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范文1
滨海盐碱滩涂柽柳植物群落
1自然分布状况
以柽柳为建群种的灌丛植物群落,在滨海盐碱地上曾广泛分布。据记载西起徒骇河入海口,东至胶莱河入海口,盐碱滩涂到处都有分布的柽柳灌丛植物群落,面积达百万亩之多。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开发油田、种粮、种棉、养虾、晒盐的一系列开发,大面积的柽柳植物群落消失。目前除昌邑市靶场、黄河故道入海口有大片分布外,其余多为零星分布。
柽柳分布地带多在海潮线以上,近海滩涂地带,土壤多为淤泥盐碱土,含盐量多在5‰以上,有的超过20‰。该地段以含氮化物为主,有机质含量低,地下水位高,矿化度达0.8~2.7。平均年降水650mm,蒸发量高达2000~3000mm,是降水的3~4倍。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190d左右,环境非常恶劣。
2群落特征
滨海盐碱地柽柳植物群落,以柽柳为优势树种成片分布,大小不等,是在滨海滩涂上发育起来的一个比较稳定的灌丛植物群落,除柽柳外多是能耐盐碱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Cav.)Trin.exSteud..),碱蓬(Suaedahet-eropteraKitog.),茵陈(ArtemisiacapillarisThunb.)及蒿类(ArtemisiaapiaceaSp.),另外还有狗尾草(Setariaviridis(L.)Beauv.)等。典型的柽柳植物群落中,柽柳占该群落的上层,一般高100~200cm,覆盖度60%~80%。下层为芦苇、碱蓬、蒿类等高40cm以下,覆盖度15%~25%。有的地段常有变化,建群种柽柳被芦苇、黄须等代替。
3生长特点
柽柳原为小乔木,属于泌盐植物,其根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吸收的盐可以排除体外,因此具有很强的耐盐碱能力,是目前滨海盐碱土壤上最耐盐碱的乔木树种。但由于滨海滩涂土壤脊薄含盐量高,地下水位高、条件差,环境恶劣。一般每年抽条30~40cm,往往经越冬新梢枯死。来年再发,年年如此,长此以往,乔木柽柳就成了灌丛状。十几年生高度只有100~200cm,超过300cm者少见。
柽柳4月中旬发芽抽枝,8月下旬完全停长;柽柳为顶花芽,总状花序,花期5~8月。柽柳种子进入8月陆续成熟,边熟边落,落在湿润土壤里,即生根发芽,形成一个新的植株。柽柳野生苗具有明显的地型特点,水分条件差的干燥地段,几乎没有柽柳野生苗分布,而地势低洼,河、沟岸,常年积水线附近,凡是附近有种源的地段,常有野生苗分布。柽柳苗期主根发达,随着生长,主根受到地下水抑制,停止延伸,侧根逐渐增强,3~5a生幼树侧根长度能达树高的3~5倍。
4发展演替规律
莱州湾滨海盐碱地属泥质海滩,滩涂地势低平,由于长期受海水浸袭,土壤中盐类大量积聚,形成典型的盐碱土壤。靠海越近,含盐量越高。在海岸线以上近海地段,由于含盐量极高,只有零星低等耐盐碱植物分布。随着不断繁衍,植被掛淤抬高地面,增加腐殖质,改善了生态环境,逐步为柽柳、芦苇、黄须等比较高等的植物生长、繁衍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演变为以柽柳为优势种群的灌丛植物群落。因此,莱州湾滨海盐碱地才形成,自近海重盐碱地带到离海较远的轻盐碱地带,自然分布大面积的柽柳灌丛植物群落。这是一种自然演替过程,这种演替过程和规律,给我们修复改造、利用大面积的滨海滩涂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力修复发展滨海盐碱地柽柳植物群落生态系统
柽柳在滨海盐碱滩涂繁衍有悠久的历史,由于自身的特性,成为这一区域唯一自然分布的乔木树种,是改造滨海盐碱滩涂,修复发展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因此,需研究柽柳,掌握演替规律,扬长避短才能大力发展。
1加大力度,对滨海滩涂实行禁封、保护,促自然繁衍、修复,建成以柽柳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1)保护巩固健全原有柽柳植物群落,以便更好的发挥其生态效益。
(2)不健全的柽柳植物群落,要采取措施改造其环境条件,如高燥地段进行整地挖沟降低地面及淡水灌溉等,创造一个湿润环境,促进天然下种自行演替、修复。
(3)保护滩涂,从培养低等植物开始逐渐恢复植被,植被掛淤抬高地面、积累有机物质,改良土壤,创造环境条件,促进自行演替、修复、发展以柽柳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
2扬长避短,避免植化相克,科学发展
通过工程措施,整地改土等综合治理,人工修复成为一个多物种,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滨海盐碱区生态系统。柽柳生态位很宽,适应性强,是不可多得的耐盐碱先锋树种。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植化相克的关系,它又有不利的一面。它分泌的盐晶体和一些有害元素,能使土壤表层含盐量上升,阻碍其他树种生存。因此必须采取既发展又限制的措施,就是只在海潮线附近,低洼地,重盐碱滩涂发展,建成第一道沿海前沿防护林;中度、轻度盐碱地带,根据不同耐盐碱水平和功能,选择相应树种,进行梯级带状混交,既避免了柽柳的侵袭,又建成一个多物种、多功能、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
3研究栽培技术,加快绿化步伐,提高建设质量
(1)使用弥雾扦插,加大苗木繁育力度。嫩枝弥雾扦插是一种快速育苗的方法,扦插柽柳20~30d可完成一批。每年可在6、7、8三个月,插3~4批;弥雾扦插效率高,每次每平方米可插1000株,按常规管理,其中2/3可当年出圃。
(2)使用容器苗。容器苗栽植不受季节天气的限制,可以全天候栽植苗木;容器苗栽植容易,不用脱袋,成本低、成活率高;容器苗有抗盐碱功能,塑料容器制品下部有小孔,便于向外排水、伸根,避免了高浓度盐溶液对幼苗的危害。
开发利用发展经济
柽柳是一个耐盐碱树种,它除具有营造沿海生态防护林,改善盐碱地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外,还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1医药用途
几百年前李时珍就将柽柳收入《本草纲目》;现代研究证明,柽柳嫩枝含有丰富的、医用价值很高的成分,如:柽柳酚、柽柳酮、柽柳醇、B-甾醇,胡萝卜甙,槲皮素二甲醚等20多种药用成分。有发表、宜肺、疏风、止咳等功效,可开发利用。
2园林用途
柽柳树形优美,花期长达4个月,而且艳丽,是很好的观赏树种,可用于道路绿化。柽柳可塑性强,可进行造型、培养成盆景、圆球、绿篱等用于园林绿化。
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范文2
1.1我国盐碱地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环境绿化的关注,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很注重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而随着土地的开发,许多盐碱地也作为园林植物生长的区域。盐碱地是由于土壤中的碳酸盐积累,影响植物的生长。盐碱地的生成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但主要受到地质的结构、土壤本身、植物以及气候等的影响而导致。据相关调查,全世界的盐渍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尤其是现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问题,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淹没,使得陆地面积大大减少。如果这10%的盐碱地不能被充分利用,人们的生存环境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盐碱地的面积极大,盐渍化的土壤占到了34667000hm2,盐荒地占到了100万hm2,在山东、江苏、河北、辽宁、浙江、福建、广东等50余个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分布着盐碱地,并且有增长的趋势。我国在1991年就成立了全国盐碱地绿化开发协作组,尤其是山东省德州市盐碱土绿化研究所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虽然我国对利用盐碱地绿化环境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但是研究工作的系统性不够,因此,效果不是非常得好。
1.2盐碱地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原理
盐碱地之所以不能够生长植物,是因为其特殊的土壤而导致的。首先,盐碱地的pH值呈中性,使得土壤的水势大大降低,植物如果在盐碱地上栽培,会使得植物的根系内的水分流失,使得植物失水,生长困难。其次,盐碱地的盐类种类与数量非常多,导致植物的胚轴受到伤害,破坏植物种子的胚轴,使得植物不能在盐碱地生长,同时盐碱地的渗透较大,降低了植物根系对水分、矿物质等的吸收能力,植物体内的代谢紊乱,导致植物不能够在盐碱地正常生长。盐碱地园林植物的绿化,主要是改良盐碱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改良方法来降低盐碱地土壤的含盐量,使植物可以在改良的盐碱地中生长繁殖。
1.3我国盐碱地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盐碱地的绿化环境方面非常重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植物的配置存在问题,导致后期的管理护养难度较大。有一些地区的地势、气候、温度等方面存在问题,限制了种植的物种,加大了植物的选择难度。其次,工作人员对盐碱地园林植物的认识不够,认为首先考虑的是外观,多种植一些观赏性价值高或者是商业性价值较高的植物,往往忽略了成活率的问题。而耐盐碱的植物种类相对很多,也会增加管理人员在后期的栽培、养护问题。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工作人员会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来改良盐碱地。但有时对盐碱地的改变不够彻底,导致植物在栽培以及护养的方面出现问题。对土壤的改造是一项工程量非常大的工作,会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在这一环节同样也会出现问题。首先就是政府对于这项工程的投入不够,导致盐碱地的改变不够彻底。有些地方政府的拨款不能达到改变盐碱地的工程上,政府人员,将改造盐碱地的资金化为己用,导致盐碱地的工程被阻碍,使得盐碱地园林植物的栽培出现问题。其次,政府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盐碱地园林植物种植的重要性,为了节省在该项目中的费用而忽略了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在盐碱地生长的植物,因为土壤盐碱导致死亡。土壤的供水不足,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而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带盐分的水不能及时排除,使得盐碱地的盐分过高,对植物造成伤害。
2如何提高盐碱地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
2.1对连云港“西湾锦城”绿化项目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措施及方法
连云港“西湾锦城”绿化项目地处连云港连云区,项目绿化用地由于地质及海边原因盐碱比较严重,因此项目施工初期着重先从土壤盐碱改良入手。中国北方有大量的盐碱地,对土壤改良普遍采用低成本的治理模式。不同于其它项目,连云港“西湾锦城”绿化项目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并摸索出一系列盐碱地治理的方法。采用环保草毯+PPR防渗漏管环境膜治理盐碱地是一种成熟、有效的方法。俗称无规共聚俗聚丙烯,一般用于工业管道、包装材料等。项目独具匠心地把PPR材料运用到防渗漏工程中,做成宽幅达到9m以上,厚度1~3mm的卷材,应用于场地防渗漏密封工程中。因其可延展性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各项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均高于其他防渗膜。将PPR防渗漏环境膜应用到盐碱地修复防渗中,达到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回填种植土施工时,按10:3比例拌合硫酸亚铁调节土壤酸碱度达到中性,通过改良使土壤适合种植。更换改良种植土后,为巩固改良土效果,提高土壤肥力,迅速形成“乔木、灌木、地被”多层次的生态结构,乔木、灌木、地被多层次的覆盖地面,降低了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抑制了盐、碱的上移和积累;同时苗木的强大根系系统吸收大量水分进行蒸腾作用,实现了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从而更好地巩固了工程改良土壤治碱的成果。
2.2对连云港“西湾锦城”绿化项目盐碱地园林植物的栽培
在盐碱地进行园林植物栽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键环节,从而使得植物可以在盐碱地栽培,减少盐碱地对植物的伤害。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选苗选种的问题。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选择可以在盐碱地生长的品种,选择苗木时,要选择规格相对较大的苗木,且无病虫害,生长茂盛,不应强调观赏性或者是商业价值的植物品种,要根据土壤的地形,结合当地的环境、气候、温度等条件选择苗木种类,使得选择的品种可以在盐碱地成活。在连云港“西湾锦城”绿化项目中,采用了国槐、白蜡、毛白杨、垂柳、法桐、合欢、龙柏、石榴、西府海棠、大叶黄杨、紫薇、秋葵、月季、金丝柳、栾树、红花刺槐、构树、紫叶小檗。草坪采用高羊茅和黑麦草混播型草卷。这些苗木均是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品种。除此之外,特别注意起苗与移植的环节,保证植物根的完整性,避免伤害到根系统。移植时带着大土球,在栽培之前泅水,增加土壤中的水分,保证植物水分的充足,有效防止土壤种植后浇水由于沉降造成播种深度不一,或栽后水浇不透使根系不能密接土壤而失水风干。栽培后,及时浇水保证植物水分充足,释放松土,防止裂缝风干,使得盐碱地的盐分增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植物进行浇灌,与此同时进行施肥,保证植物的营养。
2.3对盐碱地园林植物的养护
仅在盐碱地栽培园林植物还是不够的,连云港“西湾锦城”绿化项目非常重视后期对植物进行养护,完善盐碱地的排水以及供水系统。在盐碱地的地下设置好下水道,浅暗排水沟,使得含有盐分的水可以排除,减少盐碱地的盐分,有效防止了积水造成的土壤通气不顺畅导致植物的呼吸不顺而造成的养护困难。项目重视供水系统建设,盐碱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植物极易失水,最终干枯而死,因此,供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地区的差异对植物进行适当的浇水,减低土壤中的渗透压,保证植物的根吸收到水分和矿物质。除此之外,植物的施肥和修剪也很重要,由于盐碱地的营养物质非常少,因此,工作人员定期对园林植物进行施肥,保证植物的营养。同时定期修剪植物的侧枝,及时除去病虫枝,控制枝条生长,保证养分的充足。
2.4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政府人员的重视程度
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主观因素。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使得植物的栽培和养护出现问题。因此,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关部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邀请有经验的人员到企业部门进行培训,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鼓励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政府人员还应该在思想上转变对盐碱地改善的态度,重视盐碱地的改造,扩大对这项工程的投资,还应该监督各部门的人员,防止出现的问题,使得资金能够准确落实到相关的工程中去。
3结束语
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范文3
关键词:植物 耐盐机制 基因工程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常常会遭遇不利环境如盐渍、干旱、涝、冷、冻、高温和强光照等,这些统称为非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境因素。盐胁迫是自然界中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土壤盐碱化现象,当今全球大约有8亿公顷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我国有3亿多亩盐渍化土地,其面积相当于全国可耕地面积的25%。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严重阻碍了农作物的生长,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已经成为制约世界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水资源的匮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开发和利用盐碱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的难题,由于传统措施投资大、效益低,迫使人们考虑采用其它措施来改良利用盐碱土壤。经过数十年实践,人们越来越重视采用生物学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途径改良盐碱地。提高植物耐盐碱的能力以及选择和培育适宜在盐碱地上生长并具有较高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植物种或品系,是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3]。随着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以及大量耐盐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耐盐作物新品种已成为开发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手段。
作物逆境耐性(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耐逆机制,是目前全球作物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是取得具有自主性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并进而领先应用于遗传育种、成功地进行作物品种改良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可以有效应用于植物耐盐基因工程育种的基因资源大多受到专利保护和限制,因此,发掘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成为我国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当务之急。
盐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盐胁迫引起的生理干旱,在盐胁迫条件下,细胞内的渗透势小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植物根系不能吸水,导致植物生长缓慢,甚至缺水;二是盐胁迫造成的离子毒害,外界盐离子的大量进入,破坏了细胞中原有的离子平衡,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此外,在盐胁迫条件下,细胞内会产生氧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和羟基自由基(OH-)等多种形式的活性氧(ROS),导致氧化胁迫的产生。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当中,针对盐胁迫产生了一整套的应答机制。揭示植物盐胁迫应答分子机理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的重大课题。为了生存,植物在遇到盐胁迫时激活胁迫应答机制,在形态和代谢上进行调整,建立新的平衡,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蛋白质和膜结构以适应或忍耐环境胁迫。盐胁迫激活植物胁迫应答的细胞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应答如积累大量的渗透保护物质、维持细胞内离子动态平衡、修复被破坏的蛋白和膜系统、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许多植物耐盐相关基因已相继被克隆,其中部分基因与植物耐盐性状的关系也得到确认。这些基因有:(1)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基因,如MAP激酶基因、SOS激酶基因、磷脂酶基因和一些转录因子基因如CBF/DREB和ABF/ABAE家族等;(2)直接参与保护和修复膜和蛋白的基因,如热休克蛋白(Hsps)和分子伴侣基因、胚胎发育后期丰富蛋白(LEA)基因、渗透保护物质(相容性溶质)合成酶基因和细胞抗氧化及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等;(3)水分与离子吸收与转运基因,如水通道蛋白基因和离子转运体基因等。在上述基因中,后两类基因编码的蛋白直接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应答反应,其中渗透物质(相容性溶质)合成酶基因、细胞抗氧化及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以及水分与离子吸收与转运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植物对盐胁迫耐受性的主要分子基础。此外,研究发现,一些miRNAs和siRNAs也参与植物耐盐机制。
根据植物耐盐能力的不同,可将植物分成非盐生和盐生植物两类。盐生植物是在盐渍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植物区系,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态特征表现出对盐渍生境的高度适应。目前人们通过对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在植物耐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但是,以非盐生植物作为研究的模式植物,不可能完全揭示植物的耐盐机制。盐生模式植物(如盐藻、盐芥等)正受到世界范围内学者们的的关注。
盐藻(Dunaliella)是一种生存于极端环境下的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真核绿藻,可以在从0.05mol/L到饱和 NaCl(约5.5mol/L)的培养液中生存,是迄今发现已知的最耐盐的真核生物之一;盐藻还具有非常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它一次最大可以耐受3~4倍的渗透压的变化;如果通过梯度改变渗透压,盐藻可以耐受7倍以上的渗透压的变化。此外盐藻对极端温度、pH、重金属等环境胁迫也都具有很高的耐受性。极强的耐盐能力及简单的细胞结构以及便利的培养条件使盐藻成为研究植物适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同时,开发和利用盐藻的耐盐基因资源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盐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生存在高盐环境中,盐藻进化出了对盐分的耐受能力及相应的耐盐相关基因。植物的抗盐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这也就决定了耐盐胁迫机制的复杂性。研究发现盐藻响应外界环境胁迫的过程中一批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基因受到诱导表达。
盐藻响应盐胁迫机制相当复杂,它也具有信号传导、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等多种耐盐机制,但是盐藻的这些耐盐机制与高等植物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盐藻在遭受渗透胁迫时,盐藻细胞通过甘油合成与转化来调节渗透压,但盐藻的甘油合成是如何启动的还不清楚;在经受高盐震荡后,Na+会大量涌入盐藻细胞,但是使盐藻细胞内Na+浓度保持不变的Na+外排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与盐藻Na+外排相关的基因还没有被分离到;此外,盐藻细胞在质膜内外存在如此高的Na+电化学势的情况下,如何从外界吸收营养离子也尚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盐藻抗盐机制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盐藻中究竟存在多少特异盐胁迫耐性基因?这些耐盐基因的表达与作用机理如何?盐藻耐盐机制和其他植物尤其是高等植物耐盐机制是否及存在哪些差异?盐藻耐盐基因在作物耐盐性状的遗传改良上的可利用性及应用价值如何?要弄清楚盐藻的抗盐机制,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展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对盐藻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系统地对盐藻盐胁迫耐(抗)性相关基因进行鉴定,筛选出盐胁迫耐性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研究盐藻耐盐机制,无论对于盐藻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对于作物基因工程育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盐藻耐盐机制、利用价值与应用途径,对提升我国盐藻研究水平及其在国际盐藻学术界的地位也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酵母的遗传互补系统克隆外源基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酵母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优良的表达系统,具有高效的转化方法,而且酵母有可供筛选的丰富突变体。由于这一方法通过功能互补进行筛选,因而具有高效、直接、目的性强等优点。利用此方法,人们已成功克隆分离到了植物中的许多新基因,如拟南芥的氨基酸透性酶基因、K+ 通道基因AKT1、KAT1 和 HKT1及H+/Ca2+反向转运蛋白和植物螯合肽合成酶基因等。利用酵母转化、筛选和功能互补系统,已经成功筛选到了盐藻的某些抗重金属相关的新基因,说明通过此方法克隆盐藻耐逆基因是切实可行的。我们相信,随着参与盐胁迫响应的所有基因的功能得到鉴定,人们就可以综合地理解植物细胞响应盐胁迫的生理和生化的机制,并可以进一步通过转基因手段验证可用于高等植物尤其是作物耐盐的基因,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和盐碱地利用。
参考文献
[1]赵可夫,冯立田.中国盐生植物资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2]Serrano R, Gaxiola R .Microbial models and salt stress tolerance in plants[J]. Crit Rev Plant Sci, 1994,13(2):121-138.
[3]Munns R .Genes and salt tolerance: bringing them together[J]. New Phytol, 2005,167(3):645-663.
[4]Apel K, Hirt Heribert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bolism, oxidative stres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J]. Annu Rev Plant Biol,2006, 55: 373-399.
[5]Turkan I and Demiral T.Recent developments in understanding salinity tolerance.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J] 2009,67: 2.
[6]Gao JP, Chao DY, Lin HX. Understanding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mechanisms: Recent studies on stress response in rice[J].Integr.Plant Biol.2007, 49(6), 742-750
[7]Parida A.K. and Das A.B. Salt tolerance and salinity effects on plants: a review[J], Ecotoxicol. Environ.Saf. 2005,60.,324-349.
[8]Kaur N and Gupta AK .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under abiotic stresses in plants[J]. Curr Sci,2006,88(11): 1771-1780.
[9]Wang J, Zuo K, Wu W, Song J, Sun X, Lin J, Li X, Tang K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Na+/H+ antiporter gene fromBrassica napus[J]. DNA Seq, 2003,14: 351-358.
[10]Borsani O, Zhu J, Verslues PE, Sunkar R and JK Zhu .Endogenous siRNAs derived from a pair of natural cis-antisense transcripts regulate salt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J], Cell,2005, 123: 1279–1291
[11]Fisher M, et al. A salt-resistant plasma membrane carbonic anhydrase is. induced by salt in Dunaliella salina[J]. J. Biol. Chem., 1996, 271: 17718-17723.
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范文4
关键词:湿地恢复;生态系统;黄河湿地;河南新乡
Abstract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wetland areas with typical features in China,so it is significant to implement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se areas. The Xinxiang wetland of Yellow River,whose wetlan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worsening because of many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which affects natural evolvem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and exertion of wetland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se,the problems,resto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the restoration of pivotal technologies around wetland in the Xinxiang of Yellow Rive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wetland restoration;ecological system;the wetland of Yellow River;Xinxiang Henan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及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最为活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还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除自然原因外,人类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会造成湿地某些功能的改变或丧失,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改变,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2]。目前,新乡市黄河湿地面积的减少、土壤盐碱沙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已成为湿地退化的主要过程[3-4]。因此,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的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为防止这些过程的进一步恶化、湿地进一步退化,现将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研究概况总结如下,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
1湿地恢复的概念
所谓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5-6]。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湿地水域中的富营养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滩涂湿地的恢复等方面[7]。一般在许多情况下,湿地受扰前的状态是湿林地、沼泽、滩涂或开放水体等,湿地恢复为哪一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湿地恢复管理者和计划者的选择。
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由于许多物种的栖息地需求和耐性不能被完全了解,因而恢复后的栖息地无法完全模拟原有特性[8]。因此,湿地恢复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全面了解受扰前湿地的环境状况、特征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和演替、发育特征,以更好地完成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湿地范围逐渐萎缩
围河造田、建设用地、泥沙淤积,使区内湿地面积萎缩,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调蓄和缓冲功能[9-10]。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新乡黄河湿地面积达2.478万hm2,估计目前该湿地面积不足1.5万hm2,由一个完整的通江河的大面积湿地被分割为几部分,面积明显缩小。
2.2野生动植物濒危,生物多样性降低
随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群落受到严重影响,湿地内鸟类由156种减少至130多种,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鸟类由39种减少至29种;鱼类由7目10科32种减少到25种;组成本区湿地植物有多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这些植物也大量减少[11-1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建设、生境的破碎、环境污染和外来种入侵。
2.3水源干枯,沙荒盐碱面积扩大
湿地的需水量是湿地为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需要的量,可以分为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自身存在、发展过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量则侧重支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改善环境而需要的水量。由于新乡黄河湿地水源补给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和地方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湿地水源问题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和丧失,最终导致沙荒盐碱地面积扩大[12-15]。
3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
3.1湿地恢复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湿地恢复的可行性主要包括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操作性。现时的环境状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尽管可以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人为创造一些条件,但只能在退化湿地基础上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恢复具有自然性和持续性[16]。不同的环境状况,花费的时间也就不同,甚至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恢复很难进行。新乡黄河湿地具有暧温带内陆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气候条件,春季一般降雨较少,通常偏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春末夏初植被自然恢复速度比较快。另一方面,一些湿地恢复的愿望是好的,设计也很合理,但操作非常困难,恢复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全面评价可行性是湿地恢复成功的保障。
3.1.2区域性和优先性原则。为充分保护区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在制定恢复计划时应全面了解区域湿地的广泛信息。新乡黄河湿地是国家鸟类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等野生物高价值的保护区,是内陆平原湿地的典型代表,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17-18]。新乡黄河湿地恢复的目的是恢复湿地的动态平衡而阻止陆地化过程,但轻重缓急在恢复前必须明确。湿地中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它们的栖息地恢复就显得非常重要,即所谓优先性。
3.1.3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修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因此,退化的新乡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修复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收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三者的统一[19]。
3.1.4美学原则。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但表现在生态环境功能和湿地产品的用途上,而且具有美学、旅游和科研价值。因此,在许多湿地恢复研究中,特别注重对美学的追求,如国内外许多国家对湿地公园的恢复。美学原则主要包括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可观赏性等许多方面[20]。
3.2湿地恢复的目标
3.2.1湿地生态恢复的要求。为了推动新乡黄河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演化与修复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湿地生态健康评价、预警机制,寻找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恢复对策与措施,并通过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1]。新乡黄河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改善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恢复植被和土壤、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湿地的景观、实现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2湿地生态恢复的具体目标。恢复湿地的功能,特别是有助于小气候生态环境的调节和改善,例如有助于调控水资源供给,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重要的汇,湿地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渔业等;保留和恢复自然湿地,为特有的目标种或目标群落设置特定生存空间,例如新乡黄河湿地成为鸟类栖息的芦苇床,同时也大大恢复了生物多样性;恢复传统景观与土地利用方式,从湿地形成与发展来看,目前新乡黄河湿地特征是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例如夏秋收割湿地植物,有些湿地也被改造成了低湿度的草地、农田[22-23]。
4湿地恢复的关键技术
以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为依据,新乡黄河湿地的生态恢复可概括为湿地的生境恢复、湿地的生物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24-25]。
4.1湿地生境恢复
4.1.1生物栖息地恢复。通过合理设计物种与生境间搭配关系、种的生态学特征和生境大小等,恢复和改善生物栖息环境[24]。利用新乡黄河湿地自然景观要素,如农田、芦苇地、沼泽、滩涂地等,营造鸟类理想的栖息地;沼泽湿地种植芦苇、苦草、莎草、微齿眼子菜等湿地植物,滩涂盐碱地种植白茅、沙蓬、猪毛菜、碱蓬等,为水禽和候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天然、招引和人工放养手段,经过一段时间抚育和自我繁衍平衡后,形成鱼类、两栖类、水禽等的自然栖息环境,构成较完善的湿地生态链,恢复湿地生态稳定性和自维持能力。
4.1.2土壤和基底恢复。新乡黄河湿地地表土壤为粉质黏土或粉土,一般为3~15 cm,在埋深50~70 cm处有1层厚8 cm左右的粉土、粉质黏土底板。黄河背河洼地土壤为褐色、灰黄色粉质黏土,土质结构一般较松软,局部夹黑色淤泥。黄河滩地地表土为粉砂、细砂[12]。由于围垦、废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其恢复措施主要有:在土壤里加入修复剂,转化和驱除污染物;利用具有超积累功能的植物吸收一些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层缺乏的地方采取客土移植,增加土壤厚度和肥力。湿地基底恢复是通过工程措施,对湿地地形和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稳定与湿地面积,包括基底改造、清淤等技术[26]。新乡黄河湿地为自然形成的黄河泥沙沉积,后经围垦造田,大部分湿地已经陆地化,很难完全恢复到以前的自然状况。基底恢复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陆地生物本土化等。规划采取合理配置陆地、渠、沼泽、滩涂,形成以湿地为主的多元景观元素嵌套,各要素互相协调,最终实现生态平衡。
4.1.3水体恢复。新乡黄河湿地水体恢复包括水文条件恢复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原则上要利用黄河水资源,利用各种工程和管理措施引黄河水灌湿地,减少湿地排水,拦蓄洪水,改善池塘、洼地的水面景观,从而达到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的目地。具体措施有:筑坝以抬高水位,修建堤坝材料用低渗透膜;堵塞排水沟以减少湿地横向排水,修建引水渠等。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以生物措施为主,如在景观设计中有意识仿效自然,种植芦苇、香蒲等一些既有良好景观效果,又能有效净化水质的湿地植物,它们根系发达,能吸附水中悬浮物[27];也能对水体污染物质逐级吸收和降解。
4.2湿地生物恢复
4.2.1提高植被覆盖率。新乡黄河湿地植被恢复可采取物种选育、培植、引入和移植,以及种群动态调控、群落优化配置与组建等技术,使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在工程实施中,可将水生、湿生植物的种子、鳞茎、根系、幼苗和成体作为湿地植被恢复的材料。植被恢复优先利用原有种子库,短期恢复可选择育苗。在没有表面水情况下,可撒播种子。滩涂盐碱地种植白茅、莎草、沙蓬、碱蓬等。湿地恢复初期,沉水植物因漂浮及水分浑浊存在生存和繁殖困难的问题,通常不被考虑使用,但在湿地恢复中、后期引入可有效维持底泥稳定。
4.2.2控制外来物种。新乡黄河湿地对外来物种实施防范性控制和实时控制。防范性控制是从源头上杜绝外来有害物种和病源虫源入侵,物种引进要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和病虫害检疫;实时控制是对已发现的外来物种,评价其环境效应和危害性,对有害外来物种采取生态控制为主、人工控制为辅的手段,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性[22,28]。湿地恢复建设尽量使用丰富的天然种质资源,若当地物种具有同种功能则不选外来种;同时,物种引入要实施严格的物种筛选与安全测试,建立数据库,为风险评估提供咨询,以确保湿地的生态安全。
4.3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
4.3.1生态系统恢复。农田、芦苇沼泽和河漫滩涂地是新乡黄河湿地典型的生态系统,也是水禽和鸟类的乐园,其规模结构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湿地的生态功能[8,22]。但是,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新乡黄河湿地芦苇沼泽和草本滩涂地规模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恢复新乡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恢复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乡黄河湿地,沿农田、沼泽和滩涂地建设森林湿地、芦苇沼泽、草本盐碱地,有意识地仿效自然湿地类型。
4.3.2湿地景观恢复。根据新乡黄河湿地地理与生态环境状况,将景观恢复与园林建设相结合,在恢复湿地动物、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的同时,创造必要的人工景观和多种生境,增强湿地景观的美学感受[6,20]。湿地景观恢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用芦苇、灌木、乔木等喜水湿地植物,分几个区域对现有岸边进行处理,用自然、柔和而有修复功能的土质护岸;二是植物绿化以多样性为原则,尽量使用乡土植物,适当选择落叶与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相结合,构成丰富的景观效果;三是低洼部分恢复水域,采用较多曲折岸线,不仅在空间上形成开敞、线状等变化,而且布置了较多湾、岛,以达到增强景观的多样性和增加边缘生境的目的。
4.3.3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办法有以下方面:一是采取珍稀动物放养、植物移植等手段,直接增加生物多样性[19,29];二是根据鸟类迁徙、繁衍等规律,通过生境保护和恢复手段,为鸟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繁育环境;三是在湿地水域内进行鱼、黄鳝等放养,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支持。四是保护盐碱地及生态敏感区植被,以提高土壤肥力,恢复森林。
5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3.
[2] 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02-322.
[3] 张永泽,王火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1,21(2):309-314.
[4]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258-264.
[5] WHEELER B D. Introduction:Restoration and wetlands[A]. In:Wheeler B D,ShawS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 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8.
[6] 白军红,欧阳华,杨志锋,等.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4):36-45.
[7] 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5):474-479.
[8]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5):547-557.
[9] 李新民.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9.
[10] 任宪友.长江中游湖区湿地资源利用问题与保护对策建议[J].重庆环境科学,2003(12):61-63.
[11] 邓宏兵.长江流域洪灾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1):117-120.
[12] 李莲花.豫北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5,27(6):480-481.
[13] 张松梅,李杰.豫东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及生态保护规划[J].干旱环境监测,2000,14(3):172-175.
[14] 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湿地科学[J].湿地科学,2005,3(2):81-86.
[15] 刘昌明,杨胜天.基于RS/GIS技术的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6] 陈芳清,HARTMAN J M.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与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17-223.
[17] GUARDO M,FINK L,FONTAINE T D,et al.Large-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nutrient removal from stormwater runoff:An everglades restoration projec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5,19(6):879-889.
[18] HARWELL M A,LONG J F,BARTUSKA A M,et al. Ecosystem man-agement to achieve ecological sustainaility:The case of South Florid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20(4):497-521.
[19] OKRUSZKO H.Influence of hydr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Fens on their transformation after Dehydr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Restoration[A]. In:Wheeler B D,Shaw S C,Fojt WJ,etaleds. Restoration of Temperate Wetlands[C].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 Ltd,1995:113-120.
[20] 王保忠,王保明,何平.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139-1146.
[21] 周进,HISAKOTACHIBANA,李伟.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561-572.
[22] 王保忠,计家荣,骆林川,等.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J].湿地科学,2006,4(3):210-218.
[23] 闫芊,何文珊,陆健健.湿地生态工程范例分析及一般模式[J].湿地科学,2005,3(3):222-227.
[24] GREGORY L B,MATTHEW F H,CURTIS J R.Effects of agriculture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on hydrology,soils,and water quality of a Carolina Bay complex[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3(11):141-156.
[25] 崔保山,刘兴土.湿地生态系统设计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45-150.
[26] PAUL R W,ARNOLD G V,LOUIS A T.Restorati 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on the Kissimmee River flood plain:potential role of seed banks[J]. Wetlands,2001,21(2):189-198.
[27] HE Ping,WANG Bao-zhong.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eco-tourism in the South DongtingLake wetlan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15(2):271-278.
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题,以促进渔业增效、从渔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宣传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引导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渔业科技服务活动,使全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渔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技术水平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明显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渔民1000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00份(本、册)。
三、活动内容
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内容,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适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水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由自治区农牧厅渔业局牵头,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以及各市、县(区)水产技术服务中心配合,重点做好技术培训、专题研讨、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编印资料、技术合作。
(一)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
围绕黄河鲤、黄河鲶、草鱼、团头鲂浦江1号、乌克兰鳞鲤、河蟹等主推品种和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水质综合调控、鱼类病害综合防治等主体技术,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
1、开展春季苗种检疫工作,入境苗种检疫率达到90%以上,产地苗种检疫率达到80%以上。
2、落实《乌克兰鳞鲤的繁育及大面积推广》项目,生产乌克兰鳞鲤苗种1.0亿尾,推广乌克兰鳞鲤5万亩。
3、开展《稻田河蟹种养技术项目》推广示范1000亩。
4、开展“湖塘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及水生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区的《湖塘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和《水生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
(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活动
1、加强与上海海洋大学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来宁开展技术研讨,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稻田养蟹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广大渔民养殖水平。
2、重点抓好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养殖档案,完善养殖制度,实施标准化养殖技术。共落实科技入户1000户,建立水产养殖示范户120户,建立池塘养殖记录档案3000份以上。
3、加强渔业环境检测和水产品质量监测服务,在全区抽查养殖环境150个场点;无公害水产品检测100个场点;水产品药残检测150个场点;渔用饲料检测200个样本;苗种药残检测区内苗种自繁场点15个,外调苗种15批次。
(三)组织参加农业部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会和西部地区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研讨会,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淡水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手册”,引导及推动引黄灌区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
(四)配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对*水产养殖病害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五)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召开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座谈会,总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交流各地渔业科技工作情况。
四、工作进度
3月份:*农牧厅制定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部署各项工作;各地、各级渔业部门组织编印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安全用药等系列实用技术培训资料。
4-10月份:开展渔业科技服务活动;积极对接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研讨低洼盐碱地“适水产业”开发技术。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渔业科技服务活动,宣传报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情况,检查指导各地、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11-12月份:召开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交流座谈会。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部门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今年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牧厅成立以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全福为组长,农牧厅渔业局、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各地渔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退化生态系统; 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提出与实施是对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应结合各地实际,根据具体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类型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生态修复技术。此外,地方环境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力度,在生态修复的同时避免发生新的水土流失和退化问题。
一、水土流失的类型及原因分析研究
虽然不同的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类型其生态系统受损机制不同,但均会造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劣变,林草植被覆盖率下降,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断降低,水土流失日趋加重。
1、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退化。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多数处于温带、亚热带环境,以东北地区西部为例,由于季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春季干旱多风,年降雨量少,降水多集中在 7 月~9 月,易造成地表冲刷,且蒸发量是降雨量 3 倍以上。土壤多为暗棕土壤和黑土,表土质轻而松散,抗冲、抗蚀能力低。底土质地粘重,透水性差,易被水冲蚀,形成盐碱地。
2、过度垦殖、樵采引起的生态退化。退化原因是农业为主的区域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作物产量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为追求产量和解决温饱问题乱垦乱种、毁林毁草、过度垦殖导致大面积的生态林草地植被、土地退化。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水土流失。且由于部分区域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能源短缺,农民生活能源比较落后,主要依靠采伐所得的薪柴为能源,因此滥砍滥伐及樵采毁林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大面积森林植被数量减少或群落结构破坏,但是因为植被的自然恢复速度较慢。毁林速度远大于植被恢复速度,导致生态功能退化或永久性丧失,地面,水土流失加剧,甚至导致山林在雨季滑坡和泥石流现象严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
3、沿河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河流生态退化主要是指常年性河流的生态退化而言。常年性河流的生态系统常因各种人为驱动力的作用而退化,原因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
4、经济林过度开发引起的生态退化。在以林果业为主的区域,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压力过大,土地资源的缺乏,导致过度盲目垦殖生态林草植被以发展经济林。但是由于农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对山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如局部山地坡度较大、自然植被较好但没有经济效益的次生灌木林地被开垦种植经济林。在无序开发和缺乏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的情况下,有些农民为了立苗,中耕除草,形成地表,有些农民垦复间种农作物,形成变相的陡坡开荒和坡耕地。这些开垦经济林的行为均会导致次生灌木林逐渐形成的浅薄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层,在汛期暴雨的直接溅蚀下流失殆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
5、开发建设引起的生态退化。部分地区为发展经济不顾自然资源、植被的破坏,大肆开采矿山、建设交通线路及进行各种建筑业建设。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扰动地面、开挖表土、取土取石,造成植被破坏、水土保持功能受损、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在开发建设项目的临时施工区和弃土弃渣场,因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流冲刷作用下,也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干扰下的加速侵蚀,由于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水土流失较为剧烈。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研究
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根据不同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退化,应因地制宜的治理。例如盐碱地可采取以稻治碱、种碱茅、植柽柳、挖沟排涝、施用化学制剂等方法。通过围栏封育,浅翻、深松、挖沟。水资源较好的地方,还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或打井进行节水灌溉。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划分若干区块进行修复。
2、过度垦殖、樵采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可实行坡地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灌、草)与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技术。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草)有关政策方针,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严格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限制开垦农田,封山育林育草,保护生态植被,15°以下的坡地,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则,实施坡改梯,进行水土保持耕作,保证人均基本农田,以此确保粮食安全与提高水土保持安全意识。可采取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实行轮作、套作,间种、混种相结合的种植方法。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对退化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对于因樵采导致退化的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实行封山育林,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为 8 年以上、灌木林 5年以上、草地生态系统为 3 年以上。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树种、草种,同时改变薪柴能源利用方式与生活能源结构。在农户家庭中大力推广节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 可依照自然资源程度和技术程度,鼓励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推广“以沼代薪”“以电代薪”“以气代薪”等新技术。
3、沿河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手段最重要的是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可人为的创造河流形态多样性,通过恢复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多的保持河流弯曲度。构建主河槽和护堤地在内的复合断面形态,设置必要的马道,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季节性河道。在需要护岸的地段,宜采用鱼巢、生态混凝土等岸坡防护结构,充分利用乱石、木桩、芦苇、柳树、水葱等天然材料与植物护坡。在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质化的同时,使河流生态环境恢复多样性,还有助于增加水生植物群落和生物群落的种类。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既防治了面源污染,又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了营养源。通过工程结构使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争取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为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创造多样性的生活空间。
4、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建立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经济的方式。实行粮果、林果的立体间套种植,利用山地自然坡度进行开发。实行土地轮作化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物质转化率。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型模式, 实行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利用产业链间组合效应,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村、生态沟、生态小流域建设模式。
5、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对于开发建设项目与取土取石场已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先停止开挖建设,再利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乔、灌、草、藤)进行生态修复,控制水土流失。对弃土弃石区则需加强表面的生物覆盖, 通过恢复植被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矿区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