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1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也能有发展的潜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客观要求,也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声誉与企业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是对企业社会形象的一种投资。合理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提高有极大的影响,既能强化企业的品牌,又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问题及原因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整体发展不均衡,一些国有企业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而更多的私营,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则令人担忧。一些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一些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却非常令人担忧,我国很多的企业连基本的责任都不能保障,更不用说承担社会责任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外贸行业影响较大。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就频频出现。欧美跨国公司曾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工状况开展了强制性的单边认证活动,较为通用的标准是SA8000标准认证。接受SA8000标准对我国外贸行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整体现状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特别是,一些企业因为忽略社会责任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有损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不利于以后的发展。(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理念。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制企业,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颇深,根本不清楚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因而在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的不好。二是政府管理的忽视。就连一些政府部门也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多,从而忽视了应该监管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的职责,导致企业不主动改进目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方式。三是企业缺乏道德。市场经济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使一些企业经营者鼠目寸光、见利忘义,能逃便逃,能躲就躲,还谈什么承担社会责任。四是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规范化、标准化能保障企业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专家、学者的实证调研结果和相关资料显示都反映了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不太乐观。因而,认清现状,改变现状、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
三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
(1)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理念,就是企业从道德上对自己的经营思想、行为方式等进行规范、约束和控制。(2)发挥政府管理作用,积极弘扬企业社会责任。我国政府要为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政府应给与鼓励和支持;加强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发挥公众舆论和民间团体的力量,建立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3)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受到国际准则的限制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力,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4)走品牌之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品牌是推动企业成长,壮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品牌也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打造自身品牌的重要一点是强化社会责任。(5)提高领导者素质。企业的发展与其领导者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6)健全法律法规。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从维护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规范,明确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当今时代已是企业再度发展的必修课,缺失无疑是一大损失。
参考文献
[1]吴亚芳.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路径探析[J].中国知网.2007
[2]邓冬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探析[J].科技创业.2005
[3]匡海波,买生,张旭.企业社会责任[M].清华出版社,2010
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2
一、企业假设变化引起履责动力更加强调内生性和价值理性动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人们对传统的人性假设、企业本质、企业与社会关系认知的重新反思。在经典经济理论中,经济学家秉持的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在于经济诱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自然地,企业本质上被认为是一个承担唯一经济功能的纯粹经济组织,强调企业在社会中提供或交易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功能,并默认弗里德曼的“公司只是股东的公司”的现代公司观,这意味着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被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总是尽可能想方设法地逃避承担社会责任,即使承担社会责任,也几乎是在外部施予的强大压力之下不得而为之或者是在精心计算收益成本之后的理性选择,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出自外源性动力,并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特征。
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对此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互联网和新型通信技术使人们进入全球性的社交空间和新的时间领域之中,在互联网上分散的、合作性社交网络中,人们乐于用自己的时间和才智(大部分是不索取任何报酬)来为他人谋福利,即人们行为的驱动力来自“对社会性的需要和集体性的寻求”,这意味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推崇的“道德人”假设更多地得到倡导。相应地,企业本质上被认为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社会生产属性和社会交往属性相融合的组织,是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与有效管理内嵌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而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方式,这隐含着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着耦合与共生关系。在这些新的假设认知下,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社会价值,因此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基因,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来自内源性动力,具有显著的价值理性特征。
二、生产方式变化引起履责主体更加强调中小企业和个体能动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影响是引发生产方式变革。一方面,以大数据、智能制造、3D打印和无线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范式正在全球加速得到应用,引起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用机器生产机器的生产方式被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所替代,更适应单一产品生产的刚性生产系统被适合于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可重构制造系统所替代,制造模式则从削减式制造转变为叠加式制造。另一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分布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因此分散式生产是其显著特征。特别是,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传统的“集中生产、全球分销”的生产方式加速被“分散生产、就地销售”的生产方式所替代,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生产特征。
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不同类型企业的地位变化。相比于以往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更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强调的个体化和碎片化生产形态以及大规模定制、分散式和社会化生产方式,因此其在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加突出,而大型企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则相对弱化。按照戴维斯的“责任铁律”理论,即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社会权力相匹配,中小企业在未来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更大,也理应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目前以大型企业社会责任为重点甚至中心的推动模式将会被更加强调和重视中小企业与个体社会责任的推动模式所取代。
三、商业模式变化引起履责方式更加强调建设合作性责任生态圈
第三次工业革命赖以发生的互联网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分享协作机制。从企业与消费者关系来看,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新型交易平台使得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的“零和博弈”关系被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共赢合作”关系所取代,利己主义被利益共享所取代。与此同时,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由此改变了制造、营销、运输、物流和服务。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更强的影响力、更高的价值感,因此传统以厂商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必然被C2B合作型商业模式所取代。从企业与企业关系来看,交易成本的极大程度下降、消费者对响应速度要求的极大程度提高、网络的价值增值效应和溢出效应的极大程度发挥等,不仅使传统以竞争为主导的关系被以合作为主导的关系所取代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同业企业、合作伙伴都具有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共同形成以价值共享为基础的商业生态圈。
商业模式的改变引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式的转变。一方面,目前更加强调企业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模式将会被更加重视企业合作网络或生态圈履行社会责任的模式所取代,即认为推动企业所在的整个商业生态圈负责任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企业个体履行社会责任方式将从“授人予鱼”、“授人予渔”到搭建“渔场”转变,即更加强调创建更多企业合作参与的履行社会责任平台,适应集体性行动的需要,打造形成社会责任生态圈。
四、资源配置变化引起履责议题更加强调动态发挥比较协同优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企业对资源认知和配置的新变化。一方面,全新的合作性商业生态圈实际上造就了复杂的资源配置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企业、消费者和社会机构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异质性的资源。不仅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是企业开展运营和健康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而且系统中的消费者、其他企业和社会机构拥有的资源数量与质量也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企业的任何决策都必须着眼于整个商业生态圈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考量,资源配置重点由传统的聚焦企业内部资源转向统筹企业内外部资源。另一方面,不同形态的资源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作用将发生明显变化。土地、资金、机器等传统有形要素资源的重要性将会相对弱化,而专有知识、信息、社会关系等无形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显著提升,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而且,知识、信息、社会关系都具有动态性特征,新的知识、信息、社会关系可能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企业的“资源池”会不断变化,企业所拥有资源的优势也会动态变化。
资源认知和配置方式的改变将引起企业社会责任重点议题选择模式的转变。目前,企业往往采取不考虑自身优势而选择普遍性或一般性社会责任议题的模式,或者仅仅考虑自身优势而实施战略性社会责任议题选择的模式;而在将来,企业对社会责任重点议题的选择将从整个商业生态圈的价值创造出发,不仅要考虑自身与商业生态圈中其他组织或个体的相对优势,而且要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组织或个体优势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并随着企业相对优势的动态变化而及时调整,形成基于优势互补与多元协同的动态性社会责任议题选择模式。
五、组织形态变化引起履责管理更加强调价值观与开放参与管理
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将推动组织形态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人们对内在价值的追求和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交往,将推动以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为主导的公民社会迅猛发展,并持续不断催生出各种形态的新型社会性组织。相对于市场和政府,公民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企业所构建的社会责任生态圈的重要组成要素。另一方面,“分散生产、就地销售”的生产方式、合作式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促使企业组织模式实现从集权化层级式到扁平化网络格式的变革,“层级组织”被“节点网状组织”所替代。
组织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变革。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地位提升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更加重视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参与,网络组织的盛行意味着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必须对所有网络成员开放,并且更加重视位于网络节点上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同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社会责任边界的动态性使得集权被分权所取代,控制被自主所替代,传统的指令管理(MBI)模式和目标管理(MBO)模式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领域变得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采取价值观管理(MBV)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全体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自主性。
六、沟通方式变化引起履责沟通更加强调即时精准和网络互动性
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3
国务院派驻中国节能监事会主席吕黄生、中国节能高级顾问、原监事会主席翟立功、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卢卫东、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吕文斌等10多位来自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相关方的领导和嘉宾莅临指导并致辞。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50多家境内外媒体记者出席会。
中国节能董事长王小康在致辞中指出,当今时代,企业必须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元素纳入战略构想,勇担社会责任,倾力服务社会,无私奉献大众,才能基业长青。他强调,责任如同种子,耕耘播种在中国节能广袤而肥沃土地上;责任元素融入中国节能战略、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中,推动中国节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重绩效”,提升集团品牌形象,树立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引领力影响力,彰显综合实力和远见卓识。下一步,中国节能要系统筹划,进一步健全社会责任工作体系;积极担当,进一步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责任有关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绩效,进一步推动中国节能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赢,进一步实现相关利益方共同发展共享成果。责任至上,基业长青。
中国节能总经理王彤宙从努力做到“三个依据”、努力涵盖“七大议题”、努力发挥“五大功能”等方面,全面、深入、系统地解读了2012中国节能社会责任报告,勾勒出一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中国节能,一个愿景美好、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节能。他强调,2012中国节能报告努力落实领导指示精神、基层意见和外部建议,努力体现节能环保特色,努力反映2012年社会责任实践及成果,凸显了社会责任重要功能,即:维持企业生存的“稳定器”,建设企业文化的“起搏器”,加强信息沟通的“助听器”,推动和谐的“调节器”,促进发展的“推进器”。
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局长卢卫东强调,中国节能社会责任工作亮点很多,值得总结学习,是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优秀代表。他指出,中国节能社会责任工作得益于中国节能领导班子是一个有责任心、充满爱心的班子,有一个让“出资人放心、利益相关方满意、员工幸福”的责任理念,有一套创新责任内涵、将责任理念融入节能环保主业的长效机制,有一个“尽职尽责,和谐共赢”的责任文化。他希望中国节能以第3次社会责任报告为契机,进一步充分认识中央企业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传播力度,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有新建树,取得新成果,发挥好作用。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指出,过去一年,中国节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非常可喜,鼓舞人心。他衷心祝愿中国节能在未来能够进一步抢抓节能环保战略发展机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切实履行对投资者、商业合作伙伴和社会的责任,早日成为全球节能环保界的领导者。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吕文斌强调,中国节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社会责任,起到很好示范和引领作用。他认为,报告系统阐述了集团社会责任实践成效,从战略层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管理体系上坚持把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注重绿色发展,注重文化因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与利益相关者互动,注重技术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国节能社会责任实践表明,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4
1.1国外研究成果
1.1.1以完整信息披露为纲要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认为提供众所信赖的、有某种全球共享的概念框架、一致的语言以及衡量标准的可持续性报告框架可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强调提供不偏不倚的完整信息为目标。报告中分别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界限上对业绩指标进行了阐述,每个界限包括相应核心和附加业绩指标的披露,其中社会指标从劳力、人权、社会和产品责任方面作进一步阐述。报告框架提到了使用报告一般注意事项,诸如数据收集过程中需明确指出报告中省略部分的材料信息以及省略的原因;数据的合并与分拆中,需要考虑报告的工作量以及细分报告数据可能带来的额外价值,两者之间应取得平衡;在报告频率中,企业应界定一致的、周期性的报告周期。可持续发展报告主张对作报告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提供不偏不倚的和合理的说明,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完整性;在报告结束时,报告撰写者应宣布它们通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应用等级”体系所应用的报告框架等级,通过等级宣布强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的真实及详细程度。
1.1.2以指标普适性为特征的生态效率测量指南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于1992年首先引进了生态效率的概念并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应用中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衡量它。于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试图建立生态效率测量指南,一个能够被各行业使用的用来评估和报告企业生态效率的指南。该生态效率测量指南包括:(1)一套有限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认为对几乎所有企业都有效的普遍适用的指标;(2)在企业或者部门水平上,选择业务相关的具体指标的原则;(3)实施指导;(4)怎样与内部和外部听众沟通生态效率信息的建议。指标选择是生态效率测量指南的核心,这些指标选择建立在八项原则的基础上,指标共分为普遍适用指标和具体业务指标两大类。关于普遍适用指标,这些指标中的每一个都涉及到一个具有全球环境关注程度或者商业价值、确定的测量方法和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所有其他不符合这些标准的指标被称为具体业务,具体业务指标不一定比第一组指标显得不重要,它们仅仅是没有那么广泛适用。
1.1.3以企业经营内部管理为预期的环境管理—环境业绩评价指南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期望从企业经营角度为企业提供一种可靠的、可核查的、及时的管理信息的内部管理流程和工具,从而制订了ISO14031国际标准。ISO14031的具体内容基于“压力—状态—反映”模型建立,按照“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管理模式来说明环境绩效评价(EPE),其核心部分在于计划和执行两个环节。计划环节重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ISO14031采用两类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环境业绩指标(EPIs)和环境条件指标(ECIs),环境业绩指标又有两种类型:管理业绩指标(MP-Is)和经营业绩指标(OPIs)。环境条件指标提供关于环境条件的信息,它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其环境方面的实际影响和潜在影响,从而协助规划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在执行环节中,ISO14031强调企业应当定期收集数据,在指标数据搜集、分析、转化和使用中要满足数据的可核查性、一致性、可比性、有效性、正确性与完整性等要求。
1.1.4以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的企业环境业绩指标指南
日本环境部(MOE)的环境业绩指标指南在指标设计过程中从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角度建立指标框架,指标框架包括经营性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和与管理相关的指标三种分类。该指南把重要性和普适性作为划分核心指标和普通指标的分类标准,核心指标共有9个,包括能源输入总量、物料输入总量、水输入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学物质的释放和转移量、生产和销售总量、废物总量等信息、最终处置量、总排水量等。凡不同时具备重要性和普适性条件的统称为普通指标,如补充核心指标的定性指标、不具普适性但很重要的定量指标,以及为建立可持续社会在将来变得重要的指标(以上的普通指标均包含于经营性指标中)、环境管理指标、与管理相关的指标等。
1.2我国研究现状
1.2.1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简称CASS)早在2009年11月就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1.0版本(以下简称“编制指南”)(2011年4月了“编制指南”2.0版,其3.0版处于编制过程中),“编制指南”提出了“四位一体”社会责任模型,具体是构建了一个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以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的“四位一体”模型。模型打破了国际上通行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初始划分,将客户责任、股东责任和伙伴责任重新组合为市场责任,结构更加平衡。并且“编制指南”拥有正式的评价标准,形成了涵盖标准、应用、评级、改进的完整闭环。评价标准以“编制指南”为依据,借鉴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原则与方式,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现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最终采取星级制,共分为七个级别和相应发展水平,各星级对应于特定分数区间。具体评价过程是,首先从实质性、完整性、易读性、平衡性、可比性及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对报告主体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进行评价,这六个方面分别通过相应评语级按百分制打分,并根据既定权重合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然后再根据所得总分数转换成对应星级级别进行最终评价。
1.2.2以环境绩效为重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
2011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简称MEPPRC)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简称“编制导则”),并于2011年10月1日实施。该导则指标框架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基础信息指标、环境绩效指标和社会业绩指标,其中环境绩效指标是框架的重点,包括环境管理、环保目标、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指标等。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可选择指标两类,具备重要性和普适性的指标为基本指标,重要性的判断依据是通过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数学方法计算的各指标权重,其社会业绩指标往往属于可选择项。“编制导则”通过对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各主要技术指标在数据收集完整性、表达方式规范程度及指标计算说明等方面的直接对比来进行打星评价评价,满足“编制导则”对该技术指标描述所有要求、做得最好的直接给三星,无相关描述、做得最差的没有星级。
2中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环保投资绩效评价具有多目标、多指标等特点,属多指标综合评价范畴。接下来,本文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评价应用的一般物理过程对中外研究成果的特点做比较分析:
2.1体系构建思想国际趋同化
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个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特定评价客体数量规模与数量水平的信息系统。系统的构造一般包括系统元素构造和系统结构构造两方面,在这两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大致保持了相同的研究思想。系统元素构造即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哪些指标组成。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均基于定性的原则选择相应指标,也就是要求进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要满足一定的原则要求,较多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指标满足“重要性”和“普适性”原则,只有ISO公布的环境业绩评价指南特别强调了指标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等原则。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类型看,大致有两类,一类称为“目标层次式的”,另一类称为“因素分解式的”。除了WBCSD的生态效率测量指南外,其余环保投资效率评价研究均采用了“目标层次式”指标体系结构,可见,这种构建体系框架思想得到了国际认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层次式”的体系需建立在对待评价问题有清晰准确的概念认识基础上。也就是,“目标层次式”构建体系框架的关键就是要对评价问题的内含与外延作出合理解释,划分概念的侧面结构,明确评价的总目标与子目标。
2.2评价方法复杂化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分为“指标量化”、“权数构造”和“模型合成”等要素,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比较主要体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方面。国外学者比较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量化”研究,且研究内容集中在生态效率指标上。国内学者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权数构造”和“模型合成”方面,充分借鉴了近年来综合评价学在多指标评价体系方面的前沿成果。关于“权数构造”,我国学者在环境投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运用了多种综合评价学中的权重构造方法,如使用层次分析法构造指标权重。
2.3评价应用差异化
2.3.1评价范围界定方面各执一词
在评价范围的界定方面,国内外组织、机构各有说法。国外研究如此,WBCSD的《生态效率测量指南》虽然强调上下游有重要影响,但更关注企业直接控制领域;MOE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指南》强调按合并会计范围搜集数据,企业所能直接控制的实体和能施加重要影响的实体都应该考虑在内,无论上下游或者海内外;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指南》观点同MOE相类似,但范围更广,报告范围除了涵盖日本环境部描述的实体外,如果对方实体能对自身企业施加重要影响也要纳入报告范围,即施加重要影响具有双向性;ISO的《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评价指南》没有提到报告范围,从语言上判断企业需报告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等社会上一些和企业有关联的信息,并且报告范围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意愿。我国的研究也是这样,CASS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在描述报告界限时界定为公司及下属机构;而MEP-PRC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在编制说明中提到,对于有多个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企业有选择是否涵盖各分支机构的自由。
2.3.2评价标准上两种思路对垒
国内外学术组织、机构主张使用等级评价方法判断企业环保投资效果,如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指南》通过指标索引对比由企业自行宣布应用等级并由GRI审核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价标准;CASS公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通过专家点评、利益相关方评价、报告评级和报告审验等方式进行评价,其中报告评级方式是从实质性、完整性、易读性、平衡性、可比性及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对报告主体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按百分制打分,并根据既定权重合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然后再根据所得总分数转换成对应星级级别进行最终评价;中国环境部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则通过对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各主要技术指标在数据收集完整性、表达方式规范程度及指标计算说明等方面的直接对比来进行星级评价。而学者尤其是我国学者大多采用价值排序方法,如温素彬(2005)计算出综合绩效得分进行排序评价等。
2.3.3评价周期上大统一
关于评价周期,国内外组织、机构则一致强调了应定期公布相关信息,我国甚至直接采用财政年度作为其评价周期。
3企业环保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启示及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会计人员 社会责任 虚假报告
会计社会责任是一个巨大深远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建立良好的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与实践作为其保障。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效益最大化。从而有利于协调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一、会计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重要。新世纪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这关键时刻,会计工作任重道远。如何适应时代需求,提高会计社会责任,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已成为经营者、投资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呼声。提高会计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会计社会责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自然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时期,客观上要求会计工作者要重视其社会责任。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使社会文明程度产生飞速的进步。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和广泛应用要求会计工作的思维模式要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抛弃狭隘的主体服务思想。假如会计人员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真实,那么这些数据不但不能为企业、国家决策和税务征收的提供信息基础,反而还会损害企业投资者、相关债权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提高会计的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在任何社会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为紧密和直接。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经营决策绝大部分依赖于直接的感性判断;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营决策主要依赖于国家主管部门的计划。这时,会计信息只是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在事后的反映。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人、债权人、企业本身和政府的决策行为都受到财务信息的影响,社会经济运行质量也以其为重要依据。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会计工作突出作用,所以要求会计主体突破自身的利益观念,站在社会利益的立场上承担会计责任。
提高会计的社会责任是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充分是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企业的内部人员相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更了解企业的现在的经营状况与前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经常会被其通过操纵企业信息披露来左右。市场的参与者要想平等享有经营决策权利,就必须消灭这种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存在。在资本市场上,会计的作用在于消除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市场运行更具有效率。会计社会责任是发挥会计在资本市场上的重要作用的保证,只有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司才会出准确、合理的会计报表,会计师事务所才会提供客观的审计报告。
提高会计的社会责任是政府管理的需要。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以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如我国的社保部门依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了解其履行社会保障义务的情况;国家税务部门依据企业财务报表征收税款;国家发改委以会计信息为基础依据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宏观规划。国家根据各个会计主体提提供的会计信息而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引导和督促其合法经营,为国家政治和民主建设贡献应尽的力量。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突破只考虑自身和会计人员所在企业主体利益的狭隘观念, 而是要考虑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履行会计社会责任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会计人员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经常会从企业主体或是某一小集体的利益出发,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损害企业投资者、相关债权人和整个社会利益。
运用不恰当的政策处理业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采用不合理的费用确认方法。区分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是合理确认费用的关键。假如支出的是费用就要进行提取和摊销。但是现实中企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支出的费用不合理的转化为资本,以便实现减少费用支出和虚增利润的目的。第二,采用不合理的收入确认方法。确认企业收入的必要条件是:货物的所有权风险转已经移给购买方;销售金额可以准确的计量;销售过程中形成的成本可以准确的计量;企业很可能已经得到销售利润。在交易已经完成之后且利润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且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记录和确认收入。但在实际经营中,公司的管理者为了虚假提高销售收入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会计人员提前确认收入或是制造虚假收入。第三,采用不合理的方法进行股权投资核算。成本法和权益法是常用的两种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虚减利润以便少缴税,在企业盈利的时候,不按规定采用成本法却用权益法核算;在企业亏损的时候,不按规定应用权益法却用成本法来进行核算。而在有的时候为了虚假提高利润的需要又会采用相反的方法。第四,会计政策的不稳定性。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进行某些会计核算时,例如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等,会计人员可以按实际情况而在几种不同的会计政策中进行选择。但是依据规定,政策选定后就不能随意更改,在各个时期要应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公司往往会随意改变会计政策以调整利润。
利用非经常性收益调控利润。股权转让收益、费用减免、利息减免、债务重组收益、税收减免、诉讼胜诉收入、处置资产收益等都称为非经常性收益。非经常性收入在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总利润中所占比例通常都比较小。可是有的企业在主营业务亏损或是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为了粉饰其经营结果,通过加在非经常性收益(如债务重组、争取政府援助、出售或是转让资产)来提高整体收入,掩饰真实的财务状况。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这会计造假中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不但违反会计法规,并且违反《税法》等经济法规,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通常采用虚构经济业务与虚构交易事项的方法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三、履行会计社会责任的对策
针对在履行会计社会责任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立法和执法建设,改善外部环境,规范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的行为。完善相关经济法规,明确界定会计的社会责任和应负的法律责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并通过执法的严格性来强调其对社会利益的维护。加强会计工作立法,有利于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利于禁止会计造假行行。通过严厉惩处造假者和指使、强迫会计造假者,提高造假者的犯罪成本,使其得不偿失。同时要严格规定领导的责任和惩罚措施,断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通过造假而获得不当收益的念头,促使其主动管理和监督本企业会计人员履行会计社会责任。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教育、监管与技术培训。建立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财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社会责任的宣传和教育,并监督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例如,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全国会计从业人员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监督和评价,通过网络数据库建立一个会计类从业人员的档案,以记录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从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保证资料使用者得到真实、完整、准确会计信息。
通过建立经营者市场在企业内部形成经营者的竞争机制。一方面为了消除企业领导因为所得到的收入和为企业所创造的财富相差很大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采用合理的分配制度,从而体现企业领导的真正价值,使其通过正当途径能够得到其应得的利益;另一方面为了有效的对企业领导进行监督,可以建立和健全监事会、稽查特派员和内部审计制度,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就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也就是说企业追求投资者利润的最大化要以满足社会服务为前提。因此,企业的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会计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
四、结论
综合上文所述, 履行会计社会责任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 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固有的职业责任。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经营者市场形成经营者的竞争机制、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和加强对会计社会责任的立法与执法建设,使会计人员在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 更好地履行会计的主体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新亮.新形势下企业会计社会责任的反思[J].现代经济信息,2011,(09).
[2]陆浩.浅论会计的社会责任[J].商场现代化,2013,(04).
[3]杨钧皓.基于会计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财会通讯,2013,(21).
[4]王晓路.完善会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证券期货,2013,(02).
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范文6
中国纺织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中国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需要跳出产业生产的范围来进行分析。首先,通过以下一些数据来分析世界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状。2007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中国产业出口占世界的5.9%:中国总人口占世界的20%;200年世界人均纤维消费量为10.9kg,中国是14.6kg,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4%。中国拥有庞大、快速发展的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2007年全球纤维消费总量约7840万吨。中国纺织产业的纤维加工量3530万吨,占全球纤维消费45%。2002年以来,中国纤维加工量以15%的速度递增。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纺织服装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制造中心。
在投资方面,据ITMF(世界纺织制造商联合会)统计,2007年中国纺织业新投资了606万锭环锭纺设备,占世界的47%;29.2万头转杯纺,占世界的51%;4.62万台无梭织机,占世界的68%;1.8万台针织圆机,占世界的68%。中国仍然是世界纺织业投资的焦点。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2006年中国占据了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的22.3%,服装出口市场的30.6%。
在产品价格方面,据美国海关统计,2007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的平均价格1.51美元/m2,是从世界各国进口平均价格1.81美元/m2的83%。可见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仍有提升的空间。
在价值创造方面,2007年美国纺织服装产值是990亿美元,就业人数55万人,人均产出18万美元;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产值是4190亿美元,就业人数1069万人,人均产出3.9万美元。
在产业资本结构方面,中国纺织服装业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1980年纺织服装业中,国有资本占80%以上,而现在海外资本、外资企业占中国纺织服装业近1/4,出口占40%以上,民营资本占据主导地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一季度,纺织三资企业出口129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出口的34.4%。
通过以上数字可以发现,中国纺织产业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产业链配套能力;另一个优势是产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民营资本的注入和海外资本在资本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大提高了产业的活力;第3个优势就是中国纺织产业过去就有的成本比较优势。这三大优势构成了中国纺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压力,另外一个是成本剧增,包括劳动力等劳动要素成本的上升。目前到了提升行业产业集中度和创新集成度的时候,即市场份额和利润向优秀企业集中;到了由过去的成本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时候;另外,还要考虑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例如质量保证体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等问题。
关乎产业定位的“财富论”与价值取向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纺织产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努力和人力的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财富回报?
财富有3种来源:一是自然资源创造财富,就是各国的自然资源;二是社会经济活动创造财富,包括农工商业等经济活动;三是创造或者创意活动创造财富。
先来看农业,虽然世界所有文明都是发源于农业,农业是最原始的,在历史上也是一种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但是,今天农业在全世界无一例外沦为被补贴的产业。
再来看工业,今天由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已经远远低于现代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物质生产已经不是最高的财富的创造形式了。
什么是最高级的财富创造形式?发现资源、认识资源、提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是高级形式的财富创造。例如中东地区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发现和利用而变得富有,但是真正最富有的其实是具备提高对资源利用价值能力的国家。
再一个启示是人的主观价值变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都可以导致价值的不同判断。比如同样一件衣服,一个农民可能从服装的使用功能、纤维材料来判断它的价值;一个工人可能从服装加工的环节来判断其价值;一个商人可能从商业流通环节来判断其价值;而作为一个品牌,可能从更高层次的设计和品牌价值来判断其价值。人们的时尚追求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正是创意活动的重要性所在,这是我们产业要思考的。
我们要跳出过去传统的、单一的物质生产的形式,向更高方式迈进。我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有新的内涵,肩负着科技内涵、文化内涵、人本内涵。所以物质生产形式关系到一种价值的提升,产品价值提升是物质生产活动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关注是什么产品,还要关注是用什么材料、以什么方式生产。既要关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要关注和谐的生产关系。要从过去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功能,发展到也要关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社会的价值。要积极去引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乐活”(LOHAS,即lifestyles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在价值取向方面,首先要建立规则和信用,并依此处理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关注眼前利益,也不能忽视长远利益。无论是长远还是当前利益,都需要建立一种规则与信用,这样使产业发展有序,建立起一种对未来的预期。而这种规则会使交易成本降低。
在全球产业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发展机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现在怎样为这种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呢?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怎样让中国的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有一种和谐的有机的配合?怎样让中国的文化在产品中体现,实现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和谐统一?过去我们倡导了很多生活方式的进步,但是生活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自由享乐,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我们的产业不仅仅提供消费产品,还肩负着要在消费中引导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与定位
基于对以上“财富论”与价值取向的思考,需要对中国纺织产业进行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创新是一种重要方向,突破过去着重于成本比较优势和规模扩张。虽然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给企业发展带来困难,但宏观调控政策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升产业、促进发展。危机意味着危险和机会。中国纺织产业会在这种危机中“凤凰涅”,重新起飞。
产业要注重3个质量:产品质量、人员质量、运行质量,这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我们有优秀的劳动力大军,但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仍然任重道远;运行质量、质量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等,都是一种运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创新不仅是一种企业的创新,还是产业链的配合集中创新问题,通过供应链通过密切配合达到集成创新。国际品牌在供应链有很多管理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例如国外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双报告制度、国际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对产业的指导意义,色彩标准及色彩供应链管理、物品编码,还有国外的供应商按季节开发产品样板等方面,都值得吸取精华。
为此,国内纺织行业需要在供应链管理和集成创新方面开展工作。
在产品质量方面,在已建成的11家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加快行业检测网络建设,并在广大企业中建设企业检测实验室和内部质量体系,开展物品编码体系研究,在品牌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推广应用中国颜色体系CNCS、中国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开展在全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制定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推出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国内优秀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绩效库并在供应链上推广,帮助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等率先企业社会责任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