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范文1
1.教师要端正认识,全力投入
由于修读第二学位的学生来自不同系,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基础上差异很大,因此要使他们一起学好这门课程,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准备教案,使基础较好的同学学有所获,原基础较薄弱的才能跟上。例如,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已学过热工基础,其部分内容与传热学有交叉,而学食品的学生觉得传热学几乎完全是新的一门学科。为了使航海类的学生不感到重复,又使食品的学生能学好,要在照顾到教材的连贯性及知识渐进性的原则下对这部分内容作了简化,并补充于一些有针对性的例子,以启发同学思考,使那些已有初步概念的同学觉得内容有深入,而原来没基础的同学也觉得能听懂,各部分学生各得其所,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必须削枝强干,突出主线
传热学的主线是热量传递和传递过程中其能量守恒而温度发生变化。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起在各种不同的实际传热机理或过程中应强调从常见传热方式去分析热能传递的思想。因此,我把较多的学时放在导热、对流换热等章节上,通过大量例子从各个侧面突出不同类型的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引导同学得出热量传递温度变化的原因。对于换热器的讲述,也把重点放如何对实际过程进行科学抽象及如何进行传热分析等问题上,以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当然,在突出主线的同时,对与第二学位专业有关的内容也作适当的延伸,讲课中引入冰箱、空调电器换热部分等内容,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3.增加一些工程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较多的学生来自食品等专业,他们缺乏工程数学等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在讲课中适时加入一些有关基本知识,譬如在非稳态导热前,介绍了关于数学物理方程偏导函数、求解定解方程的基本知识,使没学过这些课程的同学能自如地理解计算公式的推导,为讲解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提供了条件。又如对流换热讲述中,补充一些流体力学的内容,使同学对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及其求解过程能够深刻理解。这样,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结合了原来学过的知识,使得本专业的所有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注意调动同学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大工程观;热物理基础;教学内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300-0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工程活动对知识技术、能力综合的需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动力生产、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工业生产过程本身特点来看,工程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和环保的意识并懂得其基本的技术,而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合理用能及节能理论中的最基础与核心的部分。因此,作为介绍热能的有效、合理的利用和转换、传递技术的热物理基础课程,不仅应是大工程观下能源动力类专业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课[1~2],而且也应是21世纪所有大工程观下工程专业学生的公共理论基础课。
高等工程教育 [3~4] 的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具有热物理工程技术的“大工程观”要求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热物理基础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占据着“大工程”培养观的重要地位,在大工程观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中,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是整个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应首先进行改革,为整个培养具有大工程理念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打好基础。
一、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热物理基础课程特征分析
在中国,热物理基础课程一般指《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两门课程。同时,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组成的《热工学》、《热工基础》或《热物理学》也属于热物理基础课程的范畴。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是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前续课程。对于工程专业而言,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是基础中的基础,很多学不好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因为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或者大学物理基础不扎实所造成的[5-6]。《工程热力学》是一门较完善的课程,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实际应用内容。《工程热力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是热力学工程实际应用的基础,若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没掌握好,必然导致不能熟练推导出数学公式,从而会致使热力学工程实际应用学习的难度大大增大,甚至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与《工程热力学》不同,《传热学》的公式很多是来自于实验的归纳整理,需要记熟背熟。《传热学》主要是使用其原理或知识进行分析,而《工程热力学》主要是推导计算。两门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必须大量做思考题和习题,才能真正掌握,熟练应用。
(二)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大工程观背景下工业先进国家的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7]:(1)轻视实际、脱离实际;(2)人才培养的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面向实际的热物理工程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3)办学方向面向热物理工程不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文化陶冶过弱,专业教育过窄,功利导向过重,共性制约过强等。
二、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热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改革思路是: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为基础,以热物理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为依托,以热物理工程的实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核心,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和环保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工程专业的热物理基础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革,探索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程改革新途径(如下页图1所示)。
(一)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1.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1)研究适应各大类工程专业学生培养需要的热物理基础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各大类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热物理基础知识的不同,各大类工程专业可分成三大类:1)热物理基础课程是该类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2)热物理知识是某一大类中部份专业的技术基础,而对另一些专业则关系则要远一些(工业设计)或者热物理知识是某类专业(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中的某一方向(如铸造、焊接)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但与另一些方向(如真空技术及设备)关系较远;3)热物理知识与该大类专业的主干技术无直接的关系。因此,可针对此三大类工程专业开设不同结构和内容的热物理基础课课程,并可分为高学时(必修)的《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中学时(必修与选修)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或者《热物理学》和少学时(必修与选修)的《热物理学》等三种。对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类型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还可有所不同侧重或以专题形式作适当补充。对于中学时(必修与选修)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或者《热物理学》;和少学时(必修与选修)的《热物理学》,应强调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方法,而不深究公式的推导,通过典型问题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2)热物理基础课程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由于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内容是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的,必然存在交叉、重复部分。经过综合分析,可对那些有益的或是讨论角度不同造成的重复内容进行谨慎处理(如有些内容压缩,而有些内容则须加强)。其处理原则是:既要考虑课时的有效利用,又要保持热物理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层次。(3)拓宽热物理基础课程的工程应用,增强与工程专业的联系。热物理基础课程在工程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地反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把每个教学单元划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着重掌握基本概念、定律,应用篇则力求培养分析能力,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所谓点,就是讲清某单元基础知识在工程实际或专业课某方面的应用,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例题或习题;所谓面,则是针对教师的科研、技术开发课题或科技论专题讨论,综合所学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映热烈,觉得学有所用。(4)更新热物理基础课程内容,适应现展要求。近代工程技术的发展给本科《传热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热力学》的教学内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二十年前的本科生教材很少有关于火用 分析方面的内容,而现在这个状态参数已经被广泛接受并用来分析工程设备过程的能量利用情况。
相对于《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的国内外教材的内容显得似乎过于稳定,近年来出版的教材中新技术的概念介绍极少。比如,当前中国的长期能源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为保护环境,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十二五”规划教材上,《工程热力学》应该对新的、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式(联合循环发电、氢能利用、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和热电冷三联供、新能源发电等等)有适当的反映。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是传统燃煤汽轮发电机组提高经济性与环保性的有效途径,也是近年来国外燃煤火电厂的重要发展方向及中国要积极研发的方向,在热物理基础课程新教材和今后的教学中也应有相应的地位。如在这方面予以充分重视,在热物理基础课程新教材和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扬弃旧的思想、研究方法及其内容,利用一定学时介绍各学科的新方法、新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2.热物理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交叉渗透。(1)热物理基础课程与物理课程的交叉。热物理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中的热学存在重复。大学物理中,热学内容总学时数为12~14学时,且热力学两个定律只安排6学时。由于物理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热物理基础课程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在热物理基础课程中,应着重讨论热力学系统与环境(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热平衡态与准静态过程的矛盾与统一;热力学中如何延拓力学中的力、位移、功、热力学能概念;为什么要讨论可逆过程,如何由不可逆过程抽象出可逆过程概念,熵是如何引入的,为什么要定义一个熵函数等等。(2)热物理基础课程与流体力学课程的交叉。例如,《传热学》的对流换热部分,有大量的边界层和绕流理论,是重复流体力学的内容。又如,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中都有气体在管道、喷管中流动的理论。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对那些完全重复内容予以削减,或者进行谨慎处理,但要保持热物理基础课程与流体力学课程之间具有较好的衔接性。(3)整合出新型热物理课程。为适应不同类型专业的需要,可以开设出一些综合性的、新的热工类课程。无论是能量转换、热量传递还是质量传输,都存在如何提高转换效率、传递效率和节约能源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要减少过程的熵产(或不可逆损失)以及强化传递过程。为此,可开设一门综合《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的新课——例如可称之为《工程装备热流设计与优化》。如果关于“优化”的内容能具体结合一些工程专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那么这样的课程就会受到相关专业的欢迎。
(二)大工程观下热物理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从热物理基础课程发展历史来看,实验研究和数学物理方法是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而从教学角度分析,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完善和合理组织实验内容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在热物理基础实验教学中突破以往的传统模式,以配合理论教学、巩固课堂效果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室建设,有效地发挥了实验室的功能。
1.科学设置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项目。实验室应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场所。为满足这种功能,应增加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学时,增设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项目,并相应设置演示实验(包括课堂演示)、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演示、验证性实验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印证热物理基本理论和基本定律,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熟悉各种仪器设备及其操作规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应用性、设计性实验则是一般实验的一个飞跃,其作用更多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的纵向和横向思维以及创新思想。这样,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过程,以求达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2.合理组织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以往的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模式,大多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出的原理和步骤等,机械地照搬硬套,做完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样既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能满足能力训练的要求。针对弊端,可对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方式进行合理组织。根据不同实验的性质,有的安排预习,在实验开始前由指导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解决方法,以此评定预习成绩;有的则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组装实验台,做完实验后集中评议,对比优劣,公开评定成绩;设计性实验则完全抛开指导书,代之以设备说明书、实验任务和要求等,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更新热物理基础课程实验设备和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热物理基础实验的技术和手段也更加完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要适应这种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拨款。在有限的财力、物力条件下,调动教师积极性,自行研制、设计新实验,改造原有设备,开发新项目。例如,可以自行设计改造对流传热过程阻力实验的微机采集和处理系统、热管换热器试验台等项目,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经费,锻炼了教师队伍,又可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拓视野。
4.制订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实验成绩的好坏,应有一个合理的考核方法。以往的考核大多以实验报告为依据,而实验报告中大部分内容是从实验指导书上照抄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考核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别,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可制订一套考核方法,分为纪律情况和学习态度、预习程度、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多项考核内容,贯穿了整个实验过程,每项内容按10分制评定成绩,在统一印制的学生实验卡上反映出来,这样能促使学生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认真对待,可提高实验效果。
三、结论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教学工作在改革,包括教学内容也应改革,与时俱进。作为热物理基础,一方面为大工程观背景下各类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等提供预备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测试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培养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角度来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应是技术基础课的重要任务。在大工程观下工程专业热物理基础课改革过程中,兼顾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使之成为由基础到专业、从理论面向应用的桥梁,确保培养的工程人才具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鄂加强,杨蹈宇,崔洪江,唐文武.工程热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邓元望,袁茂强,刘长青.传热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2.
[4]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5] 黄凯旋,刘建华.热工课程教与学改革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01,(3):73-75.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范文3
论文摘要:“传热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民族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针对民族大学生基础薄弱特点,结合近几年来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情况,提出课堂教学应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树立独立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民族大学生“传热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热学;民族大学生;案例教学
“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是热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能源动力、化工、材料、机械、电气、建筑、交通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存在大量的热量传递问题。传热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及改进,已成为现代科技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在民族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使民族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近几年在“传热学”教研中的经验,谈谈在“传热学”在民族大学生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学习的主体——民族大学生入手考虑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大学生基础薄弱
根据新疆大学新生入学成绩统计,2009级到2011级入学的热动民族大学生高考平均分为450分左右。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起来难度就很大,也就没有信心,要在热动行业有所作为就要多努力。
2.民族大学生学习习惯
民族大学生语言能力很强,有一名维族女学生会八种语言。但是,一名合格的工科大学生不仅仅要会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懂工程技术。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比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笔记、课下很少看书、不认真做作业、实验课上不专心、考前背课本、很少做题等。作为工科学生,不做题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就导致基础课尤其是数学课、流体力学也包括传热学不及格率很高。老师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听课、如何学习,以改变不良的习惯及作风,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大学生爱歌舞,但是,一提到学习就无精打采,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多去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心,让民族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对民族大学生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如何让民族大学生在薄弱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那么就需要结合“传热学”提出具体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民族大学生“传热学”的教学方法。
二、“传热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传热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以及传热过程和换热。该课程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表现为基本概念繁多、公式紊乱、重点分散等,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学好“传热学”,其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中国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因此,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民族大学生全面掌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传热过程和换热器以及传质学等知识体系,并关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努力培养民族大学生应用传热学理论,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想使民族大学生学好传热学,首先应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区别于汉族同学,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做好教学的“互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要急于讲知识,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应该说都从某些方面体现教学“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的思想。
三、“传热学”教学方法
“传热学”是热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技术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动手技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填鸭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填鸭式”教学如果灌输得好,学生受益,但是大部分时候,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课程和适应老师。这种以大纲、教材、教参为主线的传统教学观念及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学生、教师、教材、教育为四大要素加以合理地结合,对旧的教育体系重新调整,将“填鸭”转变为“问题解决及能力培养”,强调师生的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将结合新疆大学热动专业的民族大学生谈谈传热学的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
1.做好笔记,加强学习效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好学习笔记,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重点、学习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等认真做好记录,以加强学习效果,便于检查复习,并且要硬性要求,与最后成绩考评直接挂钩。实践表明做一些硬性要求是必要的,有助于民族大学生的教学。
2.提问启发式教学
“启发”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对于民族大学生,如果采用纯理论数学公式授课,多数学生会听不懂,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多讲一些实例,比如冬天室内的空气是如何流动换热呢?学生们就会积极回答,因为暖气附近的空气热密度小,而离暖气远的地方空气冷密度大,这样就产生了密度差压力差,空气就流动,热量随之发生了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对流换热。再比如,太阳是维吾尔族的象征图腾,那么在讲授辐射换热时,可以提问太阳是怎样将热量传播到地球,从而使地球有了阳光和生命。学生就很自然地听讲,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因此,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应尽量多讲生活中的实例,少讲公式推导,公式能认识、会用,达到工程应用的目的就可以了;多提一些实际工程中的简单问题,尤其是举一些与维族、哈族及乌兹别克族等民族有关的实例,从而让他们对学习具有很大的积极性。总之,启发式教学拉近了老师与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传热学”的课堂教学。
3.学习运用参考资料
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善于从图书馆和网络中搜集有用的资料,培养自学能力是学好课程知识、丰富个人才能的重要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谁提出了边界层理论”,下次课让学生自己讲解,学生就会通过网络查到是德国科学家普朗特,他在边界层理论、风洞实验技术、机翼理论、紊流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称作“空气动力学之父”,是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传热学名人,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4.实验课教学
新疆大学热动实验室随时为学生敞开,为其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同时热动实验室还配备多媒体,使实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台阶。
要培养民族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引导他们进实验室,做传热学的基本实验,开发传热学综合实训台,参观相关的锅炉和汽轮机设备模型,为后备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使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新疆大学热动专业教师几乎人手一个国家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让民族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开发,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能力。学生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他们就业时就会受到很多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验课上教师要对民族大学生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创新,哪怕想法不是很完善的,甚至看似荒唐,都要给予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实验第一的观念,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
5.多媒体教学与实例教学相结合
“传热学”有很多教学难点:如,导热微分方程式的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膜状凝结的分析解、膜状凝结影响因素和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和兰贝特定律及立体角的概念等。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突破这些难点,例如非稳态导热过程,让学生建立起物体内温度分布空间的概念,就可以用多幅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图来生动清晰地讲授,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但是,多媒体技术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合理结合。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给民族大学生授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课件,善于听取督导组老教师的意见、征求其他老师及同学的合理建议,做到课件既具有针对性又实用性。第二,优化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录像的组合,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内容而定,比如有以下几种组合:黑板+幻灯、黑板+幻灯+实物、黑板+幻灯+录像。对于民族大学生,黑板还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录像讲授,实践证明教学手段太单一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第三,合理控制速度,语速要缓要慢,多次反复强调重点。
6.注意学生反映,讲究策略
有些民族大学生很有想法,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观察他们的听课效果,多和他们交流,他们喜欢课上说话,那就尽量多让他们发言,谈自己的想法,谈自己的认识,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的态度,让他们通过上课自由发言讨论的方式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讲授无限大平壁冷却过程中,要将数学依据交代清楚,并配合一些图表和多媒体教学,力求做到浅显易懂,让民族大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认识,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发实验室;仿真实验
一、实验教学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实验是科学探索的先导。大学生通过基本实验教学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能深入理解专业基础课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领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不可替代的手段。实验教学已被列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热能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工程流体力学。它们普遍存在概念多、理论抽象、公式繁杂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实验环节加强教学方面的理解。本文从专业基础课的基础实验出发,在原有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构想。
二、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课程的实验是能源动力类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①换热器温差传热做功能力损失测定;②水的沸腾过程及其P-T汽化曲线测定;③喷管流动特性实验;④压缩机效率测定实验;⑤制冷循环性能系数ε测定;⑥冷却塔性能测试实验;⑦CO2超临界P-V-T实验测定;⑧空气的比热容的测定;⑨管道内雷诺实验;⑩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验等。
1.基础实验的作用。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热能工程专业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在实验课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理清实验课教学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关系,要求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以科学创新意识积极动手完成实验,让学生理解实验课中实验现象与教学理论的关系、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在理论教学中的作用以及现象与理论的过渡过程等,以期通过实验教学环节达到理解抽象理论和概念的目标。首先是基本测量仪器仪表以及测量系统的使用,包括温度、液位、流量、湿度、流速等基本热工参数的测量,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物性参数中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指导教师在定压条件下帮助学生完成空气比热的测量实验、金属热导率等基本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过程理解物质属性的测量方法,并在理论教学上逐步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其他相关实验。
2.演示性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经费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可以填充实验教学中的部分不足。演示性实验通过直观视觉反映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对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印证基本理论有较大帮助,既可以达到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初步熟悉各种仪器设备及其操作规程。比如工程热力学课程是热能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等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其本身知识体系所决定的。我们知道热力学理论是从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围绕热与功转换。其中动力循环部分,有较多的抽象的概念,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说:“不可能制造出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发动机”。该定律用实验验证非常困难,而用仿真实验则比较容易做到。水的定压加热过程实验,包括水的一点(三相点)、二线(饱和水线、饱和蒸汽线)、三区(过冷水区、汽水两相共存区、过热蒸汽区)、五态(过冷水、饱和水、湿蒸汽、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加入动画仿真,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水蒸汽的热力性质。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中一些内容也可以加入动画仿真,在教学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从而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感受能力。工程流体力学可以进行自然循环静压传递扬水演示实验水流流动形态及绕流演示实验、流谱演示实验、水击现象演示实验、虹吸原理演示实验、空化机理演示实验、紊动机理演示实验等。
3.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和健全。仿真实验室可以利用动画软件进行研究演示,在节约财力的基础上,能部分达到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特别是大型复杂实验。相关的例子如《工程热力学》锅炉中工质水的定压加热过程,由过冷水加热到饱和水、到饱和蒸汽、再到过热蒸汽的过程涉及复杂烦琐的计算,若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来计算此过程,不仅可提高计算效率,还可锻炼学生把编程技术用于工程计算的能力。《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和《空气热力性质图表》等这些传统图表,通过编写程序的方法使用,可有效降低出错的可能性。现在很多设计和科研部门已采用一些工具软件。有一些工具软件使用的项目,可以借鉴其他高校正在进行的火电机组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和健全。模拟实验项目有200MW和300MW火电机组的全过程,包括锅炉启动前的准备:制粉系统首先投入运行,锅炉给水系统相继打开,引风系统相继作用,系统点火,空气预热器配风,相应参数维持到正常运行状态,汽轮机开始正常冲转、加负荷、并网等,给水三冲量控制投入,炉膛壁温的检测等环节的实施。让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锅炉机组、汽轮机机组等主辅设备系统组成和运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仿真实验来理解热力发电厂中锅炉给水控制、给煤控制和蒸汽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组成和操作方法;通过模拟实际操作,对现代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方式进行比较深入的认识,同时对火电机组仿真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对不同容量火电机组的全工况仿真运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而且深入理解专业知识,也增加了专业自信。
4.综合性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逐步建立综合性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之相关课程的实验。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验领域和实验技能,我们以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指导开拓综合性实验,在有限物力及财力的条件下,通过自行研制设计开发新的实验内容,在现有设备和热工系统的基础上改造原有设备和系统,开发研制具有新功能的系统。例如,在换热器实验台上,把原来的换热管改成热管等项目;在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加热水的系统中,改造其成为小型溴化锂制冷系统中蒸汽发生器中的热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设计和安排实验的基础平台,以激发学生在此方面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的热情。目前正在做不同管道(螺纹管、波纹管等)的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研发,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乐趣。我们在开展创新层次实践平台的构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方面还需要很多设想,要不断地将其付诸实现,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依据热能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专业基础课中实验教学在优化理论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使专业基础实验教学项目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一体化的建设和整合,可以通过分阶段、有重点、分项目地安排实验教学课程,将传统的把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实验教学分割开来的实验教学整合为四个阶段的实验教学环境,在不同阶段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和训练学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无论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还是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科技人才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过硬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由旺,杜秋萍.热工基础理论课与实验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1997,62(7):31-32.
[2]钱进,龚德鸿,冯胜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152-154.
[3]颜爱斌,殷洪亮,张蕊.流体热工基础实验教学综合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2,15(5):39-41.
[4]陈占秀.《热工测量与仪表》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8):76-77.
[5]陈占秀.论工程热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核心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90-92.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流体综合实验;柏努利方程;创新探索
1、前言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所开设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是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其基础系列实验中,包括了以柏努利方程为核心的流体综合实验。
柏努利方程(Bernoulli’s Theorem)因其由英国流体力学的先驱者柏努利推导出来而得名。其本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能量守恒原理在流体力学中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说,该方程是关于在流体流动过程中,流体的势能、压力能、动能与因流动阻力造成的能量损失之间的转换与平衡关系。在工程流体力学及其实践中,该方程的使用十分有效,它几乎可以解释和解决工程流体力学中许多现象和问题。这也为我们讲解以柏努利方程为核心的流体力学综合实验的原理以及解释所出现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柏努利方程尽管在物理意义上具有能量的含义,但因其中的各项具有“高度”的量纲。因此,它又有几何的含义,由于英国人习惯用“头(Head)”来表征高度,翻译成汉语就是“压头”的概念。因此,柏努利中的各项就是“压头”的集合,分别称为:几何压头、静压头、动压头和压头损失。
二、实验和实验授课过程中的创新探索
在本流体力学综合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深刻地弄清(压头)阻力损失的概念。早期流体力学家根据数学、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阻力损失进行过的分类,按照英语原文直译过来就是“摩擦阻力损失(Friction Loss)”和“局部阻力损失(Minor Loss)”。
关于摩擦阻力损失,它是指当流体流速的大小和方向均不改变时,纯粹因流体内部的速度差所导致的摩擦阻力而引起的能量损失(或称为:压头损失)。根据摩擦阻力损失的大小与流体经过的路程成正比的特点,我国国内普遍将其称为:沿程阻力损失。
关于局部阻力损失,它是指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当遇到局部障碍时,流体流速的大小、方向至少有一个会发生改变。于是,因流体质点速度分布重组和撞击及其所引起的漩涡区而造成的、在障碍所在局部区域内的、除了原有沿程阻力损失之外的附加能量损失(压头损失)。弄清楚了以上概念及问题的本质,教师讲课以及学生理解就相对容易许多。
本流体力学综合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关于流体局部阻力损失的实验。具体来说,就是流体在流经突扩管时,静压分布的变化规律表征、局部阻力系数的测量、在突扩管前后流体流速分布重组的情况以及有关涡旋区的形成原因。我们以实验中的静压分布变化规律来验证和加深这几项内容。这样也有利于通过实验环节来理解局部阻力损失的成因,从而加深理论课学习的效果和印象。
本流体力学综合实验的第二个实验是:关于柏努利方程效果的演示实验。图1就是我们根据真实实验装置所开发的实验模拟软件的一个截面图。通过该实验,可以直接明晰地呈现出流体流动因符合柏努利方程而产生的各种流动现象和效果。学生对该演示实验中所呈现的各种流型和规律的反映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在材料工程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流动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与并设法用柏努利方程来解释,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有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有助于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将流体流动中所体现的真实规律应用到具体的材料工程中,包括材料的制备、加工,以及制备加工所用有关设备内的某些结构。这也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具体的工作中和技术革新活动而贮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图1柏努利方程实验装置
本流体综合实验的第三个实验是:有压渗流的电模拟实验。该实验的关键是弄清楚流体流动(尤其是渗流)的概念与特点。其实验结果是用具有相同数学分布规律的电场(其参数可测量)来模拟出有压渗流场的规律(直接测量较困难)。另外,在该实验中,我们还讲解了均匀地增加流体流动的阻力有助于提高流体流动的均匀度。这一道理在工程实验中,经常被用到。
三、结论
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在本流体力学综合实验过程别注意教学效果的深化、开拓与创新活动。经过以上所述的创新探索以及几次该综合实验的教学,我们认为达到了这个目的。从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也验证这一结论。希望本文对相关实验教学活动有所裨益,也欢迎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和指导建议。我们将认真对待与积极改进,从而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致谢
本项目由武汉理工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004)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①材料工程流体力学实验与其模拟实验的开发;②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中传热学模拟开放实验的开发)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James R.Welty.Fundamentals of Heat,Momentum,Mass Transfer(4th ed).Delhi, India:John Wiley & Sons, Inc.2001.
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行业类高校;高等流体力学;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河南商丘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永光(1957-),男,湖南长沙人,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6-02
2007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二级学科首次招生,“高等流体力学”首次开课,授课人数20余人,随后几年间授课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我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又增设了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高等流体力学”授课范围扩大的同时,授课人数也增加到60余人。但是鉴于我校研究生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的教材只能选用已有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偏高、工程应用方面涉猎很少,或者有些工程学科专业的相关研究生教材又往往缺乏理论深度,工程应用背景针对性强,有的强调高速气动、有的强调水动叶栅流动、有的强调涡动力学等等。鉴于此,作为行业类非重点高校,在“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我校电力特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教材的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此次教学研究工作,课程组首先对高校相关研究生专业的“高等流体力学”教材进行了调研,分别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国内若干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及内容做了简单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高校都对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很重视,主要教学内容均包括了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流体运动学、势流理论、涡旋流动、理想流体流动、粘性流体流动等,目的是使研究生通过学习流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研究流动的方法进而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流动问题。同时,各高校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还注重与自身学科研究方向的结合,课程的某些重点内容与培养方向相接轨,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通过调研发现,“高等流体力学”作为研究生学位课,其教学内容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要与自身的相关学科研究方向相结合,在注重通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我校授课对象的情况分析
做好此次的教学研究工作,还必须对我校的授课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高等流体力学”已列为本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尽管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涉及能源、动力、机械等宽广的工程领域,但结合我校的电力特色,这三个二级学科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在电力行业中流动现象多存在于流体机械、动力机械、换热设备、容器、管道等部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在透彻讲解流体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偏重于讲解流体在上述部件中的流动以及与这些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招收6届研究生,通过向历届学生了解发现有以下情况存在:部分同学跨专业(如:数学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等)考入学校,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即使是研究生与本科专业背景相同的同学,他们也普遍认为”工程流体力学”较难,硕士入学考试时,大都不选考“工程流体力学”,这也使得他们可能在大三、甚至大二学完以后,再也没有系统地梳理过流体力学知识。由于各高校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大部分同学对电力行业内的流体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考入学校的学生多数为调剂生,入学成绩整体不高。这些情况都表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流体力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讲授深层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提醒。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课程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选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
1.教学目标的明确
“高等流体力学”是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以及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学位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长期本科教学的经验,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层流边界层与紊流流动、理想可压缩流体等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
2.教材的选用
“高等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一门传统课程,有很多课程教材可供选用。通过调研比较,西安交通大学有关电力生产的学科研究方向与我校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其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中的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一书作为教材,课程组通过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也一致认为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比较适合我校侧重于电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决定选用该书作为本校“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将调研中搜寻到的各有特点的教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参考使用。
3.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进行“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时,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既照顾到经典流体力学的通用知识,又重视课程知识的针对性、行业应用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与学校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关联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奠定扎实基础。“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在加深学生对流动所伴随的物理现象的认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的同时,还应努力加深学生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水平及能力。
(2)突出电力生产特色。针对我校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学科与电力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结合,强化学生应用流体力学知识,认识并解决相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的相对平衡。
(3)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关联性方面,首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分工和衔接,其次要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在自身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既要注意到对数学知识回顾和补充的必要性,又要对工程中不常见的复杂流动概念的介绍有所兼顾。
考虑以上几个方面,课程组将教学内容梳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安排了“矢量运算分析”、“场论知识”的回顾以及曲线坐标、张量分析知识的补充;第二部分“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组以及一些相关的重要定理;第三部分“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介绍平面势流,空间轴对称势流和理想流体中的旋涡运动,其中对平面势流里的复位势、叠加法、镜像法和保角变换法做重点讲解;第四部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中介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精确解,小雷诺数流动,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其中对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做重点讲解;第五部分“理想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分别介绍一维流动和平面流动,其中对一维流动做重点讲解。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
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学习好内容繁多的“流体力学”。
1.教学方法
“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公式推导也比较多,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呈现都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于传热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课程组以教材为蓝本编制了电子课件,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传统板书中能够清晰讲解复杂理论推导的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生动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避免研究生在课堂上因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疲劳的问题,又有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尽管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但要避免“填鸭式”的讲授,要注重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组结合本科“工程流体力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几个注重: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物理含义的数学表示以及数学内容的物理解释;既注意严格的理论推导,又注意叙述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在引进概念介绍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推理要点;注重从与教材不同的角度或思路来讲述同一教材内容,以丰富学生思维和联想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再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积累,搜集并提炼出了大量与电力生产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辅助教学
仅仅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地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的“高等流体力学”课程。考虑到我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课程组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典型习题集。习题集力图做到习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对应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学生通过习题的练习,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此外,习题集中的习题也尽可能地结合电力生产中的流动问题,帮助学生对专业关联工程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应该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为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课程组经讨论明确了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是2∶8。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几部分。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试卷从建立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实行考、教分离是一个较好的督促办法。为此,2012年课程组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编写了试卷库。试卷库中的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型一致,试题表述清楚,要求明确,无偏题、怪题,难易得当,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宽,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情况。此次编写的试卷库共包含试卷6份,至少够三年使用,随着试卷库的使用,课程组还拟将对试卷库进行不断扩充。
五、结束语
“高等流体力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一个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高等流体力学服务于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提高该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本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课程组将把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搜集最新最前沿的相关信息以补充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对习题库和试卷题库进行更新。相信只要教师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点脑筋,多找一些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鸣远.高等流体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董守平.高等流体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献孚.高等流体力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松岭.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周云龙.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