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1
1.1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金融发展规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金融体系能够提供完善的国际贸易清算或者结算基本工具,保证商品流通、劳务输出或者金融资产贸易的实现,提高了贸易过程的交易效率,有效的降低了贸易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成本,这也是金融体系自建立以后最为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现代的世界经济体系中,银行系统在世界各国贸易过程中发挥着支付清算工具的角色,对贸易活动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清算服务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使得复杂的贸易实现过程和结算体系能够高效率的运转,同时也是国家贸易沟通及其发展的流动性源泉,为其提供巨大的便利。第二,金融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活动将社会上闲置的资金有效的聚集起来,并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行业或者职能部门,为经济单位的运行提供了平衡有效的资金源泉。金融体系通过融资活动将资金以投资的形式从生产效率比较低的行业或者部门转向了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优化分配。金融机构通过储蓄调动或者储蓄转化解决了国际贸易中对大规模资金的需求,对规模经济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国际贸易的资金优势与国家竞争力。大量的研究都表明: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为规模经济的良好运行以及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对其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1.2金融发展结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金融发展结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对国家贸易发展的总量提升以及结构优化都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从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金融体系结构相对完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国家,对金融行业依赖程度比较强的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的总量就会比较大;相反,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其国际贸易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其产品。这也就说明了,金融发展水平低,即使其他的生产要素的优势再强,金融体系的落后也会将其降低、减弱乃至抵消。良好的金融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结构升级,改善了国际贸易的金融环境。第二,良好的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活动形成一定的监督和控制机制,解决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相对于单个的储蓄者而言,在获取投资项目的有关信息时,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成本也比较低,同时,银行通过与融资企业的长期合作获取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并使之私有化,从而激励着银行去挖掘市场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有利于资金的分配。这就恰好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金融发展及其产生的监督控制体制有效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在国家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贸易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范围的扩大,一国的贸易活动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不确定性会大大上升,金融机构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贸易部门的风险分散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贸易者通过资产分散及其组合,有效的将风险进行分散,减少了市场波动对贸易发展的冲击。
1.3金融发展效率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金融体系具体包含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两个重要部分,这两个主体效率的提升对于金融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体系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第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其建立了高效、适用的金融系统,否则的话,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收益将会被高额的交易费用所替代。银行机构的发展通过利用其对投资机会的充分分析以及相关投资活动市场风险的分担,使投资能在更高的水平和效率上运行,促进贸易的效率,优化国家贸易的结构。另外,商业银行的发展通过提供金融结算与金融中介这两项具体的职能,解决了投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资金流通的效率大大提升,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付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这种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率就是金融效率的重要体现,高效的金融体系能够以较少的资本投入得到较高的资本产出,不仅仅在金融服务的数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金融服务的质量上也有所体现。金融机构效率提升的直接结果就是投资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贸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有更加雄厚的资本基础。所以金融发展效率对国际贸易的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都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1.4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影响的实现机制探析
金融发展的总体特征为:金融资产的总量和金融规模不断扩张、金融体系结构逐渐优化以及功能逐渐完善、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总量和规模增加、股票市场的发展迎来新的增长等。以前三个主要特征为例来探索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实现机制。第一,金融发展通过总量以及规模的增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外贸企业要想应付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来促进企业技术力量的进步,由此企业的资金和融资需求就会进一步的增加,金融总量的发展能够满足不断增加企业资金需求,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更大的金融规模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以及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从而使外贸行业能够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从事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形成更有竞争力、更加高效的国际贸易模式。第二,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体系结构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出现直接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企业在贸易活动中的信息建设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问题,其基本功能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限制下的有效配置问题,包含了储蓄转化、资源配置优化、监督控制、风险防范和交易服务等几个方面。第三,金融发展通过FDI的持续增加来促进国际贸易规模增加以及国际贸易发展。FDI中具体包含了知识要素、技术要素以及资本要素等众多方面,其实质体现了众多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间的流动、转移和配置。FDI对贸易发展的影响通过资本累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来具体的体现。FDI的资本累计效应体现为:随着一国资本要素的不断增加,可以形成比较显著的比较优势,从而对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贸易的发展与实现,这也是要素禀赋论的集中体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体现为:由于外商的直接投资活动,为一个国家的技术提升和装备升级提供了基础,这直接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提供了机会与平台,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与服务的产出也会增加,直接使贸易的总量和规模增加。
2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的实现机制
国际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升、服务贸易以及知识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逐渐提升、各国对外投资活动频繁以及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等。其中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实现机制主要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中,下面分别讨论。第一,国际贸易伴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对金融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国际贸易通过规模经济的优势能提升贸易自由化的水平,反过来又会带动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有效的降低金融中介的服务费用,提升服务效率。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贸易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自由化的作用和影响。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的风险增加,信息获取的难度提升,金融控制的成本也会随着增加,最终使金融体系不断优化、创新、改革来适应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经济常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自由化的产生和发展是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副产品。第二,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又会促进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的使金融行业的控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第三,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对外投资活动,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金融的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中含有大量的海外业务,这种局面的形成就对银行机构乃至非银行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更多的资金就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而逐渐汇集起来,产生资金聚集效应,一方面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反面,金融企业的集聚有利于形成机构间的竞争格局,从而带动金融业和金融服务的快速创新发展。
3结语
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际化;中国金融体系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0105Z)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6日
2013年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了三年一次的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人民币成交量由2010年的第十七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球十大交易货币,这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早日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我国从2008年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意义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国内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管理成本。当前,我国处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国内众多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国际贸易结算,结算货币主要是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币。使用外币进行国际结算加大了企业的汇率风险,尤其是当前人民币兑主要外币汇率正处于升值通道,出口企业因此遭受了较大的汇率损失。同时,企业为了减少汇率损失,需要设立专职部门或者外聘专业机构管理汇率风险,从而提高了企业成本。如果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企业可以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大量使用人民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进而降低汇率风险管理成本。
宏观层面: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调整,进而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截至201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4,966.86亿美元,世界第一,约占世界外汇储备总规模的1/3。外汇储备构成中以美元资产为主,还包括欧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其他资产。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的实际汇率一直处于升值状态,由此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贬值。外汇储备贬值等同于我国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无偿转让,是国家财富的巨大损失。如果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就可以将人民币作为我国外汇储备并且加大其所占的比例,最大限度地降低外汇储备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若一国货币能够实现国际化,该货币发行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和控制世界经济乃至政治。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与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迅速崛起和壮大,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保持政治经济独立性,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干预,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初尝试开始于2008年底,初衷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规避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风险。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货币互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截至2009年末,中国共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第二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阶段。在货币互换进展顺利的基础上,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2009年4月8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成为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1日六部门联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市区,境外结算地扩大至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至全国,至此,我国实现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内、境外全覆盖。如图1所示,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逐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在迅速增长。以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为经常项目下的结算,此外,从2011年起,人民银行全面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2011年1月,人民银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011年10月,人民银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到境内开展直接投资。如表1所示,2011年至今,我国跨境投资直接人民币结算业务得到较快发展,正在逐步尝试跨境人民币业务由经常项目向资本项目的扩展,是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衡发展的探索。(图1、表1)
第三阶段,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阶段。我国从2008年开始尝试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但离岸人民币市场真正得到较快发展是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全面推进之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不断扩大催生了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需求,并且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离岸人民币交易标的。目前,香港、新加坡、伦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其中,香港是最早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量占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总量的80%左右,新加坡、伦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迅猛,均在争夺离岸人民币第二中心的位置。
货币国际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广泛用于跨境交易;货币广泛用于金融交易;货币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2008年至今,我国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同时稳步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目前人民币已经基本实现了周边跨境贸易结算,处于区域化阶段。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成为强大并且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当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人民币仅依靠中国的国家信用保证支付,中国越强大,中国的国家信用等级就越高,人民币币值就越稳定,进而其他国家就越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投资和储备。中国如果成为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所生产的均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那么在国际贸易中就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可以指定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更容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次,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人民银行具备较强的汇率调控能力。合理的汇率水平可以减少及缓和汇率波动,降低人民币持有人的汇率风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后,受到国际贸易季节性波动和国际游资投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出现异常波动,需要人民银行具备平抑人民币汇率异常波动的能力,保障人民币持有人的资金安全,同时保护国内经济稳定。第三,中国具有开放、发达的金融体系。第三方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会积累下数额较大的人民币,进而产生使用人民币进行金融投资的需求,开放、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满足其需求。同时,开放、发达的金融体系也是人民币广泛用于金融交易和成为储备货币的先决条件。
四、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当前,人民币处于区域化阶段,尚未实现国际化,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将中国发展成为强大并且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为了将中国早日发展成为强大的经济体,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保证经济稳健适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加大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并最终取代初级产品,提升我国产品的世界竞争力。
第二,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汇率水平,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处于管制阶段,尚未实现市场化。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应当逐步推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在保证汇率稳定和国内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先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然后,在健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由局部到整体地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同时,人民银行应当提高汇率管理水平,以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应要求。
第三,进一步促进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开发并不断丰富以人民币定价和交易的金融产品,扩大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使人民币金融产品成为香港金融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品种。同时,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向全球推广人民币金融产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步实现人民币广泛用于国际金融交易。
第四,发展金融体系,丰富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人民币广泛用于金融交易最终还要依赖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壮大,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中的金融产品种类单一,极度缺乏汇率、利率等金融风险的管理工具。发展金融体系使其早日符合对外开放的要求,以开放的金融体系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利率市场化,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符合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体系的要求;其次,发展资本市场,丰富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为投资者提供充足的人民币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
人民币首次跻身全球十大外汇交易货币只是一个开始,所谓行百步者半九十,我们不应当自此沾沾自喜,而是应该对自身的欠缺和不足保持清醒的认识,加紧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所需的各种条件,争取早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BIS,Foreign exchange turnover in April 2013:preliminary global results,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September,2013.
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3
关键词:货币金融外交;国际关系;国际金融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金融外交作为一种保障国家利益和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外交手段,在本质上探讨的是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关系。因此,对金融外交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外交学的范畴。
一、金融全球化论
一般而言全球化有两个方面的指向:一是全球联系的加强,这包括军事领土扩张、国际贸易、投资、国际文化交流、国际金融等多方面的渗透;二是全球问题增多,其处理和应对需要多个国家共同合作解决。在国际经济领域,似乎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全球化程度能与金融全球化的程度相媲美。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指出的一样,“全球化”一词最适用的便是国际金融领域。[1]
所谓“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结果。[2]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在强大的相互依赖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集中,导致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既是金融不同职能和不同类型的市场之间消除内部分割的结果,也是各国内部金融和货币市场外部的相互渗透以及与全球化市场接轨的结果。金融全球化有两个直接后果,其一就是随着国际金融的不断融合,各国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越来越频繁,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内普遍的金融网络;其二是金融全球化造成的国际金融体系动荡和不稳定需要各国共同来维护和治理,由此催生的金融外交活动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二、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是全球化的直接结果之一。所谓的相互依赖,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是指别国发生的事情将对本国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第二是指本国要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别国的行动和政策。卡尔·多伊奇认为,相互依赖指高度专业化的政治单位之间的劳动分工引起的连锁关系,即不同体系方面之间的协变性。[3]肯尼思·沃尔兹认为,相互依赖关系式一种需要花很大的代价才能解除的相互关系。[4]罗伯特·吉尔平认为相互依赖是一种“相互但又不平等的依附关系”。[5]如今在国际关系学界比较认可的当属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两位美国学者于1977年提出的“复合型相互依赖”的概念,其特征是个社会间的多渠道联系;国家间关系的议程包括许多没有明确或固定等级之分的问题;当复合相互依赖普遍存在时,一国政府不在本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对他国政府动用武力。奈与基欧汉所理解的相互依赖与过去的概念有几点区别,即:(1)相互联系并不等于相互依赖,只有当交往产生需要有关各方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时,相互依赖才会出现。(2)相互依赖并不意味着互利和没有国际冲突。(3)相互依赖并不意味着“非零和”。经济相互依赖中也包含着竞争,即使是在合作可望给合作各方带来纯收益的情况下也是如此。(4)相互依赖并不意味着完全平等。[6]正是由于这种获益的相对性和不平等现象,因此可以把相互依赖分为对称相互依赖和不对称相互依赖两种类型。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就是权力的来源。
在国际金融领域,相互依赖的不断加强造成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例如伊森·卡普斯坦(Ethan E. Kapstein)认为,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高度相互依赖,使得A国对该国金融业采取的单边监督措施会导致监管不足的B国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对A国的金融政策构成强大约束。[7]任何一国的政策变动都会引起整个体系内其它国家的政策和行为变化,国际金融领域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稳定,这越来越需要各国之间的多方协调。从二战结束以来至今的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围绕着旧秩序的破灭和新秩序的构建,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金融外交活动,就金融市场的开放、货币汇率的安排、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国际金融机构的设立等内容金融磋商、合作与竞争。
三、结构性权力模式论
结构性权力模式是由英国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大师苏珊·斯特兰奇首先提出的,她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中使用的权力有两种——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但是世界体系里国家之间和经济企业之间正在进行的竞赛中,结构性权力越来越比联系性权力重要。斯特兰奇认为结构性权力就是决定办事方法的权力,就是构造国与国之间关系、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或者国家与公司企业之间关系框架的权力。[8]如果有一方在相互关系中也能决定周围的结构,那么各方在相互关系中的相对权力就会增大或减小。在此基础上,她把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结构性权力分为金融、安全、知识和生产四种。
金融结构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组成,它不仅包括信贷得以建立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包括货币体系或者确定作为信贷记账单位的不同货币汇率的体系。它是为支配信贷可获得性的各种安排与决定各国货币之间交换条件的所有要素之总和。在国际政治经济中,金融结构基本上是一个中途结构,即它是部分全球体系和部分国内体系交杂的过程。[9]金融市场是全球性的,因此金融权力也被各个国家所掌握,只是强弱有所不同。金融权力是开展金融外交的基石,金融权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金融外交的成功与否。美国的金融外交行为和政策是有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金融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20世纪中叶,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就在于美国掌握着远比其它国家多的金融权力。美国在战后的金融外交行为是对其在国际体系中强大的金融实力的一种反应,美国积极推动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体系,源于美国的霸权地位以及这种金融体系对美国本身经济发展具有的重要利益。[10]
四、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而且还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由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霸权稳定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1)霸权的缺失会造成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2)只有霸权才能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3)霸权国家会因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而陷入自我损耗的困境;(4)在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霸权必然会衰落,新的霸主可能以战争的形式而取而代之。简而言之,有霸则稳,无霸则乱,霸主自耗,霸权必衰。正如金德尔伯格指出的:“世界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必须拥有一种稳定器,即某个国家要能负责为亏本商品提供市场,让资本稳定地流动,而且当货币制度呆滞不灵陷入困境时,它能为提供清偿能力建立某种再贴现的机制”。[11]霸权稳定论者最关心的就是如何维持以及管理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它突出了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出现的衰落,霸权稳定论者对该问题的研究逐渐转入了如何应对霸权的衰落与后霸权的合作问题上。罗伯特·吉尔平就对此提出三条建议:第一,消灭不断增加的导致高成本的原因;第二,界定一个比较廉价的防务范围;第三,减少国际承诺。此后他又提出了“多边领导”的设想,其核心在于“责任分担”。[12]这一论点被霸权稳定论这普遍接受,并且应用在美国在80年代的金融外交政策上。
1984年,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斗争》一书对罗伯特·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做了批判,并且加以修正。基欧汉认为霸权并不是形成合作的充分必要条件,尽管霸权能够促进合作;在国际机制建立之后,合作并不必需霸权国的存在,没有霸权的合作也是可能的。他认为国际机制能够克服国际政治中的“市场失灵”现象,使合作在即便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机制的维持和建设就成为霸权之后合作与和平能否维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国际制度的控制和解释,已成为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一向被认为是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基石,美国在这些领域竭力寻求以正式条约和制度框架为特征的国际机制,这已经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国金融外交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霸权稳定论自诞生就遭到源源不断的批判,并且霸权稳定论并非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外交,但是它把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装扮成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行为,已成为美国官方所赏识并加以运用的政策理论来源。
五、结语
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和显著的特征。国际金融超越国际贸易的崛起增加了国际贸易、货币和国际经济其他领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把这些以前分割的国际经济领域结合起来的要求,使管理世界经济的任务变得纷繁复杂了。但这种复杂程度仍然不能掩盖国家依旧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础,国际金融体系是国际经济链条上最薄弱和最不稳定的环节,国际金融应当有效的加以管理和协调,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展开以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稳定为目的的金融外交活动。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光宇,译.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2] [法]弗朗索瓦·沙奈.齐建华,译.金融全球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
[3] [美]卡尔·多伊奇.周启朋,译.国际关系分析[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267.
[4]Also see Kenneth N. Waltz. The Myth of National Interdependence ,in Charles P.Kindleberger,ed.,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PP.205-207.
[5][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宋新宁,等,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7.
[6] Robert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P.7,p.8.p.10.
[7] Ethan E. Kapstein, Governing the Glob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the State.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17-29,pp.44-57.
[8][英]苏珊·斯特兰奇,著.杨光宇,等,译.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版)[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20-21.
[9]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2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7.
[10]Barry Eichengreen ,”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 Jeffrey A. Frieden and David A. Lake ed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s and Wealth(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2003),pp.220-244.
[11]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 宋承宪,译.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65.
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金融危机;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69-01
1 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1.1 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具备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
一国的综合国力是该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最根本保障,只有一国经济正常有序、稳定增长和实力强大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才可能被其他国家接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我国目前GDP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8473亿美元,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
1.2 我国对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贸易逆差
我国虽然总体存在贸易顺差,但对日韩以及东南亚各国却存在庞大的贸易逆差,有利于人民币在贸易项下的输出。数据显示,尤其在2002年以后,我国对东盟、日本和韩国一直保持较高的贸易逆差,总额有增加趋势,07年总额超过900亿美元。
1.3 金融危机为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了契机
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加快了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为人民币的区域化提供了契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2007年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正式启动。2008年中国与多国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互换协议。
2 人民币区域化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货币自由兑换,基本不受管制并且拥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必要前提。虽然我国目前部分资本项目已经开放,但在外汇汇兑、外债管理、资本输出等方面仍存在较严格的管制,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
2.2 整体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国际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我国早已成为贸易大国。但除国际贸易以外,其他领域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2008年我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只有1839.7亿美元。我国的对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还受很多政策上的限制。
2.3 面临金融风险增加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所受影响极小,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开放,人民币的兑换管制十分严格,量子基金无法在外汇市场操纵人民币。而泰铢则因为资本项目开放,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被恶意抛售后币值急剧下跌,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区域化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自由兑换,进而必然有国际游资对人民币进行投机。
2.4 不利的国际政治因素
一国货币的区域化进程不仅是经济行为,还需要强大的政治后盾作为支持。首先要求国内政局稳定。我国国内一直安定团结,但也有潜在问题,如。同时国际政局的稳定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条件。人民币的区域化必然影响美国、日本在亚洲的经济利益,日本一直没有放弃推进日元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人民币与日元之争不可避免。
3 政策建议
3.1 保持人民币的稳定币值
人民币区域化的首要条件是人民币币值稳定,而币值稳定是以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为支撑。因此,我国在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中,应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现阶段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水平。
3.2 全面建设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制度体系
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国内银行业蓬勃发展,原有银行分行大量出现的同时,许多新的银行纷纷涌现。但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很大隐患。在将来面对更具竞争力的外国银行时,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必定更加艰难。面对国内银行业的诸多问题,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金融业拓展海外市场并进行资源有效配置,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业的作用和地位。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接受程度。
3.3 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香港的人民币规模成长迅速,已接近4000亿元人民币。从金融自由化程度、国际地位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等方面来看,香港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条件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与此同时,应该在内地选择合适城市同时发展内地的金融中心,从而连接内地与香港的离岸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白玮炜.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利弊分析[J].金融在线,2009,(2)
[2]张纯威.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6)
[3]任晶晶.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与成就[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5)
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5
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银行首先要认清形势,转变经营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增强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积极搜索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商品行情变化,提高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以增强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第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协调合作,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识别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收汇风险,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二是调整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有效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要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前后台部门各司其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目的。
第三,贷前调查工作要做好,建立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对贸易融资用途和额度进行控制,防止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套取银行资金,或者挪作他用,对企业的上下游单位进行了解,了解企业是否有不良记录,己经是否存在或有负债过高的情况。对信用证开证人、受益人进行了解,防止出现逾期情况。另外对贷后走访要进行相应的注意,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了解企业,保证银行的信贷资产的安全。
第四,要加强国际业务队伍的素质建设,目前我行每年新招的大学生、研究生大都现在从事着或者曾经从事着国际业务,利用大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优势,培养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等途径,充分的规避风险。要利用国家出口信贷政策,通过合理确定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实现降低经营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的目标。
二、积极开拓中小企业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系统。政府应创造条件,搭建银企双方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政府支持手段,综合运用信贷、如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支持体系,保险等多种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二是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二是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为企业利用信用产品进行融资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市场体系,除了建立政府担保机构外,支持建立民营商业担保机构、企业间的互助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四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和风险补偿机制,并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担保制度。对银行来说,要采取以下步骤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经过10几年的金融体系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统计数据表明,小微企业贷款仍以依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占比60%多,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占比不到40%,且贷款形式单一。依托大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贷款意味着较高的融资费用与成本,因而要构建一个与市场结构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若干中小金融机构。当前,第一要继续发挥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一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工具为大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二是探讨设立专营机构构建从总分行专营部门,到特色支行,最终到营业网点的多层次的小微企业专营体系,充分发挥专营机构的引擎作用;三是探索将大银行的县域支行改造成全额的贷款子公司,重点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第二要构建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较为可能的途径是将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改建成专门的小微企业银行,支持其“深耕细作”,不搞“小而全”,打造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和特色。第三要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最近国务院设定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就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拓展融资渠道的有益尝试。
国际贸易金融体系范文6
始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面临着陷入衰退的危险。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政府于2008年10月批准了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同时美联储于2008年12月将美元基准利率下调至0~0.25%,之后欧洲央行、英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纷纷降低利率,全球经济进入了低利率时代。与此同时,美国先后推出了两次大规模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美元的泛滥导致了美元对其它货币的贬值,极大地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对中国拥有的、以美元为主的庞大外汇储备价值产生了严重贬值威胁。这场金融危机虽然将国际经济与金融调节的主导权由G7转向了G20,但在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前国际市场上泛滥的美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潜在威胁被由于发达国际经济可能陷入衰退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全球金融的动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前景的渺茫,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2009年3月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即“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并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具有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而作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也几乎同时提出了引入SDR作为一种“超国家储备货币”(SupernationalReserveCurrency)。然而,发展中国家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并没有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采纳。与之相反,以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掌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提高特别提款权作为替代美元、欧元的超级储备货币持消极的态度。在当前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体量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市场格局中,单靠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力量肯定无法扭转现有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
二、主要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平衡
1.美国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给美元的长期走势带来了较大贬值压力。而且伴随着美国债务的不断扩大(表1),美元违约风险加大,未来美元存在持续贬值的可能,以美元计价的国际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将上涨,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全球资产价格高涨,必将增加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作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我国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同样面临价值下降的风险。
2.由次贷危机延伸而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为欧元抗衡美元的金融市场格局蒙上了阴影。由于欧元区仅仅统一了货币政策,而对财政政策方面只是进行了软约束,成员国的政治家们为了自己的选票不断突破道德风险,致使公共债务与GDP的比例不断攀高(图1),为欧元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3.作为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其债务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之一,且恶化程度和恶化速度远超预期。据EIU统计,截至到2011年底,日本公共债务是GDP的2.1倍,财政赤字占GDP的8.9%。尽管日本拥有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93%的国债都是国内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但其停滞不前的GDP和欧美经济面临衰退的阴影将会对日元汇率走势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关于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建议
基于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应当是指通过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或者国际化,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减少交易成本和资本流动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均衡基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要能在国际范围内行使三种货币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备,这三种职能分别对应着国际货币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货币必须自由流通;二是国内资本市场必须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深度;三是中国内地的经常帐户应当维持一定逆差;据此,林毅夫认为,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储备货币有相当的距离,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我国近十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了较高的贸易依存关系,然而,由于本地复杂的政治因素及历史遗留问题,要想通过建立起像欧元区那样的统一货币短时间内还存在着巨大的阻力。从人民币汇率国际协调的角度,考虑到东亚区域内中国贸易总量占有绝对重要的比重,推动以人民币为主的区域化,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较为可行的路径选择。基于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和与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联系,笔者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外部协调路径建议如下:
1.继续推动人民币互换业务,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功能。截止到2012年1月,中国已经与15个国际/地区签订了总计13162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定(见表2)。从地理分布和双边贸易来看,这些国家/地区重要集中于与中国贸易密切的东亚经济体。根据协议,互换对象国在进口中国商品时,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取人民币直接用来支付。虽然从表中反映的数据来看,当前互换协议的金额还仅仅在互换对象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中占有很少的一部份,如以韩国、香港与中国大陆2010年的贸易总额来看,如果以1美元=6.3人民币元的汇率计算,目前中韩、大陆香港的货币互换额都仅占双边贸易总额的28%左右,但如果真正将这个比例落实到双方的贸易结算中,将会大大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职能。在具体跨境结算业务方面,中国政府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后加快了推进步伐。2009年4月8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09年12月21日,我国央行了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1条。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就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除了推进双边传统商品的贸易结算外,笔者亦建议在中国进出口中具有垄断性的大宗商品中争取人民币的定价权,如可以尝试在稀土、大豆、铁矿石等商品中优先考虑用人民币来定价,同时可以探索与主要石油交易国如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探索以人民币作为石油的定价货币,逐渐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计价功能。除了在贸易方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计价功能外,在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和贷款方面,也应该加强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基础,鼓励受援国和贷款国直接用人民币从中国进口商品。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家开发银行(ChinaDevelopmentBank)计划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签署协议,对这些国家以人民币发放贷款。这篇报道援引摩根斯坦利亚州首席经济学家HelenQiao的估计,目前大约不到13%的中国对亚洲贸易伙伴是用人民币结算的;而HSBC估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会提升到50%以上。
2.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为国际人民币资产投资提供多元化渠道。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持有货币需要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否则就丧失了储备货币的吸引力。目前,虽然我国股票市值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远远没有结束,国内资本市无论从监管的水平还是从从业人员的能力来看,都尚无法与香港、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相比。这也是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重要原因。资本项目管制的制约为人民币回流国内设置了障碍。目前,我国在推动人民币回流的问题上采取了渐进的做法,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和人民币基金等方式,逐步形成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和投资渠道,但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的逐渐提升,这种小规模的开放方式不仅不能够提供连续性的通道,而且在吸纳容量上将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寻求汇率的自主与稳定,降低汇率波动性。笔者认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临时性安排,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内市场将成为全球人民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人民币市场还没有完成统一之前,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监管亦会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要防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金融产品成为制约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指标。由于离岸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资本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将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开发与人民币汇率相关的产品,从而会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而人民币汇率的这种波动将反过来削弱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功能。在这方面,日元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日本泡沫经济前后,国际资本对日元升值的追逐,导致了日元汇率的巨大波动。而日元汇率的快速升值,极大地打击了国际贸易的结算商采用日元作为结算货币的积极性;同时,日元贷款的利率虽然很低,但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其快速的升值,大大提高了贷款方偿付成本。所有这些造成的结果就是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地位不断下降。目前,人民币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既是国际化的动力,也是推动国际化的手段,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权衡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