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支付包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支付包含范文1
一、引言
任何企业开展市场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营销环境下进行的,金融企业也不例外。因此掌握企业所处环境从而调整自身战略是十分必要的。金融营销的环境是影响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营销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营销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执行。金融营销环境既会给企业带来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威胁。对于金融营销环境的分析的意义在于让企业能够认清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并以此作为营销活动的资源基础和制定营销策略的依据。金融市场营销环境可以根据其定义和生态学原理分为外部环境和金融主体两个部分。宏观环境是指影响、制约金融主体的社会要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而围观环境则是指直接影响金融机构营销能力的各个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自身、顾客、竞争者、替代品及互补品等。
二、宏观环境分析
金融营销的宏观环境由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四大因素构成,
1、经济环境
任何行业的景气程度都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中国名义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近期受到全球经济低迷、投资增速下降以及内需不足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势头明显放缓。但是,2013年中国仍保持了77%的GDP增速,所以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增长虽有下行压力,但是总体向好。
移动支付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受到国内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主要有:
货币需求大、传统货币不能满足需求;我国是世界上货币流通量最大的国家,目前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约为55万亿。不同于一些发达国家民众习惯于使用信用卡或者支票的支付习惯,我国消费者在很多小额支付时仍习惯使用现金而非使用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使用现金不仅给消费者带来诸如携带不便、安全性等问题,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钞票的印制、清算、安保、存放、回收、销毁等诸多问题。而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手段,可以推动我国货币无纸化的进程。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可以节省货币流通所产生的各种成本,提升货币流通速度,也便于我国家统计经济数据。
2、技术环境
移动支付主要涉及移动互联网技术、近场通讯技术(RFID和NFC)等电子技术。
(1)远程支付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制造技术。目前三大移动运营商已经各自实现其2G信号的全覆盖和城市3G信号的全覆盖工作,并加速农村和偏远地区的3G信号全覆盖工作。目前国内的2G网络业已能够基本满足现行模式下的远程支付,伴随着3G网络乃至4G网络的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将可以采用更加新颖、更加安全、更加快捷的技术。从而全面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近场支付则主要涉及近场通讯技术(RFID和NFC)
目前NFC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国内的应用标准也已经确定使用银联的1356MHz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因素并不是近场支付发展态势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
3、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指了法律、政府机构在一个确定的社会环境里影响和制约着各类组织及个人。
就目前来看,我国目前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金融市场健康有序。与国际社会关系稳定,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商贸往来十分密切。金融政策方针较为合理。就以上来说移动支付的政治环境良好。
4、社会人文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移动通讯设备价格的下降,移动通讯设备已经在我国大范围的普及开来,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约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且随着我国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整体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占逐渐提高。
三、微观环境分析
金融营销微观环境是由金融机构本身和能够决定其营销策略的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因素构成。
1、金融客户
根据艾瑞咨询的《2012-2013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移动支付用户的年龄集中于18-30岁的年轻群体,其中25-30岁的群体占比最高,为受访者的327%,18-24岁的用户占比为224%,位列第二。31-35岁的用户群体排名第三。非移动用户的年龄结构偏长。移动用户的年龄段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分布,首先是因为18-35岁的年轻群体是我国对支付便捷性需求最强、且购买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占比较高。其次,年轻人群体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于移动支付这样既能够带来便捷性体验又能够尝试最新科技的新型支付方式接受程度较高。
在移动支付用户的地域分布上,华东地区的用户数量占全部移动用户数量的382%,华北地区的比例为182%,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南地区,这些地区商业活动频繁,这就为移动支付创造了更多的应用机会。其次,华东、华北地区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备较为完善,移动通讯的用户规模较大,这都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调查还显示,618%的移动支付用户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及以上为97%,大学本科为521%。
综上所述,可以将目前移动支付用户的特点归结如下: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
2、竞争者
金融竞争者可以分为四个类型:欲望竞争者、类别竞争者、产品竞争者和品牌竞争者。在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上目前存在着众多的竞争者,这其中包含了商业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企业、移动运营商。在银行业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产品,与银行的传统产品相比,移动支付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低。这是由于目前国内移动支付还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产业模式和标准尚未定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市场上各参与者都希望以各自独有的产品来吸引客户,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由于成本的原因,移动支付的一些专用设备普及率还有待提高(如NFC手机和NFC商户端),这也是商业银行创新产品以作为过渡阶段的替代品的原因。
虽然商业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相类似的情况。所以客户在选择相关产品时也会考虑到品牌的因素。
综上所述,对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市场上其他的商业银行既是产品竞争者也是品牌竞争者。
(2)欲望竞争者
欲望竞争者是为争取各自客户而满足其不同消费欲望的企业。这一类型属于不同行业的竞争,商业银行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而作为其欲望竞争者的移动运营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通讯、娱乐的通讯产业。我国的移动运营商作为较早接触移动支付的企业,早在1999年就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在广东等省市进行了移动支付业务的试点工作。今年来,随着高速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的快速发展,移动运营商启动了其各自的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和推广。面对这种类型的竞争者,商业银行应当更多采取合作不是对立的竞争策略。如: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手机支付业务,中国银行与中国联通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等。
(3)类别竞争者
所谓类别竞争者,是指能够生产替代品从而满足消费者同一需求的两个企业。从这个含义上来看,类型竞争者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在移动支付市场上,第三方支付企业应属于商业银行的类别竞争者。就目前而言,移动支付中远程支付的用户认可度和使用频率远高于近场支付,而在远程支付应用中,使用者主要是使用远程支付来完成网络购物和实体店即时支付、购买行为。商业银行在该领域推出了“银行卡快捷支付”、“手机银行”等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上述支付需求。而第三方支付企业也推出了功能相似的移动支付产品,例如: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公司――支付宝公司利用淘宝的海量用户和较高的客户黏性基础推出了手机支付宝和余额宝等系列产品,最新推出的余额宝则更是包含了钱包功能,直接撇开了商业银行,采取和天弘基金合作的模式为用户设立余额宝钱包,用户可以将资金以类似于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余额宝钱包当中,同时享受高于目前一年期定期储蓄的利率,在需要使用时可以直接从余额宝钱包中扣划资金完成交易、转账等操作。
不论是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银行卡快捷支付”还是阿里集团的“余额宝”在功能上都能够满足用户的交易需求,而且“余额宝”作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移动支付产品都相当程度上的撇开了商业银行,自成体系。从这一点上来说,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上的类别竞争者是未来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进军移动支付市场的最大的阻碍和威胁。
四、总结
从对于移动支付的环境所进行的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整体环境良好,宏观经济增长稳定,法律法规政策有益于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移动支付的相关技术也较为成熟。而微观因素方面,随着普通民众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成为市场消费的主要力量,移动支付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广阔。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现阶段很多人对于移动支付仍抱有怀疑态度,市场上众多的竞争者也对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等。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营销环境将会不断的出现新的变化,这些都十分有持续研究的必要。(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引用文献
[1]雷晴.基于银行的移动支付情景规划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1-60
[2]程丹.北京市银行业移动支付业务需求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7:1-35
移动支付包含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风险防范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创新与变革。移动支付就是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融合的重要成果。根据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由于其“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移动支付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生活之中。极速发展之下,移动支付的风险也随之日益增加。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目前存在着多重风险,进行适当的风险防范有助于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为了促进移动支付行业向着更加成熟稳定、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们亟待研究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这对于互联网金融乃至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二、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的风险存在于其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众多风险相互影响,了解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每一个角色,有助于全面认识这些风险(表1)。表1移动支付风险存在的环节
移动支付产业链角色定位移动运营商连接金融机构、服务提供商、商家以及用户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为移动支付搭建通信渠道,搭建移动支付平台银行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并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通过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绑定,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支付体系移动设备提供商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设备服务,满足用户实现移动支付的终端要求,解决移动支付过程中的业务问题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当第三方独立支付方,具备协调与整合能力,为用户提供市场反应效果良好且适合的移动支付服务商家在移动支付中通过便捷的移动支付终端,减少支付的复杂流程,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扩大移动支付的适用范围,具备从属性用户移动支付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其对移动支付的爱好与接收程度均是决定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移动支付风险
近年来,移动支付发展日新月异,支付宝、余额宝等网络支付使交易手段变的更加便捷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支付风险同样不容小觑。为对移动支付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政策风险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业务,缺乏行业规范。监管政策方面,移动支付处于电信增值业务与银行增值业务――中间业务的交叉地带,有着不同的业务类型。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其不同的业务类型,需要适用不同的政策和规范,不能一概而论。准入政策方面,国内非银行机构推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比银行更高,但移动支付所涉及的金融业务必须接受金融监管,从而提高了市场的准入门槛。
目前,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移动支付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如《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支付机构预付卡管理办法》、《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等,但总体上看,此类规章大多以框架为主,缺少具体实操性内容,并且少有专门针对移动支付的政策性文件,由此,政策风险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无法回避的障碍。
(二)技术风险
移动支付的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原因为移动支付带来的风险,如因移动支付系统发生技术性故障导致支付进程中断、交易暂停、转账不畅等。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强化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水平,促使移动支付业务与模式不断创新,推动移动支付技术行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技术的的发展为移动支付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与威胁,不法分子利用移动支付进行金融犯罪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大了移动支付的技术风险。
移动支付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安全风险和技g开展风险。技术安全风险是由于使用某项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技术安全风险主要由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风险和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风险组成。技术开展风险是移动支付运营主体因选用技术不当而导致的与产业链及移动终端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
(三)金融法律风险
移动支付中容易引发的金融法律风险主要包括沉淀资金风险和洗钱风险。
沉淀资金风险。沉淀资金如何进行存管,存管期间产生的收益如何归属,以及是否能够挪用等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进行规范。移动支付机构擅自挪用资金而有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等将有可能引发金融法律风险。
洗钱风险。移动支付使金融交易虚拟化、便捷化和不限地域化。交易双方难以明确,并且交易时间短,频率大,使得移动支付业务难以被监督以及监察。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这些特点进行不当收益的漂白活动。
(四)监管风险
作为新兴产业,移动支付的发展尚处于探索与开拓阶段。为了抢占市场与先机,各参与方均加速创新,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断推出新的支付方式与手段,这为当局者进行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与困难。多年来,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一直滞后于移动支付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监管的法律依据制度体系不完善,且法律层级不高,效力不足。当前适用于移动支付的规章制度大多是用来规范我国电子支付领域和非金融支付领域的规章制度,且其大部分以框架为主,缺少实操性内容。此外,此类文件都经由央行或银监会制定,法律层级较低,对于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缺少一定的强制性。目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专用的、有效的法律与规章制度来对移动支付领域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二是监管主体不明晰,监管存在真空区域与交叉区域。移动支付的产业链长且复杂,其中央行、银监会、工信部、财政部、工商总局等多个部门都有权力对移动支付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往往无法界定某一部门对移动支付监管起牵头作用,因此会出现监管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管范围出现交叉等情况。
三是行业自律缺乏。目前,我国尚未拥有一个权威的全国性移动支付行业协会来应对移动制度行业中出现的自律性问题。
(五)信誉风险
客户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持续提供安全、准确、及时的移动金融服务,并且对于运行商的服务质量也有保障要求。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各个角色共同支撑着移动支付的信誉体系,在正常运营中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严重的信誉风险。
四、移动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如何一方面悉心保护移动支付的创新精神和服务于大众的有益性,另一方面维护移动支付行业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及时惩办违法犯罪,是移动支付风险防范所面临的难题。基于此,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协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产业合作三个方面应对移动支付风险。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移动支付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都不完善。为了促进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当结合我国移动支付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台专门针对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移动支付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同时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颁布专门的法律,为严惩犯罪分子提供法律保障。此外,消费者权益部门应修订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健全移动支付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二)加快协同监管体系建设
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包含了众多的市场参与者。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监管呈现分业监管,但移动支付急需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以促进产业发展。首先,要根据法定职权,明确移动支付产业中各角色的职责与分工;之后,共同协定专门的移动支付管理办法,为移动支付业务的长远发展提供完整的管理方法。
(三)加强产业协作
我国的移动支付参与主体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的情况。2012年,在移动支付行业标准的督促下,跨行业的合作程度有所改善,但范围仍旧较小,三大电信运营商各自寻找金融合作伙伴,分别研发推出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从而保留客户。而在这种环境之下,新一轮互相排斥性的竞争不断上演。
为了促进移又Ц缎幸档慕】悼焖俜⒄梗各运营商之间应协调各方利益,从而加强合作共赢。而监管层应积极培育开放共享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曹国岭.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姚国章.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5(2).
[3]李淼焱,吕链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8).
[4]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2).
[5]许荣,刘洋.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
移动支付包含范文3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迈入新常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移动支付呈高速发展态势,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丰富,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发展加速。
5月21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会暨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会,支付清算行业200余家机构代表参见了会议。《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49.36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7.13%,银行卡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业务指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移动支付伴随着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便捷支付服务的同时,也引领着通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创新加快移动支付跨行业、跨平台合作发展成为全产业的广泛共识。
百度钱包重新定义移动支付生态
2014年是移动支付元年,在这一年,各家互联网公司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布局,同年4月15日,来自百度的移动支付品牌,百度钱包的全面上线,则正可以说是生逢其时。短短半年多的时间,百度钱包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已经声名鹊起。并基于移动场景拓展和用户搭建上迅猛发展。
百度钱包于2014年7月拿到央行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在互联网金融火爆发展的潮流下顺势而动。与支付宝等以独立APP作为入口的方式不同,百度钱包选择的是“一体化”路线:与百度系移动端产品全线打通,一手对接搜索的精准流量,一手与落地商户全面对接。
“百度的移动支付要实现从‘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到‘百度一下,你就得到’,这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百度以即搜即得、更优惠、超便捷的体验赢得海量个人用户,吸引大量商户的布局思路。”百度百付宝公司总经理章政华曾表示。
2015年,百度钱包发展值得期待,一方面,百度钱包有望进一步发挥百度强大的技术优势,在支付手段上为用户带来一股移动支付体验新风。另一方面,与战略级产品直达号的全线对接也将放大其布局移动支付和O2O的想象空间,成为百度拿到移动船票的重要武器。
技术改变生活,相信2015年百度钱包将会以更加亮丽的方式,重新定义移动支付生态。
建行全面布局 主推移动支付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下,创新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针对日益增长的移动支付需求,建设银行在国内领先推出了移动端的近场支付及远程支付产品,包括智能移动支付网关、手机快捷付、二维码支付等产品,希望能满足客户各类需求。
2014年报显示,建行在电子支付业务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建行电子支付业务交易量达42亿笔、交易额达20271亿元,其中账号支付交易量超过5亿笔,交易额达1216亿元,同业领先。此外,在全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端,建行用户数占比连续三年稳居第一;在财付通2015年春节热火朝天的红包活动中,建行交易总量位居第一;截止到2014年12月底,12306铁路电子客票系统中,建行交易量居同业第一。
通过与中国银联合作,建行推出了“跨行付”产品,该产品支持所有他行客户通过建行提供的支付通道完成他行卡的支付。客户仅需要在建行页面输入任意银行卡号及密码,即可完成支付。此外,通过“支付+融资”的产品特色,利用大数据分析,建行还可为商户提供其他金融服务。目前,建行跨行付产品已在财政、高校、国企等领域近100家商户开通上线,为传统行业由线上向线上的业务迁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付结算支持,交易额达2.07亿元。
截止到2014年底,接入建行支付系统的商户共计4000余家,包含基金、客票、政府、餐饮、大宗商品等各类商户,让每一位用户在任何地方均能享受到建行优质的服务。此外,建行还积极战略布局“请进来”,在四大行中率先推出企业级生活服务平台“悦生活”――用户仅需要使用建行手机银行APP建行网站,即可实现话费充值、水电煤。
开启移动支付安全新篇章
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产业标准制度、市场环境、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支撑,移动支付产业在引领金融、通信、等领域高速发展并保持高位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以及欺诈风险!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下,开放应用场景迫切需要新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2015年4月中国通信学会主办了“第七届移动支付产业论坛”,通付盾创始人兼CEO汪德嘉博士就“移动支付创新发展与挑战、移动支付安全技术发展以及通付盾端到端移动支付安全防护体系”发表了主旨演讲。
通付盾于 2011 年 10 月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数学博士汪德嘉先生留学归国创立,是一家以移动应用安全为切入点,以商业智能和大数据能力为核心,卡位移动互联网 身份认证关键环节,国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高新技术企业,每日数据处理能力达亿次以上。
移动支付包含范文4
关键词:移动支付 NFC 智能卡
0 引言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移动支付得到充分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运营商的特殊身份,涉及金融的可操作性考虑,需要有更加专注于支付处理的第三方机构。运营商专注于系统平台部署和技术实现,而金融机构专注于金融交易等操作,因此非常需要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移动支付系统。
1 移动支付的概念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
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支付分为微支付和宏支付两种类型。微支付是根据移动支付论坛的定义,交易额少于10美元,通常是指购买移动内容业务;宏支付是指交易金额较大的支付行为,例如在线购物或者近距离支付。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安全要求级别不同。
2 移动支付的安全交易方式
安全电子交易方式是由Visa和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组织提出的以信用卡为基础的电子付款系统规范,用来确保在开放网络上持卡交易的安全性。SET规范使用了公开密钥体系对通信双方进行认证,利用DES数据加密算法、RC4或任何标准对称加密方法进行信息的加密传输,并利用Hash算法鉴别消息的真伪、有无篡改,以维护在任何开放网络上的个人金融资料的安全性。SET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标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安全传愉。用户和商户的相互认证,以确定通信双方的身份。一般由第三方机构负责为在线通信双方提供信用担保。SET协议中的参与方有:(1)用户: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用户通过计算机与商户进行交互,用户通过由发卡机构颁发的付款卡进行结算。在用户和商户的交互过程中,SET可以保证用户的个人帐号信息不被泄漏;(2)发卡机构:负责为每一个希望进行电子支付的用户颁发付款卡,并建立用户的相关帐户。发卡机构根据不同品牌卡的规定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每一笔通过认证的交易进行付款;(3)商户:商户提供商品或服务,并利用SET向用户提供安全的电子支付服务。同时,接受支付的商户必须和清算机构有关系;(4)清算机构:它是一个金融机构,负贵建立商户账号,并且处理支付卡的认证和支付;(5)支付网关:是由清算机构或指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设备,它负责处理用户和商户的支付信息;(6)Certificate Authority (CA):是提供身份验证的第三方机构,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交易双方信任的实体组成。它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类注册请求,并颁发相应的证书。
3移动支付通用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通用模型的设计必须保证平台的扩展性,同时又要包含交易的权威性及安全性、商户或用户的隐私性。因此基于SEMOPS模型,引入了可信的第三方,充当仲裁机构。通用支付模型分五个模块:用户支付模块、商家模块、支付处理模块、数据中心、可信第三方。
用户支付模块:用户支付模块由带有NFC控制器,内置STK卡的手机终端组成,NFC设备与手机控制器之间采用I2C总线连接,而卡与手机是ISO7816通信标准,提出与现有的手机控制NFC不同的是,采用卡来控制NFC设备,具体实现是利用卡的STK功能,此命令可以是GSM11.14的扩展主动式命令,由终端将APDU指令解释传输给NFC,以实现SIM卡控制NFC的功能,可以控制NFC打开关闭通信等功能。与现有NFC手机相比,用STK卡可以校验持机者的合法身份,可以控制NFC设备的打开和关闭,防治未经授权的交易发生,此外利用STK卡的安全特性可以存放用于安全交易的证书,在交易发生时可快速生成会话密钥,签名等信息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
商家模块:在NFC多种用途的前景下,商家模块更具有多种的实现形式,商家模块可以是类似POS机的读卡装置,也可以是内容提供商将NFC设备放到智能媒体机里面,而每个商家模块中放置支付机构的证书,在产生交易时,将商家信息、交易金额等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和签名。
支付处理机构:支付处理机构相互连接成环状,支付处理机构之间相互信任,并且拥有相互之间的公钥证书,支付处理机构可以处理用户的请求也可以处理商家的请求,依据证书对用户或商家进行验证,同时通过验证后,而将交易信息重签名发送到可信第三方进行验证。用户或商家与其归属的支付处理机构之间互相拥有对方的公钥证书,并且用户和商家的证书只存放于归属的支付处理机构,在移动支付过程中,不传递任何证书,节省证书交换的时间。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与SEMOPS模型具有相同的功能,负责支付机构之间的消息路由和传递,数据中心系统包括消费数据加载传输和结算中心MIS两部分. 结算中心MIS主要完成数据传输管理、数据采集情况的统计、消费数据的处理及相应的查询统计、处理与支付处理机构的通讯数据. 数据加载传输,负责采集消费数据生成本地数据,并负责生成上传的数据包。
可信第三方:可信第三方由时戳服务器和认证中心构成,保存每个支付机构的公钥证书,负责对支付处理机构的验证,验证通过时加入时戳,防止重传攻击,并给未来交易争议提供仲裁依据。
用户端采用NFC信道来传输,超短距离的传输提高安全性,将整个交易的发起结束都由用户的STK卡控制,增加交易的灵活性,借助STK的安全存储特性,将交易信息保存,方便管理;引入可信第三方,提供对交易中产生的争议进行仲裁,同时加入时间戳,有效的阻止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重发攻击;支付处理机构相互信任,拥有用户和商家的公钥证书,连接成环,可以同时处理商家和用户的支付请求,提高整个模型的可扩展性;整个交易过程,实现很好的匿名性,用户或商家只对归属的支付处理机构负责,其他方无法看到交易的个人身份信息。用户或商家只保存自身的证书和归属支付处理机构的证书,可以方便安全在存储空间有限的STK卡中存放。
4结束语
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支付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短信、WAP等远程控制完成支付,另一种是通过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完成支付。短信、WAP方式实现的方式有着明显的缺陷,相对于短信、WAP方式实现的移动支付,本文介绍的NFC技术有着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包含范文5
【关键词】移动支付 现状 展望
一、引言
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电子支付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甚至对于青年一代而言,“电子银行”已不再属于新兴的银行业务,俨然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的一种。与此同时,第三方电子商务以及智能手机技术催生的“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为个人金融体系带来深刻的变革。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超过1751亿美元,预计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达到2320亿欧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决策者、金融业以及广大的相关行业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这一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二、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
(一)移动支付及分类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产业链涵盖众多环节,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银行业、第三方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商家及手机用户等。单位或个人的支付指令将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间接或直接得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刷手机”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划转,常见有NFC(基于13.56MHz)支付、RFID-SIM(基于2.4GHz)支付等技术手段;远程支付则是指通过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进行支付的业务,较为常见的如手机银行客户端。
(二)移动支付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国移动支付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其中的主要因素有:移动支付标准不确定,制约芯片终端制造业务发展;智能手机渗透率过低,限制移动支付的应用推广;物理网络覆盖率低、受理环境不佳、电子支付平台不完善,导致移动支付实用性不高。而自2011年之后,这些阻碍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正在逐渐弱化。
1.近场移动支付标准基本确立及政策导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12月了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五大类35项标准,并表示将推动手机支付标准应用试点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截止到2013年9月,虽然尚未明确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但自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支付业务合作协议以来,国内技术标准已经日渐明朗,基本可以确立近场支付采用基于13.56MHz的NFC通信技术。同时,由于13.56MHz是国际标准,这意味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将具备迅速与国外接轨的巨大潜力。
2.智能手机用户基础提升。
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分别得到我国2007年~2012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趋势图和2010~2012年我国3G移动电话用户数变化图,如图1和如图2。
数据显示,2007~2012年以来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包含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不断提高,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不断萎缩,平均年增长率为-5%;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明显,且近5年保持15%的平均年增长率。由此可知,我国通信用户正在从使用固定电话向使用移动电话进行迁移,这无疑扩大了移动支付的用户群基础。
对于远程移动支付而言,移动电话上网率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CNNIC在2012年7月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88亿,手机上网比例达到72.2%,已经超越台式电脑的70.7%,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同时,自2009年我国3G网络开始运营,其用户群不断扩大,移动电话中的3G用户占比从2010年的5.5%增加至20.9%,截止2013年6月3G用户渗透率已提升至25%。3G网络用户渗透率的飞速提升,标志着手机用户对信息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伴随着巨大的信息流,各色零售、娱乐应用不断涌现,促使着消费者尝试移动支付,而这恰恰是移动支付的最佳切入点。
进一步来讲,用户为了充分享受各种增值服务带来便利,使用多种客户端应用,如社交工具、资讯工具等,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电话中的主流选择,这为移动支付模块的嵌入打下了技术基础。CNNIC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智能手机网民在手机网民中占比已接近80%,用户新购手机时智能手机选购率达到72.8%。因此,对这部分手机网民而言,“近场支付”几乎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只需一个良好的受理环境和使用契机。
3.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支付格局的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央行也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及制度,不断规范市场。2010年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之后,央行陆续颁发多批《支付业务许可证》,这使得第三方机构支付业务活跃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2013年7月最新出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更是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力图严格把控线上、线下收单业务风险,这一举措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规范第三方支付环境,促进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托生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电子商务公司凭借其先天的优势,在取得支付牌照后大力拓展线上收单及移动支付模式,逐渐形成了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银行积极竞争、合作开拓的格局。
相比于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方面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应用形式,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而银行则将大部分零售类基础银行业务搬到了移动设备上。前者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后者则拥有完善的清算体系,因此前者通过对接线上商家和银行,不断创造更加流畅的客户体验形式,如快捷支付等,而后者则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大力拓展非金融服务业务,在手机银行客户端嵌入电子商务模块。
在近场支付方面,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态度都较为谨慎,主要为区域试点,市场不甚成熟,但银联掌控有大量的线下收单业务,相信其受理环境的规模化改造较易实现。
2013年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仅占我国电子支付金额比重的0.28%,具有较大可增长空间。其中我国2012年银行机构发生移动支付5.35亿笔,总金额2.31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6.6%和132%;第三方机构发生移动支付21.13亿笔,总金额约0.18万亿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对较大的业务仍由银行端发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的则具有交易笔数多、金额较小的特点。
(三)小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不难得到以下结论,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已具备了较强的客户源基础,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国家政策导向和民众素质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刺激了移动支付的需求;移动支付领域蕴含巨大商机,不断吸引银行及各支付机构大力开拓市场,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完善和发展。
三、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的发展方向
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如图3所示:政府积极鼓励引导产业发展,商户与用户处于产业链的两端,信息流、资金流由用户端传向商户端,通信运营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构建的移动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涉及的各种终端软硬件厂商则提供服务的承载和支持。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移动支付模式主要有四种:以日本为代表的移动运营商核心支付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核心支付模式;以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公司为核心的模式;以及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模式。
虽然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参与者们已经开始重视这部分业务的发展,并陆续开展了一些合作,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占据绝对地位的单一产业模式,各参与者仍处在各自拓展与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合力。而对于不同的参与者,今后几年的发展将决定未来移动支付业务这块“大蛋糕”的分割。
(一)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进行了战略合作,成立了联动优势公司,曾一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中国银联合作无疑间接的加强了中国移动与各银行之间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在行业中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合作基础下的移动支付将更加倾向于形成以金融机构的结算账户为资金核心的支付模式,而移动运营商则仅仅成为一个通信渠道,这显然将影响运营商在未来移动支付领域中的利益分配。在远程支付上,通信运营商的收益将更依赖于上网产生流量产生的费用和既得市场的保持,这一点反映在近年通信运营商“套餐”费用比重逐渐向数据流量费转移上,在不久的未来,通话费用将不再是服务收费的重点,而是成为数据流量的附属赠品。同时,为了抢占近场支付份额,通信运营商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必须更加紧密,这不但有利于近场支付软硬件的整合,也利于形成新的份额格局。
(二)银行模式的开拓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崛起,银行正面临着支付领域逐渐“脱媒”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个人零售业务方面,大量的中间业务份额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占据,并且第三方支付机构仍在不断进行创新,以求将传统银行业务灵活的转变为可以简单购买的“商品”。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必须加大对移动支付新领域的投入力度,促成“掌上金融”形成以银行账户为核心的结算模式,防止失去未来的广阔市场。在这方面,银行应转变固有思路,积极开展创新合作,从而保持有利的优势地位。
1.资源的有效整合。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平台,商户资源充足,在B端和C端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使用率。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所以能够被广泛的应用于网络购物过程,在于第三方支付的“担保”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钱两条线”购物模式所带来的交易风险,从而提高了大家的使用积极性。“担保”的概念由来已久,银行各种业务都与此息息相关,是银行的“看家本领”,从技术上是容易达到的。而银行自建有良好的清算体系,且大部分网上银行具有积分商城等功能,这些因素为银行有效整合电子银行、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应将电子银行服务,尤其是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与银行卡快捷消费、积分消费、商户收单结算(含特约、特惠商户)、小微商户信贷等业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大型网上商户合作,整合多种活动资源,在移动支付领域逐步加深个人用户及商户对开户行的黏性,形成以银行账户为唯一支付结算方式的模式,从而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获取资金沉淀,提高综合收益。
2.金融产品的销售。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电商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目前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储蓄、贷款、理财等需求,这些业务仍将是银行业务的基石,其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好的产品”和“好的渠道”。显然,在“好的渠道”方面,移动支付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不但方便了新金融产品信息的全方位推送,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助式购买,从而降低运营成本。2013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全新概念的“微信银行”,一时成为关注热点,而国内大多数都紧随其后,纷纷推出相应的服务,利用微信这一几乎风靡全球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各类信息的推送,甚至附加基础账户服务,这不但标志着营销阵地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将来金融产品的快捷销售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也应该看到,将各类金融产品直接照搬到网络或移动设备上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监管政策和业务风险的把控将是银行面对的主要课题。
另一方面,贷款业务目前仍掌握在银行手中,能否将小额信贷应用于近场支付,或许是未来信用卡的发展方向。例如将个人信用卡消费拓展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等近场支付情景,将极大的促进信用卡的使用和扩张,增加用户群和使用黏性,有利于客户的培养。
3.农村市场开拓。我国金融服务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呈现着严重的城乡差异,银行在发展中应注意借助信息互联带来的便利,加速我国农村资金的运转,启动其潜在消费能量。尤其是针对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手机较为普及的今天,移动支付以其私密性和便利性,或许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对于较偏远地区,自助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铺设近场支付机具的成本相对较低,如能实现与银行账户小额取现业务相结合,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里的主要困难点在于机具的日常维护和客户使用习惯的培养。
(三)第三方机构整合及行业规范的建立
截至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250张,第三方支付行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结构,支付企业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其中以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集团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快钱、易宝、汇付等几家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些企业在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领域的业务瓜分基本完毕,而移动支付无疑是他们将要着重拓展的业务领域。
由于近年我国电子商务已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为核心和主导的格局,因此具有先天优势的集团性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向将对国内移动支付整体带来重要影响;对于加入移动支付领域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它们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远程通信信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对于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争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而在客户端不占据优势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抢占到移动支付这一新兴领域的份额,或将是这些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这种情况,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进一步整合的趋势。
现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继续完善网上支付平台同时也在逐步将销售(包括各种实体销售、虚拟产品销售、代缴费、航空票务等)推向移动设备终端,力图使消费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把钱花出去”,目前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推出手机的客户端中均整合了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正逐步推动“快捷支付”,通过对银行卡实名账户和虚拟账户进行绑定,简化支付过程。在这些变革与创新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和差异化的服务特色,并严格把控风险,承担起等同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是未来移动支付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中,风险的把控能力包括建立完备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体系,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安全运行模式,严防敏感信息外泄、内部欺诈等事件的发生;规避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在落实身份认证等关键性安全把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此外,面对越发严格的监管环境,第三方机构需要更加大胆的进行业务创新和资源整合,突出既得优势,扩张业务领域,做得更加专业、规范、独特,才能逐步加强品牌效应,先行一步,从而在移动支付领域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四)小结
综和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推动力量将主要来自通信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他们将在彼此竞争与合作中,逐渐确立各自在行业中的地位,划分其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范围。
四、产业链受益模式初探
从图3中可以看出,产业中的收益将来源于产业链的两端:(1)向客户收取服务手续费或年服务费;(2)向商户收取交易产生的结算手续费及平台服务费;直接提供手机支付服务的运营者将获得来自两者的全部或部分收益。
(一)客户教育和客户培养
客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受益者和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广还处于以“免手续费”,“转账有礼”等吸引用户的阶段,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享受较优质的信息及账户服务的“付费意识”不足。这一方面需要支付环境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前期的投入,养成用户高频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也依靠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标准,着力进行客户教育,才能为移动支付注入经济活力。此外,还需要通过整合商户活动,对客户进行差异性定价,带动使用量的飞速提升,产生规模效益。
(二)商户与服务商的双赢
商户是移动支付产业利润的最主要创造者,在申请移动支付模式的同时需要支付年服务费、交易手续费,广告费用等;移动支付服务商通过为商户提供商品展示、交易结算等服务赚取佣金,因此,“双赢”是商户与移动支付服务商共同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商户与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并不局限在简单的电子商务模式上,未来的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无论是商户、还是支付平台,其决策将不再是含糊的经验或直觉。在多方合作下,强有力的数据分析使客户定位更加精准,营销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是移动的——集合了信息资讯、卫星定位、社交、金融、购物、娱乐等众多服务的移动终端,在云分析下将展现出更多的商业契机:在2012年就有报道称“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利用分析人们当日的“推特”情绪预测金融市场趋势赚钱,这一在当时被称作“不太靠谱”的行为,或许可以为现在的“移动的市场大融合”带来很多启迪,相信无论是商户、通信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分析平台,在这方面都还大有可为。
五、结语与展望
通过对今年我国智能手机使用率、政策标准导向的简要分析可知,一直以来限制移动支付的发展的客户群基础、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弱化,未来移动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将对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而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要和有效的营销模式,以及严格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将是影响这场角逐的关键点。但无论竞争如何激烈,合作仍是大势所趋,各行业中巨头将在培养客户习惯、寻找与商户共赢的平衡点等方面强强联手,进一步带来金融与通讯行业的大融合,加速信息时代资金流的运转,刺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
移动支付包含范文6
2012年9月,招商银行与HTC合作率先推出内置支付模式的手机钱包,并在两个月后又宣布与运营商联通展开合作。
这令在移动支付领域被业界寄予厚望的浦发银行有些被动。因此,浦发银行加快了与中国移动共同研发和推广近场支付手机的速度,并将2013年视为与中国移动深入合作的重要一年。
在银行业为近场支付竞争打得火热的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正在为手机客户端的远程支付跑马圈地,一场依附手机技术革命开展的移动支付大战正酣。
两种模式交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市场开始逐渐完善。移动支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
近场支付主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刷手机就能消费的模式代替了刷卡消费。
远程支付则是指通过手机上安装的客户端来实现支付购物、充值、转账等功能,属于线上行为,需要接入移动网络。可以将此类的手机支付看作是网上支付的一种衍生。
2012年9月,招商银行推出的手机钱包便是近场支付的一种模式,也开启了招行意欲替代信用卡的第一步。
“银行零售业务中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是重要的支付手段。近场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信用卡和借记卡的替代,因此,银行启动近场支付的动力更大一些。”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的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指出。
艾瑞咨询2012年末报告认为,商业银行在资金账户介质、终端受理布局、金融风险控制、资本实力以及商户和用户群体数量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在近场支付领域更具优势。
浦发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展近场支付的商业银行。在中国移动的支持下,浦发银行在试水近场支付时首选联名卡模式。这是一张由“标准卡”和“手机卡”组成,包含电子现金、贷记账户和借记账户三个相互独立的账户,拥有挂卡和贴卡两种形态。
招商银行手机钱包研发团队的相关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浦发银行联名卡以手机挂坠的形式存在,并不能算是准确意义上的手机支付,而要真正实现手机支付是需要对手机内部进行改造。
因此,招商银行率先了手机钱包,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后续又联手联通宣布推出内置SIM卡模式的手机钱包,两种不同的NFC移动支付方案都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
随后,中信银行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合作,利用运营商手机SIM卡作为银行账户载体,借助银联TSM平台实现空中发卡,开卡成功并圈存或转账资金后,在银联“闪付”终端上刷手机消费。
尽管在联名卡上抢先占有了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但是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近场支付手机的推出,浦发银行也早有准备。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薛建华向本刊记者指出,由于产业链比较长,浦发银行前两年主要精力都放在手机研发上。由于受手机使用限制,所以才推出了联名卡。
薛建华指出,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共同开发的NFC内置SIM的手机不久就会上市,现在已经处于内部测试和工厂生产环节。
与银行的着力点不同,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支付公司开启了远程移动支付的竞争大战。这些互联网公司借助庞大的客户基础数据,借助二维码加速移动支付创新,由线上向线下渗透。
至此,中国移动支付两大路径开始逐渐显现:一是银行、通信运营商、央行和银联主推的NFC近场支付模式;二是互联网公司主推的二维码识别+远程支付的架构模式。
抢占市场
目前,NFC手机的使用范围主要在有“快闪”标识的POS机上,与国外普遍应用于交通、门禁、名片交换等广阔范围相比还相去甚远。
“移动支付还没有到市场爆发的拐点,发展前景如何还要看受理环境的成熟度和手机终端的发展。”薛建华认为,现在眼下各家机构都在铺路移动支付是为了更快的抢占市场,而未来市场容量究竟有多大还很难判断。
薛建华指出,目前移动支付最大的挑战是应用渠道推广还比较难。“因为商业银行的收单问题掌握在各家银行手中,所以目前只能依靠银行和商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推广NFC手机的受理范围。但是,如果没有监管层统一的强有力政策,这个推广速度会比较慢。”
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移动支付领域,为何引起金融机构的普遍关注,并声势浩大的投资推广呢?
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信息官陈立明向本刊记者指出,IT方面的许多“新”的趋势其实并不新。大数据、移动设备甚至云计算都不是新技术,只是最近市场接受力不断增强,技术也逐渐成熟到一个临界点,可以预见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会出现显著增长,特别是移动设备和大数据将带给金融业新机遇。
“作为一家外资行,我们的分支行网络比本地银行要小很多,这使得我们在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方面的努力更为引人注目,也使得我们更致力于发展那些完善客户金融生活方式、金融使用渠道的解决方案。”陈立明给记者的理由同样也能印证多数股份制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初衷,即更有效地利用非物理网点渠道来开展业务。
某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指出,技术的进步给银行带来了另外一个可能,在兼顾商业利益和服务大众客户之间取得平衡。新技术的出现使银行在不造成经济利益巨大损失的同时还能为客户提供很多增值服务。
与招商银行的手机钱包仅适用于信用卡客户相比,浦发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要在信用卡和借记卡上全面铺开。目前,浦发银行的联名卡累计发行55万张。
不过,薛建华指出,即使浦发银行已经准备推出内置SIM卡的NFC手机支付模式,但是并不会停止联名卡的推广应用。“因为受手机使用限制,联名卡还存在过渡的作用。”
“未来在手机上和移动金融发展的道路,可能是之前十年网上银行业务走过历程的翻版。”薛建华说。
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
如同网上银行发展以来面临的安全问题一样,目前发生移动支付行为是基于手机号上绑定的银行卡、信用卡与商家之间完成支付,或者基于手机SIM卡与POS机近距离完成。故此,类似于密码破解、信息复制、病毒感染等都有可能对移动支付造成重大的损失。
据《2012年度手机安全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手机病毒总量达到177407个,是2011年的6.98倍,其中Android平台为159333个,占据病毒包总量90%以上,且相对上半年,第三、四季度呈现突增暴涨的趋势。
陈立明认为,在线和移动渠道的变革给客户带来了极大便利,银行的首要工作是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以领先于市场。
此外,消费者意识以及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协作对于推动移动支付普及也同样至关重要。
2012年12月14日,央行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