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点范文1
本文主要论述了汽轮发电机基础的施工组织与技术。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 汽轮发电机基础 施工组织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汽轮发电机基础作为电厂工程的亮点之一,严格按照清水混凝土的要求进行施工。
1.1施工说明
汽轮发电机基座为整体框架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座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片筏基础,基座平台、基础与相邻平台、基础隔开。汽轮发电机基座分三次施工:基座底板、中间层平台及以下立柱、运转层平台及以下立柱。三段均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大体积混凝土具有结构厚大、配筋密集、混凝土方量多、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汽轮发电机基础施工除了满足普通混凝土施工要求外,关键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差和温升。
1.2汽机基座底板施工
(1)筏板筋绑扎
钢筋绑扎的程序为:定位放线底板下层钢筋绑扎上层钢筋支撑架设置底板上层筋绑扎柱插筋绑扎及固定柱插筋位置检查。
插筋的固定:在筏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柱插筋较易移位,必须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
筏板钢筋绑扎完毕后,在筏板上层筋上放出墙柱位置线,然后进行插筋的绑扎。插筋必须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以确保其在混凝土浇筑时不移位。
(2)筏基模板
模板采用18mm 厚双面聚脂胶合板,均进行CAD 翻样,由木工车间定型制作后运到现场拼装。
(3)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的主要措施有:
1)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整体性要求高,必须连续浇筑一气呵成不致形成施工缝,采用斜面分层浇筑的方法(坡度不大于1/5)。在满足不出现冷缝的条件下,尽可能扩大浇筑范围,有利散热。
2)选择合适的原材料,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降低温度应力;选择合适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掺加粉煤灰;选择大粒径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掺入缓凝减水剂及改善和易性的外加剂,减少水的用量,放慢水化凝结速度;
3)设置测温点进行温度监测,测温点设置用支撑架立杆按排布置测温线。根据现场布置编号,根据不同深度要求进行保护。测温点每处设置三个不同深度的测点,即底面以上500mm,每组间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养护不少于14天,具体做法为:浇筑前,在外侧模板张挂棉毡一道并与外侧模板尽可能的贴紧;浇筑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布一道,其上再覆盖棉毡两道;派专人白天每一小时一次、夜间每三小时一次撒水保湿;并按上述方法做好测温工作。
5)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混凝土二次压实抹光后,再用木刷子拉毛,以消除混凝土干缩、沉降和塑性收缩产生的表面裂缝,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密实度
1.3汽轮机基础上部结构施工
(1)支撑系统:
汽机基座平台及纵横梁、柱均采用钢管扣件式普通脚手架,脚手架搭设成满堂红式,梁底立杆间距为600mm,板底立杆间距为1200mm,步距为1200mm。整个脚手架在底端之上100~300mm处一律遍设纵向和横向扫地杆,并与立杆连接牢固,每个拐角处均加斜拉撑,在直线段外侧每间隔6.0m加一道斜拉撑,在脚手架中部设置剪力撑,斜撑和剪力撑用万能扣件和普通脚手管连接。
(2)模板
在模板接缝处增加木线条,通过合理布置,使混凝土外观达到块材的装饰效果。木线条采用梯形截面,厚度10mm,上口宽度20mm ,下口宽度15mm,用透明单面胶包裹后,用装饰射钉固定在模板上。
模板加固时,框架柱不使用对拉螺栓,梁应尽量避免或少量使用对拉螺栓。对于截面比较小的构件,可通过加大竖檩和围檩,只在构件四周外设对拉螺栓;对于大截面构件必须采用中间对拉时,应合理布置对拉螺栓位置。对拉螺栓采用Ф20圆钢,穿越模板外两端采用对拉螺丝接长,从而避免对拉螺栓给清水混凝土留下痕迹,对拉螺栓两端套专用塑胶堵头,可避免螺栓孔周围漏浆起砂,拆模后,拔出塑胶堵头,抽出对拉螺栓,用水泥砂浆修补碗扣圆孔,水泥砂浆要进行试配,其色泽与混凝土色泽一致。
(3)钢筋工程
基座所用的钢筋须有出厂合格证及复试报告,钢筋的表面洁净无污染、损伤,带有油漆、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4)预埋件、预埋螺栓及套管安装
汽机基座根据图纸设计设有预埋螺栓套管和预埋螺栓,为了保证预埋螺栓的位置准确,采用刚性支架进行固定。
钢梁和钢柱之间采用牛腿连接,施工时先用水平仪对牛腿位置进行定位,牛腿的上平标高为钢梁的底标高,牛腿焊好后安装钢梁,钢梁与牛腿焊接,两道钢梁安装好后焊接桁架连杆,使钢架形成稳定结构。
预埋套管固定:在梁底做木塞固定套管底端,上端固定于面梁上,在面梁上打孔,四面焊四个M10 的顶丝来调整套管的水平位置,位置调整准确后把顶丝点焊住。预埋螺栓固定:面梁安装好后在梁上放线定出螺栓位置,用样冲作好标记,用火焊割出螺栓孔,孔的直径比螺栓直径大10mm,然后安装螺栓。螺栓安装时先用自带螺母临时固定在面梁上,螺栓的具体定位采用顶丝调整、固定板固定的方法,在面梁上螺栓的四面焊四个M10 的顶丝调整螺栓的水平位置,固定板用120×120×3mm 的钢板制作,在板上 “十”字线中心打孔,孔的直径比螺栓直径大1mm,把固定板套在螺栓上压在螺母下面,螺栓调整时先调整标高,标高通过螺栓自带螺母调整,标高调好后再调整水平位置,水平位置先用顶丝调整后用固定板固定,固定板与面梁焊接。螺栓__的标高和水平位置均调整好后,在螺栓下端用∠50×5 角钢做固定架焊接连接来保证螺栓垂直度。固定架按螺栓的排列方向设置,固定架两端设法与钢柱连接,中间用与上端面梁连接以增加固定架的刚度,用水平尺找好螺栓的垂直度后,把螺栓下端与固定架点焊住,为防止砼浇筑时螺栓中间变形,在螺栓中间用双道∠50×5 角钢连接成整体。
(5)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浇筑前必须进行整体验收。整体验收包括:中心线验收、预埋大型螺栓中心线和标高的验收、以及外型尺寸和预留孔洞位置的验收、预埋铁件预埋管水平位置及标高的验收。在进行整体验收时,建筑、汽机、电气、热控及有关部门都必须参加。全部合格后交甲方和监理验收。甲方和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安排浇筑混凝土。
(6)成品保护
混凝土拆模应先退出对拉螺栓的两端扣件再拆模,拆模时,不得碰撞清水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拆模后立即进行养护,柱、边梁用塑料薄膜包裹,边角接槎严密并压实,防止人为及后续施工的污染。
5 结语
汽轮发电机基础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做好测温及控温措施,切实做到使混凝土结构内实外光,达到清水混凝土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启柏 ,温卫宁 ,刘勇 .大型火电厂主厂房结构特点及其施工技术改进[J].电力建设,2003(10).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点范文2
地基基础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首要施工工序,其质量的优劣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因工程所在地域不同,施工场地的地质状况也会随着而改变。这种因素的存在,就会增加工程建设地基施工的难度,也会提高对地基基础施工质量的要求。然而地基基础施工问题并没有在我国的工程建设尤其是建筑工程行业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解决。由此可见,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在我国工程建设中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提高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安全性。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快速发展,给建筑工程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中,经常有地基强度不足,抗压抗震性不强的,沉降不均匀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设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地基基础。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范围,在施工中要注意施工方法的局限性和优缺点,每个工程都要从地基的实际情况、处理要求、技术难度,工程费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地基的处理。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地基的负荷不应超出地基本身的承载能力,避免地基土剪切和稳定性的失衡。其次,在控制好翻地的变形量,把变形量控制在地基可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好因地基引起的上部结构损坏,或因此影响建筑物功能上的使用。最后,要对地基基础做强度和耐久性、刚度的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确保地基能适应高层建筑的结构。
二、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要求也相应越来越高。现代化建筑地基施工也逐渐走向多种地基施工相结合的趋势。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方案需要根据工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形式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起来考虑,才能确保选择技术方式科学有效。
1、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换土垫层
一些土体具有湿润膨胀的特性,承载力小,严重的影响了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强度。为了减少土层的沉降性,提高地基基础的强度,就需要用高强度和高稳定性的材料来替换掉这种软土层。在用符合施工要求的土替换原来的软土的过程中,要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来避免施工过程中土体出现孔洞和缝隙,以保证土体的密度符合承载力的要求。
2、碾压和夯实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地基的强度,需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一些途径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对地基中松软的土进行夯实或碾压。这样的方法能最大化地降低建筑物在竣工后地基产生的沉降量。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这种地基基础的处理技术可以分为振动夯实法和机械碾压法。
3、土壤固结
土层由于土壤的液化性质往往含有一定的水分,影响了土层的承载强度,但是在水分被排除后土层就会自动固结。所以通过排水的方式来排除土层中的水分,不失为一种提高土层承载力,降低沉降量的好办法。这种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由于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在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4、化学方法加固土层
这种处理技术是向土体中加入水泥浆、丙烯酸铵、碱液等能够固化的化学物质,通过这些物质发生化学的反应将土体粘结起来,改善原来土体不符合基础施工要求的性质。比如建筑物需建在膨胀土上时,施工人员可以用石灰来和膨胀土中的亲水矿物质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膨胀土的土质,增强原来膨胀土层的承载力。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化学加固法又分为喷浆法、灌浆法和深层搅拌法。
三、地基基础建设的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在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其质量的优劣受到施工场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的严重制约,为提高工程建设地基施工的质量,施工企业就必须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地基施工建设影响的前提下,利用分析处理的方式得出最佳施工模式。基于此,提高工程地基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技术方面对工程建设基础地基施工进行了分析。
1、工程建设桩基施工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桩基基础施工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与进步。桩基施工技术是地基建设施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基础施工形式,现阶段桩基施工主要分为三种施工技术:浇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及钢桩。
在桩基建设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现浇灌注桩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是因为这种技术具有承载力强、应用范围大、影响环境小等特点,在工程建设的具体施工中现浇灌注桩应用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桩工艺应用的是带有护壁套筒的钻机,在具体工程建设施工中以泥浆护壁,在水下进行混凝土浇灌作业。这种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因桩底虚土及缩颈造成的工程危害。
混凝土预制桩技术与现浇灌注桩技术相比,因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如振动、噪声及挤土效应等,致使混凝土预制桩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应用量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预应力管桩已经逐渐代替了普通的混凝土桩。因钢桩成本投入大,只能用于特殊工程施工中。
2、工程建设地基加固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工程建设方面已经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型地基加固技术转向了多样化技术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采用的地基加固方式为压密固结加固法,这种加固方式主要应用于松软地质。然后进行加筋体复合地基的有效解决,这种方式在各个地质中都能使用,具有普遍性。换填垫层地基加固法,因其自身特点,只能用于小规模工程施工建设中。
3、工程建设深基基础施工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技术越来越趋向成熟,深基基础施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深基坑技术是指通过其侧向支撑由桩墙和内撑组成复合的桩撑体系,这种施工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不仅可以提升地基施工的技术水平,还可能确保地基施工的质量。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基坑;施工;监测
1.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某项目地下总建筑面积约79880m2,该工程位为地下室2层,本工程坑外地坪平均高程为5.50m,不同地段底板、筏板基础垫层底标高分别为-5.15m、-5.90m、-6.50m、-7.20m,坑深分别为10.65m、11.40m、12.00m、12.70m,坑中坑电梯井高差约2.20m。该地下室开挖面积大,基坑深度深,场地地质条件较差,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安全要求高,须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为一级基坑。
1.2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将场地内涉及基坑围护的土层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见表1:
表1工程地质参数表
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②大层及④大层;承压水含水层主要为⑦大层。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60~2.80m(孔隙潜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地区承压水水位一般低于孔隙潜水水位,位于承压含水层(⑦层)顶板以上5~10m。地下水位(孔隙潜水)年变化幅度
1.3基坑周边环境
该基坑工程东面,地下室外墙边距地铁外墙最近距离为3.5m,本工程先地铁施工。南面,地下室外墙边距拟建彩虹大道地下通道最近距离7.0m,距用地红线19m。西面,地下室外墙边距用地红线17m。北面,地下室外墙边距用地红线6m,距附近河流最近距离24m。外为绿地。周边20m以内无地下管线。
2.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2.1支护方案选择
综合场地地理位置、基坑开挖深度、周围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本基坑具有如下特点:①地下室开挖面积大,基坑深度深。②本基坑属于一级基坑。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的重要性系数YO为1.1。③周边环境比较复杂,须有效控制基坑变形。④东侧上部粉土厚14~22m,土质条件较好,西侧上部粉土厚5~14m下部为淤泥质土、软粘性土等,土质条件差。综合开挖深度、场地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情况,根据“安全、经济、方便施工”原则,采用排桩+二道混凝土内支撑支护。坑边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坑内采用自流深井降水,坑外采用集水井+排水沟降排水。局部地段坑内被动区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东侧由于地铁地下连续墙深度达41m,基坑外利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止水帷幕,排桩外侧不施工三轴水泥搅拌桩。其余三侧钻孔灌注桩外施工三轴水泥搅拌桩作止水帷幕。
2.2支护结构设计
2.2.1排桩
东侧采用ϕ900@1200,其余三侧采用ϕ1000@1200,,由于坑底下为厚层状淤泥质土,桩底在淤泥质土中,因此设计桩长较长,桩长27~31m不等(典型剖面见图1)。砼强度为c30。
2.2.2三轴水泥搅拌桩
三轴水泥搅拌桩采用ϕ850@600。止水帷三轴水泥搅拌桩采用全断面套打施工,西侧坑内加固搅拌桩采用搭接250mm施工。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坑外为25%。桩底进入到淤泥质土中2m。
2.2.3压顶梁、格构柱及砼面板
(1)压顶粱、支撑梁、面板砼强度等级为c35,立柱砼强度等级同工程桩。钢筋绑扎和焊接及砼施工应严格遵照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的竖向立柱桩上部采用井字型桁架,下部利用ϕ800钻孔灌注桩支撑桩。井字型桁架深入竖向立柱内2m,竖向立柱桩砼强度等级为c30,主筋保护层厚度为50,桩位水平偏差
2.2.4深井
自流深井成成孔直径800,井管直径300,采用带加劲箍的波纹管,填料采用级配砾石、粗砂。降水时抽出的水应为清水,严禁水中带砂。开挖过程中应确保地下水位低于开挖面0.5~1m以下。施工单位应提前做好坑外地面的排水措施,及时排走地表水。施工现场应双路供电,为防止停电发生,施工中应自备置1台300kw发电机。坑内深井原则上进人⑤层淤泥质土层中1.5m,但当上部粉土底板埋深低于-12.50m,自流深井井深可按20.00m控制。
2.2.5施工栈桥
平台板厚220mm(施工栈桥区域板厚300mm),砼强度等级为c35,保护层厚度15mm。板面配筋为12@150×150,板底配筋为12@150×150。施工栈桥区域板面配筋为14@150×150,板底配筋为14@150×150;板面筋与板底筋之间的拉结筋为d)8@800(梅花型布置)。压顶梁、支撑梁的砼强度等级为c35,主筋保护层厚度25mm。栈桥平台荷载按长臂挖机工作时总重45吨(外包尺寸约3.5m×5m)设(下转第295页)(上接第136页)计。西南角施工平台荷载按堆载2.5t/m2设计。为确保施工栈桥平台的质量,栈桥平台下的梁应开槽后侧面采用木模板,梁、板底部设100厚c15素砼垫层,并用3层油毡隔离。长臂挖机工作时总重45吨,运土车辆不得超过40吨。挖机不能和运土车同跨,2辆运土车不得同跨。
3.降排水系统设计
3.1基坑外排水系统
基坑外四周设置600×600的排水沟(沟边及壁底浇筑厚100mmCl5碎石砼),以排除天然来水、地表水及基坑内抽取的水。并在基坑四周每隔25m设置一个800×800×1000的集水井,用砖砌护壁。
3.2坑内排水系统(深并)
坑内采用深井(PVC波纹管)降水。由于基坑四周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坑内深井只起到疏干井的作用。
3.3排水系统做法
对于地表处的雨水、施工排水,采用地面排水沟截流,引至河道的方法解决。具体做法是,在基坑周边地面处设置贯通的地面排水沟,并在沿排水沟一定距离处设置集水井。将地面雨水、基坑中明排水集中后,排人城市下水管网或河道。
4.施工组织
(1)场地调查与平整。场地标高控制在5.50m以内,局部高出此标高处应进行卸土。(2)先施工支护桩,再施工三轴水泥搅拌桩、工程桩、立柱桩、降水井。(3)埋设测斜管、坑内降水,坡面防护。(4)挖土到压顶梁、第一道支撑梁底标高,施工压顶梁、第一道支撑梁及支撑面板,并埋设轴力计。(5)待压顶梁、第一道支撑梁施工完毕并达到80%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6)挖土至第二道支撑垫层底,施工围檩及第二道支撑,并埋设轴力计。待第二道支撑梁施工完毕并达到80%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7)挖土至坑底后,施T混凝土垫层、基础、底板及混凝土传力带,采用混凝土(强度同底板砼强度)填实底板与围护结构之间的空隙。(8)在基础底板及传力带达到80%设计强度后,拆除第二道支撑;(9)施工地下一层楼板及换撑块,待其强度达到80%设计强度,拆除第一道支撑。
5.基坑监测
为科学合理地指导施工,确保支护工程的安全以及周边建筑物和道路管线的正常使用,建议在施工过程中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并实施如下监测项目:①土体深层位移:采用专业的测斜仪监测。②砼支撑内力监测:采用轴力计临测。③地下水位监测:以降水井作为水位观测点,水位变化每天变化不得超过0.5m。④压顶梁上每隔25m设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点。⑤基坑四周距离围护桩10m的地面上每30m设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点。
监测单位在基坑开挖前应做好监测的准备工作,测得初始数据。各监测项目每2天测1次,开挖期间每天测2次,下午八时及下午四时各一次。遇监测数值过大或变化速率过大应增加监测次数。监测单位应及时将最新监测结果提交业主、施工和设计方,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难点;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007-01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满足当下人们多元化的使用需求,使其真正体现出园林绿化效果,相关施工单位,应对其整体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控,结合相关图纸设计要求,及时找出工程中存在的具体施工技术难点,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园林绿化施工质量,为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园林绿化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分析
1.1 施工准备阶段难点分析
施工准备阶段是保证园林绿化效果的基础性条件,首先,在施工前期,工程设计单位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针对图纸要求,全面检测现场施工环境,看其是否符合施工需求,一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应立即作出调整。其次,施工单位在建设初期,要编制好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施工计划,并按照施工预算方案,将工程各环节所需的施工材料和设备、资金成本等准备充足。同时,还要合理组织施工队伍,完善现有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从而为保障园林绿化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1.2 施工工序控制难点分析
园林绿化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于各施工环节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旦某一工序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整体工程质量。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每一施工工序的管理,尤其是那些重难点施工工序,应按照工程质量规范制度,对其采取实时的监督和管控,杜绝一切违法操作施工行为的发生。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使每一工序都能达到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最大化保证施工质量,使园林工程绿化效果发挥到极致。此外,还要针对难点工序,提出有效的控制建议,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对相关施工材料、设备、工艺等进行全面的检测,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且还要做好相应的检测报告,以便于为后续施工提供准确的参考。
1.3 施工方案的优化和完善
施工方案市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正确指导各施工工序的有效开展,而且对于工程成本控制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相关施工单位一定要联合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管理单位共同进行分析和评判,直到符合施工要求,才可进行投入使用。同时,优质的施工方案,可以减少工序变更情况,降低工程造价费用,间接也给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
2.园林绿化施工技术难点控制措施
2.1 人员控制
2.1.1 提升工程参建人员质量控制意识
施工人员是园林绿化工程中主体组成部分,其专业素质和施工意识对于工程施工质量而言,有着很直接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其质量控制意识的管理,使其在具体施工操作过程中,可以按照相应的施工规范标准,按部就班的进行开展,从而保证每一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另外,还要转变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可以将质量控制意识作为核心工作理念,进而更好的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以身作则,将每一施工环节质量控制到最好[2]。
2.1.2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园林绿化施工阶段,任何工序环节,都离不开施工人员的科学操作,只有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才能最大化保证施工质量,提升园林绿化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教育活动,培养施工人员树立良好的责任意R和质量控制意识。
2.2 材料控制
2.2.1 土壤控制
优质的土壤环境,可以促进绿化植物的健康成长,提高园林绿化效果。因此,在进行绿化植物种植时,应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对所种植的土壤环境进行全面的检测,看其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种植标准。另外,还要控制土方摆放的形状,避免对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同时,还要结合景观设计要求,合理配置绿化植物,确保地形整理的规范性和鉴赏性,使其在满足植物良好生长的同时,也可促进植物绿化效果的提升。
2.2.2 苗木控制
园林苗木的好坏,对于整体园林工程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控制好苗木采购工作,确保其规格、外形、根系质量、健康情况等符合相关工程绿化需求,这样才能确保苗木成活,使其尽快达到预期绿化效果。
其一,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时,应先对苗木树冠、根系进行适当的修剪,再拆除土球外包装。另外,采取分层填土的栽种方式,使苗木土层密实度得到良好的提升,并在栽种24小时后进行浇水,这样才能提高植物成活率,保证工程绿化质量。
其二,苗木移植阶段,要结合实际气候环境、树苗生长习性及运输路线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起苗方式,如处于体眠时期的乔灌木植物和藤本植物,要选择裸根起苗方式、乔灌木幼苗则要选择带宿土起苗方式、而成活率低的常绿树则要选择带土球起苗方式。另外,为了确保苗目成活,应在起苗工序开始前,对苗木进行适当的短截,避免残枝、病枝混入其中,影响工程绿化质量。同时,还要在上车前,对苗木土球进行包扎,并喷洒适宜的水量,从而为促进苗木成活提供可靠的保障。
其三,对于已成活的绿化植物,相关工作人员,应重视其养护管理工作,结合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制定完善的苗木养护方案,明确苗木浇水时间、施肥用量。并根据园林植物养护标准,定期对其进行修剪,避免自然伤害的发生,严格控制农药喷洒比例,有效防治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全面保证苗木质量,提高园林的鉴赏价值和环保价值。
2.3 环境控制
2.3.1 气候特征
园林绿化植物的成活率,与当地气候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绿化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气候特征,选择适宜种植的绿化植物,并掌握好不同植物的移植季节,从而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在最佳时间内进行苗木种植,这样才能保证苗木成活,增强整体园林绿化效果。
2.3.2 施工环境
园林绿化工程中,会涉及多种专业技术和工艺手法,为了避免出现技术交叉,应在实际施工时,严格控制好施工环境,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防止施工污染给绿化植物带来的损害,从根本上保证苗木成活,使其达到预期的施工目标。
结束语
园林工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各施工环节质量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运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还要提高相关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可以按部就班的开展绿化施工工序,从而对绿化苗木科学合理的进行养护和管理,最大化保证苗木成活,提高园林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输电线路;铁塔基础;混凝土;工艺流程;质量控制
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工程是高压架空线路工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压架空线路荷载的承担者,在线路施工中属于隐蔽工程。其施工质量的优劣,将对电力线路安全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输电线路铁塔具有长期野外运行、使用条件复杂、长距离分布等特点。铁塔是通过基础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中去,无论地基或基础哪一部分出现问题或发生破坏,都将对上部铁塔造成恶劣影响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对电力线路铁塔基础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特点
近几年, 钻孔灌注桩技术在输电线路铁塔基础施工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其它施工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受力均匀,抗沉降及冲刷能力好,尤其适合软土及河道等特别地基的基础施工。
(2)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开挖土方量小,可以充分利用原状地基土承载力好的特性。
(3)可大量节省钢材及混凝土,缩短工期。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强铁塔的稳定性。
(4)施工机械较大,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
2 钻孔灌注桩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
2.1 钻孔灌注桩施工流程
测量放线护筒埋设钻进成孔一次清孔钢筋笼制安下放导管二次清孔砼搅拌灌注提出护筒成桩。
2.2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1)成孔
设备。施工送电线路铁塔基础灌注桩,有专门的灌注桩施工设备,因无自走功能,无法满足流动性大、搬迁频繁的需要,针对这一特点,应选用车载式钻井机。由于灌注桩的孔径大,要求泥浆的捧量也要大,选用立式泥浆泵,基本上能满足成孔的需要。
钻头。钻孔灌注桩的铁塔基础。地层为中砂、粗砂及粒径小于6cm的砾石层,比较松散。选用梳齿型钻头。既能满足钻孔需要,又能提高钻孔效率。
泥浆。铁塔基础灌注桩的钻孔,主要孔壁失稳,地层为中砂、粗砂及卵砾石层,多为无泥质充填,极易发生扩径坍塌,要求泥浆必须具有良好的护壁性能。此外,由于钻孔孔径较大、成孔速度快、出渣量大,要求泥浆具有良好的携带钻渣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清除孔底钻渣,提高效率。
泥浆主要指标控制为密度1.05-1.10kg/L,漏斗粘度25-30s,失水量18ml/30min以下。
挖埋护筒。在钻孔前,必须先挖埋护筒。护筒用厚6mm钢板卷制,长1.5m,直径比钻头达0.1~0.2m,坚固、耐用、不变形。埋设时,以测定的桩位为中心,挖出基坑,放入护筒后,找准位置。周围埋实固定。
(2)制笼与安装
制笼。制笼是将钢筋笼制成一个整体笼,钢筋笼制作偏差控制在:主筋间距+/-l0mm、箍筋间距+/-20mm、钢筋笼直径+/-l0mm、钢筋笼长度:+/-l00mm。所有钢筋的接触点焊接,声波检测管平行的焊接在笼内直径的两个端点,并接设计要求安放砼保护层垫衬板。
安装。安装钢筋笼时用吊车整体吊垂直后下人孔内,找准位置后,牢固固定在护筒上。
(3)砼灌注
清孔。钢筋笼下入井内并固定牢,砼灌注前,必须进行清孔。对细颗粒地层桩采用清水或稀泥浆正循环即可,但砾石层桩应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清孔时间为1~2小时,清孔后检测孔深,直至孔底无沉渣或沉渣厚度小于300mm。
安装导管。导管选用内径203mm、壁厚6mm、长度为1.5-3m的无缝管,子母扣连接头。此种导管密封性能好。牢固不变形。安装导管时,以事前排好的顺序依次连接。导管下口距孔底的高度控制在0.5m左右。以保证隔水塞和混凝土的顺利排出及初灌后导管底部有足够的埋深。导管上部所接的料斗以钻机、卷扬机吊牢并同定,使导管在钢筋笼的中心位置。
砼的拌制。根据送电线路铁塔基础灌注桩的特点,采用现场拌制的方式。现场配备搅拌机,对水泥、砂、石等料,严格按规定配方上料。控制搅拌时间,充分搅拌均匀后,出料至储料斗后进行灌注。
砼灌注。灌注桩的砼灌注施工必须连续紧凑。砼灌注前必须对现场设备进行严格检查。灌注过程中,现场须有专人负责协调、指挥,并及时检测孔内砼灌注情况。确定取管深度及时间,当砼灌出地面后,集中人力,迅速提出导管,拆除设备,为做桩头做好准备。
(4)做桩头
铁塔基础桩与桥梁桩不同,它要求桩头与桩身必须一体。一次浇筑完成。因此,在砼灌注至地面后,必须迅速破桩头,清除桩头的沉渣、浮泥、污染的砼,测定、支固模板,测定地脚螺栓,浇注桩头。
3 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关键质量控制工作
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包括成孔和成桩两大过程,是一项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并需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地下灌注混凝土的隐蔽工程。因此,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3.1 对操作人员的监控
钻孔灌注桩施工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要随时检查现场人员特别是质检人员的在岗情况及有无作钻孔记录,要及时做好工序的检测验收工作关于垂直度的控制。垂直控制主要依靠钻机就位的平整垂直,在钻进过程中应作必要的检测,特别是钻进过程中碰到孤石、坚土时更应及时复查。
3.2 孔内水位及泥浆比重应及时的控制
为了防止坍孔,孔内水位必须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钻进过程中适时控制泥浆比重,一般控制在1.1-1.3m范围内。终孔。终孔的确定主要参照三个因素即设计这深度、钻速及浮渣取样,原则上应由地勘单位派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鉴定。后经抽芯取样证实,入岩深度均控制得较好。清孔。清孔分两次进行。当确定可以终孔时,先进行第一次清孔,浇注混凝土前应再进行第二次清孔,并及时做好检测及记录。目前通常使用垂法测定孔底沉渣,此工作全靠手感,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测定。
3.3 水下混凝土施工监控
水下砼施工隐蔽性强,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是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在进行浇灌混凝土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关键环节如第一次浇灌的混凝土量、中间过程提管拆管的高度要现场即时核定,混凝土灌注应连续施工,中途的停工将对桩质量产生极大的隐患。
3.4 原材料、配合比、坍落度的控制
碎石应注意控制不宜大于导管的L6,以20mm-40mm为宜,水泥宜采用标号不低于425#的转窑普通硅酸盐水泥,骨料应合理级配,令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控制在18cm-22cm之间。控制第一批混凝土量。混凝土导管的第一节底管应不小于4m,第一批混凝土量应能使导管埋入混凝土1m以上,监控应根据桩径予以核定。
3.5 提升及拆管的监控
混凝土应连续灌注,随着桩内混凝土面的不断升高,需适时提升、拆卸导管,拆管前须用测绳测定混凝土面的高度,以确定提管高度即拆管节数埋管深度宜保持在2m-3m,过多则影响灌注速度或造成塞管,过少则易造成浮浆或泥巴夹层。
4 其它质量控制
4.1 骨料的质量控制
(1)严格控制砂、石骨料的质量,包括:强度、抗冻性、化学成分、颗粒形状、细度模数、级配、超逊径、针片状和杂质含量;
(2)拌制混凝土时,应按批经常检测砂子的细度模数、粗骨料的级配、超逊径,及时调整配合比;另外砂子、小石的含水量每3个小时检测一次,及时调整用水量,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和水灰比;
4.2 地脚螺栓质量控制
地脚螺栓安装前必须检查螺栓直径、长度及组装尺寸,复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安装。另外对于转角塔、终端塔的基础受拉腿、受压腿地脚螺栓规格、尺寸一般会不相同,必须仔细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安装。
4.3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浇制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和配合比。
一个铁塔腿的基础混凝土应连续一次性完成,严禁留施工缝。连续浇筑混凝土时层间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最长的不超过初凝时间;保证足够的振捣,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水泥浆和不再出现气泡、不再显著沉落为准;混凝土浇筑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2m,防止离析等;在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表面的泌水,否则将会降低结构质量。
(2)混凝土浇制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在浇筑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基础根开、对角线、模板支顶、钢筋位置、地脚螺栓(主角钢)及立柱模板顶面位置和标高等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必要时应进行调整。浇筑完毕,立即校核各部几何尺寸,并将基础面抹光。要及时填写施工记录。
(3)基础养护及拆模质量要求浇筑后应在12小时内开始养护,如当天气候炎热干燥有风时,应在3小时内进行养护,并在模板外加遮盖物,浇水次数应能保持砼表面始终潮湿为度。砼浇水养护时间不得低于5昼夜。基础达到养生期后,在拆除模板时,强度不得小于2.5Mpa。保证砼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受损。基础拆摸时,必须经现场监理检查验收,签证后,方可回填。回填时应遵守规范要求:每300mm夯实一次;回填完后,对基础外露部分加遮盖物,并按规定期限继续浇水养护。
5 结束语
通过对铁塔基础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工程施工完成后,经有关质检部门利用低应变反射法检测结论认为,其成桩质量较好,桩身完整,能满足设计要求。工程实践表明,与传统的台阶式基础相比,桩式基础开挖量少,施工方便,可节约混凝土,降低造价。整个基础受力均匀,抗冲刷能力强,耐久性好,经运行一年后观察,沉降很小。
参考文献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特殊地质条件;地下连续墙施工难点;分析与处理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nanjing new 103 phase of the underground garage of poor soil,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is high, the complex terrain, underground obstacles, even the south wall need more on the deep stirring pile constr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ilure in combined with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rough in-depth discussion, projects, develop and test solution, finally successfully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asks.
Keywords: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Underground continuous wall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TU19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地下连续墙作为一种基坑围护技术,由于它具有刚度大、强度高、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等优点,正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深基坑围护之中。但是,由于“两墙合一”地连墙预埋件规格数量多、施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进度控制严格,操作不当便会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
本文结合南京新百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多采取的措施,结合实际经验,针对类似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希望为其他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借鉴,少走弯路。
1.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南京新百主楼续建项目也称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三期工程,本工程由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工程南京中山路3号,新百主楼东侧,南京国际商贸南侧。
本工程采用“两墙合一”逆作法施工,主体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厚度800mm,单幅宽约6m,标准段墙底高程为-29.5m,采用C30水下混凝土,抗渗等级S8。
1.2 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原为南京新街口商场手机商场,现已拆除,经人工推填整平,地形平坦,地面吴淞高程9.93~10.13米,最大高差0.20米。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秦淮河漫滩。
拟建场地表层为人工填土,其下为新近沉积的粉土夹粉细砂、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中部广泛分布一般沉积的粉质粘土,下部为上更新统(Q3)沉积的粉质粘土混卵砾石,底部为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风化基岩。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岩土层可分为六大工程地质层,十一个亚层,现自上至下分述如下:
①-1杂填土(Q4ml);①-2杂填土(Q4al);②粉土夹粉细砂(Q4al);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③-2粉质粘土(Q4al);④-1粉质粘土(Q4al);④-2粉质粘土(Q4al) ;④-3粉质粘土(Q4al)
2. 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难点分析 2.1地质条件复杂:
上部杂填土较厚且土质松散、④2层粉土~粉砂层较厚,极易发生槽壁坍塌。 2.2 地下水埋藏条件差:
地下潜水层含水量丰富且补给量大、水位高,微承压水及承压水水头高,若不采取措施成槽施工时极易造成槽壁坍塌。 2.3 周边环境差:
地下连续墙与周边道路及现有保护建筑之间距离近,尤其是基坑北侧,地下连续墙与外侧道路及国贸大厦的平均距离不足3m。为了确保国贸大厦建筑的安全,在加强施工监测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4 地下障碍物复杂:
地下障碍物多且分布埋藏无规律。场地内地下连续墙施工范围内地面以下2~10m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废弃雨污水砼管(涵)及砼基础、大块孤石和建筑杂物等地下障碍物。
2.5 新建地连墙与原支护深搅重叠:
根据新百三期地连墙设计图纸,基坑南侧地连墙需要在原二期基坑支护深搅桩上施工,由于缺乏图纸,年代久远,地下情况不明,深搅强度高。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3、针对工程中的困难所采取的处理方案 针对上述难点,施工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详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场地条件复杂、地质资料不够详细以及周边各种不利因素等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 3.1 针对上部土质差和砂性大的处理措施 在初期的成槽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小范围土体塌方现象。从超声波测壁情况来看,发生塌方处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下1.5~6m,且以靠近导墙底部最为严重。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多方面的研究分析,发现造成塌方的原因主要为槽段上部土质差、砂性大,容易造成塌方(从成槽出土看,10m以上除杂填土外基本全是砂性土)。
鉴于此,后期施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沿导墙两侧进行压密注浆加固;
2)采用高导墙措施,导墙深度由原来的1.5m增加至4m;
3)避免槽段暴露时间太长,组织好成槽后各道施工工序的衔接。
4)在成槽施工区内铺设大块钢板,以避免施工机械造成的局部压应力集中,尽量减小大型机械对槽壁的影响。
5)严格控制泥浆性能,确保泥浆质量,并根据土质情况及时调整泥浆比重和粘度等性能指标。
处理效果:采取了以上措施后,导墙以外路面开裂情况得到缓解,混凝土超灌基本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后期施工的连续墙中,超声波检测显示槽壁垂直度良好,平均充盈系数为1.05左右,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3.2 针对地下水水量大和水位(或水头)高的措施
前期由于对地下水的危害估计不足,未采取其他措施,结果相继出现了严重塌方,甚至出现无法继续成槽的严重情况。为此,在后来的临近地段施工时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已发生严重坍塌的槽段,停止继续成槽,回填后在导墙两侧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固,待加固体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成槽施工。
2)对未开挖的槽段,使用压密注浆的防止进行加固。
处理效果:经过处理有,槽壁坍塌的现象基本杜绝,单由于旋喷加固体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加固后局部成槽垂直度偏差出现了严重超出设计允许范围的现象。
3.3针对距离道路、及建筑物较近的处理措施 本工程地下连续墙距离周边道路、及保护建筑物等较近,除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地面沉降、建筑物沉降与位移、地下水位观测等监测措施之外,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经与业主、监理、设计及相邻标段施工单位等多方协商后,将南侧地下连续墙内移0.5m,以减少该处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对外侧商场卸货通道正常通行的影响。
2)为尽量减少因成槽机旋转半径影响而临时封道的时间和次数,与设计商定将原设计的“T”型幅段的外突头取消,并将转折幅的直角拐角改成斜拐角。
3.4地下障碍物处理措施 连续墙施工范围内地面下2~10m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废弃雨污水砼管(涵)及砼基础、电缆管线、大块孤石和建筑杂物等地下障碍物。施工时针对不同的障碍物形式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应对措施。 1)废弃雨污水砼管(涵)及砼基础:a.有放坡开挖条件时,采取机械直接破除后采用20%掺量的水泥土换填,待约一周左右养护期后再开挖施作导墙。b.无放坡开挖条件时,采用锤头直径大于地下连续墙宽20cm以上的冲击钻机进行破除,然后对上部破空部分采用20%掺量的水泥土换填,待约一周左右养护期后再开挖施作导墙。
2)电缆管线:对有深埋废弃电缆管线地段,在施工前采取冲击钻机对导墙范围内且低于电缆管线底1m以上部位进行连续破除。若布置有塑料软管等柔性细长管状物无法彻底破除时,先采取成槽机抓斗或挖掘机进行掏抓,若仍不奏效时可采取“护笼+人工切割”方法清除。
3)大块孤石:a.孤石埋藏较浅(埋深少于5m)时,采取机械直接(或放坡)挖除,并对导墙下挖空处采用20%掺量水泥土进行换填处理。b.对深埋大于5m的大块孤石,采取冲击锤破碎或将其一直冲压至设计地下连续墙槽底,并对冲击肥槽采用20%掺量水泥土进行换填。
4)建筑杂物:对建筑杂物(如碎砖块、碎混凝土块、方木条、短钢筋及钢管等)较多的地段,在导墙施工前,采取局部翻挖换填20%掺量水泥土方法进行处理。
3.5 基坑南侧深搅桩的处理
由于设计无法调整,地连墙必须在深搅上施工,我们结合设备及经验优势,采用旋挖钻机先在槽段内开孔钻进,钻孔并排,每个槽段平均钻4孔,完成之后再用成槽机修正槽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详见下图:
处理效果:通过旋挖机引孔再使用成槽机挖槽的方式,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南侧与深搅桩重合区域的地连墙施工。成槽、下笼、灌注、顶拔接头等工序施工顺利。但是在土方开挖之后发现,由于引孔垂直度较差,对成槽的垂直度影响也较大,对于向外倾斜的槽段可以通过内衬的方式处理,但向坑内倾斜的槽段需要较大的凿除工作量,并需要采取结构补强的措施以满足“二墙合一”的要求。
4、结论和建议
4.1 对上部土质差、砂性大情况,应重点从加深导墙、尽量缩短成槽时间、尽量减少或避免外界载荷影响槽壁、选用合适的泥浆性能指标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必要时应在连续墙两侧采取压密注浆、高压旋喷桩或水泥土搅拌桩等进行加固处理。
4.2 对地下水危害,必须在主观上予以重视,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或采取加高导墙以提高泥浆液面措施。若已经造成严重塌方得,则应优先考虑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慎用高压旋喷桩和压密注浆加固。
4.3对施工区距离城市道路和建(构)筑物较近情况,除在施工的同时加强监控量测外,应重点在变更结构位置(使其与需保护物距离拉大)和加强防护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应有详细可行的应急预案和物资、机械及人员准备,以便出现险情时能及时进行处理。
4.4 对地下障碍物数量多、埋深大情况,应根据现场条件和障碍物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主要处理方法有:直接挖除+水泥土换填、冲击钻孔破除+水泥土换填、直接将障碍物冲压至槽底等。
4.5 对于其他较为特殊的情况,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有限发挥自己的优势技术,采取既经济有快捷的方式处理。
4.6 通过旋挖机引孔,能够在尽量节约造价的情况下完成较硬地层的开挖,但是在软硬不均地层特别容易造成孔斜,开挖后处理难度大,尤其是“二墙合一”形式地连墙向坑内倾斜的,需要严格控制,应采取增加超声波垂直度监测的频率,将墙体倾斜的隐患排出在施工阶段。
参考文献
[1]《基坑支护设计图纸》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2]《工程勘察报告》 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