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Abstrac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the topic of their self-cultivation, also is main component of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Although society and schools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 recent years,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maintained by teachers themselves. This thesis tries to conduct discussion from importance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self-adjustment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o arouse social attention and promote relevant department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ork to teachers' mental health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心理健康教育
Key words: teachers' mental health;self-adjustment;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0-02
0引言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迟迟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1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剔出其职业的社会性不谈,教师首先是个普通人,自然也有心理健康的需求。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往往将教师这一职业神圣化,将教师比喻成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责就是默默地奉献,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成败。这是因为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科学性。如果教师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必将有利于教师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发挥其潜能,带来高的工作效率。可见,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
1.2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事。教师通过自身营造的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已经成为巨大的教育资源。
2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要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较强的心理保健意识,来自社会和学校层面的支持效应才能作用于教师真正起到作用。
2.1 从认知上调整自己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过高,使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也陷入了混乱状态,没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古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教师要想自觉地进行心理保健,优化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对自身的教师角色和职责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1.1 正确的认识教师角色,悦纳自己当今社会,教师角色被认为是神圣的,完美的。人们对于教师角色的期待也充满理想化。而作为教师本身应该认识到角色期待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教师要学会悦纳自我、赏识自我,学会接受和理解自身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缺陷并不断完善,这样教师才会在遇到挫折时,做到不妄自非薄,不迁怒他人,并能采取积极方式去坦然面对,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2.1.2 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区别与其他人际关系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师生关系是既定的、是因工作交往而形成的,因而也是难以更改的。当师生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时,一般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终止这种关系。如果教师认识到师生关系既定性的特点,那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这样,不仅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使教师本身保持心境愉悦。
2.2 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的方法教师应吸收和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及时解决不合理的情绪,更好的进行工作和生活。
2.2.1 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放松训练最初是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它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并使呼吸减缓,目的在于获得控制身心活动强度的能力。放松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稳定情绪、增强记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可以在合时的时间进行放松训练,通过身体肌肉的放松带动心理上的放松,越是繁忙,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
2.2.2 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体验不良情绪的机率要高于其它人群。因此能够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控制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教师在合时的时侯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暂时转移到其他事情或活动中去,打打球,或漫步于林荫小径,改变一下环境,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那种不良情绪之中,从而将情绪转化。
2.2.3 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以外的援助力量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关系,如夫妻、父母、知心朋友,都是不同的社会支持力量。这种社会支持关系可以有效地削弱压力造成的孤独感、焦虑感、紧张感等负面感受,缓解心理压力。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社会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教师来说,学校的同事,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的教师,其心理健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试主要从自身来维护,既要注重从认知上调整自己的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角色,处理好师生关系;更要学会放松心态、调控情绪、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等适合自己心理调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1):332-339.
[2]叶一舵.现代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4,(06):235-272.
[3]黄爽.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教师教育研究,2006,(04):89-90.
[4]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教育探索,2003,(02):85-87.
[5]吴聪治.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硕士论文,2002,(08):5-10.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公务员 心理 心理健康
在当今社会中,各种竞争非常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加大,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公务员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群体,无疑也面临着如何调整心理平衡和注意心理健康的客观事实。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保证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国家公务员不仅要有完成本职工作本领和健康的体魄,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公务员和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界定
1.公务员的界定
“公务员”(civil servant)概念起源于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英国,在美国则又称为政府雇员(government employee)。在我国,《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定义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心理健康就是指公务员在实施目标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优化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仅会给个人带来一系列痛苦与烦恼,而且会诱发生活中的许多挫折与不幸。公务员由于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如果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轻则损害个人形象,重则有损于工作与事业。因此,必须要重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1.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公务员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回避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同时不少公务员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对谈论心理问题往往是羞于启齿,有时甚至会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心理疾病又比较隐蔽,不如身体疾病那样易察觉, 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2.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慎独和内省,不主张个性的张扬,谨小慎微,服从权威,有形无形的培养了人们的权威意识和保守依赖的心理。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贬抑自我的特征,中国人做什么都必须说成是为了别人才有合法性。这些传统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当明显。这对公务员心理问题的及时矫正非常不利,它不仅不能对心理疾病防微杜渐,还使人盲目否认、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从而带来更大的心理痛苦。
3.工作压力不断增大
目前政府部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对公务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改革中实行的竞争上岗制、问责制、公开选拔制等措施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应该说,压力的产生对人适应环境是有利的,适度的压力是动力,但压力过分强烈或长时期得不到缓解,一旦超过了个体的应付能力,就会产生多方面不良后果,是形成心理适应困难甚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4.人际关系困扰
当前很多公务员受困于工作环境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部门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职位升迁的阶段,为了让利益天平倾向自己,公务员之间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在互相竞争的局面下,公务员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戒备心,出现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的感觉,干起工作也是缩手缩脚。公务员如果长期处在这种信任度低、猜疑不安的工作环境中,容易感到精神压抑、心情苦恼烦闷,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5.非理性的认识方法
公务员在仕途上、工作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甚至遭受某些挫折和失败。对挫折的理性的认识方法能使公务员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不理性的认识方法常常使公务员陷入某种认识误区,以致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有些公务员仕途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而一旦在升职的过程中落选就把失败人为地夸大,视为不可逆的,从而丧失工作热情,对自己前途失去信心。
三、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要摈弃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要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知识快捷的优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宣传等活动,使全社会对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让公务员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对工作、身体和生活的影响,正确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培训,使公务员了解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工作技巧等,增强公务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客观对待名誉、地位、权力和金钱,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社会进步。
2.适当调适压力
公务员减压的关键在于自我心理调适,正确看待压力。工作压力的产生往往与时间的紧张感相生相伴,因此,公务员应学会时间管理,把重要的事放到首位,防患于未然。另外,压力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在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心。应对压力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精力,把工作安排好,把今天的工作做好。除此之外,压力过大的时候,要寻求朋友的帮助,同时,还可采取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如与家人倾诉交流、进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积极应对。
3.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项基本需要,交往能传递感情,满足人的社会与精神需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取得事业成功和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消除办公室的“精神污染”,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在集体中都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学会与周围的人群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和工作。
4.改善态度与认知
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们可以用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方法来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艾利斯用“A—B—C”模式来描述这个过程。A表示引发的事件;B表示对事件的信念、态度和评价;C表示情绪后果。造成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对事件的消极评价。因此,公务员在遇到奖惩不公、岗位不适应等事件时,要注意正确评价应激事件。可以遵循这样的程序:第一步是找出消极的非理性认知,理性想法是健康的,非理性想法是不健康的;第二步是与非理性认知展开自我辩论,驳斥非理性想法;第三步是得出理性信念,学会理性思维。
5.提高公务员个体的心理素质
公务员加强自身学习和调节,是形成健康心理的个体基础。社会的进步要求公务员具备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个性。要具有开放的思想意识,放下架子,改变旧观念,养成及时“打理心情”的好习惯。在需要打开“心结”的时候,自觉地找心理医生咨询,善于把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良好精神状态,投人到本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1 现状。我国部分省市中小学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发展不平衡,尚处于初始阶段,据有关文献报道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2 原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与家庭方面,随着对知识人才需求的增加,社会与家庭把中心都放到了追求学生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同时,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属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二是学校方面,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状,导致学校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砝码增多,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砝码减少。
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活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奥林匹克有句格言叫“重在参与”,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更注重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表露无遗。因此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
2,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活动永远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使学生抵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良好品质得到增加。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3 体育活动能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能力。体育活动过程包括了情感上获得成功感觉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观察情绪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活动过程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4 体育活动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是群体多向性,这种人与人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人们的沟通能力。同时,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在交往中遵守社会公约,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三、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理论课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理论课一直是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应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 因材施教,预防心理障碍。体育老师应仔细观察学生情绪,了解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地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孤僻、怪异的学生宜选择篮球、排球、集体接力的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参加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对腼腆的学生可选择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篮球、足球等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等项目;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完成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跑步等;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稍大的动作和较复杂的项目,如健美操、技巧、跳高等项目。
3 控制运动负荷,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能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过量的运动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体育老师来控制好运动负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压抑、紧张、恐慌的情绪。相反,高强度的运动却可增加焦虑紧张: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则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如果在60-90分钟之间则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和建议
1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智力健康、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体育活动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把旧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特异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其克服与消除种种弱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向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各科教育活动相结合。高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有一部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中,力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国家教委1989年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1997年湖南某大学采用SCL-90量表,对职教学院431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19.2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据《2003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6.5%;南京4所高校1万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显示11.7%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在各种技术技能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可以组织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活动,如组织比赛、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利用班级或团队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大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使其认识到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对促进自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使其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其按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和信心
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学习成绩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动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无不展现在师生面前,因此,学生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基于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排除其不良的情绪干扰。当学生某个动作失败时,教师应给以鼓励并正确地分析和耐心地帮助,以增强其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比赛有胜利者必然也有失败者,教师要抓住“失败”这一契机,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机会。对那些技术动作复杂、一时难以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采取分层次教学和降低练习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决定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才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促进提高他们运动能力的同时,调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感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 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习压力大。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学习量,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2.人际交往障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二是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4.情感的困惑。中学时期是花的季节,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凸显,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5.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且带有惩罚性;行为方式带有歧视、嘲讽意味。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埋怨重则打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伤害。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自身有较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开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正确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应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教育功能,对于预防和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又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