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特征范文1
2008年5月国家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6个市县,并同时印发《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此后,第二批、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陆续开展,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尽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广泛推进,但其建设程度如何衡量和评估仍无明确规定,缺乏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我国对生态省、市、县建设已经颁布了相应指标,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市相比,内涵更为丰富,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经尝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许多前期成果和资料。本文在充分考察和借鉴国内各省市政府及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经验、研究报道的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征和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 包含4个准则层、37项指标的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该体系下对深圳2001~2010年时序数据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09年截面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到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年变动趋势和我国4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研究结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评价体系的构建特点、原则与思路
1.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2009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了我国首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排名均处前列,按报告划分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6种类型,北京、上海、天津均属社会发达型,东南沿海省份则属于均衡发展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值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率高、社会发展程度普遍较好[4],即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其他地区已经发生明显分异,经济发达城市亟需一套更具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应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点出发:(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国内地区,水平更高、进程更快,已进入到相对高级阶段,因此虽然指标设置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指标值应严于其他城市要求。(2)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对其生态经济方面指标的考核应更侧重产业结构、资源绩效、科技创新方面的考核,充分突出个性,如“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生态市评价的常规指标在本文评价体系中并未列入。(3)生态环境类指标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特别是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方面的指标应考虑国际通用或国家要求,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而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映其“环境—经济”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即将或预期走向拐点,生态环境类指标较之国内其他城市通常优势明显,因此其更注重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软实力建设,在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对这两方面的指标设计应更为慎重。
1.2指标选取的原则(1)共性与特色相结合原则。在选取国内外普遍涵盖且有实践意义的指标的同时,突出经济发达城市特点,形成这一类型区域评价的特色。(2)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保留传统的国家、各部委及其他省市已有的“科学发展观”、“生态市”等指标体系中的精华指标,并对相关指标和相关标准予以提升,并针对生态文明的特有内涵提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指标。(3)可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指标、标准值的要求在目前的社会水平和技术水平下可以实现;又要预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指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4)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简单罗列和过度相关导致重叠;同时,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既要具备可约束性,即要有社会动员能力,又要具备可分解性,可从城市层面分解到行业、企业、社区、家庭各个层面,此外指标的可考核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也要兼具。(5)分步实施和分段评估的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通常将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分阶段来实施,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指标应便于设置分布实施目标,并实施分阶段评估。
1.3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本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分解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保障4个方面。其中,生态经济是环境和经济协调的根本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体现和物质保障;生态文化通过文化理念影响社会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制度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规范、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因此,本研究从上述4个方面归集各类指标,并遵循如下设计思路:(1)按照内在逻辑对四大类指标进行设置。生态经济类指标以资源、能源节约和产业绿度为核心,并提出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科技贡献;生态环境类指标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内在逻辑[5],重点评估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情况;生态文化类指标以“意识-行为”为逻辑,重点反应公众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生态制 度则考察了现行相关的7项主要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2)按照指标性质将评价体系分为四层。顶层为目标层,即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指数;第三层和第四层为指标层,第三层是对准则层的分解和延伸,主要反应结构变化情况,第四层即为具体指标,将第三层指标进一步细化到可操作的层面。(3)按照指标特征将指标分为控制型、预期型和引导型指标。控制型指标是通过一定工程、项目、制度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应达到的约束性指标;预期型指标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时间推移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单纯从客观上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难以控制的指标;引导型指标是指难以量化或量化意义不大,但从长期来看,指标的规定是具有行为引导意义的趋势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案例中仅涉及经济发达城市历史和现状对比情况,对具体城市未来某时间段的控制型指标数值确定并未讨论,所有类型指标均仅进行了用于数据归一化的高低值确定分析。
2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基本介于20~40项之间,大部分均从国家生态市指标衍生而来,如张家港市30项指标中有11项,无锡市42项指标中有15项,昆山市37项指标中有19项,吴江市37项指标中有15项指标与生态市指标相同。本文梳理、比对了生态市指标和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相关和差异性指标,按前文所述的指标设计特点、原则、思路,基于AHP法,构建了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涵盖18项控制型、5项预期型和14项引导型,总计37项单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所示。
2.2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与权重的确定表1中各个指标量纲不同难以直接进行评分比较,本文依据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1990~2010年各指标变动区间和未来规划目标,以及前人研究成果[6~7],确定了上述各项指标的高低值,其中涉及经济类数据按不变价调整,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设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i的对应的高值水平为Mi,低值水平为mi,则归一化后的指标为Ri,对不同性质的指标归一化公式为[8]:其中Cij表示评价某项评价目标时,第i个指标的重要性对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的比值,一般采用1~9标度法表示Cij的值,Cij的取值从1/9到9依次代表在评价某项目标时,i指标较j指标的重要性从极端不重要到极端重要,并通过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9]。本研究中分别对四个准则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和各准则层下指标的权重在矩阵实验室(MATLAB)下进行了测算,对于超过7项具体指标的生态环境类指标(AHP法判断矩阵不应超过7项指标)在各个三级指标下分别计算,并通过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各具体指标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
3案例研究为了检验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挑选了我国4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案例研究对象,这4个城市均属经济发达且生态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具有相近的建设目标和较好的参照效果。其中,深圳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文明6个试点城市之一,在2008年即出台《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此后又制定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因此选择深圳市时序数据,利用本文评价体系对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史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而北京、上海、广州由于数据收集原因仅暂与深圳进行2009年横截面数据的横向对比研究。
3.1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动趋势分析按照前文所述归一化方法,对深圳市2001~2010年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对生态制度类指标采用[0.9,0.7,0.5,0.3,0.1]赋值对应制度建立和执行程度的[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采用线性插值法填补部分缺失数据,对历史数据难以考证的部分指标未列入指数计算,并对由此引起的综合权重变化作平衡调整,得到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和4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数如图1和表2所示。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由2001年的0.23稳步上升至2010年的0.79,年增速高,这说明近十年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大、成效显着,已经跃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进入到纵深推进时期。剖析这一总评指数变化的原因,4个准则层分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得分的大幅度提升是总评指数升高的重要贡献源,深圳市近年来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的铁线管理政策,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性环保投资经费也高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以“四个难以为继”为背景开展政府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其次是生态文化分指数升高的贡献,而生态经济由于2001年背景值起点较高、地均产出、能耗、水耗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因此相对提升速度较慢,潜力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图1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变动图(2001~2010年)
3.2北上广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比较分析受数据采集条件所限,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间的对比研究采用评价体系中涉及的均已收集到2009年数据的共21个指标,对指标权重作同比增大,这样计算的深圳市综合评价指数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特征范文2
关键词: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水土风貌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是南京市旅游业的龙头,是南京城市的“绿肺”。景区如何选准着力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又一正确的、进步的观点。
景区生态文明,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景区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景区文化伦理形态。它对景区未来的长期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其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对应的是树立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明确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景区每一个人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2.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同样,要树立相应的生产观。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景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旅游产品的生产,不论是景点再造,还是旅游纪念品开发,都要遵守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原则。
3.景区自身与自然互利的消费。即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旅游方式。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旅行。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任务,它既得益于景区先期的建设与发展,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保护与改善现有的生态面貌,进一步促风景区事业的协调发展。
1.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基础,是城市生态的重要品牌,也是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中山陵是南京市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在保障南京城市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之放在城市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要求的大环境中,在保护现有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南京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一服有强有力的助推剂。
2.建设绿色的景区、人文的景区、和谐的景区。景区建设生态文明要紧跟“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抓好植被修复工作,把景区的山水城林相结合的独有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体现出来、彰显出来,向世人展示人人向往人人流连的一幅和谐景象。
(1)绿色景区,就是要体现出高度的生态文明。不仅表现在整个景区外在清洁环境,有绿荫覆盖,更在于通过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完全统一。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中,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因之,绿色景区的建设对于风景区来说至关重要。
(2)人文景区,即要积极倡导景区文化建设。生态指自然形成的自然状态,当它进入人文领域,它就不仅指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之上有了人类生产生活之后,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就寄寓其上,成为影响自然生态的决定性力量,而自然生态最初对人类的生活形态也起着重要影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点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建设人文景区是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景区生态文明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也要注重景区人文内涵的建设。
(3)和谐景区,即在景区建设生态文明中,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着力增强景区生机和活力,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不断完善景区协调机制,推进特色服务文化,围绕“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旅游经济繁荣、景区安定和谐”四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年年有起色,事事有突破,逐步全面形成科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三、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管理水平。绿地、森林是生态建设的根本。它们是自然环境的净化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巨大的吸储作用。应继续加快绿地建设,加速紫金山林相改造,加快环保投入和排污治理,保护好现有森林与湿地,重视水体建设,有效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全面优化景区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全社会对自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坚持利用技术、土地、品牌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节约资源能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规划上,实行规划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整体推进;在树种选择上,由单一树种向生物多样性树种搭配转变,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执法保障力度,排除一切对景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利的人为因素,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提高景区的科研与管理水平,促进景区生态文明建设。
2.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制造和谐伦理。建设生态文明重在转变观念。要牢固树立生态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积极开展种类多样的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互补互进;要充分发挥中山陵国家首批5A级景区及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在向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将景区建设成为南京市生态文化体系与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南京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制造和谐的生态伦理,用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和绿色消费。大力弘扬景区博爱精神,推进特色服务文化,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一切活动,使人们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作为对后代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自觉遵守。
3.构建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完善生态景区。深化生态文明,要以新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兴起一股迎接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时代到来的。通过发展森林文化、梅花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在景区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融入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精神,倡导文明的旅游形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的色彩与自然色彩的融合;通过完善生态景区,对景区进行分类设计和管理,对景点建设导入特色生态文化背景,将紫金山进行功能划分,山东南部为现代休闲娱乐区,山西部为六朝文化旅游区,山北部为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中山陵为民国文化旅游区,明孝陵为明文化旅游区等,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建设景区生态文明是实现景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央有关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加快新景区的建设步伐,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9):140-141.
[2]万志洲,李晓储,徐海兵,黄利斌,刘署雯.中山陵风景区(紫金山)森林景观建设的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7-19.
[3]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中旬刊,2007,(1):390-391.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特征范文3
内容摘要: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针对此,本文提出了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开展绿色消费试点,构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绿色消费 生态文明 建设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2005年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正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
实施生态经济,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政府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绿色消费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对生产、流通、消费、处理全过程的生态化起推动作用。绿色消费模式是绿色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的总称,是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绿色消费者(包含生产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与绿色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考虑保护自身健康和群体利益,对绿色产品和服务进行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是一种体现绿色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体现了西安“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绿色消费的特征是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西安市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同时工业内部的污染排放量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球经济绿色化、生态化的趋势下,西安要想发挥后发优势,就决不能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应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有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系统稳定协调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在保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
绿色消费是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动力。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生产者放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节约资源,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次,新绿色产业的涌现,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及构建西安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起西安城市圈绿色消费体系。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并加强规划指导。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模式列入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绿色消费的发展目标、重点、措施、推进步骤等。鼓励引导各区结合实际,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绿色消费模式。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物再生、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财税、融资政策扶持促进力度,激发企业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建立绿色营销鼓励基金,对评比达标的绿色商业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降低绿色商品销售价格。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产业。完善绿色奖励政策,通过建立“西安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西安绿色银行”等方式,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全面推广节约资源模式和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注重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将资源环境课程纳入社区宣传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只有让全社会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带来的好处,才能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陕西省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以这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部门的工作。该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绿色消费环境状况,包括绿色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指标;区域绿色产业机构指标;绿色经济及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绿色产品经营状况和效率质量状况。包括绿色产品结构和数量;绿色资产收益率;绿色生产效率等指标。三是绿色流通渠道状况。包括绿色产品流通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绿色销售专店的设立,建立绿色网络流通体系,绿色通道的建立。四是法制环境状况。包括价格法律及各种法规对绿色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规章等。五是地方政府支持绿色产品研制开发的情况。包括地方政府参与制定的绿色产品发展战略情况;地方政府改善绿色消费投资的环境,支持绿色商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适应绿色消费要求的现代产业结构是基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开发出一批绿色工业产品,促进西安市绿色消费的提档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绿色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要抓住新能源成为世界投资新热点的机遇,成立负责新能源招商引资的工作专班,加大对世界新能源投资动向的关注和研究,策划、引进、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开展绿色消费试点。开展绿色消费示范创建活动。西安市相关部门制定创建标准,组织开展绿色消费家庭、绿色消费社区、绿色消费企业、绿色消费机关等示范创建活动。开展绿色农村建设,实现农户居家清洁化。在商贸流通领域促进绿色商品消费,引导有条件的商服企业设立绿色节能商品专卖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配套垃圾分类收集的设施设备,培养市民垃圾分类收集的习惯。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西安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更需要从长效机制入手。主要包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决策机制,从决策上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长期性与不可逆性问题;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机制,制定出战略性、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机制,在财税、融资、土地、产业技术、国际合作、人才等方面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更高级文明的行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宣教机制,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扎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机制,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建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J].求实.2008(8)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特征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思想。马克思说:“性质,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它是一个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们依靠自然的生活”[1]。这意味着,人的本性是不会死,但必须不断地与人体互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以往反对人与自然的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互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转化的角度来看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人类的劳动。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彻底改变了想法,自然是一种任意获取和使用对象,错误的态度,并把它作为我们的生命之源和发展的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煤炭企业快速良好发展的最终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没生态文明做出了部署,首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新概念,同时,再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
煤炭企业是一种谋取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利益的组织;是优化物质、人力、生态三类资本的配置主体,是创造物质、精神、生态三种财富的实践主体;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建没、管理的实施主体,也是煤炭行业形象的埋造和没计主体。因此,煤炭企业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企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煤炭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是煤炭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实现的好形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煤炭已查明资源储量仅占资源总量的18%、可供建井利用的精查资源量仅占20%,按可供开采的资源计算,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约40%,小煤矿仅为15%左右。建没生态文明的煤炭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控制各种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并且,煤炭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没将使环境全面改善和美化,既可改善员工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又可使员工心情舒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使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增添了无形资产。因此,煤炭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睹发展。
三、同煤集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开发与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建设以“绿色开采”为核心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特征突出的产业群。而且塔山工业园不但是一个环境友好型园区,是山西煤炭行业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用一句形象的话说:“我们是把煤炭‘吃干榨尽’。”塔山煤矿与其他矿井不同,它开采的是石炭二叠纪煤系,这一煤层往往有着大量的高岭岩,高岭岩被输送到高岭岩加工厂进行深加工,经过磨细、干燥、煅烧、改性后,制成高岭土系列产品,可广泛用于造纸、化妆品、陶瓷、医药等行业。近年来,世界高岭土市场日渐兴旺,而我国高岭土储量居世界之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煤矸石和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原料,用于生产水泥,水泥厂排出的废渣,进入砌体材料厂用于生产新型砌体。矿井排出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再进入电厂复用,选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泥水经浓缩机沉淀处理后重复使用,一部分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矿区生活、消防及井下洒水。这种生产模式和生产布局组成了一条工业链:各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把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
塔山工业园区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典范。无疑,将会在全国煤炭行业等资源性行业引领一场新的革命。所以,“塔山模式”不仅是同煤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煤炭行业的样板和标杆。
四、加快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这是转变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要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整顿关闭、整合资源、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加快煤矿的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煤炭工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内涵质量式发展之路。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煤炭发展的动力源泉。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组织先进煤炭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坚持以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提升改造中小煤矿。
(四)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积极争取国家关于资源型工业基地环境改造的有关政策、环保项目、资金支持,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3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2页
[3]丁小泉.关于煤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2008
[4]孙启萌.生态文明建设在煤炭企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与实践[J].2009
[5]宫丽艳.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2011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特征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19-02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演进。随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文集,生态文明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城市作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人居环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在工业化高度发展带来城市畸形发展,而人们又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塑造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高度和谐的最佳居住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提出要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
1 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由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涵盖了城市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别于我们过去所提出过的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和建设内容,因此生态文明城市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规划和建设,有着更高和全方位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如下特征:
1.1 统一性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取得生态环境效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在良好的环境中,使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发展进步做贡献。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存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进步的客观要求,更是整合各种资源和环境优化发展的良好方法,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持续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必须秉承可持续的理念,既考虑当下的发展和进步,又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不对环境进行破坏性活动,在利用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使得时间、空间等资源能够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得足够的资源,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协调、持续。持续性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积极寻找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包括人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1.3 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的特征,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应用,改变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能够使得人类掌握的各种资源得到多层次、分类、分级的应用。高效性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在宏观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物质与能量低消耗、高产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高效运行的控制系统和生产系统。促使废弃物循环再生,形成循环经济。在微观上要注重科技进步,多开发耐用可循环的产品,将废弃物排放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使环境健康发展。
2 影响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要素
2.1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城市地标、市容市貌、市民素质、城市文化等,靓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
2.2 政府形象
对于城市来说,政府的形象、公信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城市政策制定科学合理,城市管理高效有序,政府开放意识较强。
2.3 市民形象
市民素质的高低代表了城市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自律性、文明素养、法律意识的市民群体能够较好的体现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优秀的城市都高度重视市民形象的建设,为外来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3 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载体
城市形象的载体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城市建筑、街头雕塑、文化娱乐设施等,软件形象则是由市民形象、民俗民风和窗口系统的服务形象等构成。
3.1 硬件载体
3.1.1 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对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许多有名的城市都是以自然景观而著名。例如:杭州有西湖,桂林有丽江,云南有玉龙雪山等,这些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我国幅员辽阔,悠长的历史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为城市形象增添了光辉。丰富的城市自然文化景观不仅为城市形象起到了点缀,各类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都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价值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3.1.2 城市的建筑规划
要体现城市形象,就应该进行良好的城市建筑规划,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建筑风格、区域规划等,都直接决定了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现代文明下,城市规划应该注重避免同质化,应该塑造有个性、有内涵的城市形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
很多世界著名城市在满足功用的同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规划风格和地标建筑,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例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香港的中银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独特优美的建筑增添了城市风情,点缀了城市形象。
3.1.3 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与此同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环境保护,破坏人类的家园。随着目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一个不能够做好城市环境保护的城市,很难实现城市外在形象的提升,树立健康绿色的城市品牌。
3.2 软件因素
软件因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也是生态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下面对软件因素的市民形象和政府形象两方面展开阐述。
3.2.1 市民形象(窗口服务形象)
市民形象是城市的窗口,通过市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文明素质等,外来客人对城市形象获得最直接的体会,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城市,必然拥有彬彬有礼、积极向上、热情好客的市民。
3.2.2 政府形象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机构,政府是否廉洁高效、能否具有公信力、出台政策是否能够落实、是否能够关注民生、规章制度是否科学等,与城市建设的效果息息相关。
4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分为: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构建与规划生态文明城市。
4.1 “以人为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根本要素在于关注人的发展,城市建设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在于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为人类服务。所以,应该将城市建设为文明生态特区,提升居民生活水准,实现城市现代化。
4.2 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
目前,我国城市新建成区的一个通病,是低密度规划和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陆大道研究员对此有很多批评。这样的空间发展模式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缺少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支持,难以发展。世界银行对全球城市的研究发现,紧凑型的城市更加有效。
4.3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城市和生
态文明建设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深化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要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全区酸雨控制规划,加大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力度,减少酸雨的危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乡镇环境规划,停止无序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建设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编制各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加强保护区规划。实施全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等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 改变传统价值观,完善生物保护与绿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意味这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定要注重城市发展的定位,在城市的开发中,要摒弃利用自然的心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注重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注重集约型发展,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避免破坏自然以及摧毁性建设,要形成自觉的强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
4.5 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加强资源利用保护
生态美是人类建设城市中最高的美学,是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高度融合的体现,所以,应该不断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宣传生态美的意义,培养人们热爱生态美、追求生态美、保持生态美的能力,通过生态美的建设,体现人类与自然真正的天人合一。
5 结 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是体现了生态学、城市科学、现代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占用和浪费现象也应该被有效遏制,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最终追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现真正的城市、人类、自然的和谐、平衡,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郝春新,戴国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3,(8).
[2] 于秀琴,张欣宜,郑丹丹.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3).
[3] 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10).
[4] 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试[J].资源科学,2013,(8).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特征范文6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实践模式;农村生态文明
Abstract: The practice pattern of countrysid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nvolving various aspects,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In practice, we should work ou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atterns for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adapt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in terms of time and locality.
Key words: countryside; ecology civilization;practice pattern;countryside ecology civilization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农村生态文明的建成是我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因此理解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文明与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使得中国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中华大地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累累硕果让我们感觉到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是消亡还是进一步深化的历史命运。近几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在新的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如何改变农村的现状措施的出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较为有效的保障与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城市要向新的文明形式转变,农村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虽然农村的文明进程落后于城市,但在新的形势与条件下,农村的文明程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更有待于提高和发生质的升华。
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再到现在所认为的后工业文明,也即我们现在说得较多的生态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明形式的进一步提高,必然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发展。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因此,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必定是我们当前进行经济建设所应达到的重大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人自身的发展,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生态”在英文中的原义是指“生物之家”。现在,“生态”的原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指的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能量与信息交换系统。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是“生态”所蕴涵的内在本质。人作为“生态”中的一部分、一个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良性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打造,都是由人这唯一被认证过的最高等生物来进行的。生态文明作为现今社会一个受人关注的重要概念,很多学者对它的内涵的把握与理解在形式上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和稳定反应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是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二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绿化、生态意识的觉醒和一系列生态化的大学科群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以及生态工程技术等等的崛起,这可以看做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1]有的学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依生态主体或社会实践主体的位置而呈现相应的层次性)的良性循环,既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相济(含整体的和系统分层的以至世代相继的和谐关系),又包容处在这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所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切成果”[2]。当然还有许多的学者,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有自己的不同想法,本文就不在此作详细的列举了,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少不了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公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还是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似乎没有城市那样乐观。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巨大浪潮面前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特征十分明显。按理说,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应比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具有优势,特别是在先天自然生态条件上,这是城市无法比的。但为何却出现相反的趋势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某些制度的不合理性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确使得农村的状况在相对程度上,与城市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这种由差距所导致的后果,也必然使得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甚至倒退。面对农村这样的处境,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找到科学合理的途径与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化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只有了解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行动才会着实有效。笔者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农村生态文明既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是两种成果的双发展、双丰收。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主要是指改善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如农村的卫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与优化、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优化、农村村舍的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与优化等等;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的是农民生态观念与意识的产生与增强、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农村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指精神方面)等方面的内容。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所面临的困境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因此,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不平衡性发展以及制度的缺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快速运转的经济中被逐渐拉大。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现状与困境问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意识层面的原因,又有物质层面的原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有: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
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障碍。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农民肆意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精神原因;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良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农村村舍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了很多农村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农村散放式养殖加快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难度;农村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其对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工业污染更加深入到农村,特别是一些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在农村扎根驻营,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对农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一些很少进入农村的消费品也开始大量进入,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大量无机垃圾在农村得不到有效处理而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新的特点,即由以前的单纯由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向多种污染形式并存转变,如农村由于自身消费导致的“白色污染”;农村一些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如农业生产过度依靠化肥导致的土壤酸化、硬化,大量使用农药对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不良的农村风俗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非物质危害,特别是对农民农村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农村的赌博风气、丧葬风俗、迷信观念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现状,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因此,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困难的重要课题。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农村生态文明保护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针对的是农村生态文明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注重对现有农村生态特别是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设施的改造与新建,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明保护是指对农村已有的良好生态文明形式进行保护和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取得的成果进行保护与维持,其同样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
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必须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样的实践模式必须是科学的、实效的、因地制宜的。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不能一刀切,因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实践模式。城市郊区与城市远郊、远郊与边远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应有所不同,发达地区的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各个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与模式可以不同,但无论走哪种模式与道路,在实践效果上都应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不可在标准上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来探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性实践模式。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模式,它包括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模式、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模式、新农民精神面貌的塑造模式、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
探索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是农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其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单纯追求农业的经济产值向追求农业生态价值观念转变,从而树立农村新的生态价值观念;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和农村教育方式的更新,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就是通过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生态理论的教育来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现代农民意识。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变既包括对现有农民知识结构的升级,也包括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科学化。要转变农民知识结构,必须要更新农村的教育方式,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培训力度,如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把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成一个既可以对农村小孩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场所,又可以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好地方,从而让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不用离开家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创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也就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转变。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即探索怎样对农村现有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已对农村环境构成的危害进行治理,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它包括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与危害的处理、对农民生活与健康有危害的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业生产对农村造成的环境危害的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环境治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环境已构成危害的问题进行治理,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来说,则主要指的是对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问题上存在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不足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和对已有的农村生态文明成果进行保护,如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对农村村舍建设的合理规划,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模式,就是要探索怎样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培养农民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怎样树立农民的崇高人生理想以及农村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模式,另外,还有怎样消除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封建迷信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政府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模式,指的就是怎样能够利用政府现有的资源来更好地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的实践模式。它包括政府怎样利用自身的资源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进行有效的技术帮助与指导、建立或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投入机制、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