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媒体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媒体总结

社交媒体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学生管理;沟通模型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等。在既往的研究中,袁延明认为社交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社交媒体。他指出狭义的社交媒体指的是社交类应用。社交类应用泛指以社交功能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互联网垂直应用。朱剑虹(2016)的研究也证实大学生主要接触的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和QQ,其余社交媒体不管是使用时间还是使用频率,都完全不能与这三个社交媒体相抗衡。本文中的大学生交流沟通,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在校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教师(主要是辅导员、授课教师)的交流沟通。通过建立不同社交媒体的沟通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质量,促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研究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影响,力图在新旧媒体并存的时代,梳理大学师生在社交媒体中的交流模式,为师生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沟通提供帮助。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

随着网络的更新换代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朱剑虹(2016)认为,方便快捷、消息快多新、费用低等原因使得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而大学生也以其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和快速习得的能力,在社交媒体中日益举足轻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指出,在网民的职业群体分布中,学生群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占所有职业群体总比例的26.8%。施芸卿(2014)的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6.18亿,即时通信用户达5.32亿,微博用户达2.81亿。相较于普通网民,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性:79.8%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64%使用过社交网络,82.7%使用过微博,而全体网民这三项的比例分别为81%、49%、56%。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13年曾进行过“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5.9%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1498人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25.6%,而2011年这一数据仅为5.4%。两年时间内,大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长增速显著。

二、使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此可见,随着智能手机和APP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社交媒体,大大提高了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如今,手机早已成为大学生人手必备的物品,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综合以往研究,可以总结出:一是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数量很大。这一点从傅春梅(2016)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傅春梅曾研究过南昌市八所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手机社交软件的关系,其结果中就有“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都偏长,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长时间使用社交软件,极少的大学生短时间使用,这说明了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二是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与学习无关的居多。在朱剑虹(2016)的研究中,近62%的样本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为休闲娱乐和与人交往,而为了学习知识、了解信息而使用社交媒体的只有23.6%。傅春梅(2016)的研究也证实,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志趣相同的群体和无聊打发时间,记录心情,联系老朋友或同学,获取信息,交流工作学习心得等。三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社交媒体是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获得信息、即时交流的平台和渠道。齐浩然(2016)认为,新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虚拟平等性。李园园(2010)也认为,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的使用,能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信息资本、人脉资本等社会资本。此外,社交媒体还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慰藉。杨媛媛(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现实中具有较强亲密感的个体,相对来说更少发展在线友谊,而现实中具有较高自卑感水平的个体,更愿意发展在线友谊。四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其一,社交媒体的使用使得很多学生依赖社交软件和软件的载体。例如,2015年1月27日腾讯企鹅智库的《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指出,微信渐渐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傅春梅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于离开手机有明显的不适。其二,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对现实交往的需求下降了。祁欢曾指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沉迷于和朋友圈里的‘虚拟的朋友’沟通、交往,却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家人,现实交往力和行动力下降。有网友说,‘出门都是低头族,没意思,还不如在家玩手机’。”。陈叶(2014)等人认为,过度地使用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之前变得更加具有随意性、功利性、冷漠化、虚拟化和低俗化。其三,社交媒体中的展示与实际自我,并不完全一致。袁立庠指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不是完全将现实生活复制到个人网络空间的,倾向于向好友展露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以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

针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结合信息传播要素及信息传播模式,大学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社交媒体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媒体来进行。一是学生管理部门的类、告知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微博、公众号等信息,其接受对象是学生群体,属于大众传播的方式。二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辅导员部署的班级工作,采用QQ、微信、短信等途径,信息接收的对象是班级整体或小群体。三是教师与某学生个体进行交流。四、结论根据不同的沟通需求,采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注重不同的沟通要素,能够帮助高校学生管理者更好地完成沟通工作,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本文只涉及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并建立应对的沟通模型,但就模型的使用及要素的分解,仍须进一步的探讨,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叶,陈文华.新媒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4):169-17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4,(7).

社交媒体总结范文2

“进了朋友圈就好像进了淘宝。”这大概是对当下微信朋友圈营销之火爆程度的最直观描述了。超过6亿的总用户数,活跃用户数超过3.5亿,这让不少商家开始盯上微信朋友圈这个拥有庞大用户量的“场所”,利用朋友圈的传播渠道进行商品的销售。

连网络作家“琢磨先生”也忍不住在个人微博上发发“牢骚”:在这个全民营销的时代,要好的“大V”朋友们开始做淘宝店,朋友圈里的朋友们都是公司产品介绍,小区App里的街坊四邻全是卖衣服卖鞋卖菜的。工具变得无比便捷的时候,生意也无孔不入。你永远不知道关注的哪个人会成为下一个淘宝店主,你也不知道哪个朋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社交网络从“自媒体”迈向“自营销”时代。

不过,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有人预言:“社交网络始于交友,发展于炫耀,终结于代购。”如此说来,营销的泛滥恐将成为微信朋友圈生态的毁灭肇始?对这个问题,谁都无法言之凿凿,但南方日报记者进行的专项调查却显示:对于朋友圈营销,大多数人还真有点儿嫌“烦”。

对于微信朋友圈里刷屏卖东西的做法,不少网友都很有意见。

杨女士是一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典型例子。去年,她曾经通过闺蜜的朋友圈推荐关注到一个做美国代购的微信号,她请其帮忙代购了一个剑桥包,但收到货后却发现“货不对板”:“以前我是用过这款包的正版行货,所以收到货之后一看就不是正版,但收的钱却是正版的价儿。”

杨女士曾萌生退货的想法,但想到是闺蜜的好心推荐,又不想得罪人,最后她还是选择吃下这个“哑巴亏”。不过从此之后,杨女士再也不敢轻易相信朋友圈的营销者了。

苏苏也属于坚定的“拉黑派”,凡是在朋友圈卖东西,方式方法不“讨人喜欢”,又不属于要好的朋友的,她一律“拉黑”,坚决屏蔽对方的朋友圈信息。尽管刚刚从IT巨头公司跳槽出来创业做新媒体的苏苏本身也经常在朋友圈推广自己公司的信息,但她对于那些靠“晒单、晒业绩、晒好评”这种拙劣的“三板斧”做朋友圈营销的人似乎更加难以容忍。

“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售后服务,没有任何用户体验可言,甚至连个网店、服务号、公众号都不用开,专做‘杀熟’的一竿子买卖,视商业信誉如无物,这跟传销有什么分别?把这种做营销的称为‘微商’,真是坏了‘微商’这个名号。”苏苏如是说。

杨女士和苏苏的案例绝非鲜见。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均可轻易搜索到许多上当受骗的案例。归纳起来,这些案例暴露出朋友圈营销的诸多缺陷:价格虚高,没有质量保障,缺乏售后服务,缺失第三方担保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卖家随时可以“消失”……

南方日报记者特地在南方网发起一则“微信朋友圈卖东西,你烦不烦?”为题的朋友圈营销耐受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至少有三成网友对于朋友圈营销的态度是比较负面的,其中15.4%的网友表示“烦透了!见一个拉黑一个”,还有15.4%的网友选择“上过当!质量不好售后差。”

卖家如是说

刷朋友圈也要有“底线”

对于买家们和网友的怨言,在朋友圈做营销的卖家们又是如何看待呢?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到几位在微信朋友圈从事营销的资深卖家,他们所表达出的却更多是“诚意”。

前奥运冠军劳丽诗辞职后开了家淘宝店“雕宝”,还成为阿里巴巴上市的8位“敲钟人”之一,很多人劝她要赶紧把这些名气“变现”,好好营销自己的店,但她的朋友圈和微博却并未因此变得更热闹。她开玩笑说,“自从‘堕落’成生意人之后,就没很多时间刷微博了,有网友说我不务正业,不宣传店铺。”但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在朋友圈不活跃的真实原因,第一是因为自己性格本身就不是那么活跃;第二是自己卖的产品是价格比较高也比较小众的珠宝首饰,不像普通的服饰等产品一样可以让大家“捧场”;第三个原因她说得更坦诚:到目前为止,不管是通过微信还是朋友圈,营销的效果都不理想,即使浏览量大也很难转化成销售量,“说实话,对于怎么做朋友圈营销,我还没摸透。”

相比于劳丽诗,从天涯社区新媒体总监的职位上跳出来创立原生态农产品电商品牌“扑吃”的梁树新显然对朋友圈营销更加擅长。他公开宣称的目标是:用一年时间,积累1000个对扑吃忠诚、发烧的核心客户,提供有限的产品,服务有限的人群,这是扑吃的理念。

不过,刚开始他也走过近2个月的“弯路”。作为跨界IT、媒体、公益以及电商的名人之一,梁树新现有近16万的微博粉丝,有2000多个微信好友,最初他也以为凭借这些基础,自己动手发发广告肯定没问题,没想到结果却是不熟的朋友直接把他“拉黑”,熟的朋友则直接上门投诉:“天天刷屏是不行的,哪怕你发发段子也好啊!”

现在他已经认识到,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群电商”,营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来寻找、培育、挖掘并维护、拓展自己的客户群,本质上就是靠口碑生存,所以必须在保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下,通过有温度、有情怀、有趣味的方式来与客户做朋友,反之,如果只顾急功近利地“刷屏朋友圈”,只认利益不认人,口碑很容易就毁掉了。所以现在他将自己昵称改为“原生态大叔”,同时化身为勤奋的朋友圈“段子手”,撒娇、卖萌、动情走心无所不能,哪怕是做个蜂蜜的促销也要从回忆与朋友的情谊故事开始,哪怕是做轮花生油的打折也要先设计个价格竞猜的游戏,哪怕是做个微信服务号也要力求像媒体一样提供好看的内容,现在他开始做线下客群“梁品会”,也在追求“比商业关系更深一层的朋友关系”。

当然,卖家很多,鱼龙混杂,有的毫无底线,有的底线仅限于“在晚上10点后才刷屏”,还有的则讲究口碑、信誉、情怀、故事、趣味、走心,究竟哪些卖家能够从朋友圈的商战中胜出?或许只能走着瞧了。

微调查

“微信朋友圈卖东西,

你烦不烦?”

商业必须立足于

信任的根基之上

专家如是说

“过去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一对多’的,虽然覆盖面大,传播广,但沟通、互动和服务方面都比较有限。而朋友圈营销有朋友间的信任作为基础,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推介和互动,更加贴近消费者,因此效果也更好。”对于微信朋友圈营销,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做出了如是评价。

GWEA创始人、品牌营销专家张行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微信是一个很好的传播互动营销平台,这个是其他渠道无法比拟的,从商家角度而言,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营销也无可厚非。

但在肯定朋友圈营销优势的同时,他们也都坦言身边的朋友对于朋友圈营销的态度比较两极分化:要么是通过朋友推荐找到合心合意的产品,要么就是对拿朋友关系做生意很反感。“我自己倒是不反对,只要卖家把控好营销的方式和频率。”黄文杰说。

针对朋友圈营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黄文杰认为“不能一棒子打死”。他表示,朋友圈营销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它只是一种方法手段,嫁接于传统的商业体系之上,提升其效率与效能,因此它本身无所谓好或坏,就像一把刀无所谓正义或邪恶,全看为谁所用、用来为何。他相信,“任何的商业都必须立足于信任的根基之上,而信任的持续关键在于信用。朋友圈营销也好,微商也好,都不是例外。现在它们作为新事物肯定要经过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而信誉必然是淘汰机制的一部分。在系统性的信用体系建立完善之前,只能期待卖家的自我约束,以及平台性的信用保障措施尽快落实。”

而在张行看来,朋友圈上卖东西的信息泛滥,和微信自身在电商方面的探索做得不够也有关系。“微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管道,在这点上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在满足用户的购物需求方面,微信的探索就比较粗糙,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也给不少商家提供了机会。”他认为,微信朋友圈卖东西其实也是用户需要的一种体现,“微信朋友圈可以无限的开放,可以可控性的开放,也可以不开放,用户其实可以选择的。”

朋友圈营销

绝不仅仅是“刷屏”

建议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双十一”的临近,朋友圈营销的现象还会加剧。拍拍网总裁蒉莺春对此不免担忧,“可能会对用户产生不小的干扰。”据了解,作为微店的“正规军”,拍拍微店在今年10月推出,但是在蒉莺春看来,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却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社交媒体总结范文3

关键词:青奥会 语言类志愿者 翻译服务 问卷调查

2014年8月,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约有两万名志愿者参与到赛会服务中,其中语言类志愿者负责与外宾、外籍运动员、外籍观众的英语交流与服务工作。语言类志愿者的工作为赛会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而语言服务的质量正是赛会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赛会翻译服务质量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为此后国际赛会的语言服务积累工作与管理经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翻译研究团队学生成员对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翻译服务质量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志愿者口译与笔译材料,从而对翻译服务质量做出量化分析与评估,为提高翻译服务质量提出建设性建议。

目前,学界对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西方研究者对翻译理论、评价模式的研究建树颇丰,其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大致呈现出以翻译理论为依托、以功能语言学及语言功能理论为导向的趋势。国内近年来翻译量化评价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量化准则指导下的译文质量评价研究由于其科学性、客观性受到不少译者青睐。2005年,黄斌兰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外语翻译质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探索性意见;2012年,任晓红分析了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质量的主要障碍;2012年,刘泽权、张冰对我国翻译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为以后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此理论背景下,此次调查对象主要设为青奥会语言类服务的受众者,包括运动员、外国观众等。研究主要内容为对青奥会翻译服务质量调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调查,网络媒体等资源,对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概率统计,得出青奥翻译服务质量客观结果。其次,收集语言类志愿者口译与笔译的资料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总体翻译质量做出综合分析,进而对青奥会志愿者语言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最后,分析青奥语言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分析跨文化语言服务的得失,谈讨志愿者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的途径,为以后提供相关语言志愿服务提供参考。调查问卷问题及外宾评价见下表。

对问卷调查的具体总结为:1)在被采访的外国来宾中,有61%的男性和39%的女性,由于采访的随机性,结果无法保证完全的平衡,但总体来说样本没有过于失衡。2)受访者主要是观众,游客和运动员,分别占31%、31%、29%,还有少部分的奥组委成员、随队官员、教练等。3)受访者中30%母语为英语,70%母语为其他语言。4)受访者中大部分表示自己对中文毫无了解,20%会一些中文,值得注意的是,还有7%的受访者可以用中文交流。5)对于青奥会志愿者组织情况,绝大部分(82%)的受访者表示很满意,其余18%表示还有进步的空间,没有受访者对此次志愿者组织情况表示否定。6)青奥会的宣传渠道众多,约一半的受访者是通过青奥会的官方网站得到关于青奥会的相关资料,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渠道、朋友和志愿者了解青奥会的各占约1/5。余下的受访者是通过青奥宣传手册和工作了解,所占比例较小,小于10%。7)对于青奥会纸质英文宣传资料,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都表示满意,30%的受访者认为纸质宣传资料质量很好,数量上有所欠缺,7%认为质量差,数量多,余下5%认为数量质量都不能使人满意。8)对于青奥会的宣传性标志与标语,64%的人认为功能健全、翻译准确。余下的人认为大多数标志是正确的,少部分存在一些拼写和语法方面的错误。9)81%的受访者在青奥会期间有志愿者为其提供语言服务,19%表示没有接受过语言服务。10)89%的受访者表示志愿者在交流时的态度非常地体贴和耐心,余下的小部分认为志愿者与他们交流是态度尚可。11)57%的受访者表示志愿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39%表示志愿者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余下的受访者则表示志愿者能切实帮助到他们的地方很少。12)至于青奥会相关翻译工作的准确性,63%表示肯定,36%认为翻译具有相对准确性,只有1%表示翻译不准确。13)81%受访者在需要语言志愿服务时,都可以迅速找到志愿者并得到帮助,余下则相反。14)对于青奥会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总体来看,4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优秀,48%认为差强人意,余下3%表示不满意。15)60%的受访者认为志愿者对外国文化了解很多,37%的受访者则认为志愿者知之甚少,余下的受访者认为志愿者什么都不了解。16)在与志愿者交流中,受访者遇到了许多不同问题,主要有:志愿者的词汇量不够交流困难,占42%;志愿者的语言表达并不是很流利,占36%;志愿者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占12%;志愿者对场馆不甚了解,占4%;志愿者不够热情,占1%。还有其他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课题组从调查中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第二季夏季奥林匹克在南京的举办,确实吸引了大量外国友人来到南京,从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到,课题组采访的外国友人中,青奥会的观众和运动员及其他青奥会的外籍工作人员就占71%,游客中,不仅包括普通来华旅游游客,也有部分游客借青奥会在南京举办的契机来到南京,一方面观看赛事,另一方面也借此在南京旅游。青奥会为外国友人了解南京,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此外,本次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南京的城市形象和国家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切实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可见,体育赛事带来的不仅是体育运动上的交流,更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其次,受访的外国友人只有30%母语为英语,其余均为非英语,母语为非英语的外国友人很大一部分无法用英语交流。这启示语言类志愿者在提供语言服务时,不仅要重视英语翻译,还要兼顾其他小语种,使得赛事的语言服务更加完善。

另外,在对青奥会的宣传效果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看到,活动的官方网站和社交网络等对活动的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举办一些大型赛事或活动时,网站的建设和大众媒体的利用必不可少。

此次调查研究表明,对于青奥会志愿者服务质量而言,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满意,主要体现在对总体志愿服务的肯定;对青奥会纸质、网络、标语等宣传质量和力度的肯定;但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1)纸质宣传品数量上的短缺,原因可能是对赛事的宣传重要集中在电子资料、网站等。大众媒体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宣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赛事期间,纸质宣传也不可或缺,纸质资料可以给阅读者以更加直接、可靠的信息,也便于查阅和保存,所以在以后的相类似的活动举办时,纸质宣传资料也必不可少。2)对于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有4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志愿者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对于受访者遇到的问题,他们无法完全帮助他们解决。调查分析显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外国友人在提出问题时可能表达不够清楚,目的不够明确;志愿者本身技能不够,处理问题或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志愿者语言能力的不足,跨文化交流存在问题;志愿者缺乏对场馆的认知;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等。有鉴于此,在以后的活动举办中,涉及跨文化志愿服务时,一方面要对志愿者外语掌握度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有针对性、高效培训。通过培训,语言类志愿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英语水平与实际使用的差距,找到了自我提升的目标和手段,领悟到沉着冷静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能够应急处置各种突发状况。在做好竞赛职能测试的同时,交通、技术、语言等保障职能同样需要得到充分的检验。我国本次活动的志愿者活动举办还是成功的,几乎没有人认为青奥会语言类志愿者缺乏礼貌,但是在给予志愿者很大程度肯定的同时,也看到11%的被调查者认为志愿服务态度一般。因此,有必要加大志愿者培训力度,严谨对待志愿者招募工作,选择真正对语言服务具有热情、乐于奉献的志愿者,为以后的语言志愿服务的前期准备及培训提供有效的参考,完善语言类志愿服务体系,切实高效提供志愿服务。

就青奥会翻译质量来看,调查显示翻译总体水平令大多数受访者满意,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接受过语言服务;在需要语言服务时也能迅速找到志愿者;外文资料翻译准确度高;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态度体贴热情。但是,1)我们的志愿者对外国文化了解程度不够,这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导致误解,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不理解;2)此外,部分志愿者的语言能力不足,词汇量不够,交流缺乏流畅性,大部分青奥会志愿者都是各大高校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尽如人意,口语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都可能造成沟通的低效;3)还有受访者表示宣传标语的指示等有少量语法和拼写错误,研究小组认为,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有:编写标语等人员的语言能力不足;标语宣传等完成后对标语正确性和准确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能进行有效的审核与修改。这提示我们在类似活动举办时,对外文标语的审核中应该更加严谨、更加严格。在这样一场奥运盛会中,需要以更谨慎的态度对待,确保编写标语的人员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总的来说,此次青奥会语言服务组织是有序的,翻译服务质量总体优秀,但是这次赛会规模巨大,难免百密一疏。

综上所述,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走访专家并通过网络、媒体、报刊、书籍以及相关的各类途径来获得有关信息,确定研究课题并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和路径,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对比,从而建立调查方案模板并分工实施。其次,根据研究对象及主要问题,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和相关问题。通过对青奥会语言类志愿者实地走访,向其服务的中外友人以及赛会工作人员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之后汇集资料,对调查问卷等数据进行整理、筛选、统计和分析,对青奥会志愿者语言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从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研究探索出优化建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路径多样化,调查对象全面,从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分析青奥会翻译服务的得失,致力于打造更好的赛会翻译服务体系,更好地展示南京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何三宁,张永宏.层次分析法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当代外语研究, 2012(11).

[2] 何三宁.再探翻译质量评估参数[J].中国翻译, 2012(2).

[3] 何三宁.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4] 李雪峰.青奥会跨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J].体育科研, 2014(3).

[5] 李雪峰.论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导向作用[J].运动, 2015(10).

[6] 李雪峰.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大学体育教育[J].体育科学研究, 2014(4).

[7] 李雪峰.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体育教育思想与实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4).

[8] 潘敏,嵇芳.多丽丝・莱辛小说中家庭题材的变化和发展[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4).

[9] 潘敏.黑暗中的话语者――浅析《赎罪》中的角色艾米丽[J].语文学刊, 2013(11).

社交媒体总结范文4

[关键词]时尚体育 教学改革 新元素 可行性

前言

2001年北京大学率先实行“完全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引起了教育管理部门和全国各高校的广泛关注。2002年“完全开放式”体育教学形式被凝炼成“三自主”教学模式,即自选项目、自选教师、自选时间,这种教学模式被写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此后掀起了一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2005年4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氛围。[1]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也开始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一种新颖的体育运动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就是“时尚体育”。“时尚体育”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有着一定的差别,“时尚体育”淡化了竞争意识,注重与凸显参与行为,讲求调剂身心,追求休闲娱乐。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健身方式,追求时尚、健康自然生活的理念,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受到了大学生们的追崇。将“时尚体育”作为一种教学元素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时尚的追求,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本文运用科学方法对“时尚体育”内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将“时尚体育”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重要性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完善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育改革。

一、“时尚体育”的有关概念及特征

“时尚体育”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它的概念、内涵、特征经过长期的讨论已有了定论。2003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在海口举办了“时尚体育”与全民健身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明确提出了时尚体育的概念。“时尚体育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凝固,被人们普遍采用、最为流行的,以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的社会体育项目。其本意为一切流行的社会体育项目,既包括可以竞技的各项运动,也包括一个人以活动为主的健身娱乐活动。”[2]“时尚体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极限运动如高山滑翔、摩托艇、帆船、激流皮划艇、冲浪、滑雪、蹦极、攀岩等;第二类贵族运动如高尔夫、滑水、马术等;第三类是休闲运动如舍宾、电动单车、瑜伽等健身运动和野营、徒步、定向越野等;第四类是经过对某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的运动如沙滩排球、街头三人篮球赛、街舞等。“时尚体育”淡化了竞争意识,摆脱规则的束缚,注重参与和交流,注重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和表演的效果,具有流行性、新颖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竞技性、文化性、休闲性、教育性、开放性、商业性十大特征。它的理念是:时尚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时尚。我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进入小康社会,生活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体育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时尚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走向社会,进入高校校园中是一种新的消费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将其引入体育教学中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湖北省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每所学校抽选10名教师(不限于体育教师,有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200名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检索和收集有关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中引入“时尚体育”的文献资料,对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引入“时尚体育”的一些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查阅官方公布的相关文件,同时翻阅了教育学、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书籍。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出关于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时尚体育”的调查问卷,分别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为100%。学生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82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问卷1710份,有效率为96%。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估,认为可行有效。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变量统计、编号,并运用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推理、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三、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时尚体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一)可行性

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时尚体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时尚体育”具有注重参与,注重交流,注重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和表演的特性,它对个性的张扬具有双重作用,能够鲜明地体现个体不同的文化品味。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多数是奥运会项目,注重竞技性,缺乏时尚性,满足不了学生多样性的体育需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顺应时代潮流,许多高校将时尚体育作为新的教学元素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调查数据显示:我省8所高校全部都引入了“时尚体育”的某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见表1

表1:8所高校引入“时尚体育”项目的统计表

“时尚体育”的这些项目在高校开展的非常顺利,深受广大学生们的欢迎。喜爱“时尚体育”项目的学生达到96%。表1显示的项目只是这些学校开展“时尚体育”的重点项目,还有其他项目也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例如沙滩排球、三人篮球等。

各校对时尚体育项目进行选择时,不仅仅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入桥牌项目是因为学校有校桥牌队,承担着相应的比赛任务;武汉理工大学引入网球项目是因为该校具有喜爱网球运动的传统,网球的群众基础好,网球场地设施齐全;湖北经济学院引入小轮车是因为有一条环校公路非常适合开展小轮车运动;武汉纺织大学因为有一支优秀的模特队,经常在学校表演并在电视节目中露面,受此影响体育舞蹈成为该校的热门课程。

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一致性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围绕整体教育的目标而确立的,通过体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就主张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亚里斯多德也主张把体育、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时尚体育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增强体质、享受运动快乐为目的,与高校体育改革目标是一致的。“时尚体育”所注重的创造性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性、新颖性、娱乐性等可以弥补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3]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等。调查数据显示:100%的教师认为高校开展“时尚体育”与高校体育改革目标一致。36%学生认为一致,18%的学生认为可能一致,46%的学生不知道。表明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目标有着较深刻地认识,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目标的认识比较浅显。这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目标的讲解和宣传,使之能够自觉地接受高校的教育,并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念融入心灵深处。

高校具有“时尚体育”发展的适宜环境

高校作为追求真理的场所在观念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首先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倡导师生求实创新,活跃思想,不受旧观念的约束,允许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潮进入,是最先接受、传播、诞生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的场所。其次高校有良好的体育氛围,长期以来高校师生就有着良好的体育传统,对各种新型的体育项目不仅参与意识强,而且体育氛围营造得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体育氛围使得“时尚体育”很容易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中去,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和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显示:52%的学生是在校园活动中认识“时尚体育”的,36%的学生是通过宣传媒体认识“时尚体育”的,22%的学生是通过家庭成员的介绍认识“时尚体育”的,这说明大学校园是传播“时尚体育”的主要场所,并有其生存发展的适宜环境。

另外公立高校是国家重点投资的教育机构,具有优良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能满足“时尚体育”的开展。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田径场3个、体育馆2个、健身馆1个、网球场8片、篮球场59片、排球场16片、羽毛球场14片、乒乓球台68台、游泳池1个、搏击馆1个。其它7所公立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是非常优良完备的,其中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有室内恒温游泳池。对“时尚体育”在高校的开展起到物质上的支撑。

(二)重要性

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进入了第二个发育高峰,各种生理指标已经成熟,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向往,兴趣爱好广泛,对各种新的事物、新的思潮、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非常关注,个性特征十分明显,涌现出张扬、判逆、表现出我行我素、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心态。大量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表明,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健康的体质可使人在活动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并能增强心理的抗压能力与意志力。而体质不好或有病在身,会产生精神压力和痛苦,并导致焦虑、消沉等心态,导致体质下降甚至荒废学业。时尚体育优化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模式和程序,摒弃了规则的束缚,其鲜明的前卫、求异、创新、追求刺激等特征,对处于大学阶段有着特殊心理需求的大学生产生较强的渗透力,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释放学习压力、享受运动快乐,并使大学生成为时尚体育的倡导者和追随者。调查数据显示:76%的学生喜欢“时尚体育”,18%的学生无所谓,0.6%的学生不喜欢“时尚体育”。表明大学生是喜欢时尚体育的,

满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大学生从年龄上讲,多数处于青年中、晚期,即不同于儿童、少年,也不同于成熟了的成人,生理上虽已基本成熟,但身体乃在继续发展。为了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为将来打下持久工作、学习生活的身体基础,必须增强他们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没有健康的身体势必导致行为活动的无能为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时尚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如健身健美、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脑的健康:(1)可以提高大脑的判断功能,(2)可以提高大脑的记忆力,(3)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4]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曾形象地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望”。这可以理解为在大学里站起来不仅仅是指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是要更加注重身体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数据显示:54%的学生经常参加“时尚体育”的项目锻炼,26%的学生偶尔参加,10%的学生不参加“。说明多数大学生是重视自身的健康的,他们对体育锻炼是有需求的。

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是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就好比学生点菜吃饭,校方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菜单供学生选择。“时尚体育”的项目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大学生特点,如同丰富多彩的菜单,例如瑜伽、体育舞蹈、形体塑造与社交礼仪、跆拳道、网球、小轮车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和喜爱的,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的听、学、练,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新大致有三种途径(1)讲授内容的更新。由于时尚体育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紧跟时代,新颖、前卫的,比传统的体育课内容更能吸引学生。(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体育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和关注时尚体育的书籍和电视宣传报道,通过阅读和关注时尚体育,使学生能更多了解时尚体育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时尚体育的兴趣。(3)教材更新。时尚体育在教学中出现是一种新的尝试,教材还不多,体育教师要积极编写有关时尚体育内容的教材满足教学内容更新的要求。体育课堂的气氛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它与课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5]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和练习手段,才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学生的喜爱和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气氛活跃的根本所在。

四、总结

(一)“时尚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时尚体育”不仅可以满足正常学生的体育需求,还有许多项目可以满足体质较弱和有慢性疾病的学生需求,例如瑜伽、健身操等。调查的8所院校全部都开设有保健班的课程,其中就有许多“时尚体育”的项目。8所院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体质学生的体育需求,“时尚体育”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时尚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在我国高校推行“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进行的体育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由于之前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匮乏,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时尚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体育教学本身的需要,符合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

(三)“时尚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得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原来高校很少有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现在网球场在高校中已经非常普及了,有的学校还有高尔夫球场和室内游泳馆等等。如何在学校体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使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能适应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做法,将有限的经费集中起来重点投向某些场地建设,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显示:不满意学校网球场地的占,33%,不满意羽毛球场地的占28%,不满意游泳场馆的占21%,其它体育设施占18%。提示领导层注意目前高校急切要解决的是网球、羽毛球、游泳体育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4.5.

[2]体总网:时尚运动与全民健身研讨会报道,2003年12月23日,http://.cn

[3]虞蓉丽.高校体育教学与时尚体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

[4]谭华,夏万峰.高校开展时尚体育的研究[j].大家.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