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1
虽然在欧美等国,将某位作家作品的全部版权集中在一起进行运营开发的做法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并且已相当成熟,但在版权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内,“全版权运营”仍只能算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而远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运作模式。因此,当今年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高调地宣布“曹文学儿童文学艺术中心”(下文简称“曹文轩中心”)正式成立时,也难怪会引发国内业界那么多的关注。一时间,关于“全版权运营”的讨论甚嚣尘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种版权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未来。而作为引发业界对“全版权运营”的热烈讨论的发酵点,曹文轩中心自然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据天天出版社总编辑叶显林介绍,曹文轩中心的全版权运营工作已涉及多个领域。首先在传统的图书出版方面会多做一些尝试,“就是将传统的图书出版做得更加细致,针对更加细分的目标读者群推出各具特色的图书产品”。此外还会进行图书的数字化、杂志创办,以及出版“走出去”、设立儿童文学奖等。叶显林说,曹文轩作品的数字化是与亚马逊合作的,目前工作已经展开;创办杂志则是一个稍微长远的计划,目前是以MOOK的形式出版,刊物名称是《种子号》,预计今年下半年就会面世,“等到各方面的条件,尤其是市场条件成熟了,我们会再把它办成正式的杂志。”而在“走出去”方面,是以“中国种子・世界花”这个外向型项目启动的,之前已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办了推广活动,了由二十一世纪社出版的曹文轩图画书《烟》,以及由天天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我不想做一只小老鼠》《小野父子去哪里》《帽子王》。这个合作项目由曹文轩撰文,由世界各地的优秀插画家完成书中图画,并做全球推广。在儿童文学评奖方面,自“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奖项设立公布以来,已经收到了百余部稿件,接下来等过了截稿期,曹文轩中心的第一届评奖活动也将成功运作完成。
除了在出版的本行做大做细之外,曹文轩中心还大胆地试水一些陌生的领域,其中以教育培训、影视剧制作、游戏、动漫开发等为主。教育培训领域的开发,是源自中心对于曹文轩的写作经验和品牌优势的认识,希望能够将其更为系统规范地导入儿童写作培训领域,促使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学会写作。“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聘请了教育专家设计了培训课件,目前正在与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洽谈合作事宜,落地活动将很快展开。”影视剧的制作目前也在积极的筹划中,中心计划将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改编成电影,将《我的儿子皮卡》改编成电视剧。而游戏和动漫会再准备一段时间,待条件充分后再启动,因为中心目前还在为这方面工作做人才的储备。
从这些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来看,曹文轩中心的“全版权运营”仍以内容出版为主,但也跳出了出版本行,大胆尝试了其他陌生的领域。中心的工作目前开展得如火如荼,再加上因为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重点支持项目,其运营和发展也几乎可以被看作是其他业界同行尝试此种运营模式的试纸和风向标。而未来中心的发展会如何,相信也会成为业界持续关注的重点。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2
关键词:电影艺术;大兵小将;生态文化;先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Big Solders": The Embodi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Pre-Qin Dynasty
QU Quan-yue
《大兵小将》是关于战国时期故事的一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战国后期,卫国将军被梁国军队伏击,战争最后剩下一个梁国士兵和一个卫国将军,士兵是因装死而幸免于战斗,而卫国将军则成为梁国士兵的“俘虏”。影片主要围绕卫国将军和梁国士兵展开。在士兵绑着将军准备回国请赏途中,由于无食物,二人靠野物充饥。这其中的采食情节体现了古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先秦生态文化的外化表现。
剧中塑造了一个热爱大自然和乡土生活的士兵,他所具有的保护自然的意识从另一方面宣扬了人与自然的“合一”与“和谐共生”。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道法自然”等观念,这些观念也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这在此部电影中得到了具体反映,下文将结合当代生态学理论对中国先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进行解读。
一、剧中的生态文化体现
剧中,梁国士兵绑着卫国将军回自己国家邀赏,途中在野林中无食物,仅剩半块干粮,随即,士兵就设计捉兔子,捉到一只母兔,士兵看了兔子已怀有身孕。就放生其回洞中。这体现了先秦生态思想,是对“不杀胎”的充分体现。这也是“小人物”士兵所体现出的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另外一个情节,是士兵在寻找丢失的将军,在寻找过程中,走到了一片农田里,土地干旱,士兵趴在一棵小苗前,拿出盛水的竹筒,浇灌那棵幼苗。途中遇到的一只小鸟,飞到士兵身上,士兵呵护它,把它带到另一个地方,寻得一棵大树干,用干草做了一个鸟巢,从怀中掏出小鸟将其放入鸟巢,将其安置于那棵树上并说:“你在这里安家吧,我也要回家了。”向小鸟挥挥手告别。这种种举止都表达士兵了对大地的热爱,对大地滋养的万物的崇敬,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敬。一个普通士兵虽为小人物,但梦想着五亩良田,耕作其间,与土地、自然和谐共生。这些都反映了先秦生态文化。
二、先秦生态文化代表
据史料可知,先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人对于大自然怀有畏惧和敬佩之情,各家文化体系中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解答。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道家生态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道家将自然界作为其哲学研究的对象,探索自然运动原因和“道”与人与天地的关系。庄子也从美学角度,主张回归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优于人为,天地长于人世。[2]道家哲学所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也是当今生态哲学的观点。庄子对自然的看法是“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3]道家生态思想反对不顾自然本真,行有违“自然之道”之事。主张“知止、知常、去泰、去甚”,反对“竭泽而渔”式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方式。(二)儒家生态伦理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则天”思想,“则天”即是效法自然天道,表明人与天同道。并在《易传•乾卦•文言》中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法天时。”此外,子思《中庸》提的“天人合性”、孟子的“知天、事天”思想等皆是儒家的生态思想体现。《礼记》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其中的关于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记录和延续,如《礼记•王制》中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不卵,不杀胎,不夭,不覆巢。”[4]体现生态伦理的先秦儒家思想是先秦生态文化的重要支撑,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有殊途同归之趋向。
(三)法家生态观点。法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几部法家代表著作的思想中也有许多关于发展农业、林业等保护自然平衡的生态文化。如《管子•立政》有曰:“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漳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5]此即为法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取物于自然且保护自然,重视对山林、土地、河川的因地制宜。除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先秦生态思想外,百家中还有不少对古代中国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生态文化。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也是对生态文化的百花齐放,虽各家生态思想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统一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三、先秦生态文化对当今设计的启发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当今设计方能有牢固的基础;到传统深厚文化中去,今天的建筑、景观等设计才能找到自身的根源。所以,先秦生态文化对于当今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可从以下来看:(一)设计的生态原则。由先秦各家的生态文化可知,“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是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处理。先秦时期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进行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时,生态意识尤为重要。众多风景园林规划师所提的在大区域规划设计中“景观主导生态为先”的指导原则正是对生态原则的重视。此外,东南大学刘先觉教授等在巨著《生态建筑学》中也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生态观城市设计”等概念。由此,生态原则在设计实践中应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先秦儒家礼制思想主张以“礼”使社会有序,利及子孙,这也是礼的本质。《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管子•八观》曰:“故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5]意为需要有度有节制地取材于自然,反对焚林而猎和竭泽而渔。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共同的指导原则。对于设计来讲,无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均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能长远规划建设、合理利用能源、减少资源浪费。如前人所提出的“绿色建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扩展性,是可持续发展建筑在特定时期的具体体现。[6]对于景观设计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人类长远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设计的有机原则。中国古代是从整体角度有机地看待自然,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有机论观念。这种整体综合地认识自然的方法导引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用于指导设计实践的思想。说其是“有机”是与西方的孤立、静止的“机械”论相对应的。建筑界的“有机建筑”认为自然界是有机的,依照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进行设计创作。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Saarinen)于20世纪40年代也提出“有机秩序论”,主张城市的建筑要富有表现力并遵循“相互关联”的法则。吴良镛院士在对北京等旧城改造的探索中,以“有机更新”的理论作为指导,逐步剔除旧城“城市细胞”中的“破烂地区”。 [7]毋庸置疑,在当今设计实践中,以运动的、关联的、有机的观点看待问题是可取的,也更加有利于城市各部分的协调共生。以上几种可用于指导设计的原则均源于先秦生态文化,“天人合一”是先秦生态文化的精髓,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着智慧的源泉。生态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文化引领着发展方向,只有构建科学的生态文化体系,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对于城市设计、景观规划等设计而言,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家园建设大局,需要以生态思想指导设计。因此,先秦生态思想对于当今及未来之设计实践都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当然,具有前瞻性的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先秦阶段,秦汉及以后更被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因而有更多的传统生态文化尚待今后不断地发掘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冯达甫(撰).老子译注(诸子译注丛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2]李泽厚(著).华夏美学(修订插图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
[3]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
[4]程昌明(译注).礼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1.
[5]《管子》注释组.管子选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9.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江西应用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首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可以陶冶心灵、繁荣校园文化。它展示我们的青春活力和艺术功底,在此期间,我们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将举行“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唱响春天卡啦ok歌手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文化艺术节主题辩论赛、感恩母亲,祝福母亲、’以学为荣,从我做起’文化艺术节主题班会、书法、绘画、电艺作品展、就业知识讲座”等一系列让同学们展示才华的活动。我们系部的舞蹈团也在很努力的编舞、排舞,爱好绘画的同学也在用他们的画笔为我们描绘绚丽的画面。总之,我们系部师生要在这次文化艺术节期间用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展现校园文化艺术节的魅力与内涵。
有人说,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艺术是德行的宝库,艺术的特质就是心灵的不断超越,这种超越是不断创新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是对人文精神的倡导,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艺术品质的最好培养,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希望我们都能积极参与,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舞动我们的青春,让我们的梦想在这里插上飞翔的翅膀。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4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古筝教育
[作者简介]马凌(1980-),女,江苏丹阳人,江苏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江苏常州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82-02
一、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瑰宝
1.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及作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诸如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摄影、舞蹈、绘画、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树立美好理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要了解、热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如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等,提高民族艺术素养。(2)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人文素养。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来传授知识,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3)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不是强制和被动性的灌输,而是诱发和引导人们发现自我潜力,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我本质力量。
2.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民族器乐是传统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族器乐中,古筝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早在秦朝就已开始流行。历代更有数不清的关于筝的诗、词、赋,都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古筝文化。古筝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两个字,便是“仁”和“智”,所以又被称为仁智之器,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古筝被喻为“中国的钢琴”,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古筝教学范围仅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二、高校开展古筝教育的意义
1.符合高校艺术教育文件精神。2004年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中,第二个“一”指出“学校应开设一套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教育课程”。具体要求为:各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逐步加大文化素质选修课中艺术类选修课的比重,并且记入学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筝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易学又好听,价廉又好学,值得在高校推广和传承。
2.对大学生益处多。第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开展古筝艺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不少大学生学习古筝之后发现自己的审美眼光敏锐了,对美的鉴赏水平也提高了。
第二,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优美的琴声给大学生带来了愉悦感,激起了学习兴趣。但是单纯的兴趣不够稳定,容易转移,碰到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会造成学生疲劳和厌倦,练琴的热情逐渐冷却。练习一首新曲子,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左右手协调配合,把握节奏,纠正音准,调控演奏力度。学生从不会弹奏到弹熟弹好,需要上百次的练习,每一次练习就好比是一次挫折,不断的挫折中必将磨炼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古筝在民族乐器中是最易学习的弹拨乐器,成人基本上学习三个月就可以演奏简单的乐曲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模仿和分析能力,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弹奏完整的古筝乐曲,特别是古筝名曲,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9~23岁,他们的气质和性格尚未完全定型,情绪和情感处于“疾风怒涛”式的狂放期,要承受来自身体、情感、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古筝古朴、典雅,音质柔美,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的弹奏中变得恬静,在悠悠的琴声中逐渐摆脱烦恼和烦躁。
三、目前高校古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运行机制不完善。古筝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设施等还都不尽如人意。要逐步构建和完善课堂教学为主、素质教育讲座及艺术社团活动为辅的教育体系的主导思想。高校古筝教学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改变高校现有古筝教学的现状,使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2.认识存在偏差。(1)学校忽视。古筝教学的发展历史曲折漫长,经历了停滞—发展—退潮—再发展的阶段,而长期以来,高校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古筝课程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没有从思想上得到真正的重视。(2)学生偏视。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与专业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喜欢欣赏古筝乐曲,而对古筝枯燥的技能训练不能坚持,认为古筝必须从小练习才能弹奏,不了解古筝是简谱教学、弹奏简单,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学习起来还不算太难。
3.教学条件有限。(1)集体授课。高校中非音乐专业古筝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采用的模式一般是集体教学。(2)古筝数量不足。教学用筝一般仅有8~10架,所以选修课要规定选习的人数,通常限选10人,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古筝学习的要求。教学选用的古筝一般为练习筝,演奏效果较为僵硬。(3)教学设备条件欠缺。古筝教室一般由普通教室改造而成,教室缺乏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摄像头、同步播放电视、节奏器、音响等教学设备。
4.师资队伍缺乏。当前高校的器乐教育师资缺乏,且学历、专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能够开设古筝课程的教师就更少,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加上学生对古筝缺乏了解、兴趣不足、费用不支、学习有难度等,选修古筝的学生人数偏少。
四、高校加强古筝教育的对策建议
1.重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高校要确立古筝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地位,结合古筝教育的特点,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给予古筝教学以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以更好地指导古筝课的教学。
2.定期开展古筝教学的宣传讲座。学校可定期邀请古筝名家来学校讲学。(1)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弹的特点。古筝为五声音阶的定弦乐器,共有21根琴弦,按音区划分为倍低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倍高音区共5个音区。除倍高音区只设有1(do)外,其余每个音区都有相同的1(do),2(re),3(mi),5(sol),6(la)。发声时只要手指放对琴弦的位置,用正确的指法拨动琴弦即可发出乐音,而不要像二胡等拉弦乐器需通过拉弓发出每个音高。(2)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学的特点。大学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接触过简谱,古筝是民族乐器,选修课一般便用简谱教学,相对于难度较大的五线谱教学,学生更能接受。(3)讲座当场演奏,树立榜样。邀请古筝名家当场演奏,或者邀请一些上过古筝选修课的优秀同学来弹奏,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学生学筝的信心。
3.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古筝课程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校学生对古筝艺术的需求。当前从事非艺术类高校古筝教育的教师不多,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或者外聘的方式增加古筝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更多学生学习古筝艺术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热爱流行音乐的特点,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增加学生对古筝的学习兴趣。
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建议高校可以去除一些选择人数相对不多的选修课,增开古筝选修课。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如导游、文秘、小学教育等)的不同要求,把古筝课纳入必修课的教学体系中。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校园文化
中央16号文件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展示校园文化和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所以积极创新理念、改进相应方法,探索在学风建设视域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成为为学生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活动与学生学习形成良性互动,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一、当前独立学院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遇到的瓶颈
1.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个人素质上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弱;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创新意识强、自控能力弱等特点,外加社会经历缺乏,面对挫折、诱惑时,意志力不够坚定。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不太积极主动。
2.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普遍不浓,不少学院过分地依赖甚至照搬母体高校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使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脚步更为迟缓,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也使得独立学院很难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3.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对学校的建设以及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风气的不足或者过于浓厚仍会制约或抑制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同时这种不良学风的形式对独立学院的教育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
二、在学风建设视域下开展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
要实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百花齐放,加强学风建设是根本保证。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的提高,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发挥引领导向功能、育人教育功能、人格健全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学风建设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使学风建设与学生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独立学院学生活动教育体系。将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艺术活动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素质教育工程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如何在学风建设视域下开展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1.强化团员意识教育,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都是团员,团员的行为、态度、表现等直接影响着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把整个学院团员集结成一个先进的正式群体,通过正式群体的力量影响到整个学院学风建设,是保持团员的先进性,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保证。因此以团支部为基本单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团员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团员重温团章和入团誓词,“戴团徽、唱团歌、举团旗”,以班级文化活动和积极语言引导促使团员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发挥在青年群体中榜样的带头作用。
2.开展典型示范建设,努力开拓学习范围
建设学校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人文馆等等机构之间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经验的机会。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到一些地区参观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通过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交流,一方面让他们对于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感受企业、工厂的工作风气和生态环境,将此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牵引至校园学习生活中,从而营造校园良好教育环境。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模仿能力强,好的榜样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动力,这就是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周行一善,日助一人,振奋精神、净化心灵、提升素养。
3.结合实践教育阵地,巩固理论学习成果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和归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去动手、去实践,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开展“学术讲座学生做”活动,鼓励在学术科技研究、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成绩和成果的同学开展学术讲座,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和事迹感染、激励更多的同学开展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大学生成为懂理论会实践的全能型人才。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高等院校要力争突破既定的模式,积极探索开展“课题式”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带“问题”下乡、带“课题”下乡,增强暑期“三下乡”活动的专业性、实效性。
4.积极塑造创新精神,践行学生成才途径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衡量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也是体现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可以广泛发动宣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挑战杯”、学术科技节等课外比赛,并且允许给予优秀大学生适当的课题立项,提供一定的资助, 同时配备指导教师, 加强管理, 让大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而以科技文化活动为龙头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践行学生成才的必要途径,也在校园里营造科技创新的学习理念。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在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个人表现, 建立人才档案对其跟踪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勇气和探求兴趣。
参考文献:
[1]李书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与策略[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2-53.
[2]刘心廉.对高校独立二级学院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5(4):17-19.
[3]杨新起、方世家.以创新精神推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42-45.
文化艺术讲座范文6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方向;创新;思路
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在随之迅速发展。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1当代群众文化艺术的独特属性
1.1公益性
当代群众文化艺术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活动场所、设施等均为公益开放。政府制定的群众文化的相关政策有利于鼓励群众文化的发展,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财政方面,还是活动政策及场所设施维护建设等方面,都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因此,政府的政策、投入与市场经济运作积极结合起来,公益性就成了群众文化艺术的第一属性。
1.2群众性
首先,群众艺术内容通俗易懂。群众文化艺术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其内容一般通俗易懂,具有简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具有教育功能。群众艺术内容上的通俗性有利于拉近艺术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其次,群众基数大。群众文化艺术参与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庞大的基数决定了文化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另外,群众艺术是博众人之长,所以应该注重民间艺人的挖掘和培养,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第三,形式多种多样。群众文化艺术是形式最为丰富的艺术,广场舞、健美操、书画、体育运动、群众艺术馆、唱戏等都属于群众文化艺术的种类。最后,传导方式更温和。群众文化艺术是群众自发式的艺术形式,其传导方式更温和,一般是潜移默化,润物于无声之中。在群众中传播的时候,用温和的、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疏导宣传。
2群众文化艺术建设与发展的途径
2.1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与空间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文化意识以及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应趋向多样化发展模式,不拘泥于一个环境模式,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例如,校园可以作为社会群众艺术文化发展的空间之一。校园里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和艺术气氛,校园之间应该注重交流与合作,举办“校园机器人大赛”“足球联赛”等活动;同时,校园文化可以走进社区,与社区文化相结合。有效利用这些空间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可以使群众文化艺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2.2注重通俗文化发展
通俗文化,是指内容通俗易懂,接凡人生,易于被人民群众接受和吸收的文化艺术形式。通俗文化能更贴近民生,亲切反映普通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例如,社区内举办关于离退休老人的艺术活动,红歌会、戏曲比赛、老年人舞蹈等都是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通俗文化中往往包含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这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例如,皮影戏、当地戏曲等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元素,将其建设和发展为群众文化项目,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传承了文化技艺。另外,当地文化馆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体育竞赛、人民书画展、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节等,这些艺术形式多姿多彩,妙趣横生,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
2.3文化场馆和文化中心建设要紧跟文化发展的步伐
群众文化氛围的塑造,艺术活动的参与形式,除了人民群众自发参与之外,还可以通过文化场馆和文化中心的建设,对人民群众积极引导,起到培养和教化作用。各个城市通过建设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区和单位通过建设活动室、报告厅、阅览室等,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足够且多样化的空间。同时,在这些活动场馆和活动中心的建设开放过程中,要注重公益性,避免彩色过浓和过于功利化,否则便失去了辅助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2.4引进专业艺术人才
基层文化艺术者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建设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人才的引进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为当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从而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例如,开设声乐、舞蹈、书法、美术等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能力;面向高校和社会,采用积极的就业政策,引进新人才,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跃因子;不断吸收民间文艺人才,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加强城乡之间、社区之间以及社会各界之间的人才交流,让文化流动起来;深入开展文化进村、进社区、进军营等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3群众文化建设创新性思考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化,都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这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思想观念方面,在汲取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要有创新意识;在活动形式方面,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更新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给人以新鲜感;在文化传播方面,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社会模式,用“互联网+文化”的形式,传播群众文化意识,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创新建设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结语
群众文化艺术,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无论从艺术形式、宣导方式、场地建设还是思想传播,都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同时,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尝试,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每一个基层文化者应尽的义务。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以群众文化发展为己任,用自己的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郑子儒.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以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3):212.
[2]…李岩.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J].中国职工教育,2014(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