为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可分为观赏性旅游和参与性旅游两大类。具体的还可以细分为赛事观摩游、运动观赏游、休闲娱乐游、惊奇探险游、项目培训游、体育产品商务游、民间传统体育游、活动参与体验游、健身度假游。

体育旅游是旅游业专项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旅游资源除了常规旅游资源的特征外,其健身性、可重复性、观赏性、参与性等特征使旅游活动具有更加鲜明的“体育”特征,其多元的服务功能能够满足人类的个性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刺激了我国体育消费需求

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体育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育消费者教育的过程。我国为承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制定了一系列以人文奥运为主题的活动计划, 宣传奥林匹克文化,普及全面健身知识,引导体育消费观念,对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技能,形成深入持久的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必然进一步激发居民体育消费的热情和需要。

1.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人们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体育人口数量较2001年申奥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体育人口得到了迅速增长。

2.体育消费增长趋势迅猛。实物型体育消费如运动服装、运动鞋帽、运动器材等需求将继续增长。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的拓展,体育人口的增加,实物型体育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观赏型体育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随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体育交流必将日益扩大,各种各样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举办,必将极大地提高我国人民的体育意识和欣赏水平,观赏型体育消费者队伍在我国将壮大。参与型健身娱乐消费将出现大众化、普及化趋势。参与型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劳务或服务的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行为。当前各种体育劳务和服务项目正方兴未艾,特别是一些健身娱乐场所和健美锻炼、咨询、辅导等有偿服务形式的不断涌现,必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同时, 体育的功能、体育消费的效益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消费过程。消费群体的层次性也正在由过去以年轻人、有钱人为主向工薪阶层、各年龄阶层广泛参与的方向发展;消费形式也由过去零星的、不定期的尝试性消费向有规律的、定期的习惯性消费方向转变。从地域上看,参与型体育消费也正在由过去的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散,由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向西部欠发达城市扩散,由各地城市向农村扩散,并出现家庭集体消费和节假日集中消费的新趋势。

3.以奥运为载体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人们的体育需求和文化生活。如湖南卫视的“奥运冲冲冲”节目,吸引的不仅仅是湖南本地的群众参与,更是有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全国各地的人们不远千里坐汽车甚至坐飞机去参与这项体育挑战游戏。这个活动之所以举办得这么成功,也是因为在奥运年激发了大家这种强烈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冲动。因此,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把这一大众体育文化推向了新的。

4.体育需求将越来越成为时尚。奥运会使我国逐渐形成特有的体育需求文化体系,如体育饮食文化、体育医疗文化、体育服装文化、体育建筑文化、体育表演文化、体育旅游文化、体育用品文化及体育电视文化等。

5.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和余暇时间不断增加,体育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消费,体育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由于现代体育旅游产业以商品化的形式服务社会,能为广大体育旅游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外出观赏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受到了广大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欢迎,形成了相当大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三、“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后奥运时代”一般是指在奥运会举办后1年~8年。由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综合效应。最直接的现象就是,会后比赛场馆的利用、旅游市场的开发、环境的保护、城市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奥运会后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回收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成为经济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体育旅游产业而言,制定良好的政策将直接影响奥运会前期投入的大量资金的回收。

1.加强体育、旅游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即可产生双赢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旅游市场,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两大产业的融合。由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起步晚,在产业范围、产业结构和产业定位上均存有争议,且两产业之间各行其道,取有用之处而为之,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够, 造成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当务之急是体育、旅游两个部门携起手起来,加强两大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体育旅游业是借助于体育旅游资源而建立和发展的,没有体育旅游资源就没有体育旅游业。我国举办奥运会后,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留下大量的体育场馆、体育活动设施就是最好的体育旅游资源。如果共同建立和发展体育旅游分支机构和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各级旅行社;建立起一个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互通信息,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活动产品,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国家宏观调控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承担起调控、规划、引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责任。要想起到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的产业政策必须做到:加强对体育旅游实践体系的研究,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体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制定同国际接轨的旅游法律和法规体系;制定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规划,把体育旅游计划纳入国家旅游计划之中;制定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财政投入、社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以形成依靠社会、依托市场,多元化、多形式的体育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强对体育旅游消费的引导,从国民休假制度、旅游价格调节、体育场所规划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调控机制;加强体育旅游市场准入、市场竞争,以及市场监督和管理,建立起公平竞争、信息灵敏、运行有序的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体系。

3.借北京奥运会东风,创建具有主题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首先,借光奥运,借道体育,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为导向,充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全面完善和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深度开发、推销以奥运会为主题的观赏型、参与型、文化与休闲型等体育旅游产品,形成中国旅游的新卖点。同时对现有的体育旅游产品进行评估,并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创新思路,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新型的、有特色的、生命周期长的、系统的体育旅游产品。

其次,开发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创造新的体育项目来吸引游客。例如:能吸引海内外青年客源层和专项旅游爱好者的沙漠探险、攀岩、滑雪、登山、自行车旅游等刺激性强的项目,适合老年人的则可推出老年长跑、太极拳表演等以健身为目的的项目。还可以举办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如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沈阳滑雪节等传统的体育旅游项目,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形成多元化开发,做到产品结构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人群体育旅游的需要。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体育训练基地群,形成地方特色明显的体育旅游品牌。如浙江的全国汽车拉力赛衢州龙游站、杭州千岛湖国家队赛艇皮划艇水上训练基地、长兴国际射击中心,以及嘉兴国家残疾人训练基地。利用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源地资源、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地方特色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地方特色明显的体育旅游品牌。

4.加强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使部分人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加强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旅游业是一个长年性和重复性较强的行业,除要坚持加强宣传推销外,服务质量的好坏将对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起长期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一方面建议旅游学院或体育学院增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必须鼓励和支持专门的旅行社向体育旅游者提供完备周到的服务。这种专门的旅行社,要有收集各类体育活动信息的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以向体育旅游者提供一流的服务。

加强对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体育旅游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实行“院校式”和“企业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密切业界与院校的联系,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架起“直通车”,实现教学零距离,有效提高体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使之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成为适应体育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国际一流人才。

总之,在当今世界,健康是时尚,旅游是时尚,体育与旅游相结合更是时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相信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会以此为契机逐步做大做强,我国必将成为体育旅游的最大目的地和客源国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01)

[2]戴光全 杨丽娟:体育旅游及其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3]闵 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06)

[4]徐 雪:我国体育旅游的开发[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2)

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3

    一、静宁县旅游产业的现状

    (一)人文资源丰富

    1、静宁历史悠久,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

    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是传说中“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 (1304年),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以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2、静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存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是陇东地区文化的渊薮之地。

    在这片黄土地上,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墓葬群和古建筑群;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玉器、漆器、铁器等共有2280余件;全县各乡镇依然保持的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土特名产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给我们静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静宁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有“文教之邦”的美称。

    我县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第一大姓李氏的发源地,在这里诞生了李广、李暠、李渊、李世民、李白、李思训、李世军等众多李姓历史名人,李姓是陇西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们的郡望称为“陇西郡”;此外,自秦汉设县两千多年以来,也产生了隗嚣、曲珍、慕天颜、吴玠、吴璘、刘琦、王曜南等众多的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俊彦志士。据史志记载,自宋到清,我县为全国出科举人才最多的地区之一。到现在,教育依旧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我县重视教育和崇尚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风气,造就了从静宁走向全国的着名专家、学者众多。

    (二)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

    我县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体系。从构成数量上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较多;但从区域吸引力及品质来说,自然旅游资源品质较好,资源组合优越。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等三大类自然旅游资源静宁均有分布,并富有特色,其中尤以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占较大优势,且具有较大旅游开发潜力。

    (三)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我县的旅游资源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轴线,相对集中的分布在轴线两旁区域内。沿312国道以成纪文化城为中心,分布有界石铺纪念园、九龙山、烽台山、文屏山、悬镜湖等城区休闲文化与历史文化景区(点)。

    沿静秦公路以葫芦河为中心,分布有大地滩十万亩高效生态农业、李店十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等乡村旅游资源景观。

    (四)休闲旅游资源富有特色

    我县休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呈现出沿“312国道-葫芦河-南河”环静宁中心圈层富集的特征。312国道上已经形成了九龙山、烽台山、成纪文化城、悬镜湖等生态休闲景区(点);沿葫芦河形成了西岭生态公园景观带。经过县内环城游憩环的旅游开发,逐步将形成县域内公园休闲,县郊风景区(点)、休闲度假区等外围休闲旅游发展的趋势。

    (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我县是农业大县,至今还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很多乡村特色的田园景观、居民建筑、农耕文化、民族风情、乡村生活、乡土艺术等文化形态,不少地方仍保留着自然纯真的生态环境;同时,作为中国苹果之乡,农业、果业等生态农业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县,拥有葫芦河流域为中心、各乡镇为依托的大量的农业示范园、农业生产基地和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等;以田园风光、农家乐、民族民俗文化体验、现代新农村休闲、高科技生态等几种模式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已现雏形。

    (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1、交通位置优越

    我县地处甘肃与宁夏两省的接界,东、北与宁夏接壤,西、南与甘肃天水毗连,西北与甘肃定西为邻,交通较为发达。公路上,从兰州至西安的312国道(312国道为甘肃东部经济的走廊和交通干道)从我县境内穿越,静庄(静宁至庄浪)、静秦(静宁至秦安)、静西(静宁至宁夏西吉县)县级公路穿越过境,从兰州、西安和银川到我县的公路行程均在3小时左右,与兰州、西安、天水、银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直通班车;铁路上,我县南依陇海铁路,周边的平凉、天水、定西和宁夏固原均有铁路通过,这些城市距离我县的公路行程平均1.5小时。

    我县在交通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312国道和静秦公路为骨架、城乡道路干支为依托,通往兰州、宁夏、平凉、天水等大中城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我县的交通区位为静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我县处在甘肃东部经济走廊以及众多的中等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内。

    我县地处甘肃东部经济走廊(兰州-平凉-泾川-西安)中部,是兰州至平凉公路的必经之地,是宁夏进入甘肃的东大门,距我县空间距离150公里以内或时间距离1.5小时以内的区域包括平凉、固原、天水和定西等中等城市,我县处在这些中等城市的中心;同时,我县亦处在 “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四方六边”大兰州经济圈分为兰州1小时和3小时都市经济圈)3小时都市经济圈范围内,处在银川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影响范围内。平凉市作为兰州、西安、银川大三角区域次中心城市地位的建立,必将加大这种影响。

    众多周边的大中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散、外溢必然会对我县的交通、城镇建设和城市形象等产生影响,从而带动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3、周边拥有麦积山、崆峒山两大旅游目的地景区和众多大中城市旅游市场活跃片区。

    从客源市场来看,我县处于平凉、天水、固原、定西、兰州等众多大中城市的腹地,周边四个地级城市以及兰州大量的城市休闲居民是我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的直接客源市场;同时,兰州作为外界游客进入甘肃的第一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极有利于我县旅游市场向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旅游市场拓展。

    我县往东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向南有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往西有三军会师圣地会宁,县域南界为古丝绸之路(兰州-定西-天水-宝鸡-西安)的重要陆路,是西安到兰州的重要旅游线路。这些周边的旅游资源大多知名度高,其中崆峒山和麦积山为全国旅游目的地景区,旅游经济效益成效突出。我县处于这样一个旅游市场活跃的片区内,依托周边景区的旅游市场规模优势,旅游业的市场开拓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我县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基础薄弱

    1、 旅游产业规模小

    目前,我县只有成纪文化城、烽台山、文屏山等少数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档次较低,基本为二星级;国内旅行社1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基本没有,仅沿成纪文化城有一条仿古商业街,但基本为本县居民服务。静宁旅游远未形成“食、宿、游、购、娱”旅游产业链,2008年,旅游收入占全县GDP不到1%,旅游经济收入低微。

    2、旅游市场规模小

    312国道赋予了我县旅游优越的市场区位条件,但目前旅游市场规模较小,2008年接待旅游者17.9万人次,游客除312国道过境客人外,主要来自周边地区,旅游消费水平低,停留时间短。

    3、旅游设施不完善、档次较低

    我县还没有专业旅游车,旅游者进入景区(点)主要靠搭乘长途公交车和出租车,景区内的旅游主要靠步行。旅游饭店设施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不高。由县城至景区(点)之间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景区建设及其服务接待设施水平尚未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规模。

    (二)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我县现有的景区(点)主要沿312国道分布,312国道上景区(点)旅游功能很不完善,使静宁旅游目前只是作为区域旅游线路的一个过境节点;我县旅游资源较好的生态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国道南面,目前尚未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无法对全县旅游产业产生带动作用。

    旅游产品开发主要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观光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层面,现有的几个景区(点)在功能上主要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展示为主体,产品形式单一、重复,缺乏重量级、差异化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尤其缺乏吸引力强的现代化旅游设施、休闲性、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和规模较大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难以吸引追求现代休闲娱乐的旅游者。

    (三)乡村景观特色性不强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农业、小麦为主,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整体景观表现为开阔、一望无际,田园视线单调,基本是水平的,没有“遮、障、掩”的景观效果,形成不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垂直景观带。整体上缺乏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和氛围,同时缺乏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品牌丧失先机

    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静宁旅游,还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伏羲文化、红色文化等静宁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它们被周边县市先发抢注或者共同享用(“伏羲文化”品牌被天水先用;红色旅游处于会宁的阴影区;民俗资源独特性不足,吸引力欠缺),已经很难成为静宁特有的品牌,造成了静宁旅游品牌的缺失。

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 南京 体育旅游产业 概念 发展现状 发展

2008年奥运会掀起了全国人民关注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潮。在本地或到异地参与体育盛事及体育健身类活动也逐渐由情感上接受上升到肢体上参与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及旅游事业正在共同发展,关于如何使两种事业得到共赢,使其迅速产业化,并通过体育旅游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

2001年以前,南京体育产业发展速度不快、水平较低。“十五”期间,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借助“十运会”的东风,南京市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大规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社会资金对体育健身场馆的投入,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体育活动场所;二是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迅速增加;三是群众体育的普遍开展,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大大提高。但是,将体育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并形成产业化还是南京体育事业发展的盲区之一。笔者拟对南京市(包括下属各区县)现有的体育旅游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点管见。

一、体育旅游及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

根据上世纪70年代AIEST会议所界定的“旅游”的定义,旅游必须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和关系的综合;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不会发生赚钱行为。换言之,假设A先生住在南京奥体中心附近,A先生在奥体中心办了一张储值性的全能活动卡,为了锻炼身体购置了相关的体育器材,同时A先生偶尔也会买票观看在奥体举办的各类赛事活动,那么A先生的行为并不属于旅游行为。

由此可见,体育旅游并非“体育”与“旅游”两种概念的简单结合。近年来,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有所拓展,但是关于体育旅游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部分研究对体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分不够,认为“体育旅游是游客借助各种自然资源并通过旅游而获得心理满足和身体健康的活动”;一些研究对体育旅游与旅游者参与的体育活动的区分不够,认为“体育旅游是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由此可见,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即以此类活动或其构成要件为消费品的产业。笔者认为,像上述A先生这样的城市居民群体,他们对健康的投资活动虽然不在体育旅游研究的范畴之内,但是作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在分析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进行单独的分析。

二、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可分为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用品生产、体育用品销售、体育赛事表演市场等方面。南京市的体育产业在“十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南京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做大体育产业的任务,南京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也将体育健身业列入了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早在2003年,南京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是年,南京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达11.2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0.71%。南京市人民的生活也开始进入消费结构剧变期,居民在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日益增加。

需要看到的是,体育产业并不等同于体育旅游产业。严格意义上说,南京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南京市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加及体育用品生产规模与销售市场的扩大,更需要依托南京的体育资源,吸引外地人到南京消费,同时吸引本地人参与体育消费活动。

三、如何促进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如何将体育与旅游相互结合,如何促进南京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消费群体的确定

有资料提示,改革开放至今,南京市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少年儿童比重逐步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少年儿童(0―14岁)占南京常住人口的11.58%,15―59岁的群体占总人口的74.04%,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4.38%。此类现象在国内各大城市均有体现。市场经济学告诉我们,产品的设计必须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结合各类群体的消费实力以及消费习惯,我们可以将体育旅游产品所针对的群体设定为3个大层次:少儿群体、中青年群体、老年人群体,重点为中青年群体。

2.产品的设计

就南京而言,爬紫金山已经成为很多南京市民及周边民众愿意而且经常参与的活动。但是,单纯的爬山活动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见,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关键在于将体育活动市场化,这个市场化的平台便是旅游活动。由于每一类体育活动能够吸引的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团队体育旅游活动是我们在发展体育旅游事业时应关注的重点。我们设计产品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全国其他地方有此爱好的群体到南京来参加体育旅游活动。

第一,将体育活动纳入旅游产品的规划中。南京主城区的传统旅游项目已经趋于成熟。如钟山风景区,除了日常观光与文化旅游及城市居民的锻炼之外,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空间有限,只适合少数个体体育旅游爱好者进行活动。但是南京郊县的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旅游景区大多打出“农业乡村”、“生态”、“美食”等招牌。笔者认为,南京郊县地区温泉、山体、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在适当的景区,利用场地开展赛车、越野、攀岩、游泳等活动。

第二,将新兴科技、网络娱乐方式与体育活动相结合。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娱乐习惯有所改变。把网路娱乐方式搬到现实生活中意味着每一个网络娱乐的使用者都是体育活动的潜在客户。如常州恐龙园中将CS游戏仿真化的体育娱乐性项目,它的成功对于体育活动的拓展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第三,避免低档次的复制性产品。海南的体育旅游项目颇具特色,如潜海、帆船、冲浪等。笔者在去山东某地旅游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体育活动,但是产品品质和效果和海南相去甚远。可见,体育活动的复制需要尊重风土民情和当地特色。

第四,拓展民间体育交流。当一个地区的体育活动和周边的体育活动没有较大差距的时候,应该寻找之间的共同点,即引发某一体育活动群体对某类体育活动的共鸣。如空竹运动,此项活动能够强身健体,民间艺人将其艺术化之后其便不断登上舞台。倘若以空竹活动做为切入点,必将吸引南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甚至全国的空竹爱好者。山东“潍坊风筝节”便是典型。但是,此类活动大多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整体包装。

就南京而言,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很好的资源。有资料显示,南京有包括世界“四大天王”之一杨阳在内的7个羽毛球世界冠军,有国家级羽毛球学校和一批知名教练,有与国内羽毛球界良好的关系;有遍布城市的大小羽毛球馆和广泛的羽毛球爱好者,有包括亚狮龙、胜利、羽翔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十多家羽毛球生产厂家。南京市体育局也有意将“南京羽毛球”打造成城市体育名片。

第五,依托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开展体育用品购物旅游。购物活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毋需赘述,香港、上海等城市的购物旅游即为实证。南京有良好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还有很多的体育用品集中购买区,如五台山体育场、进香河路、南京市内各大综合性商场等。结合产地优势,依托体育用品的零售业发展体育旅游事业不失为一种策略。

第六,借重大体育赛事的东风。北京奥运会带给北京的综合效益有目共睹,南京体育事业发展也得益于“十运会”的东风相助。如南京奥体中心场馆的建设,不仅成为南京市民日常锻炼的佳处,还带动了河西片区的经济腾飞。可见,依托重大体育赛事,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和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四、结语

南京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体育产业自身的繁荣,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旅游活动和重大体育赛事的平台创造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从根本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即从城市规划中预留出体育旅游产品的空间,并进行集中推介与宣传。此外,还需要完善体育事业的管理机制,并处理好体育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利益关系,抛开部门小利,多方协作、立足城市经济的总体发展才能达到共赢。2008年6月,南京市政府转发了体育局《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体育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具体包括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体育科研和宣传教育水平、加快体育强区(县)建设步伐、加强体育强市建设组织实施力度等方面。我们可以坚信,南京的体育事业和体育旅游必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育局.《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8,(6).

[2]陈爱宣.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吴登峰.对我国体育节事旅游发展趋势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上旬刊).

[4]肖桃芳,赵金岭:北京奥运会旅游的理性思考――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6,(7).

[5]曹兴国,曹丹.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旅游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2)(上旬刊).

[6]石岩,舒宗礼,夏贵霞.近十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体育文化导刊,2007,(4).

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 体育产业 贵州 体育 民族

近10年来,贵州省凭借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源开发优势,体育旅游产业得以较快发展。但是,由于体育旅游在该省起步较低,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与两河流域相比,在规模、效益、档次和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加强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开发体育市场,促进旅游经济的积极发展,凸显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

1.“多彩贵州”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多彩贵州”是中国西南内陆的贵州多民族省份的象征,山水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古朴多彩、气候宜人,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已形成了以林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以及以瑰丽多姿的“小七孔”自然景观为主的南线旅游区。30余家3星级宾馆,14个国家级旅行社。景区、星级宾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省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良好的交通体系是确保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撑,贵州已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交通体系方便快捷。游客乘坐任何一地的旅游专线车,一般在3小时左右,就能方便地到达各地区较大景点。大量的人流、物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完善的旅游基础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随着贵州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贵州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休闲健身旅游蓬勃兴起

中国体育健身游的启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多彩贵州”,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2008年5月1日至5日调查显示,36%的家庭外出旅游,在其旅游的人群中,44%参与了休闲娱乐游。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贵州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业,如红枫湖健身游(游泳)、佛教名山朝拜游(登山)、侏罗纪公园探秘游(健身走)、有惊无险漂流游(漂流)、瀑布溶洞风光游(划船)、黔西南森林氧吧,以及以民族命名的乡村游等等,这些主题鲜明的健身娱乐场所拥有大量的体育娱乐设施,在时间、交通、内容、消费档次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节假日均是爆满。

4.现代旅游项目成时尚,民族传统项目显倪端

近几年,贵州各地市先后组织和开发了很多尝试刺激类旅游项目,如自行车旅游、汽车自助游、攀岩、登山。由于这类体育旅游极具挑战性,参与的人较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国际定向越野赛、汽车拉力赛、世界龙舟锦标赛等等。2008年所举办的屈原龙舟赛影响国内外,大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这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仡佬族高台舞狮、苗族的采月亮等民族项目健身娱乐和观赏价值极高,遵义市赤水河独竹漂将在2011年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赛场。

二、贵州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文化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我国人民的体育产业意识不强,文化意思淡薄。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把体育仅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产业政策、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调控机制

目前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还不多,我国体育产业某些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影响,经济行为不规范,缺乏统一管理,管理权限的交叉、界定不明,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等。经济落后的贵州更较突出。

3.体育旅游在资源配制不足,利用不充分

目前,贵州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体育旅游经济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合作,易产生重复建设和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由于缺乏民族体育旅游合作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分别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确定体育旅游发展项目,以致有些活动项目雷同,项目重复建设,不能配合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忽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不利于体育旅游产品的相互延伸和相互用。使该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层次不高、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还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4.体育与旅游两种活动的结构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不完善,特别是体育、旅游两者的结合方面。表现在,没有充分认识体育在旅游中的功能,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也存在着沟通不够的问题,体育与旅游结合的不完善,已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的发展。从体育产业的构成来看,在相关产业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较迅猛,但就体育用品产业的内部结构而言,贵州民族地区体育用品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大都服饰为主,没有形成作坊式主导性体育产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主体产业所占比重较少,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

5.体育旅游支柱产业和经营人才缺乏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现在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团。该地区经营体育旅游的社团不少,但有一定投资规模和影响的体育旅游集团几乎没有,在所开设的体育旅游线路中,绝大多数生命周期很短,产品竞争力较弱;一般性健身活动不少,但能够定期举办的健身游却很少;名山、名水、名园不少,但有影响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直接影响长贵州体育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尤其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都不容乐观,并已成为制约贵州体育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三、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体育旅游业是新兴的旅游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中要重点扶持的产业。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现阶段,还需要各级政府在产业的政策、财税减免、资金投入、项目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支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平衡供需结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将体育旅游业列入政府任期目标,从组织领导、产业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采取切实措施,研究制定一系列符合区域体育旅游业发展特点的扶持政策,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构建体育旅游业支持系统和发展平台,加大体育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规模,全面推动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业的统一管理,逐步改变体育旅游管理部门林立、各自为政的现状,确保体育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合理布局;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投入规模,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用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确保体育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2.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协调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升体育旅游水平。从整体上对贵州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立长远性、可持续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按照旅游产业链来布局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体育旅游精品及各项体育旅游专题产品,用规划来促进和保证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尽量减少体育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区域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

3.鼓励企业和社会投资,优化投融资环境

体育旅游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产业,必须走向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市场。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上,要依托旅游及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保证在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含内资)直接投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体育旅游,还可采取政企联合、区域联合的投资及运作模式,走多元化投资经营道路。坚持以“政府基础性投人为基础,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的机制”,努力拓宽社会多元投资渠道。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集团化运作,促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4.拓展体育旅游客源市场,加快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对于体育旅游项目,首先要立足于本区域市场,创办出一定特色,争取吸引国内外游客。国际体育旅游很重要的是要简化旅行手续,提高效率,为国外游客提供旅行的便利,制定同国际接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合作体制。贵州要以“多彩贵州”为窗口,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举办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契机,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联合开拓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因此,完善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实效。充分发挥区域内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上的作用。各院校应该抓住时机,适时开办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新兴专业,做好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准备。在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可考虑在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也可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学院举办短期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业务培训等措施,为贵州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四、结束语

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应以民族区域体育旅游深度发展为主线,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多种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贵州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村寨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引导消费,使贵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旅游强省”目标。

参考文献:

[1]贵州旅游网,gzgov.省略;游易天下,省略/

[2]刘战慧.韶关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4(10):91~93

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6

一.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很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压力,同时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在,中国的旅游产业正在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团队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能与世界旅游保持同步,在世界旅游产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这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旅游人才极为不足的现象,面对着较大的人才压力,我们必须加强旅游教育,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加强旅游教育,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大力支持,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模式,是旅游教育发展的动因。旅游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旅游教育的发展要满足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不变目标。

(一)旅游教育依时而动,不断革新,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明确教育目标,突出特色旅游,旅游院校要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预测,重点是旅游发展方向,旅游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旅游结构变化升级,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旅游院校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人才目标进行专业设置,对落后专业及时删除,对薄弱专业进行战略调整,努力使本院校的专业设计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使专业发展更具前瞻性和开创性,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促进旅游产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校还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资源等情况,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具有特色的旅游课程体系,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品牌,突出特色旅游,使培养出的旅游人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要科学严密,加强旅游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设置旅游教育的课程时,科学严密是很重要的,课程设置既要满足旅游产业的一般需求,更要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创需求,讲究科学性和严密性,努力使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有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顽强拼搏能力,独立创新能力,服务技术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旅游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多变的旅游市场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旅游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能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搭起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名合格而优异的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旅游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为学生搭起实践的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合格的旅游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他们需要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将来的工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发展完善自己的价值观,磨练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提高资金的合作公关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一名导游来说都是很至关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旅游企业提供的硬件设施和物质资源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舞台;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单位可以利用高新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对员工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素养,这样,高校与旅游企业就能实现双赢,学生也能收益,一举多得。

三.旅游企业要不断为培养人才创造条件,克服人才不足的发展困顿

现在,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旅游人才的贫乏,旅游企业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旅游高校是旅游产业人才的重点培训基地。旅游企业要积极与旅游高校加强合作,已解决自己的人才不足的发展困顿。一方面,旅游企业要与旅游高校配合,为旅游高校提供学生实习、就业等机会,充分吸收高校的旅游人才;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要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旅游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旅游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工程建设。

四.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人才的缺少,相信,只要加强旅游高校人才培养的步伐,促进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旅游企业人才发展的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