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要素

国际贸易的要素范文1

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和国际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构成中的技术贸易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975年―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73.1%,而1985年―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此外,国际贸易商品中技术、知识密集型商品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9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以及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产品的质量性能不断提高,种类、规格不断变化;同时,产品的更新周期也大为缩短(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80年代是4―5年,而90年代是1.5年―2年),这一切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高科技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日益上升,到2002年已超过25%)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使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和发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在国际间的转让、软件开发咨询、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等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贸易部门。此外,先进科技的出现形成新的服务部门:如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报信息业,以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整理、交换为主要服务内容,其规模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使得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传统服务部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部门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全球业务,为全世界顾客提供有关服务,增加新的服务内容。据资料统计显示,从1967―1980年,国际服务贸易额由700―900亿美元猛增到6500亿美元,1997年再增至132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际贸易额的19.86%。近几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根据世贸组织2001年5月公布的年度报告,2000年全球服务贸易额达28150亿美元。

二、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

1、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器。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跨国公司经历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据联合国《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全世界已有4万家母公司和25万家外国子公司,1995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26000亿美元。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秘书处的统计:1995年,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占了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不同跨国公司相互之间的贸易占了世界贸易总额的另一个三分之一,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在制成品贸易方面,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1998年有关部门的调查,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跨国公司内占的贸易约占其国际贸易额的60%以上,而新兴的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跨国公司内占的贸易也约占其国际贸易额的45%以上。此外,在技术贸易方面,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已发展到超过4.5万家,子公司超过28万家,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以上,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45%以上。

2、跨国公司的新发展――跨国公司联盟的出现。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企业进入国外市场越来越困难。为了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为了有利于降低研究、试制、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从80年代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已开始走向无国界化,但是直到当今,大企业间缔结国际战略联盟的工作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联盟可以利用自身和他国的不同优势,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监督全球贸易秩序,协调贸易关系、制定贸易政策的一个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从而实现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2、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包括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

3、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为今后的全球贸易提供最基本的规则,负责实施多边贸易协议,定期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法则,解决各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

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和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等。

可见,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强化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规则,管理协调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建立了透明度更大的贸易争端调解机制,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新格局的形成,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新时代的开始。可以断定,若世界贸易组织体制按既定目标正常运行,有效实施各有关规则,必将能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发展,从而加速国际贸易的增长。

四、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或Electronic Commerce)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有两层含义: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通过开放的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从广义上看,电子商务是指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整个商务活动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电子化运作方式。这种依托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工作方式,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7年网上交易额就为1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到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国际贸易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运输服务贸易 出口 生产要素

一、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现状

运输服务贸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一直占据我国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尽管我国运输贸易基础薄弱,但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外贸占比进一步提高,且受欧债危机影响贸易逆差加剧。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4715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贸易进口859亿美元,出口389亿美元,进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的26.5%。运输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贸占比达3.2%,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4% ,说明经济增长对运输服务贸易的依赖度不高。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导致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运输服务业的需求减少。在中国运输和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的背景下,进口高于出口的现象必然继续扩大。2012年我国运输贸易逆差额则高达近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创历史新高。在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还不到美国的1/3,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

二、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数据来源和道格拉斯模型建立

为了揭示生产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Y)的影响,本文假设运输行业适用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资本要素(K),劳动要素(L)和人力资本(H,含技术进步因素)作为生产三要素,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选取和模型检验三方面来说明生产要素与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关系。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KαLβHγ

对上式取对数,得:

lnY =C+αlnK+βlnL+γlnH+ε

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服务贸易司网站,三种生产要素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及简单计算。其中,资本要素K用运输邮电行业年固定资产额(由于在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中没有运输行业单独的年固定资产额数据,所以本文用运输邮电行业的年固定资产额代替)表示;劳动要素L为运输邮电行业从业人数;人力资本要素采用大学入学率来表示,并假设人力资本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用EViews软件对1997年—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lnY= -14.012 +0.187 lnK + 2.135 lnL + 1.412 lnH + ε

(0.041) (0.621) (0.017) (0.005)

2.模型检验

由Eviews得到Jarque—Bera统计量=1.280012小于X2分布(自由度为2)的临界值5.99,所以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原假设,即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98%的较好水平,且F统计量的p值=0.000192,小于5%的显著水平,因而总体拟合显著。回归系数L,H的t统计量的p值也都小于5%的显著水平,说明其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有显著影响。虽然K的p值较大,但是资本要素却是影响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保留这一变量。样本残差值基本都落在了特定的范围内,可得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回归结果DW=2.11,查德宾—沃森统计量表,得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综上所述,模型通过了各项检验。

三、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三要素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都正相关。

其中资本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小,且资本要素K的参数检验并不显著,说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并不是资本密集型的。资本要素投入不足,已成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要素。

劳动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影响最大,说明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是劳动要素密集型的。这也与我国的劳动要素丰富、成本比较低的情况相吻合。但和发达国家运输行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2%以上的水平相比,我国运输行业就业人数只占总人口的0.5%,我国运输服务行业劳动投入还远远不足。

我国人力资本要素低下,大学入学率不到美国的1/4,整体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我国运输服务行业和贸易的发展。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模型我们得到,劳动和人力资本这两种要素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具有较大的影响,而资本要素对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则较小。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国内三种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因此,为提高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应提升我国运输行业的就业人数及其教育水平,引进并合理的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与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一门现代经济理论的学科,始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也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形式完美。逻辑严密,但这也是其弱点所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新贸易理论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所谓相异产品是:我们确定了商品部门结构后,属于这一商品部门的不同种类的产品。例如,我们假设“石英表”为一商品部门,则精工牌、北极星牌、海达牌等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各种品牌的石英表均为“石英表”这一商品的相异产品(也称“变体”)。新贸易理论几乎在国际贸易的所有理论问题上修正了传统贸易理论得出的结论,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新异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在建立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时,认为商品的价格可以纳入一般均衡的经济系统中而内生地决定。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国际贸易理论内容所围绕的要解决的有三个基本问题,(1)国际贸易的原因;(2)国际贸易的结构;(3)国际贸易的结果。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是一种,或两种;两国都能生产两种商品;在各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转移时,增加生产某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本国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而在各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这些假定条件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距离解释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是,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直到了20世纪初,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才受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挑战,这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劳动”,并引入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新的分析工具,从供给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这一阶段他们采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利益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推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从而得出了某种新的观点,(1)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不只是生产两种产品(2)现实生产中的生产要素不只两种;(3)现实的贸易中很少存在一国专门一种产品的情形;(4)资本存量将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而直线增加。

3.新贸易理论阶段

1977年,狄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联名发表了《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文章,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的模型,将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从而使国家贸易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对传统贸易理论也做出了很大的补充。新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还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际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有竞争力。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它与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关系,其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仍然没有离开比较优势的范畴,可以这样说,新贸易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新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三、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及进展

1.经济一体化,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新局面

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1)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迅速上升;(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3)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4)跨国公司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2.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在此阶段出现了,(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政策主张,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政策主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理论所描述的各国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都能获益的模式与现实相距甚远。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 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 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只生产物质能量产品,或者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别的国家的免费劳动力,所以应该尽快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和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Thomas A.Pugel(美) 托马斯·A·普格尔著。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贸易的要素范文5

下面是求学网小编收集的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欢迎阅读!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国际贸易的要素范文6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