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知识

酒文化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堪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从来就是鲜明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因为经济以同质性为其发展路径,文化则以多元为其运行轨迹。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繁荣。恰恰相反,由于人们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过多关注,对传统东西的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1)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3)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4)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5)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更让我们气愤的是,一些国家和个人为了商业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纷纷来中国寻找淘金点,针对目前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漏洞,对我国的一些历史、传统知名人物进行注册,以中国文化名人来创作影视节目;或者抢注我国知名但未注册的商标,等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越发严重。

3、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完善

根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经验,笔者认为,一部开拓性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应当确立以下保护机制:3.1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通过普查,全面了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普查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的系统工程——编纂十大文学艺术集成志书。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l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15万首,民间舞蹈1.71万个,文学资料50亿字。在调查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许多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被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也有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重新焕发出生机,因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意义重大。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得以规范而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应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普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府的责任和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

3.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点保护和传承机制。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濒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国际采取了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保护和抢救;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政府一方面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方式予以抢救,另一方面给予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民间技艺。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法律应该明确规定:认定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标准,政府公布重要民间文化遗产的名录并指定保持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应权利和荣誉、赋有的义务。为了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法律还应规定:政府给予长期生活在民间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以“民间艺术家”的荣誉;对于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该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的地方,政府命名其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该艺术的弘扬;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它们进行创作和演出。超级秘书网

3.3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不失为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一些省区都在进行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划,为了规范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立法应当明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行政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此必须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

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历史要保留,文化对我们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而一些民间工艺更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里一些独特的手法和理念,如中医,更是让我们收益无穷,我们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国家和国人都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治国主编.西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

酒文化的知识范文2

自20世纪初知识管理这一新的概念被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重塑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有力途径[1-2]。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作为企业关键性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未来价值之所在。企业成功推行知识管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企业组织文化是影响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需要对组织文化进行变革,以适应知识管理这一战略的实施。本文重点讨论基于企业组织文化类型的知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概述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Catherine ,Tomas,and etc. (2009)【Alavi, M., &Leidner, D. 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应用、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建其核心能力的关键所在。Alavi andLeidner(2001) 在其研究中表明一个企业的知识资产能为企业产生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公司有效整合,储备及传播现有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其建立知识型资产竞争优势的基础【 Alavi, M., &Leidner, D. 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因此,知识管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热门的研究领域,吕双在研究中提到,中国在知识管理领域发文量已经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中国知识管理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吕双. (2012). 国际知识管理研究的领域分析Ⅰ:基于知识地图的聚类分析. 情报杂志, 31(2), 118-123.】。在这众多研究中 ,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组织文化概述

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Scott-Findlay香农和埃斯塔布鲁克(2006)指出,这些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Scott-Findlay Shannon, Estabrooks Carole A., 2006.”Mapping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in nursing. In: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6(5): 498-513.】,也可能影响组织的管理系统。Rahmati、DarouianAhmadinia(2012)文化的类型分为树类型,是疏远了文化,民主文化,分别和敌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角色,他们将影响员工参与和可用的策略对员工【.Rahmati, V., Darouian, S., &Ahmadinia, H. (2012). A Review on Effect of Culture, 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Behavior on Organizations.Australian Journal of Basic & Applied Sciences, 6(3), 128-135.】。

酒文化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剪纸艺术;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学习氛围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向往快节奏生活,不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造成扬州剪纸的艺术形式面临着走向衰弱的局面,后继无人。因此,美术教师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将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有效传承,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

一、剪纸艺术校本化的意义

扬州地区的剪纸艺术遍布民间,学生从小就能在生活中见到剪纸的身影,对其艺术形式较为了解。因此,美术教师应当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发挥地区特色,进行校本化教学。美术校本化教学,通过对当地剪纸艺术的教学,能使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感知剪纸艺术的魅力,并且能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使学生加深对当地艺术特色的认识与了解,提升美术教学的特色化,打造独特的学习教育品牌。此外,剪纸艺术是以学生动手为主的艺术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运用多种感官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剪纸艺术中的独特风格,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剪纸艺术校本化的条件

1.对当地的剪纸艺术有充分的认识与喜爱

在进行美术剪纸艺术的校本化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对当地的剪纸艺术有较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剪纸艺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教师一定要从内心深处喜爱剪纸艺术,只有教师真心喜爱剪纸艺术,才能发现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对其有深入的认识与领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剪纸艺术进行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传承。

2.教师注重自我发展,提升教学能力

要想使学生深入感悟剪纸艺术的魅力,只有教师自身的艺术功底足够深厚,才能更好地进行剪纸艺术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注重自我完善与发展,经常到民间作坊中去学习,感受老艺人的文化底蕴以及艺术手法,提升自身的相关艺术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剪纸艺术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感知正宗剪纸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进行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剪纸艺术校本化的教学实践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校本化的教学中,剪纸艺术的教学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美术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老艺人的创作方式、所处的环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更好地置身于剪纸的艺术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对于剪纸艺术形成深切的情感,促进学生喜爱剪纸,从而进行剪纸艺术的传承。再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将优秀的剪纸艺术进行清晰的展现,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剪纸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投身到教学环境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网络上的相关剪纸图片、视频与相应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感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制作微课件,将教师自己的剪纸过程进行展示,并且进行多角度的展示,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剪纸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剪纸艺术。此外,微课的制作,还可以让在课堂上学习不透彻的学生在课后M行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剪纸艺术的校本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当地的剪纸资源,教师可以将美术教育的时间集中起来,带领学生拜访当地的剪纸老艺人,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提升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喜爱,提升学生对于传承剪纸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并且,让学生在老艺人的作坊里进行剪纸练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认知与感悟,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传承的必要性,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从而使扬州剪纸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

总之,剪纸艺术的校本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当地剪纸艺术的深入认识与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强化学生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从而更好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酒文化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文化 学生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作者简介]孙怀安(1973- ),男,山东聊城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高职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4012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43-02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高职文化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对高职文化的研究日渐盛行,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职文化理论方面。多数学者认为,高职文化的构成应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当前高职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是缺乏实证研究。学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高职文化的认知状况反映了院校继承和传播高职文化的效果。对高职文化的认同是对高职文化建设的肯定,对高职文化发展的愿景是学校制定高职文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本文试图从高职学生的视角出发,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学生对高职文化建设现状的认知,找出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随机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占96%,调查数据为本文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学生视域下高职文化建设状况及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发展中创造的高职文化如何在流动的学生群体中传承,并得到认可和认同是关乎高职文化有无生命力的重要一环。研究学生群体视域下的高职文化建设并找出不足之处,对高职文化建设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而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可让我们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高职文化。我们主要从学生群体对建设高职文化的意义、高职文化所包含的三个主要内容以及对高职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传统文化、校园网络、学生社团等因素的认识来设计调查问卷,并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所在。

(一)学生对建设高职文化意义的认识

一般来说,文化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照此思路,高职文化也必然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而高职文化相对教学、专业建设及实习、实训来说是隐性的,有时只能体会而并不显露出来,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否能认识到建设高职文化的意义呢?调查表明,在高职文化和学院发展关系的认识上,有高达75%的学生认为两者相互影响;在高职文化对学院建设的意义上,有51%的学生认为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分析可知,学生群体能认识到高职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为它无论对学校本身还是对个人的完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学生群体对建设高职文化的认同可以增强学生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对这种认同的正确引导与激发,势必会转化为学生建设高职文化的热情,并进而促进高职文化建设。

(二)学生对高职文化三项内容的认识

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必然会沉淀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文化则会呈现出历史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学生群体具有流动性、变化性。高职文化的稳定性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两者之间势必会产生冲突,对这种冲突的认识能为我们提供解决两者冲突的思路和方法。

1.精神文化。校训、校歌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校训更是高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项针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校训问题上,只有37%的学生知道本校的校训,有62%的学生误把办学理念当成是校训,大部分学生分不清校训和办学理念;校歌问题上,74%的学生认为本校应该有自己的校歌;思想政治课无疑是传播宣传高职文化的重要阵地,有6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对高职文化的建设应起宣传作用;在传播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上,只有44%的学生偶尔去过学术或人文讲座,另有29%的学生从没去过;对精神文化的认识上,高达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文化气息不浓。分析上述数据可见,学生对精神文化认识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认同思政课对精神文化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精神文化的认识并不清晰,甚至达到无知的程度,对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现状并不认可。由此可见,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不足:一是精神文化在学生群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并被认知;二是传播精神文化上的措施有待改善。

2.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显性的,也是最能检验高职文化建设现状如何的重要标准,主要通过楼房、道路、园林等载体表现出来。但调查显示,49%的学生认为学院的硬件对高职文化的体现上做得一般,43%的学生认为做得不好,46%的学生认为应该用采用有文化底蕴的名字来命名道路。分析可知,学生对物质文化的建设现状并不满意,并迫切希望学院能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同时,数据也揭示了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的不足,表现为物质载体对物质文化的体现不足,特别是在能体现物质文化的文化标示上做得不好。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为师生的行为提供准则,是学校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调查显示,有56%的学生认为学院的校规校纪比较宽松。松散的校规校纪离高职文化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也不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因此,应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

(三)学生对影响高职文化建设因素的认识

高职文化建设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传统文化、校园网络和学生社团是三个主要因素,它们或为高职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容,或对高职文化的传播起重要影响,对这些因素的充分发掘利用可以促进高职文化的发展。

1.传统文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传承性。虽然时代变迁,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被现代文化所吸收。高职文化建设也要吸收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原因在于高职学生大都来源于本地区,长期受到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早已产生了认同感。调查显示,有高达67%的学生倾向于过七夕节,53%的学生认为学院在建筑物、校容校貌等方面与当地传统文化的结合度不高。这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认同,但同时对高职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外在物质载体存在的欠缺有所不满。

2.校园网络。互联网是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的繁荣必将带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以其传播信息的方便、快捷备受中国年青一代的青睐,受欢迎度远远超过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宣传形式。互联网备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青年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大量的时间专门坐下来读书、读报。要进行高职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种形式,搞好校园网建设。调查显示,有61%的学生认为传播学院信息的最好形式是校园网,远远超过橱窗海报(7%)、广播电台(14%)、宣传栏(24%)等传统宣传模式,但有75%的学生只是偶尔浏览校园网,究其原因是,校园网大都报道学校一般事务性的工作,内容与学生无关,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学生对学院通过校园网传播高职文化的效果评价也不高,66%的学生认为做得一般。分析可知,学生认为校园网是传播信息的最好形式,但对校园网的建设感到不满,认为它在高职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3.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其活动内容、方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喜好,是与广大学生联系最紧密、最易被学生接受的一种形式,同时社团的活动是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进行高职文化建设可以利用社团这种中间纽带的作用,通过社团将高职文化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59%的学生认为社团是参与发展高职文化的有效平台,但56%的学生认为学院社团组织的活动质量一般,这也导致54%的学生认为社团在学院高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般。另外,有高达6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兼职等社会平台是参与发展高职文化的有效平台。分析表明,学生充分认同社团在高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对社团组织的活动不满意,更加青睐于能给自己提供社会经验、丰富人生阅历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生视域下高职文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如何建设发展好高职文化,从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上文主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职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可归类为四个问题:精神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熟识度不够;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足;传播高职文化的校园网、学生社团等有效方式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制度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实行。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采用多种措施提高精神文化在学生中的熟识度。相对物质文化来说,精神文化具有隐性的特点,需要个体从周边的人和物中去感知、体验,因此,精神文化的传播需要有一个能体现其内容的源体。提高学生对精神文化的熟识度也应从增加体现精神文化的源体方面着手。

教师应担负起传播精神文化的主要责任。传道处于教师三大职责中的首位,对高职教师来说,这种“道”的主要内容应是体现高职文化特色的校训、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要时常把高职文化融入自己所教的课程中,让学生时刻体验到高职文化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引领作用,逐渐熟识高职文化并认同。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讲解校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办学定位等,增强对院校的认同感,同时还要把中国及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发挥学生辅导员的宣传作用。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较任课老师来说,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更多的情感存在,因此,应充分重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作用。辅导员要把高职文化贯穿日常的学生工作中,通过日常琐事来具体践行精神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精神文化无处不在。

举办人文讲座增强人文气息。倾听人文讲座可起到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荡涤心灵的作用。学院要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各种人文讲座,通过人文讲座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涤,为以后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打下基础。

第二,文化标示及环境建设,彰显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物质文化的两个主要方面是文化标示和环境,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使人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文化的存在。文化标示是表现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室、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走廊、室内要增加体现高职文化的宣传栏、标语口号等,使学生时刻受到高职文化的熏陶。在代表学院形象的统一办公用品、名片、纪念品上要体现高职文化的内容,增加高职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在外界的影响度。同时,要创作体现高职文化的校歌,以凝聚人心,增强对学院的认同感。文化环境建设能为师生提供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和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要在学院建立展示橱窗,展示能体现传统文化并有教育意义的图片、作品,展示学院的重大成果。要开展楼宇文化建设,把能反映学院办学历史、发展现状、规划目标等的图片布置在楼内大厅。要对校内的道路、教学楼进行命名,名字的选择可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地方特色。

第三,发挥好校园网、学生社团传播高职文化的作用。校园网是宣传高职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专门开辟文化板块,组织专门人员对其内容进行更新,大量发表能体现学院发展特色、学院文化建设领域的新成果,其中要包括大量和学生有关的活动,以引起学生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同时,校园网还要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校园网可开辟社区允许师生就学院某个问题发表观点意见;学生也可倾诉自己的烦恼,由其他师生帮助出谋划策;学生也可以一些有关兼职及日常生活琐事的信息,使校园网成为学生了解学院大小事务且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个平台。

学生社团要想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宣传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舞台,就必须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指导,定期更新活动内容,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学院宣传部门要制定学院文化宣传的内容纲要,联合学生部门对社团组织的文化活动进行审核、指导。同时,学校每年还要举办几次高质量的、学生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关注度,并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还可多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社会实践锻炼,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让在校园内接受的高职文化熏陶能在社会上真正发挥作用。

第四,文化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制定规章制度只是为规范人的行动提供了依据,但规章制度的执行则是制定制度的最终目标。为克服制度执行难的弊端,高职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严格遵守制度的模范作用。教师要有对本职工作极度负责的精神,按时上下课,认真备课,积极拓宽和加深讲课内容,研究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一言一行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体现出一个合格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各种素质,让学生体验到从业者对职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高职教师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担负着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这对高职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发挥专业特长,创造更多价值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上课,特别是在实习、实训期间更应按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制度对从业人员的重要性。第三,学校有关部门要保障制度的执行。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团委、教务处是直接管理学生的部门。为营造一个人人都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创造有利于高职文化发展的氛围,这些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对违反制度的人要进行惩罚,以起到警示作用。同时,还应大力表彰遵守制度好的学生或部门,以起到示范效应。通过树典型、罚落后的形式,更好地激励、训导学生改正缺点、学习先进,争做遵守规章制度的模范。

上文虽然对高职文化建设的一些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但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找出更加有效、科学的路径和方法,这应当成为高职文化建设者着力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保荣.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0).

[2]成涛.高职文化刍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6).

[3]程太生.高职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酒文化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贤子峪村 古村落 历史文化 价值

珍贵的古村落遗迹是民族悠久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山东古村落保护的问题,冯骥才曾说:“现今山东地区一座完整的原真的古村落也没有了。”山东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其省会济南亦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保护好现在仅存的山东地区的古村落遗址,特别是济南周边的古建筑,是研究当地风俗地貌、社会历史重要的事实依据。

一、“石头村”质朴的人文艺术气息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贤子峪村,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平阴镇,又被称为函山峪、岱西村。村子东南北三面环山,其石屋建筑、院落结构依然可见明代的建筑风格,是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村落之一。正确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并意识到其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才能让人们更好地重视和珍惜。

(一)生态和谐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貌展现了贤子峪村的魅力

深藏山凹中的贤子峪幽静清新,依山而建的古村落,高低错落有致,体现出一种纯粹的美。利用当地石材垒砌的古院落、古石阶,再加上汩汩清泉和珍贵的古树――500多年历史的皂角树,无不体现了现代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

贤子峪村保留了部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用蛮石和天然原木建成。其别致的门窗及精美的石雕、砖雕依然清晰可见,如此的巧夺天工,且能够与建筑主体结构完美融合。房子冬暖夏凉,非常实用,体现了建筑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清新雅致的自然环境更使这个石头村永葆生机。

(二)淳厚质朴的民俗民风展现了贤子峪村的历史渊源

在贤子峪村的一个古院落内,主道的两旁有两棵椿树,一香一臭。“一路之隔,香臭明分”,也许最早的房屋主人是在用树做教材,告诉子孙,人生在世要明事非、懂善恶。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至今仍是探索贤子峪古村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顶屋、高路桥、玫瑰花等众多民间传说故事更为其增添了一丝难以形容的神秘气息。

(三)辉煌灿烂的名人文化展现了贤子峪村的文化底蕴

“在宗法制的传统农村里,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是‘耕读传家’。耕是生活之本,读是农民攀登社会阶梯的唯一道路,科举的道路。教子弟读书,是宗族共同的大事。”①贤子峪村的始建者张宗旭所创办的函山书院,培养了众多的文人贤士,著名的明代八进士中,其中就有5位在贤子峪的函山书院读过书,其中最有成就者,当数于慎行。他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诗文俱佳。神宗时词馆中以于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之冠”。璀璨的历史文化流传着许多文人名士的传奇故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人们去慢慢体味。

二、历史遗迹的传承

居民的思想意识、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传统文化的种种局限性都是保护与开发古村落的阻碍。根据贤子峪村的实际情况,对其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发展势在必行。

(一)深入研究贤子峪村的历史文化,探索其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只有当文化的拥有者真正认识到了其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对古村落文化遗产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②开展对贤子峪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工作,实地采集信息,建立详细的文化和遗迹保护档案,能够让居民意识到其深层次的艺术价值,从而去珍惜古村落,更有助于将古村落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带来经济效益,造福于后世。

(二)注重贤子峪村的民俗文化宣传与古村落的发展规划设计

在深入了解贤子峪村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古村落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加大对其民俗文化的宣传工作,既包括村落的明代规划布局、石材建筑结构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又包括质朴的民俗民风、生活形态等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这样才能让人知道贤子峪村,了解贤子峪村。合理利用贤子峪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宣传教育,才能创造出更有竞争力的平阴文化旅游品牌项目,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完善和健全利于贤子峪村开发保护的制度

依照国家颁布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对贤子峪古村落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完善制度,明确贤子峪村的保护、修整及更新的地域、范围,不能开发过度,如果打破原本的特色,植入较多的商业气息,会适得其反。

平阴县、镇的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成立专门审查组织,制定严格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加强规划管理,保存贤子峪村在原有的风貌基础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让仅存的这些古建筑文化由于人为原因而消失殆尽。

(四)政府的支持保证贤子峪村的保护开发工作顺利运行

做好贤子峪村的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确定其发展规划制度,健全完善古建筑相应的一系列保护措施等,都需要政府的鼓励政策,进而大力支持和推进。另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广开投资渠道,设立古村专项保护基金,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指导规划,从而保障贤子峪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开发工作正常运作。

结语

古村落建筑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一般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建筑也以其独特的符号语言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明,反映着不同朝代的生活印迹,记录着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贤子峪就是一首人与自然、人与人甚至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抒情诗。由于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原著居民日益减少,贤子峪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各方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李解.山东古村落之痛[N].山东商报,2011-9-16(B05).

酒文化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博客空间;教育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60-04

博客空间不是简单的网络日志,也不是一个仅为个人发表看法的网络平台,而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典型性的在线教育媒介。在博客空间示例下建构教育文化,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建构具有先进性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具有典型性的教育实践范式,并将优质教育资源呈现于博客空间这样的公用网络平台之上,将优质的教育文化转化为社会学习共同体的开放性、公益性资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做出有益尝试;二是建构具有教育文化特质的博客空间,在博客空间中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和教育活动,尤其是开发教育文化微课程,依托博客空间的即时互动等特性,充分发挥博客空间的在线学习、评价与管理功能,在博客空间平台上建构开放性学习范式,尝试慕课学习形态,让学校教育文化示例于博客空间,进而在博客空间的互动反馈中优化教育文化。据此而确立的博客空间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质研究,既具有现实的行为价值,又具有前瞻性的深远意义;既具有个体学校的实践价值,又具有教育文化的普适价值。简言其研究目的:一是建一所具有教育文化特质的实验学校,二是建一个教育博客网站,并将二者整合为具有普适价值和推广意义的在线教育范式。

一、“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博客文化

博客是网络媒介,在微信、推特等社区网络流行的大数据时代,博客似乎已经落伍,但将一个学校网站上的博客媒介做出“博客空间”这样的在线教育网络平台,需要对博客空间做出文化定位,而这样的文化定位是让博客空间独具教育文化特质的前提,所以博客空间不是一般意义的博客,而是“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博客空间。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空间”,是充分依据“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理念,突显“以文化人”的教育文化功能,挖掘区域教育文化潜质,建立基于教育文化先进特性的实验学校和具有典型范式的多元虚拟教育共同体,充分展示教育的实践、理念、资源、评价、科研、课程、精神、智慧的在线教育社区。因此,博客空间的建设是基于“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文化特性,并结合卓越学校理念的开发和推普,构建具有典型性的虚拟教育空间,研究教育文化的价值引领,着重在德性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文化、网络社区文化等方面进行典型性实践研究,在教育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文化载体、文化自觉以及文化引领等方面形成实践性个案示例,以此影响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将优质教育资源回馈于社会。

二、智慧的、精神的、课程的、科研的、评价的空间

教育文化不是单一的学校文化,也不是一元性的校园文化,而是包含教育文化现象、文化形态、文化载体、文化自觉和文化引领的文化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博客空间示例下的教育文化特质研究,正是基于此建构了智慧的、精神的、课程的、科研的、评价的在线教育范式。

从文化现象层面建设虚拟教育文化共同体。其目的是:研究典型性的教育文化个案,并在大数据时代建构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教育博客空间;研究具有普及性、示范性的教育博客空间建设,推广并普及“博客空间”在线教育。虚拟教育文化共同体是实体教育文化共同体的理想化和网络化,如东县实验中学利用网络将上海育鹰学校、浙江丽水实验学校等三所学校建构为“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将特色学校和区域教育文化有机融合,依托博客空间的信息互通与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将教育文化做到最优化。江浙沪“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的目标指向为:一是卓越学校建设,主要以如东县实验中学的教育文化呈现为主体,兼顾联盟学校、联谊学校,博采众长,优化教育文化资源。二是卓越学校联盟建设,主要依托“博客空间”建设,统筹友好学校和联谊学校,形成具有典型化的教育文化特质个案。卓越学校众采江、浙、沪、新、青、甘、陕、湘、川教育文化精华,在2014年11月又与美国威廉斯堡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力求教育文化的中西合璧,以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差异与教育文化特质共融,以教育文化的差异性外显丰富为兼容并蓄的教育文化特质。三是学校教育文化与家庭教育文化、社区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文化共融,回馈社会,呈现出智慧的教育文化现象。

从文化形式层面构建教育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构建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铸造有精神有灵魂有文化的“全面”的人,精神引领是教育文化特质的核心,在塑造完整的、自然的、社会的、公民的教育中,教师是具有精气神的教师,学生是思想活跃的学生,家长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家长,这是理想的德性文化。博客空间的构建主要是在先进文化的精神引领之下,营造人文教化氛围,借助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全体践行的范式要求,让博客空间成为教育的精神空间。博客空间不仅营造着师德师范的引领氛围,同时也倡导着学生以及家庭的德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以先进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先进文化濡染学生品性,以先进文化辅助学习型家庭建设,惠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家庭教育的科学有效,惠及社会教育整体提升,呈现出精神的教育文化形式。

从文化载体层面建立在线学习课程体系。学校将微教学、微学习和微评价等微型课程引入到博客空间,在开发创新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借鉴慕课等在线学习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校本化的博客空间课程文化,将课程、课堂科学地构建在博客空间平台上,将学校教育课程和学校特色课堂科学构建于一体,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理交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统一于一体,从辅助课堂教学和互补学校教育两大方面建立在线学习课程。辅助课堂教学,即依托博客空间拓宽课堂教学的外延,延伸课堂教学的触角,实现课堂教学的效度,提高教育质量。互补学校教育,即依托博客空间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将隐性教育课程在博客空间显性化,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沟通,科学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优化教育的整体功效,使其呈现为多元化课程的文化载体。

从文化自觉层面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博客空间以教师专业自觉和教师教育研修为路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科学地将搭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载体运用到教师专业自觉、生命成长以及教师研修管理之中,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的他律模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理想――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博客空间示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科研的文化自觉。

从文化引领层面形成互动共生的在线评价。博客空间具有信息互动反馈的即时特征,具有在线评价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共生性,在解决了评价机制的不可控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家庭与学校教育等评价形式,以即时互动改变评价环境,以公平公开营造评价氛围,以在线评价和考试评价互补来加强评价管理,以量化和质化科学统筹,呈现出先进文化引领的教育教学评价形态。

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文化的首要特质

教育文化的特质首要为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文化历史积淀和创新发展的产物。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育文化发展,这是教育文化的根本特性。教育是上层建筑,从本质上看是精神层面的,学校的教育文化首先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只有办学理念超前,才能引领学校教育实践的先进性。如东县实验中学创办于世纪之初,“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中学生”的办学理念,是人本教育和德性教育的范例,学校发展的物质性是可以量化的,但质态的发展则是先进文化的最好诠释。

教育思想的关键又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如东县实验中学将“学会超越,追求卓越”确定为教育理想,这是学校的价值追求,也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具有追求卓越的学习理想,教师具有追求卓越的教学理想,学校具有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根本,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走向和未来的发展。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所以,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的学风、教风、校风才具有文化的先进性。

四、行动与课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长形态

博客行动,改变着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文化的认知观念,改变了教师、学校对教育文化的践行方式。博客空间是实体学校教育的数字化模拟环境,也是教育的精神家园。规章制度是外显的教育文化,而校风、教风、学风则是内隐的教育文化,博客行动构建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氛围。借助博客空间这样的表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超群的办学特色、独有的人文精神打造卓越学校,则是博客行动的关键。学校联合江浙沪等学校建构的“东方丽鹰”共同体,践行了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博客行动。如果说这还只是教育文化的环境性现象,那么校本的活动则是教育文化的活动性现象了。学校在养成教育活动中,以“四个学会”“每日十问”“十六个从头做起”为抓手,将礼仪文化精致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举手投足间;在素质教育活动中,以“三校”(少年军校、青年团校、父母学校)、“五节”(科技节、读书节、歌咏节、体育节、艺术节)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形式,将活动文化有机地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在校本教育活动中,以“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态)、“感恩教育”“性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育,将德育和德性有机融合,科学提升了学校德性文化。虽然这是一种活动呈现,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有了校本的教育活动,才具有教育文化的行动特性,而教育文化的行动特性,则是教育文化的现象成长。

博客课程,是记述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考,深入教育实践,提升文化品位的动态过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长样式。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传承性,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固化为课程时,则具有了文化特性。学校以教育博客为特色,固化为共写随笔的教师文化;以南黄海课程、乒乓课程、名著导读课程、社团课程等固化为了地域特征和生本趣味的课程文化;以图书连廊、文化展板、报栏专栏固化为了书香学校和班级的环境文化;以“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的课堂模式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固化为了“协进”课堂文化。博客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形成了学校多样化的文化样式,博客课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而教育文化正是传承与创新的产物。

五、传承、变革与创新是教育文化形成的基本路径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指出:“只有使一切事物具有生气和一切事物得以在其中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息,才是真正的学校应有的本质。”可见,教育文化的特质在于“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文化自觉,也是文化引领。在文化自觉与引领下形成的文化精神,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变革,更需要创新。

传承文化精神,积淀文化内蕴。如东县实验中学虽创建于21世纪初,但因其是从江苏如东高级中学分离而来,人本教育的价值体系,精致教育的管理文化,和谐教育的教师文化,高效课堂的教学文化,多样化的课程文化,也在传承中发展而来。学校在十六年的传承和整合、变革和创新中,拥有了如东县实验中学特有的“协进”教育文化精髓。“协进”教育文化成为了学校的价值体系,也是教育文化的精神所在。

变革文化范式,拓宽文化视域。教育文化具有传承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变革文化范式,才能拓宽文化视域,才能滋生出新文化。学校随着县城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县域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原有的精品教育文化定位已经不适应时展了,所以,学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变革文化范式。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班级,所以学校的第一抓手是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班级文化标识和文化氛围作为考量班级管理的绩效标准。班级文化标识主要指班级文化布置,在校本的统一前提下充分彰显班级个性,让班级文化既具有校本书香班级氛围,又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班级文化氛围主要指课堂的教学生态建设,以学为主、小组协进、教师引领是考量教学文化氛围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作为学习生态的考量依据,以此构建“协进课堂”文化范式。学校的第二抓手是备课组文化建设,将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文化单元来建设,以荣辱与共、精益求精、协作共进为价值引领,以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布置等为“同”,以二次备课、基于学情、个性教学为“异”,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进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大同”范式。正是因为“协进”文化的价值引领,造就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超越的文化特质。

创新文化行为,皈依文化本质。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有两个来源:一是学校历史的积淀,二是学校所处地域的丰厚文化资源。这只能说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势来自于这两方面,但教育的相通共融性决定教育文化可以在实践中创新文化。“江浙沪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是沟通江苏、浙江、上海教育文化的共同体,集三地教育文化优势,不同地域的教育实践创造了更适合学情的文化,这是交流中创新了教育文化。学校作为全国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将新教育的“数码校园”“师生共写随笔”“书香校园建设”等行动整合为“博客空间”在线教育,将特色文化整合为教育文化,这是整合中创新出教育文化。学校高质量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又以“博客空间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质研究”为课题申报并成长为江苏省“十二五”精品培育课题,这样的“博客”文化本身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出教育文化。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教育文化的生命特质。

传承文化精神,变革文化范式,创新文化行动,教育文化才能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皈依教育文化特质――人的精神和生命教育。

Education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Blog Space

HAN Ming & LI Xu-dong

(Rudo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Rudong 2264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