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文1

关键词草原生态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绩效;收入影响;政策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1-0165-12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22

2011年6月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草原牧区实行“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方针,要求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36亿元(后增加到150亿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云南等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有两个项目,一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二是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项重大政策出台之后,退牧还草工程做出了调整,使其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相适应。本研究中的草原生态补偿就是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还草力度,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一轮周期(2011-2015)即将结束,系统地评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于完善下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中国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有的文献就草原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论述[1-6],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超载过牧的解释框架下,生计和环境关系是草原生态环境政策的中心议题。评价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存在两个维度,一是草原生态保护,二是牧民生计。关于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生态效果,刘爱军通过研究指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后,草原植被总体好转,禁牧措施的生态效果显著,草原覆盖度提高、生物量增加,草畜平衡措施达到了减轻草地放牧压力的效果[7]。关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张新跃等建议运用“3S” 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地面调查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8]。随着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指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草原生态补偿标准普遍偏低、部分禁牧区草场退化、禁牧区牧民生活无依靠、禁牧区违禁放牧、草畜平衡区未能完全减畜、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未能考虑超载程度的差异、草原生态补偿的监管呈现弱监管的特性、牧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7,9-13]。这些发现表明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牧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牧民在实践中不遵守政策规定的现象较为普遍。韦惠兰等人指出政府要生态与牧民要生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激励不相容[14],王曙光等人指出兼顾生态保护与反贫困的双重目标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长期实施的必要保障[15]。关于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满意度,不同学者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发现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满意度分别为31%[16]、79%[17]、29%[18],不同地区政策满意度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胡振通等:草原生态补偿:生态绩效、收入影响和政策满意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期现有文献对草原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研究,多为问题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在我国已经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之后,就如何完善我国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亟需系统深入的研究。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绩效如何、收入影响如何、政策满意度如何,三者又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文将结合的实地调研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

1分析框架1.1草原生态补偿的理解

对草原生态补偿的理解包括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逻辑、政策内容、关键问题等五个方面。

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二是草原生态保护是多个环境管理手段的结合[13]。《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长期以来,受农畜产品绝对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策略的影响,我国在强调草原生产功能的同时,忽略了草原的生态功能,造成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和人畜草关系持续失衡,这是导致草原生态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草原生态保护是多个管理管理手段的结合,有命令控制手段(如禁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保护开发项目(如发展现代畜牧业)。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是与其他环境管理手段相互融合且至关重要的一个政策。

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是草原生态保护,它不是唯一的目标,但是第一目标。《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牧区实行“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方针。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是生态目标,即草原生态保护。进一步明确和理解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关键是要理解好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之间的冲突和协调问题,定位好牧民生计在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目标中的位置[13]。

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逻辑是,在超载过牧的背景下,为了达到草原生态保护的目的,就需要遏制超载,具体的政策措施是禁牧和草畜平衡。国家遏制超载的政策目标是希望通过实施草原生态补偿,达到草原生态保护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

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禁牧补助,二是草畜平衡奖励,三是牧民生产性补贴。按照政策要求,“将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划为禁牧区”,“全国牧区除禁牧区以外的草原都划为草畜平衡区”。禁牧是使草原从放牧到不放牧的转变,牧民因为不能放牧而承担了一定的机会成本。草畜平衡是使草原从超载到不超载的转变,牧民因为减畜而承担了一定的机会成本。草原生态补偿标准是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的核心内容,禁牧补助标准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是两类分别对应禁牧和草畜平衡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禁牧补助的国家标准为6元/亩,草畜平衡奖励的国家标准为1.5元/亩,各省(区)可参照国家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本省(区)实际情况的具体标准。

草原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包含但不仅限于):①草原生态补偿的基线调查,草原的生态服务存量评估,生态重要性评估,生态脆弱性评估,为确定禁牧草场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草原超载现状评估,确定草原超载的主体,明确哪些地区超载严重,哪些牧户超载严重,为促进超载主体实现有效减畜提供数据支撑;②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禁牧和草畜平衡的机会成本具体表现为减畜的收入损失,禁牧补助标准应该大于禁牧的机会成本,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应该大于草畜平衡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促使牧户自觉自愿地通过减畜来达到政策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偷牧、继续超载等行为;③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差别化,全国将近60亿亩草原、18种草地类型,不同地区生态区位优势、人口居住密度、草地类型、草场面积分布、超载程度等存在显著的差异,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要不要差别化,如何差别化,差别化的依据是什么;④草原生态补偿的监管和后评估,禁牧区是否真的实现了禁牧,草畜平衡区是否真的通过减畜达到了草畜平衡,这对于草原生态补偿生态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2草原生态补偿的评估思路

在超载过牧的解释框架下,平衡生计维持/改善和生态保护/修复之间的关系是草原生态环境政策的中心议题。实现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是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评价草原生态补偿的实施效果,存在两个维度,一是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生态绩效,二是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收入影响,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

本文对草原生态补偿的评估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问题1: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绩效如何?

问题2:草原生态补偿对牧民的收入影响如何?

问题3: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满意度以及和收入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如何?

问题4:如何辨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2.1生态绩效

评估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生态绩效,是衡量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是否有效的根本指标。评估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生态绩效存在两个思路:一是考核草原生态补偿实施之后的草原生态恢复状况,二是考核草原生态补偿实施之后的减畜任务达成情况,前者是直接指标,后者是间接指标。

1.2.2收入影响

评估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收入影响,是确保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正确地理解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收入影响,不要将草原生态补偿资金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收入,而忽略了牧户为获得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所承担的机会成本,需要综合考虑牧户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偿资金和牧户因为减畜所带来的收入损失。

评估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收入影响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理论收入影响,即严格执行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给牧民带来的收入影响;二是实际收入影响,即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给牧民带来的收入影响,相比于第一个层面,两者的区别在于牧户对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的执行程度。

1.2.3政策满意度

政策满意度和收入影响都是衡量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对牧民影响的指标,前者是主观评价指标,后者是客观评价指标,两者都是确保草原生态补偿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参考。政策满意度和实际收入影响之间应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实际收入影响正向越大,政策满意度越高。

1.2.4辨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政策满意度”越高,是不是就意味着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就越好?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剖析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即草原生态保护,深入辨析生态绩效、收入影响、政策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研究区域和样本说明2.1研究区域

为了突出研究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了东部的陈巴尔虎旗、中部的四子王旗、西部的阿拉善左旗作为研究区域,各个地区的基本信息见表1。“标准亩”由首先提出并应用,按照标准亩系数分配个盟市州的生态补偿资金。根据所在省(区)天然草原的平均载畜能力,测算出平均饲养1羊单位所需要的草地面积为1个标准亩,其系数为1,大于这个载畜能力的草原,其标准亩系数就大于1,反之则小于1。

阿拉善左旗禁牧区面积为5 849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为1 447万亩,按照人口补偿模式进行补偿。全旗的平均草畜平衡标准为75亩/羊单位,标准亩系数为0.52,相应的禁牧补助标准为3.12元/亩,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0.78元/亩,实际禁牧补助标准按照13 000元/人进行发放,实际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按4 000元/人发放。具体的禁牧补助标准的划分较为复杂,有两种禁牧规定,分别是完全禁牧和饲养规定数量牲畜(120亩/羊单位,总数不能超过100羊单位),不同禁牧规定下的禁牧补助标准存在差异,①

四子王旗禁牧区面积为1 845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为1 232万亩,按照面积补偿模式进行补偿。禁牧区的平均草畜平衡标准为47亩/羊单位,草畜平衡区的平均草畜平衡标准为30亩/羊单位,标准亩系数为0.85,相应的禁牧补助标准为5.1元/亩,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1.275元/亩。

陈巴尔虎旗禁牧区面积为507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为1 626万亩,按照面积补偿模式进行补偿。全旗的平均草畜平衡标准为12.5亩/羊单位,标准亩系数为1.59,相应的禁牧补助标准为9.54元/亩,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385元/亩。

2.2样本说明

本文分析所用资料来自调研组一行8人于2014年7月3日-8月6日对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八个苏木镇的34个纯牧业嘎查的实地调研。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采取调研员和牧户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98份,应研究需要筛选有效问卷470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2。在470户样本牧户中,受访对象以户主优先,81%为男性;304户为蒙

荒漠、

温性荒漠温性荒漠化

草原、

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典型草原、

温性草甸草原禁牧区面积

(万亩)5 8491 845507草畜平衡区面积

(万亩)1 4471 2321 626补偿模式人口补偿模式面积补偿模式面积补偿模式草畜平衡标准

(亩/羊单位)75禁牧区:47

草畜平衡区:3012.5标准亩系数0.520.851.59禁牧补助标准3.12元/亩

13 000元/人5.1元/亩9.54元/亩草畜平衡

奖励标准0.78元/亩

4 000元/人1.275元/亩2.385元/亩注:资料来源于《阿拉善左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办法》、《四子王旗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陈巴尔虎旗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阿拉善左旗草原补奖机制落实情况调研报告》、《四子王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总结》、《陈巴尔虎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总结》。

Sum阿拉善左旗8983163四子王旗60104164陈巴尔虎旗123139143总计272326470

古族,166户为非蒙古族(以汉族为主);平均年龄为46岁,以36-55岁的居多;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居多。平均家庭人口数为3.72人,平均家庭劳动力数量2.55人,平均从事畜牧业劳动力数量2.08人,平均从事非农劳动力0.46人。各个旗县受访牧户草场承包面积情况如下:阿拉善左旗平均每户的草场承包面积为9 902亩,四子王旗平均每户5 921亩,陈巴尔虎旗平均每户6 028亩。

3生态绩效

评估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生态绩效,是衡量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是否有效的根本指标,分别从“草原生态恢复状况”、“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3.1草原生态恢复状况

草原生态恢复状况,是评估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生态绩效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指标。草原生态恢复状况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由专门的草原监测部门制定评估方案,确定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建立评估指标,收集相关监测数据(监测点数据、遥感数据),进而对禁牧区、草畜平衡区的草原生态恢复状况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估。

结合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参照2009-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全国天然草原生产力、载畜能力、牧草生长季气温、降水变化见表3。

2011-2014年的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在年际间存在波动,但均在10亿t以上。2014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10.222亿t,比2010年增长4.7%,载畜能力2.476亿羊单位,比2010年增长3.1%。总体而言,随着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和退牧还草等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持续实施,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草原生态恢复加快。

在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评估时,如何分离气候因素年际波动的影响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影响是重点、难点和局限所在。通常情况下,每年牧草生长季节,气温的变化和降水的变化会对草原植被生长状况产生影响。如表3所示,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牧草生长季降水正常偏多,2014年正常略偏少,到底草原生态恢复状况,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气象因素波动造成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实施的影响造成的,这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做出谨慎的判断。

3.2减畜任务达成情况

减畜任务达成情况是评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生态绩效的间接指标。如果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那么以遏制超载为具体目标的减畜政策(指禁牧政策、草畜平衡政策)就能够起到草原生态保护的目的,减畜任务达成情况就可以度量草原生态补偿实施的生态绩效。

3.2.1基于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长远考虑,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草畜平衡,减畜政策的实施,最直观的表现为平均牲畜超载率的下降。参照2010-2014年的《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牧区县、半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年度变化见表4。

草原利用方式更趋合理,平均牲畜超载率下降明显。2014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5.2%,比表3全国天然草原生产力、载畜能力、牧草生长季气温、降水变化

Tab.3Changes of national natural grassland productivity, livestock capacity, temperature, rainfall

年份

Year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0-2014增长幅度

Growth Rate from

2011 to 2014 (%)鲜草总产量(亿t)9.3849.76310.02510.49610.55810.2224.7载畜能力(亿羊单位)2.3102.4012.4622.5462.5582.4763.1牧草生长季气温偏高偏高偏高偏高略偏高略偏高牧草生长季降水偏少偏多偏多偏多偏多略偏少资料来源:2009-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10年下降14.8%;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20.6%,比2010年下降21.4%;半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5.6%,比2010年下降31.4%。

超载过牧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虽然全国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2014年全国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仍保持在15%-20%之间。相比于2010年的超载程度,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牧区县、半牧区县2011-2014年减畜任务达成比例分别为49%、51%、67%,还没有达到各省(区)、市(盟、州)、县(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中规定的三年(2011-2013)完成减畜任务的要求。说明减畜政策,无论是禁牧政策,还是草畜平衡政策,在实际实施中存在具体的困难。如果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分开核算,禁牧区虽有载畜能力,但理论上需要禁止放牧,那么草畜平衡区的平均牲畜超载率将远高于全国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

3.2.2基于实地调研数据

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主要考核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的落实,牧民是否按照政策规定进行了相应的减畜,达到了禁牧区不放牧、草畜平衡区不超载的要求。为了核算减畜任务达成情况,需要对每个牧户收集以下信息:2010年实际载畜量、2014年实际载畜量、2014年理论载畜量。核算每个牧户2010年实际载畜量、2014年实际载畜量,统一折算成羊单位(详见《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中的规定),采用的牧业年度(每年的6月份)统计口径,一只大羊折合1个羊单位算,1只羊羔折合0.4个羊单位算,一头大牛折合6个羊单位,一头牛犊折合3个羊单位,一匹成年马折合6个羊单位,一匹小马折合3个羊单位,一峰骆驼折合7个羊单位。核算每个牧户2014年理论载畜量,按照每个牧户2014年的实际草场经营面积和该地区的草畜平衡标准和禁牧规定进行测算。实际草场经营面积=草场承包面积-草场禁牧面积+净草场流转面积。

减畜任务达成情况的核算结果见表5。为核算减畜任务达成情况,需要分地区类型进行介绍。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五种地区类型,分别是阿拉善左旗禁牧户、阿拉善左旗草畜平衡户、四子王旗禁牧区、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陈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属于部分禁牧部分草畜平衡的类型,通常绝大多数牧户都有1 000-2 000亩的禁牧草场。

阿拉善左旗禁牧户平均每户的理论减畜量为193羊单位,减畜难度很大,实际减畜量为153羊单位,减畜任务达成比例为79%,减畜任务达成情况较好。阿拉善左旗草畜平衡户平均每户的理论减畜量为155羊单位,减畜难

度较大,实际减畜量为38羊单位,减畜任务达成比例为25%,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一般。四子王旗禁牧户平均每户的理论减畜量为253羊单位,减畜难度很大,实际减畜量为38羊单位,减畜任务达成比例为12%,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一般。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平均每户的理论减畜量为74羊单位,减畜难度较小,实际未进行减畜,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一般。陈巴尔虎旗平均每户的理论减畜量为44羊单位,减畜难度很小,实际未进行减畜,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一般。

将减畜难度较大和很大的三个地区类型汇总到一起,衡量整体的减畜任务达成情况。在223户调查样本牧户中,平均每户的理论减畜量为197羊单位,实际减畜量为82羊单位,减畜任务达成比例为42%,总体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一般。

实际未进行减畜的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和陈巴尔虎旗有其特殊性。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虽未进行减畜,但存在普遍的草场流转行为。在104户样本牧户中,有52牧户存在草场转入行为,52户牧户的平均草场承包面积为4 060亩,转入后的平均草场经营面积为8 505亩。因为草场流转所带来的户均草场经营面积的增加,牧户的牲畜养殖规模虽未减少,但整体的超载程度却得到了降低,草场流转行为与减畜政策起到了同样的效果。陈巴尔虎旗在实施禁牧前,平均每户的理论载畜量为530羊单位,整体不超载,尚有进一步扩大牲畜养殖规模的潜力,由于是部分禁牧部分草畜平衡的模式,多数禁牧草场并未实行集中连片禁牧,牧民实际中仍可对禁牧草场进行利用。如果仍考虑禁牧草场的载畜能力,陈巴尔虎旗的牧户虽然扩大了牲畜养殖规模,但仍保持在不超载的范围内。

4收入影响4.1计算公式和数据处理

4.1.1计算公式

草原生态补偿的收入影响等于牧户的草原生态补偿金额和减畜的收入损失之间的差额,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收入影响=草原生态补偿金额-(实际减畜量×一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1)

理论收入影响=草原生态补偿金额-(理论减畜量×一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2)

其中,实际减畜量=2010年实际载畜量-2014年实际载畜量,理论减畜量=2010年实际载畜量-2014年理论载畜量。实际收入影响和理论收入影响的差别在于牧户对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的执行程度。

4.1.2数据处理

草原生态补偿金额包括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四项,主要组成部分为前两项。一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的核算,采用2014年对三个旗县草畜平衡区牧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见表6。核算结果显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一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分别为348元、215元和136元。不同旗县之间一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样的,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牲畜结构、畜产品价格、经营性支出等因素相关。与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相比,造成陈巴尔虎旗一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有:①高纬度,气候寒冷,暖棚建设不足,牲畜冬季死亡率较高;②每年打草场Actual income

effect (CNY)A1898 38129 13726210969-38 027-24 107A27411 73215 368335297180-38 5722 144B1607 41545 3672532230-9 02838 917B21045 0599 096312343238-6 81415 761C1436 02829 86241049036623 87840 742总计4707 33424 827-8 60716 686注:地区类型中,A1代表阿拉善左旗禁牧户,A2代表阿拉善左旗草畜平衡牧户,B1代表四子王旗禁牧区,B2代表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C代表陈巴尔虎旗;载畜量单位为:羊单位。

需要打草,机械燃油费、短期雇工费用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旗县,雇工放牧现象普遍,长期雇工费用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旗县;③牲畜结构以养羊和养牛为主,通常养羊的收益要比养牛要高,其他两个旗县都主要以养羊为主。造成阿拉善左旗一羊单位的畜牧业纯收入高的主要原因:牲畜结构以养羊为主,羊的品种主要是白绒山羊,近几年羊绒价格较好,羊绒收入占到畜牧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4.2计算结果

收入影响的核算结果见表7。

4.2.1总体介绍

在470户样本牧户中,平均每户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偿金额为24 827元,平均每户的理论收入影响为-8 607元,平均每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16 686元。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①理论收入影响为负,说明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草原生态补偿标准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35%(8 607/24 827=35%)才能保证理论收入影响不为负,进而让牧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草原生态补偿中;②理论收入影响为负,但实际收入影响却为正,说明草原生态补偿在具体实施中,牧民并没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完全的减畜。

在470户样本牧户中,有227户牧户的理论收入影响为正;有243户牧户的理论收入影响为负,有342户牧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正;有128户牧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负。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牧户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标准偏低的问题,同时也有标准差别化的问题,并且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将使得草原生态补偿目标的实现难度增加。

4.2.2分地区类型介绍

为进一步了解草原生态补偿的收入影响,同样分五种地区类型进行介绍,分别是阿拉善左旗禁牧户、阿拉善左旗草畜平衡户、四子王旗禁牧区、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陈巴尔虎旗。从理论收入影响看,除陈巴尔虎旗之外,其余四种地区类型的理论收入影响都为负,这说明草原生态补偿在不同地区类型之间存在过度补偿和补偿不足的差异,草原生态补偿标准需要在地区之间做出调整。从实际收入影响看,除阿拉善左旗禁牧户之外,其余四种类型的实际收入影响都为正。从实际收入影响的数值差异且与理论收入影响的结合考虑看,不同地区类型减畜任务达成情5政策满意度5.1政策满意度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评估结果见表8。在470户样本牧户中,268户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态度为满意,占到了样本总数的57%;94户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态度为一般,占到了样本总数的20%;108户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态度为不满意,占到了样本总数的23%。从地区类型差异上看,陈巴尔虎旗的政策满意度最高,政策满意的牧户比例为87%;四子王旗的政策满意度其次,政策满意的牧户比例为62-63%;阿拉善左旗的政策满意度最低,禁牧户政策满意的牧户比例仅为18%,草畜平衡牧户政策满意的牧户比例仅为32%。

5.2政策满意度和收入影响的相关关系

5.2.1研究假设

验证政策满意度和实际收入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假设为:政策满意度和实际收入影响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实际收入影响正向越大,政策满意度越高。

5.2.2模型建立

为检验实际收入影响和政策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的计量模型为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将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政策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实际收入影响作为自变量,将牧户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村干部、家庭人数、资金发放是否及时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将y设为政策满意度,y 取值0、1、2,分别代表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不满意、一般、满意。采用Logistic概率分布函数,则:

LnP(y

P(y

j=0,1,2(4)

其中:p 为概率;α为截距项;βi为自变量xi的系数;n表9变量定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

Tab.9Variable definition, valu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变量名称

Variable变量定义及取值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values最小值

Min最大值

Max平均值

Average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政策满意度定序变量,不满意=0;一般=1;满意=2021.340.83实际收入影响连续变量,实际收入影响(万元)-20.8028.271.675.14民族虚拟变量,蒙古族=0;非蒙古族=1010.650.48年龄连续变量,实际年龄(岁)227845.679.77受教育程度定序变量,文盲=1;小学=2;初中=3;高中=4;高中以上=5152.850.96是否村干部虚拟变量,否=0;是=1010.130.34家庭人数连续变量,事假家庭人口数(人)1103.721.31资金发放是否及时虚拟变量,不及时=0;及时=1 010.610.49

为自变量的个数。

5.2.3模型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取值及描述性统计见表9。

5.2.4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应用Eviews7.0统计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和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0。

实证分析模型中,多元Logit回归的最大似然比通过0.001水平显著性检验,说明该模型整体显著。实际收入影响与政策满意度在0.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实际收入影响正向越大的牧户,政策满意度越高,研究假设得到验证。模型回归结果还表明:牧民民族对政策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蒙古族牧民相比于非蒙古族牧民的政策满意度要高;是否村干部对政策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村干部牧民比非村干部牧民的政策满意度要高;资金发放是否及时对政策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资金发放越及时,政策满意度越高。

不同政策满意度的平均每户实际收入影响见表11。268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的牧户,平均每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2.68万元;94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一般的牧户,平均每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1.46万元;108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不满意的牧户,平均每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1.13万元。

6辨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按照生态补偿的基本定义,生态补偿标准要大于机会成本,小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草原生态补偿的生态目标实现了(草原生态恢复了或者减畜任务达成了),牧民的Real IE: negative样本数218124119平均理论收入变化(万元)3.55-3.43-6.45平均实际收入变化(万元)4.472.82-4.46预期“政策满意度”满意满意不满意政策设计层面的问题过度补偿补偿不足补偿不足政策执行层面的评估―执行较差执行较好政策效果收入影响显著为正

生态效果不佳收入影响显著为正

生态效果不佳收入影响显著为负

生态效果较佳典型区域陈巴尔虎旗阿拉善左旗草畜平衡户

四子王旗禁牧区

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阿拉善左旗禁牧户注:理论收入影响为正、实际收入影响为负的情形很少,在470户样本牧户仅有9户,所以未列入其中。

实践中生态绩效、收入影响和政策满意度存在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具体分三种情形来辨析生态绩效、收入影响、政策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背后存在的问题,见表12。

6.1情形1:理论收入影响为正、实际收入影响为正

当理论收入影响为正、实际收入影响为正时,这种情形下的“满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牧民遵守政策规定并且牧民收入影响为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态目标和政策满意度的一致。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实际收入影响都为正,通常会表现出很高的满意度。但当理论收入影响过高时,在政策设计上可能存在着过度补偿的问题,进而造成草原生态补偿的财务低效率。

在现有的调查样本区域类型中,陈巴尔虎旗地区倾向于属于这种类型。陈巴尔虎旗143户样本调研牧户,政策满意度很高,87%的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平均每户的理论收入影响为2.39万元,实际收入影响为4.47万元。更进一步可能需要关注到的问题是:因为禁牧使得牧户的平均草场经营面积从6 631亩减少到4579亩,理论载畜量从2010年的530羊单位减少到禁牧后的366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却从2010年的410羊单位增加到490羊单位,草场从2010年的总体不超载转变为2014年的存在超载。草原生态补偿资金外加草场承包证抵押贷款的杠杆作用,解决了牧民在畜牧业生产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不少牧户扩大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从政策效果上看,收入影响显著为正,但生态效果不佳。

6.2情形2:理论收入影响为负、实际收入影响为正

当理论收入影响为负、实际收入影响为正时,这种情形下的“满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牧民不遵守政策规定并且牧民收入影响为正,但如果遵守政策规定则牧民收入影响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生态目标和政策满意度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实际收入影响为正,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由于理论收入影响为负,说明在政策设计上存在补偿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实际收入影响为正,又说明存在政策执行较差的问题。

在现有的调查样本区域类型中,阿拉善左旗草畜平衡户、四子王旗禁牧区、四子王旗草畜平衡区都倾向于属于这种类型。以四子王旗禁牧区为例,60户样本调研牧户政策满意度较高,62%的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平均每户的理论收入影响为-0.90万元,实际收入影响为3.89万元。四子王旗禁牧区进行了部分减畜,但离禁牧的要求还有差距,在政策设计上存在补偿不足的问题,在政策执行层面,存在政策执行较差的问题。从政策效果上看,收入影响显著为正,但生态效果不佳。

6.3情形3:理论收入影响为负、实际收入影响为负

当理论收入影响为负、实际收入影响为负时,这种情形下的“不满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牧民遵守政策规定但收入影响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生态目标和政策满意度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实际收入影响为负,通常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由于理论收入影响为负,说明在政策设计上存在补偿不足的问题,同时实际收入影响也为负,说明政策执行较好。

在现有的调查样本区域类型中,阿拉善左旗禁牧户倾向于属于这种类型。阿拉善左旗禁牧户89户样本调研牧户,仅有18%的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平均每户的理论收入影响为-3.8万元,实际收入影响为-2.41万元。阿拉善左旗禁牧区进行了较大比例的减畜,很好地达到了禁牧的效果,在政策设计上存在补偿不足的问题,在政策执行层面,政策执行较好。从政策效果上看,收入影响显著为负,但生态效果较佳。

7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2014年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的470户牧户样本数据,从生态绩效、收入影响、政策满意度三个方面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进行了评估。

生态绩效评估结果表明: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2014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比2010年增长4.1%。草原利用方式更趋合理,平均牲畜超载率下降明显,2014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5.2%,比2010年下降14.8%。超载过牧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牧区县、半牧区县、样本调研旗县2011-2014年减畜任务达成比例分别为49%、51%、67%、42%,总体减畜任务达成情况一般。收入影响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每户理论收入影响为-8 607元,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5%。平均每户的实际收入影响为16 686元,牧民没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完全的减畜。不同地区类型之间、不同牧户之间,减畜任务达成情况差异显著。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标准偏低问题,同时也有标准差别化的问题,需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做出调整。政策满意度评估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政策满意度为57%,其中陈巴尔虎旗的政策满意度最高,为87%;四子王旗其次,为62-63%;阿拉善左旗最低,为18-32%。政策满意度与实际收入影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实际收入影响正向越大,政策满意度越高。

辨析生态绩效、收入影响、政策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政策满意度越高,并不意味着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就越好。当理论收入影响为正、实际收入影响为正时,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但却存在着过度补偿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收入影响显著为正,但生态效果不佳。当理论收入影响为负、实际收入影响为正时,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但却存在着补偿不足和政策执行较差的问题,收入影响显著为正,但生态效果不佳。当理论收入影响为负、实际收入影响为负时,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不满意,存在着补偿不足的问题,政策执行较好,收入影响显著为负,但生态效果较佳。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以下政策含义:①在参考收入影响和政策满意度的基础上,草原生态补偿实践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中国草原生态补偿的政策目标即草原生态保护;②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5%;③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标准偏低的问题,同时也有标准差别化的问题,需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做出调整;④牧民没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完全的减畜,不同地区类型减畜任务达成情况差异显著,需要深入分析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总结有益的做法,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佐忠, 汪诗平. 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 草地学报, 2006,(1):1-3. [Chen Zuozhong, Wang Shiping. A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Reparation for Balancing Rangeland Ecology [J]. Acta Agrestia Sinica, 2006,(1):1-3.]

[2]张志民, 延军平, 张小民.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原则及配套政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8):142-146. [Zhang Zhimin, Yan Junping, Zhang Xiaomin,et al. The Theory Basis, the Princip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Reparation for Rangeland Ecology Balance in China [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8):142-146.]

[3]侯向阳, 杨理, 韩颖. 实施草原生态补偿的意义、趋势和建议[J]. 中国草地学报, 2008,(5):1-6. [Hou Xiangyang, Yang Li, Han Ying,et al. The Significance, Tendency and Suggestions to Grassland Ecocompensation in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2008,(5):1-6.]

[4]胡勇. 亟须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J]. 宏观经济管理, 2009,(6):40-42. [Hu Yong. Set up and Improve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09,(6):40-42.]

[5]刘兴元, 尚占环, 龙瑞军. 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与补偿方案探讨[J]. 草地学报, 2010,(1):126-131. [Liu Xingyuan, Shang Zhanhuan, Long Runjun,et al. Discussion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Scheme of Rangeland [J]. Acta Agrestia Sinica, 2010,(1):126-131.]

[6]宋丽弘, 唐孝辉. 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探析[J]. 理论与现代化, 2012,(2):60-64. [Song Lihong, Tang Xiaohui. Analysis of China’s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J].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2,(2):60-64.]

[7]刘爱军.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效应及其问题解析[J]. 草原与草业, 2014,(2):4-8. [Liu Aijun. Effect and Issues Analysi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Reward Mechanism’ in Inner Mongolia [J]. Grassland and Prataculture, 2014,(2):4-8.]

[8]张新跃, 唐川江, 张绪校, 等. 四川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监测与生态效果评价方法[J]. 草业与畜牧, 2015,(1):31-34. [Zhang Xinyue, Tang Chuanjiang, Zhang Chuxiao, et al. The Technical Design of Sichuan Grassland Ecologic Protectinggrantpremium Mechanism of Grassland Monitoring [J]. Prata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2015,(1):31-34.]

[9]额尔敦乌日图, 花蕊.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147-152. [E Erdunwula, Hua Rui. Problems of and Solutions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nsation to and Rewarding for Grassland Ecoprotection [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6):147-152.]

[10]孙长宏. 青海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4):32-33. [Sun Changhong.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ion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and Reward Mechanism in Qinghai Province [J].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2013,(4):32-33.]

[11]文明, 图雅, 额尔敦乌日图, 等. 内蒙古部分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6-19. [Wen Ming, Tu Ya, E Erdunwula,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Reward Mechanism’ in Some Regions of Inner Mongolia[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1):16-19.]

[12]陈永泉, 刘永利, 阿穆拉.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典型牧户调查报告[J]. 内蒙古草业, 2013,(1):15-18. [Chen Yongquan, Liu Yongli, A Mula. Typical Herdsmen Survey Report on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Reward Mechanism” in Inner Mongolia [J]. Inner Mongolia Prataculture,2013,(1):15-18.]

[13]靳乐山, 胡振通.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与牧民的可能选择[J]. 改革, 2014,(11):100-107. [Jin Leshan, Hu Zhentong.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Chooses of the Herdsmen [J]. Reform, 2014,(11):100-107.]

[14]韦惠兰, 宗鑫.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下政府与牧民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J]. 农村经济, 2014,(11):102-106. [Wei Huilan, Zong Xin. Incompatibility Issues for Different Incentive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Herdsmen Under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J]. Rural Economy, 2014,(11):102-106.]

[15]王曙光, 莉. 减贫与生态保护:双重目标兼容及其长效机制[J]. 农村经济, 2015,(5):3-8. [Wang Shuguang, Wang Danli. 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atible with Two Goals and Long Term Mechanism [J]. Rural Economy, 2015,(5):3-8.]

[16]李玉新, 魏同洋, 靳乐山. 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11):2442-2450. [Li Yuxin, Wei Tongyang ,Jin Leshan. Herdspeople Attitudes Towards Grassland Ecocompensation Policies in Siziwang Banner, Inner Mongolia [J].Resources Science, 2014,(11):2442-2450.]

[17]包扫都必力格. 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满意度的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6):10-11. [Bao Saodubilige.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bsidies and Rewards Program [J]. 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 2015,(6):10-11.]

[18]白爽, 何晨曦, 赵霞.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基于生产性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J]. 草业科学, 2015,(2):287-293. [Bai Shuang, He Chenxi, Zhao Xia.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warding Polic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Subsidy [J].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5,(2):287-293.]

Grassland Ecocompensation: Ecological Performance, Income

Effect and Policy Satisfaction

HU Zhentong1LIU Di1JIN Leshan1,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China Ecocompensation Policy Research Centre, Beijing 100193, China)

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文2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新疆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60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发展理念,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精心呵护着“三山两盆”的秀美山川,用行动描绘着生态文明建设画卷。

绿色屏障治沙富民

新疆是一个干旱少雨、荒漠化和土地沙化严重、森林植被稀少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52年,中国人民军垦部队率先在石河子、奎屯等地营建以钻天杨等树种为主的大网格、宽带式护田林,从此拉开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的序幕。此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推动林业发展,又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是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的启动,开创了新疆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第二步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公益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开辟了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第三步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通过实施天山、阿尔泰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工程等,引导全社会坚决保护我们的森林、冰川、绿洲和草原。

60年来,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在天山南北持续铺展――全区森林面积从1978年的169.6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7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1.03%增加到目前的4.5%,新疆的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实现从“沙进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十二五”以来,新疆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674.7万亩,是目标任务量的137.1%。

在构建绿色屏障的过程中,新疆还通过林果业完美诠释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结合的最佳效应。60年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发展特色林果业作为造福各族群众的一项重要产业大力推进。截至2014年,新疆林果总面积达22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650万吨;在环塔里木盆地,建成以红枣、核桃、杏、香梨、苹果等为主,面积超过1500万亩的特色林果主产区;在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及天山北坡一带,建成以葡萄、哈密大枣、枸杞、时令水果、设施林果为主的若干个特色高效产业带。

如今,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也同时带动了新疆木材经营加工业、森林旅游业、花卉产业、沙产业等其他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

污染减排成效显现

“蓝天多了起来,空气越来越好了!”这是如今乌鲁木齐市民的共同心声。这几年,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以“煤改气”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调整、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等类治理工程,乌市空气质量年年攀升,2013年一举成为全国首个主城区全部采用清洁能源供热的城市。

坚持民生优先,还蓝天于民,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监测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区四项主要污染物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

2014年,我区四项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年度控制目标任务,其中,氮氧化物排放出现拐点,首次实现由升转降。

为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昌吉回族自治州、克拉玛依市相继启动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和“蓝天工程”,明确了大气污染治理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到2017年,实现全疆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其中乌鲁木齐市等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4年4月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今后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明确了涉及11个方面49项重点工作任务。

夯实生态环境底色

生态环境问题事关我区各方面可持续发展。

以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我区不断夯实生态环境底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时期新阶段。

这5年,一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实施;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启动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喀纳斯湖、乌伦古湖等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阿尔金山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这5年,我区88个县市28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完成,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得到了保障。

这5年,我区环境监管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全区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7个,占全疆国土面积的12.95%,全国排名第四位;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4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87个、国家级生态村7个、自治区级生态村405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1个,建立有机食品基地130个。

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范文3

根据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部署要求,结合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的工作实际,我们围绕全面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水平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以期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思路,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秀美,地貌景观独特,是国家历史家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彩色丘陵、丹霞地貌、沼泽湿地、河流峡谷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被誉为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322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大肋巴沟景区组成。拟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289.71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九个泉景区组成。公园主要发育有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系“红层”,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和红色碎屑岩地貌。公园地貌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地质遗迹和动植物种群丰富,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九个泉蛇绿岩套地质遗迹世所罕见,裕固族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榆木山岩画、冰沟肃南二齿兽化石、冰沟硅化木等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丰富多彩,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质遗迹保护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对研究自白垩纪以来青藏高原及祁连山隆升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同时,独特唯一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近年来,张掖地质公园立足落实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学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张掖地质公园先后获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全球最刻骨铭心的二十二处风景之一”和“全球二十五处梦幻旅行地之一”“三十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国最美外景地”等殊荣。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2016年被原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2014年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先后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强化统筹指导,地质公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7年6月,张掖市坚持高点定位,立足品牌引领、提升张掖整体形象,作出申报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决策,确定以张掖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对地质公园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进行统筹谋划,形成了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导向。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张掖地质公园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将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编制张掖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及丹霞口民俗文化旅游、丹霞七彩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5个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加快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上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县区和市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创建工作的统筹指导。认真按照《世界地质公园指南》,精心制定申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向3个县区和30多个部门单位交办了申报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市、县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地质公园科研科普及地质遗迹保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地质公园建设政策扶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目标考核、景区晋等升级重奖等制度,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谋划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各级党政组织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地质公园建设、旅游企事业单位着力打造地质公园特色品牌、社会各界倾心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全力补齐短板,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成效明显。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地质科学研究作为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活动,地质公园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认真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共调查和定性评价地质遗迹景观点115处,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点21处;对彩色丘陵、九个泉蛇绿岩和丹霞地貌3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完成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报告。争取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资金60万元,我市配套20万元,与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质博物馆共同立项进行彩色丘陵地貌和冰沟丹霞地貌成因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发行。编制完成公园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动植物多样性名录,设置安装一批植物解说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公园科研设施建设,地质公园科普研学基地、九个泉野外科考站、冰沟丹霞地质展示馆建成投入使用。在张掖召开甘肃地质公园地学科普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与湖南湘西国家地质公园、安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福建平谭国家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水勘院、省地质博物馆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研究及科研科普合作关系。

(三)创新方式方法,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力度加大。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提高社区居民和广大干部群众地质科学素质作为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科普活动,地质公园科普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投资1.6亿元,建设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体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设置科普影视厅、VR体验厅,布展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并通过声、光、电等设备,全方位、立体化介绍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的形成与特点,多角度展示张掖神奇的地貌景观和地质变迁。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9月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多万人次。编制完成中英文版地质科普教材、科普读物、公园导游手册、公园科学考察指南等科普系列丛书及地质公园与社区建设、地质公园与民族文化、地质公园与妇女发展、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公园与科研科普、地质公园与旅游开发主题系列读本,设置科普解说牌102块、地质科普长廊4处,建成地质公园学校建设,张掖中小学地质科普读物出版发行。精心策划开展大型恐龙及古生物化石展、“万名学生科普行”主题研学、主题广场快闪、“我眼中的张掖地质公园”主题科普绘画和“2019地质科普培训月”等系列活动,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科普教育培训。张掖地质公园网站、微博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自助讲解小程序“两微多端”自媒体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自助讲解小程序集地学科普讲解与导游于一体,可满足公园内30个景点的双语解说及云导览服务。

(四)科学开发资源,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张掖地质公园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质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市、县政府和公园社区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丹霞七彩镇、丹霞快速通道、丹霞景观大道、综合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及环形干道、内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河西民俗博览园、丹霞通用航空机场、地质公园博物馆、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冰沟山庄等重点旅游项目22项,新建和改扩建高标准旅游厕所16座。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地质公园供水、供电等设施,地质公园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2018年,张掖地质公园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张掖地质公园已成为甘肃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最快的大景区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景区。

(五)积极宣传推介,地质公园显示度不断提升。坚持以深化“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为统揽,着力构建地质公园宣传推介新机制,公园的品牌形象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读者》等主流媒体投放丹霞宣传广告;冠名开行“裕固风情号”“张掖丹霞号”“冰沟丹霞号”品牌列车。先后邀请2000多家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和300多家境外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考察踩线,邀请400多家国内媒体和100多家境外媒体拍摄制作专题宣传节目。精心策划举办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直选赛、冰沟丹霞大型徒步活动、马拉松骑行大会、首届国际美食节、健美黄金联赛张掖菁英赛、国际旅游摄影大赛、丹霞首届热气球节等节会节会赛事,面向社会征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形象标识和吉祥物,对获奖作品进行重奖,广开渠道开展地质公园宣传推介,地质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强化保护措施,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扎实到位。张掖地质公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地质资源实施分区管理、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精准监测,实现了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联促共进。对公园内的地质资源,按特性和功能进行分区管理,划定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个,一级保护区5个,二级保护区3个,三级保护区3个,分别按照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订了保护措施。先后埋设公园边界及各级保护区边界界碑172块,设置交通标识、环保及地质保护警示等引导说明牌152块。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原则,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对公园内因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堆积、河道破坏等原生态受损区域进行了恢复治理,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有效空间。同时,将公园管理区域纳入了张掖市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公园内的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对比,为公园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旅游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动态监测数据。督促景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架设监控摄像头300多个,实现重点地质遗迹和生态保护区域全覆盖。并通过指挥调度中心,及时掌握游客流量、分布区域和游览行为,适时实施管控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地质公园科学管理与风险预警防控能力。

(七)推动社区发展,地质公园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张掖地质公园立足推动社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指导公园社区和经营主体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科普研学、摄影采风、健身露营、民俗文化体验、低空观光、驼队观光、现代农业观光等适合社区群众参与的旅游产品,积极动员社区群众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地方餐饮和主题酒店、民宿客栈等住宿业态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拓宽社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地质公园社区群众开发销售七彩玛瑙、临泽小枣、山丹马油、牛羊肉、临泽小枣、野生蘑菇、和祁连玉、刺绣、剪纸、彩岩画、民族服饰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200多种,建成酒店、客栈、商铺及餐饮门店330家,接待床位总数达到5689张,吸纳群众就业4000多人,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了良好平台。2018年南台村有286户1033人参与旅游发展,379户参与经营主体入股分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2元,高出临泽县平均水平2000多元。肃南县康乐镇、白银蒙古族自治乡投资1.5亿元,开发旅游项目,引导群众建成蒙古大营、冰沟山庄、绿之源、梨园河等旅游观光、服务设施4处。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五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全部投入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2017年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分红11.7万元,让旅游红利直接惠及到了贫困群众,贫困综合发生率从15.5%降至1.61%。

(八)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近年来,先后组建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冰沟丹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和裕固风情走廊开发公司,对公园重点景区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地质公园旅游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进入了市场主导的新阶段。市上成立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加挂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牌子,核定编制14名,为县级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和“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实行管委会(管理局)领导下的股份公司经营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走上了规范化轨道。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巡查制度、地质遗迹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地质公园徽标授权与使用办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地质遗迹与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社区村规民约等制度方案,与3家景区经营单位签订地质遗迹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聘请10名地质专家建立地质公园技术指导专家库,指导地质公园开展科研科普、地学旅游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并制定下发了《张掖地质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对地质公园管理的范围、管理机构的职责及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标准相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一)公园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及公园管理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二)景区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设施等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地质科研科普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景区景点从业人员、旅行社导游、出租车司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等重点对象的地质科普知识培训,还存在覆盖面窄等问题。地质科研工作存在明显短板。

(四)地质公园经费保障需进一步强化。地质公园正常工作经费需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地质科研科普、人员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等工作顺利推进。

(五)专业人才需进一步补充。地质公园博物馆讲解员、地质专业工作人员和翻译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保证工作需要。

三、下一步的思路与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申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紧紧围绕“保护地质资源,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加强张掖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让张掖地质公园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让地质科学知识得到更广地普及,让地质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让世界了解张掖,让张掖走向世界。

(一)全力做好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工作。在市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建设完善地质公园界碑、界桩、围栏、警示牌等保护设施。指导督促相关景区进一步建设完善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警示牌等保护设施,不断加大地质遗迹保护力度。

(二)全力做好地质科研科普工作。进一步编制完善地质公园系列科普丛书、科普教材、科考指南等资料,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地质科普培训力度。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质科研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真正补地质科研短板,为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