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问题;策略

最近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此时广大群众的生活能力明显提升,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态环境开始被大众所关注。要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就要做好生态林创建工作。而且,开展林业的生态化建设工作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等的发生几率,还能够带动木材等行业的发展。最近几年,国家高度关注林业的生态建设工作,制定了很多条例以及策略等,也获取了显著的成就。

自从生态林业思想被大众所认可之后,其发展非常迅速。通过建设生态林,能够确保自然以及人工林和谐共处。按照生态的指标来运作林业,可以确保林业发展有序,而且还能够为广大群众打造一个非常有序的生态氛围。虽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成就,植被的覆盖率显著提升了,不^从总体上来看,林业的品质并未显著提升,而且存在供求矛盾,生态问题并未从根源处得以解决,污染现象还是存在。对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强化自然林的保护力度,针对森林的生态功能,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化经营。

1 当前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上升到思想层面。当我们开展生态林业创建工作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准确认识到它的本质,认为该项工作指的就是种树,只要多种植就能够将这项工作做好,很显然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正是因为思想不正确,才会导致林业工作过于形式化,无法发挥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机构之间未做好沟通工作。很多人片面的认为生态林创建工作是一个非常单一的活动。很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它需要相关机构的积极协调,认真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工作的效率。不过通过分析当前的具体情况可知,许多机构都是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导致信息无法在短时间内被传输利用,因此就会使得建设工作十分无序,失去应有的效益。

第三,业务流程不是很规范。由于相关的业务工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以及临时性特征,因此各个机构在开展建设活动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多种措施并存的现象,此时就会使得内容重叠,因此各个机构要做好工作对接,确保资源合理配置,避免重复。

第四,工作者的素养和工作能力不是很高。众所周知,生态林创建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存在意义,需要耗费很多的资金,因此对于工作者的要求就相对要严格一些。具体来说,不但规定工作人员要懂得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工作的效率,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工作的意义。不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的工作者的工作素养不是很高,工作能力较低,更有甚者一些人员利用自身的工作之便进行一些违法活动,严重的影响到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想发展好生态林业一定要强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提升工作者的素养。

2 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具体策略

要想开展好生态林建设活动,就需要相关方高度关注,积极协调,在具体的开展的时候一定要配合好,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工作开展顺畅。

2.1 加强对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林业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生态林业的建设、经营一定要和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合拍。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建设可以造福当代人利益的生态林业,让林业资源可以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符合群众对林业资源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生态林业建设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实施科学完善的规划部署,科学的按部就班的建设不但可以优化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目前的生态林业基本是自然保护区、原生林、海岸线与风沙带地区的森林系统为主,同时包括库渠、居民区、道路、田野周边、水域两岸等地段的防护林。生态林业有着点、面、带、线相贯穿的网络状布局特点,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和谐生态环境,可以在整体上确保生态林业的科学规划,可以多方发挥出生态林业的自身作用,达到环境改善与经济增收的要求。

2.2 做好机构间的协调工作

要想发挥出生态林业的存在价值,就要积极开展好机构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各种信息都能够分享交流。因为林业建设工作的持续时间非常久,牵扯的工作者数量众多,组织机构非常复杂,在面对各个机构的差异的时候,作为工作者一定要使用对应的措施来协调。作为工作者,必须学会和各种利益方协调,确保共同利益得以维护,不断完善工作模式,以期实现林业建设工作高效高质。

2.3 确保生态林业的稳定和形式多样化

该项建设工作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依托一个稳定的规划结构,这样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起到较好的优化作用。因为我们国家的地域辽阔,每个区域在气候和经济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因此在建设方式的确定上就存在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进而使得林业不管是物种的类型亦或是层次结构上都保证了物种多样化和结构的稳定,使森林资源得到科学的利用。

2.4 积极开展人员培养工作,切实提升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绝大部分的工作者的工作素养不是很高,工作能力较低,更有甚者一些人员利用自身的工作之便进行一些违法活动,严重影响到集体的利益,导致林业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对此,我们必须要做好人员素养和技能培养工作。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员工参与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还要定期聘请专家举办知识讲座,确保工作者能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先进的林业技术。除了要做好技能和理论的培养工作之外,还应该关注工作者的自我修养,确保他们的三观正确,工作责任心强。目前许多的林业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条例来督促工作人员展开学习活动,不过由于过于形式化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控体系,才可以真正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处理好,才能够强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确保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更好地为林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3 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都处于粗放式的经营状态中,这对于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背景下,使环境的破坏性加剧,这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进行,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必须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把它纳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整体规划,把如何保障林业建设的顺利高效作为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研究,因此,各单位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要进行协调,做到以人为本、稳妥推进,促进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建锋.陕西省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北京农业,2013,7(25).

[2]祝伟友,樊雪梅.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问题探讨[J].吉林农业,2012,4(20).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河流;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对策

就目前而言,水利工程的施工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水利工程的施工能够产生大量和电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解决农业灌溉的问题,因此,水资源的使用是现阶段社会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不正当的影响,其产生了重要的负面问题,水资源浪费、污染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资源的健康和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下面笔者对其进行浅析,希望对其水资源生态问题的解决进行有效的帮助。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渐近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复杂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河流蓄水引起水量损失,枢纽下游水质恶化,污染混合能力减弱,对无脊椎动物的危害,库区淹没与移民以及引起库区内小气候改变等等。

1.1河流蓄水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水库蓄水运行后,由于水的蒸发量、渗透量、降雨量的改变,继而引起水流流态的改变,而这一改变造成了无脊椎动物的不适应,一些适应性差的无脊椎动物逐步走向稀少或灭绝。其次,水库对水温具有调节作用,同样也改变了某些生物完成其生命循环的周期规律,给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变异。第3,由于下游河道的冲淤,河床质变化,改变了无脊椎动物生存所伴随和依赖的微生物环境。第4,水位(或水深)变化和河道冲淤,将造成滩地等浅水区扩大,引起细菌、蚊蝇、蝗虫、螺等生物繁殖,传播病疫,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在无脊椎动物受到影响的过程中,由于动物对河流原有的水深、流速、流态、温度等环境早已习惯,因此,最先反映的是不适应,随之是难以生存,或迁徙,或减少繁殖,最后,造成无脊椎动物种群减少。

1.2蓄水淹没与移民河流

在雨水前期过多和降雨量加大的情况下,会造成河流的流量增多等情况,河水会产生蓄水的情况导致上游出现淹没的情况,并且其淹没的面积要比蓄水的高度大的多。并且,这种情况在平原发生的危害要比在地势地形所产生的危害要大很多。由于蓄水淹没的情况出现,导致其淹没与域内的居民要进行搬迁,远离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放弃原先的耕地,并且在淹没区域内的名胜古迹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淹没区域内的损害情况,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在这些变化当中,居民的迁移是最为严重的影响之一,居民进行迁移不仅仅是改变居住环境的原因,还与很多的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居民搬迁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其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居民搬迁严重影响了其生活的环境和心情,并且包括居民的就业、补偿、房屋的建盖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同时迁移之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很难的进行解决。居民进行移民之后,其放弃了原先的生活环境,要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建立七个崭新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这样就对居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蓄水淹没和移民的问题必须在工程建设之后进行有效的解决,尽量减少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对居民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减少遗憾的产生。

1.3蓄水对库区小气候的影响

由于河流蓄水之后其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存水区域,水量面积大并且通过大量的吸热和调温的处理,会引起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周围的温度、降雨等,其变化的方式还会出现滞后。延时等。很明显,库区周围小气候的变化在影响居民生活的同时,还会影响库区周围植物生长、动物的活动和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

2相应的策略

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解决,以此保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长久发展。在进行河流水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立科学的体系,开展理论研究,并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加强科技的投入和研究,在解决目前问题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日后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1开展理论研究,建立学科体系

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长时间的进行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一些生态问题,因此现阶段对于河流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河流处理的过程中,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现阶段我国首要要研究的问题。在以往,进行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其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大多是充分地突出有利的一方面,没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对与日后由于不合理或者不正确的使用手段而产生的问题没有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运行,其问题和弊端逐渐的显露出来,这时候人民群众的这生态环境的白保护意识逐渐的加深,这也引起了专家的研究和关注。

2.2采取得力工程措施,保护水资源

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对河流的生态问题进行和合理的使用和管理,尽可能的减少或者减轻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减少水量损失方面,首先,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资源向大气水的转化,减少水分地蒸发和损失。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加强库区的绿化面积,保护植物的覆盖率,发展水库的渔业和相应的水产养殖,并且还能开发上游的旅游景点,这写不仅能够遮挡水面,减少水分蒸发的面积,降低蒸发的效率,减少水分的蒸发量,保护库区的生态平衡,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库区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的提高其社会效益。其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较少渗漏的情况发生,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植被等情况,减少渗漏面积和效率,进而降低渗漏的损失。在进行水资源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采取得力的工程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水资源,近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

2.3加强科研攻关,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

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已开始得到人们的认识,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增长,对问题的认识将会不断加深,且随着时间向前推移,新的问题还将出现。因此,加强科研攻关,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十分重要。首先,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流域生态环境模式或水利工程自身的水库生态环境模型,在建模中产生并提出一系列重点攻关课题,以供研究。如怎样进一步减少水量损失,保障河流水质,构筑无脊推动物的模拟生态,做好移民安置等等。其次,是通过科研攻关活动的连续不断开展,推动解决河流水资源利用中生态环境问题工作的不断向前,开创新思路,寻求新途径。同时,通过科研攻关,提出生态环境的改良或再造措施,不断引导生态环境从不利向良性转化。

2.4必须加大水利基本建设的政府投入

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因此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上的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建立必要的引水工程,将部分水资源从富裕地区调往贫水区,或将优质水调往劣质水区,以改善缺水地区或不良水质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西北地区在过去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远远满足不了西北地区的需求现状和未来发展,必须加强政府的输入,和努力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调节,以吸引外资进入领域和社会,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2.5依法严格实施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制度

水和生态问题往往是经济建设的问题。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项目都在影响着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在这些领域特别大,这些地区的影响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尤为重要,政府多部门的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不遵守法律很多是目前我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放程度的增加,水在贫穷国家资源和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审批可能会导致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6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现有的员工培训和相关学院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沿海发达地区招聘有经验的资深人员的需求,引进外国专业人士在必要的时候,当然,最重要的仍是合理的使用人才,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的合理运用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3结论

河流水资源利用是一项效益显著的公益事业,是为子孙万代造福的事业,但在发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量损失,水质影响,生态改变,淹没与移民等。随着水资源利用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必将得到更广泛深人的揭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通过工程措施、科学研究和全民意识,使各项对策得到真正落实。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下,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解决,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龙,赵建宇.尼尔基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5).

[2]王雪蓉,周厚贵,雷骊彪,晋良海.水电工程施工用电的漏电保护分析[J].科技资讯,2010(33).

[3]杨勤荣.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河津市探寻现代农业发展之路[J].中国乡镇企业,2009(Z1).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3

选题依据:森林旅游是伴随20世纪70年代世界环境认识运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旅游。开展森林旅游,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有利于提高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在看到森林旅游发展前景较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森林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森林旅游面临着森林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森林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森林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对森林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森林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认识到森林旅游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我们也应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可行性论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好森林旅游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尽快绿起来、活起来和富起来的重要手段。因此,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

相关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林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森林旅游的概述通过对森林旅游的现状,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森林旅游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森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解决好森林旅游面临的问题的对策通过对森林旅游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10月20日—20**年11月10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并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20**年11月11日—20**年11月30日实地调研,相关访谈,拟草稿。20**年12月01日—20**年12月20日撰写论文初稿。20**年12月21日—20**年12月3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一周内根据指导教师的点评,完善论文,并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06月19日—20**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河流 水资源 水环境 生态环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1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067-01

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重大活动,在工程的兴建过程中和建成后能够发挥出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如防洪、发电、供水、排灌、航运、养殖、旅游等,从而充分体现了水资源为人类造福的多重作用。这也正是人们在兴建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河流水资源方面迄今为止一直保持高度积极热忱的重要动因。总之,水资源利用的效益是非常显著的,这一点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无可非议的。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由河流蓄水所带来的环境、泥沙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开始调查分析和研究河流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方面的许多负面影响。到了70年代初,有关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经验交流和国际学术会议迅速增多起来,并且逐步引起了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更为可喜的是,进人21世纪后。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更为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近两年更加加大了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对突出影响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利用项目给予了曝光、停工或者要求重新论证,如四川的田湾河水电站、杨柳湖水电站等。故此,本文拟对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作一些探讨。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渐近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复杂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河流蓄水引起水量损失,枢纽下游水质恶化,污染混合能力减弱,对无脊椎动物的危害,库区淹没与移民以及引起库区内小气候改变等等。

1. 1河流蓄水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水库蓄水运行后,由于水的蒸发量、渗透量、降雨量的改变,继而引起水流流态的改变,而这一改变造成了无脊椎动物的不适应,一些适应性差的无脊椎动物逐步走向稀少或灭绝。其次,水库对水温具有调节作用,同样也改变了某些生物完成其生命循环的周期规律,给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变异。第3,由于下游河道的冲淤,河床质变化,改变了无脊椎动物生存所伴随和依赖的微生物环境。第4,水位(或水深)变化和河道冲淤,将造成滩地等浅水区扩大,引起细菌、蚊蝇、蝗虫、螺等生物繁殖,传播病疫,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在无脊椎动物受到影响的过程中,由于动物对河流原有的水深、流速、流态、温度等环境早已习惯,因此,最先反映的是不适应,随之是难以生存,或迁徙,或减少繁殖,最后,造成无脊椎动物种群减少。

1. 2蓄水淹没与移民

河流蓄水必然导致上游的淹没,其淹没面积的大小取决于蓄水的高程。显然,平原型河流蓄水淹没的影响要比山区型河流严重。由于蓄水淹没,使得淹没区内的居民要搬迁,耕地要放弃,文物古迹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淹没区内的生态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居民迁移是影响程度较深、范围较广、历时较长的问题之一,因为它所牵涉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是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搬迁、补偿、安置就业、新区建设等。如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所建设的一些水利工程中,有的工程的移民问题长期难以彻底解决,影响期长达30余年。由此可见,蓄水淹没与移民问题必须在工程投人兴建后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将给后几代人留下遗难。

1. 3蓄水对库区小气候的影响

由于河流蓄水后形成了比蓄水前要大得多的库区水域,通过大水面的吸热调温作用,将会引起一定的库区小气候的改变。这些变化有如温度改变、湿度改变、降雨、雾气等,其变化方式有如增降、滞后、延时等等。显然,库区小气候的变化会给库区周围的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和人们生活等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

2相应对策

针对前文所分析的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学科体系,开展理论研究;在高度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基础上,采取得力工程措施解决已有问题;加强科研攻关,对已有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新问 。

2. 1开展理论研究,建立学科体系

进行河流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过去,我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依据和遵循的是一门《水利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大多是充分地突出其有利的一面,从而很少或几乎看不到其将会带来的问题或危害。加之,水资源的利用往往在最初几十年内,的确是利大于弊,并且的确为人类造了福。然而,经过数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运行后,其问题、弊端甚至是危害便逐渐显露出来,这时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许多专家学者在进一步拓展水利的同时开始关注”水害”,中国工程院潘家铮院士率先提出建立《水害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

2. 2采取得力工程措施,保护水资源

采取工程措施,可以对上述河流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有效地防止或减轻。

在减少水量损失方面,一方面可采取措施减小资源水向大气水的转化,即减少蒸发损失。这些措施有加强库区绿化,保护植被,发展水库渔业、水生动物养殖业、库岸水面植物种植业及开发运营水上旅游景点等,这些不仅能遮挡水面,减小蒸发面积,降低蒸发率系数,进而减少蒸发水量,维护库区生态,而且还能向市场提供水产品,获得社会及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则采取措施减小渗漏损失,如防止库岸水土流失,保护植被等,以减小渗漏面积和渗透系数,降低渗漏损失。

2. 3加强科研攻关,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

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已开始得到人们的认识,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增长,对问题的认识将会不断加深,且随着时间向前推移,新的问题还将出现。因此,加强科研攻关,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十分重要。首先,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流域生态环境模式或水利工程自身的水库生态环境模型,在建模中产生并提出一系列重点攻关课题,以供研究。如怎样进一步减少水量损失,保障河流水质,构筑无脊推动物的模拟生态,做好移民安置等等。其次,是通过科研攻关活动的连续不断开展,推动解决河流水资源利用中生态环境问题工作的不断向前,开创新思路,寻求新途径。同时,通过科研攻关,提出生态环境的改良或再造措施,不断引导生态环境从不利向良性转化。

3结语

河流水资源利用是一项效益显著的公益事业,是为子孙万代造福的事业,但在发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量损失,水质影响,生态改变,淹没与移民等。随着水资源利用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必将得到更广泛深人的揭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通过工程措施、科学研究和全民意识,使各项对策得到真正落实。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下,河流水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解决,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环境措施;生态工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不断得到发展,而且由于近年来环境与社会的矛盾日益激烈,因此,人们开始逐步关注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水利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现已逐步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挂钩,尤其是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这一系列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应该更加注重环境因素,用科学、合理的生态原理去指导我国水利工程的施工。

一、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于施工地的地形、气候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当水利工程竣工之后,水域的整体环境则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上游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综合来看,水利工程的各方面的施工对于施工地的水域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水域内的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环境。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分析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概述

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关联,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水利发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更能有效应对我国的旱涝等自然灾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意识到水利水电的重要意义之后,还要注意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所产生的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下降,甚至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在进行水利水电的设计工作时,需要多加考虑环境的变化,综合考虑实际设计和施工中的差距,立足于实际情况,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更好发展。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截流蓄水会对下游的用水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也会使得一些生物产生相关的生存环境变化。由于一些动物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因此当原有的栖息环境被破坏,可能会对动物的繁殖、洄游越冬等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工作时,必须要考虑施工过程对环境、动物的一系列的影响,提高施工行为对环境破坏的认知,进而有针对性的合理规避,保护当地的生产环境。此外,还要注意对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加以科学、规范的处理,避免施工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等对下游水质带来的不必要污染。

对于土地的利用问题,水利工程的施工难免会占用一定的土地来保障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因此这就导致了施工中乱堆弃碴、乱修临建等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土地浪费、水土流失以及河道淤塞等严重问题的发生。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环境的破坏势必会对人民群众所赖以生存的家园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此,必须在施工中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有意识的对当地生态环境以合理的保护。

(三)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需要遵循共生互补、协调发展、循环利用等原则。

1、共生互补原则

共生互补原则指的就是水利工程的开展需要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有效建立生态环境与施工建设的和谐关系。所谓共生也就是一种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的现象,水利工程在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时,需要立足整体进行统一的规划,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平衡的相互关系,力求效益最好,这就是互补共生原则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建设中,土地的利用问题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实例,工程在开工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废渣,不仅极大的增加了不必要的土地占用面积,而且也势必会干扰工程施工所占据土地的正常施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土地占用系统(如下图图1所示),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倘若可以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图2),不仅极大的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协调发展原则

对于协调发展原则,也就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要兼顾,协调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的发展。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要注意对人与工程、施工过程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

3、系统结构优化原则

良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可以有效保障生物系统的相对稳定,缓解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进而有效提高生态效益。以下,笔者立足于工程本身,以图解(图3)的形式分析生态工程的两大复杂系统――工程区域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构成,立足于实际情况,遵从生态学规律,有效保障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

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探究对于有效保障水利施工中环境保护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在日后的水利工程施工中,能够借鉴相关的的成功经验,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培凯.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3,09:146.

[2]李扬.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1:269.

[3]方广友,高建华,高立山.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大众科技,2005,05:32-33.

[4]程飞.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水利学报,2002,03:55-58+63.

[5]孟华锋.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2:50.

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范文6

    1.1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

    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安全标准的有3亿多,其中有9000多万人因为水污染而造成饮用水不安全。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其主要饮用水源——地下浅水层及地表水。另外,畜禽养殖也是造成农村饮用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

    1.2土壤资源受到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对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的调查中显示,部分地区稻米及蔬菜的铅超标率高达46%和60%,七氯和异狄氏剂醛及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均在85%以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肥的应用,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渗透到土壤环境之中,严重破坏了土壤生物的多样性。

    1.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

    伴随农膜使用量的日益增加,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大量残留在土壤及地表,又由于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倾倒和排放,畜禽粪便未设置污染治理措施等等,导致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扩大[3]。

    2环境检测技术在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技术通过及时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可以对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及五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控和检测,从而能够让相关专家根据对其检测的数据的详细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以便起着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构建环境监测技术,加大对农村污染排

    放的监督,从而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一方面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投入环境监测技术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加以培养,建立对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及其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大对农村污染排放的监督。同时为了避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还要构建环境监测技术预警体系,并将信息自动化引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当中,实施环境的实施在线监测效果,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以便能更好地保护农村环境[4]。

    2.2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对不同的生态问题

    加以监控,从而帮助人们及时提出最佳的解决措施利用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不同污染点进行监测,帮助人们找到污染源,以便能够及时地对污染排放加以控制。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源排放,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利用环境检测技术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是,可以利用该技术对不同年份及季节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这些数据并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制定出一些有效的改善水水土流失的措施。

    3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的良好结合

    将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技术良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很好地为环境保护指明方向,从而为人们科学地评估农村环境质量情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供地坚实的依据。(1)要将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并创建一个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当前区县级等相关部门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源。包括农林、卫生、畜牧、环保等部门的专业设备、交通设施及技术人员等。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明确环境监测分工,令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密切配合。(2)依据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检测目标,并制定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确保供应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财力、人力、物力等,组建一支能机动、快速地进行环境监测的专业队伍;重点选准一些与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如饮用水源酸碱矿化度、畜禽排放污水的COD等相关环境项目进行监测。(3)确定并采用合理的采样地点、采样频次及采样方法进行监测。并对样品处理化验分析方法和期限加以明确规定,以便所得到的监测取样的化验分析及时并准确。同时,还要作出相应的监测分析报告。(4)对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方法渠道进行妥善合理的安排,并对各地群众在日常生活如何注意防患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加以科学指导,从而有效地预防因环境问题而给群众生活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