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1
摘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数学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改变。数学已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的大众化是时展的要求,数学课程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现代数学,课程与改革,数学教育。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用处越来越来重要,数学已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的大众化是时展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数学课程的改革成为未来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数学课程的改革必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去学习数学,通过熟悉现实生活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所以对数学课程的改革必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的培养,并形成系统化的体系。
首先,数学课程对数学应用必须要求,在实践工作处理问题以及使用物质材料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理解,运用数学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处理由课程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其次,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应用为教学目标,所有学校都要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从事数学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中,也要充分贯彻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进行合作交流等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同时数学课程要强调开放性问题的作用,要求变封闭问题为开放问题。
二、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同学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不能只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要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用观察、实验、猜想等方法去学习数学,并作出分析、归纳、总结渐渐地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重视学生的主体教学活动以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是现代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学习才会发生。因此数学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轻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数学。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科研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革命,同样对数学教育以产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校的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数学教育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育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出各类软件,利用智能型计算机进辅助教学,电脑、网络技术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获得信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计算机的到来,使得数学科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不仅是人们用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成为们把握客观世界模式、整理客观世界秩序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数学的看法,利用传统的笔纸的数学研究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正在兴趣,它使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数学课程目标的差别化与弹性化
数学课程由学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学纲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的发展划分,教学目标按照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水平方面展开。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特点,方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目标的差别化与弹性化是目前数学课程设计的的重要动向。数学课程要安排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活动,探究数学的某个内容或者专题、应用数学的活动、数学史的有关专题等,都可以是选择学习的课题,学习的程度也应有一定的弹性,学生的选择学习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这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使数学课程具有弹性。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也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向现代化的理想境界迈进。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教育报刊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促进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报刊作为指导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宣传舆论主阵地,前瞻性和超前意识是其最基本的办刊理念。所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重要原则。
――教育的以人为本问题。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人成才。
――教育的全面发展问题。首先,教育要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服务面向的全面性。也就是说,教育要惠及13亿人口,为所有的人群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其次是教育发展内涵的全面性,即教育发展的内涵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展,而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发展。再次是学习者发展的全面性,即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一是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三是教育形成要素的协调发展,即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确定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二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建设为本;三是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
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实施:1.与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适度超前,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方向;2.用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指导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3.走产业化、集团化发展之路,打造精品,形成“拳头”产业;4.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己任,始终体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办报、办刊宗旨,为广大师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这就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从根本上治理教育报刊的散、乱、滥的状况,努力实现教育报刊的编辑队伍建设、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
坚持治理教育报刊的散、乱、滥
经过近30年的努力,借乘改革开放东风,教育报刊异军突起,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我国新闻出版界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目前我国的教育报刊市场,其发展势头强劲,覆盖面广,从中央到地方,共有教育报刊社(或叫期刊社)30余家,涉及全国100多万所学校,辐射2亿多教育人口。仅以报纸为例,在专业类报纸当中,教育类报纸占有重要位置。据权威部门统计,现在平均发行量超过100万的报纸不到20家,其中有5家是教育类报纸。而发行量最大的5家报纸中,有4家是教育类报纸,它们的平均发行量超过600万,最大平均期发行量达到1450万。由此可见,教育报刊承担着传播党和国家的意志及价值观的重任,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导方面,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而又光荣。
但是,目前教育报刊市场的发展良莠不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散、乱、滥现象,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的方面来说,教育报刊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总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小的方面来说,存在着发行渠道不畅、依赖性强,编采人员因循守旧、采编手段落后,报刊编校质量差等不足。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一是所谓的市场“细分”造成的。当前,教育报刊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类是由各级行政部门主办、主管的报刊,集中于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另一类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类子报子刊,包括依附于大报上的教育类专刊等;第三类是隶属于一些出版社的教育类报刊。三种类型,三种不同的主管、主办者,三分天下各占其一,由此也造成了教育报刊争夺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导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报刊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声誉。二是教育系统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这种混乱情况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两方面的原因所致。首先是各省市教育报刊前些年均集中于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便于管理,而现在的情景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教研室、后勤服务公司等单位都办起了报刊,这些单位有的根本不具备办报、办刊的条件,要么没有刊号,违规操作,要么一个刊号办多种报刊。其次是各省市的教育报刊社(期刊社)内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打起了“球”,“一号多刊”现象普遍存在。大量“扩军”,致使内部管理混乱,编辑队伍整体水平下降,所编辑出版的报刊质量下滑,错讹百出。因此,教育报刊散、乱、滥的结果,只能加重学生及其家长的经济负担,有些报刊为扩大发行量,甚至不惜实行高额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贿赂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度成为教育系统乱收费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整合教育类报刊资源,坚决治理教育报刊的散、乱、滥,用雄厚的资金、优惠的政策扶持优秀报刊,出重拳、使狠招,净化市场,把不合格的教育报刊彻底清理出报刊行业,使教育报刊真正成为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是小团体和个人谋取经济利益的载体。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
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报刊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因此,加强编辑队伍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发展观念,千方百计地建立起一支符合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显得十分必要。
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和用人机制。从表面上看,目前的教育报刊,从业人员均超编,呈现出“过剩”倾向,出现了人浮于事、内耗等问题,制约着教育报刊的发展。因此,在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管理经营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和用人机制,形成一个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运作机制。通过这种良性运作机制,让更多政治素质好、了解教育报刊业发展规律、富有开拓精神的工作人员参与到教育报刊改革的实践中去,造就一支敢于打硬仗、出精品、现代化的教育报刊编辑队伍。
二是编辑工作者思想意识的现代化。管理、用人机制的现代化,为采编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同时,要求教育报刊的编辑人员不仅要适应这种机制,而且主动树立现代化的,即具有超前意识、创新思维的编辑思想意识,引领教育报刊的发展潮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知识总量的增加均呈现出了“加速度”,教育报刊的创新也表现为多层次、多方面。比如,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更是创新;发掘整理民族文化也是创新等。更重要的是,创新还表现在编辑出版最新的思想文化成果,真正使教育报刊具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风格。同时,创新也意味着突破,突破前人、突破自己、突破传统等,这就需要采编人员有一定的眼力、才力、动力和魄力。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学习型”社会,给教育报刊采编人员养成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提出的新要求。采编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修养,而且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如此才能不步人后尘,仰人鼻息,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加强教育报刊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出版业的发展主体方向,把传统的纸质新闻延伸到互联网络中,为每一个当代人展示出集文字、动画图像、声音等于一体的美妙信息世界。作为教育报刊的采编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融入这一信息世界,熟练地驾驭和运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使自己成为一个现代人,并且学会灵活、巧妙地采集、分析运用、消化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服务。诚然,谁率先能动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的编采设备,谁就有可能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谁就有可能拥有决定出版物命运的主动权,其所供职的报刊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销售方式以及服务方式才能实现根本转变,与信息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速度同步。
过去那种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报刊、出版领域的现代化水平,以满足广大师生员工以及学生家长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之需。只有树立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教育报刊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才能正确处理教育报刊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关系问题,才能使教育报刊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持和舆论保障。
总之,教育报刊是教育系统对青少年实施正面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青少年又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教育报刊职责庄严,使命神圣,地位特殊。因此,教育报刊的办刊方向和宗旨,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据此,强化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编辑出版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报刊的一流质量,适应竞争,不辱使命,努力做到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提供舆论支持,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3
1、剩余劳动力偏多。由于农村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2、资金短缺。我省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省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3、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4、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5、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一部分乡村不通车、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七”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6、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二、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民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2、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3、科技力量不足。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1、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2、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现代行政心理;科学发展观;贯彻;作用
[中图分类号]D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091-01
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21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基本内涵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发展观的新境界。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3 现代行政心理及其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作用
3.1 良好的现代行政心理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心理基础与精神动力
良好的行政心理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切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自然也需要良好行政心理这个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拥有了良好的行政心理的组织和人员,才能积极响应组织活动,实现组织目标,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活动。
3.2 民主、公开、透明的行政决策心理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扩大公众对政务的参与,提高政治的透明度,注重行政决策的民主、公开、透明,应是现代行政心理的必备内容。科学发展观所倡扬的人本本位、理性精神、科学眼光,具体落实到政府行为的过程中,无一不是对传统政府权力理念的矫正和权力空间的压缩。
3.3 现代行政服务心理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大量具有现代行政思想、知识和行政技能的行政人员。在我国大力倡导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行政人员的服务心理主要表现在动机、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以服务人民、服务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行政人员服务心理的成熟和实践,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
3.4 行政行为的多元监督心理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在政府行为中的得以实施,必然需要科学的行政行为,而科学的行政行为,又必然要接受大众的监督、质询等,体现出相当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必须形成多元监督的行政心理,让行政主体在采取行政行为时注意到监督力量的存在,从而获得制约,采取科学正确的途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5 现代行政心理中情感意志的重要作用
作为行政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意志要素对执行、提高行政效率有决定性作用。因为意志行动是人们的自觉行动,有明确目标与指向,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所以树立高远的理想与志向,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经受实践活动的考验,对完成行政任务,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至关重要的。
4 塑造并利用良好的现代行政心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1 加大行政心理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积极行政心理
积极的行政心理对于人们尤其是政府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通过研究行政心理,可以为行政决策提供心理依据,保证行政执行,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能量,从而调动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的积极性,达到预定的行政目标。
4.2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促成科学发展观思想成为行政心理的价值观念之一
政府行政人员要真正从为人民到做社会公仆意识的转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权力价值取向。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现代行政心理,重视对行政人员的培训,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培训课程,在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帮助行政人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输入行政人员的心理体系,成为指导他们实践的基本价值观念。
4.3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造就一种人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氛围,净化行政人员的心理,维系和强化其自觉努力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行为。一是要提高行政道德认识,区别善恶是非,选择正确行为方向。二是要培养行政道德情感,以道德责任感、义务感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三是要磨炼行政道德意志,有决心、勇气和毅力抵制抗拒诱惑。四是要强化行政道德信念,对行政道德原则规范的真诚信仰和不懈追求。五是要培养良好的行政道德习惯,热心服务、公正处事、及时处理公务、团结合作等。
4.4 完善法律规范,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培养良好积极的行政心理,需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法律规范,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保证行政心理积极的重要方式。政府行政职能的转换,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满足行政客体的心理需求,从而调动行政客体相应政府精神的积极性,其中就包括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4.5 通过互相监督,创造良好行政心理环境
提倡行政人员相互监督,就是他们之间要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开诚布公,光明磊落,大胆地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风气,是良好心理环境创造的保障条件。可以促进人们积极参与政府管理活动,监督政府行为的同时,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保障。
总之,良好的行政心理是进行行政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构建行政心理支撑体系,完善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心理环境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协调行政心理的各个构成要素,充分利用好积极的行政心理,抵制消极的行政心理,使之积极地支配好行政行为。
参考文献:
[1]高云.传统行政心理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障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一、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近几年来,人们对素质教育不断实践与探索,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等微观领域研究的还不够,成果较少。因此,研究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落实成为我们日常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在体育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我们发现:一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不高;二是教学方法过于落后;三是教法改革措施不够;四是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
二、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对教学的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为了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将课堂教学具体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教学技能、教学效率六个基本要素。科学合理地配置这六个要素,能够促使教师保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达到的目的或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要获得较高的效率,就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条件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其目标要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特点。2.教学时间。就每堂体育课来说,每一分钟的时间并非都是有效的,而有效教学时间是指实际教学中真正用于使学生学习动作、练习动作和培养能力的那一部分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教学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练习的质量,合理规划这40分钟,向这40分钟要效益,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育时间的利用率。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师生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点。合理分配知识点的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能力点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客观因素点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信心、性格、习惯和情感。4.组织教法。教学组织是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设置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形式。课堂组织的构建要遵循三个规律:一是知能的固有序列;二是学生固有的认知水平;三是课堂的结构层次。教学组织应该是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5.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巩固的能运用自如的教学技巧和能力,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知觉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包括信息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以及定向等四个方面。6.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体育课成功的关键,考察一节体育课的效率,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讲解、示范动作的质量;二是学生接受的快慢程度;三是学生接受面的大小。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中小学体育教师要适应《课标》要求,补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这一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才能在课改前沿有更大的作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习新理论、寻找新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发展,现代教法层出不穷、丰富多彩。这些现代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习新动作的效率。
3.落实常规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中,除了授课外,备课对课堂教学效率制约作用最大。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制:一方面教师同备一堂课,集中优点撰写高水平的新教案,这样聚众长于一身的教案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同年级体育教师分单元备课,学期伊始就确定每位教师所备单元,让教师们集中力量备好规定的课时。这样精雕细刻的教案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科学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58-03
1 远程教育的内涵
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由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提出的,他在其《远程教育基础》一书中对远程教育的描述是[1]:
1)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
2)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准备学习材料以及为学生提供支助服务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3)以各类技术媒体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此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
4)提供双向通信并鼓励学生交流对话,使学生从对话中受益;
5)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学习集体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通常是接受个别化教学而非集体教学,但并不排除为了教学和社会的目的,组织必要的集体面授交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推广实施以来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但当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并不理想,除少部分农村学校把远程教育资源深入到教学中外,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该工程在继续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方面受到严重挑战。
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问题
硬件设备老化缺乏,软件资源配套不足
1)在硬件设备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配置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经过多年运转,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损坏或者运行障碍,且部分设备现已被淘汰而无法更换;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但是有十几到二十几个班,有限的设备无法满足众多师生的需要[2]。
2)在软件资源方面,部分地区的决策部门出现重视硬件设备、轻视软件资源的现象,导致远程教育的软件资源配套不足,比如:与农村中小学教学内容配套且适合的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农村中小学校的软件资源共享性低,利用率也比较低;等等。
相关部门人员对现代远程教育认识不足
1)部分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搞形式主义,以得到硬件设备为主要目的,而忽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支持下的教学实践活动,缺乏对农村中小学生远程教育的全面系统规划,这严重阻碍了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愿意改变,故不注重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此外,边远农村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进行远程教育中来[3]。
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 师资是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立的首要前提。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缺乏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人才[4]:
1)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不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还不会运用信息化环境进行备课和教学;
2)学校缺少既能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又能维修网络设备的教师,致使部分设备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或维修费用过高;
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技术水平偏低且人数有限,不能满足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培训计划,主要表现为:部分培训只走过场,形式化倾向严重;部分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部分培训的内容偏离实际教学需求;还有部分培训政出多门,重复培训现象较多。这些因素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传播。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 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不重视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学习。另外,中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律性比较差,加之缺乏监管,部分农村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容易偏离课堂组织,容易沉迷于网游、聊天等与课程教学无关的内容,从而偏离远程教学的初衷。这导致的结果是师生都不重视这门课,进而导致学生不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运用课件自主学习,因而不能很快地适应信息化环境。
保障机制不健全
1)经费难以维持与保障。一方面,农村远程教育资金来源有限,缺口很大,其主要靠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民间投入较少;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设备的更新周期快,运行成本较高,特别是今后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添置,经费来源无着落,这对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更是个新难点。
2)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能够建设远程教育设备和配备相关的软件资源,但是缺乏对设备和资源的良好管护,农村中小学校设备的使用和资源登记,数字资源接收、存贮和共享等方面管理不完善。
3)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检查与考核制度。对教师运用远程教学的情况缺乏监督,也没有奖惩激励,所以很多教师依然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3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适时更新增加硬件配置设备,加强软件资源配套设施建设
1)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投资,适时更新增加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备配置,保证每个班级都能配备优质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同时,增加农村中小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满足当地师生的远程教学需求。
2)国家或省级的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不断研发与中小学教学同步且适合农村教学的教育资源,为避免重复建设,应对农村中小学校统一配发,各地市也应建设一批适合当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软件资源配套设施建设。农村中小学软件资源的建设要做到:
①质量与数量并举;
②立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状况,针对青少年心理认知特点,使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适应学生的需要;
③加强已有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重视资源的接收和利用,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
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应完善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师生自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对资源学习和使用的良好格局,以提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2)指导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在“知识观”“教师角色定位”“教学环境”等方面对传统教育理论有重大的突破。可以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环境下的教与学。
提高师资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1)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机制。各省统一规划协调各培训项目,避免培训的内容雷同,且保证培训机构的规范性。制订长期的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能力。此外要建立省、县(地市)、乡(校)三级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让更多的教师从培训中收益。
2)制定系统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且注重不同培训项目的衔接,要考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接受能力,制定与其相适宜的培训内容,同时尽量避免培训内容的重复,保障较高的培训效果。
3)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考核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让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继续参加下一期培训,并把培训成绩列入教师年终评比的参考指标,激励教师认真培训学习,提高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技能。
提高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信息化教学,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进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运用网络资源学习,促使其较快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但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自主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监管,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多样化的娱乐信息中。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建立长效运行的经费保障机制。
①可由信息技术教育经费中列出一定比例费用,用于设备维护和资源建设;
②建立县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项基金;
③呼吁社会组织投资;
④可由学校自行筹措部分资金;
⑤政府协调供电和电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的用电、用网给予优惠,降低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行成本。
2)建立设备和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完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存贮和共享制度,明确管理工作职责,有章可循;安排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对设备和资源的使用做好记录,并定期检测维修;建立一支由教育局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学校管理教师与信息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及时排除设备应用故障,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3)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检查与考核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检查和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加培训和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评价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语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任重道远,相关的政府部门、各项目学校及在校师生都应行动起来,重视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教育机会的均等。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慧,刘中青.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现状及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