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1

1.1传播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思想、传播体制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等领域。

1.2新媒体研究

主要包括新媒体研究,以“全媒体、大传播”理念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使学科建设不断适应传播形态的变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

1.3视觉传播研究

主要包括电视传播和摄影传播。

2传播学实验室体系的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更好地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室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1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要求

要结合专业课程的要求开设传播学、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播音基础与播音创作、新闻摄影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电视艺术、网络新闻、音响基础、节目策划与编导,以及广告等实验课程的开设于建设,专供学生实验实习,培养学生文字基本功及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代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素养。

2.2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

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符合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科学、体制规范、手段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根据专业开设情况,建设用于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播音室、平面媒体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语音训练室、声音合成实验室、网络新闻编辑实验室、摄影棚等,以满足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

2.3硬件设施的扩充和更新

传播学实验室需要为实验实训所用,电脑、打印机等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方便教师及学生的创意采图,电脑作业,新闻/广告等影视学习,相关硬件设备的好坏既体现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功能性、先进性和完备性,又体现高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等特性,硬件对于信息的流畅及索求更是非常重要。

3结束语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2

传播学研究的方向很多,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以科教影视传播为特色,以计算机网络媒体和电视为传播手段,以人文精神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为宗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化社会要求,熟悉人文科学和自然社会科学,能够驾驭现代媒体技术的技艺结合、文理交叉的中高级综合型传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现代媒体传播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网络多媒体传播的基本技能,胜任影视传播、网络传播、新闻传播、媒介及广告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各项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1传播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传播学基础理论、传播思想、传播体制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研究等领域。

1.2新媒体研究

主要包括新媒体研究,以“全媒体、大传播”理念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使学科建设不断适应传播形态的变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

1.3视觉传播研究

主要包括电视传播和摄影传播。

1.4策略传播研究

策略传播主要是传播学科的国际前沿地带,也是西方应用传播近年兴起的重要分支,研究方向包括了广告、公关、营销传播、品牌构建等多个具体学科领域。传播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厚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公共关系、广告、新闻宣传、传媒管理、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2传播学实验室体系的建设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更好地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室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1实验室建设规划的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迎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带来的新挑战,把握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动向,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加快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在不断改善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形成规范、创建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2.2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要求

要结合专业课程的要求开设传播学、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播音基础与播音创作、新闻摄影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电视艺术、网络新闻、音响基础、节目策划与编导,以及广告等实验课程的开设于建设,专供学生实验实习,培养学生文字基本功及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代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素养。

2.3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

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符合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科学、体制规范、手段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根据专业开设情况,建设用于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播音室、平面媒体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语音训练室、声音合成实验室、网络新闻编辑实验室、摄影棚等,以满足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

2.4硬件设施的扩充和更新

传播学实验室需要为实验实训所用,电脑、打印机等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方便教师及学生的创意采图,电脑作业,新闻/广告等影视学习,相关硬件设备的好坏既体现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功能性、先进性和完备性,又体现高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等特性,硬件对于信息的流畅及索求更是非常重要。

3结束语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3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更好地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室体系建设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1.1实验室建设规划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迎接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带来的新挑战,把握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动向,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加快实验室改革和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在不断改善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形成规范、创建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1.2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要求要结合专业课程的要求开设传播学、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播音基础与播音创作、新闻摄影摄像、节目编辑制作、电视艺术、网络新闻、音响基础、节目策划与编导,以及广告等实验课程的开设于建设,专供学生实验实习,培养学生文字基本功及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代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素养。

1.3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符合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管理科学、体制规范、手段先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根据专业开设情况,建设用于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播音室、平面媒体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语音训练室、声音合成实验室、网络新闻编辑实验室、摄影棚等,以满足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

1.4硬件设施的扩充和更新传播学实验室需要为实验实训所用,电脑、打印机等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方便教师及学生的创意采图,电脑作业,新闻/广告等影视学习,相关硬件设备的好坏既体现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功能性、先进性和完备性,又体现高科技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等特性,硬件对于信息的流畅及索求更是非常重要。

2结束语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4

关键词:文化贸易;全球化;媒介文化

作者简介:孙庚(1970-),女,北京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系,讲师。(北京 10002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73-02

近年来,各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势头迅猛。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该领域已进行初具规模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建构国际文化贸易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框架,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亟待探讨的课题。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视域下,以经济学为核心,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和视角研究文化经济现象的能力。①

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属性。“媒介文化”这门课程的设置包含了上述课程定位,旨在让学生理解传媒文化的基本范畴、媒介产品的文化属性以及媒介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

一、“媒介文化”课程的教学特色

国际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特殊性,是因其更加侧重以货币为媒介的文化活动。在交易产品方面,文化贸易产品兼具商品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在交易过程方面,文化贸易产品的交易不仅是物流的交易,更涉及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因此,在讲授“媒介文化”这门课时,教师应力求突出学科交叉性特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1.体现学科交叉性特征

“媒介文化”是一门立足于传播学的学术框架,探究媒介文化理论和媒介产品诸多特性的课程。该课程作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必修科目,已经建立起成熟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在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由于教学对象和培养目的不同,教师势必要作相应的调整。基于国际文化贸易的培养方案,“媒介文化”的讲授应注重体现经济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性。教师应把握文化贸易这一贸易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从经济学角度对传媒业的运作进行研究。授课内容应以媒介领域中的经济行为为核心,同时涉及内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媒介产品及特征、广告的制作与广告业的运营、传媒政策与法规、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等问题。另外,当下传媒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课程教授的一个重要方面。

2.注重人才培养的复合性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不仅体现在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传播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对媒介产品的文化和艺术属性有所了解,试图提高学生对媒介产品的审美品味。国际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专业,它肩负着培养专门从事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人才的重任。②

二、“媒介文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媒介文化”的课程设计,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1.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因材施教

“媒介文化”课程开设于国际文化贸易专业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们经过前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已初步掌握经济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具备了经济学的基本素养。但是,他们基本未接触过新闻或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虽然有过媒介接触的个性化体验,但仍需补充传播学专业的学理性知识,以求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

该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旨在使之通过课程学习最终能够感受媒介文化的魅力,对媒介产品有基本的审美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案例分析,力求使媒介理论的讲解深入浅出。

2.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媒介,拓展媒介文化视野

为了让学生了解媒介性质,具备广阔的媒介文化视野,就要使之养成接触媒介的习惯。这种接触不能仅凭个人兴趣,而应是具有专业媒介素养的接触。在与国际文化贸易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愿意接触各种媒介,但仅停留在浏览信息、休闲娱乐的层面。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推荐经典的媒介作品、媒介文化的学术网站,指导学生阅读、赏析,开拓学生的媒介文化视野,培育专业的媒介素养。“媒介文化”定位于拓展文化贸易专业学生的传媒领域视野,在掌握传媒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特征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和分析传媒现象。

三、“媒介文化”的教学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课堂讲授及讨论,学生理应在今后涉及传媒业实务工作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因此,“媒介文化”需要加强教学力度。

1.让学生深刻了解传媒文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说法。当社会进入21世纪后,讯息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讯息的载体,媒介及由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诸多现象和特征。想要更全面、客观、深刻地理解信息社会,对媒介文化的理解不可或缺。只有把握了媒介文化的属性以及特性才能正确分析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并进行理性判断。

2.了解传媒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这部分教学内容建立在传播学、市场营销和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具有学科交叉性。讲授中,教师应系统分析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以及具体的经营管理方法,同时科学地解析国内外部分媒体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运营规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目前当代中国的传媒政策和传媒市场状况,掌握各类媒体的经营管理规律和策略。

在“媒介文化”课程中,教师应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各媒介的基本特征及各媒介组织经营与管理的规律、特点,并对目前的传媒经营环境和传媒经济现象进行深度剖析。

四、“媒介研究”课程的教学思考

经过教学实践,“媒介研究”课程在文化贸易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同时也在以下三个方面受益匪浅:

1.课程体系设置

在媒介研究的课程设置上,考虑到学生不具备传播学专业的背景知识,教师应注重对于传播基础理论的讲解,力图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对不同媒介的特征以及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分析,通过课堂的学习启发学生接触媒介产品并理解媒介文化的内涵,了解文化贸易中媒介产品的双重属性及其蕴含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在案例分析中需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反映了传播学这一学科的普遍性原则及其思考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传播规律,了解传播策略及传播效果,从专业视角体会文化贸易中不同类型媒介产品的属性。

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媒介文化所涉及的诸多概念,教师选择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个案达到辨识、强化理解关键概念的效果。另外,在为学生展示和讲解国内外经典媒介文化案例时大多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商业运作和文化传播两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课后的自主学习。

比如“媒介文化”课程分析了哈利波特系列产品的营销策略。哈利波特系列产品通过使用“价值观同质化”策略,即无论年龄、文化、种族、地域、信仰如何,人们都能感受到书中的童贞和善恶,并被温情和幽默所打动,因而能够成功引发读者和消费者的共鸣。另外,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哈利波特系列通过价格优惠、附送赠品、设置书名悬念、大型首发仪式等梯度宣传,从而达到渐入人心的效果等一系列结论。因此对该产品的分析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潜移默化地把媒介文化的理论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课程教学的实施细节方面,教学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和连续性,具体安排为每周2课时,教学时间共计一学期。教学中应发挥授课教师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经验,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同时侧重传播学与经济学的知识交叉性,选取与文化贸易密切相关的案例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

“媒介研究”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上需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案例、分析数据、积累个案,并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如:让学生模拟媒介产品的贸易营销活动。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需要成功营销教师指定给他们的媒介产品。这些产品或不同或相同,有书籍、报纸、电影、广告等多样式、多类型的媒介,各组成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预估,最终设计出一套媒介产品的营销方案。如此一来,营销同类型媒介产品的小组可以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营销不同类型媒介产品的小组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甚至可以寻求“合作”。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切实掌握媒介产品贸易营销的技巧并积累相关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于课程讲授的接受程度及时安排和调整了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中,并促进对媒介文化的逻辑思考。

3.课程教学的效果

“媒介研究”课程的学习使得文化贸易专业的学生获益良多。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能够把握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及其在推广和交易中的特殊性,了解受众的心理变化和传播技巧,有利于对文化贸易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理解和把握。在实践方面,学生思考问题和制订策划方案时会从多角度全方面进行考量,具有宏观视野,增强了实际操作性。不少同学表示,学习过“媒介文化”这门课程后,在考虑一个媒介产品的营销方案时不仅会考虑到本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会考虑到新闻与传播学知识,从媒介的属性、特色以及优劣角度进行二次分析,从而得出更合理的营销策略。也有同学认为学习相关媒介课程有助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视角更专业、更独到。

五、总结

经过“媒介研究”课程的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学生们已建立起更趋全面、多维的知识体系,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对国际文化贸易学科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学业和职业生涯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考和规划。

诚然,在课程讲授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需短时间内浓缩传播学基础理论;各国各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传媒的政策与法规同样会对文化贸易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等。这些问题由于课程容量和课时安排所限有必要进一步斟酌商榷。

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下“媒介研究”课程的教学效果现在已经初步体现出来,笔者在未来的教学中将会继续总结经验,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媒介文化领域的现状和趋势,以构建更加合理的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注释:

①韩骏伟,胡晓明.国际文化贸易[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7

②李嘉珊,王海文.关于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的探索与思考[J].国际文化贸易专刊,2011,(7):36.

参考文献:

[1]李嘉珊,王海文.关于国际文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的探索与思考[J].国际文化贸易专刊,2011,(7).

[2]李怀亮,阎玉刚,等.国际文化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嘉珊.我国国际文化贸易学术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2001—2011)[J].国际贸易,2012,(7).

[4]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5

关键词 广告融合 经管专业 广告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和“大广告”时代的到来使广告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广告教育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广告与其他各种营销手段的整合日益明显,如何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突出广告学课程的独特性和必要性是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

1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1.1 广告课程开设普遍,但是课程定位不明确

广告学是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主要归属于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培养的广告人才主要面向各类广告公司和媒介机构。由于广告的经济属性,以及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密切关系得到学界和业界的一直认可,在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专业普遍开设了广告学专业课程,只是课程名称稍微有些差异。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课程的定位问题,即广告学对经管专业的专业培养起到什么作用?广告学的传播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心理等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其课程定位容易发生各种偏向。

1.2 广告教育师资专业水平薄弱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师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和经管专业,学科背景繁杂,学历水平总体不高。更重要的问题是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广告实践经历,特别是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此外,由于广告课程在经管类专业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相关师资的培养和提升不受重视,广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3 广告教材适用性不强

教材对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国内绝大多数广告课程教材出自新闻传播领域,编写者的角度大都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而且编写体系和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适用的广告教材不多见。现有的广告教材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的结合不够全面和细致,都很难突出广告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契合,使教材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1.4 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广告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课程性质使广告课程的教学具有生动性,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由于教材和教师的限制,使得除了活跃的课堂表现之外,广告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广告课程教学本身对经管专业的专业知识对接和提升表现得很不明显。

2 广告融合对广告教学的影响分析

2.1 媒介融合对营销决策的困扰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扩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媒体市场格局,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和习惯,对广告运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产生影响。为了寻找目标受众,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困扰广告主的营销决策。

2.2 广告与营销的融合

新技术和媒体受众的偏好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娱乐和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融为一体,用“大广告”来推进市场营销。广告与其他促销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营销活动和媒体中,对媒体种类和形态繁多的广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一广告主的总体广告运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2.3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广告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和受众,增加了广告主开展广告活动和获取广告效果的难度,从广告主角度进行的经管类专业广告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广告专业的广告学概论课程突出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告学框架体系的构建。如何在双重困境之下推进高校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3 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3.1 明确课程定位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学为培养市场和营销人才服务,授课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因此授课主要是站在广告主立场上的广告教育,与普通广告学专业主要针对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的立场有重大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广告教学定位于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广告策划思维,掌握营销活动中所需的广告知识,立足于经管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诠释广告理论和构建课程体系。所以,课程定位仍然是实用操作性的“术”,但是这种“术”不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广告,而是如何“用”广告:了解广告运作流程,懂得如何运用广告活动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

3.2 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先行课,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作为先行课,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广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开设广告课程。课程设置要使广告课程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上能够互相衔接和呼应,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在广告课程的内在结构方面,要符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建立适合经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广告课程不只是用一个固定的概论模式来涵盖所有专业需求,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其他广告课程来替代现行的具有广告学概论性质的广告学课程。例如,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网络广告学课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等多元化的广告课程设置。

3.3 课程内容突出营销背景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广告的营销背景,不再纠缠在营销、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归属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场营销学的总体知识框架来统和广告学的内容。注重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间的配合,正确处理交叉内容,突出广告策划与营销策划的配合,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广告效果测定、媒体策略等内容都是重点。此外,也要介绍广告主与广告机构的沟通技巧,切实引导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正确对待广告。

3.4 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告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科背景和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辅助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论知识的提升还不够,教师也需要加入业界实践。以教师自身的业界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广告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广告实践课程与学生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同时,配合广告学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采用案例教学,运用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也能很好地提高广告教学效果。

4 小结

随着广告融合的出现,针对广告的现实发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等众多问题越来越需要传播学和营销学的共同合作。针对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问题,传播学要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市场营销专业广告课程教育的使命,将这类广告课程纳入到广告教育和研究的总体框架内,借助两种学科合作的力量,推进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各类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斌.找准高校广告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发展思路[J].传媒观察,2011(4).

[2] 余霖.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9(18).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范文6

关键词:媒体融合 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媒体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新型传播人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一、打造全媒体、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传媒人才

(一)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人才观的改变,已经是一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指出的:“媒体融合”时代应当培养“全媒体记者”,即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

(二)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这种“全能”不只是懂得技术的运用.还包括不同形态的传播特点与理念,包括知识面的复合。

(三)打造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新闻人才

美国耶鲁大学雷文校长被问及中国学生有什么缺点时说:“中国学生太听话了。”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环境。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雷文校长在专题演讲中表示: “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能力——建设“三跨”兼“双师”型师资队伍

1、调整知识结构——组建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师资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认为,新闻学科的师资队伍丞需形成以下的知识与能力基础:(1)跨学科知识基础。不仅是对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核心知识系统的了解,更需要对其他跨部类学科的了解和掌握;(2)跨文化思维基础。对于国际范围内的业界与学界发展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尊重;(3)跨媒体专业基础。应该了解网络数字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技术改变,多媒体信息组合传播的主要技术方法,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的能量互换方式和传播效果控制原则等。

2、强化实践技能——高校和媒体合力打造“双师型”师资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师资极度缺乏,新闻教育中教学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实质性合作,实行双向共管互动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曾说:“要培养既具有高层次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又具备媒体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

(二)构建全新课程体系——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

1、宽口径、厚基础——坚持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

面对今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进程推进的新闻业的变化,基于传统新闻业结构模式和运营方式形成的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面临着变革。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考虑通识教育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建造。即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2、跨媒体、精专业——构建“平台+模块”型课程体系结构

目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陷明显: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专业方法课程欠缺、与实践连接薄弱、新闻学科的课程体系整体上面临着加强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改造。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改革方案,构建“平台+模块” 型的跨媒体、精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1、硬件——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心

媒体融合时代,在网络数字技术环境中,教学平台的建设已经不仅是传统概念中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平台的建设,而是包括日常教学平台建造在内的多种专业功能、多种使用目标的融合性教学平台的构建。这种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教学平台是未来新闻教育依托的设施基础。

2、软件——构建“五位一体”全程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型新闻人才的关键。如何把新闻专业实践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本文认为,高校应严格规范教学实践活动,建立了强大的实习网络,构建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等“五位一体”的全程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

3、环境——构建模拟仿真媒体作业环境

“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学会游泳”。学生只有身临其境于真实的媒体环境中才能学到真本领。新闻实践教学还应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综上所述,努力培养传媒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全媒体、复合性、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新闻传媒人才是高校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校应建设“三跨”兼“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组建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全程覆盖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