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乡村生态;饮食文化;旅游业发展
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然而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现在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更为贵州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2号文件把贵州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于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道路。给了贵州一个创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发展民族乡村生态饮食文化旅游业倍受人们的关注,它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且成为国内外游客和都市人回归大自然,向往体验农村生活,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民族饮食文化也很丰富,如苗族的酸汤系列在全国以被大家所知。本文以布依族村寨农耕饮食文化信息资源为视角,尝试探索贵州文化旅游创新中的乡村生态饮食文化旅游发展。
一.贵州布依族农耕文化资源概况。
布依族是以农耕种植为主体的民族在农耕文化上有着独特民俗习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广泛推进贵州布依族生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客,成为旅游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布依族,现有2545059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 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 西等省。贵阳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花溪和乌当。(包括瓦窑、牛场、新堡、偏坡等地)。一般认为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与壮族同源。有人还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日布依族可能有渊源关系。历史上布依族常被称为“夷”、“苗”、“仲苗”、“仲家”、“仲蛮”等。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才统一叫布依族。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布依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单家独户很少风。他们喜住楼房,房子一般为三层。底层饲养牲畜,堆放农具、杂物;二层住人,三层储存粮食等。有的地区也居住吊脚楼式的房子。?布依族服饰,男性式样简单,与汉族大致相同;女性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大多数穿裤,也有穿裙的。喜欢腊染,领、肩、襟、袖、衣摆都镶有花边。地区不同,服饰也各有异包头帕,系围腰,妇女喜欢银饰等。?布依族信鬼神,尤崇拜祖先。
二.贵州乡村农耕饮食旅游信息资源现状
(一)布依族农耕旅游资源;水稻是四川布依族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布依族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耕作制度和耕作习俗。旧时,他们主要种植白日草、大白谷、小白谷、毛粘、红谷、白酒谷、红酒谷等品种,有早稻、中稻、晚稻三个类型。布依族农民一般将稻种分为粘稻和糯稻。粘稻为主要粮食,广泛栽培;糯稻仅作副食,栽培面积较小。布依族传统农耕文化中有许多祭祀神灵的活动,如;传统的“牛王节”,布依村民们要给牛过生日节,感谢牛的辛苦付出,希望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还有插秧季节的秧苗会,也是布依族传统农耕文化的传习,其寓意主要是为了驱除虫害祈求来年粮食丰收。丰收季节布依族还有喜迎丰收的尝新会。同时布依族还有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赶干洞等民俗节庆活动。
(二)饮食文化资源:乡村生态饮食文化业发展,丰富了中国饮食品种类,延伸了饮食产业链,带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贵州布依族食品主食多以大米为主。住山地的兼吃玉米或以玉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节日或婚丧宴客离不开糯食,有"无糯不过节","无糯不成礼"之说。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习惯造就了其独特的布依乡村生态饮食文化。它具有多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乡村饮食特征。
(三)布依民族艺术资源:布依族有无歌不成席的说法,布依山歌既是布依族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布依民族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以布依山歌最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分“大调”、“小调”两种。“大调”用于婚丧等隆重的场合,音调高昂大方,引人入胜。“小调”则在月夜或“赶表”谈情说爱的时候唱,音调柔和、婉转、活泼动听。
(四)贵州布依族民间工艺资源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合身得体,古朴典雅。布依族服饰的制作集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身,布依姑娘还根据自己喜好设计绣制。布依族刺绣 布依花包是布依族刺绣工艺品。又称“糠包”。流行于布依族聚居区,用布或绸缎制作。呈方形,绣上色彩艳丽的图案,一般都以花草、蝶、鸟、几何纹样为主。
汉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辽宁;饮食文化;开发策略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满足人们生理的需求,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和风俗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辽宁丰富的饮食资源
辽宁位于富饶的东北大地,南临黄海、渤海,东南与朝鲜以鸭绿江为界,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加之地处温带半潮湿地区,天气适合、雨量充分,光热资源充沛,动植物资源富饶,食材丰富。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糜子、谷子、大豆、花生、小豆等;山区盛产野生的动、植物,如鹿、兔、野猪、袍子、野鸡、鹌鹑、铁雀、沙半鸡等繁多,蘑菇、香菇、黑木耳、黄花、刺龙牙、唐松草、蕨类、山芹菜、山楂、板栗、榛子、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桔梗、橡子等产量可观;中草药如:人参、细辛、羊霍、五味子、党参、天麻等;水果闻名全国,如金州、熊岳的苹果,绥中白梨,鞍山南果梨,大连黄金桃等年产量在180万吨以上。
水产资源形成系列。由于辽宁省沿海宽广,水发生物资源厚实,品种繁多,鱼类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鲅鱼、鲐鱼、鲳鱼、鲆鲽鱼、沙丁鱼等;虾类主要有对虾、毛虾、青虾等;蟹类主要有梭子蟹、中华绒鳌蟹等;多种头足类以枪黑贼、金乌贼为主;水母类以海蛰而著名;哺乳类有长须鲸和海豹等;在广阔的滩涂海面上,还自然生长着许多海参、鲍鱼、扇贝、贻贝、牡蛎、沙蚬、毛蚶、文蛤等食中珍品及人工养殖的海带藻类。
此外,像铁岭的大葱,开原的大蒜,绥中的圆鱼(甲鱼、鳖)等,都久负盛名。在辽宁大地上,可以说是北有粮仓,南有鱼场,西有林棉,东有果园,为辽宁人的饮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辽宁饮食习俗及特色
由于气候环境与物产状况的影响,辽宁人的口味嗜好有自己的特色,过去主食以玉米、高粱米、小米、荞麦为主,现在以大米、玉米、白面为主食,品种丰富,有饽饽、饺子、米饭、高粱米、豆干饭、酸汤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副食为炖菜。平日里嗜肥浓,喜腥膻,重油偏咸。再附之以各地民族食俗的交融和其他地区饮食文化的传入,构成了辽宁饮食文化的显著特征。
1.四季饮食不同。由于辽宁四季明显,加之不同季节食材不同,因此形成了辽宁地域饮食上四季分明的特色。春天吃绿豆芽春饼,同时由于春季山菜发芽,人们喜食山菜拌之用大豆制作的黄酱做辅料;夏至吃面条、高粱米水饭。由于夏季是蔬菜最为丰富的日子,各种时蔬如:芸豆、茄子、黄瓜、芹菜、角瓜等应有尽有,人们喜用生菜凉拌,喝羊汤就花卷,同时户外烧烤遍布大街小巷,人们聚在一起,乘着丝丝凉风,边吃边聊,惬意无限;秋季是收获的日子,美鲜更多,煮毛豆、豌豆角,清甜爽口、娇嫩鲜美。农村的孩子更在田地里挖个坑,烧毛豆、烧山药、烧玉米、烧红薯,拣起来用手一抹,吹吹土灰,焦糊香甜、野味浓郁。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在新秋时节吃清煮嫩玉米的尝秋风俗:初秋时节,当玉米长到毛穗刚发干而叶皮葱绿、籽粒刚灌浆时,人们喜欢掰回家连皮煮熟,色泽微黄,啃食甘甜鲜嫩,味道清香,风味无比;冬天这里的人们喝油茶、吃酸菜、涮火锅。酸菜酸味浓,猪肉和酸菜一起炖,香而不腻,清香爽口,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将猪血肠放入酸菜中煮,就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此外,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还可以在街上迟到热气腾腾的、金黄色的烤地瓜,以及光泽鲜艳,外挂一层薄而透明糖皮,经过冷冻品起来又脆又甜的冰糖葫芦,令人赞不绝口。
2.民族风情浓郁。辽宁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聚居在辽西的阜新一带,满族聚居在辽东和辽北的新宾、凤城、岫岩、本溪一带,朝鲜族居住在桓仁等地,才外回族、锡伯族人数也不少。各族人民长期在一起和睦相处,受共同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饮食风俗上差异不大。但因各自的传统生活习惯不同,也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口味嗜好。如汉族人喜欢鲜醇清淡,满族人喜欢酥烂入味,蒙古族喜欢浓郁厚味,回族人喜欢鲜香脆嫩,朝鲜族人喜欢辛辣爽口等。
3.特色饮食著名。辽宁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富、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这其中既有融合满汉饮华的满汉全席,也有现已风靡华夏各地的满族传统食品——火锅,当然也少不了寻常百姓日常使用的家常风味及面点小吃。其色菜点有:烤明虾、鲜活白蟹、蒸加吉鱼、红梅鱼肚、金钱飞龙鸟、扒三白、沈阳回头、干酱肉、营口虾籽、鸡蛋糕、炖山珍、地三鲜、杀猪大菜、铁锅咸鱼饼子等,此外,马家烧麦、李连贵熏肉大饼、葱花缸炉饼、糊塌子、义县伊斯兰烧饼、粘豆包、酸汤子、臭叉子等以及本溪长宽猪蹄、辽阳塔糖、沟帮子熏鸡、鞍山肉枣、抚顺小香肠、锦州什锦小菜、烧拷、香水梨干等许多著名风味也相继出现,丰富充实了辽宁地域饮食的内容,扩大了辽宁饮食内涵。
汉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3
摘要: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论文重点分析了重庆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旨在通过对重庆所处地理环境的研究,丰富人们对重庆饮食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重庆
一、重庆饮食文化
1.渝派川菜
川菜是全国菜系之一,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其发祥地主要是重庆、成都两地。重庆的川菜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1]现在,大多数重庆人的饮食口味可以归纳为“麻、辣、烫、鲜、香”五个字。这其中“辣”就不必说了,不过西南地区的饮食普遍嗜辣,而重庆的食物能够在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我想就在于重庆地区的饮食并不一味地追求辣,而是将麻和辣相结合,使得食物更加鲜香。正是因为口味重,重庆人到外地生活,普遍感到饮食不适,觉得外地菜肴不麻、不辣、不鲜,吃在嘴里没有味,引不起食欲。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一些品牌,如:鱼头火锅、狗肉汤锅、芋儿鸡等。其中,正宗的川菜味道一般都较浓辣,一些滋补菜系还以中药材及花朵入味,味道相当特别。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2.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原本也属于川菜的一种,但说到重庆饮食,就不得不单独把它提列出来。重庆火锅绝对是偏执狂热的人文地理,由红油、红汤、大辣、中辣、微辣延伸到大麻、中麻、微麻锅底。外地人很不解,全国火炉的重庆八月,温度40度,但重庆火锅馆门庭若市,人们在空调室、电风扇下,夹起毛肚、鸭肠呼儿嗨哟地狂吞。火锅起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以前的码头工人工资低,工作劳动强度又大,于是工人们就去买江边屠宰场里难以卖掉的价格低廉的动物内脏,然后把所有的菜不计荤素,统统煮到滚烫的水中,而江边的风大,为了保持食物的温度,锅下始终烧着火。这就是重庆火锅的雏形。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火锅在重庆越来越普遍,成为重庆市民的心头好。虽然现在全国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火锅,比如北方的涮羊肉、江浙一带的海鲜火锅,但是重庆火锅作为一个地区的饮食特色,对重庆地区以及重庆人的影响,是其它地区决不能达到的。重庆人喜欢喝着啤酒吃火锅,无论男女,一上桌的豪迈气势,会让看着的人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3.小吃文化
在重庆,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是重庆饮食文化百花园中一簇芳香的小花。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重庆从来不排外,这一点从重庆的小吃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重庆众多的小吃并非重庆特有,而是外来移民落户后在重庆发扬光大的。如兰花豆干、吴抄手、伦敦糕等均来自外地,但这绝不影响重庆把它们当做自己土生土长的小吃;麻圆、包心小汤圆也是各地都有,但重庆把它当做自己的特产;米花糖、桃片虽然与别地有些差别却是各地常见的小吃,重庆人也敝帚自珍当个宝贝,凉面、豆腐脑更是南北均有的小吃,加工变化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2]重庆小吃兼收并蓄,不排斥、不拒绝,虽然来自异地,却能融合本地口味精心改造,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本地名小吃。
重庆也有自己独创的小吃,比如口水鸡、担担面、酸辣粉、凉粉、冰粉、凉虾、油醪糟、怪味胡豆、颗颗香干、凉糍粑、白市驿板鸭、灯影牛肉、提丝发糕、熨斗糕、王记鸭子等。相对外来小吃,重庆原创的小吃个性分明与众不同。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味型特点,很难找出同类与之相较,真正体现重庆人的大胆创新与聪明才智。正是这些本土小吃与外来小吃,一起形成了重庆小吃独特的系列。
4.饮茶文化
饮茶习俗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一位作家在回忆战时陪部重庆的文章中说“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夭,想谈多久就多久。”足见重庆茶馆浓郁的巴渝风情韵味,为海内外游客所赞赏。
坐茶馆是重庆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重庆地理、气候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重庆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昔时整个重庆城没有公园(直到民国18年始有一处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园”),茶馆就成为人们休想、散心解闷的好去处。重庆城市房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既体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十分称便。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人的饮茶之风,与重庆爱摆“龙门阵”之风习密切相关。重庆人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
二、重庆所处地理位置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汇合处。所以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并且和香港、上海类似,重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重庆主城区中,祖辈为土生重庆人的比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都是广东、上海、江苏、安徽籍移民的后代,他们把各地的饮食及其习俗带到重庆,把一些本地不出产的外地农副特产运到重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重庆的饮食文化。例如川菜的形成则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有关。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后,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时期。辣椒从广东、湖南、贵州向四川传入,[3]而此时重庆仍隶属于四川,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湖广移民将其长于红烧、吃辣的风俗带入正是这种移民影响。
三、重庆气候特征对重庆饮食文化的影响
重庆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夏天炎热,冬天阴冷,降水充沛,湿度很大。重庆人为御风寒,驱潮气,常吃辣椒,饮烧酒,久而久之,同样也养成了重辛辣的饮食习惯。重庆地区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与动植物的生长,加上重庆地区地形复杂,从河谷到丘陵,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全国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重庆地区的物产十分丰富。重庆盛产各种农副产品,优势品种有生猪、柑桔和茶叶等。丰富多彩的名特食品、名优农副产品,为重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所以,重庆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与重庆地区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丰富的物产及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赵正荣.重庆饮食文化一瞥[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
汉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4
善于构筑鸿篇巨制的汤松波以“字思维”、“诗歌地理”、“东方性与中国化”等理念架构了《东方星座》这一蕴涵传统文化、历史、地理、思想于一炉的巨大星座,诗意地挖掘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字文化中所潜蕴的民族标识符号中的深义,呈现了东方文明中璀璨的华夏民族之光辉。
在《东方星座》中,“字思维”已成为汤松波构建其诗学体系的基石与路径。“字思维”是指汉字的造字过程及意义发生过程中的思维。汤松波巧妙地把“字思维”作为建构《东方星座》之诗学体系的切入口,自觉把汉字引入诗性思维的追求层面,开掘汉字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唤醒整个民族的感觉、记忆与文化想象模式。如《汉》中对汉族的诗性书写,他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前一节中对“汉”字的原始起源(炎黄子孙)、字型(且飞且舞)、文明(四大发明)、思想(孔孟学说)、语言(七大方言)、字形(方块汉字)、民俗(大屋顶、四合院、中山装、旗袍等衣食住行)、文化(生肖、书画、医药、武术、宗教等)各种含义进行多维诠释,使“汉”民族在“字思维”的诠释中逐渐呈现其全貌;在后两节诗中,诗人从声调、谐音两个角度诠释了“汉”。“汉”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都被囊括入“字思维”所编织的网络之中。汉字本身沉积着初民集体无意识的思维习惯、感觉方式和精神内蕴,是音、形、义的聚合体。汤松波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着手开掘,着重体现在字象、字义、字音三个维度的构建。在字思维所拓展的想象空间与诗性空间里,汤松波铺展开56个民族的诗意图画,构筑了一个积淀着深厚民族文化的诗歌世界。
近年来,“诗歌地理”成为一个迅速延展的、关注诗歌与诗人的地域性、文化性、审美理性、心理结构等方面关系的诗学命题,虽然“诗歌地理”的概念尚待得到诗歌史叙述的确证,但汤松波的《东方星座》却显然承接起了这一诗学命题的思维视角。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必然带来不同的民族特色,形成不同的民族习惯、文化模式、心理结构与情感机制,汤松波在其诗歌中尽情展示了56个民族基于地理维度上不同的民族特色。他从地理、历史、文化、时代、心理等层面剖析了56个民族名称背后所潜藏的丰富风情,各民族由于地域性的差异而在其诗歌中显示出了格外鲜明的民族性。他巧妙地把各民族的地理信息与民族的地域特征、民族独特性糅合起来,描画了各民族的诗意图景。其次是历史记忆的诗意言说。汤松波挖掘了每个民族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记忆,以诗的话语方式言说出来,给每个民族的历史都蒙上了一层诗意色彩。如“流云在高空临摹了多少回/也临摹不出他们三千年的崖画”(《佤》)。在《苗》的开头诗人写道:“历经了几千年的迁徙/这些苗儿/才扎根拔节”,苗族几千年的迁徙变迁归结于“苗”的扎根拔节。《锡伯》中“历史的脚板上/有一层厚厚的硬壳/属于锡伯族/属于锡伯族铸造的荣誉”等诗句都在追寻民族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书写中凸现各民族的形象。再次是对各民族文化的呈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历史故事中最具魅力的视点。《东乡》呈现了东乡的三香茶、手抓羊肉等饮食文化;《基诺山》凝塑了基诺山民族的独特文化习惯,《乌孜别克》里描画了乌孜别克族在丝绸古道上“能歌”、“善舞”、“豪饮”、“常乐”等民族文化。汤松波以不同的视角与维度展现了这些大异其趣而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闪耀着文化寻根与破解历史文化基因的理性光晕。此外,汤松波还从时代与心理层面展示了各民族的特色,如诗人在写羌族时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写进了诗里,显示了相当强烈的时代意识。地理、历史、文化、时代、心理等因素早已糅合于民族形象之一体,汤松波近距离地细察和探究各民族特征,诗意地多视角勾勒了各民族的独特轮廓,描画了一幅卷匠心独具的民族画。
从“东方星座”这一命名便可得知,汤松波的诗歌非常注重“东方”性的构塑。汤松波应和时代语境,以宏大的构架来抒写中国这个东方国家的56个民族,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意识。56个民族构成了中国的星座图谱,对56个民族的诗写方式也显示了汤松波对现代汉诗的中国化问题的自觉意识。《东方星座》在对各个民族的诗写中,突出了56个民族各自在文字与文学、科学与技术、神话与宗教、建筑与艺术等方面的个性风格,淋漓尽致、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地勾画民族谱系图画,如《汉》中展示了方块汉字、龙凤呈祥的书法、四大发明、孔孟学说、大屋顶与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中山装与旗袍的服饰文化、菜系的饮食文化以及书画、中医、武术等;再如《乌孜别克》中乌孜别克族在丝绸古道上扮演的历史角色,《俄罗斯》中的踢踏舞,《纳西》中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表意文字哥巴文等等,作者以对民族文化深潜的探掘与体悟而加以诗意的蘸染,以诗句来勾勒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图谱。
置《东方星座》于诗歌发展脉络中不难发现,汤松波诗学体系的架构之勇气可嘉,“字思维”与“诗歌地理”、“东方性与中国化”等策略是一个具有先创性的诗歌实验,对于诗歌创作的探索具有借鉴价值。当然,这部诗集也并非无可挑剔,诗集中许多诗歌的诗性稍嫌不够,过于口语化,过于侧重对民族之名称的字面图解,有的让人难免产生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之疑,“诗”性空间有待拓展和提升。
汉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5
不同的体质特征对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那么,由于体质特征的差异性。不同肤色的人种在饮食上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中国的汉族居民在做菜的配料中添加食盐,则食盐是必不可少的佐料,这和白色人种的做菜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一做法会让白种人不可理解。而这对于中国汉民族居民而言根本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只是汉族文化对其成员自身体质的有效适应,因为这些成员都是中国的汉族居民。汉族居民他们本身就有一些共同性的体质特征在适应着相应的满足于自身的文化。
为什么汉族居民要在菜中添加必不可少的食盐为佐料,这和他们的体质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他们的汗腺十分丰富,在正常生活中的排汗量要远远大于白色人种。那么在排出的汗液中就会有大量的体内盐分排出体外,如果这些排出体外的盐分得不到补充,就会使这些汉族居民体内的酸碱度失衡而导致脱水或消化功能的混乱,严重的还会导致生命危险。因此,汉族居民在炒菜的时候添加食盐,实际上就是对其汉族居民体质特征的一种适应方式的表达。通过这样的饮食习惯从而也保证的了汉族居民能够正常的生活,能够正常的工作。对于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很难适应于白色人种体质的需要,即使白色人种在汉民族的聚居地生活多久,他都难以接受这样的饮食习惯。实际上,他根本不用接受这样的饮食习惯,因为对于他自身的体质特征来说,他根本不需要大量的食盐进入体内,多了反而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人种不同,体质结构也各不相同;体质不同,对食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1].
二、体质差异的作用导向
中国一直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但在有的项目中却一直不能鼎立于世界强国之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果呢?像中国的足球项目一直实力不济。有的人说,中国足球实力弱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国外足球运动员每天吃牛肉、吃牛排,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足球队掀起了培养足球运动员先从饮食开始,大家都吃牛肉、吃牛排,但是中国的足球运动反而不见好。这里,大家要明白,这足球运动实力的强弱,不单单是饮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类体质差异导致的结果。由于体质差异,盲目的大量吃牛肉、牛排,反而会导致人体的组织器官不适应于自身体质的生理活动程序。如果问题严重还可能产生疾病或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说,中国汉族人他都有着自身的体质特征,那么根据他自身的体质特征都会有他相应的适合自身体质特征的特有生活方式或饮食习惯。有的时候,往往人类自身闯下的祸要远远大于自然所带来的灾难也就是如此。
到这里,大家要明白,体育项目的强弱与人的体质特征的差异性是非常密切。一提起赛跑项目,人们就会想起那些黑人运动员。博尔特在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以9.58秒,让世人感到震惊。黑人不仅仅拥有很强的爆发力,在耐力上也无与伦比。在短跑,跳远、三级跳远及跨栏等需要速度与爆发力的项目上,保持世界纪录的都是黑人运动员。在关注度最高、代表人类速度极限的男子100米短跑项目上,也只有黑人能跑进10秒。而在极需耐力的长跑项目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黑人选手长期处于霸主地位。黑人运动员惊人的爆发力来自哪里呢?通过测试显示,黑人运动员的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的百分比较高,在短跑中,黑人运动员能够忍受短暂缺氧,所以在呼吸的过程中不会明显下降,这就是取胜的关键。黑人脚底屈肌强度约150~200千克,而白人只有50千克左右。若以同样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人的弹力比白人高出3~4倍。这使得他们不仅能跑得更快,而且跳得更高。黄种人的体质特征是以轻便、灵活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白种人相比,黄种人个子矮、体重轻,绝对力量和绝对速度都不占优势,其天赋主要表现在与灵巧、技能和心智等有关的项
汉族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6
论文关键词:烹饪文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烹饪产业中科学与人文的文化内涵
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其第二节专讲科学精神,即”科学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并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更显重要”。
具体地说来,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对创新的尊重,体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和体现为一种普遍性原则。”科学的大门应对任何人开放,而不分种族、性别、国籍和信仰”。讨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实际内涵以后,联系到中国烹饪文化的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模糊的认识,因此在以往烹饪热中,就中国烹饪的科学特性而言,是不存在什么中国特色的,甚至连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的“传统营养学”,和近代营养学之间,也应该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不同的正是它们的人文精神,在这里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是学术性的探讨,而且随着这种探讨的深入,必将找到共同的表达方式,正如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的那样,”自然、科学和人文,只能双赢,不能零和”。
2外来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上人口和民族生存空间的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汉民族主体地位,人们往往把汉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代表,在饮食文化领域内同样是如此。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菜系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无论是”四大菜系”还是”菜系”、”十大菜系”,都是以汉族饮食为标志的。这种划分方法不仅忽视了像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这些某一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区的饮食特征然而,20世纪末期,由于改革开放国策的实现,美国快餐文化登陆中国,并且连续多年成为餐饮行业百强之首,”博大精深”的中国烹饪在行业实绩方面遭遇到很大的挑战。联想到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国外的饮食文化,恐怕也离不开这个过程,一方面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手中的筷子换成刀叉;但在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食品科技、先进设备、管理理念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在当代,我们迫切需要掌握西方的饮食文化信息,特别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早在十四五世纪起,欧洲地区的那些烹饪著作,我们现在几乎一无所知,所谓的”西方人吃营养,中国人吃文化”之类妙语,正好反映了我们自己的孤陋寡闻,这是我们在当代饮食儇饪)文化研究中必须要强化的。
3中职烹饪教育改革、目标及措施
如何使烹饪专业学生最终成为高素质的餐饮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个烹饪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烹饪专业学校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3.1改革的目标
通过以适应餐饮行业发展为宗旨的烹饪教育改革,让教学与行业实现接轨,淘汰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烹饪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适应行业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使学生成为餐饮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烹饪专业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烹饪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学生受益,教师欣慰,学校得益,企业欢迎的更高目标。
3.2改革措施
(1)从烹饪专业学生人手
烹饪专业学生应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后踏入行业的基础,如不能有效地”武装”自己,就会被淘汰。虽然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踏踏实实把这些东西掌握牢固、灵活运用,假以时日,结合实习就业的实践经验,必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另外,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加强英语、营养、厨房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一旦进入行业实习就业后,这些知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2)强调烹饪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保证烹饪教育质量,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换,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让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烹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其主动性,以生动的课堂、丰富的课件、高标准的模拟教育训l练巩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应将教学结合行业要求,提高标准,引入新理论、新工艺、新经验、新原料、新成果,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在学生心态教育上下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认真负责地向其分析行业现状,告知就业困难和压力之所在,调节实习就业期间因各种因素带来的心态变化,加强沟通,交换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