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

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1

关键词:生物措施;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

Abstract: biological measures i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maintain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and soil erosion, the erosion control,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ole of other measures cannot replace, Longhua County in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biological measures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improvement of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other fields, is the rea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mportant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biological measures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隆化县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也是冀北山地京津水源涵养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山场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好机遇,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确立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草灌乔综合治理相结合、封育措施与植被自我修复能力相结合”的新思路,促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综合效益,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自2000年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以来,隆化县已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2条,276平方公里,其中:梯田3万亩,造林29万亩,封禁9万亩,年均新增蓄水能力3016万m3,年均新增保土量77万吨。实践证明,生物措施是保持水土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措施,在防治侵蚀、涵养水源、生态修复等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它措施代替不了的。

1.水土流失现状

隆化县地处河北省北部,属冀北燕山山脉中段。地理坐标北纬41°08´―41°50´,东经116°47´―118°19´,平均海拔750m左右,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冀北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雨量为517mm,无霜期110-140天,最大风速可达30m/s,土壤分棕壤、褐土、草甸土三种。全县国土总面积为5497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79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0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79%,其中:微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30.5%,轻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29.7%,中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35.4%,强度侵蚀面积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4.4%。隆化县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形态主要表现为水蚀和风蚀,并伴有一定的重力侵蚀,风蚀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雨季以水蚀为主,侵蚀类型主要为荒坡坡面的鳞片状面蚀和沟壑侵蚀。

2.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与干旱、降雨、冰冻、坡度等自然因素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取决于当地的植被覆盖度。大凡水土流失加剧、水源减少,物种分布变迁等,都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植被的变化往往是一系列生态环境因素变化的先导,为此,生物措施的实施将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

2.1生物措施在防治风蚀中的作用

植被在风蚀中的作用主要是降低风速,防止风害,增加地表的抗蚀能力。植被本身具有透风性,其稀疏、通风和紧密结构可有效降低风速及风的能量,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与裸地相比,即使低密度的植被也能明显减少土壤流失。加强植被建设与管理,提高在风蚀严重季节植被覆盖度,是防治风蚀危害的根本途径。研究表明,不同植物防治风蚀的性能是不同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的防风蚀作用最大,其次是多年生牧草、林木、作物、一年生牧草,因此,要避免重林轻灌、重林轻草的作法。当植被覆盖度小于20%时,风蚀度会大幅度增加,当小于27.15%时,风蚀变得很明显 ,因此加强植被恢复是最有力的防治风蚀措施。

2.2 生物措施在防治水蚀中的作用

植被在防治水蚀的作用中,一是植被冠层及枯枝落叶层能够减少雨滴溅蚀以及拦截部分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量,防止地表土壤被侵蚀; 二是植被能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和水分渗透性,以此减少地表径流量及其流速; 三是枯枝落叶层可起到过滤泥沙和类似海绵吸水的作用,通过对地表径流的滞缓、过滤和分散作用,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及面蚀、沟蚀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像网状般交织,固结土壤,防止坡面侵蚀的形成,加固斜坡和固定陡坡,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性能,减少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的发生。

2.3 生物措施在防治重力侵蚀中的作用

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主要发生在坡面上。重力侵蚀的发生主要是在水力侵蚀及下渗水分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导致的地表物质移动。在陡坡,其稳定性是由土体内的内摩擦力和凝聚力以及其上生长的自然植被的同持作用来维持的,当其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如植被破坏或雨水击溅、地下水的渗透等,使内摩擦力和凝聚力减小,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土壤及其母质发生移动。植被是地表的保护者,凡植被生长较好的坡面,一些重力侵蚀作用将会大大减弱,其中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加强作用是防治重力侵蚀的最有效途径,它能加强土壤的综合力,通过土壤中根系的束缚作用根际土层的强度,提高土层对滑移的抵抗力。因此生物措施在防治重力侵蚀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3.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

与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比,生物措施具有治根治本、成效显著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领域。隆化县着眼于植被覆盖度的迅速恢复和水土流失的有效遏制,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防护与利用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根据地貌结构和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特征及土壤侵蚀程度,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等多种生物措施,建立了水蚀、风蚀兼顾的水土流失治理综合防护体系。

3.1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造林主要在土壤、水分、光照条件合适的荒山荒坡地块上实施,做到适地适树,既能保持水土,防治水土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造林整地的方式主要是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依据《承德水文图集》1958年至1978年,近20年水文统计资料,隆化县十年一遇年平均降雨量为517~550毫米,十年一遇平均径流深为100~175毫米,但因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自2003年至今,由于持续气象干旱,全县十年一遇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00~450毫米,十年一遇平均径流深为65~130毫米,造林整地亩拦蓄十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洪水量已从26.4立方米/亩降至15.6立方米/亩。因而根据全县实际情况,按照尽量减少破坏原生植被和扰动土壤的基本原则,亩整地土方量从28.6立方米降至17.8立方米,亩造林密度从220株调整为180株。

2011年京津风沙源小流域治理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沟进行人工造林1.2万亩。在树种的选择上,选择适宜本流域土壤、水分、光照条件并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优良树种,营造了多种形式的混合林区。如按照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选择远期效益较好的北京杨、油松、落叶松等和近期效益较好的紫穗槐、山杏、大扁等进行混交,混交方式为不规则块状混合,结合多年经验,确定混交比例为1:1;按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对靠近村庄、田面平整、土质肥沃、具备水源条件、适于发展农经产业的地块发展经济林果园,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果园48处1.52万亩。

3.2加大封禁治理力度

长期以来,人们在治荒治沙治水上,重人工治理而轻自然封育,重林而轻草。人工治理固然重要,但面对广袤的治理区域,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治理规模和速度都比较缓慢。这也是过去一些地方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封禁治理既重视人工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十分重视自然封育的力量,坚持自然力与人力并举,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大加快了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2011年京津风沙源小流域治理工程中,进行封禁治理1万亩。隆化县在治理过程中对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土层嵴薄、造林难度较大的坡顶、荒坡以及林相残破的地块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以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尽量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封山育林育草为主要措施,完全封闭后让稀少或幼小的树木及一些草本植被自然生长。并根据当地的条件和投资情况,采取先封后治、封治结合的形式,坚持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的原生树种,对封内自然繁衍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林分布不均的间隙进行补植,通过综合治理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后期加强管护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设立专职护林员,严禁人畜入内以利植被恢复。通过封禁治理改善了草灌植被生长繁衍的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养分,加快了草灌和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更新。

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2

【关键词】 金红苹果 绿色栽培 管理技术

1. 施肥

1.1 施肥原则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所施用的肥料不应对果园环境和果实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1.2 肥料种类

1.2.1农家肥料 有机肥料如堆肥、厩肥、沼气肥、饼肥、绿肥作物秸秆肥。腐植酸类肥料如泥炭、褐煤、风化煤等。这些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腐殖质及果树需要的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还含有激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凡是堆肥,均需经50℃以上发酵5~7天,以杀灭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气体和有机酸,并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

1.2.2 商品肥料 是按国家法律规定,受国家肥料部门管理,以商品形式出售的肥料。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固氮菌、硅酸盐菌等。有机复合肥,无机(矿质)肥料如矿物质钾肥、硫酸钾、矿物磷肥(如矿粉)、钙镁磷肥。叶面肥料如微量元素肥料,植物生长辅助物质肥料。

1.2.3其他有机肥料 指不含有毒物质的食品、纺织工业有机副产品,以及有机物制成的,经农业部门登记允许使用的肥料。这类肥料主要是以动植物残体、排泄物、其他生物废料以及病植物类物质为原料加工成有机肥料,或者矿物质物理或化学工业式制成无机盐形式的肥料。

1.3 施肥方法

1.3.1 基肥 果树长势差的应重施,长势好的轻施;衰老的树重施,幼壮树轻施;座果多的重施,座果少的轻施。

1.3.2 追肥 结果树在萌芽前后,结合浇施沼液肥进行,尿素4kg/亩沟施;花芽分化及幼果期追施磷酸二铵4.8kg/亩;果实膨大期追施硫酸钾10kg/亩,施肥量以土壤条件和树长势酌情增减,施肥方法是树冠下开沟,沟深15~20 cm,施后覆土。

2. 病虫害防治

2.1 防治原则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为害。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可交替使用或合理混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2.2 基础防治措施 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保持健壮树势,是增强苹果自身抵抗能力的根本措施,是防治腐烂病,枝干轮纹病的关键措施;整形修剪注意控制树高,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利于喷药,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繁衍;结合冬剪,剪除病虫枝及干枯果胎和僵果,对剪口涂药保护,结合夏剪,剪除卷叶虫,苹果瘤蚜,腐烂病为害的枝梢,集中焚烧或挖坑深埋;疏花疏果确定适宜负载量,有利树体健康,便于病虫防治。8~9月份及时摘除轮纹,炭疽病和食心虫为害果,要集中深埋;搞好果园清洁工作,降低病虫基数,秋末冬初彻底清扫落叶,拾净落果及时清除出园。刮除树干老翘皮,至光滑为止。适时释放天敌。

2.3 防治方法

2.3.1物理防治 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树干缠草绳和黑光灯等方法诱杀害虫。

2.3.2 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赤眼蜂,助迁和保护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天敌,土壤施用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虫,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

2.3.3化学防治 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允许使用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有限度地使用有机合成农药,但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金红苹果生长期内只允许使用一次,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4病害的防治

2.4.1 腐烂病 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适量结果合理负载,控制大小年现象;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生物肥和沼渣沼液肥,改良土壤,增加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根系发育;及时刮除病斑;发芽前细致刮除老翘皮,发现枝干发病后及时刮治,刮后病疤涂抹2.2%腐殖酸铜水剂200ml/m2,以控制复发。

2.4.2 黑星病 在发病季节用36%甲基硫菌灵悬乳剂喷雾防治。

2.4.3 白粉病落花后喷施一次80%硫磺水分散粒剂。

2.5 虫害的防治

2.5.1 桃小食心虫 在蛹出土前(5月中旬)耕翻树盘,也可采用地膜盖树盘的方法使冬茧不能出土羽化;5月25左右用40%辛硫磷乳油喷雾,兼防苹果金纹细蛾。

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3

关键词:山桃;生物特征;经济价值;造育技术

山桃属蔷薇科桃属小乔木。别名“山毛桃”“毛桃”。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

1 生物特性

山桃属阳性树种,抗旱、耐寒、怕涝。天然山桃多生于林缘阳坡,沟谷,在石岩上亦能生长,常于沙棘、黄刺玫等树种混生,也能形成山桃纯林。山桃是深根性树种,有明显的主根,侧根,须根发达,穿透力强。直播一年生幼树的垂直根系达140 cm,为树高的10倍;水平侧根长45 cm,根幅大于冠幅一倍。10年生垂直根系可深达6 m,水平侧根最长可达5.2 m。山桃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黄土、石灰岩、沙岩等母质发育的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造林容易成活,幼树十分抗旱。山桃虽抗旱,但仍喜肥沃湿润土壤。在同一地区相同土壤条件下,阴坡人工林比阳坡生长好。

山桃幼树有明显主干,随着树龄增大,常从树的基部长成几股强大侧枝,使主干生长减弱,顶端优势逐渐消失。3月下旬~4月下旬展叶,9月中旬封顶,10月下旬落叶,一般条件下,1~2年生小树生长缓慢,3年后进入生长迅速期,10年后高生长逐渐停止。5~15年为直径生长高峰期,20年后逐渐下降。山桃耐平茬,平茬后萌芽旺。1~3年生幼树平茬后当年能萌生3~5根新条,10年生壮树平茬后能萌发20根新条,新条直而健壮。

2 经济价值

山桃3年开花,4年结果。花期4月,果熟期8月,7~10年进入结果盛期。盛果期可持续15年左右,每亩年产桃胡可达250 kg,经营管理好的林分,盛果期可达30年。山桃寿命最高可达40年左右。

经测定,野生山桃仁脂肪含量53.2%,蛋白质含量0.59%,价值高于玉米2倍。桃仁为紧缺出口商品,现收购价每500 g为22元,供做药用,能破血行痰,润燥滑肠,主治跌打损伤,闭经,血瘀疼痛,高血压,慢性阑尾炎,亦为营养剂和缓和剂,外用治手足冻裂。山桃油可食用,芳香可口,可供制皂、油漆、油、高级涂料和化装品原料,医药工业上常用为软膏剂和注射的溶剂。桃壳可制活性炭,亦为燃料。山桃木质坚柔,是优良的细木原料和林区上等的编制材料,而且木材和树皮是人造纤维和造纸的好材料。

3 育苗造林技术

3.1 采种

8月果皮发黄成熟时进行采种,不可过早抢收,以免影响种子发芽率和种仁出油率。采回的果实可放在屋角内堆放几天。待果皮开裂后晒干,敲打压碾均可脱离。桃胡晒干收藏于干燥通风处。

3.2 育苗

山桃育苗对苗圃地要求不严,应选择坡度平缓的半阴坡、山窝地、林间空地、撂荒地、农田、菜地均可。忌粘重土壤和积水地。播前要深翻土壤,施足基肥,整地做床。旱地育苗可做平床或低床,水浇地可做高床或高垄。山桃育苗多在秋季10月中旬~11月上旬进行。春季育苗在3月中下旬~4月上旬进行,但要对种子进行90~120 d的砂藏催芽。水浇地在播种前一星期灌足底水,待水渗透晾干,表土松散时在苗床开沟播种。行距25~30 cm,株距5 cm。秋播覆土6~10 cm,春播覆土5~9 cm,旱地覆土稍深,水浇地覆土稍浅。每亩播种量100~125 kg,产苗量2~3万株。春季播种后40 d开始出土,出苗,经常延续1月左右,在此期间应注意保墒。幼苗出齐后及时中耕,除草,有条件时可浇水,7月追肥一次。

3.3 造林

3.3.1 造林方法 多采用秋季直苗,方法简单,易于成活,成本低。春季也可直播造林,但种子要经过层积或雪藏处理。海拔2000 m以下的阴坡、阳坡、沟坡均可营造山桃,但地下水位高的河滩地、积水地不宜营造。山桃造林应适当密植,每亩300穴左右,每穴3~5粒,每0.067 km2播种量2~3.5 kg。直播造林播种穴深度以20 cm为宜。根据实地调查,复土厚度以10 cm为宜,阴山和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可适当浅一些。秋播应在晚秋进行,播后上冻最好,可防止鸟兽危害。春播在土壤化冻后即进行,抓住墒情,有利种子发芽成活。

3.3.2 抚育管理 每年要抚育1~2次,松土除草,修复保水工程,拦蓄地表迳流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林木生长。造林后当年应检查成活率,对成活率在80%以下,或成活率虽达80%,但分布不均匀的应在秋后或第二年春天进行补植造林。第二年雨季应对直播造林的地块进行间苗,每穴保苗2株,间去多余的弱苗。间苗也可以与移苗补植同时进行。一穴内不可保留过多的幼苗,保留过多,苗木之间争夺养分、水分、阳光、空间,必将影响生长发育,产生分化甚至自然稀疏。

3.3.3 病虫鼠害防治 山桃主要有中华鼢鼠、野兔、蚜虫、叶肿病、穿孔病、流胶病等危害。尤其中华鼢鼠危害较严重,其它种类的病虫害危害较轻。

中华鼢鼠可采用人工弓箭捕杀、毒饵诱杀、生物及林业技术措施等方法进行防治。合水林区群众常采用橡皮筋弓箭代替了原始的木弓箭、石头弓箭,既省力省时,又大大提高了工效;磷化锌马铃薯毒饵效率高、成本低,但要注意人及家畜、家禽安全,防止中毒。猫、猫头鹰、蛇等动物是鼢鼠的天敌,要加以保护。营造混交林,加强松土抚育,经常破坏洞道能减轻鼢鼠危害。毒饵应在春秋季节鼢鼠活动猖獗时使用,为了安全,村庄附近禁止使用。弓箭可视危害情况随时运用。生物及林业技术措施则是长期而有效的根本措施。

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4

一、对呼伦贝尔草原有效保护,实施生态移民的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型草原,也是我国迄今保护相对完好、纬度最高的天然草地,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它已成为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确保华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安全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临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

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及掠夺式经营,草原植被退化,载畜能力下降。目前,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状况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植被盖度降低10―20%,草层高度下降7―15cm,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28.84―48.19%。据统计,目前全市退化、沙化草原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全市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2.4%,其中严重退化、沙化草地2400多万亩;天然草原生产能力也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32.5公斤/亩下降到目前的90公斤/亩。因此,重视和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刻不容缓。

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移民是从根本上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退化的好办法。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呼伦贝尔市当地财政无力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此,建议有关部门筹措专项资金对呼伦贝尔市生态移民工作予以支持。

二、呼伦贝尔沙地治理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呼伦贝尔市自有治沙资金有限,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的2万亩的沙地治理任务与治理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沙地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此建议:国家在启动第二批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时,将呼伦贝尔3660万亩沙地及其周边植被的保护纳入补偿范围;或将治理呼伦贝尔沙地启动的“樟子松行动”列入“三北四期”工程,在“三北四期”工程的封育和沙地治理方面,加大对呼伦贝尔的投入,使呼伦贝尔沙地尽快得到有效治理。

三、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成立驯鹿文化保护区问题

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是目前我国惟一的驯鹿饲养民族。驯鹿的饲养方式是野外放养,主要食物是苔藓和蘑菇,猎民也跟着驯鹿过着“逐藓而徙”的生活。目前,驯鹿活动范围在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内。多年来,由于驯鹿饲养回报低、猎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敖乡驯鹿种群发展缓慢,始终徘徊在800头左右。2005年,联合国下属的非政府组织“北方论坛”作出了“中国驯鹿濒临灭绝”的报告,呼吁实施抢救驯鹿行动,否则5―10年内中国驯鹿种群将灭绝。

在历史上,驯鹿驯化史和鄂温克族的民族史紧密地联在一起。在精神上,猎民与驯鹿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保护驯鹿不仅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也是与鄂温克民族息息相关的民族问题。另外,从生态角度看,森林中的苔藓等植物,只有驯鹿能有效利用,对苔藓群落的形成、保持具有特定的功效和作用,是森林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生物链组成部分。

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在东经120度12分至122度55分、北纬50度20分至52度30分根河国有林区管护区内建立驯鹿保护区,使驯鹿处于自然放养状态。同时,加大投入,为驯鹿防疫、防自然灾害提供必要的物资。

四、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

呼伦贝尔市是典型的煤炭和森林工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满洲里市的扎赉诺尔矿区和鄂温克旗的巴雁镇,森林资源遍布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额尔古纳市、阿荣旗等地。目前,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已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给予重点扶持。但从呼伦贝尔市整体看,其面临的城市转型问题十分迫切:林区旗市和企业已出现了主导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资源型城市矛盾积累多,下岗、失业问题凸显,生存条件差、生活困难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5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腐蚀;防腐技术

一、前言

天然气根据其存在方式可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它是一种气态的烃类物质。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及煤炭供需形势的日趋紧张,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城市燃气供应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分布等特定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天然气的主体流向是由西向东,其输送管线,往往长达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而且由于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多采用埋地铺设,因此其管道的防腐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天然气管道的腐蚀与防护

由于天然气管道在铺设后所处的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不同,其腐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腐措施,以减缓大气、土壤及介质等对管道的腐蚀,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保证天然气的输送安全。

(一)大气腐蚀及其防护措施

大气中能使管道发生腐蚀的物质有水、腐蚀性气体、酸雾、颗粒物、滴溅液等。绝大多数情况下,水和酸性气体等是使管道发生生锈等腐蚀的主要因素。下面就主要因素分别加以阐述:

1、水(汽)腐蚀及其防护。大气中的水(汽)对金属管道的腐蚀主要是基于下面的原理:水可以离解成H +和OH-,使金属管道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腐蚀,而且PH值的不同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影响非常大。由于该类腐蚀程度一般较小且容易发现和处置,因此一般采用将管表除锈后刷涂2-3遍防锈漆和管道电保护法结合的防护措施。

2、酸性物质的腐蚀及防护。大气中常见的酸性物质一般指SO2,尤其是在工业废气污染地区,这类腐蚀相对来说更为突出,管道在该环境下的腐蚀速率随着大气中SO2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该类腐蚀程度和腐蚀速率一般较大,一般采用在管道施工前对其除锈、刷涂2-3遍防锈漆再外缠专用玻璃布等形式进行防护。

(二)土壤腐蚀及其防护

普通碳钢材质管道在埋地过程中腐蚀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总的说来,发生的腐蚀可分为四类: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杂散电流的腐蚀、微生物引起的腐蚀等。化学腐蚀是一种全面的腐蚀,其造成的管道外壁变薄是均匀的,因此危害相对较小;而其他几类则易形成局部腐蚀乃至穿孔,危害严重,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1、土壤腐蚀的种类。第一,电化学腐蚀。由于管道所埋土壤各处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碳钢管道各部分的金相结构不同,如晶格缺陷、杂质、内部应力、表面粗糙程度等原因,一部分金属易电离,带正电的金属离子离开金属转移到土壤中,从而该段电子过剩电位变负;而另一部分金属相对不容易电离,电位较正,从而在两段间发生电子流动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管段成为阳极区,得到电子管段则成为阴极区,并和土壤一起组成回路,形成了电化学电流即腐蚀电流。该回路的存在导致阳极区的金属离子不断电离而受到腐蚀乃至穿孔。第二,杂散电流对管道的腐蚀。由于外界各种电气设备的漏电与接地,在土壤中会形成杂散电流。杂散电流的一部分又可能流入、流出埋地管线,在电流离开金属管线流入土壤处,金属管道壁产生腐蚀。其原理类似电化学腐蚀,只不过其速度和程度远大于单纯的电化学腐蚀。杂散电流又可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根据腐蚀发生原理可知,直流电流的危害最大。第三,微生物引起的腐蚀。据报道,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有时会参与腐蚀过程,不同微生物的腐蚀行为的条件各不相同。例如,硫酸盐还原菌能将可溶的硫酸盐转化为硫化氢,使土壤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从而加速金属管道的腐蚀。但其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9.0,在3.5以下或11.0以上时则完全受到抑制。

2、土壤腐蚀的防护。目前国内外对埋地管道所采用的防护主要有外层防腐和电保护法。外层防腐种类很多,有沥青、塑料防腐绝缘层、环氧粉末喷涂、搪瓷涂层及水泥砂浆涂层等。沥青是应用最多和效果较好的防腐材料。塑料防腐层在强度、弹性、化学稳定性、防水、电绝缘等方面优于沥青,但价格较贵,目前还无法与沥青竞争,只用于特殊场合。沥青防腐层一般由沥青、玻璃布和专用聚氯乙烯塑料布组成。它又可分为石油沥青和环氧煤沥青两种,其防腐层结构见表1和表2。电保护法又可分为三种,即外加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保护法和排流保护法。第一,外加阴极保护法。利用外加直流电源,使金属管道对土壤形成负电位从而避免腐蚀的方法,其保护半径为R=15-20km。因此,一般需沿管道铺设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立阴极保护站。第二,牺牲阳极保护法。采用比金属管道材质电极电位更负的金属和管道相连,二者与电解质溶液即土壤形成原电池,从而保护管道免于腐蚀,但阳极在输出电流过程中破坏,一般可用的阳极为镁、铝、锌及其合金等。利用该法时被保护管道的防腐层绝缘性应良好。第三,排流保护法。用排流导线将管道与其附近可产生杂流的电器设备连接,使杂流不经过土壤而单向流会电源的负极,从而保证管道不受腐蚀。一般情况下,埋地管道的防护都采用涂层防护和电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较理想的防腐效果。

(三)介质腐蚀及防护

介质腐蚀顾名思义是由于管道中的介质引起的腐蚀。天然气中不可避免的含有水、H2S、CO2、O2和硫化物等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会对输送管道的内壁产生腐蚀。水可在内壁形成一层膜,形成原电池腐蚀的条件;而上述酸性物质则直接可形成化学腐蚀。

介质腐蚀的防护一般是采用介质净化、管道内壁涂层和添加化学药剂等措施。其中介质净化是根本措施,对于燃气而言则是在前段工序中将酸性物质等去除,使杂质含量达到允许值;可作内壁涂层材料的一般是合成树脂、环氧树脂等;

三、结束语

在现有的天然气输送管道防护措施中,每一种措施都有其相应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也各有其优点和劣势,因此,应该因地制宜、相互配合,做到既能保证安全运行,又不浪费材料、增加无谓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费宝根.天然气长输管线施工技术[J].安装,1999(4).

2、米琪,李庆林等.管道防腐蚀手册[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4.

3、俞蓉蓉,蔡志章.地下金属管道的腐蚀与防护[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6

关键词:幼林;除荫抹芽;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S79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71-2

造林后采取什么样技术措施,抓住哪些环节进行科学管理,是关系到巩固造林成果的大事。俗语说:“三分造,七分管”、“只造不管,贻害深远”。管理林木主要是幼林管理和成林管理两大方面。幼林抚育管理包括幼林地补植,土壤管理。通过松土、除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消灭杂草,排除植物根系对幼树的竞争,同时对林木本身进行抑制调节管理,如除蘖、平茬、间苗及摘芽等。成林管理包括修枝、抚育间伐等对幼树本身的管理。

1 幼林抚育管理

1.1 幼林地补植

按照国家造林技术规程,造林成活率在41-85%范围内应进行补植,成活率在85%以上,分布均匀,可以不补植。但对断条地段应补植。

成活率调查:造林成活率高低,通过实地调查才能确定。造林后每年的八九月份对去秋和当年春季造的幼林进行成活率调查。小面积造林地可采取标准地法(长30m,宽20m)调查,大面积造林地可采取标准行调查,每隔十行调查一行即可。标准地(行)要有代表性。调查时,在标准地或标准行内对每一个栽植点认真调查,纪录死亡和成活株数,栽植计划数与栽植实际数相比,得出标准地或标准行,如果选择多块标准地(行),需要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加权平均法:举例说明,一块林地调查五个标准地(行),调查数据如下:82%×0.65、78%×0.70、80%×0.60、87%×0.63、75%×0.75。五块标准地成活率与面积不同,用加权平均法求一块地的成活率。计算如下:

全林地成活率为79.9%。

1.2 补植工作

造林由于苗木不合格,栽植粗糙,整地不好,机械起犁拖堆造成缺苗段条,栽植后苗木没有全部成活的地段,必须进行补植。补植时要用同龄苗逐行按原株距进行补植。补植用人工造林方法进行,要深栽踏实,不露根。

1.3 建立造林技术档案

人工造林每块地都要建立技术档案。也就是从造林开始到成林管理,采伐之前都要有记录,主要记录造林地,造林设计,造林施工,成活率调查,幼林抚育次数、时间,以及成林管理生长情况等栽培历史。这项工作由各地林业站负责。以小班为单位,填写小班卡片,并附林地图。

1.4 幼林抚育

造林后幼树的成长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技术措施管理幼树。也就是以人为的方式调节、创造幼树之间,幼树与林地环境、条件之间促进生长发育因素所采用的综合措施。幼林抚育管理是巩固造林成果,促进幼林速生成才的根本保证。如果管理不及时,会影响幼树的生长发育,出现造林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现象。幼林抚育管理主要是土壤管理、幼林铲趟和幼林保护等工作。

土壤管理:主要包括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等。松土和除草是幼林抚育管理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松土、除草常常同时进行,也就是铲趟结合,不能脱节。松土的目的是破坏地表板结层,割断土壤表层毛细管作用,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除草的目的是灭草助苗,减少杂草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取,空间、光照的争夺。消除草根盘结对幼树根系伸展发育的影响。二者中心是疏松土壤,蓄水保墒,增加土壤肥力。适时铲趟是廉价的施肥,无水的灌溉。

幼林抚育在农村造林户中,采用机械中耕除草,进行抚育。这样又省工,抚育效果又好。中耕除草(即:铲趟)工作一般在造林后开始,至幼林郁闭为止。要连续管理2-3年。干旱地区应延长管理年限。头三年每年铲趟次数分别应该是三、二、一次,最低也要进行两次。第一遍铲趟应在6月25日前结束。第二遍在7月15日前完成。如果不能适时抚育,当年草荒秋后草籽成熟落地,翌年还会萌发成长,达不到抚育管理的目的。抚育时,先用大犁趟一遍起垅,后用人工铲树行株间草,过10-15天再用大犁趟一次合垅。风沙干旱地区,要适时增加趟地遍数。易跑风的林地,为防止风害,在土壤化冻后的早春,用大犁起垅培一次土,最后一次除草,可保留株间小草,达到防风固沙、保护幼苗的目的。

幼林抚育工作,要本着“除草、除小、除了”的原则,一定要适时铲趟,达到管理目的。无论人工还是机械抚育管理,都要保证质量,做到不伤根、不压苗、草净地宜。松土深度第一次要浅,以后逐渐加深,一般要达到8-12cm为宜。另外,也可采用化学除草剂灭草,效果也较好。

灌水和施肥管理是集约经营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土壤增加肥力,使幼树速生,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早见效益。

灌水:人工林灌水在造林完成后就要浇透水,再就是每年6月末以前对幼林进行一次灌水,每次灌水要灌足、灌透。

施肥: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林木生产量,缩短成材年限 。促进林木结实的重要措施。肥料主要用氮、磷、钾或混合肥。农家肥也可以。施肥在幼龄林生长期进行效果最好。一年最好施两次:第一次4-5月份,第二次在7-8月份,每次每株树施0.25-0.5kg。施肥后及时灌水,也可在雨季或结合灌水同时施肥。施肥方法:在树根0.5m处挖环形沟,将肥放入即可。

2 幼树管理

幼树管理是对幼树直接进行的管理措施。通过管理,改善幼林的生活和生长条件,保证人工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林木速生,优质丰产。主要技术措施是除蘖抹芽、修枝、防治等工作。

2.1 除萌抹芽

杨树萌发力很强,造林后2-3年,从根径处往上萌发出很多萌条,影响主干的生长。因此,为了培育通直干形和促进幼树生长,在1-2年生幼林中,对萌发出的嫩芽和萌条要清除。具体方法是将树高2/3以下的嫩芽和萌条一律除掉。除萌抹芽的时间,要在枝条未木质之前及时进行。木质化后除萌易伤树皮。抹芽在生长期可随时进行。

2.2 间苗定干

造林后1-2年内,对成活的幼苗进行一次间苗定干,将树行上株距较近的苗木除掉,以不影响前后幼苗株距为准,或者丛生的幼树,没有明显干形枝条很多,每穴留一株有发展的 ,干形通直、生长健壮的枝条,其余枝条除掉。

2.3 修枝

林地条件好,造林后3-5年生时,幼树生长快,树冠之间封锁起来达到了郁闭。为了使林地通风透光,就要适当修枝,通过修枝达到通风透光的目的。还有由于抹芽工作跟不上,枝条已木质化,也需要修枝。

2.4 幼林管护

幼林是树木生长发育阶段,除抚育管理外,还要加强管护。主要是防止人畜危害,禁止在林地放牧、打柴、割枝条,禁止在林内吸烟弄火。有条件的可在林地周围挖防护沟,每个村、屯都要设1-2名专职护林员管护。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在林地周围打好防火线,一般30-50m宽。

2.5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