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危机的解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危机的解决范文1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危机;生命文化学
众所周知,人类学家宣称,人类学是关于人类历史的科学。美国的人类学研究传统分为四支(特别是在Boasians的研究推动之后):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1]。Robert Borofski(2002)的研究揭示出来,在文化人类学的子分支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薄弱[2]。人类学的分支越来越专一化。过度的专业化是人类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人类学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文化”这个词本身。20世纪初,人类学家把人类学界定为关于文化的科学,而现在人类学家逐渐变为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3]。人类学家把文化界定为他们用来研究世界上不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的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工具。大量关于文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4]。尽管文化的概念众多并且没有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人类学家普遍承认这样的假设: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基于符号的历史产物。换句话说,文化与自然相对,拥有自己存在和进化的方式。
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文化达到了一种滥用的程度,尤其是被“种族中心论”的人误用。Adam Kuper陈述了它的成功:“现在每个人都进入到文化中来。”[5]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见证这个世界的文化膨胀。
Keesing在1974年预测了未来的研究热点:“‘雅诺马米文化’、‘日语文化’、‘文化的发展’、‘自然与文化’:我们的人类学家仍然使用这个词,我们仍然认为这意味着什么。但是从灵长类动物存在的学习传统,使用工具和操纵符号,我们再也不那么肯定文化符号的习得性遗传是人类所独有的了。”
仅仅一年后,Edward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他定义社会生物学为“所有社会行为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6]”同时,他宣称社会生物学的目的是“利用当代综合进化论的成果重新规划社会科学。[7]”
自从70年代以来,所谓的进化派社会科学一直在学术界中发展和传播。我用“进化的社会科学”这一标签来称谓用进化论的方法来研究人类文化的那一派研究。这个标签反映了在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交叉,现在有很多学者使用这个词。在进化的社会科学领域最先进的无疑是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人类行为生态学,人类行为学,模因论、以及“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的的方法。上述学科的代表发展了他们自己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称之为文化进化论。
那么,早期文化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后天习得的基于符号的历史产物,而社会生物学家的定义则是完全对立的,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生物学上的适应性,或者说文化是符合“自私的基因”的利益的。进化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中也有关于文化的类似表达。
人类行为生态学和“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理论,都在文化人类学对立的角度使用文化的概念,但是在研究方法上两者有所不同。他们认为文化不是生物适应的产物,基因并不能操纵文化。
在行为生态学中文化是在某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生物最大化自己繁殖度的适应性策略。他们在人类行为的水平上研究文化;他们认为文化是一种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型策略(SmithWinterhalder1992).那么,文化是一种行为的适应性。
共同进化方法包括基因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动力系统。例如,William Durham已经列出了基因与文化作用的五种关系(1991):cultural mediation(文化调节),genetic mediation(基因调节),enhancement(增强),neutrality(中立)and opposition(反对).前三种是互动的,后两种是比较的(Durham 1991,205207)。总之,他认为两者在互动中可能会影响到对方。基因与文化的关系将参照:(1)相同的目标(增强);(2)矛盾的目标(反对);(3)不同,但目标并不矛盾(中立)。文化不能解释为基因进化的产物。在协同进化理论中,文化是基因与社会文化环境协同进化的产物。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概述了目前的被看作是整体科学的人类学中的危机。首先是,人类学的过度强调分支化和跨人类学的薄弱的合作性。其次,危机的根源是,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的滑坡,它被指责将西方的工具加在非西方的社会中的一种中心主义的建构。第三个根源是,“文化”这个概念的膨胀,人类学成功地给出“模因”,并认为它承载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意义,它最终将涵括任何东西。并且如果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空洞的词汇。危机的最后一个根源是,在进化社会科学中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宽泛的讨论。它的表征是从人类学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一般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背景。
基于文化学理论框架的生命文化学,方便了人们对进化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的理解,生命文化学是一个文化学的分支。生命文化学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伊诺・若斯在1980年提出的,它是一个物理人类的分支的标签,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关注文化和生物现象。生命文化进化从文化属于非生物学的适应性这个前提出发,将人类与其它生物区分开来,但是它并不意味着,人类独立于他过去的进化。
相反,文化有它进化的根源,人类是被他的特征所决定的,并且建立在人类基因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另外,生命文化学处理一种更为宽泛的主题包括动物和人类的不同。生命文化学进一步研究的是生物和文化适应性及进化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并关注后天PK先天讨论的结论。生命文化学可以从文化人类学的传统这一方面和从进化社会学另一方面,为了支持人类作为生命文化个体的整合性研究。简单来讲,生命文化学采用了从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认识的相关的发现并从文化角度来进行解释。
生命文化学对于目前的人类学在三个方面的难题起作用。首先,生命文化学支持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学科的合作性研究。其次,它将文化看作是在科学对人的研究中理论上、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工具。最后,它方便了对人类学和进化论方法在文化的研究上,对人类本质的二分的难题的克服。
[参考文献]
[1]Kuper,Adam(2000):Culture:Anthropologists’Accoun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Kuper,Adam(2000):Culture:Anthropologists’Accoun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Borofski,Robert(2002):The Four Subfields:Anthropologists as Mythmakers.American Anthropologist,104(2),s.463480.
经济危机的解决范文2
关键词:气候变暖;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思维;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恐怖的幽灵正悄悄向我们袭来,而且这个想象中的悲剧极可能变成我们终将面对的严峻现实。”①这是作者在美国上世纪60年出的关于滥用化学制品对于环境的严重影响,这也是引申出我们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的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那么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用绿色经济思维去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将是未来的研究出路之一。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
在谈到气候变暖问题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概念中已经谈到了其产生的一些原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后果产生?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1750年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质,其综合效果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进一步加剧,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气候变暖的产生不仅有其自然因素,更有其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来自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发生变化等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而引起气候变化异常。人为因素则来自人类通过对地球生物量、地面状况、大气成分所施加的影响造成的下垫面的变化等。②
自从有了气候变暖,它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它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冰冻圈退缩、水循环紊乱(水资源短缺等)、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受损、灾害加剧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热带气旋(台风)等,显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
气候灾害可能加剧一些地区原有的冲突和压力,影响生计(特别是贫困人口),并使一些地区的暴力冲突加剧,从而进一步降低当地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气候变暖也给许多病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病菌的繁殖率和传播速度将更大更快。气候变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变暖所产生以及带来的后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牵一而发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所影响的不只是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影响的领域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系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到我们的地球。意识到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么我们生存在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社会有必要为此采取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二、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努力
直到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尤其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为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首先,欧盟和日本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欧盟和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资金,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而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经济发展中回收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资源,在生产末期注重清洁排污,尽量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以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实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曾经深受环境危害而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致力于实行“低碳经济”,减少碳的排放量,营造一个空气良好的环境。
再次,中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每年实施一定的减排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十三亿人口的生存我们每年利用大量的能源,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治理环境的污染中艰难重重。
此外,1972年聯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此后,联合国和世界各国一道不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由此可见,各国与联合国一道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所做的努力成效是明显的。从其措施中可以看到绿色经济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中采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采取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将会是今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三、采取绿色经济思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遍开展,绿色经济思维是一个新出现的潮流,对于运用绿色经济思维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问题,首先要解释绿色经济思维都包含了哪些思想内容,如何运用绿色经济思维去改善具体的经济行为,而且其思想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所起到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第一,绿色经济倾向于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主张将发展重心置于改善结构、提高质量,这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空气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结构向健康合理、清洁能源生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绿色经济提倡缩小经济规模,反对“恐龙式”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因为随着人类活动规模越大,资源消耗越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多,产生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部分来自燃烧能源矿产或者城市生产建设、汽车尾气排放等等,与大型的生产建设项目息息相关,那么产生的气候变暖也是全球性的。
第三,绿色经济要求停止无止境的物质追求,改变高消费、高耗电的生活方式。毕竟,奢侈的生活消费需要以牺牲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全球气候上升。从目前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来看,不少国家的人民存在高消费高耗电高污染的生活习惯,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需要从源头,从根本的意识去树立人们拥有绿色经济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让绿色经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经济不是从来就有,作为生态主义的衍生品在生活中逐渐影响人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改变关键到个人的意识改变,如果每个人内心树立绿色经济意识,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改善气候变暖,那么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四、中国如何用绿色经济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是最早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的缔约国和推动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把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走新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
(1)坚持和完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我国已把科学发展观纳入政治思想体系中,成为学习和传承的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观。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我们的国家战略已经明显接轨并施行良好。
(2)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我国是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需要很多资源的支撑,而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是惊人的,进而引发的全球生态的改变也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要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解决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发展绿色经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近年来,我国在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新能源开发,发展绿色经济上有了许多的成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中国在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未雨绸缪,投资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行循环经济。我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间的各项气候变化大会,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承诺减排协议,做出实际改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中合理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积极针对本国的国情而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对策,致力于改善这一全球大问题,是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寂静的春天》第十七章中写道:“我们现在正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上,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另一条我们很少走的岔路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一个机会。”③归根结底,走哪一条路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始终认为,不断改革和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的途径之一。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偏见与分歧仍然存在,正义与邪恶也相伴相生,世界各国随着科技和大众知识的影响而存在文化多元化,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措施,达成何种协议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将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和意见不统一。选择的道路是不言而喻的,真正为了人类能够永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然要解决气候变暖。我相信,只要合理的运用绿色经济思维,科学的系统的提出一套解决思路,人类必定能够重获地球的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
[2]刘云、季铸.《绿色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
[3]李培月.《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1).
[4][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11.
[5]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
[6]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经济危机的解决范文3
论文关键词 新型受贿罪 司法困境 解决途径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受贿罪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新的变化,往往在经济民事行为社会交往的掩护下更加不易被察觉,被称为“新型受贿违纪、反贼案件”。2007年7月,“两高”联合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七种新型受贿罪的法律使用问题规定了处理意见,其目的是对层出不穷的新型受贿手段给予有效的打击。虽然《意见》对新型受贿罪进行了归类和具体的处理规定,但是个别条文存在缺陷,使得刑事解释工作受到阻碍,不利于有效打击犯罪。在立法方面,《意见》中的几个条文存在模糊不清、画蛇添足、不合理规定等缺陷,这使得刑法解释技术受到极大的阻碍,需要通过填补漏洞、严密法律条文,制定《惩治贪污贿赂法》等工作对其进行弥补。本文仅就《意见》带来的司法困境及其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一、《意见》带来的司法困境
(一)当前受贿罪的犯罪对象能否包括非财产性利益
此类犯罪行为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影响极深,亟待解决。它是指行为人通过为他人谋利,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非法收受非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主要非财产性利益包括安排工作、安排领导职务等。
在理论界,对非财产性利益是否应纳入受贿罪对象存在不同的意见。但在司法工作中应对此严格规定,即犯罪对象只能是财物,这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也利于严格执法。因此,笔者认为非财产性利益不能成为受贿犯罪对象。
但笔者同时认为,行为人的收受非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处,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通过相应罪名进行处理。与此同时,法律专家和司法工作者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理论研究,使之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司法实践,帮助司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目前非财产性利益普遍存在,若不及时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处罚则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应及早完善处理办法来实现罪责刑的适应。
(二)关于收受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的房屋的性质问题
刑法学在此类问题上有两个原则:一是主客观一致原则,即对罪行的认定要具有法律依据。受贿罪的构成要件的基本是权钱交易,若行为人主观上故意收受房屋,且客观上对房屋实际占有,那么就实际上犯有受贿罪,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意见》对此予以明确肯定。二是最责罚相当原则,此时要注意行受贿的对合关系且要注意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在追究受贿人责任时,也要追究行贿人的责任,同时注意行为人是否具有索贿行为及其他严重情形,并结合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进行定罪量刑。
汽车作为动产,需要根据行政管理的规定进行登记,且盗窃来的汽车不以过户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但房屋与汽车的性质不同,不能以此推论房屋不通过过户也可以作为犯罪既遂的依据,这与法律和事实依据不符。豍
受贿人收受房屋中的实际占有,指的是受贿人及特定关系人居住该房屋,但根据规定,若房屋查实为受贿人接受的特定房屋,则即便其居住甚至常年居住,依然不能对该房屋实际占有。与此同时,由于在定罪量刑中需要坚持主客观一致原则和罪责刑一致的原则,而从行为人的主观角度来看,越是占有房屋的所有权,越是能实现其受贿目的,并且其主观谋求利益的大小可以通过房屋的面积的大小来估量,因此,其收受房屋的面积大小则成为对其定罪量刑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办理过户手续才能实现房屋所有权的转让,即转让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如果没有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则行贿人转让的只是房屋的使用权,自己享有房屋的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受贿人占有房屋的使用权,行贿人也可将其收回。在很多情况下,行贿人以这种方式对受贿人进行牵制,因此在定罪量刑时应对行贿人的这种行为予以考量。
受贿犯罪对国家公权力廉洁性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以权谋私、以权谋利。因此行为人的占有应是完整占有,即行为人享受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才是真正的占有。因此有学者提出,如房屋之类的不动产犯罪的判断行贿既遂与否的标准应以登记手续是否办理来衡量,若办理了登记手续,则受贿罪成立,若没有办理登记手续,则受贿罪不成立。豎部分学者认为,若无论是否办理所有权转移手续都将收受房屋的行为按受贿罪(既遂)认定,并且根据房屋市价确定犯罪数额,则可能导致在定罪量刑中“一刀切”的出现以及与实际犯罪行为的相悖。
为对受贿罪不冤枉也不纵容,笔者对此类观点和案例进行了仔细研究,认为应该对受贿罪追求刑事责任,以商品房市场价格来认定犯罪数额,为确保公平与正义,在确定犯罪数额时应借助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核算并综合考量后确定和宣布犯罪数额,同时结合犯罪未遂的具体量刑标准及其他,综合考虑如何进行定罪量刑,以期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
二、司法困境的解决
笔者通过对《意见》的研究和相关学者的观点的借鉴,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不应将非财产性利益纳入受贿罪的对象
非财产性利益是否应该被作为受贿犯罪的对象,理论上既有支持的意见,又有反对的意见。在司法实践中,非财产性利益是否应该被作为受贿犯罪的对象,应该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来考虑。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作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财物。当前对受贿罪的对象严格限制在财物的范围之内,符合我国现行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需要。只有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才能使得司法工作不产生不必要的混乱,从而明确定罪量刑,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将非财产性利益纳入受贿罪的对象。
但笔者同时认为,行为人的收受非财产性利益的行为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处,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通过相应罪名进行处理。受贿罪的表现形式是对公权力廉洁性的侵犯,可通过如玩忽职守等形式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实际的危害,因此在行为人刑事责任可以通过这种角度进行追究,使行为人为犯罪行为承担相适应的责任。
(二)综合认定收受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的房屋的犯罪数额和犯罪形态
笔者认为,对不动产作为受贿对象的情况,应以其所有权转移手续是否办理为既遂以否的标准,即只有房屋产权过户手续办理完毕,实现了产权的实质转移才认定为受贿罪既遂行为,否则不应认定为受贿犯罪既遂行为。同时,对犯罪金额的考量不应单纯依靠商品房市场价格确定,而应该依靠更加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确定,例如在金额确定过程中,可以通过会计算法进行核定,即同类房屋的出售价格为首要考量标准,同时要考虑其初始价值及折旧,若单纯考量其市场价格,则可能对受贿罪行为人的量刑偏高,而只是依靠初始价值则可能对其量刑过低。当然,若以同类房屋出租年限及金额来计算,则可能滋生新的犯罪形式,笔者认为不应加以提倡,以避免受贿人规避其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及客观危害,造成对罪犯的放纵。
为对受贿罪不冤枉也不纵容,笔者对此类观点和案例进行了仔细研究,认为应该对受贿罪追求刑事责任,以商品房市场价格来认定犯罪数额,为确保公平与正义,在确定犯罪数额时应借助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核算并综合考量后确定和宣布犯罪数额,同时结合犯罪未遂的具体量刑标准及其他,综合考虑如何进行定罪量刑,以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这既使得我国有关刑事政策思想得以实现,又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
三、结论
经济危机的解决范文4
提到农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农业结构调整?理论界有一个定义:“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革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那么当前的农产品需求市场有哪些变化呢?我的观察,主要有两点:一是优质化,二是多样化。放眼国际,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是针对这“二化”去调整的。所以,《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很有必要。
今年年初,农业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思路和部署。《意见》第五部分专门论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这也与设施园艺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吻合的。由于环境的特殊性,设施园艺产业尤其是传统日光温式大棚的污染问题确实存在――在一些严重的地方,不仅污染了土壤,还污染了农产品,更污染了整天在里面劳作的农民。《意见》里明确要求,到2020年,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要提高到40%以上,这些都是很具体、很明确的。
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后,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意见》在提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时,重点强调了种业体制改革、生产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培育新型职业农业几个问题。具体到设施园艺生产,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譬如机械化问题,设施园艺产业的综合机械化率只有26%左右,而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61%,已经实现了由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设施园艺产业的机械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蕴藏着一个很具潜力的产业。
经济危机的解决范文5
关键字:围涂工程;道人山;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海岸线绵长,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前缘,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岸线全长18400,岛屿岸线14217.8,海岸带面积34万,滩涂面积约200万[1]。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宁波市象山县作为典型的滨海城市,人均耕地仅为0.6亩,只有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随着象山港大桥建成,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为满足象山乃至宁波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修编)》、《宁波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修编)》(2009)围垦规划的重要项目——象山县道人山涂围涂工程,计划围涂面积2.12万亩。该工程的实施对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建设浙江海洋强省和宁波海洋经济强市、实现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海水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道人山涂围涂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考虑到滩涂生态系统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既受到内陆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及海岸的堆积影响,又有潮汐、波浪、海流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围涂养殖、筑坝造堤等海岸工程设备的影响[2],因此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水土保持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对其他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海域生态的影响
工程改变了原有滩涂的自然属性,表现在堤外海床面的冲淤状况发生变化,局部淤积速度有所加快,使不适应于营埋的潮间带生物发生迁移后死亡,影响局部水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另外,悬浮泥沙大量入海导致水体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
1.2海域冲淤变化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北堤东侧因水道被封淤积明显,经计算预测最终冲淤情况如图1:北堤东侧最终淤积0.6~0.8m,大捕山和四角山之间水道淤积0.6~0.8m;道人山和大捕山之间水道冲刷明显,最终冲刷0.3~0.4m;东堤南端的炮台山闸口外受排水影响产生局部冲刷,最终冲刷0.4~0.6m;东堤的其余部分至大平岗岛间淤积0.4~0.8m;乔木湾岛和炮台山之间水道偏冲,最终冲刷0.2~0.3m;乔木湾岛和大平岗之间水道略偏冲,最终冲刷0.1~0.2m;东方明珠围垦区西侧水道略偏淤,最终淤积0.1~0.2m。在计算区域的其他海区基本呈冲淤平衡态势,工程后达到冲淤基本平衡时间为3~5年。
图1.海域最终冲淤情况
1.3海域流速变化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由于北堤东侧水道被封,该海域流速将发生变化,其具体流速变化情况如图2:一个大潮潮周期内平均流速减小0.1~0.15m/s;大捕山和四角山之间水道一个大潮潮周期平均流速减小0.1~0.15m/s;道人山和大捕山之间水道平均流速增加0.05~0.1m/s;大捕山和大半边山之间水道平均流速略有增加,为0.02~0.05m/s;南堤南端的炮台山和乔木湾岛之间水道平均流速增加0.02~0.05m/s;炮台山闸口外由于排水影响,平均流速增加0.1~0.15m/s;南堤的南半段东侧平均流速变化小于0.02 m/s,而北半段东侧平均流速减小0.02~0.1m/s;饭桶山与大平岗岛之间平均流速减小0.05~0.15m/s;东方明珠围垦区西侧水道工程前后平均流速略有减小,为0.02~0.05m/s。总体而言,流速变化的范围限于大半边岛、大捕山、马鞍山、羊背山四岛的东端连线之内。
图2.海域流速变化
1.4海域无机物含量的影响
围区附近海域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超过或局部接近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废水排放后,项目附近水域两者浓度均将持续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另外,道人山附近COD浓度本底值较小,养殖废水排放的COD浓度也不高,因此道人山附近COD浓度将不会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综合各种计算条件下N、P和COD浓度预测结果及调查海域的水质现状,本项目养殖污水所增加的COD及N、P排放量对附近海域水质的影响不大,但局部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1.5陆域施工的影响
由于机械施工、车辆运输及爆破等施工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施工污水、船舶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对项目区的空气环境、噪声环境、水质环境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大风干燥天气下,由材料运输而引起的扬尘和噪声等将干扰附近居民区的正常生活。
2环境保护措施
2.1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海域生态保护措施
围堤施工应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的高生物量期、产卵期以及台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尽量减少施工过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先筑堤再回填土石方,防止因沉积物的扰动而产生的高悬浮物对海域水质的影响。
(2)陆域生态保护措施
陆域生态保护主要指石料场的生态恢复。首先料场选择应以陆域生态保护及景观环境保护为主,避开生态敏感地段。集中地段开挖,同时对开挖断面应进行梯级开挖。其次,将料场开挖的表层土进行集中堆放,采石结束后进行表层土的恢复。如果要进行矿山爆破,应按火攻爆破规范进行,严格控制起爆量,减少因爆破造成的对敏感点的影响。另外,取料区应设有临时洒水实施,对作业场地、运输道路进行及时清扫,避免浮尘产生二次污染。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特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扬尘。产生扬尘的作业有抛筑砂、石,平整土地,材料运输、露天堆放、装卸和搅拌等过程,其中运输车辆的行驶引起的道路扬尘约占扬尘总量的60%。因此对于施工过程中扬尘的防治,首先应严格限制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尽量避免在大风日作业。其次对施工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应罐装或袋装,堆料堆放时采取防风防雨措施,用防雨布遮盖,尽量减少临时露天堆放和地面。而对于工程施工所需的堆料场、拌和站应设在空旷地区,施工时应定期洒水防治扬尘。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中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类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及打桩机,为防治噪声污染,对于运送材料汽车、拖拉机等随机移动声源,施工单位应保持运输设备技术性能良好,不见筋骨,无刹车尖叫声,每辆运输设备均需配备完整有效的排气消声器。另外,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和施工工序,调度运输时间,在靠近村庄、居民点及其他噪声敏感点的施工地段,严格控制运输车辆车速。并定期对施工用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检修,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5)固体废弃物及水污染处理处置措施
在处理固体废弃物与水污染时,应将船工船舶以及陆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期所产生的污水分别收集统一处理,并且尽可能回收利用生产废料。对于施工船舶的排污设备应做好铅封工作,铅封后的船舶油污水排入海事部门制定的岸上接受设施进行处理。
2.2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改善养殖废水水质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像鱼虾贝藻混养模式、套养模式、轮养模式等,利用养殖生物间的代谢互补性来消耗其有害的代谢的产物,减少养殖生物对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其次,优化饵料组成的投喂方式,选择饵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减少饵料中氮的排泄,使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氮量减少。
(2)合理设计纳、排水系统
养殖置换水排放时间的选择与养殖置换水排放所引起的水质影响范围有密切关系。为了防止养殖排放的废水回流对养殖进水水质的影响,养殖进水应安排在涨潮的中后期,而养殖排水应安排在落潮前期,从而使排放的养殖废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稀释和自然净化。此外,根据用海项目规划,在围涂区主排水系统尾端、低洼地带拟建立尾水滞留净化区,并建立水生物圈湿地净化系统来减轻养殖尾水对附近海域所造成的局部富营养化的危害,以减轻养殖尾水对周围海域水质的影响。
(3)合理选择清塘消毒药物
为杀灭水质和底质中的细菌、病毒及原生动物,养殖期间需对养殖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塘及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放养前清塘及水体消毒用药浓度宁大勿小,以达到彻底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放苗前的水体消毒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待药性失效后才能放入苗种。而养殖期间的水体消毒,则要合理掌握药物浓度,既达到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又不致于伤害养殖产品。
(4)清塘底泥处置
由于清塘所产生的污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氮、磷、钾养分和有机物质,但也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且其盐分含量较高,因此对清塘产生的淤泥应在围区内划出一部分区域用于集中堆放,严禁随意堆弃。
3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为微度水力侵蚀,属南方红壤丘陵区,蚀容许值为500,为象山县人民政府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根据《宁波市水土流失状况分析报告及数据表册》(2007),象山县土地面积为1385.2,水土流失面积为52.78,占土地面积的3.81%。工程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为海积平原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在200左右,水土流失防治登记执行I级标准。
3.2水土保持现状
截止2007年,象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2.78,相比较1997年全省调查结果155.94,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03.16,治理率66.15%。至2007年,全县封山育林400,治理小流域7条,退耕还林还草6.67、种植苜蓿2.4、种植经济林果3.02、营造水土保持林1.98、林木补植43.11、采石复绿0.04、修建挡土墙3.2、修建谷坊6座、开挖排水沟17,投资7308万元。
3.3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项目建设扰动、破坏原地貌和植被面积37.29,损坏水土保持设施34.3。工程挖填方总量2290.7万,其中挖方1092.7万,填方1198万,外借方105.3万。预测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总量37875.43t,原地貌土壤侵蚀量9019.17t,新增水土流失量28856.26t,包括施工期新增28624.45t,自然恢复期新增231.81t,主要发生在海堤和料场,其中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3.4水土流失危害
本工程的兴建所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但工程建设期间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形、土壤、植被以及施工特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计围区河道及近海海岸
由于工程的建设,可能将导致短期内水土流失量大幅度增加,大部分泥沙将会进入围区河道及项目区附近的近海海岸,造成淤积。
对景观、水质的影响
工程建设以及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其生存的自然条件,降低了本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影响了区内原有的景观;同时在潮汐及雨季的影响下,随着砂石、泥土流失,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将流入海内,使附近海海域水体浑浊度上升,污染物含量增加,水质下降,对附近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在工程建设期间,由于大面积开挖的影响,项目区内的植被将遭到破坏。对植被的破坏将直接导致其涵养水源、拦蓄泥沙的能力下降,降低土壤水的下渗速率及草水根系的网格固土作用,在暴雨情况下,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3]。
3.5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以林草植物为主,通过整地措施拦蓄地表径流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由此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考虑到涂围工程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堤建设期,重点部位为海堤及料场,在建设过程中,除对这两个防治区进行重点防护外,施工结束后料场必须恢复植被;而海堤建设过程中可采用有纺土工布对地基和海堤抛石进行隔离,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另外,在项目区的单体建筑物周边、集中分布的空地以及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对施工便道沿线挖填段的路基边坡则采取植草和固土等措施。
4结语
本文在分析道人山涂围涂工程建设中不同阶段造成的海域、陆域、大气环境等影响的基础上,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实际施工和运营阶段中,避免了只有宏观规划而缺乏具体工程措施的漏洞。相比较同类研究,本文所提出的工程建议更加细化,将宏观规划落实到各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对类似工程在可行性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等阶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0,4:37-38.
经济危机的解决范文6
一、危机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的中国无疑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从经济总量上看,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00670 亿元人民币,按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8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83.46折算,合计43992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德国的不到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约14万亿美元和日本的约5万亿美元。从国际贸易影响上看,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出口额达到14285亿美元,超过了德国的14029美元,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金融的角度看,虽然中国的国际金融影响力,比之欧盟、美国、日本还相去甚远,但由于手握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也说得上举足轻重。从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力上看,2006年,中国的SCI、EI和ISTP论文总数达到了17.2万篇,占到世界论文总数的8.4%,跃居世界第2位。从具体生产情况看,中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有210种工业产品达到了世界第一;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也大多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从人口和国土面积等其他影响更为深远的要素看,中国也无愧为大国的称谓。
但是,中国这个经济大国无疑又是有明显缺陷的经济体。第一,中国的人均水平低,截至2008年底中国人口为13.28 亿,人均GDP也就3312 美元,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民还不富裕,或者说即使想做点什么也没有多少余钱。第二,中国的人均拥有资源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持。然而,在危机爆发之前,却一方面已经到了中国人到哪里买东西,哪里的东西就涨价的程度, 中国需求成了涨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中国生产的产品却因为产量巨大、劳动力价格低廉涨不上来。中国的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第三,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好。在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尽管中国努力表现自己的内敛和温和,但仍然经常被指责。而且随着中国对全球化惊人的适应能力而使自己长期保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这种指责不断向深度(例如批评汇率制度这类国家自己的事务)和广度(例如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大国也用各种甚至称得上不讲理的办法给中国经济发展找麻烦)发展。第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科技引进遭遇困难。虽然中国的自主创新有所进步, 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引进仍然是重要的,但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所需已是发达国家大力限制输出的那些东西了。通过引进来降低发展成本的路正在变窄。
因此,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理所当然的是发展中大国。而且是那种充满希望,但仍需倍加努力的国家。一方面,中国无论是GDP 更上层楼还是人均GDP 赶上发达国家(甚至是除印度外的其他发展中大国),都似乎还路途遥远。另一方面,成功应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风风雨雨,实现了高速发展之后,发展成本正在迅速成长。
二、危机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国际货币区域格局调整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急剧下降,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的步伐加快。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数量逐步扩大,国际地位相应提高。目前,香港已有41家银行可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2008年以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已达240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正在试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我国与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本币互换已达6500亿元。当然,由于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以及受其他因素制约,要真正成为国际性货币还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但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
(二)世界大银行格局调整
20年前,世界十大银行中有9家是日本的银行;10年前世界十大金融机构中有6家来自美国,把持头两名的是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而今天只有3家美国银行进入前十。自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进入前十,列第九位之后,2008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列世界十大银行前三名。2009年三家银行继续雄踞在全球市值最大排行榜的前三,2009年3月25日市值分别为1844亿美元、1451亿美元和1282亿美元,三家总市值占全球十大银行总市值的51%。
中国银行国际地位的上升,不仅出乎一般人的预料,而且超出国际权威人士的乐观估计。比如,2005年11月,看好中国金融业前景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亚太区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预测,十年后按照市值或者价值计算,世界十大银行中应该有三、四家是中国的银行。显然,中国银行国际地位超出预期的上升,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化直接相关。
(三)国际直接投资格局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年度投资报告指出:“全球FDI(对外直接投资)流动受到经济及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危机经济改变FDI格局。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锐减21%,预计2009年将继续下降30%左右。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众多国家收缩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而上。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有关方面预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望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500亿美元。中国将从“产品生产国”向“资本输出国”转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促使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发生变化。
(四)中国的国际地位加速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格局重大调整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中国和美国战略关系的调整。美国已无力继续依靠强权统治世界,中国的战略地位随之上升。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的致辞中说:“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塑造21世纪”。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对话前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极少有全球问题能由美国或中国单独解决,也极少能在美中不携手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这些话,尽管不无“忽悠”中国的成分,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现实和趋势。
在亚洲,日本的地位将加速下滑,中国将成为最有影响力国家,逐步确立亚洲领导者的地位。这一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已逐步显现,国际金融危机则为趋势的强化起了加速作用。日本的有识之士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这种趋势。从近期看,中国经济总量将很快超过日本。如果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经济已确定为负增长,中国今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日本列世界第二。从长期看,中、日的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五)中国快速发展面临更严峻的国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