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行业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化行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化行业认识

自动化行业认识范文1

摘 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明确自动化专业岗位的技能需求,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建立“3+1”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行业特色 “3+1”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

随着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坚持已有的专业优势,突出石油化工行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具备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调试、运行和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应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的能力,能够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和深入企业对自动化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查研究,确定自动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依据自动化专业能力要求,确定了“3+1”模式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修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四年进行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或根据相关企业需求进行顶岗实习,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完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实践任务。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着力提高学生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使高等教育贴紧社会,贴紧用户。

二、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强化技能,紧密结合行业技术现状,不断更新,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

按照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结构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科学整合,注重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将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融合为一体,突出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将职业道德课程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块结合,使职业道德形成具体化、真实化。

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都是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以理论服务于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学科基础课程满足了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达到“够用”的目的要求。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机与拖动、现代控制理论、PLC原理及应用、电气CAD、MATLAB仿真、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

专业课教学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组织和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针对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充实课程内涵,进行必要的课程结构整合重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结合人才培养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突出行业特色,优化核心课程建设,包括化工测量仪表、控制仪表与装置、数调及集散控制系统、化工过程控制、现场总线技术、虚拟仪器。

专业选修课根据市场经济热门、应用性较强的情况,设置了组态软件、嵌入式系统、软测量技术及应用、智能仪表设计、DS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三、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新方案实施后,如何确保“3+1”模式不流于形式,实验、实训和实习、顶岗实训的教学突出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真正起到实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使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1.优化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占32%以上,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形成“基础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的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突出面向工程的,具有行业特色、学科优势的创新性实验,仿真模拟训练,重点强化以集散控制系统为核心的过程控制系统工程实训、以PLC为核心的电气控制工程实训和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实训。

利用已有的集散控制系统实验装置,现场总线实验装置和化工过程仿真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具有石油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与集成投运维护能力。

培养学生以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精通三菱FX2、西门子S7-200机型,熟悉欧姆龙、松下等机型,熟练掌握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及设备的开发、改造、维修、操作技能。

以MSP430联合实验室为依托,学生应具备运用单片机技术、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等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与调试的能力。

同时,引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包括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价。

2.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搭建全校共享、学科交叉的创新应用型实验教学平台

通过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采取设备购置与自制结合的方法,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以化工过程控制工程实训室、PLC变频电气控制实训室、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室为核心的自动化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平台即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实训与鉴定又能进行自动化专业产品生产、应用技术研发、新技术培训推广,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强化专业实验设备的研发能力。

该实验平台可集教学、科研和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打破封闭教学实验室的传统模式,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运作的新模式,可实现以产养教、以科养教,是实验室自我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形成产学研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几年来已为中海油乐金(LG)、大连石化等企业进行多轮次、多工种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承接了辽宁省多家企业的自动控制系统研发与制造合同。

3.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行业为背景,加强校企合作

我校位于辽阳市,置于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一独特地理环境之中,依托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彰显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与企业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专业对口企业签订合作项目,以项目为驱动使学生校外实习更有保障,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也更具有针对性,聘请企业一线的人员任兼职指导教师。

专任教师根据需要不定期到企业通过调研学习、合作开发等方式,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现场的状况和自动化技术需求,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课程体系。

四、大力倡导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结合

积极引进行业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开展中、高级电工、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装配工、高低压开关板柜装配工等重点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五、结束语

通过调研分析辽宁石油化工行业对自动化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和建立本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3+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位群技能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化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叶洪涛,周梅芳,曾文波.高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工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2,(7):23-24.

[2]梁礼明,张振利,王祖麟.地方性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12):102-105.

自动化行业认识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企业的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管理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观念、管理观念不断发展更新的挑战,存在观念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应变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等问题,这都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性

(一)观念上的相关性

当代人力资源的核心观念就是以人为本,要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则主要站在群体的角度上,打造企业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价值实现环境,将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同时随着时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普遍开始关注企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的问题,社会责任的观念、生态的观念开始更多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当中。

(二)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问题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处理人与工作、人与人、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企业文化研究的重点则是如何重视人,如何体现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如何增强企业文化的生存力和影响力,而这些又通过对人与人、人与工作、人与组织的关系的研究开始。

(三)目标和功能的相关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又是帮助实现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都以充分发挥企业潜力,实现企业员工的最大合力,实现企业价值与员工个人价值相统一为目标。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它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调适功能、辐射功能也始终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人力资源的获取、培训、激励、报酬、得到良好的执行,反过来人力资源管理又通过绩效管理和具体人员的操作不断优化来增强企业文化的功能。

二、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很多,有群体文化和个人文化,本文主要从团队文化、层级文化、年龄、受教育程度四个维度分析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团队文化的影响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影响中,团队文化均显示有显著影响,团队文化对信息沟通、关心职工和内在满意度3个维度的贡献最高。由此可以看出,相对友好的企业氛围相对于其他文化氛围更容易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在经济转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培养团队文化。这样的文化重视团队协作,希望营造出友好的;员工间相互沟通,像一个大家庭,企业依靠忠诚来凝聚员工;领导关心员工,鼓励团队合作与协商。因此,企业文化越倾向于团队文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越佳,企业员工间沟通更加顺畅、员工越能感受到家庭似的温暖,更容易认同企业文化。

(二)层级文化的影响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中,层级文化影响最为显著。层级文化中企业有非常正式、有层次工作环境,组织结构规范,员工做事有章可循;领导以协调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因此,企业文化越倾向于层级文化,企业越侧重于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侧重于严格的控制,企业层级分明,强调规章制度约束性,使企业表现出更高的组织效率。并且企业越倾向于层级文化,越追求稳定性、关注企业内部,倾向于有明确地、长期有效的目标。这种文化常出现在大型企业中,在平稳的环境中有着较高的企业绩效,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管理创新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员工年龄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年龄的差距并不影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程度。员工年龄对报酬制度、组织效率、关心职工、组织目标、内在满意度、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环境和职工参与管理9个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维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3039岁的员工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龄段的员工。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正进入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中期,熟悉了工作技能、掌握组织规章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定位。处在这个阶段的员工可能会感觉获得的薪资不能符合自身的价值,而对报酬产生不满。此外,这个阶段的员工由于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处理自己发展目标的同时,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企业制度与管理的冲突和不适应的地方,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产生一定的意见,这也是这个阶段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各维度指标值明显偏低的原因。50岁以上的员工在这几个维度上分数均为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并且较为均衡。这说明年龄大的员工己经对企业的管理非常的熟悉,并且己经适应企业管理方式,对企业的管理认同度较高。另外,年龄大的员工大部分为企业的管理者,也有维护企业管理制度的倾向,也是导致年龄大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指标值偏高的原因。

(四)员工文化程度的影响

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没有明显的差异,员工学历的高低不影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员工的文化程度对报酬制度、组织目标、内在满意度3个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维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总体来说,学历越低,员工对这3个维度的满意度越低,尤其是在报酬制度与组织目标2个维度,高中及以下的员工最低,且与其他员工产生明显的差异。这部分员工通常从事机械的生产工作,工作环境不佳。由于学历偏低,晋升机会少等原因导致薪资相对不高,与其他员工相比,容易对企业报酬制度产生不满。另外,这部分员工大多只从事简单的工作内容,对企业目标不清晰,对自身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导致这部分员工组织目标维度偏低的原因。博士学历的员工在内在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员工。一方面,企业普遍重视高学历人才,会在各方面有一些特殊政策,来培育和保持这部分人才。另一方面,这部分员工更容易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推动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向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向实现自我发展,反过来,这种自我发展又会要求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的保障

文化之于制度,就像花瓶之于花朵,花瓶没有花朵就失去了存在意义,任何形式的企业文化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支撑。企业文化的受体是人,如果没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支撑,企业文化的理念也就成了空谈,将会难以贯彻实施。企业文化强调员工奉献,如果没有制度来保障,不公平之事屡屡发生,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奉献。所以,没有人力资源管理做支撑的企业文化也就变为纸上谈兵了。

(二)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企业文化也会有不同变化。而文化是由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理念,是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这就使得文化的自我维护能力特别强大,很难被改变。因此,企业可以制定一种新的工作和思维方式,来帮助企业文化的变革,从而适应企业的发展状况。但是,很多时候,企业成员并不会接受新文化。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对文化进行调整和梳理。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培训、薪酬方案调整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安排,降低员工的不认同感,引导员工通过群体趋同性来推进文化的变革和整合,形成更适合企业和员工的文化。

(三)评判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源,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如何评判其建设的优劣程度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就能反映出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否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员工来进行,同时其生存发展是由客户来决定的。因此,这三类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企业文化与当前企业发展状况的契合程度,并找出当前企业文化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改。企业管理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他们可以通过调查企业的发展状况中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作用来评判其契合程度,起到宏观调控和调整的作用;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忠实实践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找到企业文化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的行为举动中体现企业文化的践行程度;客户是企业发展的最终检验者,企业文化能否适应市场竞争所提出的文化要求,他们是最有话语权的。因此,企业应该倾听来自不同成员的心声,才能建设处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文化。

(四)对企业文化提出新的要求

企业是需要新鲜血液的组织,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始终走在所在领域的最前沿。而创新的源泉一方面来自于随着时代不断完善自己的新欣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来自于经过培训等形式提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他们通过各种激励发挥自身最大能力来推动企业规模和效益的不断扩大,这样又会增加新的部门或介入新的行业,势必会对企业文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企业文化就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

四、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互动模式的建立

基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关系,如能有效地将两者的互动关系应用于实践当中,必然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尝试构建这样一个一般性的模式,来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互动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一套的方法论,使之成为一种可行的操作体系"因而本文借鉴研究,整理除了四种互动模式。

(一)投资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创新型企业文化适宜采用投资式的人力资源战略。这一文化类型的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人才,鼓励创新。投资式的人力资源战略重视对员工的投入、培养和开发,是一种长期导向的策略,可以与保育器型的企业文化实现契合。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采用严格的招聘程序从企业外部招募合适的人选,选人的原则应当是重能力、发展潜力和创造性而不是经验和技能。保证每位新员工具有相同的起点,为每位新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员工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员工潜力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于员工的激励更多使用的是精神激励,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充分授权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向员工勾勒出企业未来的美好愿景来激励员工努力的方向。对员工绩效的考评不是仅仅关注工作结果,更应注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

(二)效用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一种任务导向型文化,不注重对员工的长期投资和培养,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效用型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企业通常从企业内外部招聘那些有经验的、能够胜任特定工作的专业人才。培训通常是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旨在帮助员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对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完成工作配额的情况,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

(三)引诱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时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强调命令的服从和对权威的尊重,与之相匹配的是引诱式的人力资源战略。奉行这种人力资源战略的企业在通过内外部的渠道招聘员工时,更看重员工的经验技能和对权威的态度。较少针对员工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但可能会对员工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进行相应的培训。对员工绩效考评主要是依据完成特定工作要求的程度,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物质奖惩。

(四)参与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是一种基于组织成员情感为纽带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注重人文关怀,相互信任与帮助,适用于参与式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倾向于从企业内部招募员工,尤其是重要岗位的员工。甄选的主要是员工的资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承诺程度。员工在工作中一般有较大的自,企业的管理层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过程中扮演着“咨询师”的角色,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咨询。对于企业员工绩效的考核主要是采用人格特质类考核方法,这类方法所关注的是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些被认为对企业的成功非常有利的人格特质,如品德、工作积极性、团队意识等。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为员工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此外,企业通过授权的方式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重要事件的决策来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不同的企业文化应当有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此外,还要注意的是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模式必须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的一种工具,对实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和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要有个总体的意识。第二,企业必须通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式的全部价值要通过连接其所有组成部分来实现,并在制定决策、执行计划的时候认清它们彼此间的连接性和关系。这就要求量化和非量化的判断、讲究实效、诚实的理智、可靠的信息来源,以及准确预测和判断风险。第三,互动模式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企业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模式做对,而往往要进行数次返工,还要定期进行检验,当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能力出现变化后,再不断作出更新。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企业对互动模式的哪一部分作出修订,它都能保持前后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黎奕林.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研究[J].企业研究,2012(05)

自动化行业认识范文3

关键词:气象行业,自动化,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1引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是以气象行业为依托的学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于我国气象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气象行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而气象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动化技术在气象领域的综合应用。

国外气象业务自动化起步较早,并且从起步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以美国为例,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的气象部门用于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比而言,我国气象业务自动化起步较晚,自动气象站建设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并且目前气象自动化水平还不高,迫切需要加快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步伐。气象业务的高度自动化,不但减少人工资本投入,还将显著提高气象业务的工作效率。

气象业务高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发挥行业优势,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气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为此,笔者提出在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结合一些气象行业的实际应用开展教学,使自动化专业与气象相关专业融合发展。这对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气象行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目标

在未来的气象业务发展过程中,气象业务的自动化将会快速发展,自动观测站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站,并且形成以雷达、卫星、接收系统以及观测站为一体系的气象预报系统。它们在整个气象观测中即可相互独立的进行观测工作,又可以相互传递信息数据,并且整个观测过程都是全自动进行,基本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在上述趋势引领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应为:将自动化与气象专业有机结合,在气象行业特色下促进自动化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业务自动化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条件,为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培养基础,从而逐步实现我国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有效带动我国气象自动化产业的发展。

3 气象行业特色下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思路

1) 参考国外的成功范例,探索学科间的交叉

气象业务服务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一些国家已发展和建立了某些单项气象业务服务的自动化系统,有的已投入业务使用。将这些科学成果运用于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使学生能够较早的认识目前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程度,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

2) 改善自动化与气象类专业的课程搭配与设置

目前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与气象相关专业融合教学方式的实践,从而也就导致了专业间的“隔阂”现象。因此,为了促进气象业务自动化的发展,可以在通过对专业交叉性的分析与探索,实现气象与自动化的进一步融合,如:将气象业务中信息的传输与处理与微型单片机相结合,将人工操控环节与自动传送系统相结合。此外,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方面的强化,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气象业务自动化综合应用的目标。

3) 成立气象自动化研究兴趣小组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效率,有必要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成立院级以及校级的研究小组,参加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研究项目,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认识深度,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一方面巩固了学校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对国家未来气象自动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成立研究小组,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

4) 提供气象类专业学生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互动平台

搭建学科网络交流平台,使自动化专业学生更了解气象学科,也使气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动化给气象研究带来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建立学生与老师跨专业交流平台,解决在学习非本专业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达成专业互通的目标。

4结语

未来的气象行业需要气象专业知识和自动化专业知识兼备的人才,对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气象行业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建设迫在眉睫,应把自动化人才的综合培养作为未来气象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接轨,进一步提高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菊生. 美国气象业务自动化现状及公元2000年展望[DB].

[2] 张建敏,罗昶,王建森,张晓冬,包炳生,杨安良. 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2012(2):109-110.

自动化行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PLC技术;应用分析

PLC技术主要是一种综合使用机械操作与数字运算的一种控制装置。因此,PLC技术就具有一定的体积小、应用性高以及工作效率高等优势。而不断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过程中对于有效的解决传统机电控制系统的构造复杂、可靠性差以及能耗高等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中,进而有效的促进机械工程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就针对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PLC技术的特点

通过对PLC技术特点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更高效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技术中,进而有效的实现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性能。下面,就针对PLC技术的特点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使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

使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是PLC技术所具备的主要特点。其中,相应的PLC生产商为了有效的保证PLC技术的推广和用户使用到的便利性,就有效的使用了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增加了人们使用的便利性。此外,不断的在PLC技术中使用国际标准通信协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的流通性,从而不仅能够有效的方便人们对设备的维修与保养,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PLC设备的使用效率。

PLC技术生产厂商为了有效的减轻用户的使用难度,就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PLC技术的程序算法,以此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使用效率。此外,PLC技术的生产商还专门设计了连接计算机与PLC设备之间的通信软件,进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人员的使用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LC技术设备的使用性能。

(三)现场总线的接口契合度

现场总线的接口契合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PLC技术的使用质量。其中,多数的生产商都可生产出一定的现场总线,并且不断的将其运用在通信领域中,以此来有效的提高PLC设备的使用效率。

二、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机械工程行业的不断快速稳定发展,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实现了机械设的自动化生产,从而也就提高了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下面,就针对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在机械工程的生产自动化控制过程中,PLC设备主要是通过模拟参数控制模块、位置控制模块等六个模块来有效的达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目的,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性能。此外,在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中,还应不断的对机械工程的生产过程进行细致的调查,进而有效的对相应的控制对象进行调查,以此来了解相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性能,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以此来有效的保证机械工程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行。

其中,当PLC技术运用在相应的机械工程的自动化中,其中的模拟参数模块就能有效的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控,以此来有效的了解整个生产流程的运行情况,从而有效的促进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技术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而PLC技术对整个机械工程自动化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对锅炉温度的控制等。通过对锅炉温度的控制,可有效的保证温度处于一个稳定值,进而有效的促进控制热处理过程的正常运行。此外,我们还可有效的将PLC技术运用在饮水机中,以此来有效的实现饮水机的自动控温目的。

此外,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机械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达到了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从而也就有效的提高了精密仪器的生产精度,从而也就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PLC技术在控制逻辑运算中的运用

PLC技术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还可看成为一个二进制开关,进而通过相应的逻辑运算来有效的对机械工程的生产过程进行精确的控制,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此外,不断的将PLC技术运用在机械工程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还可有效的通过控制相关开关量的大小以及数据位的处理等,来达到逻辑运算的控制目的,进而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PLC技术中的逻辑运算功能具有收集生产数据的特性。因此,PLC技术主要用于食品的加工、金属的冶炼以及造纸加工等行业中,进而有效的达到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PLC在系统控制和远程通信控制中的应用

PLC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控制逻辑运算中,而且还可应用在系统的控制和远程的通信控制中,进而不断的达到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目的。其中,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可有效的检查出系统自身所出现的问题,进而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有效的实现对设备故障点的检修与保护,从而不断的促进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PLC技术还可及时的感知故障的发生情况,进而通过一定的逻辑运算功能,来有效的对系统所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报警,从而促进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五、总结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机械工程自动化中的PLC技术的应用,对于不断的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性能以及有效的实现设备自动化生产的目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PLC技术的应用,进而认识到PLC技术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控制逻辑运算中以及系统控制和远程通信控制中的应用,进而不断的促进PLC技术在机械工程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运行性能,从而有效的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目的,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立涛.浅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中PLC技术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07-107.

自动化行业认识范文5

关键词:机械制造 自动化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50-01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水平,进一步发挥自动化技术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着眼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在分析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到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把握。

一、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繁荣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加工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优化了机械制造加工过程。对于机械制造行业而言,自动化技术是其发展的指向标,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动化技术不仅会影响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机械制造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机械制造水平。

二、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自动化信息方面

信息自动化主要涉及计算机设计、工艺和制造等方面,并且有效作用于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对于计算机设计而言,实现信息自动化则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提高设计精度;对于计算机工艺而言,实现信息自动化则可以方便地进行工艺编程优化,科学调整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各个工艺环节,确保机械制造过程中规范进行;对于计算机制造而言,实现信息自动化则可以方便实现对整个机械制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有效预防各种风险因素的出现,促使机械制造过程顺利进行。

(二)自动化物流方面

自动化物流主要体现在机械产品的运输方面,机械产品加工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生产需要运输到指定地点,此时技术人员可以向自动化物流操作系统发送指令,通过传送系统,自动输送到指定地点,以便满足各个生产环节的需要,从而帮助机械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三)自动化材料加工方面

自踊材料加工主要体现材料的循环加工方面,能够有效保证机械制造质量。机械制造企业技术人员使用自动化技术进行产品加工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自动化循环加工,能够有效预防生产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还能够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自动化产品装配方面

自动化产品装配指的是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装配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以程序控制的方式实现各种几何零件的运输、组合和检验等操作,大大提高装配质量。此外,对于一些技术不达标的工人,手工装配还很容易出现不按照工作规范进行的现象。

(五)自动化产品检测

自动化产品检测指的是借助于精密仪器对机械产品进行检测,常见的检测方法有电流信号检测、神经网络检测和智能检验等。机械制造行业使用自动化产品检测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人工检测存在的缺陷,可以方便实现检测过程、检测环境的优化,从而有效提高产品检测质量和效率,最终提高机械产品质量。

三、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一)向一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整体分析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自动化技术应用情况,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未来会向着多个方向发展,发展趋势最明显的两个方向是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都是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将有效利用自动化技术,并且实现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科学结合,促使机械制造行业加快向机电一体化方向的发展进程。对机械行业中的装备制造业进行分析,未来它会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机械生产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加工水平,加快了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二)降低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成本

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虽然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但是使用成本很高,很多小型企业难以承受,未来应该寻找新的方法,不断降低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成本。从长远来看,机械制造行业应该发展投资少并且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以便促进机械制造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其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不言而喻。本文仅分析了几个重要环节,其实在很多细小环节也有应用,限于篇幅没有进行分析。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加大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力度,机械制造行业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自动化行业认识范文6

【关键字】电气自动化;发展方向;现状

电气自动化涉及各行各业无处不在,而从事电气自动化的人员几乎都是个多面手,可从事造作系统、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测试技术、研究和发展、经济管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工作。随着大型外企不断进入,这种复合型才毕竟成紧缺状态。

一、电气自动化的现状

(一)平台开放式发展

OPC(OLE)过程控制技术的出现IEC61131的颁布,微软视窗平的本机广泛应用,使以后的电气技术的结合,计算机算机口益发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IEC61131标准使编程接口趋于统一,当前,全世界有超过200 PLC制造商,达400种町编程序控制器(PLC)的产品,不同产品的编程语言和表达IEC61 131各不相同,使控制系统的生产厂家的条编程接口标准化和定义IEC61 131的语法和语义基本相同,IEC61131标准的方言已成为一种国际标准,是一个巨大的控制系统制造商广泛采用的结构使程序的编程方式管理,也更有可能提高代码使用效率的循环,编程缩短大大节省时间。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成为工业标准,事实上微软技术平台如Windows NT、Windows CE瓦联网已成为工业控制标准语言和标准。PC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在业务行业和企业管理流行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主要模式,PC接口已经成为主流,基于PC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是存在更多的用户在控制层采用操作系统平台的好处,易于使用和维护和简单的集成工作平台。

(二)信息技术和电子工业自动化

服务器结构、以太网、互联网技术导致了的电气自动化一次又一次革命,这正由于市场的需求驱动自动化与信息平台融合所导致的,电子商务将加速这一过程IT技术是穿透丁业世界的科技。主要来自两个独立的方向:从一个垂直渗透企业商业数据处理系统当前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访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水平扩散到自动的机器设备和系统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该产品某种程度上,不仅包括传感器与执行器,包括控制器和仪表等。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具有非常宽广的前景.企业使用管理标准的浏览器可以访问企业人员管理数据等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当前的生产过程监控动态图像,在最短时间掌握最全面和最精准的制造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及视频处理技术的普及,一定会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设备维修等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影响。电子和微处理器技术应用。增加这一明确设备边界,比如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设备和控制该系统相应的模糊了,相对的软件结构、通讯才能和易于使用和统一配置的环境变得非常重要,软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二、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朝向电气自动化分布式、开放试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分布式结构可以保证网每一个模块独立工作,为系统分担分散风险;开放化结构就是系统间外部世界和外部网络连接;信息化可以使系统信息自己智能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同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自动化与控制一体化。

创建一个电气自动化新局面,必须深刻贯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这一中心思想,将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长久保持,以此来为中国企业的需求开辟一条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电气自动化企业要不断吸收高新技术,运用这些吸收过来的新技术创造出电气自动化的新形势,从而为电气自动化在新的形势下提供强大的动力。要继续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实质精神,结合当地的工业园区部门并依照实际,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的调整行业之间的差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大力调整发展思路,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一) 电气自动化产品创新

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产品更具有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的力度,可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可加快企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中低档产品以国内企业为主,中小型项目选用国内产品的市场格局。我国电气自动化企业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 电气自动化产业市场化

如今,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企业在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坚守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产业市场化的形成问题。在兼顾市场化问题过程中,既要求电气自动化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加强自身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也要求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的协作,来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市场化,为能够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率,电气自动化企业必须有计划的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装备需要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总之,产业市场化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产业市场化程度,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 电气自动化生产安全化

我国电气自动化企业应当认识到安全防护行业技术多种系统及合成一体化的趋势,对安全控制系统和非安全控制系统的集成加以强调。通过加强企业的安全控制,可以让客户在现有的非安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用相对较低的安全设计成本实现自己的安全方案,这是当前企业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电气自动化安全系统和产品将会成为未来自动化领域的一个亮点。它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逐渐进入中国市场。

(四) 操作人员专业化

在系统安装的过程中,要增强操作人员对系统安装的熟练程度,尤其是要能够随时让将来最终要维护和操作该设备的人员了解安装的过程,通过了解这些设备的安装过程,可使他们对新系统拥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可使操作人员更好理解系统为何按某一特定方式安装,这样一来,在面对突然出现故障及恶劣运行环境下维修,操作人员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就能很快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电气自动化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愈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我国现代的电气自动化发展方向做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产品,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红文.我国厂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