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课程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课程的作用

精品课程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精品课程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精品课程;IEEE1394;视频采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764-02

1 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从根本上体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奠基性工作。精品课程――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课程要想上网必须保证高质量的视频,我们在制作医学精品课程时,为了避免信号损失或信号质量下降,我们利用了IEEE1394技术。

2 关于IEEE1394技术

IEEE1394的前身是Firewire,Firewire总线最初是用于将打印机、扫描仪、外部硬件驱动器和其他相关硬件连接到PC而使用的高速串行总线。于1995年获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认可成为正式标准。通常我们看到的IEEE1394,Firewire和i.LINK其实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制定的。一般在PC机领域将它称为IEEE1394,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则更多的将它称为i.LINK,而对于Mac机则仍用最早的名称Firewire[2]。

IEEE在1995年和1998年相继了IEEE1394a 和IEEE1394b规范,使得数据传输率为400Mbit/s和3.2Gbit/s。IEEE1394技术是一种点对点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速的即插即用总线,接入这条总线的各种外设不需要单独供电,即可支持等时的数据传输。它最多可以连接64个设备,最大传输距离为72m [3]。由于IEEE1394具有成本低、体积小、传输速度高等特点,使得IEEE1394成为数字视频领域最常用的一种接口技术。

3 IEEE1394技术在制作精品课程中的应用

3.1 视频的输入

数字视频的编辑制作一般都是在计算机及其相应的视频处理软件中进行的。这种非线性编辑具有编辑手段多样、编辑方式灵活、修改方便容易等很多优点,我们使用的是功能强大的非线编软件Premiere6.5。而在编辑之前,首要的工作就是把录像带上的视频采集到计算机中来,我们使用的是SonyDVCAMDSR-250P摄录一体机。该摄像机具有一个标准的6针IEEE1394输入输出接口,配备一根6针的IEEE1394数据传输电缆,用来摄取数和回录数字视频信号。

传统的视频采集一般是利用视频捕捉卡或视频采集卡进行的,由于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模或模数转换,常常会造成视频信号质量的下降。而利用IEEE1394传输的视频信号是以数字形式进行的,每个设备都可以直接处理视频数据,不需要对其进行任何方式的模数或数模转换,所以,利用IEEE1394从录像机或摄像机中采集视频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会导致视频在采集过程中信号质量的下降。

在视频采集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Premiere6.5以及Pinnacle DV500的IEEE1394接口将SonyDVCAMDSR-250P 摄像机连接起来完成对视频的数字化无损采集。

3.2 利用IEEE1394把计算机中的视频输出与分发

过去下载非线性编辑制作的视频常常使用视音频接口,这就必须将数字视频文件转化为模拟的视频信号,然后通过视音频接口输出到录像带或其他媒体上。这种回录的方式不仅速度较慢,而且容易造成信号的损失。利用IEEE1394下载回录时,视频信号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不需要对其进行数模转换,与计算机连接的录像带

录像机或其他媒体都可以作为计算机的普通外设,直接进行视频数据的下载或传输,而且下载速度也可以得到提高。

我们把编辑加工好的视频文件通过Pinnacle DV500编辑卡的IEEE1394接口使用Premiere6.5的“输出到录像带”功能,将编辑完成的视频文件直接输出到SonyDVCAMDSR-250P摄录一体机的DVCAM录像带上,得到母带[4]。得到高质量的母带之后就可以使用DSR-1600P和DSR-1800P组成的全数字编辑系统完成大量录像带的复制和分发。以上工作都是在纯数字格式下完成的,整个链路保持无损数字格式,无需编码转换。编辑的最高质量为3.6M/秒,相当于MJPEG 5MB/秒的编辑质量。

3.3 IEEE1394在视频采集与传输方面的优势

3.3.1 IEEE1394提供了一种纯数字接口,在视频采集和传输过程中,不必将视频信号进行数模转换或模数转换,从而避免了信号损失或信号质量下降。

3.3.2 高的传输速度。IEEE1394已经达到了400Mbps,而USB1.1的通信速度最高也只有12Mbps,虽然USB2.0可达到480Mbps,但新的IEEE1394b已提高到了800Mbps、1.6Gbps 和3.2Gbps,像过去的R232C、422和485接口与之更无法相比[5]。

3.3.3 支持热拔插和即插即用,从Windows 98开始无须安装任何驱动程序便可以使用,这点USB2.0完全比不上。而且IEEE1394支持点对点的功能,如果两台电脑相连,我们也不必对计算机进行IP或任何设置就可以直接使用[6]。

3.3.4 支持SCSI式的链,可实现真正的对等通信;同时,高品质视频数据可实现“准实时”传输,提高了视频采集与传输的质量和效率[7]。

3.3.5 支持数据的异步和同步传输。异步传输主要用于一般微电子设备的周边设备,而同步传输主要应用于一些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使用环境中,同步传输功能对传输大容量的数据信息时显得尤为重要(如视频采集等)。

4 结束语

随着PC行业与通信和其他媒体之间的合作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IEEE1394技术可以满足多个领域的需要,而且成本低廉,易于实现。随着IEEE1394技术的不断完善,近年来采用1394的计算机外设产品越来越多,例如外接式硬盘、CD烧录机等。我们相信IEEE1394的普及应用将会给视频技术带来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杨景武.谈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122-123.

[2]张珞珈.IEEE1394./jishu/article.asp,2003.5.10.

[3]聂秀英.几种家庭网络技术的比较[J].电信技术.2004(2):66-67.

[4]高长君.从电脑到摄像机的回录[N],电脑报,2002,11(45).

[5]郑惠群等.谈谈当前几种新型微机接口及其应用[J].科技应用.2004(1):7-10.

[6]李少明. USB2.0与IEEE1394的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4(1):48-49.

精品课程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质量监控;高职特色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按照“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的建设标准,各级教育机构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加快建设、加快实施,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其建设时都注意到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其办学过程中,一直是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因为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得到实现的,课程建设成功与否,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品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必须应有反映其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

2003年以来,各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改变传统的“类本科化”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止于2010年年底,学校已经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76门,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从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学校有关于精品课程的管理工作从每年的3月份一直延续到12月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评审推荐、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推荐,从申报文件制定下发、项目申报文件收取、初审、立项文件制定下发到经费管理,事务繁多。从某种意义上说,精品课程管理已经占据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相当部分比重。而且,由于目前各级别精品课程管理权限基本上还属于学校,所以精品课程管理的工作也一般都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

精品课程是新生事物,它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重在“建设”,难在“监控”,评审立项只是建设工作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决定着精品课程设立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为充分和持久发挥精品课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较为重视,但是对“后立项”阶段的精品课程监管不足。

国家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立项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真正能否落实到实际教学应用,则关注不够,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重点是课程的教学质量监管不够。

例如,从2004年着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严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质量关。2009年起,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推荐都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确保了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把真正的优质课程送入精品课程的建设轨道。课程申报立项后,学校对于课程的管理基本上是采用“校级普查、省级送查、国家级不查“的方式进行。

所谓“校级普查”指的是对于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务处分批次每年按立项年份进行中期检查,由课程负责人填写“精品课程中期检查表”,并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汇报建设情况,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汇报情况打分,决定其通过检查与否。通过检查者,则发文确定并给予报销余下建设经费(总经费的70%),未能通过检查者,责令其继续整改待下批次接受检查。“省级送查”指的是对于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其检查对象由每年末的省教育厅教学专项检查中省级精品课程抽查名单确定。学校教务处只负责告知被抽查者准备检查汇报材料,并不参与检查过程。省厅抽查合格者即视为学校检查通过。“国家级不查”则指对于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基本上不予检查。

从2005年8月起,教育部开始组织专家成立质量检查组,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但检查范围只限于课程网站运行情况,运行不良者则通报告知,其实约束意义不大,等于未查。

(二)缺乏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标准,质量检查能落实到具体教学效果的核查,检查过程未能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尚未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基本上都是采用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的形式进行,缺乏教学现场情况检查环节,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提高了教学效果,很难得知。其次,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精品课程组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高职特色。然而,当前的精品课程检查者基本上都是教育部门的专家,检查过程缺少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检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课程的辐射作用不强。

从目前的表现形式来看,精品课程主要实物载体其实就是课程网站。某种意义上说,网站资源的利用率和网站的推广程度决定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发挥与否。因为,以公开课或教学观摩课的形式来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目前开展的次数很少。

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高校精品课程,其网站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精品课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大部分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虽然都建有教学讨论区,但是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线互动交流非常缺乏。教师对于自己课程网站的介绍推广不够,学生对于网站资源的内容也很难深入了解,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二是课程网站的资源更新不足,网站的动态发展严重滞后。个中原因,部分教师存有惰性思维,课程立项后,建设经费到手了,只要在检查之前更新一下内容,应付检查就行了;部分教师出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原因,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上传公开。由此,学生和其他教师都无法从课程网站中获取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评审立项后产生的效果和最初所设想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就无从说起。

三、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前文所述,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尚待完善。在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大面积铺开,并取得初步成绩的背景下,如何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岗位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一)将部分精品课程管理权限下移,分别建立精品课程管理责任制。

随着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展开,可以预想,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精品课程或类似精品课程项目。如果所有的精品课程都集中于学校教务处管理,那么教务处将会不堪重负,根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笔者建议,未来应该将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权限下放各教学部门,由各教学部门进行质量监控,各教学部门负责人组织课程建设情况检查,检查情况报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评审信息汇总、评审组织、经费管理与政策支持,并集中精力对于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涉及到学校声誉的课程项目,进行细密的全程化质量监控。

(二)将精品课程的建设融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使课程的质量监控高职特色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建设项目中,除了精品课程外,还有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和教学团队(学校、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与精品课程相比,这些项目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可能性更高,更具高职特色。而且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定是以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平台的,课程建设必定是在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现阶段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完全可以并入对于专业和教学团队的检查过程中。这样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减少检查环节,各个项目的建设质量监控可以同步进行,教学部门的工作压力会有所减轻;二、可以借专业和教学团队检查时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契机,引入行业企业人员进行精品课程的检查,做到监控的真正高职特色化,这是以前单纯的学校检查所无法办到的。

(三)改革精品课程检查方式,变课程内容检查为教学效果检查。

上文所述,目前的精品课程检查方式一般为汇报式检查,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知,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学生的能力素养提高情况,无法实际体现。笔者建议,一方面,我们可以改变单纯汇报式的检查方式,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来展现课程建设成果。2010年12月,笔者所在教务处对于学校第五、六批校级精品课程的中期检查就采用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的方式进行。说课是在真实的教室环境中展开的。按照要求,课程负责人汇报课程建设情况5分钟,然后利用课程网站说课10分钟。现场说课的压力使得课程负责人不再把精力放在汇报PPT的准备上,而是认真更新网站资源,缜密考虑说课内容和方式。最后,虽然有个别课程负责人未能完全贯彻教务处的意图,说课情况不尽人意,但是大多数课程负责人都能利用课程网站的资源,圆满地完成了说课任务,顺利通过了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精品课程检查中引入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查学生对于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情况、课程的知晓度以及对于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应该是评价课程的第一要素,如果忽略了这个要素,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就不够全面。学生介入课程建设情况的检查,将促使课程组教师及时把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就会提高课程的推广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自觉提升。

同时,笔者还有一个设想,精品课程检查时,课程建设汇报人(说课教师)的人选可以不限于课程负责人,而是临时从整个课程组中任意抽取人员,并非以往那样由课程负责人自己或其指定人员来进行汇报(说课),这样可以促使整个课程组都发动起来,致力于课程建设。如果整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够实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并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的核心辐射用,反过来又会推动精品课教师队伍整体素的提高。

(四)采用“双轨制”的课程教学资源安置方式,促进网络互动教学的深入发展。

教学资源尤其是课程网站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全面开放的主要载体形式以及社会共享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的精品课程的资源静态化严重,主要是缺乏互动教学环节的展开,课程的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推行网络教学时都感到困难重重,推动速度很慢,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建议,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后,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分割,理论知识的展现仍旧放置于课程网站中,将课程的互动教学环节平移入网络教学平台中,这样的“双轨制”教学资源安置方式,既可以为精品课程的互动教学提供高效平台,又可以大力推动网络教学的开展。同理,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精品课程检查时,就可以采用“双轨制”的检查方式了。

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2月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招标工作。为了推动网络教学的及时开展,学校规定,所有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共105门课程)都必须于2011年5月份之前完成课程教学资源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迁移工作,这其实就是希望借助于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此举意义重大,效果必定非常明显。

四、结语

目前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发展迅速,精品课程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却难以同步跟进,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就很难保证。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方式应该进行改革调整,重点突出精品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体现课程的示范效应以及凸显课程的高职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 2006-11-16.

[2] 谢一风.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9).

[3] 王宁,郑贞宝.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J]. 职业技术教育, 20007:(34).

精品课程的作用范文4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然而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不难发现精品课程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1.认识上,对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不够准确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许多高校和课程负责人仅仅将网络建设看成是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手段或方法,课程网络建设只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将主讲教师、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挂在网站上,就认为是建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促进课程教学。还有一些课程负责人,盲目追求技术,以网站建设取代课程内涵建设,精美的网站背后却没有精品的课程内涵来充实,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实践上,网络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建设都存在与网络建设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有些课程师资队伍雄厚,但对网络教学涉足较少,或者没有开展网络教学,因而网上资源的丰富性和师生交流的交互性得不到保证,制约其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申报和评选。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却片面追求网络建设,忽视内涵建设,弄虚作假“制造”精品课程。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惜成本,请专门的人员设计制作网页,专业的人员制作课件,将没有主讲该课程的教师也拉进主讲教师的行列,然而,课程精美的网页和丰富的资源背后却难以掩盖内涵的贫乏和过于追求功利的痕迹,这样的课程难以称之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也不能从中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此外,网站的设计和课程建设相脱节。大部分课程负责人及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都不太了解网站的开发技术,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更新难以摆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不能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随时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专业人员设计的网页在形式等方面也往往难以和课程的内涵协调统一。

3.管理上,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

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表现在评审时,仅仅以是否建成独立的课程网站作为评审的条件,而对网站的具体内容缺乏细致的考查,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双方的交互性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过程管理中,没有定期的检查机制,不经常检查课程资源是否更新,网络运行是否畅通,导致许多精品课程评上了多年,网络建设却还是停留在申报时的水平上。此外,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课程评估验收制度,同等级别的精品课程,在给予一定的经费启动建设后,后续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由课程团队自己负责。在网络平台管理上,有些学校没有搭建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各课程团队自己建设自己的课程网站,分别挂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络进行维护,造成许多精品课程网站维护不力,出现病毒攻击、无法链接等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是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作用和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而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共享和远程的优势,使优秀资源通过网络传向各地,使校内学生以及校外学习者都能通过网络共享优秀资源。

其次,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是精品课程自身的重要展示,它有利于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法、多手段、多角度的讲解,丰富了教学手段;它能将实例更多地带入课堂,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精品课程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最后,网络是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对精品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该指导思想在《指标》中体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条件”两个一级指标两个重要的观测点:网络教学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教育部修订后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还增加了这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手段,它不仅是评审精品课程的重要方式,还有利于实现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精品课程,根据学科领域的性质和特点,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专家、同行、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

2.加强课程建设,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精品课程的核心是“精品”和“共享”,旨在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不仅要求保证资源的丰富性,还要密切关注课程教学的活动及其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关系等主要环节,要将这些教学环节在网络中有具体的体现。通过网络开展视频授课、自主学习、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是当前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途径。这种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老师不断拓宽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开展网络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这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而且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灵感。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课程内涵建设和网络建设的相统一。

3.实现课程的网络管理,加强课程评估与检查

首先,学校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全校所有网络课程都放置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使用统一的在线网络集成工具,支持教师网上备课,自行创建课程目录;支持教师随时随地修改和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及时精品课程的动态信息,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支持用户分组管理、账户权限管理,实现网络教学管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的制作难度,提高了课程开发效率。使教师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基本独立地完成精品课程的开发工作和后期更新工作。

其次,实现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和维护的网络化。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维护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各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真正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避免评审上的主观主义。精品课程还应该实现网上维护,通过网络检查课程内容的更新情况,课程在网上的运行情况。

精品课程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责任导向;特色导向;需求导向;建设导向

自教育部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5年来,已评选出了约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出的精品课程以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为示范点,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等学校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但综观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从精品课程的布点、课程网站构建、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看,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功能的缺失,不仅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质量与成效,还影响着各高等学校“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本研究从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进行剖析,以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应有作用与功能。

一、精品课程问题剖析

通过网上浏览、查询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结合教育部2003年以来下发的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各类文件和通知要求,发现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存在以下一些影响精品课程后续发展的问题:

(一)网站功能定位局限于申报功能

国家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通过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拉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及相关教学基本建设。从已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虽然国家、省、学校都配套了后续建设经费,但绝大多数课程网站还仅仅是依据评审指标而设计的申报网站。网站的资源建设。还停留在逐一根据指标内涵回答问题上。特色与亮点不明显:网站的功能也还局限在申报功能的定位上,还没有从申报网站过渡到自主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上:网站的开放性、互动性不强,可借鉴、可参考的资源少,没有充分发挥课程专题网站对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社会人士职前职后提升的功能。专题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展示课程的重要媒介。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从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及下拨专项经费进行后续建设的目的来看,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必须站在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示范的角度,设计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学习网站,引导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建设方向,承担起规范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责任。

(二)课程的带动力、拉动面有限

这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的布点上。精品课程布点过于集中在部分高校、地区。既反映了高校、某个地区对精品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其课程建设的成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精品课程的带动力有限,说明了其辐射与带动的功能还仅局限于对本校、本地区的带动。这可以从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分布的高校与地区得到体现。

现有的近2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1550门归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有447门课程归属于高职高专院校。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学校来看,在普通高校的1550门课程中,有近1/3以上的课程集中在一些知名高校,本科精品课程数第一的高校,其精品课占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课总数的4%左右:而在高职高专院校的447门课程中,职校精品课程第一的高职院校则占了整个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总数的5%左右。透过4%与5%这两个比例,再研究精品课程数第一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连续5年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获有量,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数量明显地体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同时,其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数较多的高校,也基本上是每年都有课程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从精品课程分布的地区来看,已有的普通高校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三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表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而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则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四大地区,5年来四个地区每年的精品课程总量也呈现出递增趋势。

5年来精品课程学校和地区布点主要集中在部分学校与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和辐射功能,使其由于多种原因仅局限于对本学校、本地区课程的带动与示范,造成原本精品课程相对集中的学校与地区其精品课程数量更加集中,享有的优质资源和得到的支持政策更多,在精品课程评审、经费资助、其它教学改革项目审批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也使国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原本应实现的高校间的互帮互助机制,逐步转变为高校间的竞争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共享功能体现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的有限和网站构建技术的不完善方面。精品课程的辐射与带动功能,主要依托于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从现有公布的2003~2007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绝大多数课程的共享是很有限的。一是在资源的建设上,绝大多数课程经过几年的后续建设,还没有根据后续建设要求丰富课程的资源,可共享的资源有限,尤其是可供自主学习的资源有限。还有部分国家级精品课程,对与课程有关的一些重要资源则采取了保护措施。不能下载、复制、保存与打印等。二是在网站的建设与完善上,一方面有近1/3的课程网站不通: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后,设置了登陆密码与用户名限制访问等。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并下拨专项经费,旨在通过后续建设,确保不同人群不受时空限制、地域限制共享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但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功能的缺失,背离了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也与精品课程应具有的共享性、示范性特点相违背。

二、精品课程建设导向的理性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为充分体现精品课程应有的导向功能、共享功能、示范功能,反映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坚持精品课程正确的建设导向。

(一)坚持责任导向而非荣誉导向

精品课程,既是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引领高等学校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的责任,一种在全国起示范,促推动的责任。这种责任,应是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学校、课程负责人及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引导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上,在评价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上,应改变以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精品课程的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思路,确立包含课程教学团队对他校课程的指导与服务面、课程的点击率、资源的共享率、课程改革的

力度等因素在内的年度检查与考核制度,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感,突出精品课程应有的建设目的与功能,把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相对丰富的院校下一步的精品课程建设方向,从以提高本校的精品课程数量,增强本校的办学成效方面,引导到指导他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上来,引导到如何提高辐射面,如何增强带动力上来,以整体推动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特色导向而非标准导向

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都出台相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以规范精品课程的评审与建设工作。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给的不是标准模板,它体现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思路,反映的是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向及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回答并指明了高等学校的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什么、怎么建,专家评什么,怎么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从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应有之义来看,它并不要求所有的课程都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而是引导被推荐的精品课程按照标准中寓含的方向、思路去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其它的课程也参照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去改革。同时,由于各课程类型不一、性质不一,其特色与优势也不一样,按照一个标准模板进行建设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因此。在精品课程的评审上,各高等学校在建设精品课程上,应在认真分析评审标准以把握建设方向的同时,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确保入选的精品课程其整体建设水平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确保其能在某个点、某个方面起到示范,起到榜样带动作用。确保国家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示范点与亮点。

(三)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都是以课程为媒介来实现的,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应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精品课程也不能只服务于本校师生,它还有带动其它高等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社会需求。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要坚持需求导向而非自我定位导向。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工作任务与任职要求的一致性,改变以经验为依据,以教师自我定位为主的建设导向:另一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共享性方面。要确立开放的思想,确保不同地区的教师、学生、社会人士,能共享到与本校师生一样的优质资源,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第三,在课程的评审上,由于现有精品课程在带动力、辐射面方面的局限性,评审专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类别的布点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一些精品课程相对占有量较少的地区与学校,支持其形成精品课程的建设机制。

(四)坚持建设导向而非申报导向

精品课程的作用范文6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基础

尽管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但研究者们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着相似的见解,即一切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事物和条件,与学习有所联系并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资源,都属于课程资源。学者们对课程资源的范畴也进行了探讨,但无论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或者物质课程资源与精神课程资源,都难以涵盖所有的资源类型。加之各种课程资源之间本身存在着交叉、融合,更是无法完全分割开来。比如现实中的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了上述的两种功能,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网络、人力和环境资源等,它们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再如,无论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都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由此可见,课程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范畴,如果单单根据某一种分类去思考课程建设的策略,难免会存在偏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等。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是制订本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包括课件制作)、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实践、课程资源上网及完善维护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程资源内容的网络化建设及精品课程的网络化评审。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使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起到更好的精品课程示范作用,并对其他课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由此可见,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必须实现以网络为载体,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其他非精品课程起到借鉴价值和示范作用。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专门就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建设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将精品课程的这一特点与课程资源的广阔范畴相联系,笔者认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从符合网络化需求的资源人手去思考优化策略。

二、精品课程资源筛选的优化策略

从资源的形式来讲,由于精品课程资源要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共享,所以在筛选资源时应当把重点放在能够以网络为载体的资源上。相对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往往无法直接放到网络上,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教具、实验仪器等工具设备。因此,在筛选精品课程资源时,第一步应加强对素材性课程资源加建设。在完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第二步是运用媒体技术再开发有关的将某些条件性课程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如将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化资源制作成CA3或PDF格式的文件,对某课程内容链接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运用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可上网的数字资源制作成视频文件,将实验操作步骤制作成FLASH格式文件,等等。

从资源的内容来讲,在筛选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由于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汇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精品课程资源应代表着国内同类课程资源的最高水平,承担精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应当是在该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保证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当将重心放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资源中筛选出体现课程特色和教师理念的内容上。另外,还应在同类资源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如使用权威的教材,列举经典的案例等,应避免资源在多个网站上的重复建设,使精品课程资源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教师资源的优化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只是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课程,对课程进行解释并推向学生。而在建设精品课程时,教师首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然后才是实施者。勿庸置疑,教师资源是精品课程资源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而要使教师在建设过程中发挥起积极的作用,可通过多元、多级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转变角色。

首先,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改变把教材、书本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阔的,将视野拓宽到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上,使精品课程资源贴近生活、符合现实。同时,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学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

其次,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由于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将课程资源转化、制作成电子素材的技能。目前,不少高校采取的是精品课程资源的筛选者和实施者与制作者分工合作的方式,即承担某门精品课程的教师负责确定课程资源的内容,如大纲、教案、讲义等,然后交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资源的上网。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技术人员往往是这门课程的门外汉,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制作出来的网络素材难以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容易出错。因此,任课教师应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制作能力,尽可能地使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师的课程理念相符。

四、学生资源的优化策略

从新的课程资源观来看,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任何课程的开发者都不能抛开这一基本资源。由于精品课程面向全国免费开放,受众广泛且层次复杂,对于课程

内容的需要也各有不同,这就对精品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应具有最大程度的普遍适用性,另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选取素材时还应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特点,将课程资源进行分层归类,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另外,建设者在搭建网络平台时,应设计可供学生反馈的平台,使学生能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融入到课程活动之中,既能为教师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也可在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起到借鉴、启发的作用。

无论是加强教师作用还是开发学生资源,其实都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建设策略,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能动性。除了教师和学生,文化界、科学界、艺术界的学者、大师以及学有专长的社会名人,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只不过这一部分人力资源不直接参与精品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而是将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贡献出来,进而转化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五、信息技术的优化策略

网站是精品课程资源实现示范、辐射作用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精品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效果。 精品课程的资源一般分为:多媒体素材库、cAI课件、课程教案、教学大纲、课堂实录、教学案例库、试题考试库等,其中多媒体素材包含了多种媒体信息,如:图片、动画、视频等。要使丰富多样的资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有机整合、准确链接,这就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资源容量大、种类多、有交叉的特点,设计出条理清晰、操作简便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