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意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意产业研究范文1
创意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在人类社会,虽说依然保留着群体性社会动物的本性,却不断地遭受文明的异化。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现代性的反思,社会发展不应该偏离其初衷。21世纪物质极大丰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被大机器生产吞噬了,不自由存留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变成了被机能化的物。社会化过程中,弗罗姆的“社会过滤器”藏起了大部分选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无从查考。农业经济是自在的直接经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性受物性支配。工业经济是自为的间接经济,人的本质被对象化、商品化,人的存在与本质对立,如马尔库塞所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一种自由的条件下操纵这些人为的需求的,但这种自由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工具。创意产业统一了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劳动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劳动,创意成为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汇合于同一目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回归于存在之中,进入自为自在的自由状态。
创造性思维与创意产业
创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仅具有开创意义,也开拓了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作为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实现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擒获新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
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熊彼得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明确阐释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创意产业概念,并对创意产业做出严格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创意产业的概念囊括了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和聚合体系。创意产业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问题,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已是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知识和创造的原创力,创造性思维引导的产品、知识或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催生产业革命、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等等,能形成较强的产业聚合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创意产业可以为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提供长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创意产业与创造性思维观念
创意产业使合目的生产达到最高境界,以此将人类推向了更高的生命存在。创意产业低消耗、无污染,不受资源稀缺限制,突破了大卫·李嘉图生产边际成本递增、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结论,使生产从收益递减的社会逐步推入收益递增的社会。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综合的视角审视,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的高增长经济。工业经济通过社会化创造价值,同时也在社会化的路径中耗费价值。当社会化范围超过一定限度,边际成本就会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创意产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消解,社会化耗费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自身又依托在创造性思维这种无限的资源之上。普遍化和总体化的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共性理念逐渐崩溃,代之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理念,个体处于时空经验的改变和创造的可能性之中。
创意产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体育经济;创意产业;体育文化;北京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21-04
Study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YIN Bo1,FENG Xia2
(1.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pointed out that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mainly focused on such 4 aspects as sports tourism that bases its theme on the Olympic Gam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dense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ames sponsored by sports brands, and the booming of creative ideas for leisure sports entertainment together with the experiencing economy, having such major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for the sports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the total volume of sport cultural consumption being too low; the scale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having not been formed; the sport industry being not adequately combined with related industries. The authors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s economics;creative idea industry;sport culture;Beijing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作为顶级的体育赛事,全球瞩目。从会徽、吉祥物,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和施工都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体育文化创意。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理念的实现,拉开了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大幕,为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本文对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1.1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术语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英国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国家,并在政府层面上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创意产业专题报告》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源自个体的创见、技巧和天赋等智力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开发,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相关产业[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借助于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2]。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3项内容。
在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台湾地区。在2002年台湾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北京在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新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由上述界定可见,虽然定义各有差别,但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产业联姻,用创意作纽带的实质已形成共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是对我国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的一种高度的融合,既扩充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又不是对英国创意产业的简单模仿,也更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3]。
1.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意味着人类经济增长方式和未来经济社会存在的文化方式的变革。在世界经济发展蓝图下,体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一跃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当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尚没有清晰的界定。
体育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家标准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16个门类中,体育位列第12大类“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附加值起到积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体育文化产业,在总体上被看作是经济体育文化一体化产物,是具有体育符号特征,从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推动经济增长,用产业手段发展体育文化,以体育文化为主要资源进行生产,以经营性方式向社会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形式。从广义上被界定为“以提供体育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和组织的总和”[4]。
根据前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分析,“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组成 ,它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它是体育产业中具有“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那部分内容,才能称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或体育创意产业)。
1.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支,亦具有这一相似特征。
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在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的简单加工与售卖、常见的体育比赛都不能算作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而形成知识产权的部分如赛事电视转播、知名品牌的销售策划、品牌赛事的推广等,因体现创新和研发等科技与文化的附加值可归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内容。
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交融的产物。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对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2.1社会背景及政策措施
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继房地产、汽车之后另一大国家重点扶持产业。
2006年1月15日,北京市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北京建设成“创新型城市”,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重点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6年11月7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2006年12月11日,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对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助的具体内容;同年12月13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首次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9类,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2007年9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超过12%,年均增速超过15%”,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力量的影响,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交易中心、广告和会展中心、古玩和艺术品交易中心、设计创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文化体育休闲中心等9大全国性文化中心。2007年11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把“文化体育休闲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并纳入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大格局中,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等门类综合统称为体育类的创意产业。2009年4月16日,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共同签署了推动首都文化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
2.2发展现状
北京有人才、科教、文化、信息、市场等独特优势,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额达到7 260.8亿元,实现收入4 601.6亿元,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占全市GDP的10.6%,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成为北京市新的支柱产业。预测到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将突破千亿元,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6]。
当前北京发展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北京的体育品牌,二是生产体育元素、文化元素、旅游元素、媒体元素高度结合的高端产品,培育国际级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通过发展体育创意产业,引导丰富的奥运资源发挥积聚效应,使奥运资源转化成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体育产品,已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体育文化研究的增长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以奥运为主题的体育旅游持续升温。
奥运会后,参观奥运主场馆“鸟巢”和“水立方”被列为最具有号召力的北京必游项目。此外,奥运场馆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季活动,每年一届的“鸟巢欢乐冰雪季”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参与冬季体育娱乐健身活动,“水立方”在奥运会后正在改造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游乐场,整个奥运中心区将形成一座集赛事、休闲、餐饮、文化于一体的奥林匹克主题公园。通过奥运场馆的改造,推动体育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激活了体育的体验经济。
2)体育产业集聚区域发展迅速。
从2007年起,北京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拿出5亿元人民币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打造6大体育功能区,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在内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以五棵松体育馆为核心的球类健身运动产业功能区,以体育商务和总部经济为主的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以顺义水上乐园和跑马场为核心的东部休闲运动功能区,以昌平区的铁人三项基地为基础的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功能区,以及囊括大兴、亦庄和丰台的南部体育功能区。上述6大体育功能区的建设使北京初步形成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基本格局。
3)体育品牌赛事加紧建设。
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的发展目标。北京在“十一五”时期加强与国际职业体育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体育品牌赛事,如世界职业网球巡回赛中国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世界乒乓球北京大奖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国际城市马拉松黄金赛等;积极探索国际性、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
2.3存在的问题
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
体育文化创意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一个赛事如果有非常优秀的体育创意,会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产业效应;一件体育用品的售卖,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同时出售的基于对体育文化理解的创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又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创意、创新和创造性才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
2)体育文化消费总量过低。
北京作为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不仅意味着拥有城市功能的优势和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产生出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预计,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1 800万左右。从消费支出结构看,200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每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2 515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人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每年约为125天[7]。《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通过对全国21个大城市2万余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集中在:去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种花盆栽、打游戏机等7项既简便易行又花费低廉活动上,这说明,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还任重道远。2009年3月,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列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业。这一举措明确了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人文北京城市目标的提出,让城市发展赋以体育文化和健康的含义。发展体育文化创意,吸引大众的体育参与,提高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消费水平,是当前北京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着力抓好的问题。
3)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近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3大支柱的首都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北京的现代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有量仍然偏低。当代后工业化和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0%~70%,其中一些国际化大城市高达75%以上,如纽约为86%。北京体育企业分散而规模小,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划,到“十二五”初期,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发展到占3%~5%(占GDP的5%就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北京提出要向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争取2010年达到8%甚至10%。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向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后奥运时期北京将重点发展几大具有奥运特色的产业,其中体育和文化被置于首要位置。利用北京在文化、科技、人才以及国际化方面的优势,接势奥运,继续扩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规模是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4)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结合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具有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结合。当前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启动的奥运功能区,在开展与扩大体育休闲产业边际效应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总体而言体育产业仍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力度。
3促进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1)探索实验,大力推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建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创意产业需要多学科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生存环境,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基地。此外,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3)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培养体育消费群体。后奥运时期,全民对体育的关注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体育文化消费总量的提高,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提供社会体育服务的作用。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培养体育消费人群。
重视创意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全世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谁先发展谁就占有先机,谁就将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北京奥运带来的观念的转变、眼界的开阔、舞台的拓展,为北京体育文化创意的发展带来机遇。北京作为一座具有3 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具有众多文化古迹的现代城市,在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终将成为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促进时尚、休闲、娱乐体育的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因此,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将其视为经济发展问题,还需要将其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之中去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1] 朱晓青.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条件探讨[G]//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4.
[2] 冯梅.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
[3] 张振鹏,王玲.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 . 体育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6.
[5] 陈少峰,朱嘉.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09-110.
[6] 王刘芳.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支柱产业[N]. 北京日报,2008-12-20(7).
[7] 张京成.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2.
[8] 尹继左. 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 约翰•哈特利. 创意产业读本[M]. 曹书乐,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4.
[10] 张泉.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7-2008)[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创意产业研究范文3
1.1交易价格价值不对等性
据西方经济学中马克思的理论:价值决定价格。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一件产品的价格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大众、出资方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如同“周瑜打黄盖”一般,同一件创意作品,因为完全符合“买家”的需求,可能价值百万或者更高;如果与“买家”需求不匹配,可能一文不值。而该创意产品预期能够创造的价值是一定的,但是最终交易达成的价格却未必确定。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价格与产品本身的价值未必对等。
1.2版权风险性
文化创意市场的生存,产品的流通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例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定义,更加注重版权的无形资产权利,将独创、新颖、不可模仿作为核心支柱和竞争力。即使在该产业发达的美国,也仅以本地民事合同或者商业秘密的形式对创意加以保护。况且目前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使得创意被抄袭、复制的犯罪成本非常低。不法分子很容易就窃取他人的创意成果,“换汤不换药”的“生产”甚至是“批量生产”自己的“创意产品”。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些情况下没有办法获得应有的赔偿,例如实践中的《梦想成真》节目,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完全购买国外版权并经过精心策划成功改造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娱乐节目,当事人在寻求专利、版权保护的过程中却均遭受国家行政部门的拒绝。目前更多的情况是,即使通过法律的手段赢得了官司,也没有办法得到满意的赔偿。
2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现状及问题
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可见,文化创意产品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09年,“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式启动。2010年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印发《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并于2011年7月开始实施。针对版权的交易,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条文保障其有序进展,并且针对诸如版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也开始得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生产与传统的工业生产以切实的实物———厂房、原材料———作为核心完全不同。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生产设备、材料等投入容易价格考量,非常容易估算出产出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而更大程度上依赖“人脑”、“创意”产出的文化创意产品,由于其无形性、知识性、供求关系不定性等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获得准确、合理的价值评估。这也就为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流通、投资、融资、让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约束。经济学家厉无畏所说:“有些高投入未必能够获得高回报,比如,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每年约有100到200部电影能上院线,其中30%赚钱,40%持平,30%赔钱。世界各地电影市场的状况也大致类似。如同投资股市一样,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也一样。”
(1)评估内容复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知识、文化、版权。“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大众传播、图书出版、艺术品收藏等多个行业,使得整个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衡量的侧重点和价值都存在偏差。”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评估是制定一条较为综合的评估方式,还是针对能够有效做出价值评估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后再进行价值评估,是值得再深入探讨的话题。
(2)相关理论研究欠缺。一般情况下,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创作的人才对于市场了解甚少,而精通市场运作的人群又较少涉及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所以,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通过调研,在cnki中搜集到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研究文献46篇,其中几乎没有能够真正提出涉及到评估方法或规范的研究。目前比较流行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
1)成本法,计算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成本并加和预期取得的保守利润获得价值;
2)现行市价法,从现行市场上寻找与所评估的无形资产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无形资产,以它们的交易价格为基础来推测所评估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3)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通过计算合理的某项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值,来确定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
4)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访谈、评估的方式确定价值。以上价值评估方法皆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成本法,对于思考成分占主导的产品,例如创意策划行业并没有办法很好的估算其价值;现行市场法因为创意产品的独创性,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类似的产品作参照系;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折现率的确定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专家访谈法主观性太强,受专家主观不定因素影响严重,也很难公正的做出评估。在现存的研究中,尚没有找到一条完全适合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最佳方案。
(3)相关法律配套尚需完善。目前关于直接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阶段。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保护,目前基本归属于“著作权”的范畴,虽然根据现行法律在作品形成之初即形成著作权,但是需经过公开发表、认证之后才能产生具有保护的法律效益。创意产品也会被作为商业秘密来进行保护,但是商业秘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保护方式尚处于一种模糊的境地。
3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涉及因素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效的进行产品的价值评估,可以保证创意工作者的劳动得到回报,降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更好的获得融资、资金注入,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1)法律保护与价值评估。法律法规是权利得以保障的有利屏障,法律的强制性必然可以带来约束力。建立健全创意产品的法律保护体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交易来说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抄袭、盗版、不尊重等现象。没有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无形资产就难以做到合理、准确的评估。现阶段,应该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基础条件下,牢牢抓住《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在行业内部确保贯彻落实,培养行业内部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作品登记制度,以确保在发生冲突时拥有有效的法律证据。更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交易相关的保证性法规或政策,为投资方与行业内人员提供透明交易的窗口,确保资金能够顺利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平稳发展。
(2)第三方评估要求与准入。目前市场中存在一定量的专业进行资产评估的公司企业,同时一些拍卖行等公司也有从事鉴定、估价工作的专家。资产评估公司大多从事实物资产的价值评估,例如土地、房屋等,涉及到无形资产也已股权、技术居多,而拍卖行业的鉴定估价相对局限于古董、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鉴别真伪和价格估算,对于其他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例如影视剧本、广告方案等并不涉及。应考虑设置专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地方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关于价值评估的规范和流程。国家或行业组织还应设立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及准入制度,设定准入门槛,细化行业内部的运作和操控,尽量大的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估的干扰,定时监督,保证行业规范。并且,针对评估师也设定相应的评估资质准入机制、考察机制、监督机制,使之与评估公司紧密配合。
创意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实践模式
一背景
1.创意产业的发展
国外的创意产业已经是国家的支柱型产业。英国是首次把“创造性”引入文化政策文件的国家,并在1988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提出创业产业的定义,即源自个人创造力、技巧及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它提倡以创业为核心,在这个产业中,发展和生存的最重要要素是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因此,只有大量输入优秀的创意人才,才能保证这个产业有持续的活泉,得到长足发展。在当今的高新科技和全球化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创意产业融入了艺术设计和经济转型浪潮,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和延伸。当前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社会对相关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高涨。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面临着急需改革创新的巨大压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创意产业是世界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环节,发达国家把创意经济的概念迅速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在这个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需要多方面提升教育品质,更多地培养创新人才。创意产业以创新为动力引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具备创新能力以及拥有创作意境,是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实例告诉我们艺术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族文化,不是突然想要灵感就能有灵感的,这需要对学生灌输多类艺术文化,尤其是利用课程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艺术设计的艺术流程和艺术价值。在艺术设计领域创作作品既要符合社会需求,又要满足艺术设计的独特性,这需要结合实际在课程中增加产学研项目,逐渐形成以课程为单元的设计系统。在课程中设置这些项目能够让学生直接贴近构思、创意、生产、社会需求,使得他们亲身体验产品到社会的所有流程,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增强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同时教师的全程指导也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师生融洽关系。艺术设计教育主要针对产业的不同设计专业课程方向。其中先进的产业主要有服装设计、影视文化、工业设计、网络游戏、动画漫画设计、室内设计等,这些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创意产业培养人才的根据地,从而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能量。而艺术设计人才的能力提升需要社会和教育基础。全球化经济的环境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更迭的需求,艺术设计有了更多的、全新的展现方式,并且逐步创造了更多的艺术形式。要适应创意产业的丰富化,并促进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就必须从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开始。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其专业实用性十分广泛,如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空间设计等,都与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创新改革,将艺术设计教学与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深入到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之中,形成校企挂钩,将课堂深入企业的实践之中。创意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时要遵循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反,创意产业的变化将会引起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进步,从而改进教学模式,侧重实践教学的发展,互相提供优秀资源,促进产业和教育的融合。
二实践模式分析
1.系统化教学
由于艺术设计过程多是针对产品的,那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时,要针对产品的整个研发流程,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然沿袭传统方式,单纯讲解理论知识,模拟设计的效果完成考核,就可以得到成绩。设计的整个流程并没有在课程之间相联系,没有机会完整地演练设计流程。在课程改革时,要想对流程的不连贯性进行解决,需要系统化构造课程,使课程有充分的连接性。进行系统化课程,首先要在同一个学期里,将所有课程针对同一个产品设计研发的全过程,对课程进行有序的排列、对课时进行理性的安排,尽管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和指导,但都需要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照应,最终在学期结束前形成共同的作品。例如要设计一本书籍,涉及的课程有封面设计、排版设计、字体设计、印刷工艺、包装设计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书籍的制作和设计展开,这样使得课程学习更流畅,师生队伍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2.校企合作
由于校内资源和资金有限,没有平台让学生与时代接轨和发挥自身优势,也使得学生走出社会后,缺少相关的经验。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业、政府等的合作,既可以提供学生施展学习能力的平台,又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把握创意产业与时代接轨的理念,从而推进校内教育的进步。更为有效的方式则是进行项目合作,既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又不耽误课程教学,两者相互包容和促进,使得教学、设计、生产全线联合,形成完整的校内外生态系统。2016年7月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与上海知名高端画廊——雨虹画廊的协商和帮助下,由2014级艺术设计(艺术经纪)专业的全体同学主持2016年中国知名油画家“黄守义油画展”项目。为期一个月的项目实施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实环境的体验都有大大的提升。
3.加强市场实验
在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时,要强调个人作品的价值,强调作品的体验。从设计到作品进入市场的体验,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可促进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重视。这种模式不仅从理论知识上升到了实际操作,同时针对时代和经济的变化、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方向,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提升自己。消费主义的蓬勃兴起,对产品设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样也对设计水平的高低进行了一个严格的评判。商业性质的内容本不应该在学校大力宣传,但是在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更多地结合理论研究去发展商业,才是正确的运作模式。这也要求学生在项目管理和策划、营销、橱窗展示的设计上有着一定的能力。团队的配合也是学生脱离校内理论知识培育之后,可以集中力量和思想的一个平台。在探索市场机会时,从简单的跳蚤市场到企业合作销售,再从个人创业都可以全面促进学生作品的市场化。
三结语
创意作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也显示出企业对创意人才的渴求,而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培养出创意产业所需的大量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改革,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积极探索新模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创意能够增强一个企业的生存活力,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富的市场利润,同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财富。创意产业发展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要基于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改良实践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加强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和加强市场试验,培养出适应全球化经济、适应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学子,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作者:陈玲芳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瑞乐.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教改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7)
[2]陈玉.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实践模式探究[J].学术探索,2013(8)
[3]杨佳华,姜冰,高路,等.特色文化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
[4]姜竹松.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2)
创意产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创意产业 创意指标 评估指标体系
国内外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自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一国或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描述似乎并不难,难的是对创意产业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以及对未来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创意体系的研究。目前为止,以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专家查理·佛罗里达在2004年与人合作完成的《创意时代的欧洲》报告中所采用的“欧洲创意指数”最为典型。
“欧洲创意指数” 主要有三方面指标构成:“欧洲人才指数”、“欧洲技术指数”、“欧洲包容性指数”。
“欧洲人才指数” 包括:创意阶层指数,即创意从业人数占整个从业人数的百分比。比较而言,美国拥有最高比例的创意人员,接近30%,比利时、荷兰、芬兰紧随其后均超过28%。除上述各国外,还有英国、爱尔兰和丹麦,这些国家的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均超过蓝领工人数。人力资本指数,即25-64岁人群中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的人数比例。科技人才指数,即每千名工人所拥有的从事研究性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一般而言,创意阶层指数最高的国家,人力资本指数和科技人才指数这两项也相应的比较高。
欧洲技术指数包括:研发指数,即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创新指数,即每百万人拥有的专利申请量,高科技创新指数,即每百万人拥有的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以及航空等高科技领域的专利数。“欧洲技术指数”评比结果表明,瑞典和芬兰在这些欧洲国家中最高,仅次于美国。其次是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
“欧洲包容性指数” 包括:态度指数,即主动或被动宽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价值指数,即一个国家将传统视为反现代的或世俗价值观的程度,这类指数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得出,其中包括对上帝、宗教、民族、权威、家庭、妇女地位、离婚、堕胎等的态度。自我体现指数,即代表一个民族对待个人权利和自我体现的重视程度,该指数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得出,包括对自我体现、生活质量、民主、科技、休闲、环境、信任、政治异议、移民、同性恋等的态度。
“欧洲包容性指数”评比结果表明,最宽容的是西班牙人和瑞典人;自我体现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瑞典、荷兰和丹麦,均高于美国。综合“三T”指数得出评比结果为:瑞典是最有创意的一个国家,其次为美国。
虽然“欧洲创意指数”是理查德·佛罗里达对城市创意评估指标的改进,但关于“欧洲创意指数”的评比仍是基于静态的比较。如果放到一定的时间段内看各个指数的增长情况,则可以得到“欧洲创意趋势指数”。
不难看出,瑞典、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已有赶超英国、德国等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之势。爱尔兰、意大利等“新起之秀”已有奋力猛追之势。
香港创意指数研究主要是参考国际通行的城市竞争力指数和欧洲创意指数,且综合香港特区教育、科技的概念等多方面实际情况提出了香港创意指数。包括创意成果、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指数等5个方面。
内地方面,上海率先制定了城市创意指标体系,这也是国内首个城市创意指数。国家层面上的创意评估指标体系尚属空白。
我国建立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指标对决策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指标是简洁有力的信息,让决策者得以去检测与评估其政策以及该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影响,而且,指标的建构有助于政策的参与者达成共识,确定政策的目标,进一步则可以了解到政策推动之后的优缺点所在。以研究“创意城市”知名的英国学者Charles Landry强调,创意产业的推动少不了评量指标,因为指标让人必须正视问题,要求反思与不断思考,激发创意。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时期,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很多大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建立“创意城市”“创新城市”。创意产业是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相互融合在加之“创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是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为国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而在我国,国家既没有出台一套宏观的、系统的规划政策为之护航,也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为之领航。正是由于我国没有权威的行业分类界定和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创意产业的现状还无法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无法对其未来的趋势作科学的预测,从而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因此,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创意产业分类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与现行的指标分类对接,针对创意产业的产值贡献、产业布局、增长速度、发展焦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把握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态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创意产业蕴涵着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客观差距,导致其对创意产业认识和发展程度都有很大差别。
针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认为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总指标体系,然后结合各地区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拔出发展重点指标,本文建议总指标体系应包含下列7项:产业规模指标、科技研究与发展指标、人力资源指标、文化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政府投入指标以及竞争力指标。
各大指标体系具体细分为:
(一)总指标体系
该体系具体包括:
产业规模指标:总产值,年增加值,从业人员总数,文化事业规模,年成长率,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例,创意产业值占GDP的比例,创意产业人均GDP的比例。
科技研究与发展指标:研发投资金额的总数/增长率,政府对研发部门的投资,民间对研发部门的投资,高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值。
人力资源指标:高级专业人员的总人数/比率/增长率,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训练经费的金额/比重/增长率,文教类组织的总数/增长率。
文化环境指标:民众文化消费占总支出中的比重,民众文艺活动参与次数/平均人数,家庭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
社会环境指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资金利税率,百元国定资产实现增加值,社会安全指数,人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民间创意事业单位的经营自给率,民间创意事业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额。
政府投入指标:创意事业财政补助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创意事业基建投资额,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奖励资金/金额总数/比重。
竞争力指标:国际贸易进出口指标,华人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亚洲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亚洲以外)全球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
(二)发展重点指标
透过发展重点指标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以及能够了解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具体绩效。
本文认为下列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以及检测政府政策的绩效: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文化创意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研发投资金额总数及增长率,文化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国际贸易进出口指标,政府投入创意产业基础建设金额。
创意产业的推动与发展不仅需要清楚的概念,同时也需要客观、可靠的数据。只有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上,创意产业才能在我国各地区蓬勃发展,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我国文化的繁荣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创意产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国外研究;创意产业
[DOI]10.13939/ki.zgsc.2016.42.04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逐渐由福特主义转向后福特主义,劳动力空间分割、经济重组等首先出现在制造业,随后非传统领域也出现变化,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 《启蒙的辩证法》中首次提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用来描述大众文化及其产品过程,并指出文化产品具有同质性和可预料性两大特征,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让人们不再独立思考,从而维护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权威和统治秩序。[1]总体上法兰克福学派从批判角度否定文化工业,但其另一位代表人物沃尔特・本雅明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文化工业的积极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指出,借由技术得以对原创作品进行复制,得到的复制品甚至可以达到原创作品无法达到的水平,因此向文化作品的“氛围”(可信性、权威性、自主性、距离感)提出挑战。他还关注意义和消费的关系,认为意义由消费过程决定。[2]
本文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特点、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五个方面阐述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目前由于各国国情不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各异,各有特色,美国是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多用“版权产业”,英国多用“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则更倾向于文化、休闲产业。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DCMS(1998)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可以产生知识产权并加以利用,从而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的活动。[3]
Hesmondhalgh(2002)认为文化产业是文本的生产,包括形象文本和语言文本。法兰克福学派所处年代文化产品的手工生产正被大众生产替代,因此有必要区分核心文化产业(大众文本生产)/边缘文化产业(艺术文本生产)。[4]Boggs(2009)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四个维度即产出结果是否是文本、产出过程是否是大众生产、产品是否必须在特定地点消费、产品是否包含创新,总结出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四种类型(Typology)。提出了第四种“文化内容―创新”模式,以是否包含创新和是否是文化产品两个维度来衡量,区分了创意文化产业、非创意的文化产业、非文化的创意产业以及非创意非文化产业,即创意并非文化产业独有。[5]George Morgan和Xuefei Ren(2012)认为“创意”(creativity)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者获得了合法地位,人得以成为知识、文化的创造者而不再是神的附庸;二是工业化时代,西方哲学家将工作与创意对立起来,如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主义剥夺了工人的创造性,使其成为机器的工具。[6]Su-Hyun Berg 和 Robert Hassink(2013)指出欧洲与东亚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有所不同,欧洲分为核心新创意产业和边缘创意产业,亚洲的定义内涵更广泛。[7]由于创意产业定义的争议性、分类的模糊性使得难以搜集到精确、权威、及时的数据,因此研究分析和发展导向也比较分散(Cunningham,2009)。[8]
2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Bagwell(2008)认为创意产业追求艺术目标更甚于经济价值,企业规模更小,基于项目导向且倾向于雇用临时员工。[9]Cunningham(2009)认为随着创意产业在全球兴起,其发展模式更具有地域特点,并充满不确定性。[8]John Hartley和 Lucy Montgomery(2009)指出创意产业充满活力,富于变化,失败率高,试验性强,结果难以预见,可以迅速适应快速的增长环境。[10]Su-Hyun Berg 和 Robert Hassink(2013)⒋匆獠业特点归纳为专业化(specialization)、本地化(localization)、地域趋近(geographical proximity)以及与制度框架互动(interaction with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7]
3 创意产业集群
Florida(2002)认为创意阶层的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城市设施的良好组合会使之更吸引创意者,从而吸引需要创意员工的产业。好的设施往往出现在中心城市而非都市边缘区,因而中心城市能最大化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政府应构建文化设施完备、多样化、高质量城市环境。[11]Scott(2006)将创意城市的概念置于新经济大背景下,追溯创意集聚、创意城市与技术、生产结构、劳动力市场、区域集聚等方面的转变。并指出要成为真正的创意城市,不仅仅需要创造力,还要解决城市中社会、文化、经济不平等问题,让所有社会阶层充分联合,融入城市生活,给与公民创造力以自由空间。[12]Pratt(2000)指出社交网络对于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性,以硅谷的新媒体产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尽管最小化交易成本等传统集聚因素在此并不适用,但由于对“面对面交流”的强烈需求空间集聚对新媒体产业仍然很重要。[13]Currid 和Willianms(2010)研究了空间集聚对创意产业重要的原因,认为创意产业的生产价值是品位驱动而非绩效驱动,消费偏好、文化产品品位的形成以及集体分享等促进了空间集聚。[14]
4 创意产业从业者以及创意阶级
Florida(2002)提出“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概念,用来指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士、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城市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离不开创意阶层,并将城市吸引力归结为人才、技术、宽容(Talent、 Technology、Tolerance,3Ts)三个要素。[11]Scott(2006)指出新经济尤其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高质量且有创意的职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另外,在产业下游对低薪资、低技能员工的需求也迫切存在。[12]Cunningham(2009)认为文化传媒工作的特点是合同工日益增加,多种职业路径,全球机遇与挑战增多,市场监管减少,专业人员与业余人员界限模糊。[8]George Morgan和Xuefei Ren(2012)认为创意不只是存在于创意阶层之中,更存在与日常生活实践中,创意植根于社区。[6]关注“创意下层阶级”(creative underclass)的生存状态,并揭示了创意阶层从核心到边缘的复杂构成,指出政府应该意识到企业导向的城市重建会导致边缘化群体的产生,应借助创意下层阶级寻找新的平衡。[7]
5 Ψ⒄怪泄家的研究
John Hartley 和 Lucy Montgomery(2009)将创意产业置于国家化框架之下,对比发达国家与中国的政策和产业策略,以媒体、广告、旅游、教育(MATE)四个领域为代表,探索中国是如何来发展经济文化的,说明对发达国家至关重要的创意产业,同样可能在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取得发展。[10]Potts(2009)引入了经济学内容,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并以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发现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有机互动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正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信息服务、传媒产业的需求更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之路上,传媒创意产业将会是现代、后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15]
6 评价与启示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较早,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复杂性,也未能形成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界定,产业行业分类在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差异,一方面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框架体系的形成,不利于按照统一指标进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国情背景研究,使之更具多样性、可操作性。应在总结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上,结合我国国情,做出适宜的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以及科学的行业分类。
创意产业日益集聚,倾向于项目导向和弹性雇用员工,从政府层面看,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为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区位优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包容、开放、海纳百川;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投资、融资方面的便利;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善农村劳动力在城区的工作生活环境。从企业层面看,应采用灵活的组织架构,如事业部制、网络结构等;构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创意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吸引合适的员工以人岗匹配。
金融危机等使得发达国家也遇到诸多发展问题,国外逐渐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旨在相互借鉴。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如何将其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经济转型中的巨大作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在全球化大潮中,我国创意产业更多是处于下游产业,应鼓励创新,推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参考文献:
[1]Horkheimer Max,Adorno Theodor W.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M].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94-136.
[2]Benjamin Walter.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M].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London: Penguin,2008:1-50.
[3]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1998[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1998.
[4]Hesmondhalgh D.The Cultural Industries[M].Thousand Oaks,CA: SAGE,2002.
[5]Jeff Boggs.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vague but Useful Concepts[J]. Geography Compass,2009,3(4):1483-1498.
[6]George Morgan,Xuefei Ren.The Creative Underclass: Culture,Subculture,and Urban Renewal[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12,34(2): 127-130.
[7]Su-Hyun Berg,Robert Hassink.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Geography Compass,2013,8(9): 653-664.
[8]Stuart Cunningham.Creative Industries as a Globally Contestable Policy Filed[J].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9(2):13-24.
[9]Bagwell S.Creative Clusters and City Growth[J].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2008,1(1):31-46.
[10]John Hartley,Lucy Montgomery.Creative Industries Come to China(MATE)[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9,2(1):1-12.
[11]Florida R.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2]Allen J.Scott.Creative Cities: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6,28(1):1-17.
[13]Pratt Andy C.New Media,the New Economy and New Spaces[J]. Geoforum,2000,31(4),42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