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房地产市场;国际热钱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75-02
1 人民币升值问题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1.1 人民币升值问题
自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和流通货币国其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过万亿,加之近来发生的次贷和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贬值趋势依然会持续下去;另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给国内经济运行造成承重压力。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伴随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人民币投放的增多给国内造成了较为承重的通胀,2007年全年CPI上涨4.8% ,2008年三月涨幅CPI高达8.3%。尽管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依然未能止住通胀高企的状况。因此,通过人民币再度适当的升值来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速可能是是缓解当前通胀的一种途径。
1.2 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据中国房地产协会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由于流动性过剩、土地购买价格和开发建设成本上涨较快、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和房地产投资性比例提高及住房有效供应不足等原因,全国商品房价格普遍加速上扬。1至4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还在5%至6%之间徘徊,进入5月,涨幅升到6%以上,6月涨幅突破7%,8月上涨8.2%,10月上涨9.5%,11和12月连续两个月涨幅高达10.5%。虽然局部地区房价在年底出现一定的回调和振荡,房价环比涨幅开始下降,但整体上仍在高位运行。从房价收入比来看,目前国际上公认发展中国家的“合理的住房价格”的“房价收入比”为3至6倍,据统计,我国2007年房价收入比的平均水平高达7.7.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可以肯定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的形成绝非单纯满足自主性需求的结果。其中,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通胀压力、负利率和人民币升值导致外资投机性需求可能是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影响
2.1 人民币升值对各决策主体的影响
2.1.1 对需求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是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人民币升值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决策主体产生重要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真实需求,包括自主型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另一类是虚拟性需求,即投机性需求。其一,从自住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城镇居民住房结构的升级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加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带动国内一般消费品价格的走低,人民的实际收入增加,用于购房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入效应导致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增加。其二,从投资性需求的角度来看,面对通货膨胀的威胁和负利率的压力,储蓄者将房屋作为一种货币保值增值的手段。其三,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性需求可能是推高住房价格的主要因素。资本具有天生的逐利性,与投资性需求看重房地产市场的成长不同,投机只是一种短期的买卖差价的套利行为。目前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强烈下,使得大量热钱通过直接投资项目下和贸易项目下的各种合法和非法渠道进入境内并转化为人民币资产,并预期可以获得很大的升值和获利空间。
2.1.2 对供给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增加开放商的土地储备价值,在建工程和存货价值也会增加;币值上升也会降低房地产行业建筑材料、住宅设备进口价格,降低开发商的建设成本。人民币升值增强了国外资本进入房地产领域的信心,国外资本不仅直接购买物业,同时也直接加大了于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合作力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来源。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甚至进行直接投资,如凯德置业(中国)自1994年进入国内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市场,目前在华投资总规模已达120多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尽管面临调控压力,但投资回报率仍然高达30%,因此,房地产开发仍然是资金追逐的投资“乐土”。
2.2 人民币升值效应对房市的作用渠道分析
2.2.1 预期效应
国际热钱之所以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豪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所致。当一个国家的币值升值时,在升值前如把外币换成本币,一旦本币升值,投资者将本币兑换成外币就能获得与本币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这促使投资者追逐该国或者地区的资产,而最有吸引力的就是股票和房地产,因为投资者不仅能够从人民币增值中收益,而且能够获得股票和房地产本身增值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尽管自2005年汇改至2007年底,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为12%,但这样的升值幅度并未达到国际热钱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来看,台湾地区自1985年以来,新台币持续升值,同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大批热钱流入台湾套汇,致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大量热钱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疯狂暴涨。1985年1美元兑40.6新台币,到1992年达到1:24.52,七年内升值比例达到70%。从日本的情况来看,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迅速升值,从1美元兑换240美元迅速下跌到1986年的160,之后日本政府实施了错误的货币政策使得大量的超额货币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泡沫。我国自2005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同步大幅上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泡沫,应该说和国际热钱的涌入有很大关系。
从货币的资本化率理论来看,在其他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货币资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当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实现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升值幅度时,在短期内会有大量的国际热钱涌入房地产市场。目前人民币升值已经达到了15%,但是和国外金融机构预计的25%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依然给热钱一个稳定的升值预期并且这种预期在缓慢升值的条件下还将被强化。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并以发展中国家的物价为基准,人民币的理论汇率值甚至达到一美元兑换5.63元(关世雄,2003)。进入2008年以来,截止4月9日,人民币元/美元=7.0025(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即将进入“6”时代,从房地产市场的来看,在2007年10月以来股市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大量的热钱依然会囤积在房地产市场并导致房地产价格继续居高不下。
2.2.2 通胀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高,货币环境宽松、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至2007年以来,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但是国内的流动性依然未能缓解,使得通货膨胀高企,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热钱的涌入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之下,人们为了避免通胀的损失,会倾向于抛出货币,转而投向保值增值能力较强的资产,使得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资产使得房地产泡沫的发生。
3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房地产市场调控对策
房价两年来出现了比较快速的上涨,泡沫逐渐累积,已经远远高于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住房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房地产市场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定住房价格,调控房地产市场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3.1 稳定人民币继续升值预期
自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至今,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5%。可以说升值速度是比较快的,这给国际热钱一个强烈的预期使得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套利。在人民币进入“6”时代之后,我们一定要加强汇率的监管,在尊重市场的同时继续采取增加汇率弹性、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等必要的措施进一步拉长人民币升值的时间,以此增大国际资本的机会成本,使得热钱进入国内的速度得以减缓。
3.2 严格税收和信贷政策
目前住房价格的上涨主要是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拉动所致,因此要合理的调控市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方面的结构性的调整。可以综合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遏制投机性炒房,从严控制投资性购房,对中小户型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继续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比如信贷方面可以实施的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不同户型采取不同的首付比例,对大户型增加首付比例,对中小户型相应减少首付比例。这种差别化的政策,既可抑制市场上不正常的过热购房需求,同时又可充分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正当购房需求。税收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契税,开征房地产物业税和空置税等。当然在实施这些政策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各主体的影响,如果过于严厉可能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和金融风险的发生。
3.3 加强对外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目前外资在房地产市场是较为自由的,有着宽松的投资环境。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其一,可以设定外资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额度,这样可以限制外资流入的速度和规模。其二,规定投资利润汇出的最短年限。这样一来降低了外资的流动性,加大了投机成本,有助于加强对国际资金的流出控制。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尤为重要,目前房价的虚高主要是巨大的流动性所致,如果外资可以随意进出我国所造成的结果是无法想象的。若外资大规模的集体撤离,被巨大的流动性推高的住房需求曲线有可能急剧下移,依靠政策维持的高房价将不可避免的坠落。对于被房地产绑架的中国经济而言,若忽视热钱的监管和控制可能将难以避免的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甚至是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刘彬.人民币升值与房价[J].金融经济,2007.
[2]董化伟.人民币升值对商品住宅影响分析[J].中国物价,2007.
[3]吕彬彬.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影响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
[4]马瑞瑞.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分析[J].产业经济,2007.
[5]朱连心.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北方经贸,2007.
[6]廖晚霞.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及策略[J].经济管理,2007.
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纺织业; 夕阳产业; 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0202
1引言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解决社会就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一方面,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原料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纺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未得到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很多纺织企业生存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和贸易摩擦更加突出,由于经济下行条件下终端市场对消费品提价的承受空间更小,预计行业出口和效益增速下降幅度将更为明显,纺织行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趋紧的外部环境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纺织企业加快调整。
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其所提供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上述三点特征是识别和判断某一产业是否衰退的主要尺度。
2文献回顾
郭先登认为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标准战略”,纺织服装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就要把握住标准化进程,坚定地实施标准战略。姜延书与张倩倩利用灰色理论研究了纺织业与信息业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不高。邹小芳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给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机制和措施。徐文娜、郭衍明研究了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梁日杰认为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商机,并非所谓“夕阳产业”。
3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些年这种比较优势的强度正逐年下降。
然而,纺织业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出口。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正发展为集纺织生产与消费一体的大国,国内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为纺织业创造了机遇。从绝对量来说,纺织业的产量和资产总额在不断增长;从相对意义上说,除2008和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占GDP比重和纺织业的增长率下降外,自2000年来两者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所以纺织业并不符合夕阳产业的定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
在纺织工业被赋予高科技、新材料的概念后,纺织工业不仅一举摘下了夕阳工业的帽子,还一跃成为朝阳工业,且较之以往更加具有成长及想象空间。新的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绿色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服务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规模化协同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个性化制造更能体现出品牌、色彩、文化的艺术性,是科技与品质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差异化发展是提高企业附加值的具体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的方向。
虽然纺织产业一直在发展,但在金融危机中我国纺织业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1)在行业经济规模效益明显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规模整体偏小;(2)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核心生产技术缺失,目前我国高端纺织机械多依赖进口,国内仿制产品与引进设备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3)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改变以成本导向和价格竞争为主的模式,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边延伸,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靠服务、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根据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提高该行业竞争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品牌战略为先导,构建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指系统性的领先竞争优势,如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方面的组合形成的比较优势。(2)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程度。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3)以技术研发为依托,构建技术竞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竞争更加体现在生产技术创新、面料品种创新等一些科技因素方面的竞争。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应用于产品生产,进而获取高额差异利润,是纺织业进步的重要保证。(4)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纺织业科技和管理后备人才。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我国纺织业现在陷入困境,并不意味着纺织业是夕阳产业,而是促进纺织业进行行业重组的重要机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纺织业要保证棉花等原料的供应,缩小价格波动,加大供应链各环节的研发力度,建立品牌优势,这些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企业,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加快纺织产业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构筑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纺织产业链,吸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纺织业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先登.关于纺织业实施标准战略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01).
[2] 姜延书,张倩倩.基于灰色理论的纺织业与信息业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6).
[3] 邹小芳.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4] 徐文娜,郭衍明.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集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2011,(22).
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3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post-financial crisis perio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peration and innovativeness of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ajor upgrading fields, main tasks and proposals, and therefore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to help Zhejiang textile industry get out of trouble and proceed upgrading.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一度使浙江省大量纺织企业陷入困境,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外市场逐步回暖,浙江纺织业在后危机时期如何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浙江纺织业面临的新形势
1.纺织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2009年以来,由于棉花、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波动,带动纺织原材料价格上涨,棉花现货价格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路飙升,从每吨约1.8万元暴涨到2011年初3.5万元的历史高位,涨幅约90%。但是从2011年 2 月起,棉花价格就一路下跌,直至目前的跌破收储价,跌幅超过40%,而且还有不断下跌的趋势。棉价大起大落,给纺织业带来灾难性打击。2011年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忙于储存棉花、棉纱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而目前大量棉花存货却为他们带来巨幅亏损,很多中小企业破产、关停。
2. 劳动力价格持续攀升
2010年我国纺织业劳动力的薪酬福利涨幅普遍在10%以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工资涨幅高达20%。与低要素成本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浙江省纺织业正在慢慢丧失成本优势。据有关资料,绍兴县纺织业在岗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是浙江所有县市中最高的,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高于印度、越南等纺织出口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使部分欧美订单转向周边国家。同时,预期未来数年内人民币对美元仍将延续持续升值之势,使得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丧失。
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全球经济在未来仍处于缓慢复苏和不确定性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失业率维持高位,本国过剩产能亟待消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加速抬头,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通过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构筑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金融危机以来,全球40%以上反倾销和70%反倾销调查针对中国,对中国产品出口设置较大障碍。
4. 节能减排的压力前所未有
我国允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 4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纳入国家和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成为经济发展硬约束。今后几年,我国将对污染排放和能源单位消耗水平进行更严格的调控。2010年浙江印染布产量348亿m,占全国58%,而同期全国产量第二位的江苏仅生产62亿m。国家下达近 3 年浙江省必须淘汰的落后产能为印染41.5亿m、化纤85万t,浙江纺织企业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5. 产能结构性过剩日趋严重
2000年以来,浙江省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年增幅平均达10%以上,出口增幅也比较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纺织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不增反降。这主要是由产能结构性过剩所致。浙江省纺织业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实质转变,产品同质性严重,过多的中小纺织企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差别化率不高。
二、浙江纺织业运行与创新现状分析
1. 运行现状分析
近几年,浙江省把纺织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产业之一,主动应对经济形势复杂变化,纺织业在调整中上升,总体保持增长,产业规模继续在国内位居前列。浙江省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利润均实现稳步增长,列全国第一位、第三位、第三位,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1.28、1.60和2.03倍(表 1)。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浙江省纺织业亏损企业数在2008年大幅增加,但随后 2 年有所回落;出货值也在小幅回落后创出新高,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印染面料、丝绸等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占全国的54%、40%,成为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较快,成为行业内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 浙江省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发展情况 亿元
企业数(家) 其中:亏损
企业数(家) 工业
总产值 出口
交货值 利润总额
2010年 9 215 833 5 574.66 1 539.15 268.74
2009年 8 743 1126 4 691.54 1 282.16 182.64
2008年 8 613 1427 4 482.06 1 373.02 149.07
2007年 7 842 783 4 190.08 - 162.97
2006年 7 212 733 3 473.57 - 132.16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浙江统计年鉴整理。
2. 创新现状分析
(1)创新投入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近几年来,浙江纺织业R&D投入大幅增长,2010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达26.15亿元,比2006年增长16.0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6.8%;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2010年略有回落,但总体而言稳步提升,年均提高0.045个百分点(图 1)。2006 ― 2010年,科研人才队伍逐步壮大,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年均增幅达16.8%(图 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办科技机构数年均增长率达8.2%(图 3)。
(2)创新产出水平出现波动,暂未摆脱危机影响
尽管新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图 4),但反映企业创新意识与热情的专利申请量,及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和能力的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波动。2009年开始,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数大幅回落,发明专利申请数也出现回落,有效发明专利数2009年大幅下降,2010年还不足2008年的1/3(图 5)。
(3)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纺织业增长方式仍以扩产能、过多依赖资源环境的消耗为特征,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完全建立。浙江省一些产品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近几年浙江省纺织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综合能耗水平逐步下降,纺织业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单耗从2006年的0.3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20吨标准煤/万元,年均降幅为11.8%(图 6)。
总体而言,浙江纺织业尽管在规模上稳步增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仍未摆脱粗型发展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行业内技术创新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缺乏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的联动研发,主要产品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多数中小企业“低价跑量”经营,生产的产品大多档次较低,同质性严重,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的发展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缺乏行业话语权;过多依赖资源、环境的消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完全建立。
三、浙江纺织业技术升级的路径选择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浙江省纺织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和考验,整个产业亟待技术升级。浙江省应选择重点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明确提升重点领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任务,为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打好扎实的技术基础。
1. 重点领域
(1)纱线和纺织面料。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提高“三无一精”的比重;继续扩大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紧密纺纱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喷气纺纱机、细络联合机和高性能无梭织机的应用。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提高棉、毛、麻等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加强高新技术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以发展化纤仿真面料,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为重点,大力推进纤维、纱线、织造及印染后整理的技术进步联动,突破印染后整理的薄弱环节,提高面料的质量档次,培育一批为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配套的高档面料生产企业。
(2)丝绸。以丝绸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和丝绸行业两化融合为重点,推进丝绸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高丝绸产品的色牢度和抗皱免烫性,改善丝绸产品的服用性能,提升丝绸产品档次。继续向丝绸行业“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强创意设计,完善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品牌,把产业推向新高度。扩大丝绸在家用纺织品及其它领域,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巩固和提升浙江省“丝绸之府”的地位,创建丝绸传统行业新优势。
(3)印染。广泛实行清洁生产,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强化环境保护。加快新型染色、印花、多功能后整理、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新技术在印染行业的推广应用。发展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技术,推广气流染色、数码印花、生态印染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加强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4)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加大非织造、经编和立体成型编织、功能后整理、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推进土工合成材料、医疗卫生材料、耐高温过滤材料、高档合成革及服装衬布、安全防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加大产业用纺织品在新能源、建筑交通、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医药化工、汽车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2. 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更加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在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产业用纺织品、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着力突破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鼓励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设计中心、创意中心,在深入研究消费需求的同时,与世界时尚潮流接轨,提升自主品牌内涵。鼓励丝绸、家纺行业重点优势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联合、虚拟经营等方式,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纺织行业主导产品附加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或入股海外品牌,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
(3)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实施节能减排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两化”融合促进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加强资源再生循环及利用,鼓励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纺织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推进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设备。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结合浙江省纺织行业发展实际,引导纺织企业按照国家《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建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促进整个产业转型发展。
加强财政政策支持。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优先支持新型纺织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及纺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纺织企业在海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投融资券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加强产业、信贷政策对接,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转型升级方向的纺织企业与项目的贷款。落实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2.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为纺织业造就一支懂经营、擅管理、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领军人才队伍。鼓励纺织企业主动对接大院名校,利用其学科、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人才的培养提供外部支撑。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校采取联合办学、开设分校等方式,建立定向、定单式培养机制,围绕纺织业发展需求开展各类技能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完善人才培养与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期权、股权奖励人才。
3. 加强纺织原料保障
引导企业抓住国家实施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发挥浙江省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到中西部建立棉花、蚕茧、亚麻、羊绒等纺织原料和初加工基地,提高浙江省纺织业的原料保障能力。
4.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积极吸收企业会员入会,着力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协会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带头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组织成员企业开展协作交流,就产业新趋势、新技术等方面开展探讨,促进中小纺织企业提升和发展。鼓励纺织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行业研究、规划和管理咨询服务,组织行业调研,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困难。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或委托下,协助做好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等工作。引导中小企业落实产业规划,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勇良,杜平. 推进纺织业资本多元拓展与转型升级的思路研究 [EB/
OL]. drri.省略.
[2]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江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
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 纺织品 人民币升值 南通 纺织服装
回顾2007年南通纺织品的出口状况,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而振奋。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南通地区出口纺织品6015批、1.04万米,货值1.3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5.0%、28.6%和26.0%。但随着人民币当前和今后的不断升值,必将使南通纺织品出口面临严峻考验。到2008年初南通纺织产品的出口增幅明显下降。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南通纺织行业人士开始关注由此带来的影响。
一、南通纺织业现状
南通的纺织业发展由来已久差不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今南通更是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纺织工业的销售占全国纺织工业销售的3.5%左右,纺织业已成为南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经济支柱产业。据统计,南通有出口企业650多家,共10大类100多个具体纺织品种类出口,产品已走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当中纺织服装出口量最大。2002年,纺织服装出口达11.67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额的46%;2003年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出口创汇14.44美元,占全部出口总额的43.96%;其中服装出口就达到9.9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9%;2004年纺织品出口创汇18.94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43.6%;2005年纺织品出品22.32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43%。2006年纺织品出口24.5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2.8%。可见南通的纺织业是南通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成败对南通的国际贸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在南通纺织业繁荣发展的水面之下,也存在着严峻的总问题。近来物价指数的上涨导致纺织原料价格上涨、纺织工价提升、纺织设备维护成本上扬、运输等成本也不断上涨;特别是近来国家对出口退税的调整使得纺织业的总体利润下滑。在南通,纺织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南通的纺织出口中小企业众多,它们的利润水平基本上是出口商品中最低的。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首先是加工贸易为主,自主生产出口为辅。加工贸易只能收取工缴费,而没有附加经济价值,难以提高企业产能和技术,更不能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这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年出口额多在200万美元以下,有时为了争夺订单许多企业相互压价,使得本来就狭小的利润空间更加窄。
其次是市场开拓能力薄弱,出口方式简单低级。受观念、资金、地域、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南通纺织业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从国内或国外的外贸中间商接单,而缺乏主动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和胆识,很多企业一旦失去中间商就陷入经营困境。
最后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纺织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距离,就是与国内的苏南和浙江及山东相比也相距较大。以棉纺织业为例,发达国家清梳联合机占有率达50%以上,江苏为30%,而南通不足20%;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机占有率为90%以上,江苏为33%,而南通仅为20%。装备水平造成产能和生产效率低下,甚至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越性。自主创新能力低,在国际国内买方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除了南通的萝莱家纺,基本上还没有一个有特色的品牌,对新技术、新理念接受慢,把握市场机会能力慢反应不快,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人民币升值对南通纺织业的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给国内出口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成本导向型产品受到的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而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成本导向的出口,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其受到的影响是很多的。南通作为全国的纺织基地之一,而其纺织品的出口也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国也占一席之地。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南通的纺织业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具体表现为:
1.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纺织业产品出口价格相对提高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纺织业产品出口价格相对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降低了出口纺织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优势,南通的纺织出口企业正在经受着这样的冲击;同时纺织业出口还会受到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也就是所谓的汇兑损失。举个例子,如果原来100元出口的商品,当汇率上升5%后,其在国外的价格就相应上升5%,这对纺织业产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将有较明显的影响,因为价格相对提高了;但如果保持外币表示的价格不变,那么出口利润就得相应减少。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人民币升值1%,纺织行业利润将减少2%,2006年南通的纺织品出口额约为24.58亿美元,如果按照利润率为5%来算,当人民币升值1%,那么南通纺织业出口利润损失就会越过亿元了。而人民币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就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将一直保持,其稳定期也难以估算和预期。可见人民币升值给南通纺织业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且纺织业作为南通的主打出口行业,这对南通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和压力。
2.人民币升值导致纺织业外贸资转移
南通作为最早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市场,其吸引外资的力度很大,在南通经济中也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外资中,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纺织项目的投资上,这些纺织在中国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而这当中,尤以纺织工业吸引的外资的规模和金额最大。仅日本就有150多家纺织企业在南通兴业,如著名的东丽、帝人等日本公司在南通投资都是过百亿人民币。这些外资纺织企业都是用美元标价原料而用人民币支付当地职工工资和当地费用的,工资及费用占成本的比例很大(纺织业都是劳动密集型)随着人民币的增值,南通的外资企业生产成本必然加重;另外,外资企业的产品一般都出口,人民币的升值必将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从而与外商当时投资利用中国低价劳动力形成的出口低价商品的初衷相背,进而增加出口压力。这些都将使得外资纺织企业面临利润减少,而可能转移投资到成本更低的如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来规避风险。可见,人民币的升值必将降低外资纺织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如是人民币值进一步上升,很难预计会有多少外贸会发生转移。
3.人民币升值还将导致国内纺织企业竞争
在外销产品国外市场压力不断加大时,不少出口型企业会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来求得生存和发展。2005年开始,南通很多纺织企业迫于人民币升值的形势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这必将使国内的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到2007年南通有70%的纺织生产企业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和产品销售,而这此企业大都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而国内市场的纺织品早已处于饱和状态,如果原来重点出口纺织品的企业转而加入国内纺织品市场,这必然会造成国内企业间的纺织产品恶性竞争,而价格战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而价格的竞争必将榨尽参与企业的利润。由此可见,对于南通的纺织业来说,今后的国内纺织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种现象和趋势还会进一步恶化。
4.影响行业就业情况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南通的纺织企业吸收了南通及周边的大量的劳动力。这为南通的就业减少了很多压力。而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会使纺织业出口成本越来越高,出口价格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必然使部分利润小、经营管理不当的中小企业面临经营的困境,不得不大量裁减用工,从而使部分工人下岗别求职位。另一方面,纺织业要能应付人民币升值就不得不进行管理革新、技术改造,而新技术和新管理经验的改造与推广,必然能带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以降低成本应付人民币升值。但是这又会使得纺织业对纺织职工的需求减少,从而对就业的前景产生重要影响。据南通政府部门统计,南通有近三成的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和管理的革新,引进新的效率更快,更节省成本的先进的纺织机台。而这正让一些企业在计划载减员工。
三、南通纺织业应对的措施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存在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南通纺织业的企业不能轻易退缩,要迎难而上。多方共同出力,共同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法,以此来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求将来更好地发展。
1.积极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币升值的最直接影响也就是在收汇时由于币值增加而导致的收汇损失。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这种状态,以使影响和损失低到最低。首先,要保证及时结汇,减少结汇时间夸度,这就要求我们订立外贸合同时,注重结算方式的合理应用,尽量多选择即期付汇方式,以减少结汇的时间跨度;其次,注重与外商进行价格谈判,把今后人民币升值后提升的成本通过协商提高产品价格消化之或争取与外商共同分担或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担;再次,建立外汇收汇台账,及时催收货款,减少汇率损失,因为收汇时间越长,其导致的外汇结算损失将会更大;接下来,要注意能过合理贸易操作来分解风险,如采取低风险的贸易方式、灵活多变的结算方式、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来分散外贸风险;最后,对于新合同必须考虑汇率变动因素,通过增设附加条款来回避和降低汇率风险以及引进或培养国际金融及外贸专业人才。
2.积极实施出口扩张战略
南通的纺织业发展离不开向国外扩张市,因为国内纺织品市场趋于饱和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南通纺织品出口量很大,但市场相对很集中,而日本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不利于纺织品出口风险的防范,特别有专家指出当前日本和美国出现经济衰退。而作为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导向型的纺织品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市场对南通纺织业来说还大都是未开发的或开发初期的市场。资料显示,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对南通的中低档产品有很高的需求量,相信只要合理开发,南通纺织业一定能占领这些海外市场。为此,南通纺织业企业除了要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创设产品品牌开拓和维护日本、欧美市场外,还应大力拓展其他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努力保持传统的日美市场的基本上,要力争开发新市,以此来取出口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
3.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南通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大都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经别人做贴牌、定牌生产。而这类产品除了正常利润外没有经济附加值,而大量的利润被客户所得,这样使得相应的生产企业不仅不能创立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而且由于在利润空上很少有回转的余地,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将处于很艰难的境地。而当前,欧美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正风头正劲,所以纺织品以低价位和高数量来竞争只会给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提供有力借口。而品牌、高附加值、高科技对是今后纺织服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增加纺织品经济附加值的最有力的方法。品牌纺织品的出口价格往往是加工生产的无牌产品的几倍到几十倍,可以发展自主品牌不仅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能使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据研究,国内企业只有当年利润越过2000万元时,才具备创立自主品牌和自我设计能力的资金基础,所以南通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应加强自主研究开发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在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创立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加快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质量和品牌竞争转变。此外,中小纺织企业可以考虑走创特色之路,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档次,在不断细分的纺织品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政府应给予纺织业适当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是南通纺织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可以给出这样的支持:组织培训纺织企业和纺织品进出口相关人员参加出口关税、汇率知识和实务知识的专题培训班,总结一些企业在规避设限和汇率风险上的成功给验并加以推广;加强自律,通过牵头组织进出口商会、协会等组织,促进纺织行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避免无序竞争,集约利用资源;加强服务,在当前纺织行业非常时期,政府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支持力度上不减,优质服务上加码,多听取纺织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纺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战略,促进纺织企业实现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的飞速发展,选择确定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品牌,集中力量重点培养,争取培育出一批南通纺织品牌,积极应对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复杂环境中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黄先海:纺织产业升级的特征及启示[M].中国工业经济,1998(7):30~33
[2]刘 强:南通纺织工业的战略抉择[D].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2000
[3]南通海关数据(2005到2007的部分数据)
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字:纺织业;税收政策;税收负担;增值税
一、引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紧紧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优势,为我国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成绩与国内稳定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国内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用纺织品的消费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推动了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另外,行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优化也是重要的推动力。而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国家政策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政策支持为纺织工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及时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高了纺织工业的信心,为纺织工业摆脱危机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因素中税收政策最值得我们关注,而与税收政策紧密相关的是纺织行业税收负担情况,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行业在危机下的生存能力,因而本文对纺织行业税收负担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时效性。
二、纺织行业的税收负担实证研究
(一)衡量纺织行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的指标体系
胥佚萱(2010)提出,要了解企业税收负担,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入手:
首先是名义税率(Nominal Tax Rate),也称法定税率(Statutory Tax Rate,简称STR)。通过名义税率可以了解一国或经济体内部企业税收负担的大致状况,在进行税负的跨区域比较时,通过名义税率可以对税负的总体分布有一个概括了解。名义税率通常是进行税收政策评价或税负比较的第一步。税收优惠、投资抵免、经营亏损的跨期抵免和企业避税行为的存在使法定税率与实际税率(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与利润总额之比)不一定完全一致。
其次是宏观税负,一般以税收占GDP的比例(Tax-to-GDP Ratio)来度量,主要用于宏观经济分析,评价不同国家或经济体的总体税收负担。由于宏观税负包含了非企业部门的税收收入,很难直接由此得到关于企业税负的准确信息,因此,宏观税负的研究主要用于对整个经济体的税收制度安排的评价。
第三类是实际税率(Effective Tax Rate,简称ETR),由于存在不同形式的对法定税率或税基的税收优惠措施,名义税率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实际负担的税收比例,基于模型或实际数据计算的实际税率广泛应用于税收负担的比较及税收政策评价。[1]
对于增值税而言,纺织行业增值税名义税率为17%,其实际税率本文拟采用工业总产值税收负担率,即增值税收入与工业总产值之比进行衡量,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和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因此建立的指标衡量公式为:
增值税实际税负率=增值税 / 工业总产值
(二)增值税税收负担分析
1.纺织行业增值税实际平均税负率变化情况
表 1 纺织业增值税实际税负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0》、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所得
表 2全国工业平均实际税负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0》、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所得
从表1和表2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纺织行业平均实际税负率大约为2.5%,各年波动幅度不大。表2显示的是全国各行业增值税的平均税负率为3.44%,由此可见,纺织行业增值税税负率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另外,其他文献资料显示,如任泰运(2010)指出天然气行业实际税负5%左右,水电行业实际税负14%,[2]董永祥(2009)指出我国煤炭行业增值税综合实际税率约7%,[3]李国平、张海莹(2010)指出采矿业2004~2008年增值税税负率为7.40%~8.1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为5.52%~6.14%,制造业增值税实际税率为2.80%~3.07%。[4]由此可知,纺织行业增值税税负在各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2)纺织业整个发展周期内增值税税负变化平稳,但2008年相对而言出现了较大幅度税负率提高,这主要应该考虑当时的经济背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外产品需求萎缩,而出口占业务量很大比重的纺织业受到冲击比较大,出口销售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出口退税额,更多的销售业务转向国内,增加增值税销项税额,因而导致2008年增值税税负增加。
2.纺织业增值税税负在各省的差异分析
笔者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中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和应交增值税数据,根据增值税实际税负率=增值税 / 工业总产值公式,计算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9年增值税税收负担情况,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展示,只能作简要概括总结:全国各省增值税税负率在0.86%-4.61%区间波动,其中大部分省份,例如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税负率接近3%。
根据对2009年纺织业增值税税负各省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各地区中增值税税负率较高的省份依次为:贵州4.61%、新疆4.27%、北京4.04%、黑龙江3.51%、海南3.26%、河南3.05%,这些省份增值税税负率均高于3%(我国税法规定,属于一般纳税人的软件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对于超过部分享受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说明3%是衡量行业增值税税负的一个临界点)。[5]对于这些省份增值税税负偏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为新疆、贵州等西部偏远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差,交通不便,在产品成本中交通运输费用占很大比重,而增值税进项税额税额抵扣中运输费用按7%抵扣,抵扣额减少使得这些地区增值税税负较高;第二类是北京、河南、等传统大型纺织业工业基地,这些地区生产量大,销项税额较大,因而纳税基数较大,另外,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税收稽查、监督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税收筹划空间较小,因而税款征收效率较高;第三类是黑龙江、海南等地,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黑龙江等地纺织业工业总产值较小,而增值税税负具有地区转嫁功能,在完整的产业链上,越是上游行业可能增值额较小,税负较轻,而重工业基地成为轻工业产品的最终消费地,处于供应链的终端,因而增值税税负较高。
(2)宁夏、青海、吉林、甘肃、内蒙古、山西等省份增值税税负率较低,分别为0.86%、0.90%、1.22%、1.61%、1.78%、1.81%,这些省份增值税税负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观察数据可以发现,这些地区纺织业总产值和应交增值税额绝对值都很低,从地域上来说大部分是西北、东北等经济欠发达省份,这些地区企业一般从事纺织品初加工业,处于供应链的上游,利润率较低、产品增值额较低,因而增值税额较少,税负率较低。
(3)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浙皖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湘鄂赣地区,以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以青岛、济南为中心的山东地区,这四个达纺织业区包含的省份增值税税负率接近全国平均税负率。主要是这些地区产值占全国比重很大,几乎可以代表全国平均水平。有数据显示,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长三角纺织工业区,泛珠三角纺织工业区,环渤海纺织工业区,其中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地区,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和国研网数据库的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笔者对纺织行业增值税税负率与全国工业平均增值税税负率,以及各省纺织行业增值税税负率进行比较,得出主要结论:一是纺织行业增值税税负率较低,并且低于全国工业平均税负率水平,但是各地区税负率不均衡,部分交通不便地区税负率偏高;二是增值税税负率较低的一般是国家政策倾斜、重点扶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文章前面所提到的政策支持对我国纺织业“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胥佚萱.企业不同税收负担计量指标的评价与未来研究方向刍议.现代财经,2010,30(9):87-93.
[2] 任泰运.水电行业增值税税负问题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92-94.
[3] 董永祥.煤炭企业增值税税负分析.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6):93-94.
[4] 李国平,张海莹.我国采矿行业税收负担水平研究.税务研究,2010(7):48-51.
纺织业行业研究范文6
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业中,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棉纺织技术,生产产品单一,生产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比较低,不利于现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生活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我国的棉纺织业必须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革。结合当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存在不足。
1.我国的棉纺织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规模很大,尤其是纺织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例如在使用的棉纺纱锭中,有将近一半都是比较落后的纺织设备,大部分还是传统的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在很多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对于一些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实用不够广泛,并且转杯纺水平不高,比较精细的技术还处于研发的阶段,一些具有高档水准的棉纺织工艺还不能大规模的生产,例如无结纱、精梳纱等。我国棉纺织技术相对比较低,影响到了棉纺织业生产质量和水平。
2.棉纺织技术加工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新要求
经过对我国的棉纺织技术进行研究,化纤纺织产品已经占据了我国纺织工业大部分的加工量,但是我国的化纤差别很低,且功能性的纤维生产量比较小,高性能的纤维还需要进行进口,而当代社会对棉纺织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绿色纤维的生产,我国的绿色纤维还处于研发的阶段,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现代棉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向
1.现代棉纺织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棉纺织技术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20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国际棉纺织生产的实验,梳理机被运用到了棉纺织生产当中,为棉纺织企业的开清棉和梳棉工序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国际的棉纺织技术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特征,运用电、机器、液压等进行传感技术和变频调整,使得棉纺织技术朝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用清梳联单机,利用压力传感、信号转换、计算机处理以及计算机综合监控等技术来确保生产全流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棉纺织的总流程处于连续、同步以及平稳的状态,将输出棉的条长片段、短片段以及超长片段的均匀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此外运用异性纤维在线自动检测清除装置设备来进行异性纤维大小和位置的判断,利用彩色数码摄像技术完成清除过程,使得异性纤维能够通过高速气流进行排放。自动落纱机、自动络筒机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棉纺织工业的生产,并且不断地完善空气捻接技术,推动了细络联技术的运用,因为在棉纺织工业中,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比较大,而且员工的工作量也很大,必须将生产工序进行直接的连接,确保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和生产成本,解决纺纱速度和细沙卷装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提升了环锭细纱机的锭速。无梭织机的出现是机电达到了一体化的水平,有效地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使得产品的质量和种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无梭织机可以通过剑杆、喷水、喷气以及片梭等四种状态的物种运动与辅助运动相结合,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各方面的自动化操作。
2.在现代棉纺织技术中运用到更多的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过不断地完善,被广泛的应用于棉纺织生产中。在当代社会的棉纺织技术中,转杯纱纺技术是当今比较新型化的棉纺织技术。转杯纱纺机实现了全自动化,利用自动接头、自动落纱、自动输送筒管等功能使得纺杯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转杯纺纱机的全自动接头装置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升了接头运作的质量和水平。喷气纺也是棉纺织技术中的一种新型化的纺纱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劳动力,产品耐磨,毛羽少,但是其产品的强力不够,并且手感上有欠缺。可以进行纯棉纱的加工,生产出包芯纱和花色纱,有效地提升了各道生产工序的生产效率。紧密纱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细纱的强力,减少细纱断头,改善产品的手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新型无梭织机的使用缩小了引纬张力,提升了纺织的效率可以进行大批量的棉纺织品生产。
3.棉纺织技术向加工多样化纤维原料的方向发展。化学纤维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日益重要,化学纤维质量品种的开发力度不断地加大,人们对纺织产品的要求不断地提升,使得棉纺织业进行化学纤维原料加工成为必然,而化学纤维原料的加工需要进行不同组分、不同配比的交并、交织和长丝与短纤的包缠、包芯等,需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新型工艺、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棉纺织产品。
三、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1.要不断地更新棉纺织设备
在棉纺织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棉纺织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更要对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确保其进行正常的运行,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利用不同的生产设备来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
2.要保持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性
创新是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进行棉纺织新产品的研发就要发扬创新的精神,不断地研究和开发创新性技术,增强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据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同时还要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对棉纺织业的管理,促进棉纺织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提升棉纺织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棉纺织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自身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才能够提升我国棉纺织行业的生产水平,要引进更多先进的人才,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加大对纺织行业的科研投资,实现独立生产,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棉纺织行业的生产管理机制,提高我国棉纺织工业的整体水平。
4.对棉纺织业的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推行公有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生产模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以及非公有资本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了股份制生产,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完善了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了企业以及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提升了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棉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