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1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的实施情况一直不是很理想,本文将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实施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困惑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开展的参考。
关键词 检验结果;互认
患者在不同的医院进行治疗时,经常要接受多次的医学检查,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在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让患者的就诊更加复杂。医学检验结果互认能够让患者避免一遍又一遍的医学检查,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轻患者的负担。从2006 年开始,医学检验互认的工作就已经开始启用,近些年来,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不断地推进,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实现各大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解决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迫在眉睫。
1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意义
首先,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能够避免同一个病人接受多次检验,节省了医院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其次,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能够有效地方便患者在不同的医院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看病的经济负担。再者,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能够促进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各个医院之间的协作能力。一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转院来接受治疗,他们不得不接受反复的检查,浪费自己的时间的同时还要承担自己的经济损失。而且,各个医院的服务并不均衡,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也不一样,检验成果也就会存在问题和分歧,各个医院需要通过医学检查的结果来实现互认的交流和切磋,进而实现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1]。
实施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卫生部在2006 年下发了《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并逐步推广开展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的有效措施,及时总结经验。
2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的现状
2.1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方案的内容
随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实施,一些内容得到了细化,例如将区域内医疗机构参加质控中心室间质控的质量控制状况与医院PT 成绩确定为互认医院和互认项目的依据,指定了对互认判定人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判断能否完成互认,有一些省份对互认项目源头不同的看法,对组织、考核与评价互认的机构也有所完善,增加了质控中心来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来保证互认[2]。
2.2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中展现出的亮点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在实施中展现出了很多的亮点。第一,互认对相应的医疗机构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例如北京的互认工作提出《实验室管理与技术要求》,保证了互认的技术基础,并且《临床样本的采集、运输、保存要求》、《检验设备的校准与维护要求》以及《检验报告信息完整性要求》的建立,让医学检验结果的互认有了严格的质量标准。第二,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与其他的一些卫生政策实现了衔接,这一点在分工协作机制的一些建设项目的衔接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海等城市对互认的医疗机构提出了要求,限定只有在同一个医院集团内或者具有对口支援关系的医疗机构之间才能够实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节省时间和成本、共享医疗设备的目的,也确保了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可靠性。还有一些城市进一步建立绿色通道,给患者直接开单去上级医院检查的机会,即保证了医学检验的质量,也节省了医疗资源。第三,在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下,很多省份鼓励社会资本开办独立实验室,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3]。
2.3 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实施的速度非常缓慢,互认工作进度参差不齐,总体进展不容乐观。例如有很多地区和医院并不重视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仅仅做一些简单的宣传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实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要求。有很多人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认识不够彻底。而且,目前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没有非常具体的相关法律规章细则来明确医生的责任和落实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
3 对实施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探讨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尽早出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细则;
二是加强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
三是合理确定开展检验结果互认的项目;
四是推行检验结果互认要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结果互认能够避免病人在不同医院就诊的重复检查,提高就诊效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效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医学检验结果互认也存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实施细则、医患之间对检验结果互认的认识不一致、以及各检验实验室间硬件和软件及检验人员素质水平不一样的问题。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大范围实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 陈斌, 罗五金.2008 年度我国医疗服务费用结构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11(01):17-21.
[2] 夏振雄. 浅谈医学检验与临床的关系[J]. 医学信息( 中旬刊),2011,09:24-29.
[3] 陈红霞. 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措施探析[J]. 求医问药( 下半月),2012(08):13-25.
[4] 赵艳华, 张文玲. 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5):12-20.
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96-03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其概念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定义,即“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每个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的决定”。[1]将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到检验医学中,即为循证检验医学(evidence-based labo ratory medicine,EBLM),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概念,通过临床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更紧密的沟通,从而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它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许多检验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都来源于基础医学的理论,循证检验医学是临床检验医学发展的结果。[3,4]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检验医学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忽略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检验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循证检验医学环节
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始了循证检验医学教学的探索,还没有正式开设循证检验医学这门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明显缺乏循证检验医学相关课程群,缺少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内容的融入。
2.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院校往往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实习检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言语粗俗,行为失范,缺乏一名检验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缺乏思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根据历年实习检查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我们了解到实习生在学校时虽然机械地掌握了一些医学检验基本知识,但思辨能力低下,缺乏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实验现象,他们缺乏分析思考,判断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只会按照带教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应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创造能力。
二、教育改革措施
1.深化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循证检验医学发展需要,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至今已有五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是根据前几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而成的。在修订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还可以广泛征求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教学计划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在完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
(1)注重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将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共包含了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群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构成了科学规范、井然有序的课程群体系框架。以五年制医学检验为例,可以分三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阶段,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和优质选修课课程学习阶段,历时五个学期。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重点发挥我校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加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第二阶段:临床检验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即临床医学课程群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学习阶段,历时三个学期。此阶段充分发挥我校临床教学资源优势,加强学生临床检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循证医学思维培养为主,把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分析生物学和分子诊断学等部分方法学、新兴学科的内容融入此阶段,以适应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农村;医学人才;医学教育
农村卫生服务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农村人才问题已成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重视基层医学人才教育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1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1.1缺乏专业培训,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农村卫生机构人才紧缺,农村卫生人员没时间脱产培训,导致工学矛盾。针对这个问题,不同地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替代法”、“托管制”等,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部分医务人员看重培训后的“证书”而非培训内容[1];二是部分医务人员由赤脚医生转型而来,年龄偏大,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三是若这批人员离开岗位,新人员难以接手。由于缺乏具体的培训政策和机制导致缺乏专业培训成为阻碍农村卫生人才素质提高的关键问题。
1.2学历教育滞后,结构不合理目前各地农村机构医务人员学历仍以大专、中专为主[2]。成人教育未与时俱进,教材大纲未针对农村医务人员的实际情况编写。即使医务人员有意提高学历但因工作繁重和体制不完善纵然花费大量精力但仍收效甚微,难有提升。
1.3实用型人才紧缺,医学生不愿下基层现本科生及研究生中,众多学生不愿下基层,而专科学生中也只有大多数学生愿意回到基层。医学生不愿下基层的原因:①基层的工资福利待遇偏低;②职务晋升机会少;③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④基层条件差,设备少,生活艰苦[3]。
1.4医学教育问题突出,教育模式与农村需求不符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源地的高等医学院校,在引导人类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难题、树立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把“研究型”和“高精尖”人才服务于上层作为宗旨,而把服务于农村的医务人员的培养认为是职业教育的任务。此举无疑加重了城市医学人才密集而农村缺乏医学人才的现状。通过对学生目前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情况为:①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25.2%,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占68.5%,被迫完成学习任务的占5.8%;②学习方面的困难是:医学记得东西多(34.5%);老师上课内容多,难消化(25.6%)。此调查说明大专的“2+1”模式学时偏少。
2对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与医学教育的建议
2.1采取定向招生,实现本土化原则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就急需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医师队伍。这就要“就地取材”,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从农村生源中定向招收医学生毕业回农村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医学人才紧缺的情况,且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通过对浙江省三所医学专科院校的医学生关于毕业后是否愿意到签约的农村从事卫生工作调查,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68.1%)。此项调查表明定向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农村医学人才紧缺的情况。
2.2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学历教育定向招生在短期内仍无法解决农村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故加强在职培训就成了当务之急。由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一起核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农村在职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制度”和“建立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因此要建立起“防、治、保、康、教、技”一体的农村医学人才队伍,就要加强在岗培训等制度,研究农村医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在职人员工作能力。
2.3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多技能型人才
(1)调整压缩本、专科的专业数量,对本专科学生进行“床旁教学”;(2)拓宽专业领域,以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为指导思想,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精选教材内容,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培训。
2.4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政策支持首先严格规范医疗卫生人员的准入和从业条件,其次出台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参加专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并投入经费。
2.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设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从思想源头上确保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农村医学人才虽匮乏,但如果能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划,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则农村卫生事业必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因此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保障农村人口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吴苏芳;谢卫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现状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09-5
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创新人才;教学
高校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可以说实验教学过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遗传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遗传学实验多偏重于理论的理解,过于程序化且受学时限制,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时间较少,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从而导致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不强,极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综合性大学开拓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方案,以实验教学为平台,培养和造就国际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竞争力的一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生命科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校根据遗传学实验存在的实际弊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整合为生物专业大实验的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创新型”三层次的教学体系
遗传学实验有30学时,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包括人类的皮纹分析、果蝇的饲养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自由自合定律、粗糙麦胞菌杂交、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等项目,验证性的实验也就是经典的遗传学实验占的比重太大,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严重脱节,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实验室开放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校实际,本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对遗传学实验的教学大纲重新制定,对实验项目重新进行了整合和删减。由于粗糙麦胞菌的杂交实验效果不是太明显,把此项目删除。人类的皮纹分析、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作为基础性试验的模块;把果蝇的饲养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自由自合定律等单一验证性实验整合为果蝇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模块;新增基因突变的遗传分析模块中的植物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实验做为设计综合性试验。新增分子遗传模块中亲缘关系的遗传分析、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和DNA提取方法的改进等作为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可以选做一个。当然,学生在实验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得到老师的允许,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1.教学设计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把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抄在黑板上,由老师向学生讲述过程,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去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即使有了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也很难自己解答疑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性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探索。在实验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和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讲述过程中注重本实验的前言部分的介绍,让学生多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对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以植物多倍体的诱导和鉴定为例进行介绍。老师先把多倍体的产生、原理与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多少植物已经用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然后对学生提出多倍体诱导的方法有几种啊?3个同学组成一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可以选用不同的植物不仅仅局限于大蒜、洋葱,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如高温、低温、射线照射、化学药品处理等。由各个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由各个小组的代表用PPT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意义。然后由同学们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并由专人记录。方案通过以后,由同学自主安排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包括实验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的、植物的培养到多倍体的观察和鉴定以及照片的拍摄全部由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实验结束后,由各组代表用ppt的形式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并对此次实验的收获进行总结。最后,以大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创新性实验项目,我们依旧采用这种“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的研究性的理论教学的理念,对10种植物的15种品系进行了亲缘关系的分析,既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手段,又利用遗传学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的有机整合。当然,我们也鼓励学生的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与老师的课题或者与自己的科研立项相结合。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采用多媒体网络和数码显微互动化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许多实验图片可以直观的在多媒体上看到,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的实验中,学生很难想象果蝇唾液腺的形状,在剥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采用多媒体的话,就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建立,更能使老师方便直观的对各个学生进行指导,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实验室方面实行全天开放的原则,保证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遗传学实验的网络化建设
遗传学实验不仅有宏观方面的性状观察,更多的是微观领域的研究,如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状、植物多倍体的染色体的图片,这些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确切的印象,在学生的实验中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快速传递信息的途径,这就是网络教学。因此将遗传学实验做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自主学习。目前,遗传学实验网页包括了实验教学大纲、教案、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操作规范等等。一些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公布和学生的报名情况都可以在网络上操作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进行具体实验前通过浏览该网页达到预习的效果,从网页中得知他所要进行的实验的目的、原理,所要使用的实验仪器,实验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等,对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至在实验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四、改进了考核方法。综合评定学生技能
为了达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实验课成绩的评定方面也作了新的尝试。过去单凭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普遍存在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不动手、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达不到锻炼学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现在把实验成绩分为四部分:一是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二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汇报以及心得,三是实验时自己做的装片和结果图,四是大论文的成绩,包括论文的规范性、翻译的准确性等等。
在本次的遗传学实验改革中,我们本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探索,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行实施,老师起到导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建设遗传学实验网页;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经过两年的尝试,学生的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个别学生的论文已正式发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并且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也有很大的增强。
随着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通过增加遗传学实验中的前沿实验,开设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皮妍,林娟,郭滨等_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86-88.
[2]王竹林,刘曙东,马翎健,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90(4):14-16.
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5
一、弘扬国学经典是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弘扬国学经典能够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具有一颗空廓的心,由经典的引导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化想往。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国学经典的美妙意境和文化韵律,对孩子语感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其次,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传递道德正能量,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凝聚和传承,其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尊师行孝等强大的道德能量,国学经典的学习使师生内心充满阳光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二、国学经典在国家课程中的渗透
弘扬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国学经典融入渗透到国家课程中。国家课程是小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知识的习得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国学经典要注意遵循德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通过课程中国学经典的渗透,让师生耳濡目染于古人的品德和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气质,陶冶心灵、端正品行。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国学经典的渗透以学生的领悟和兴趣为出发点,在良好的氛围中使师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小学师生中进行国学经典的弘扬和教育,其中精选适当的国学经典,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内容繁杂、文字寓意深刻,其中能为小学生接受并吸收领会的才是真正有现实价值的。对国学经典的筛选本身就是一个繁重而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学校相关课题组教师的协作努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学校目前已经开发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有针对二年级的《弟子规》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三字经》,在实践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弟子规》和《三字经》作为传统儒学经典,言辞韵律性强,文字简单易懂,适宜于小学生的接受和领会,其中体现出对人性的观点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阐述,更是对师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师生通过《弟子规》和《三字经》的学习,感受国学经典的体验和传承,在“自立立他,德行天下”的氛围中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国学经典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持久和深远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髓和品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一种利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感染和熏陶老师的人文修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学校环境不仅给学校师生提供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资源条件,而且一直在不以外在的形态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教室文化墙、黑板报等场地展示国学经典名句名言,比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国学名言警句或者俗语,都能激发学生不断的思考。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学生来自兴趣的自主学习,比教师传授的知识效率更高。再次,要在实践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清明节、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全校性的大型国学经典演讲、诵读、文艺演出等活动,比如诵读爱国诗篇,珍惜时光的文章和课文等;在平时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组织经常性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不断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让教师的审美感受力更强。同时,能够通过国学的诵读和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具有真善美的一面。
五、国学经典与学校大阅读特色的有机结合
医学检验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校、理念
一、前言
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当代素质教育应当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传统管理理论在观念上表现为以物为中心,把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控制与约束,压抑甚至是扼杀了人发展。在管理制度上,强调管理的模式化、制度化、组织化,注重秩序的稳定与保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在管理方法上,强调命令与服从,缺乏民主与参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忽视人的价值,不利于人的发展和教育创新。人本管理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它是把人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发展人。文章指出人本思想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哲学理念,人本管理更能体现学校管理的本质;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更是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分析了传统的学校管理在管理观念、价值取向、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提出了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构想,阐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本质的根本体现;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实现学生、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校长素质的提升与自我发展是学校实现人本管理的关键,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保证等观点。笔者在文中把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理论与上海中学学校管理的实践相结合,运用文献法和案例法,围绕所工作的上海中学学校管理的实例,特别是上海中学国际部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所作的创造性的教育管理实践,讨论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理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实践意义。希望通过对理论的深刻研究、探讨,对实践的认真梳理、归纳和提升,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论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去,努力创设一个高绩效的合作型的学校,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同时,同样必然关注个体的发展,把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的个性发展和成熟是主观与客观不断适应的过程,是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学校管理者应为教职工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
例如,让青年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继续教育等各种学习,提高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研能力,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只有建立符合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得以充分发挥。因为,他们将会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三、管理就是服务
人本原理强调管理以人为中心,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是人本主义体现的基本理念,必须渗透于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在学校管理中,师生是管理主体,尊重他们的权益,理解他们的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并且提供可靠的途径,创造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才会赢得师生的满意,也确保了学校健康发展,形成学校为师生服务,师生为学校奉献的良好局面。
四、营造人文环境
环境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崇尚自然,同时又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师生的发展,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在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和谐的人际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自己生活得也愉悦。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应做到:⑴倡导说真话、做真人、办真事,切莫造“假”,使教师处于一种公正、公平、真诚的氛围中。⑵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各自的长处和闪光点,恰当激励,使教师始终在良好的心境下工作。⑶尽力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使大家在学校感觉更充实更愉悦。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师提供调节心态的时空。如通过工会组织开展元旦联欢、教工趣味运动会、乒乓、象棋比赛等系列文体活动,给老师们的学校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