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进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的进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的进展范文1

【关键词】 老年人;乙型肝炎;免疫

乙型肝炎(HB)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传染病。据估计,全球约20亿人曾经感染HB病毒(HBV),慢性感染者约有3.5~4亿人,每年有100万人死于HBV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1〕。我国为HB高发国家,人群HBV感染率约为9.09%〔2〕,HB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HBV感染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儿童期HBV感染,约90%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而青少年及成年期感染,仅有10%发展成慢性感染。随着年龄老化,手术及输血的机会增多,以及老年人脏器特有的变化,导致老年人慢性HBV感染机会明显增加。

1 HBV的特点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其完整的病毒颗粒成为Dane颗粒,直径42 nm,由双层外壳和一个核心组成。核心直径为27 nm,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蛋白〔3〕。外部为包膜蛋白,厚约7 nm,即表面抗原。其基因组由S区、C区、X区和P区组成。S区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前S蛋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在HBV的附着和侵入宿主肝细胞的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S1和前S2蛋白可引出和调节宿主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于清除体液内的病毒和阻止病毒感染健康的肝细胞提供重要的免疫防御机制。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经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形成乙肝病毒e抗原(HBeAg),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HBcAg。目前认为HBcAg是宿主Tc(细胞毒T细胞)作用的主要靶抗原。P区是最长的开放性读码框,编码多种功能性蛋白,包括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等,参与HBV的复制。X基因编码X蛋白,可激活多种调控基因,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 HBV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一般认为HBV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和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宿主免疫反应的不同,直接影响HBV感染所致的转归。HBV感染后,机体清除HBV的机制主要包括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2.1 急性HB的免疫机制 HBV感染肝细胞后,病毒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APC)的蛋白酶体裂解成小分子的寡肽,并与肝细胞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成为T细胞表位。CTL通过表面的CD8+分子与HLAI类分子产生黏附,并由TCR识别上述寡肽表位,此类CTL即为HBV抗原特异性CTL(HBV antigens Specific cytotoxic lymphocytes,HBVsCTL)。HBV特异性的CTL通过分泌大量的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达到清除病毒的作用。在自限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异性CTL应答作用强,可能与病毒被迅速清除而肝细胞损伤较轻有关,而在老年患者中,胸腺老龄退化,T细胞活性下降,其亚群分布发生改变,导致CTL活性和杀伤力明显下降,导致肝炎慢性化〔4〕。

2.2 HB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机制

2.2.1 天然免疫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至今发现的功能最为强大的专职APC,是机体对异己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5〕。根据其细胞表面的标志可分为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pDC在宿主对病毒的防御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大量分泌Ⅰ型干扰素的能力。DCs既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而触发,分泌IFN、白介素(IL)等细胞因子,促进DCs自身成熟的同时,对病原体进行原始杀伤〔6〕。同时,DCs也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成熟的DC表面高表达HLADR,CD86(B71),CD80(B72)等共刺激分子,可高效激活未致敏T淋巴细胞,发挥特异性细胞免疫〔7〕。因此,DC的功能状态、表达的TLR对机体天然免疫以及获得性免疫起到关键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存在表型缺陷,成熟障碍,功能下调〔8〕,不能有效将外来抗原有效递呈给T淋巴细胞,而致不能及时有效启动特异性免疫,清除HBV,最终导致HBV感染持续化。

Toll受体为Ⅰ型跨膜糖蛋白,识别特异性高度保守分子,可以表达在胞膜及胞内,已知人的TLR受体有11种。其中TLR 2、4、5表达在细胞表面,TLR3、7、8表达在内涵体和溶酶体膜,TLR9表达在内质网,活化后进入内涵体和溶酶体〔9〕。其中TLR 3、7、8、9参与了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应〔10,11〕它在天然免疫中通过对病源分子相关模式(PAMP)的识别发挥作用,通过刺激信号的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协同刺激因子的表达,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显示HBV和天然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HBV可干扰Toll样受体的信号转导,抑制细胞因子IL10、IFNγ、TNFα的产生,HBV还可引起MD1效应分子的表达上调,进而引起TLR 4的表达下调,间接抑制TLR为媒介的免疫机制〔12〕,从而引起感染的持续化。

2.2.2 获得性免疫 HBV感染机体后,除了早期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外,还有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后者更为重要。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包括体液反应和细胞反应。体液免疫中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作用是中和循环内的病毒并阻止病毒感染健康的肝细胞,老年人B 细胞的成熟过程明显减慢,其成熟周期延长,B 细胞各亚型的活力不同程度地下降,其周转率也呈不同程度的减退;B 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Ig)浓度降低,产生抗体活力亦随增龄而下降,免疫应答亦降低〔13〕。细胞免疫反应包括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怀淋巴细胞(TCL),自然杀伤细胞(NK),抗体依赖的细胞毒细胞(ADCC)和淋巴因子激活的K细胞(LAK)等,其中以CTL最为重要〔14,15〕。

HBV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APC(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吞噬病毒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等)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Ⅰ类分子结合活化,活化的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发挥作用①溶胞途径:机体针对HBV编码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借助其分泌的穿孔素、颗粒酶及其表面表达的Fas配体等使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凋亡。②非溶胞途径:机体针对HBV编码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通过分泌特定的细胞因子如IFNγ和TNFα来抑制HBV的复制继而达到清除病毒的作用〔16〕。CD4+T淋巴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及诱导CTL活化,同时也能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活化CD8+效应T细胞的过程,从而清除病毒〔17〕。老年人因胸腺萎缩等原因表现免疫功能低下,而胸腺是主要的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成熟分化的场所,在老年慢性乙肝患者中,虽然T细胞的总数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其增殖力及活性随着胸腺的退化而逐渐下降,亚群分布发生变化,CTL活性及杀伤力受损,引起感染慢性化〔18〕。

3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的特点

HBV感染后慢性化的机制,除了特异性免疫应答因素外,尚有许多其他的因素,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突变等宿主因素包括宿主的年龄、性别、人白细胞抗原基因型和免疫应答等方面。

3.1 免疫系统退化 60岁以上老年人胸腺组织已不易测到。因此,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受损,淋巴细胞功能受损,B 淋巴细胞功能也随之下降,致使体液免疫功能发生改变。另外,老年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及lgG值增加,IgA增高更显著,而IgM浓度下降,多数老年人血清中有自身抗体。这也反映老年人免疫系统失调。

3.2 病毒的变异 随着HBV感染时间的延长,自身的不断复制,以及宿主的免疫压力、外环境和药物的作用下,病毒会形成变异,从而对免疫系统产生新的影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前C区1896位点的变异,前C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到抗原的加工、提呈,变异的抗原与HLA形成的复合物发生构型变化,从而使CD4+T细胞失去了对复制病毒的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同时也影响CTL对病毒的识别,致使T细胞免疫作用下降。Bertoletti等〔19〕研究发现野生型病毒前C基因表达的产物可引起HLAA2限制性CTL发生反应,而突变株病毒无此作用,说明特异性CTL对变异病毒的抗原丧失了反应能力,从而导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Tur等〔20〕也发现HBeAg的缺失易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紊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前C区位点突变,常伴有较高水平HBVDNA复制效率,存在更严重的免疫紊乱,HBeAg的表达是影响宿主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总 结

HBV感染机体后,首先由APCs等吞噬细胞捕获异己抗原,启动天然免疫屏障,发挥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起到初步清除病原体的目的。继之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把异己抗原信号呈递给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活化的CTL通过两条途径清除病毒即胞溶途径分泌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分子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或者途径介导靶细胞凋亡和非胞溶途径分泌细胞因子抑制病毒复制。而老年人胸腺老龄化退化,各种免疫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其抗原提呈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导致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持续发生损害,清除病毒抗原的作用明显减弱,成为疾病的慢性化的主要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老年人肝脏重量减轻,肝细胞数及细胞器数明显减少,也参与疾病慢性化的过程中。因此,对于老年HB的免疫学的研究,对其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04 dex.(Revised October 2000)〔EB/OL〕. 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in html.

2 Liang XF,Chen YS,Wang XJ,et al.A study on the sero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in Chinese population aged over 3years old〔J〕.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05;26(9):65558.

3 Lee W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1997;337(24):173345.

4 Weng NP.Aging of the immune system:how much can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adapt〔J〕? Immunity,2006;24(5):4959.

5 Tanaka Y,Mizokami M.Nucleic acidbased testing for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disease〔J〕.Nippon Rinsho,2005;12(13 Suppl):3317.

6 Vasselon T,Detmers PA.Toll receptors:a central element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s〔J〕.Infect Immun,2002;70(3):103341.

7 Shah SR.Understanding hepatitis B〔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5;53(8):7116.

8 曹雪涛.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抗原提呈及其功能调控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5):5479.

9 Wang RF,Peng G,Wang H Y.Regulatory T cells and Tolllike receptors in tumor immunity〔J〕.Semin Immunol,2006;18(1):13642.

10 Werling D,Jungi TW.Tolllike receptors linking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2003;91(1):112.

11 Andersen J M,AlKhairy D,Ingalls RR.Innate immunity at the mucosal surface: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s 3 and tolllike receptor 9 in cervical epithelial cell responses to microbial pathogens〔J〕.Biol Reprod,2006;74(5):82431.

12 Bockhamn J,Lutgetmann M.Intrahepatic analysis of cytokine and tolllike receptors signaling expre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BV replication activity〔J〕.Hepatology,2008;48(suppl 4):680A.

13 Min H,MontecinoRodriguez E,Dorshkind K.Effects of aging on early Band Tcell development〔J〕.Immunol Rev,2005;205(1):717.

14 Chang JJ,Lewin SR.Immuno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Immunol Cell Biol,2007;85(1):1623.

15 Thimme R,Wieland S,Steiger C,et al.CD8(+) T cells mediateviral clearance and disease pathogenesis during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Virol,2003(1);77:6876.

16 Guidotti LG,Chiari FV.Noncytolytic control of viral infection by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J〕.Annu Rev Immunol,2001;19(1):6591.

17 Thimme R,Wieland S,Steiger C,et al.CD8(+) T cells mediate viral clearance and disease pathogenesis during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Virol,2003;77(1):6876.

18 Goronzy JJ,Weyand CM.T cell development and receptor persity during aging〔J〕.Curr Opin Immunol,2005;17(5):46875.

免疫学的进展范文2

一、通过学习活动发现数学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亲手操作。这个过程不光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以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例如,我在教学“长度单位”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度是多少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宽度呢?”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请你们利用自己的学具,如橡皮、小刀、小棒等,选出其中的一件,量一量书有多宽,看看量得的结果是否相同。”学生通过测量,你一言我一语,争吵不休,找不到相同的答案。这时,我又发给他们曲别针,分4人一组,让他们都用曲别针来测量,展示他们测得的结果。结果每组回答都是相同的——数学书的宽度有五个曲别针那么长。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知道想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因为选用不同物品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就各不相同。这就很自然地使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相同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这样,学生对学习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等概念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通过学习活动抓住主要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理念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强调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顺水推舟,让他们顺利地达到学习目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的重要作用。

如,教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的知识是学生已有的,只是连除和混合运算的模式过程是新的,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上课开始只用三分钟时间进行常规口算练习,巩固计算法则,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出三个问题让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1)分数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2)你认为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在分数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中分几步运算?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特别就“你认为”各抒己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找到自己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通过讨论、争辩,悟出了一番道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学习活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采用活动的形式,进一步消化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知识”,学了“1元=10角”的进率后,我事先准备好各种角币零钱,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模拟当小顾客。要求买价格为一元的学具橡皮,要求学生拿出的钱正好是一元,不找零,看看可以怎么拿。有的学生拿出一个一元硬币,有的拿出一张一元纸币,有的拿出两个五角硬币,有的拿出六个一角硬币、两张二角纸币,还有的拿出八个一角硬币和一张二角纸币,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完成了任务。活动中,学生巩固了进率知识,还初步学会了用人民币买文具的小本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通过学习活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原教材上直接给出了“正”字统计结果,我认为这样忽略了学生自己统计的过程,而这正是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的重点和关键所在。于是,我带学生走出课堂,到一条路口,让学生统计同一方向5分钟内各种车辆流动情况,用画“正”字的方法计数,然后全班统计结果并作分析。学生的分析结果是:小汽车最多,自行车最少,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所以小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竟能自觉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客观地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提问:“假如我们不用画‘正’字的方法计数统计,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这些数据呢?”学生们兴趣高涨,提出画“”“”“”等方法。接着我又问,那这些方法为什么没有被人们所采用,画“正”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再次运用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比较分析,自然就明白了哪种方法更好。

免疫学的进展范文3

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人格,掌握职业技能,达到提升人性与人力的相互统一,必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深入、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以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

0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形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缺乏等等,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1 以人文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1.1 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诚然,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培养的不能仅仅是一个只懂计算机或只会做帐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学校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作坊。高职学校在授予学生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作为高职教育者应该认识到高职教育首先是教育、是育人,然后才是职业教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其次才是“才”。为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只有这样,高职学校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校园文化场所、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必须建设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新颖、错落有致、朴素典雅、造型寓意各具特色。校园内的道路弯直有形,长廊亭阁、别有风味,树木丰茂、花草宜人,校牌校训、引人注目,橱窗报栏规范精致,标语宣传、赋予感召力,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实训场所、体育场馆、餐厅宿舍布置协调。学校制定、实施以人为本并符合教育规律的规章制度,师生衣着整洁、言行文明、人际关系和谐,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作风,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所反映出的学校精神无时不渗透在师生的行为当中,成为引领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大力开展人文教育,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提高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其实践志趣、扩大交往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坚持开展经常性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和校园精神培育的载体,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构建精神家园、营造健康心理氛围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目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兼顾学生的业务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抓住契机外,还应充分挖掘、整合各种合理资源,可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1.3 实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过举行大量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知识竞赛等知识性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的信息量,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一些娱乐性校园文化活动,如歌咏、书画等既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尤其要注重立足专业,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1.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使学生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由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

人文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学会行使权利与义务,发展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辨别价值标准的能力,了解文化传统,适应并改进所处环境,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理解事物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1.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众传媒也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重大影响。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促使大众传媒逐渐加大其在新闻与娱乐之外的直接教化功能,学术演讲、文化对话,艺术星空等性质的栏目层出不穷。人们在网络、电视屏幕和光盘上阅读文学名著,欣赏美术作品、聆听名人名家的教诲或者参与对话。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如热线电话,建立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使人文素质教育不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

以学院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建设网络素质教育特色栏目,如:“人人空间”、“知艺星空”、“绿色在线”、“科学绿洲”、“人文天空”、“诚信视野”、“青春中国”、“开发贫困财富”、“学习加油站”、“学风在线”、“警钟长鸣”、“爱的天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在线党员”、“成功无限”、“教育报告超市”等。

免疫学的进展范文4

关键词:会展策划;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33-02

一、引言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行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与之相对应,高等教育层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策划环节作为会展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影响力贯穿展前、展中、展后以及其他相关会展活动过程中。因此,《会展策划》已经成为各高校会展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天津工业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建立之初就强调《会展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训―专项实践指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会展策划》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

《会展策划》是建立在市场营销学、会展管理和实务、企业经营管理学以及企业策划原理和实务学科基础上的,研究相关企业如何进行展览和会议策划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通过《会展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策划原则、策划流程、核心要素、关联技能、操作规范以及策划相关活动的认识。

鉴于会展策划类课程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课程实践教学改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McWilliams和Siegel(1997)的研究发现,包括策划类课程在内的会展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足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会展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2];杜玉潺(2009)将项目导向教学法引入高职会展策划课程中,增强学生策划模拟的真实性,并以展前、展中和展后三个阶段作为划分依据,设立项目群展开实践教学[3];魏仁兴(2010)认为会展策划课程体系建设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同时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能力阶段应当相互匹配[4];饶鹏(2011)以德国高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为例,讨论了情景教学在会展策划课程中的应用前景,并讨论了课堂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交替进行的利弊以及德国高校的教学计划安排[5];杨铭德和刘松萍(2012)指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认知实习、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形式[6]。

综上所述,面向会展策划及其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已经得到了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但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会展策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1.综合策划的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策划活动作为会展领域的核心活动,在高等院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的会展策划类教学与实践内容设计,主要突出综合策划的概念。但是,综合性策划具有较大的复杂性,从时间跨度上看,横跨展会的前期筹备、中期控制与运作、后期评价与改进等全生命周期阶段;从内容体系上看,可以分为会议、战略和节事活动策划;从能力要求上看,策划活动的完成需要思维方式、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以上特点决定了会展综合策划类实践教学需要将知识体系、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三者有机结合,同时,还需要根据会议、展览与节事活动的策划要点进行差异化培养。

2.实践教学对于相关技术技能的传授难以平衡取舍。为了保障会展策划方案的创新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需要策划团队综合使用各类辅助知识和技术手段,主要涉及调研、设计、文案以及项目管理等领域。具体而言,与策划前期调研相关的主要包括问卷开发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和案例分析技术;与策划内容设计相关的主要包括平面设计技术、空间设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策划案撰写相关的主要包括公文写作技巧和文字排版技术;与相关管理相关的主要包括网络规划技术、成本分析技术、资源估算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受制于教学手段、学时长度、教师知识体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约束,在会展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各类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但此类教学内容对于完善学生特定领域的策划能力均具有重要作用,这就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挑战,教师往往难以平衡取舍。

3.策划类实习岗位校企对接困难。提升策划类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充分利用各类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校企对接进行实习实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由于学校教学目标与企业经营诉求之间的差异,以策划活动为主的实践机会往往难以成行。一方面,对于少数大型企业或大型会展活动而言,本科生的能力水平无法承担其综合策划任务,且为数不多的简单策划辅助活动对学生帮助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对于会展行业中占据多数的中小规模企业而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薄弱的经营资本导致其无法为在校学生提供一线岗位,技能成熟且成本低廉的员工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4.师资水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对于专业性和实效性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中从事会展教育的教师多数毕业于非会展专业,其自身知识体系中缺乏策划类课程与实践的学习。不仅如此,在科研绩效为导向的人才招聘与激励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工作精力被大量科研任务所占据,会展策划这类实务应用领域无法为教师提供论文和项目所需的理论土壤。从事会展策划教学的老师往往无法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会展领域,从而使理论、实践与教学难以有效匹配,实践教学的内容专业性不足,教学方法和途径的针对性不明显。

四、天津工业大学《会展策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1.立足校内资源注重中小型及专项活动策划。鉴于大型展会综合策划的复杂性与实习实训机会的稀缺性,在会展策划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中小型会展活动为活动背景,强化各类专项策划的训练。现阶段,天津工业大学会展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研究生毕业典礼、天津社科联年会、本科生毕业晚会、校园健步走、校园招聘会、黄山旅游摄影展(天津工业大学站)等校内会展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其中,部分活动已经取得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作为典型案例被引入《会展策划》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2.以策划前期调研类活动为实践教学重点。伴随着教育部对于管理学科分类的不断演进,天津工业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也由公共管理系划归企业管理系。课程基础和师资条件的转变促使会展专业课程建设以工商管理类知识体系为依托。在这一背景下,综合考虑到天津工业大学会展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方面已经具备管理统计学、管理科学基础、项目管理、市场调研、技术经济分析等知识基础,《会展策划》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逐步聚焦于策划前期的调研类活动及相关文案的撰写。

3.实践教学设计主要突出策划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会展策划活动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合理地分配资源,有效地完成工作,因而项目管理的思想与技术一直是策划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会展项目管理的本质是实现成本、质量与进度控制,这就要求策划者注重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基于以上思路,天津工业大学《会展策划》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主要突出策划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行性,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策划导向,力求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方案设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大脑图式反复“应激―反应”的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方式与实践的设计上,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天津工业大学会展策划方面的实践教学包括三个阶段,即课堂讲授阶段、实习实训阶段和专项实践指导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以案例教学和课下作业为主要手段,实现理论知识的形象化传授,使学生具备策划基本知识和意识;在第二个阶段,依托企业资源,以校外实习或企业参与的校内竞赛为手段,增强学生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在第三阶段,依托专项实践指导书,激发学生自主能力,提升其策划案撰写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会展策划》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容体系复杂、专业技能多样、校企对接困难、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问题,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天津工业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为背景,明确课程定位,凝练培养重点、强化教学理念并完善了教学方案,力求借助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实践操作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阎蓓,贺学良.会展策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McWilliams A,Siegel D.Event Studi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3):626-657.

[3]杜玉潺.项目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会展策划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7):143-144.

[4]魏仁兴.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49-54.

免疫学的进展范文5

7月10日,全国妇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发表重要讲话,沈跃跃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四点要求,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这四点要求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是进一步抓牢抓实思想引领工程,坚定扛起引领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结合实际宣传武城县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取得的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宣传巾帼典型,讲好武城巾帼故事,引领广大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进一步抓牢抓实巾帼脱贫、巾帼致富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和“六稳”“六保”。积极开展“巾帼送暖”活动,广泛动员妇联干部、巾帼志愿者,各行业巾帼文明岗、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进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多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努力扩大爱心帮扶覆盖面,凝聚形成关爱帮扶的强大合力。要树牢“企业为尊”观念,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积极为“妇字号”企业、“大姐工坊”、巾帼创业基地、创业项目发展提供技术、金融、销售等服务,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贡献巾帼力量。

三是进一步抓牢抓实“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暖人心、聚人力。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县域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建设,加快促进基层社区建设“幸福家庭驿站”,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家庭家教家风融入社会治理,促进家家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进一步抓牢抓实“美丽庭院”“洁净庭院”创建攻坚行动,积极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紧盯目标任务,通过宣传、培训、评比晒、擂台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家庭争创“美丽庭院”。要将美丽庭院创建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家庭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共建美丽家园。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洁净庭院”长期保持 “五净”标准。对于自身无创建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其维持居室、庭院及个人卫生;对有创建能力的贫困户,要长期进行督导指导,引导其转变思想,摒弃陋习,提高卫生标准,确保创建结果。

免疫学的进展范文6

【关键词】基础医学;免疫学;发展方向

免疫学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是医学中比较前沿和基础的科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免疫学的发展,其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得到国际重视和认可。基础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有助于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医学问题,加快患者的康复。基础医学中的免疫学呈现出欣欣向荣发展的趋势,需要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1免疫学基本介绍及相关应用

免疫包含着“免除疫患”的意思,免疫学是在对生物体对抗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科学。免疫应答能够使机体对抗原产生刺激,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一般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是有益的,能够产生感染等维持机制平衡的免疫保护作用。有时,当免疫功能出现失调时,就会对机体产生一些有害的反应和结果。从建国以来,免疫学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免疫产品相继涌现,对我国一些疾病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中国目前已经基本消灭了天花、鼠疫等传染病,并且类似麻疹、破伤风传染病也大大的减少。基础医学中的免疫学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体系,在实际的发展中也有独立的方法。它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式。最初,人们用免疫学来对人们的血型进行有效的区分,在对植物毒素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免疫学技术。近年来发展的一些新技术,也为生物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手段。

2免疫学总体发展方向

2.1免疫学研究更加广泛:从基础医学中的免疫学发展来看,免疫学已经从对细胞的研究深入到对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免疫学开始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它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例如:新型免疫细胞的发现及其功能的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功能调控及信号控制机制。新型分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的研究对疾病治疗的意义更大。基础医学中免疫学的发展,对临床起到了积极的意义。2.2免疫学与多种学科相交叉:免疫学和其他多种学科交叉,有效的促进了免疫学和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例如免疫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交叉,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的研究免疫反应、识别之间的机制,有助于加快对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免疫细胞的发育以及结构功能都是分子生物学等的研究模型。

3近几年免疫学项目的进展

3.1免疫识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对TLR免疫信号调控机制进行了解,能够发现其通过结合抑制了磷酸化解,从而增强TLR和RG信号的产生。这是首次对蛋白质可以抑制并增强细胞因子的抗病毒。这一成果的发现,意味着在对病毒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单一的分子作为支撑点,在加强治疗疗效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抑制损伤。3.2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识别和调控:目前,我国学者发现了对免疫应答负向调控功能的突状细胞,并且进一步的证明了DC的调控功能只是存在于分化阶段,对于不同的亚群以及基质微环境和接受到的刺激调控等因素,提出了更加成熟的突状细胞在基质微环境中再分化从而形成新型的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观点。对基质细胞微环境的发挥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使其验证了“基质微环境免疫自稳”学说。3.3免疫信号转导机制与疾病的关系:目前,免疫信号转导机制和疾病的关系是免疫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的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抗病毒信号通路研究方面,发现了一个接头蛋白位于线粒体外膜,其在和RLR受体结合后,通过招募其他的蛋白分子刺激下游信号使其转变为通路。我国学者从人树突状细胞出发,率先克隆了一个新的分子,“死亡抵抗蛋白”,通过进一步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帮助机体有效的抵御病毒,防止感染。

4免疫学发展的建议

4.1坚持研究特色,创新技术:我国基础医学中免疫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但是和先进水平相比仍旧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就需要对免疫学的技术和机制做出一定的创新,加快理论的研究,制定明确的而目标。要针对现当代世界的研究状况,瞄准着眼点,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这不仅能够取得一系列的成果,而且能够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而使我国的免疫学能够有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4.2解决实际需求,开展医学研究:在基础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一些进步,但是利用基础所取得的成果可能会使相关疾病做出预警,实现早日预防,最终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有利的支撑。从我国基础医学的免疫学方向出发,将临床工作与研究的方向相结合,更加能够实现对生命的动态化整合和转化,实现分子、细胞之间层次的转化研究,使基础免疫疾病得到相关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临床免疫学也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像感染、肿瘤问题以及一些特异性治疗措施的实施,相关生物制药也需要基础免疫研究的发展。4.3加强交流合作,提高队伍的组织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更加重视。要想真正的促进免疫学对基础医学的作用,就必须加快利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学科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实现强强联合,达到技术攻关。通过相关转接进行技术攻关,共同探讨,更好的提出一些实际的解决办法,制定免疫学发展的目标以及技术路线,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深入到免疫学的研究中。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利用各单位之间的优势资源,对一些计算机平台进行运用,提高队伍的组织性。

5结语

随着当前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有望在免疫学中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治疗一些疾病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在国家中的地位,同时为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提供科学化的指导,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祁灵.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陈芳伶.中医免疫学的构建[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王璞玥,徐薇,孟庆峰,等.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2015,29(2):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