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下,我担负着小学语文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亲身感受到了新时代前进的气息,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下面我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做操》一文时,我用一张画了太阳的图片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面向太阳,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图片拿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贴上,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玩得开心时,你会感到幸福无比,觉得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同时,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融情”,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只有闪烁着思考光芒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学习到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
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是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范文2
1 根据教学设计,准备课件及媒体资源
每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因为我们是乡级小学,由于条件限制,孩子们的视觉认知非常浅,所以利用电教媒体把小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以及很抽象的一些东西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课文《赵洲桥》,如何让学生理解赵洲桥的雄伟和美观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的感受赵洲桥的伟大创举,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适时的利用电教媒体资源,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新的知识。以《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例,课文的重点是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那么怎样来渲染这个景观呢?学通过课文介绍,再来对照投影片,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媒体资源,把握时机
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如能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几处情境:
情境1:多媒体出示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了“我”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情境3: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中。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3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捕捉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范文3
一、不断学习,总结经验
社会在发展,对语文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工作中,我以领导下达的任务为中心,努力做到和各位老师和谐相处,学习她们的长处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平时遇到工作中有什么额外任务,只要自己力所能及,会和其他教师一起加班加点,及时完成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关心孩子,热心工作
“爱”是无私的,也是做好语文教学的前提,自从我担任了语文教师以来,我是用心诠释着“爱”,这使我在工作中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关心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只有热爱了,才会去追求,才会不断进取,才会得到家长和孩子的信任。
三、密切联系,增进家园互动
在单位共建方面,我们知道要搞好工作,一定要家长的配合。平时,我能热情对待每一位家长,注意和家长沟通。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或关心一下学生的身体情况,家长都感觉非常温暖。我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建议。让家长正确了解语文方面的教学内容,了解孩子的一日生活,并向家长提供一些正确的语文方式信息,一起探讨一些现实中的棘手问题,建立了和谐信任的家园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用真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多么爱他们的,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可亲,愿意蹲下来把自己当成知心的朋友来看待。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平等、宽松、和谐、关怀的师生关系。
有的学生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差,我加倍细心关怀、呵护,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甚至学生出汗了及时为他们擦汗,垫上干净的毛巾。晚上,勤查床。到了冬天,天气干燥,让学生多喝水,问寒问暖及时提醒学生添加衣服,甚至帮助学生把衣服穿好。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范文4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首先,通过“演一演”,体会情趣,使教材中语言文字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如上《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改编,加上一些夸张地动作和神态,来表现陶罐的谦虚容忍和铁罐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表演,加深了学生对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通过“画一画”,使教材中的人物、场景、事物等再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如上《爬山虎的脚》时,让学生画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第三,通过“做一做”,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教材的语言环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上《捞铁牛》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做“捞铁牛”的实验,动手、动脑相结合,学生装不但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获得了一些新知识。
第四,通过“看一看”,利用教学媒体,增强教学效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泽得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文中“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这一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做课件时要展现晚霞辉映湖面溅起波纹的情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的思路,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加强,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范文5
1.1发挥主人意识,培养识字能力。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摆正彼此之间的位置,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方法,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自学、讨论交流。经常提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形的?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记忆自学能力。
1.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课堂,从而更加主动地寻找更多识字渠道。如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时,物品名称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冲他们招手。在不知不觉间,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建立识字本,采用剪贴、图画等形式把习得的字放进识字本里,定时为他们提供在班上交流、展示的机会,大大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愿望。
2.低年级写作教学要重视生活积累,为学生挖掘写作源泉
2.1让学生留心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切身体会,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加真实、生动、形象。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帮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让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2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调动多种感官。
观察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加上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是观察不得法,在写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我在教学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法。例如观察事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左到右……或按时间先后顺序观察,先看见什么,再看见什么,然后看见什么……还提醒学生,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可以用手摸,用嘴尝,用鼻闻。
3.关于作业
只有下水,才能知道水的深浅。教师只有做过作业,才能掌握题目的含金量。为此,要求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自己先做,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先做一遍;教师在做作业过程中,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规范格式、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做到布置作业适量且具有针对性。学生作业要求当天完成,当天上交。要求所有作业都批改,批改的方式可多样,但要尊重学生的作业心理,讲求实效。同时督促做错题目的学生认真反思出错原因,把错题仔仔细细重新审做一遍;教师通过二次批改,掌握学生的订正情况,合理选择讲评形式。
4.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以往由于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只有国家课程,因此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有限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在,实行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教师要由原来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为不仅是教材使用者,而且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与编写者的角色。
5.教师细读文本要走进语言
当前语文中存在的一种非语文化的现象,我们的教学把语言人文化了。语文课缺失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语文老师的缺失了语文意识,课堂成了“少慢差费”的表演课,这是令人担忧的。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对文本语言进行研究,那么教师凭什么对话?教师对话什么?以前我们重视教材分析,重视解读文本,也深知文本解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但往往很难走出解读的困境。我们在解读时注意的往往是文章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在确立了文章的中心之后,研究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接着就是抓几个重点句和重点词语,仅此而已,这是一种宏观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作为消遣尚且可以,却不能切实提高自己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文本细读”正是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路径和平台,细微之处见功夫。“高明的作家善于用词句激发读者多样的联想,高明的读者善于用自己的联想补充,丰富文本的意蕴”。高明的教师应善于细读捕捉这些“敏感”的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取一汪鲜活的清泉。我不是高明的教师,但可以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直面语言去细读文本,让语文课扎根语言,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设计教学,哪怕是一词一字一标点,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6.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小学语文教学体会范文6
一、以饱满的精神感染学生
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每节课的40分钟中大约有15至20分钟(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为最佳的学习时间——学生主动注意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大脑神经活动是最佳状态。而过了这个主动注意时间后,学生大脑就开始出现疲劳的现象,显得困倦而无精打采,搞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此刻,教师不要因此而暴跳如雷或自己也变得无精打采,而应该以饱满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令他们重新精神起来,专心听讲。记得一个闷热的上午,正上着第三节,当我还在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课文时,我发现我的声音加上风扇的阵阵凉风居然成了孩子们的“催眠曲”,有不少的同学眼皮子打架——想睡。见此,我即时灵活地中断了自己的陈述,面露微笑地说:“同学们,老师说的能否令大家明白呢?现在,我想听听大家朗读课文,看看哪个同学读得最有感情,哪个同学领悟得最深刻?”我先请了一个“快睡着”的同学读,他虽然读得没什么精神,但也挺流利。我及时亲切地说:“挺好!看看谁读得能比他更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同学们的好胜心立刻显现,马上精神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欲试,唯恐落后于人。刚才那种无精打采的神情荡然无存。朗读时,我不时加上亲切的指导与启发,同学们都能更好地领悟到文情文意,朗读越来越投入,越来越有感情。之后,我又就课文的重点而提了几个问题,结果发现: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通透,效果很好。试想:假如我当时也无精打采或暴跳如雷,教学效果又怎能如此如意呢?
二、以充沛的感情唤起学生的共鸣
列宁指出: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想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情感如果能与教材的情感和谐统一,就能令学生得到熏陶与感染,如“身临其境”。例如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学史观象,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四平八稳,毫无生气,那么学生也得不到学习的兴趣和审美的陶冶。记得一次听课,对于张家界迷人的景色:千姿百态、美妙神奇的峰林,清澈美丽的金鞭溪水,珍奇众多的动植物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仙境般迷人”,无处不吸引人,无时不让人感受到张家界的迷人、祖国山河的壮丽,令人油然而生起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但授课者在讲台上却毫无表情,语气平淡地描述着……不仅知识肤浅、理解力不强的学生领略不了张家界的美,感受不到祖国山河之壮丽,就连我们在座听课的教师如果不自己领略,也感受不深,领悟不多。相反地,有位教师在讲授《咏柳》一课时,通过图文结合,配乐朗读,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与讲解,以及教师那与文情融为一体的神情、动作,令每一个听课者都感受到柳树的美、****的可爱。由于教师的入情,不但激发了学生能读中入境、读中生情、读中明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有感情地高声颂读,就连我们在座的教师也想高声咏颂,一抒心怀。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这些执教者对于文中丰富多彩的描写能全情投入,进入境界,运用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和语调的作用,把教材中的情感内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以平静的情感稳住学生慌乱的心绪
受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都不够稳定,易于产生“走神”现象,对于突发的“新奇事件”更是哗而起哄。对此,有的教师会以责骂、呵斥来制止,结果却总不如人意。相反地,如果老师能以平静、专注的情感去处理对待,那学生会受到影响,从而重新集中注意力。记得有一次,我刚转身在黑板上写着,突然教室里响起了“嗡嗡”声,接着,整个教室“轰动”起来,“啪”声不绝。我回身一看:啊,原来飞入了一只小蜜蜂。它所到之处,学生都拿起书来去拍打它。见此情景,我并没动怒,而是微笑着说:“噢,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来看看哪个同学上课最认真,学习最刻苦呢!”大家一听,手不由自主地摆放好,身坐直,就连小蜜蜂飞到之处,也再没有人去拍打了。飞着飞着,小蜜蜂居然向我飞来,我既不惊,也不慌,仍然镇定地站立着,面露着微笑。小蜜蜂飞了几圈,闯出窗外,飞走了。我不失时机地笑着对大家说:“刚才啊,小蜜蜂对我说‘同学们都很认真呢’,它说它不敢打扰我们了,它自己也该去劳动啦。好,我们也继续上课啦!”同学们听了,相视一笑,又专注地听讲起来,直至课的终结,大家都专心地学习着,课堂效果好极了。因此,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特发事件”,老师应灵活处理,临危不乱,以自己平静的情感表现去影响学生,令学生集中注意,重新投入学习中。
四、以诚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