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服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服务案例范文1
本项目的完成标志着联想服务器在4S店销售管理这一应用成熟、可靠度要求较高、使用国外设备的核心领域树立了极具代表性的标杆案例。
项目背景
长安铃木在全国拥有超过800家铃木汽车销售/服务4S店。为更好贯彻“精益生产”模式,达成“准时制”生产和“零库存”管理的目标,长安铃木公司必须打通端到端的销售信息管理,把一线汽车销售4S店掌握到的汽车销售商机、当前在产车型状况与计划进行关联,并联动调节,方能实现极佳的资源配置比例。为尽快获得第一手销售信息,更加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并制定生产计划,该公司加速建设4S店配置销售管理平台系统,让系统部署实施更加快速。
需求分析
考虑到4S店销售管理平台系统必须具备高可靠性以及对病毒、网络攻击等安全威胁具备极强的抵抗能力,所有的4S店销售管理服务器全部采用了CentOS 5.4版本操作系统,本地数据库则采用了现有的已获授权的Oracle数据库(for Llinux版本)软件,而中间件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全部自行开发。此套软件在联想x86架构服务器T260 G2上获得了很好的运行测试表现。
方案设计
联想选择了高性能、高可靠性并方便维护与管理的联想T260 G2服务器作为首批设备,搭载长安铃木4S店销售管理平台服务器。
T260 G2是联想专为中小型网络应用环境设计的双路服务器,它以标准化和高性价比的优势充分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该产品具有以下特点:了解我国用户的需求,专为用户量身打造;针对我国复杂的地理及天气情况设计,保证服务器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安全运行;拥有防雷击技术(ALT)、智能电源技术(IPT)、智能控温降噪技术、故障自诊断技术(DIT)等;突出易用/易管理性设计,简化企业IT管理,降低总体成本;可以进行服务器状态远程监控、远程电源管理、远程操作系统状态管理等;采用关键部件冗余设计,保证企业业务7x24小时运行,内存、硬盘、网卡等部件也采用冗余设计,为企业业务不间断运行提供可靠保障;采用内存镜像技术及板载硬盘RAID5技术,保证网卡冗余和负载均衡。
用户收益
客户使用此解决方案重点解决了集中大规模部署Linux及应用的难题和销售信息互联互通的问题。
气象服务案例范文2
关键词:非法;播发;气象信息
引 言
近年来,尤其是气象法实施以来,有关气象信息的权逐渐成为舆论和媒体争论的焦点。在一些企业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牟利或者一些团体组织的非赢利便民措施受到气象执法部门的阻止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在媒体以及一些所谓专家的引导下,对气象部门的信息权产生质疑,有的甚至已经提起行政诉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关于气象信息的播发问题从合理合法等角度做一个梳理,这样更有利于气象部门和民众的相互理解,更有利于气象服务真正服务于大众,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案例列举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2006年11月2日,丽水局职工在翻看当天《处州晚报》时,发现该报刊登的天气预报与气象部门预报结论相差非常大,同时,群众也纷纷致电气象局,质疑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此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经查,该报此前未办理任何合法手续,为擅自刊登天气预报的非法行为。为制止该报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丽水局于12月3日致函《处州晚报》,要求立即停止非法传播气象信息行为,并由廖良清副局长亲自送达该报总编。报社总编当即通知具体负责的副总编,立即停止刊登天气预报信息,并保证在没有办理合法手续前,不再出现类似情况。[1]
[案例二]国庆长假期间,金华公交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特地在8路、27路公交车上设立了天气预报展示牌。由于该公司传播天气预报未经气象部门许可,10月8日,市气象局法规处负责人专程前往公交公司车队进行执法调查。气象执法人员指出公交公司的出发点是开展便民服务,但也必须遵守《气象法》和《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并告知未经许可传播天气预报的错误性质和危害性。由于未使用规范的气象信息,不但难以为乘客提供便民服务,反而会误导乘客。气象执法人员要求该车队停止违法行为,依法办理天气预报传播的行政许可手续。[2]
[案例三]湖南某新闻网站非法传播气象信息案:从2002年1月开始,省专业气象台发现省内某新闻网站向用户的气象信息不是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天气信息。经查,该网站是通过下载德国私人气象网站的气象信息,从而转发全省未来5天天气预报;并开通网上天气预报定制业务。这些行为违反了《气象法》第25条之规定,属非法传播公众天气预报。省气象局于2002年8月14日派出执法人员依法对其进行了查处,该网站在收到《责令停止违法通知书》后2天停止了违法行为。[3]
[案例四] 河北省一家短信运营商因经营气象短信业务与气象主管部门发生争议,该省11市气象行政部门分别对该短信运营商下达行政处罚书,并引发了11起行政诉讼。6月13日,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其中的一起行政诉讼纠纷。[4]
2. 社会质疑及解析
类似的案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气象信息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将会越来越多。信息社会里信息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势必会使一些企业或个人把目光盯到天气预报上来,如案例三、四中的网站和短信运营商。人民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品质提高,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多样化,从而使一些服务行业盲目天气预报这样的好心办坏事,如案例一、二中的报社和公交公司。
对于两种情况下的违法处理,均有法可依,但也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1 质疑一:气象部门独占气象信息资源,并以垄断权,是一种垄断行为。
03年科技日报发表的《热点聚焦:中国气象怎样走向市场》就已开始关注这个问题。[5]而气象部门到底是不是垄断?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中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垄断?我们不妨从法律角度入手,在尚未正式出台的《反垄断法》(草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 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 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前款第(一)项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第四条: 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在相关市场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相关商品或者服务(以下通称商品)进行竞争的范围或者区域。也就是说该法给出的定义中构成垄断,首先是在相关市场中,为排除其他竞争者而采取的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支配地位等手段。气象信息服务领域本身不构成反垄断法所说的市场地位,《气象法》第三条强调: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气象台站……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明确了气象服务的公益无偿原则。气象服务部门不是企业,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单位,而不是市场的主体。虽然在气象服务中存在个别有偿服务(见气象法第三条)和收取部分传播收益(见气象法第二十五条)也只是一种探索和对公共经费的补充。不可否认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气象服务局部领域会向民间开放,并够成合理市场,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同时,气象部门不是市场主体,也就不能称之为垄断了。
有专家学者指出,正是因为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来巩固了气象部门的垄断地位,才造成了今天这样无市场形成竞争者少的局面,其实是一种国家垄断行为。国家确实需要对一些领域进行垄断,气象服务也包含其中。对于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国家有必要完全控制其不进入不必要的市场进行竞争。并非所有的竞争都导致进步,尤其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可以放开的阶段更是应当谨慎。以现在的国情来看,气象服务气象信息直接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一旦失真,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贻害无穷。竞争会带来不择手段,甚至以迷信代替科学,以哗众取宠代替严谨认真,那样不但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发展,也会阻碍经济建设的进行。
当然,国外与我国不同的气象服务类型,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比如英国是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又开展商业,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这种制度安排,减少了政府的经费和精力负担,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美国、日本是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但是,公共气象部门仍然需要政府直接拨款,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缺少竞争和激励,而公共气象服务的使用也没有财务约束。新西兰是完全竞争型,国家实行气象信息全部商业化,国家没有气象部门,政府也要出钱向私人气象公司购买数据。而在我国,直属于国家气象局的华风集团正在做着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国加入WTO之后,气象服务商业化行为也越来越刺激公益气象的发展进步。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气象服务贸易属于WTO贸易服务的范围,因此国外各种类型气象服务都将成为我国气象服务的有力挑战,气象做为特殊服务领域,最多也只能是有限放开。[6]或许未来中国气象服务领域会向市场方向发展,而那时再讲垄断避免垄断也为时不晚。
转贴于
2.2 质疑二:气象部门应当以便民原则为服务指针,不应当和方便民众无谋利的行为过不去。 对于同样仅以服务为原则,不为谋利的便民违法气象信息的行为。虽然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但做好事也要讲究方法,便民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一个真正法治社会,应当依法办事,按照法律的程序来做好事,而不是随意妄为。这样不但容易办错事,而且容易让想办坏事的人钻了空子。其道理类似于慈善事业,慈善本是好事,以己之财助人一臂,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监管,很容易使双方都受损,而违法者从中渔利。凡是有经济利益的领域,都会引来不法分子的注意,而非法的方式纵然有个体的便捷性,却不利于国家的行政管理。众多的法律案例都一再证明,法治社会做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法律办事,违法办事会偶尔给人以方便省事的,但久则必乱。法律是用来防范和规范做事的,因此,如果真的是把便民服务作为气象事业的原则,那就应当依法办事。
3. 气象信息的法律依据依法办事就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我国的气象法律也越来越完备,越来越充分起来。关于如何气象信息,我们从气象法及地方规章中完全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
3.1 统一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在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如何做到统一?首先,的来源统一,气象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除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其次,的渠道统一,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第二十五条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为保证的来源和渠道的统一而规定了相应的处罚,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一)非法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二)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该处罚条款是有效条款。对于其中的非法的概念,气象法没有详细说明,但从其前后法条可以看出,非法情节应当包括:个人或其他组织向社会气象信息,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未安排时间版面每天播发气象信息,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向社会气象信息未使用气象台提供的信息、未标明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各地方规章也以行政许可和命令禁止等不同形式来规范气象信息(如浙江省实施《气象法》办法)。
3.2 著作权问题
随意播发转载气象信息,不仅违反了《气象法》和地方规章,同时也违反了《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中国气象局刊发的《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中明确,气象预报属于气象科技成果,制作和单位对其享有所有权,并受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气象预报信息是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因此气象部门是预报信息的合法著作权人,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
因此,笔者认为,非气象部门气象信息,要注意到,在某些制订的地方规章中有明确的行政许可规定的省份,应当按照行政许可程序办理。气象部门正当行使审批和监督的职能,并收取适当费用用于气象事业发展。对于无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省份,个人及其他组织无权气象信息,即不能,否则就是违法。对于正当使用气象信息的组织或个人,可以和气象台站签定使用协议,但该使用不应当涉及。
而气象部门在遇到违法气象信息行为时,不但可以依照行政法律程序,对违法人员和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同时气象台站做为气象信息的著作权人,还可以依照著作权法,对违法使用气象预报信息的侵权行为人要求民事赔偿。
4. 一些建议
虽然关于气象信息的非法传播问题,法律已经做了详尽的规定,我们从国家发展经济进步和当前国情的角度能够理解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但对于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的执法工作以及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首先,需要做好普法工作。虽然气象部门是科研单位,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但科学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帮助,没有法律的指导和防范,气象工作就很难做到科学严谨,服务人民。所以就需要气象部门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普法宣传;在科学普及的同时,让气象法同样深入民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气象事业顺利进行。做好社会普法工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媒体的普法,现阶段媒体具有相当大的舆论引导能力。而在违法事件发生后,某些媒体的唯恐天下不乱心理,也刺激了很多不懂法律的民众的违法热潮,这固然是媒体监管上的疏漏,但也是新闻自由很容易带来的副产品。这就需要气象普法工作首先做到先普媒体,让媒体先知道法律,明白法律,并代为解释法律,从而让大众了解法律。因此,先普媒体是做好气象普法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其次,气象执法部门应当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执法。气象执法存在着发现难,相关法规少等困难,这就要求气象执法更要做到规范严格。气象法其实质是实体法,而气象法缺乏程序法规,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相关法律。因为气象部门的行政主体性质,所以在气象法律诉讼中使用行政诉讼规则是符合气象法律特性的。但我国一向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病,加之气象法的公益优先原则,很容易造成气象行政诉讼只追求实体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
再次,气象信息服务要跟上时代步伐。许多的违法行为的发生,正是因为气象部门自身的服务并没有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没有全面的考虑到人民的需要,因此才刺激了一些公司企业以此做为其盈利的手段。正是服务的滞后,才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市场”,同时也给自己造成“垄断”的负面影响。《国务院下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拓展气象信息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2006年11月10日浙江省气象局新闻
[2]2004年10月18日金华日报二版
[3](2003年12月02日长沙晚报
[4](2006年0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气象服务案例范文3
关键词: 案例库 案例式教学 《海洋水文气象保障》
《海洋水文气象保障》是将气象学和物理海洋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部队海洋气象和海洋水文环境预报保障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军事特色强的课程,是理工大气象海洋学院面向军事海洋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岗位任职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国内已有相关高校的教师在应用气象学、航海气象和海洋学的教学中尝试开展案例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1,2],我院在《海洋水文气象保障》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实践已有三年多,取得一些经验和体会[3],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部队急需的创新性人才。但在案例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国内气象预报和海洋水文环境预报与保障学科专业中案例库的建设普遍较薄弱,案例数量不足、案例质量不高(内容陈旧、类型单一等),教师独自收集案例,独自使用,不能共享教学资源等问题。因此,课程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案例库建设的意义
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劳伦斯[4]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一个好的案例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保证,一批好的案例则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相关的一批案例在计算机中存储的集合即为案例库,可见案例库的建设非常重要。建好案例库不仅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而且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最终使案例库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一种宝贵的在线教学资源,使更多的人受益。
二、《海洋水文气象保障》案例库的建立与使用
任何案例库的建立,必须首先建立入选案例的原则及案例库总体结构和内容等。
(一)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案例是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基础,拥有高质量的案例,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军事院校的《海洋水文气象保障》案例的收集或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注意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指案例来源于实际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中,来源于实践且与课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绝不可有教师主观臆断,虚构而作。紧贴实战、靠拢部队的案例情景和面临的决策是今后学生遇到的情景和胜任工作不可缺少的经验。
2.注意案例的代表性。代表性是指案例具有一定的广泛和普遍意义,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学习者通过案例的分析,不仅可以领悟课本中基本原理,而且可以形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树立创新意识。
3.注意案例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指所选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案例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与课程的知识点吻合,不是生搬硬套,不是为了案例而讲案例。整个案例库案例涉及的知识点除了要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外,案例覆盖的知识也要具备多样性,即完备地覆盖教学课程主体内容的重点。
4.注意案例的难易度。案例必须难度适中并注重现实背景,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5.注意案例的保密性。军事特色案例往往有可能涉及密级,特别是来源当前部队实际训练、演习中的保障案例,一定要经有关单位的保密审查,有些案例的使用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注意不能泄密。
6.注意案例的展现方式。据研究,在听觉、视觉和触觉三种信息接收方式中,常人通过听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11%,而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比例高达85%,其余身体各部位如鼻、舌、肢体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4%。所以应适当多选用视听型案例,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可以确保信息传输的有效性[5]。
在以上基本原则下,教学组成员通过到一线部队调研、征集及互联网和图书馆查找,广泛收集一批相关案例。然后依据教学目的、课程标准和现实状况等对案例进行去劣取优、去粗取精的筛选和加工。案例加工包括案例的背景资料的充实和完善,在教学中这些资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案例情境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对案例中科学问题(预报保障的关键问题或矛盾与冲突等)进行梳理和凝练,并保持争议性,具有结论的不确定性,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体会和思考,引发学生的研讨和争论;最后,对内容脱密处理,删除对案例教学作用不大的信息,突出主体。经过加工后的多个单个案例组成了案例集。
(二)案例的分类和案例库的结构设计。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课程标准及案例内容和案例之间的联系对案例集中案例进行分类,并确定各个案例在海洋水文气象保障教学中的位置,使之依据教学的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成为可供教师运用的教学案例库。
根据不同的角度案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教学意义可以分为正面(成功)案例和反面(失败)案例;(2)根据案例的内容范围可以分为综合型案例与专题型案例;(3)根据案例所包含课程知识点可按不同知识点内容划分案例;(4)根据案例呈现方式可分为视频类案例、图表(数据)类案例和文本类案例;(5)根据案例的教学用途可分为理论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案例和课后阅读案例等。
此外,案例还可以依据适用范围,涉及领域等维度进行分类。
我们经过三年的案例式教学的实践,海洋水文气象保障案例库已初步建成,总案例库分为理论教学案例库(图1)和实践教学案例库(图2)。理论教学案例库按课程知识点、保障方式和经典战例进行大类的划分;实践教学案例库按专题性案例、综合型案例和想定作战案例进行大类的划分。目前我们已收集整理视频、图形、文本和数据类共二十多个理论教学案例,十段约150分钟经典案例视频及约十多个实践教学案例。
(三)案例库的使用。具备专门的教学案例库,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选择,挑选适宜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要参考以下几个条件,即(1)教学的需要。案例的选取要符合教学目标,能完成教学任务;(2)学生的知识结构。案例的难易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3)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要具备相应能力,可驾驭该案例进行教学。教师选择适当的案例后就可以开进行案例教学。
我们在讲授登陆作战水文气象保障时,课堂理论教学选择成功的保障案例,即“诺曼底登陆”和“仁川登陆”案例,实践教学选择阅读失败案例,即“金门登陆”案例。在讲授“仁川登陆”案例时,我们安排学生课前事先阅读仁川登陆的作战背景和收集仁川港9月、10月和11月的地理、气象、水文等特征,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各自观点,整理出有利登陆和不利登陆的条件、时机和理由,再由各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和质疑,最后教师总结讲评。为配合该课程的案例教学,我们收集有关“仁川登陆”的各类视频、图书、图片和数据资料,并制作“仁川登陆水文气象保障”的微课。该案例课使学生在自主式的学习中领悟和体会气象水文保障在战争中如何使“趋利避害”和“出其不意”、“艺高人胆大”的理念和谐统一。在本章的实践教学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我军历史上重大的惨败案例――“金门登陆”案例,并根据所提供的金门港潮汐观测资料,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反演出1949年10月24日和25日金门港的潮汐变化,分析、总结水文气象要素(即潮汐和风速)对登陆作战的影响及在本次登陆作战中应如何正确利用潮汐潮流、“趋利避害”实施成功登陆。通过成功和失败的三个案例的学习,学生对本章“水文气象保障对登陆作战影响”有深刻认识,学生学会在渡海登陆作战中要根据潮汐潮流、地形水深、天气及军事战略、战术的要求,选择适合的登陆点和登陆时间;学会诺曼底陆海空联合作战中如何寻找最低气象水文条件和最关键的气象水文影响要素;明白水文气象保障不单纯是预报水文气象要素,还要为打赢战争服务。“趋利避害”、“出其不意”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和武器的作战效能是其预报保障活的灵魂,做好水文气象保障工作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三、案例库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既然好的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库,案例库是案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在流行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基础,我们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好案例库。
(一)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大学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项基金,大学或各学院应参照科研项目立项的方法,对获得案例研究和开发立项的教师进行资助,对所开发的案例及案例库建设进行评比,对优秀者加以奖励。专项基金可在学校设立,也可鼓励各院系设立自己的专项基金。
(二)建立案例库评估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案例库评估指标体系。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既能客观评价案例库质量,又能综合不同学科共性特点,对不同学科方向的案例库进行横向比较,评估体系要体现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运用该指标体系不仅能衡量案例库的优劣,而且能为教师开发案例提供参考。
(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案例,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应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学校应充分尊重并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对其案例的使用或共享应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同时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案例开发研究成果著书立说,向全国推广[6]。
(四)建立基于高校校园网的案例库共享机制。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进行推广,但是当前的案例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教师独立收集案例,独自使用,不能共享教学资源,浪费财力和精力。因此,有必要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建设全国或全系统相关课程的共享案例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胡凝,江晓东.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气象学方法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193-193.
[2]郭亚娜.案例教学法在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1,(64):194-195.
[3]周林,刘科峰,陈奕德.案例式教学在《海洋水文气象保障》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已录用,拟4月发表).
[4]劳伦斯・E.列恩著.郗小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
气象服务案例范文4
【关键词】云计算 概述 气象数据 数据开发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可靠性高:云计算不需使用本地设备,借助于第三方提供服务,在数据安全方面采用的是计算节点同构与数据多副本容错等措施来保障其数据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避免数据的丢失或被盗取;其二,资源虚拟化:云计算在网络的基础上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等底层设备虚拟化,建造一个虚拟化的资源池。用户不需要用使用安装任何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查询海量的数据信息,获得云计算提供的各类服务;其三,超前的计算能力:这是云计算的主要特点,云计算正式基于大数据环境之上而产生的,其计算机能力非其他任何软件可比的。每秒计算能力达到了10万亿次,完全可以满足普通用户的任何业务需求;其四,动态扩展性能:云计算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底层资源的按需分配与自动增长,上层数据按需搭配出相应的隔离应用,搭建陈一个完善的IT架构。
2 云计算对气象业务上的影响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办公早已成为了当今职场的必备“武器”,大多数业务都可以活必须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而且随着对气象信息准确性与精确性要求的不断提升,气象人员必须要获取足够多的数据,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出必然会有所增加。成本的增加使得气象工作不得不转变思路,不得的面对如何利用有效资料或最少的资料去实现精确计算气象信息,为人们传递最准确的气象新闻的难题。
伴随云计算的出现,这一难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首先,云计算高超的计算机能力,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运算;其次,云计算不需要用户额外支出相关设备的采购成本,服务商自行承担,因此大为降低了pc设备以及海量数据存贮设备的采购成本。另外,还节省了数据计算中心的空间,以及降低了租金、冷却、电费等费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气象部门工作当中,若能将云计算运用到相关业务当中,将以往繁杂的各类物理计算归纳到统一的资源池当中,再通过云计算平台处理之后,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的功能形成一个虚拟化的资源池,使之成为气象数据计算与处理的新中心。气象工作人员只需通过向云计算平台发送相关的命令即可获得想要的数据或信息,不仅简约了工作程序和降低了工作量,同时更为气象工作打开了新的建设和发展之途。
2.1 气象数据运算
借助云计算超强的计算能力,可以极大的简化气象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带来的便捷不言而喻。在云计算过程中其虚拟的数据中心不仅汇聚了内存、存贮、计算等能力,创造出一个数据丰富的虚拟资源池为气象工作提供海量的数据,而且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具备访问条件都可以通过内部网络或互联网进行访问,查看获取到任何信息,在短短数秒时间之内即可以获取想要的气象信息,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将信息发送到互联网上供广大市民参考,进一步提升了气象信息的利用率。
2.2 气象数据存储
传统数据存储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数据存储的空间,另一方增加了费用的投入,定期与不定期的维护与更换设备。但采用云计算处理方式即可以改变这一不利现状,因其不需要用户在本地搭建存储系统与购买存储设备,而是将庞大的气象数据放置于Uleb网络,用户只需访问存储系统即可获取想要的数据。
2.3 气象数据开发
因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地气象部门还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气象产品各自进行研发,资源信息在内部局域网中流通,还未形成网络共享,此举不利于气象工作的长远发展。若采用云计算,通过其DVeb计算服务收集整理各气象单位研发出的气象服务产品。一则利于兄弟单位的学习与利用,避免重复研究与开发导致资源浪费;二则促进资源的共享,互相取长补短,推进气象工作的快速发展。
3 云计算的风险
云计算作为当前与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并非一本万利而是有着其两面性。其一,为用户提供了快捷的计算与节省了成本的支出;其二,却也给用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云计算在操作过程中并不在于本地而是依托于第三方的提供的服务,可以是世界任何一个地区,可以是国内甚至是国外服务商。因此,在此前提下一旦对方终止服务,那么有可能造成信息的消亡对用户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这种类型的服务也意味着使用者高度依赖广域网设施,而广域网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减少部分成本节省,结果可能证明访问一个集中式庞然大物的成本更高。因此,尽管云计算存在富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但也伴随着风险,与现有的标准台式PC或自有数据中心模式相比,它可能不够可靠。
4 结束语
云计算是当前网络环境与海量数据环境下出现的新型计算模型,在未来必定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当前已经受到了诸多用户的青睐。将云计算与气象工作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推进气象工作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气象工作的效率与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为人们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多的气象帮助。
参考文献
[1]雷万云.云计算―技术、平台及应用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19-24.
[2]张为民.云计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43-48.
[3]马欣.基于云计算的气象数据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2(3):6-11.
气象服务案例范文5
关键词:永州市气象探测环境破坏因素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永州市气象探测环境现状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境内西、南、北三面多山,加上中部的阳明山,大致呈“三山夹两盆”并向东开口“E”形地理格局,南北相距最长245公里,东西最宽144公里,全市国土面积3364.25万亩,位居全省第二,“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具有“降水年度与季节性分布极度不均、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的特点,因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性较强,建立完善的气象探测体系、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从而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永州现有9县2区共11个气象站,其中道县、永州观测站属国家基本气象站,其余为国家一般气象站。在2000年以前,永州的气象探测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没有明显的破坏现象出现。但自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加快,城区向四周扩展,原处于城郊的一些气象站渐渐成为城区较为中心的地段,气象探测环境也由于四周高楼的拔地而起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2008年,位于永州市行政中心的冷水滩区气象站首先因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而搬迁,在2011年,宁远气象站也因为探测环境的破坏而整体搬迁,而其他尚未搬迁气象站的探测环境也不容乐观。从2013年全国地面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得分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全市台站得分在80分以下的有5个台站,其中得分最低的是祁阳,为65.3分,超过90分的台站只有新搬迁的冷水滩和宁远,而得分90.5分的冷水滩又将因一大型建设物的超高而不得不面临着第二次搬迁。新田、祁阳、双牌也都将因探测环境问题即将迁站,全市的探测环境遭受了较为集中的破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表1、2013年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调查评估得分统计表(有删节)
2、气象探测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
2.1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基本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对各观测站评估得分造成影响的因素中,主要是上风向、遮挡面积、遮挡方位、周边建筑物、干扰源距离、日出仰角等。其中遮挡方位、周边建筑物及植物、日出仰角的总分分别为20分、4分、1分,而永州市的平均得分为10.7分(得分最低的祁阳站只有2.2分)、 1.8分、0.2分。而上述三项影响因素基本上都是由于周边超高的建筑物而引起的。在2000年以前,当别的市县气象站陆续因当地经济发展导致房地产升温而影响探测环境的时候,永州市的探测环境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没有遭受明显的破坏,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2008年以后,由于各县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升温、重点工程建设增多,导致了气象探测环境破坏的加速。
2.2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主观原因
2.2.1对气象探测环境遭受破坏所造成的影响缺少科学论证
随着2004年10月1日中国气象局7号令和2012年12月1日《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相继实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各法律法规对保护探测环境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要求。但气象探测作为一项严谨、科学的基础性业务,保护探测环境不但要有法律上的条条款款的规定,还需要我们有严谨的、科学的论证和说明。例如:在2008年冷水滩区及2011年宁远站先后迁站后,虽然有李琼及刘建洁曾对迁站前后的温、压、湿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但对于迁站后气象资科序列的连续性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大、对天气预报与相关气象资料的科技服务与应用等又有哪些影响?均没有作过深入研究。
2.2.2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还需加强
永州市气象局一直很重视气象普法宣传,在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中都会印发手册、制作图画对气象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不过对大多数人民群众而言,他们更关心天气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探测环境保护方面,因为其内容和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联系不多,关注度就较少。而我们的宣传也大都专注于气象防灾减灾方面,对于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相对较少,且宣传的形式也较为单一,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
2.2.3没有正式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
由于种种原因,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审批程序,在我市还没有正式启动(全省如此),开发商一方面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不会主动申请;另一方面,目前这一项审批的可操作性还不是很强,即使建设项目有可能影响到探测环境,开发商在建设初期也往往能绕过这项审批而直接进入下一个程序,而等到发现问题、进行气象执法时,规划已难更改或开发商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愿意更改了。
2.3.4气象系统内部的建设项目对探测环境保护起到反面的作用。
近几年,由于气象观测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一流台站”的追求,也出于改善工作条件为目的,气象部门内部也相继搞了一些建设工程,但由于离观测场地较近,很容易破坏探测环境。
表2:2008年全国地面观测环境调查得分表(有删节)
从表2可以看出,除双牌外,其它10个县区气象站均受到了部门内障碍物视宽角的影响,内部障碍物评定总分为20分,永州市平均只得了15.85分,冷水滩站(旧站址)和道县只得了10.9分和10.5分,内部建筑物起了一个不好的反面示范作用、带来了负面影响。
2.3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客观因素:
2.3.1地方政府对气象业务及探测环境保护认知度还不高
目前,地方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气象在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气象业务的全面性认识还不够。有的单位对气象部门业务的认知仅限于天气预报,对气象探测这项最基本的业务在天气预报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了解,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资料的影响认识不多,没有将城市规划和探测环境保护和谐统一起来,导致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没能形成部门联动的机制。例如在2008年才搬迁的永州市冷水滩区气象站,搬迁时的气象探测环境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但在2012年,虽然我局在住建规划局已经备案了对气象控高的要求,但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在对附近的一个新房产项目作规划时,没有足够重视备案要求而使规划超过了气象控高的限制,最后虽然经过气象执法达成协议,但结果是冷水滩站不得不在2014年又要重新搬迁。
2.3.2人民群众对探测环境保护也缺少了解
虽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以来,气象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气象普法宣传也逐渐在加强,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群众在环境相对空旷的观测场周围建造私有住宅、种植树木,开发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内超规划建造高楼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其一,反应了他们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其二,反应了他们对破坏探测环境所造成的损失和所应付出的代价没有清晰的认识。
3、永州市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主要措施
永州市气象局对保护探测环境一直都很重视,并且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例如:在市、县住建局备案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要求;要求每个气象站每天观测记录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加大气象普法宣传和气象执法力度等。这些措施对保护探测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无新增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案例)。其中,关键的举措有以下几点:
3.1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加入规划委员会,充分运用行政干预解决探测环境保护问题
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首先是要在源头上把好关,如果源头上不把好关,一旦需要进入执法阶段,通常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通过气象行政执法,令违法者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探测环境原状,这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二是经过多方协商,将原站址搬迁,这对于气象探测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代表性又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源头上把好关是保护探测环境的重中之重。
要把好源头关口,一是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根据《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七条中规定“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制订好专项规划,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控制区,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使位于气象探测环境附近的规划和建设既能体现城乡发展的需要,又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要求,这是保护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二是加入规划委员会,加强与住建局、国土局、发改委等部门的联动,在建设项目规划之初就能充分考虑探测环境的要求,从而避免气象执法的矛盾和阻力。三是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运用行政干预解决探测环境问题,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在源头上避免破坏探测环境的情况发生。
3.2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落到实处,在行政审批上把好关口。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在县局没有审批权力,在市局只能作初步的审核,所以在市县局基本上没有正式启动这项审批项目。现在永州市气象局的做法就是将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和防雷行政许可联动起来,永州市的防雷行政许可已于2013年正式进入当地建设项目的并联审批。在发改委立项之时,气象局在并联审批的会议上就会审议建设项目是否影响探测环境,如果影响就要求相关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规定对已经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工程,一律不得办理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手续。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确实不失为行之有效又操作性强的方法,不足之处是这样运行,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不是作为独立的行政审批而是将其附着在防雷审批之上。因此要使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像防雷行政许可一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地方政府及办事人员对此项审批的无意识到下意识,一步步启动起来并逐渐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作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3.3加强探测环境的普法宣传及行政执法力度,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近年来,永州市气象局加强了气象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在气象日、科技活动周、法制宣传日逐步加入气象探测业务及探测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探测环境保护区内设置标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的醒目的标语;气象观测员每天记录探测环境的变化,如在观测场周围发现有种树、建设私宅、房地产开发商勘探地形等可能会影响到探测环境的迹象时就及时汇报并收集证据;而执法人员会尽早与可能破坏探测环境的人员交流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说明破坏探测环境的利害关系,按照法律程序尽早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对探测环境保护深入人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4新迁站址的选择主要应以保护探测环境的角度出发,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局站分离
永州市在2014年以后还有3个台站需要搬迁,在旧站址的探测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新迁站址的选择主要应以保护探测环境为主要出发点,而不是主要考虑“生活便利”这一要素,而要使“生活便利”与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兼而有之,比较好的实施办法就是局站分离。局机关及一些气象服务机构仍可位于生活相对便利的区域,方便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同时兼顾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生活便利,而新站址应选择在环境偏僻少受干扰的地区,这样才能在较长时期内有效避免探测环境的破坏,从而化解气象站频繁搬迁的恶性循环。当然实行局站分离需要人员、交通、财政等一系列的配套条件,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气象局才可以实施这种办法。
3.5进行科学论证,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论支撑
启用新站址后,还需要作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论证。一是对保护条款中各数据的科学性作认真地研究和论证,如天气雷达各遮挡角的度数和干扰源距离等设置的科学性;遮挡角的度数超过标准会造成的影响;观测场与建筑物控高及与大型水体、铁路的距离要求等需要作认真细致的研究。二是要做好迁站前后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分析迁站对气象资料的连续性、代表性、准确性的影响,对资料应用的影响,对气候统计及天气预报的影响,并针对影响的大小作好资料的序列订正,使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撑。
3.6积累执法经验,综合破坏探测环境的典型案例
将已经发生的破坏探测环境的案例的起因、过程、结果等作详细的说明,做到一案一卷,分析案件的得失,认真总结经验,形成案例指导,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这样就能在再次遇到探测环境的案例时掌握主动权,避免破坏探测环境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1]张国华 关彦华郭艳岭 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 28(3):65-70
气象服务案例范文6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气象服务;应用
天气预报是人们出行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参考指标之一,全球气候异常对于气象服务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中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且越来越多的气象部门都已经针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适当的开发设计,并构建了应用平台,其不仅具有数据筛选、查询、统计等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切实需求,因此要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予以高度的重视。
1地面观测数据的合理利用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气象能够为不同行业领域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服务。基层台站掌握着完整连续的第一手基础气象资料,怎样利用好这些数据是关键,基层台站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稳定、项目建设、防灾减灾和部门决策等方方面提供科学的气象服务。通过分析这些观测资料制作专题气象服务信息,将其提供给决策部门,且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具有不同的形式、质量、用途。例如,把经过质量控制的数据制作成候、旬、月气候评价专题,在风能、太阳能开发前期为开发商提供气候资源可行性论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提供生态气象专题保障服务等。
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2.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在农业方面的服务
首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能够对灾害性天气做出及时且准确的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某一特定时间当中的天气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干旱、水涝、霜冻和冰雹等气象相关的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与灾害性天气有关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报,为各项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使得农民能够提前做好各项防灾准备工作,从而保证农作物的实际产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减少。其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还能够对农业气象实现及时且定期的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得到农业气象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与土壤、气候和水分等方面的信息内容,从而对相关的气象条件进行优劣的判断,对于农业生产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气象监测所得到的气象预报还能够帮助对农业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对今后的产量予以预测。
2.2地面观测数据在“三农”建设中的服务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牧业科技也得到不断的进步,农民生产活动、出行与气象关系密切。气象在农村小康建设、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为脆弱,极易遭受气象灾害破坏,“三农”建设中气象灾害是最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根据地域气候的不同,农牧业产业结构也大不相同,在农村农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和了解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农户需要知道产期、产中、产后天气的晴雨冷暖,产后作物的加工、存储、运输更是离不开气象信息。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还是以冰雹、低温冻害、干旱、暴雨洪涝、大风等为主,一旦遭受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将造成较大经济的损失。农村对气象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多,而气象部门提供的服务远未达到需求,突破传统单一的预报服务模式,围绕三农建设,进一步深入和拓宽服务面,丰富服务内容,开发个性化服务产品,基层气象局要深入调研掌握当地的气候特点,了解三农气象服务需求,利用自身拥有大量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发适用于农户使用的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出农业生产情报信息供用户参考。例如冬去春来,气象部门根据观测到的气象资料,分析出气候是否已变暖,到达春耕春播的气象条件,为用户提供播种气象服务信息,让用户提前做好准备。当某一种气象灾害在当地发生,经过气象资料分析到达一定级别,可能会对经济作物造成损失时,气象部门就需要为农户提供农业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策略,采取有效的措施趋利避害,提高经济效益,减轻损失等。其次利用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向群众广播实时气象素,最高、最低温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供农户在养、种植方面开窗透气、加盖保温物降温保温、群众出行提供参考。地面观测数据在“三农”服务中应用较为广泛,主动服务三农,把农牧业服务作为气象服务的重点,及时农事生产指导产品,观测数据的利用为“三农”起到保驾护航作用,对“三农”建设意义重大。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实际上是对天气变化、气候规律、气象服务等进行一系列观测的重要资料,并且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分析地面观测资料可开发出为用户所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特别是在农业服务、三农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方祥贵 冯异 斯秋措姆 单位:那曲地区气象局
参考文献
[1]杨景朝,马振峰,伯鑫,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在空气法规模型的标准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5,(10):2950-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