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1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建设生态文明,是全新的命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去探索、去实践。由李裴、邓玲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建设贵阳实践系列丛书》为我们总结了经验,提供了范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面喻。贵阳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擎火先行的探路者,其经验值得关注和借鉴。如何使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贯穿到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如何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全面系统研究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究,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通过阅读《丛书》获到启发、找到答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如何贯彻落实这重要精神,着力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丛书》展现的贵阳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模式、路径和策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构建生态倒逼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二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力;三是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动力;四是构建法制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力;五是构建产业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六是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力。
中国梦,激励召唤着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梦正在探索中。但梦就在脚下,只要我们信心百倍地投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构建全球视野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作者系贵州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公民;环保意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问题。世界各国已经清醒认识到各国必须联手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2012年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制度的高度,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进。
近年来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人们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更要善待大自然、修复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的“伤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公民环保意识培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生态危机的倒逼,要求我们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表现:资源日趋紧张。煤炭资源开采量巨大;石油严重依赖进口;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环境恶化。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人居环境日渐恶化;人的公德和环保意识差。公共卫生安全出现危险。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文明经历了三种形态:农业文明时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文明时期基本上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的对自然界进行的改造活动,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可以说的大体上可以忽略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地丰富,而与之而来的是资源被破坏式地掠夺、生态受到极大地毁坏;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为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人类开始反思,各国纷纷重视对环境及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因为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健康延续的必要条件。
(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前的生态现状与GDP世界第二的地位极不相称;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当前的生态现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民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有利于吸引留学生回国;有利于利用外资;有利于避免我国资金外流。
二、公民环保意识培育与污染的现状
(一)公民环保意识的现状
1、公民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受考核指标的制约,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资源环境的保护,没能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受传统的粗放的生产方式的影响,粗放型经济是建立在劳动力资源大力集聚和科技不是十分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对资源的利用往往只注重开发而不注重修复和保护。2、公民漠视环保问题。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广大民众忽视生态保护,不了解、不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没有重视生态保护问题;养成教育不够。3、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的负面影响。项目审批不严格。各地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对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应当及时叫停,不能唯GDP而破坏了环境,应坚持“两不”的做法;执法不严。相关执法部门不能碍于地方发展的压力,应从自身职能职责的角度,大力监管辖区的企业,对有损地方生态的企业果断重拳出击,坚决打击甚至叫停破坏生态的企业。
(二)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1、污染范围广。从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看,从天空到海洋,从陆地到河流,从地表到地下,无论是空气、水源还是土壤,都广泛地被严重污染。2、污染程度高。水资源污染情况: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地下水只有3%。土壤: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空气: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3、污染程度堪比史上最严重。1952年12月伦敦,在浓雾弥漫的四天时间里,死亡的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有研究称,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的过早死的人数达到8500多人。
三、对策
(一)提高我国公民环保意识的对策
1、政府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政府、社区和学校等要建立平台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关心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赋予公民参与过程中一定的监督权力,以提高他们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公民监督、举报的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其中并做出一定成绩的公民给与一定的奖励,以增强参与的动力,让配合环境的不良行为无存在空间。2、学校要在公民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应开展环保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3、积极发挥NGO或社区在环境保护和环保意识培育中的作用。4、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名人要通过主流媒体推介或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相关的知识,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环保中去。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中国政府要定期《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白皮书。让国人了解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情况。因为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安全以及民众生产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生态农业、第三产业,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和能源的过度依赖。3、制定健全的生态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予以严惩。首先,相关职能部门极其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法律,绝不允许知法犯法;其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予以严惩,绝不姑息。4、要切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8102
生态文明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与保护生态环境,它是人类文明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种注重长远的发展方式,它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情形时,要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善于抓重点,先解决主要矛盾,再逐个解决次要矛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紧密联合,努力为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选择一条适合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利益,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一种长远发展模式,强调制约的相对性,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发展与资源的有效管理改善制约。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之和。它开创了人类发展的新阶段,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与我们长期倡导的环境保护相比较,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备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我们不能贸然的将生态文明简化,它是一个多元丰富的概念,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行。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总结各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转变生产与发展模式,坚持良好的发展理念。
1.2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与最为迫切的问题,做到时刻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阶段,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创造出适合于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使人类不再过度脱离自然环境。
1.3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只有自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才会主动改变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故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人民群众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亲身践行,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与严峻性。
1.4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人和人、社会的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倘若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那么人与社会以及人之间的相处必定会处于不和谐的状态。只要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生产与生活秩序必定会打乱,能源、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必定会变得十分尖锐。
2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用辩证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我们既要肯定取得的成果,也要发现它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党的十重点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要想完全改善生态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2.1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恶化
近年来,人们将发展的重心放到了单一的经济发展上面,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叫做发展,于是GDP的增长成为了发展的唯一指标。往往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对生态环境会造成致命性的破坏。我国一直以工业大国闻名于世,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世界工厂,将高投入、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粗放型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后果是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只会一味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2人口基数大,整体素质偏低,缺少生态文明意识
在全世界众多人口中,中国人口数量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中国14亿多人口中,农民所占比重较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相对较弱,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多数情形下,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并不是有意而为,却在无形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由于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的生态效果缺乏认识与了解,一味地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没有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参与甚少,于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众便丧失了话语权,只能遵循政府意志,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相当薄弱。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占全世界的10.48%,却有60%的水泥消耗率,20.3%的能源消耗与48%的钢铁消耗,在我国大多数城市我们都可以见到一种现象,许多楼房建好了,在很快的时间内又被拆毁,然后又进行重修,马路中间的花坛建好了又拆了重修,这种大规模的建房又拆房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水泥,水泥的制造有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与煤炭,公众对于资源的错误认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2.3资源短缺,浪费严重
我国作为世界资源大国,资源总体数量较多,但人均资源却相当匮乏,我国森林资源仅为全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为28%,主要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50%,我国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成不均衡的状态,并且资源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根据统计可知,美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与资源不足中国的1/3,日本不足中国的1/6,发达国家对于钢筋水泥、木材的消耗不足中国1/8,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对于能源资源的消耗十分大,其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按照这种方式计算,我国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枯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
2.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掠取与过度开发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越来越突出,数据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了198万平方公里,每年约有50亿吨的土壤因为水土流失而丢失,环境污染现象也随处可见,生态破坏的范围也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其破坏程度也越来越深,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一味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却置之不理,环境污染不仅会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损失,换句话说,用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的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3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由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不会对自然进行无止境的掠夺,而是将自然环境视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平等与尊重的。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对自然进行掠夺与开发,对生态环境没有应有的尊重与珍惜,从而造成了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生态文明是一种致力于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文明,它倡导人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再做自然的主宰者,对资源不再一味掠夺,而应该充当生态环境的管家,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3.2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生态自觉意识,一个人只有意识到某件事情关乎到自身切实利益时,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地参与。其中,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立规范系统化的文明教育体系,大力宣传生态破坏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3.3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资源
绿色消费作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种方式,应该被大力推广,鼓励在消费的过程中对垃圾进行妥善处理,提倡购买绿色产品,减少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积极引导人们在追求舒适方便的同时,节约资源,做到可持续消费,这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当代人的消费需求,也为我们后一代的消费节约资源,为他们的生存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公众也应该相互监督,对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给予严肃批评,政府要及时主动的公开生态环保信息,让公众共同参与,保障他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让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变无声为有声,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3.4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重视网络整合
目前,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宣传途径为学校、政府、大众传媒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诸多便利,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通过大力的宣传使之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具有高度整合的作用,具有及时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大众传媒,应使其成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为止,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中国社会已经开启了大规模网络化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这一平台,传播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举措,同时广泛收集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及建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不应当只是简单的保护环境,政府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等平台定期对外信息,关注民生,整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发挥网络宣传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做到不仅为当代人谋福利,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成.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J].思想理论研究,2014,(04):38.
[2]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7.
[3]彭向刚,向俊杰.中国三种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反思与超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5.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
“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陌生的。美丽中国首先是针对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资源环境而言的,但其涵义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保护生态一点上,美丽中国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是贯穿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美丽中国”就是要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既要兼顾环境状况,又要更加关注对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只是一味盲目的追求经济总量的上涨而无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是要在追求经济上升的同时也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时刻谨记:环境秀美但经济落后不是美丽中国;经济强大但生态恶化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在这里,我们还要避免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讲不要因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并不是意味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在经济发展领域裹足不前,从而放慢或延缓对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树立的一个观念就是:不管是为了保护生态而牺牲经济发展机会还是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的经济发展,都无法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都不是科学的发展,都不是人民心中所期待的那种发展状况,都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式。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键任务摆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地位。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原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在我国产生已久的概念。党的十报告中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系统的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对这一概念态度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与经济发展相伴随而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无法再忽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制约越来越突出。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逐步上升。各种自然资源的短缺也开始影响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全国现在大部分大、中型城市都普遍缺少生活用水,耕地逼近1亿红线,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此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各种极端天气出现地越来越频繁,这些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2.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焕然一新。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产生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实现的,我国经济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进入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借鉴多国发展的经验我们要认识到,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积极采取各种科技手段,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更好的结合,将这两方面的建设共同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共同致力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3.稳固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更多的参与到了各项国际事务当中。因此,我国在各种国际组织、各项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公正地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世界经济危机来袭时,沉稳应对,为世界经济的恢复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就在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资源消耗大、浪费大、环境污染大。这些都无不影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影响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形象,并且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这当做攻击中国的武器。
基于这些问题,使我们不能再忽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踏实地完成了这项事业,才能使中国的形象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吻合,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大国形象名副其实。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着力点
鉴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切实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以下几个着力点是需要注意的:
1.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美丽中国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制度环境保护。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未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努力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各项制度。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好让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顺利进行,确保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工程顺利开展。
2.建立完善的监督、奖惩机制
只有可靠地制度保障而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制度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只是扎实推进监督工作而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那再有力的监督也是枉然。因此完善的制度、有力的监督、合理的处理三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以及人们健康的工业企业,及时发现这些企业的不端行为并大力惩治,必要时可通过责令其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这些措施来对其进行惩治。总之,无论是监督还是惩治都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敷衍了事、走马观花。因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本来就是企业无可推卸的责任,无论在何种经济形势下,企业都必须遵守各种环境保护的法规、条例。
此外,浪费资源,排放不达环保标准的废弃物,就是将其企业自己的环保问题大众化,是将本来应该由企业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社会、人民,就是企业造污,人民买单,这不仅仅破坏了生态环境更是损害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对于这种危害环境且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加强监督、大力惩处。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那些在生产中较好贯彻环境保护理念的企业,可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将这些企业当做行业楷模加以宣传,进而激励其他企业向这些企业学习,以先进带动后进最后形成一种全社会的企业都自觉贯彻实施生态保护理念的良好局面,使这一理念成为一种全社会都推崇的良好风气,进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3.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列为地方经济发展质量、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都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水平、领导干部政绩的衡量指标。这就导致了有些官员在其任职期间总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提高,只在乎短时间内的政绩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造成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背道而驰的情况。这些地方重量而不重质,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不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往往是当前制约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就更要把环境保护列为经济发展质量、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这样就可以促使领导干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促进从整个决策层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引起更多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才能自上而下的进行传达、有效落实,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4.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民众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族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同样也是美丽中国最有力、最坚强的建设者,最主要的力量源泉。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的宣传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环保知识普及教育,使人民了解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唤醒人民大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去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要培养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消耗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推动人民群众形成新型的消费习惯,让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习惯,从而积极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总之,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停留在嘴边,而要切实的付诸行动。这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参与,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教育人民,培养引导公众的参与热情,只有动员起全体人民加入其中,建设美丽中国才不会仅是一句空话,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生态
1生态公益林的类型
生态公益林按主导功能和培育目的不同,划分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2大类。其中防护林是指以国土保安、防风固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具体划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特种用途林指以保护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国防、森林旅游、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具体划分为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自然保护区林。
2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2.1净化空气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空气是必不可少的,人若是脱离了空气在真空中无法存活。但近年来,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掺杂着一些对人类健康不利的化学分子、滞尘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生态公益林,有利于净化空气。
2.2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我国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面积达1.53km2×106km2,并且还在扩大中,20世纪90年代,全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2460km2。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等地连续多次出现大范围沙尘暴天气,使北方城市风沙遮天蔽日。生态公益林的根系通过分泌粘液、固结土壤,有效防止水蚀、风蚀和温差巨变,可以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天气。据统计,湖南省199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664000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7.9%,每年流失表土达1.7亿t。广东省从1986~1992年,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426kn2。1999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3610 km2。
3生态公益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
3.1提高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建设”,包括恢复森林生态、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以及保护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公益林可以使林内生物多样化,也可以建立良好的公益林生态系统,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2提高森林覆盖率
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不断扩大生态公益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的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上升,可减少风沙的侵袭,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生态环境便会得到缓解与改善,并且可以应对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会导致山区人民的收入减少,为了保障山区人民的生活,政府和国家要给予山区人民生态建设的补助、也可以借此机会,宣传保护生态公益林,维护生态文明环境。在公益林区,要在林地草地,树立保护牌,将有关于公益林的内容印刻在保护牌上,提醒山区民众,从而使民众了解公益林,在了解公益林后,能主动保护公益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生态公益林
4.1保护生态公益林使其多样性
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不仅仅是保护林木,还要保护林下动物、植物、土壤、微生物。在这样的保护中,会有一定的层次感,像食物链一般,使在空间内分布的生物共同生存在生态公益林,既可以丰富食物链,又可以激发出生态补偿功能。生态公益林中,有乔木、灌木、草本、菌类等,动物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等。由此观之,生态公益林里的生物是多样性、多元化的,也具有可持续性和动态性。这样的生态公益林,具有完善的食物链,所以,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较为迅速,达到水土保持和降低径流的作用,实现区域小生境的良性构建。
4.2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生态公益林
我国已经开展生态补偿政策,生态补偿政策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人民群众意识到这一点后,便会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宣传保护生态公益林,维护生态文明的环境。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现代林业 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把握的一个新亮点。在生态建设中,林业是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着关键和纽带作用,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这就需要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这个共同居住的地球营造绿色的发展空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元素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林业是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除提供着社会生活与发展所需要的多种林产品外,还承担着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主要任务。如何正确处理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所有林业工作者需要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林业资源的基本状况,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影响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更是生态文明的标志,担负着改善生态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使命,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绿色纽带,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近年来国家下拨专项资金,建设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大幅度增加林业补贴资金支持造林、森林抚育和良种培育,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格局,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我国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新时期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林业发展及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属较低层次。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林业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身,是林业的特殊属性。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加快林业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抓好林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是研究确定现阶段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石。
解决生态问题是林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以生态建设为主不能有丝毫动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必须首先服从和服务于生态建设的大局。加强监管与引导林业产业的发展,引导资本进入林产品的高端化领域,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竞争力,以缓解林业生态建设所承受的压力,将林业产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视野,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幅度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用生态系统的理论、方法来培育、管理、保护、开发利用森林。将生态系统观点贯穿于经营森林的全过程是发展生态林业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运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全盘谋划;以生态合理性的战略思维,对关系到林业发展和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探索;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可恢复的合理范围内,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增加经济总量的短视行为,有效地避免破坏环境、耗竭资源的现象,自觉地以自然生态规律为指导,保持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统一协调发展。
3 结语
根据生态化、市场化、工业化的要求,结合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合理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扩展林业发展空间,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实现由资源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的转变。进行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益。
在当前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前提下,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是需要不断探索与钻研的课题。现代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并提供战略支撑。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